历史人物故事

时间:2023-12-14 08:11:18 历史 我要投稿

历史人物故事精华【15篇】

历史人物故事1

  古时候有一个叫王婆的,以酿酒为生。

历史人物故事精华【15篇】

  有个道士常到她家借宿,喝了几百壶酒也没给钱,王婆也不计较。

  一天,道士说,我喝了你那么多酒,也没钱给你,就给你挖一口井吧。井挖好后,涌出的`全是美酒,王婆自然发财了。后来,道士问王婆酒好不好,王婆说,酒倒是好,就是没有用来喂猪的酒糟。

  道士听了之后,笑着在墙上提了一首打油诗:

  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

  井水做酒卖,还道无酒糟。

  从那之后,那口井再也不出酒了。

  老子曾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知道满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就不危险,可以保持长久。当一个人该知足而不知足时,就会成为贪欲的奴隶。做人最重要的是,精简生命的需求,不沉溺于各种欲望而不能自拔,才能获取人生真正的幸福。

历史人物故事2

  孙中山一生支持革命。曾经有人到东京跟孙中山说要在山东革命,一切完备,可惜钱不够,孙中山就把自己仅有的1200元给了那人。过了几天,有朋友说:“那个人把钱乱花了,你为什么要轻信他们,老是被骗呢?”孙中山说:“革命不怕被骗,不怕失败,一百件革命事业只要有一件成功,革命就能胜利。”

  孙中山从海外回国,许多人听说他带回来好多华侨捐款,把他当成了财神爷,天天盼着他回到上海。等到孙中山一下轮船,还在老远的地方人们就看见了他,跑过去围着他非常直接地问:“这次回国带了多少大洋回来啊?”孙中山笑着说:“钱我没带回来,带回来的只有宝贵的革命精神!”

  1911年孙中山去南京前夕非常穷。他的日本友人宫崎寅藏回忆:黄昏,宫崎寅藏走进了孙中山的住所,没什么人,孙中山说:“你能借我500万元吗?我明天就要当总统了,身上却没一点钱。”宫崎寅藏说:“我不是耍杂耍的,上哪一晚上给你变出这么多钱。”孙中山说:“那一个星期好了,要不然我当了总统也只好逃走。”

  辛亥革命胜利之后,孙中山身穿便服到参议院出席一个重要会议。然而,卫兵见来人衣着简单便拦住他:“今天有重要会议,只有大总统和议员们才能进去,闲杂人等走开!否则,大总统看见了会动怒的.!”孙中山不禁笑了,卫兵一看证件才知道这个穿着非常普通的人竟是大总统,吓得连连请罪。

  犬养毅曾经问孙中山:“您喜欢什么呢?”孙中山不假思索地说:“革命!推翻清政府!”犬养毅继续问道:“没您最喜欢的吗?”孙中山说:“书,读书!”犬养毅说:“不愧是大丈夫!”说完两人都笑了。

历史人物故事3

  一天,我正翻看着《中外历史名人》这本书,偶然间看到了李时珍的故事,我看得入了迷,一刹那好像有身临其境地观察着李时珍的感觉。

  李时珍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学医家之一。他从小时候开始学习医学,李时珍出生在一个医学家庭,爸爸和哥哥都是学医的,李时珍从小就跟着他们一起学医。有一次爸爸带着哥哥出门了,家里只留下了小儿子李时珍,不久,有两位病人来了,李时珍说:“我爸爸出去了,不到晚上回不来,我先给你们治吧。”病人同意了,李时珍立刻开方抓药,晚上,他爸回来了,问:“这是你开的?”李时珍小声说:“是的,不知道对不对。”然后把病人的症状,为什么开这种药讲得头头是道。

  李时珍十几岁的.时候,发现当时流行的《本草经》有误差,便准备将其修正。而他父亲说:“你的想法是好的,但你读的书不够,再等会儿吧。”李时珍听后认真读书,知识量大大增加。之后他便翻山越岭,尝遍百草,还经常询问山中的猎户、农民……终于,他写成医学名著《本草纲目》震撼全国。

  李时珍一生学医,他所撰写的《本草纲目》现在也仍造福众生。我要当一名医生,我要向李时珍学习!

历史人物故事4

  清朝末年,我国派出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他们都是些少年.有个才12岁的少年叫詹天佑。1905年,修建北京到张家口铁路的消息传开了.英国和俄国都争着要修,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达成”协议”,说中国假如不让他们修,他们就什么也不提供.清朝政府这才让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有人说他自不量力,劝他不要承担这项难度非常大的工程.詹天佑说:”京张铁路假如失败,不但是我的不幸,也会给中国带来很大损失.外国人说中国工程师不行,我则坚持由自己来办!”

  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和工人们一起吃住在工地,细心勘探,大胆试验,经过4年艰苦的.劳动,终於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志气!

历史人物故事5

  元朝初年,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人许衡,品行高洁。他小的时候,正是蒙古灭金、灭宋的战乱年代。一个炎热的暑天,许衡和一些人逃难经过河南的河阳县,一路上没水喝,嗓子直冒烟。突然发现前面路上有一棵梨树,上面硕果累累,同伴们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梨吃。唯独许衡一人端坐-德育名人小故事

  树下看书,象不知道有梨一样。有个伺伴劝他说: "这梨刚熟,甘甜可口,吃了真解渴,你怎么不摘个来吃?"许衡答道: "这梨树不是我家所有,不能随便摘人家的.东西。"同伴说, "现在兵荒马乱,人们死的死,逃的逃,这树是没有主人的。不用担心,快吃吧!"许衡说道; "梨树无主,我的心有主。"结果,他一梨子也没吃。

历史人物故事6

  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于格林尼治,即今日伦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于萨里),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终身未嫁,因此被称为“童贞女王”。

  伊丽莎白一世在继位之初:1558年,年仅25岁的伊丽莎白在一场宫廷血腥的权力内讧中侥幸活命,同年继位。当时英国正处于内忧外患,天主教和新教对立和纷争,英国随时都面临着国家分裂和混乱的危险,同时还受到西班牙、法国等国家的威胁。

  宗教改革:伊丽莎白将英国的天主教和新教融合在一起,彻底解决国内宗教纷争,从此彻底断绝宗教内战的可能。这是伊丽莎白一世至今仍被英国人念念不忘的政绩之一。伊丽莎白及之后的英国王室们因此拥有其它欧洲君主无法企及的地位和高度。

  发展经济:伊丽莎白一世认为民心最重要。她没有向自己的百姓横征暴敛,而是打造军舰船只,鼓励有勇气的人去海外聚敛财富。从此以后英国的国库迅速充盈。英国民间摆脱了苛捐杂税,开始安居乐业。经济从此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海军力量:伊丽莎白鼓励海上扩张,拥有了一支经历过实战演练的熟练海军兵源,从而为她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洗雪国家前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1588年,她派人率英国舰队击溃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确立英国的海上霸权地位。

  童贞女王:伊丽莎白曾说过一句至今令人震惊的话——“我只可能有一个丈夫,那就是英格兰。”她的这句话,在英国人心中造成了空前的震撼,对于英国人来说,她就是都铎玫瑰的化身。她的统治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丽莎白时期”,亦称为“黄金时代”。

历史人物故事7

  夏侯楙(máo),字子林,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大将军夏侯惇之子,三国时期魏国官员、将领,其妻为曹操之女清河公主。在魏国历任侍中、尚书、安西将军、镇东将军,假节,封列侯。曾一度驻守长安,但蜀汉北伐后就被调离。

  人物生平

  夏侯楙年轻时与魏文帝曹丕亲近友善。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受禅登基,建立魏国,任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持节,继夏侯渊之后都督关中,驻守长安。夏侯楙无用兵谋略,而好经营家业。夏侯楙后来受封列侯,娶曹操之女、曹丕的姐妹清河公主曹氏为妻。

  太和二年(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魏明帝曹叡西征,将夏侯楙调回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夏侯楙在关中任职时,多养伎妾,夏侯楙的妻子清河公主曹氏因此与他不和。后来,夏侯楙的弟弟们不遵礼度,夏侯楙多次斥责他们,他的弟弟们就诬陷夏侯楙诽谤。曹叡想杀夏侯楙,问长水校尉段默,段默认为一定是清河公主与夏侯楙不和睦,就合谋罗织罪名,希望使曹叡推敲求实。况且夏侯惇与曹操有平定天下的'功劳,应该三思而后行。曹叡才意识到这是诬陷,于是就下诏书,推究是谁替清河公主作的表奏,果然是夏侯楙的弟弟夏侯子臧、夏侯子江所作。

  夏侯楙后来官至镇东将军。

历史人物故事8

  清朝初年,山东的一个小地方出现了一家奇怪的茶棚。过往的路人都可以进到茶棚里面喝一杯茶,这茶不收银子,客人喝了茶,只需说一些奇闻异事就行。

  茶棚的主人就是蒲松龄。他出生在山东一个商人家庭中,父亲弃儒经商,多年下来,家里已是小康水平。在父亲的资助下,年轻的蒲松龄可以安心读书,准备科举考试。

  但好日子没过多久,家里面就出了很大的变故。

  蒲松龄的两个哥哥娶的妻子都相当泼辣,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经常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蒲松龄的父亲实在是忍受不下去了,只好给这三个儿子分了家。

  蒲松龄的妻子非常贤惠,不像两个嫂嫂这样能打能吵又能抢,分家的时候也是默默躲在一边等待蒲松龄父亲的'安排,最后,蒲松龄只分到了农场的三间破房子,以及二十亩薄田和只够吃三个月的粮食。从这以后,蒲松龄不能像过去一样只用读书,什么都不管了。他必须要自谋生路。生活所迫,他做了一个私塾老师,但当时私塾老师的待遇非常低微。每年可以拿到的钱最多只有八两银子。辛辛苦苦教一年书,挣的钱还不够富人家的一顿宴席。

  父亲去世后,蒲松龄还得赡养母亲,家里就更揭不开锅了。

  为了解决全家的温饱问题,他挖空了心思,可在当时,文人要想出人头地,就只有走科举考试这条道路,蒲松龄也把希望寄托在了科举考试上。除了教书外,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参加科举考试上,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始终不能如意,直到他七十二岁时才成为一个岁贡生。蒲松龄的一生可以说是在贫困线上挣扎,他曾经感慨道:“穷神穷神,你和我为什么这么亲近,整天寸步不离地跟着我,就算我是你的一个仆人,你也得给我放几天假呀,但是你一步都不离开我,就好像是两个热恋的情人!”

  再加上在科举考试中始终不能得志,蒲松龄对黑暗的社会和不合理的科举制度产生了很深的抵触,他有一种倾诉的愿望,于是他打算写一本书。为了收集故事的素材,蒲松龄花了很多心思,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在住地附近的马路边搭起了一个草亭,设立了一个茶棚。于是就出现了故事换茶喝的情景。

  就这样靠着和客人闲谈,蒲松龄收集到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故事。他白天就在茶棚中忙碌,晚上,就回到自己的书斋中,凭着记忆,将这些故事加工润色后记录下来,写在自己的书中。因为故事是通过聊天得来的,蒲松龄就给自己的书斋起名字叫“聊斋”。

  蒲松龄将自己一生的情感寄托到文章当中,因为他写的是传奇故事,所以他为自己的小说集取名《聊斋志异》。

  蒲松龄花了大量的精力写成的这本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表达了他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可以说是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但这部书的作者,在贫困中挣扎和科举考试中落魄的蒲松龄,却没有得到当时人们对他的肯定,最后在聊斋中寂寞地离开了人世。

历史人物故事9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历史人物故事10

  湖州民间流传的毛笔故事,核心内容是:蒙恬到过湖州,就在这里发展了毛笔。这里,我们先来说清楚两件事:一是秦代的“笔”,一是历史上关于蒙恬的记载。“笔”字,是秦代开始用下来的。在未有完善的毛笔之前,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文字已经成熟,需要书写。(在这之前,文字先是刻下来。刻在龟甲、牛骨上,这时期叫甲骨文。)当时未有纸,文字书写在帛、竹简、木简上。书写需要有工具,这是时代的需求。战国的多个强国,都各自在试着制作良好的书写工具。历年考古出土文物上的纹饰,明显是用书写工具绘划的。也出土过早期的书写工具,一九五四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古墓中,发现过用兔毛包黈在竹杆外的书写工具,是楚国的毛笔。当时各国发展书写工具的情况,还反映在文字发展的情况上,各国的书写工具叫法不一样。在《说文解字》中,“聿”字条下,说明,聿是指书写工具,“所以书也。”原来楚国的书写工具叫做“聿”,吴国叫做“不律”,燕国叫做“弗”,到秦的时候,聿字加上竹头,才叫做“笔”。(“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这里很明白说出,当时各国都有了书写工具,而秦国的“笔”,成为了主流,流传下来。秦国发展的毛笔,与蒙恬有关。

  《史记》上有蒙恬的传,记蒙恬的征战以及修筑长城,没有提到蒙恬造笔。但重要的野史《古今注》(晋代崔豹撰)中,叙述笔的`发展,说古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秦蒙恬始以兔毫竹管为笔。虽然所记不详,但这是古书上关于是谁始创毛笔的唯一记载。也一直没有人提出另外的说法。现在在湖州善琏镇那里有了这样生动的传说,有蒙公祠,有历史悠久的制笔传统,那么,参照起来,蒙恬制笔的故事,就具体起来了。毛笔,最好是用中山兔毫制。东汉的学者、书法家蔡邕,在他的《笔论》中说,书法,下笔之前,要先酝酿情怀,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可见中山兔毫在汉时已是很出名的。中山是什么地方?广东人说到中山,自然先想到中山县,孙中山的故乡。但中山兔毫说的不是这个中山。战国时,有中山国,在河北省中部。说蒙恬以中山兔毫制笔,很容易想到中山国,因为蒙恬在北方征战的时间很长。但蒙恬在忙于打仗的时候,应该不是用心于制笔的时候。另一个中山,是韩愈在《毛颖传》中提到的中山,韩愈把毛笔人格化,说他是中山人。这里说的中山,在安徽、江苏之间,又名独山,产兔毫出名。这里离湖州不远,蒙恬是很有条件发现这里的中山兔毫很好用的。那么,蒙恬有可能来过善琏镇吗?《史记。蒙恬列传》上说,蒙恬祖父蒙骜,先为齐将,后为秦将。蒙恬在秦始皇时,先做过“典狱文学”,做狱官,典管文字方面的事。秦始皇二十三年时,蒙恬的父亲蒙武与王翦攻楚,虏楚王。蒙恬可能就在这时候到南方来。后来,他就忙着在北方逐戎狄、筑长城了。

历史人物故事11

  李由——秦朝将军,丞相李斯的长子

  政治生涯

  李斯之子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庭车骑以千数。”(《史记·李斯列传》)七十岁的丞相李斯深有感触地说:“当今为大臣者位无高于我者,我可以称为富贵之极了。”然而盛极则衰,好景不长。

  事迹

  沙丘之变

  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南至云梦,东南至会稽山,刻石颂德。

  七月,始皇病死沙丘。佞官赵高胁迫丞相李斯诛杀公子扶苏,改立胡亥为二世皇帝。

  扼守三川

  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起义,一举攻下大泽乡。接着又攻下蕲县,势如破竹。当义军攻下淮阳时,战车已有六七百乘,骑兵千余骑,士卒数万,声势浩大,势不可挡。

  三川郡守李由立即派人飞报丞相李斯:“贼军十万已到许县,日夜可达荥阳,城内25000名士卒日夜铸兵器,加固城墙,挖拓城河,防哨巡守。无奈兵力悬殊,存粮也只可用数月。望速派兵增援。”李斯立即向二世呈奏。正在咸阳宫取乐的二世一听,竟吓得丧魂落魄、六神无主。

  李由知道形势严峻,就亲自带兵防守。为稳定城内秩序,他组织百姓协助守城,令掌管治安者加强检查,防止奸细混入城内。

  第二天黎明,城外鼓角震天,义军潮水般涌到荥阳城下,箭如飞蝗射向守城者,并强渡城河架云梯攻城。李由指挥守城将士勇猛还击,死者的`血染红了城河水。

  一连几天激战,双方伤亡惨重,义军只得撤回淮阳。《史记·陈涉世家》载:“吴广围荥阳。李由为三川守,守荥阳,吴叔弗能下。陈王征国之豪杰与计,以上蔡人房属蔡赐为上柱国。”

历史人物故事12

  苏东坡住在岐山下的时候,听说河阳县的猪肉味道特别好,就派一个人到河阳县去买猪。这仆人是个酒鬼,临出门时,苏东坡特别叮嘱他不要喝酒误事。

  刚开始,仆人做事很小心,一点酒也没有喝,所以一路还算顺利。等到买好了猪,快到家的时候,他终于忍不住了,在路上一边赶猪,一边喝酒,最后醉倒在路旁。这样—来,猪都逃走了。

  仆人醒来时,发现猪没有了,找了很久也没找着,又不敢空着手回去。只好自己出钱,在岐山附近买了几头猪赶回去冒充河阳猪,苏东坡十分高兴,特地发了很多请柬,请了很多客人来吃美味的河阳猪肉。

  肉做好后端了上来,苏东坡说:“河阳的猪肉特别好吃,这是我叫人专门从河阳买来的。”当时,苏东坡是朝廷命官,又是有名的文学家,客人们听他这么—说,夹起猪肉一尝,都赞不绝口,说到底是河阳猪肉,真是又香又嫩,肥而不腻。正在这时候,有人来报告说有几个农夫要见苏东坡。

  “几位有何贵干?”见了农夫,苏东坡问。

  “昨天我们在路上捡到几头猪,一打听,才知道是大人府上的,今日特来送还。”

  “我的猪?”苏东坡很惊讶,叫来仆人问怎么回事。仆人见瞒不过,只好把实情说了。刚才还在拼命夸猪肉的'那些客人觉得很没趣,一个个告辞走了。

  哲理点拨:为什么普通的猪肉经苏东坡介绍后,就变得格外好吃了呢?原因就是普通人喜欢迷信权威。对于权威,既不盲目崇拜,也不盲目蔑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说话办事忠于自己的感受,这样才能真正地拥有智慧。

历史人物故事13

  戴安娜王妃,全名戴安娜·弗兰茜斯·蒙巴顿·温莎,娘家姓为斯宾塞。被大众称为戴安娜王妃,1961年7月1日出生于英国诺福克,是爱德华·斯宾塞伯爵的小女儿。1981年7月29日与威尔士亲王查尔斯结婚。她是查尔斯的第一任妻子,亦是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的'亲生母亲。1987年6月,戴安娜将她所拍卖的79件服装所得350万英镑,全部捐给慈善事业。她的品行深深地感动了普通大众,尤其是苦难之中的人们。

  戴安娜产下哈里王子后饱受抑郁症的困扰,加上查尔斯王子与情人藕断丝连,这段曾经的童话式婚姻在短短数年间迅速完结。

  1996年8月28日解除婚约,戴安娜获准保留“威尔斯王妃”的头衔。1997年因车祸死于法国巴黎。

  1997年,戴安娜在巴黎遇车祸离世。法国司法部公开的调查报道称,司机酒后驾驶是意外主因。但多年来,人们对事件真相仍有诸多猜测。

历史人物故事14

  魏源是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改革家、史学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人们常常称赞他博古通今、造诣精深。人们所不知道的,是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英才。

  这位英才的名字叫石昌化。

  魏源15岁在县试中,认识了小他一岁竞争对手石昌化。主考官发现这两人年龄虽小,文章都属上佳。因为难分伯仲,便将他俩同时“拔置前茅,赞为双璧”。第二年,魏源和石昌化又同时参加了“府试”,分别获得冠军、亚军。

  魏源能成功,绝对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甚至因为在书房里待得太久,连自己家的`仆人都认不出来了。

  石昌化在认识魏源后,感到自己的见识与学问与魏源还有一段差距。一心争强好胜的他开始琢磨,自己该如何缩短差距,赶上魏源呢?

  石昌化开始给自己加码:魏源读书读到三更,那我就读到五更。魏源读到五更,那我就通宵熬夜。如此拼命的他没想到,“梅花没香苦寒枯”。由于过分刻苦,石昌化患风寒引发痨病,进而呕血。

  身体垮了,学业也就无从继续,这个早年与魏源站在同一起跑线神童,因为过分苛求自己,失去了参加殿试的机会,“以病剧而不得与魏同捷”。

  魏源不努力,绝对成不了魏源,石昌化过于努力,却只成为历史上一个无名小卒。

  你知道大树最高能长多高吗?科学家说,一棵大树再怎么具有生命力,也只能长到122米到130米,不是大地撑不起它,而是它自己撑不起自己。在130米的极限,再长一米,甚至哪怕几厘米,都可能自己压垮自己,轰然倒塌。其实在人生中,读书、工作、理想都是如此。要十分努力,却不可超出自己的能量极限,尤其不能把别人的高度当成自己一定要达到的高度,否则往往不成功,却逼苦了自己。

历史人物故事15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可谓一代词宗。她的词作脍炙人口,冠绝千古,如一颗耀眼的星星,在文学的天空散发着永恒的光辉。而李清照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名女性,也以她独立、自强的人格,超越了那个时代,成为千古女性的典范。

  身为婉约派词宗的李清照,却写出了张扬着男子之气的诗作《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字里行间洋溢着巾帼气节,爱国风采。李清照之所以写这首诗,除了表达对于南宋朝廷软弱求存的投降主义的不满,还与她的丈夫赵明诚有关。

  宋高宗建炎三年,即1129年二月份,御营统制官王亦预谋在江宁城内起兵作乱。赵明诚的部下李谟,得到了王亦要叛乱的消息,马上报告了赵明诚。说来也巧,这时的赵明诚已经拿到了调任湖州知州的调令。赵明诚认为自己不再是江宁知府,所以,这里的所有的事情都应该由新任的江宁知府来处置。李谟对赵明诚的“不作为”也没有办法。李谟当晚果断地处置了叛乱,击败叛军。天亮后,李谟去向赵明诚汇报昨天晚上的战况,结果发现赵明诚居然和另外两个江宁府的高级长官,趁天黑偷偷从城楼上悬下绳索逃走了。事后,赵明诚被撤职。李清照虽为一介女性,却非常有气节,她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她是多么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在国难当头之时建功立业啊。赵明诚被撤职后,二人继续沿长江向江西方向流亡。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便是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不禁心潮难平,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句则是着意讥讽自己丈夫的胆小怕事。赵明诚听着这铿锵有力的诗句,羞愧无比,甚是自责。

  面对第二次婚姻的不幸,李清照坚决唾弃了张汝州,又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男子气概。李清照一生经历了两次婚姻。第一次是在十八岁与门当户对的赵明诚结为夫妇,成就了二十八年的美满姻缘,也成为羡煞众人的一段佳话。第二次的婚姻十分短暂,在赵明诚死去三年后的1132年,四十九岁的李清照再嫁张汝州。这一次的婚姻十分不幸,只持续了不足百天便离异收场。

  李清照所嫁张汝舟,刚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对李清照百般示好,但结婚之后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巧言骗婚,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清照视之如命。当张汝舟的要求不被满足时,便百般折磨李清照,欲置她于死地。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决定摆脱这小人。但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原来,张汝舟曾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这当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这张罗网。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幸好负责审理此案的兵部侍郎翰林学士綦崇礼敬重清照的人格,并与赵家有亲姻关系,经他营救,李清照被拘押九天就被放了出来。在古代,一个女人,特别是像清照这样的读书女人的再婚又离婚,势必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歧视。在当时和事后一些记载李清照的史书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华,同时又无不以“不终晚节”、“无检操”、“晚节流荡无归”记之。还有后世不少敬重李清照的文人,故意淡化掩盖此事。其实,李清照再次追求自己的婚姻幸福似乎不合乎封建社会的妇道伦理,却合乎人性,而且与人格、气节无关,有什么羞耻可言呢?倒是李清照愤而“休”夫的气节令人赞赏,此举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怕是绝无仅有!这彰显了李清照鲜明的个性、独立的人格和嫉恶如仇的气节!

  李清照与权倾朝野的秦桧夫妇沾亲带故,却行同陌路,不屑于攀附奸邪,表现出了可贵的高风亮节。秦桧妻子王氏是李清照的亲表妹。小时侯二人曾见过面,一起玩耍过,彼此大了,生疏起来。从史料上看,李清照没有半点与秦桧夫妇交往的记载,李清照及其夫君赵明诚的著作中,亦丝毫找不到关于彼此来往的文字记录。李清照在被张汝舟骗婚,与张动了官司时,也没有去求助于已贵为当朝宰相的秦桧,而是求助于反对秦桧的自己丈夫的远房亲戚綦崇礼……李清照晚年,漂泊江南,流离失所,靠变卖留存的文物及亲友的援助度日,生活十分艰难,但她始终未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表妹夫家求援。足见李清照是非分明,很有骨气。

  正所谓:才情弥漫相思愁,五分凄苦半腔柔。婉约不乏巾帼气,率真面世足风流!

【历史人物故事】相关文章:

历史人物的故事04-24

历史人物经典德育故事06-28

历史人物小故事06-23

历史人物励志故事07-03

历史人物故事03-05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03-03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12-14

历史人物的感动故事04-16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04-20

历史人物故事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