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反思(常用24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信息技术课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信息技术课反思1
本学期第十五周星期四我校开展了以“审视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为主题的对外教学开放日活动。我代表信息技术组在中一(1)班第二节上了一节《excel20xx图表创建和修改》的公开课,除了我们学科组内几个老师,其他兄弟学校只来三个老师来听课。因为是全校的对外公开课,所以其他兄弟学校的老师都忙着去听下一节的课,也来不及向听课的同行们请教并给以指导性的意见。真是很遗憾!课后,我自己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我上的这一节课有效吗?应如何改进?怎样上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以后的课堂应该怎样的呢?我思索着自己的课堂,不禁问起了自己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这堂课学生到底能能掌握哪些知识?
每上一堂课,我们都要进行反思,学生在这堂课上学到了哪些知识。新课程理念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收获怎样。今天,《excel20xx图表创建和修改》第一课时主要围绕着图表的性质、制作方法、构成元素、修改来展开教学的,在这短短的45分钟内,学生是否真正地学到了并掌握好了这些内容呢?在教案设计上,我只是关注了教学内容能否完成,而没有注意到学生是否全班同学都已掌握了,显然我的思维中心还不能完全以学生为主体。而真正地只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的45分钟才有效啊!
第二:这一堂课学生是否真正的消化掉啦?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主要图表的创建,难点是数据的选择,虽然在课堂上有很多学生,可以说有大部分学生是在我通过口头表述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完成我布置的作业,但是我可能还是忽略了班级中几个后进生教学,虽然后进生能够在教师讲解的情况下,跟上步骤,但由于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要求学生不是通过记忆来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一定要通过教师的讲解能够举一反三,学会贯通,但是我在教学中却只是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完整性,追求教学的表面现象,却没有通过多举些例子来检测后进生的灵活运用。
第三:本节课是通过什么方式让学生得到知识?
本节课我主要是想通过图表和数据的对比,来向学生展示创建图表的必要性,以及图表的作用,从而引入如何创建图表,如何通过图表让数据更加直观化、形象化,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快的'掌握所授内容,我采用了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互相协作,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但课后想想我只不过是牵引着学生的鼻子,让学生跟着我的思路直走下去而已,并未能真正做到课堂上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础,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想、去做、去活动。而新课标形势下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疑难处相互讨论、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在探究过程中形成一种能力,同时也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因此课后我不得不反思这一问题,事实上这是强化课改理念的自觉实施、有效实施。通过反思,发现自己新课标新理念只是理论上的,事实上,在教学上我还是脱离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后我就应该经常坚持这样的反思,大胆剖析落后的教学方式、方法,认识其弊端,并尝试用新的方式组织教学。只有这样,先进的教学理念才会逐步代替陈旧的观念,有效教学的实施便会更自觉、更富于成效。
第四:有没有比现在上这堂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呢?
我个人觉得这应该算是一个较高层的反思,也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反思。这一问题是建立在自我对这堂课教学效果基本认可的基础上的,对自我的一个较高层次的再提升。这节课教学设计及教案,是参考了前辈们的集体智慧,经过再三思考而选择的教学方法,所以我自我感觉还比较满意,课后也自认为教学有一定成效的。这通过在教研活动后在教务处了解到其他听课老师的评价上可以得到认可,但是,教无定法,教无止境,我总觉得我还应该追求教学方法的精致、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努力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我得学会向自己质疑,要用挑剔的眼光去发现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细节,从而敢于否定自我。同时为了能够更快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这有些的课堂时间内,发挥更大的教学效果,最直接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各学校的教研活动机会让我们去多听课,多相互交流,不断地学习提升,学会善于借鉴名师、特级教师的教法,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信息技术课反思2
随着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IT产业的未来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因而针对于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越发显得重要。在信息技术课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学,或者是以前基础不好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不感兴趣,有的学生消化不了,还有部分学生根本听不懂你在讲什么,老师很不好把握分寸。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上有了一定的进步,以下是我的几点反思: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聊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介绍键盘时,我提问“空格键、上档键和Backsp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上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sp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删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三、优选教法,提高教学效率
1、精心设计课件,提高教学效率。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而不繁杂,教学过程紧张但不忙乱。
2、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有效指导
学生自主探究后,可以找表现突出的同学到讲台操作演示,其他学生观察并找出问题,最后老师点评。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在查错纠错中掌握操作方法。
3、大量运用比喻,使知识形象化,简单化
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和名词术语很难被学生接受,适当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还能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利用下课前五到十分钟,通过演示让全班共同来欣赏完成的比较好的同学的作品,让学生来评价作品的优点所在。孩子们发言积极,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审美能力提高,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总之,要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反思3
三年级——《调整图形》和《组合图形》
本课是在上一课复制粘贴的基础之上继续对盆花进行完善,所以开头先将一个画好的盆花给学生看,这里是利用光盘里现成的东西,只不过那个画的人不是完全照书上的画的,他画的只有四个花瓣,所以我便用另一个例子进行演示,今天讲的东西不多,注意让学生自己练,在那盆花中,我复制粘贴了三到四朵花,在粘贴完花后,既将位置移到位,又将大小弄合适了,再将方向调整一下,这样就完成了全部的过程,在后两个班,事先将原本挤在边上的花通过剪切与粘贴的手法移到中间,并且放大了些。
另外,在做颜色的时候,用了取色的工具,因为下面也用了几次,所以作了介绍,在让学生进行了练习之后,再谈组合图形,也没有说太复杂,而是让学生知道。
如何将另一幅图中的'物体移到这幅图上来,只是过来后注意背景的问题,在本课,我先用画图程序打开光盘中的快乐家园的图,然后将图中的花盆用Delete去掉了,并且用取色的方法将背景补好了,然后再将另一幅图中的花盆复制过来,最后也让学生把这个练习了一下。
四年级——《插入影片和声音》和《插入超链接》
由于电脑中没有合适的影片,所以主要内容放在声音上面,本课是从两个方面来谈的,一是普通的插入声音,另一则是插入背景音乐,并对二者进行了比较,接下来又把超链接谈了一下,谈到这一方面,先打开一个网页页面。
让学生看看那里的超链接,重点提醒他们看鼠标的变化,看完后然后再了解幻灯片中如何设置趣超链接,我在这里用的是右击,因为在这种界面中,找到插入超链接不是件太容易的事情,除用西游记的文字链接网上的小说名,还用图片、动作按钮做了其他链接,让学生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
五年级——《带参数的过程》
感觉上这一课有数学中函数的味道,在上课之始,先同学生回顾上节课所谈的编辑过程,通过edit命令让学生观看编辑的过程,接下来让学生思考,如果不断画改变形状的图形,那应该怎么办呢?
所以我认为本课是为了方便编辑过程而来,接着在黑板上写了相关过程,这里可以让学生将前面的定义过程与这里带参数的过程进行比较。
然后在电脑上演示,按书上的要求绘制了简单的图形,接下来谈第二步,就是对带参数的过程进行修改,如将四边形改成了八边形,这一修改我以前曾经设想过,只是没有去做,这里以参数的形式进行了修改,然后又画了一些图形,但书后的图没画出来。
信息技术课反思4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们体会到:教师应在认识信息技术基本特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和方法,使其在有效迁移发生的基础上适应技术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通之处,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合理的探索,发展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从而达到利用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给出任务之后,通过组织学生共同研讨、分析任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增强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从当前来看,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光靠学校的有限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从未来来看,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对象,更是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既是当前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信息时代公民的需要。
信息技术课反思5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多次上机实践,才能熟练掌握知识,更灵活地应用计算机,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服务。因此教师一定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善于动手实践,在反复实践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形成技能。例如我在初二《图片的插入和设置》这一堂课上采用了“互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课堂效果不错。
“兴趣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始几分钟,因此我首先采用精彩的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开学生的`心智,从而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后我采用“互动教学法”,先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本知识,然后教师在教师机上通过实例演示本章重点,继而采用“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动手在学生机上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各个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对他们进行不同程度的辅导。然后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交流,评价改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使学生能够积极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最后各组拿出最得意的作品在教师机上展示评比,互相评价、借鉴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方面的知识,但“教必有法而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信息技术课反思6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信息技术课课本的价值量低了些,学生计算机水平普遍都比较高,如果再围绕书本讲解,学生不但会抵制,更耽误后续课程的进度,如何设计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持并提高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课上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涨,他们对新事物充满着好奇,总幻想有一天能熟练的驾驭计算机、能制作出精美的动画、能设计出漂亮的游戏、能控制自己创建的游戏角色……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以致用,久而久之,其操作水平就会上一个新台阶。七年级的信息技术课程,学生操作量大,一周仅有两次课,这就要求课堂讲解时间不能太长,多留些时间让学生上机练习,每次授完新课后给每个学生下发一定的练习题,练习范围就是本堂课所讲授的内容,学生按照老师给定的题目针对性练习,教师再个别辅导,当然学生对于知识点模糊的地方也比较多,老师可以安排每组的小组长担任辅导员,同桌讨论等形式,完成课堂练习。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一改枯燥的课堂
新授课中,教师如果一味的注重理论的'讲解,学生在十分钟或更短的时间内就会走神,所以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可以让学生集中精神配合老师共同探讨新知识。如在讲解WORD软件中绘制表格的第一课,教师可以拿出象棋棋盘图片,让学生数出棋盘的行与列,再介绍如何将单元格调整为正方形以便放棋子,如何来画棋子,美化表格,接着就让学生完成棋盘表格,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会发现画棋子很费时,这时老师就可以先让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技巧,再来演示如何“投机取巧”,此时学生似乎一切恍然大悟,接下来的制作过程就方便高效的多了。
三、老师教以引导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实要让学生真正上好信息技术课,老师就必须充当好一个导学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区分好与坏的信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能因为老师的导向而埋没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可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信息技术课堂当中来,让学生知识信息化时代的两面性,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至用。作为专业老师,更应该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信息技术的必要性,真正让学生成为具有高品质的人。
信息技术课反思7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将信息技术教育的每一堂课真正转变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金土地。以下是我对一堂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在powerpoint中插入图片时》时,刚开始我的教学设计只是让学生跟着课本上的例题做,一插入剪贴画、二插入自选图形,例题完成后再做课本后的习题。一节课下来,觉得教学效果不好,虽然学生一直在动手实践,但是他们只是照着课本上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完成练习,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激起,创新精神根本无从体现,顶多也就是一次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而已。
课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反思。为什么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呢?这样不是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了吗?于是我重新规划了此节课,设计了“制作贺卡”这一主题。把这节课教学目标由一维(知识)转变成立体三维:知识、能力、情感。
具体如下:
(一)知识目标:掌握在powerpoint中插入剪贴画的基础上学会插入外部图片文件;
(二)能力目标:逐步提高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进行创造。
在教法设计上不再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首先,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主动探究、积极进取、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这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有了良好的氛围,原本单调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充满乐趣、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一个科学的、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其次,设计的任务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学生们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大胆想象,并通过实践探索实现了自己的想法,这为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简要教学过程如下:
1、全班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每组4-5人。教师引入话题——制作“学生在已经掌握如何插入文字和剪贴画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如何插入外部图片文件,围绕“贺卡”这一主题,制作演示文稿作品。在自主探究后,教师可借机进行“插入图片文件”技能的小结。完成作品后,进行成果展示,可解说作品的构图、意境等,甚至演绎。其它小组学生可进行评价。
2、碰到问题,鼓励学生自行解决,或小组内、小组间共同协作解决。
3、鼓励学生创造与众不同的作品来表现这一主题。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原本拘谨的学习环境变得宽松了,民主了,师生间有着融洽的沟通、启发、交流、互动,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以上教学策略我运用的是“学生主体性教学”。其指导思想是:一切从学生主体出发,让学生成为知识技能的“探究者”、难点问题的“突破者”,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践证明,以此作为原则的课堂是生动的,学生所乐于接受的。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把它作为永远不变的中心法则,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
但是,这堂课还存在不足的地方——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也是信息技术学科普遍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长短不一,他们的这种差异是由主客观原因造成的,光靠教师一人的力量,难以面面俱到。在课堂中,对于很快完成任务的孩子,教师应该及时给他们安排一些新任务,如对作品进行完善,也可以让他们依着自己的兴趣或疑惑,继续进行与任务相关的深入的探究,当然还可以请他们作为教师的助手,去帮助学有困难的同学。这样,慢的孩子也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在今后的备课环节,我将多多注意分层次教学有关的研究探索。
信息技术课反思8
20xx年5月18至20xx年5月25日,我在浙江金华参加了区教体局组织的“校长信息技术领导力提高培训班”,聆听了教授和校长的讲座。19日上午,到金华环城小学参加了信息技术课堂观摩。三位信息技术教师分别为我们呈现了三节不同形式的信息技术课程。我认为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改革中除了要运用基本的教学模式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允许学生在犯错误中学习信息技术课,启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教材内容应从学生特点出发。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非常喜欢计算机课,特别是上机操作,因为上机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满足了人本性所特有的表现欲、为其创造了展示自我的空间。另外,有时上机操作经常出现错误,这种操作中的错误带给学生的是意想不到的结果(图形、动画、漂亮的界面等),而往往学生们就是想知道这意想不到的结果到底意味着什么,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养成了良好的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也是教材中应增加的内容,即让学生在不断犯错误中学会如何正确操作计算机、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
在课堂上,周老师将学生错误操作展示给每一个学生看,让学生们一起思考这样操作为什么小猫不动?应该怎么操作?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方法和规律。多次实验证明,后者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大有好处,后者注重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才是改革教材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根本。
二、注意树立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从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实际的简单有趣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而后要注重学生兴趣的保持,适当变换问题的角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最后要注意学生潜力的挖掘,激发他们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教学中还可适当安排学生间的竞赛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上好操作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不动手是学不会的。学生通过手、眼、心、脑并用的上机操作而形成强烈的专注,会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并将知识高度化,同时,不断的实践成功,能刺激学生的成就感,在这样激昂的情绪氛围中,容易培养与塑造学生勇于进取的心理素质,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创新素质。所以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尽可能在让学生自己的联想、想象的思维,通过上机验证得以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这样,学生就会越学越轻松、越学越有兴趣,既动手又动脑,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无数科学家的成功之路无不显示出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学生是国家的主人,祖国的将来都寄托在他们的身上,他们的自学能力的强弱、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自学能力对于计算机学习尤为重要,原因就是计算机发展奇快,掌握了自学方法,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应付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
五、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方法后,布置了一个课堂作业。让学生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今天学过的方法让小猫完成2个或2个以上的动作。这一要求既让学生巩固了学到的信息技术操作方法,又充分地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在操作中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完成任务后获得成就感。
总之,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应从提高自身素质、明确课程目的入手,处理好课堂中师生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树立学生自信心,尝试使用行进的教学法等。
信息技术课反思9
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课是一节好课呢?比如:饭店的饭好吃,但我们身体好不是因为吃了一顿饭店的饭才好的,最主要的是靠我们自己家里的家常饭。所以一节好课不是去市里讲的优质课才是好课,那只是做秀课,最重要的是应该在平时上好每一节课。一节好课除了要备好课标,备好教材之外,要注意新课的导入,重视兴趣的培养,运用好任务驱动、情景设置等办法,最好采用分段教学(小步教学)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其用户端已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可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说几乎涉及到了信息技术的`方方面面,它是一种聚合性、系统性的创新应用与发展。
物联网给我们描绘出的是一个充满智能化、物物相连、天罗地网式的世界,预测10年内物联网有可能进行大规模的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世界,其产业要比互联网大30倍速。
最近两年在学校新课改理念下,自己也尝试走着课改之路。今天学习了课程,才真正认识到我们信息技术课改势在必行,我更加坚信了只有我们的高信息技术课改成功才能直接影响到我们其他学科整合的成功。
信息技术课反思10
时间过得很快,几天的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已经结束,可我的内心却是百感交集。
我上的是七年级的《EXcEL数据求和》,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省级比赛。我很荣幸能够代表XX参赛,内心有点小小的欣慰,却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压力。全省22个选手,听说其中还有曾经参加国家赛的选手,压力真是无比的巨大。我时常安慰自己:没关系,XX地区信息技术发展比较好,但其他地区的选手或许和我一样,不管怎样每参加一次活动,也会有不同的`收获,就当是锻炼自己。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来钻研教材、观看视频、琢磨教案……。由于条件的限制,我后来试了一节课,之后大家给我提供了宝贵意见,同时也得到他们的鼓励。
12日下午,我的课终于上完了,可课后我发现上的并不是很理想,我竟然犯了不该犯的错误:①本来导入的时候是有声音的,我没有检查一下PPT,播放的时候没有声音;②准备工作没有做好,在课前没有好好看一下学生的机子,有的学生机没有收到下发的文件,耽误了我不少的时间,以致于没有详细的讲解函数,草草一句话带过;③课堂的应变能力不好,前面用了大量的时间,后面的练习可以不用做,特别是用公式来求水费的多少,应该先总结和评价,有时间再回过头来做练习。在这里犯下了这么多的失误,这多多少少给我留下了遗憾。
我觉得不管是上课还是听课,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下午听了于老师的评价,知道很多东西自己是没有想到的,比如国兴中学岑老师的课,从导入到结束用的都是同一组数据,环环相扣,非常好。在回家的路上,我突然就想起,为什么我上课的时候不先播放一段威马逊的视频,给出一组受灾的数据,一直使用在课中呢?这样的效果不是更好吗?
虽然课上的不是很理想,但也是教学成长中一次宝贝的机会,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胆识,提高了教学认识,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此次活动,我也得到了一些感悟:坚持总有希望;好的课也需要多研讨;只要自信与努力并存,才能走得更好。
信息技术课反思11
通过九年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感慨良多,其中一点就是在多数学生眼中电脑就等同于聊天和游戏,因此上课时学生总会在下面交头接耳,甚至还有同学偷偷的玩游戏。课堂是教育教学最关键的一环,对于这样的课堂现象,我们该去如何处理呢?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还要首先维持好课堂纪律。怎样认识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课堂现象,用什么方法来有效地维持课堂纪律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现在我对此谈一下我的一些看法:
一、多鼓励学生,学会欣赏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位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还要学会去赞赏学生。学生刚刚接触计算机,在上机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耐心加以指导,如果总是大声斥责学生,甚至羞辱嘲笑学生,学生往往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所以上信息技术课时,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下,这样不但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处理教材,分层次教学
高中学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有时显得比较浮躁、缺乏耐心。在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内,总要求他们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做是很困难的。那么,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值得我们思考。我认为首先要研究教材,精选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可粗略一些,让学生自学也未尝不可;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想办法化难为易,教师加强随堂指导,使学生听明白,做正确。其次,要让学生多动手。学生对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如果整一堂课只讲理论不让他们动手,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不集中。因此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多动手,这样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在上机内容的选择上,也要注意难易结合,有时候采用同样的练习,基础好的学生由于认为太简单在操作的`时候就粗心大意,而基础差的学生有时又认为太难做不出来,这样“一刀切”常常效果不佳。这时候布置不同的任务,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基本任务,另外布置较高层次的额外任务,让基础好的学生去完成,这样既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也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和知识技能。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如果总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可能效果不错,但长期下来,学生便会慢慢地失去兴趣。信息技术课一般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开始先由教师确定学习任务,然后教师讲解、演示或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鼓励好生辅导差生。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点拨关键点、演示重点内容。有时,让学生上台操作,边操作边做解释,教师适当补充,这样的效果很好。另外,将书本中的例题和练习相结合,提出典型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然后由小组派代表上台来讲解和演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经验。
四、精讲多练
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学,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而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要领。此外,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从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教师加强巡回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发现的问题。
五、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
师生互动,学生的互动在课堂上要得到体现。互动可以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小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优、差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优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差生尽其所能,学有所得。这实现了学生资源的共享利用。这种互动能够调动优、差生的积极性,将会明显的改善课堂纪律。
六、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改善课堂纪律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作为一个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纪律与显著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课反思12
本学期,我担任了小学的信息技术课教学。罗乐中学历来对信息技术课非常重视,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非常感谢校领导能给我这个机会,给我一个自由发挥的舞台,尤其感谢黄校长,在教学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您的一些创新的理念,令我受益匪浅。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材,已经要求对网络的了解;对于一个刚踏上教师岗位的新教师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在学生中开展了调查,对于时下他们最感兴趣和了解的信息技术内容进行了统计和归纳;其次,把学生知识点内容也结合进来;再次,教授了教材上将要学习的某些内容,但是程度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不是很简单,但能为小学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最后,和其他学科的内容想结合,使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
本学期,大致教授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基础操作篇
①开关机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②文件夹的操作(要求每个同学建立一个以自己班级学号命名的文件夹,将今后每堂课的作业都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里)。
③文件和文件夹的搜索。
④桌面的设置。
(2)网络篇
①学会浏览网页。
②申请免费电子邮箱,收发电子邮件。
③聊天软件QQ的使用。
④申请北海网志(学生Blog)的空间,学会修改模板、发表日志。
⑤学会发送电子贺卡。
(3)软件篇
①“画图”软件的使用。
②用“Word”软件制作小报。
③用“Word”软件制作表格。
④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幻灯片。
⑤用“金山画王”软件制作图片。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每堂课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然后让他们运用学过的知识完成任务。所设计的任务有:教师节贺卡,给老师的一封信,国庆节小报,制作一张课程表,奥运会幻灯片,制作一幅“秋游”的图画,给自己安一个网上的家。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完成任务还是比较有兴趣,他们觉得如果能快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就能体现出自己的能力。我还发现,他们对于上网完成的任务,热情特别高,可能是因为互联网的普及,已经渗透到我们身边的每个地方,网上丰富的资讯内容能够使他们的视野更宽阔。对于依靠软件完成的任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也做的非常好,比如小报、幻灯片和金山画王的图片,有些学生的作品体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我在授课和指导学生的同时,注意了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爱好,他们感兴趣的技术,和他们想学的知识,并把这些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力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他们引导到主动学习、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来,也通过不断的交流,增进了和学生之间的感情。
当然,在本学期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掌握知识还不牢固,教过的内容,过了2、3个星期就忘记了;有些学生对于巩固的、知识点重复的练习兴趣不高;由于学生水平的差距,造成讲课效果不一致,往往好的同学已经反复操练了几遍,而较差的同学还未能完成一遍,而我个别辅导的时间有限,因此某些同学一学期内完成的任务寥寥。这些问题在下一学期里都需要改进。另外,信息技术课基本都是上机操作课,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也比较容易兴奋,因此要保证课堂纪律,做到收放自如,还需要下一番功夫。
以上是本学期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一些得与失,在新的一学期中,我要更加努力,争取出色地完成校本课程的编写和课堂教学任务。
信息技术课反思13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接下来的就是面临着中考的九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毕业会考的科目,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也是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的。毕竟在明年,如果没有通过会考,学生就直接缺少了报考普通高中的资格,也会对后期的中考复习带来负面的心理影响。这个学期,学生对信息技术科目的学习和复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掌握不到位,不少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去理解、记忆,提不起兴趣,从而直接导致了这个学期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如何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的重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操作的技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现结合个人这几年来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目前学生课堂上各种情况分析
目前,学生漠视信息技术学科的情况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对信息技术科目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听不懂的课后没有消化,甚至有部分不想听就不听;课堂上布置的作业有兴趣就做,没兴趣的就慢慢做,甚至不想做就不做。在整个初中三个年级,在课堂上经常发生类似的情况。一些初一初二信息技术学科基础不踏实的学生,他们认为信息技术可学可不学,就经常躲着老师在下面玩游戏,哪怕是简单的打字游戏。更有甚者,对电脑操作都不感兴趣,那怕给他玩游戏,给他上网,他都没有丝毫的兴趣,宁愿爬在下面睡觉。除此以为,一部分成绩较好的基本功相对踏实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信息技术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信息技术不是不能学好,也不是不知道会考的重要性,而是学得再认真,也只是一门会考的科目,只要能通过会考就行了,考多高的分数也是一样的,不用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些副科上,过关就万岁了。课堂上他们认为老师最好给他们玩玩游戏、听听歌、上上网浏览看新闻、上网聊天,释放学习主科所带来的压力,这样他们就会感恩不尽了。不少学生迫于中考和老师的压力,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抱着应付而努力挣扎的心态,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对老师复习的内容一知半解,经常跟不上复习的进度,课堂上布置的任务往往只完成一半或三分之二就没有时间了,课后由于中考的各科作业很多,又没有电脑给他操作和复习,从而导致了他们缺乏信心,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很多考题在考前已经操作过了,但改一点格式或用另一个问法他就不会操作了。对于他们来说,会考的复习就是一个苦差,是一个累活。
二、构成的原因
1、认识的偏差。由于是会考科目,并且不计入总分,只要达到60分就可以通过了,再说,班主任、主科老师也在有意无意中说信息技术是一门很容易通过考试的科目,只要会玩电脑的都容易及格。在加上长期以来人们对信息技术学科认识的不重视,学生根本就不花心思在该学科上。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初三,尤其是副科。本来,初三阶段的学习压力就很大,各科目不单单要赶进度,还得抓紧时间复习。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主科都很难应付过来,信息技术等副科的课堂上能接受多少就多少,课堂上不能完成的也只能抛到九霄云外了。
3、复习阶段的教学针对性、目标性过强。由于初三课程、课时相对紧张,根据会考的考试大纲,教师都会有针对性的进行各种类型的试题、操作题的有目的性较强的练习。在课堂上大多数都是任务驱动的学习。学生长期对着目标性、针对性较强的练习,会感觉信息技术课堂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任务,这样的直接影响就是逐渐对信息技术课堂失去该有的兴趣。学生的表现是缺少学习的动机,课堂上提不起精神,完成的课堂效果不够理想。
三、教学应对措施
1、在课堂上,把教学目标细化到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上,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初三的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镇区信息技术氛围薄弱,信息技术只是作为一门会考的副科,过多的针对性的各种类型的试题、操作题的练习让他们觉得枯燥无味。改变这一情况的途径就是在教学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在教学设计中应适当进行分层、分段教学,对不同层次的
学生布置不同深度的练习和任务,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任务驱动当中。在这一次期末考试当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比较大的,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中等偏上的人数过少。在下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其教学难度、广度、深度,并形成梯级层次。对于基础比较踏实的成绩优异的学生,布置的复习内容和任务在普及的基础上,增添“高手”级的有挑战性的任务,让他们主动寻找学习的动机,并让他们充当学科的带头人,让他们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帮扶工作;对于中等活中等偏下的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知识的概念和基本的操作,在这个基础上,增添一些提高型的'任务,让他们在掌握基本知识外,不断提高他们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针对基础相对薄弱,基本操作不够熟练的学生,主要针对会考的知识和基本操作进行针对性较大的基础知识复习和基本操作的复习,让他们在平时的练习中熟练掌握基本操作,争取会考顺利过关。
2、班级中成立帮扶小组,在共同学习中不断巩固知识和进步
在会考课堂复习中,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操作的熟练程度层次参差不齐,教师很难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之辅导,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在班级中建立帮扶小组。把一些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和基础薄弱的学生结对学习,由2各或4各、6个人成立一个小组,并确定每个组员的分工。在复习基础知识点时,可以让组长定期检查,教师不定期检查等方式;在复习操作题时,强调基础好的学生在完成任务后要对操作不熟练的学生进行帮扶工作,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会考中最基本的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加强监督和个别辅导,并定期检查学生复习的进度和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对学生进行讲析。
3、把会考考核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并把任务目标细化,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初三的学生,尤其是后期阶段,不少学生由于以前的种种原因,导致各科成绩不理想,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理。这不单单是对于主科的一个或几个科目,信息技术课也一样。反映在课堂上就是整天打瞌睡,无精打采和缺少学习的动机。在上机时,思想开小差,玩游戏,布置的作业练习不做或少做,完成效果非常不理想。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这时,作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学生其他科目成绩不好而鄙视或忽略他们。我们必须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我们可以通过做小任务驱动,使他们排除学习畏惧心理,对于他们能取得进步,无论是多少,都应该给与鼓励,让他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获得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这样他们学习信息技术就会有更大的兴趣和积极配合。这方法不仅仅是针对差生,对于广大的学生都是有用的,我们都应该把大任务大目标细化为有阶梯的小目标小任务来完成,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中,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和收获感,学有所得。
四、后续的思考
由于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常识不感兴趣,也没有认真把握好,那么我们在会考复习中,应怎样让学生把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在课堂中,又该如何避免针对性、目标性过强过多的练习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心理,让学生在学习中充满激情和继续学习的动机呢,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深入反思,并希望得到各位同仁、同行的宝贵意见。
信息技术课反思14
要上好信息技术课,必须在课前备好课,把社会现象,社会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热点结合起来,特别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各个地区的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不同,基础也不同,知识水平更是不同,所以,我们作为授课者,就必须在备课时,要做到备课本,备知识点,备学生,再准备道具在上课过程中使用,以便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上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对课程内容的兴趣情况作出适当的教学调整,创造能引导学生思维的例子,小活动等,或是把一些课文中有关硬件实物带到课堂中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在上课过程中经常插入一些跟课文知识点相关的课外知识(这些知识要是学生相对兴趣的),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到课程上来,可是每节课上课前插入或者课中插入,这要看当时上课的具体情况而定。
我们学校安排了其他年级去机房上课,而我所上的班级却没有安排电脑室,学生见到别的级学生去电脑室上课,更加大了我在教室里上课的难度,有时在上课的过程中自己还在思考这样的`课连我作为上课者都觉得无味,更何况是学生呢?但我在上课过程中经常插入一些跟课文知识点相关的课外知识(这些知识要是学生相对兴趣的),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到课程上来,可是每节课上课前插入或者课中插入,这要看当时上课的具体情况而定。
信息技术课反思15
本学期我担任小学五、六年级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技巧。小学信息技术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反思。
一、从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老师一开始直接讲指法要点或指法摆放要求,学生不但很累,而且不愿意学,更加不能强迫其学习了。我的教学过程中就采取了游戏的引入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游戏》,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英文测试,中文测试等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认真练习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解释指法,学生就会学习的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就感到轻松自如,可以促使学生自觉的学习计算机知识了。
二、我认为好的教学需要紧扣教材抓重点,突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学习目标教学,及时反馈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并让学生演示讲解,及时检查学习效果,同时又对知识点有巩固提高的.过程。信息技术知识点很多很细,有的还很抽象,由于学校每周只开一节信息课,所以有时会出现上个星期上完等了一个星期又忘了的情况,这就要求每节课结束之后,及时进行课堂练习,来巩固提高。每一单元的学习结束后,组织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串联起期末考试。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很重视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及时打出成绩告诉学生,同时给予鼓励,这样学生也有成就感。
在教学中,我们要始终贯彻信息素质教育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形成一系列良好的的主动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更有效地主动去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信息,从而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这门课程,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只有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课反思16
教学过程主要有理论课、上机课和课外实践三种形式,三者比例目前受各种因素制约,不能一概而论,但应不违背以下原则:
(一)理论课。
理论课在信息技术课时中的比例应远小于上机课。应给予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足够的重视。课前用于知识记忆性质的检查提问应取消。牢记课堂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主。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要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因此,学校可安排教师在多媒体教室(如暂无多媒体教室也可用教师机和大屏幕彩电替代)对Windows和Internet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和应用技术进行教学,让学生有机会感受这些应用技术。那种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不能赶潮流,只要教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就可以”的想法不可取。
(二)上机课。
教育部已拟定,上机课的课时应占信息技术总课时的70%以上。有关操作的教学内容应安排在机房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程序设计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应让学生适当参与。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选用的程序设计语言,一般只需学习十几个简单的语句,即可编出多种多样的程序。键盘指法的常规训练尽量与英语学习相结合,要常抓不懈。
(三)课外实践。
课外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应分程序设计和应用技术两大类进行辅导。如创作美术作品;普曲或合成音乐;设计贺卡、电子像册、公益广告、网页;通过Internet进行信息传递、资料查询等等,这些活动打破了学科界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习、巩固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应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和规划的能力,深受学生喜爱。学校在保证教学课时的前提下,可利用课外活动、寒暑假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践时间。在目前计算机已进入不少家庭的情况下,可适当安排学生在家完成部分课外实践,弥补学校课时的不足。
信息技术课反思1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中职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xx-20xx第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了,结合本学期的工作实际,我针对自己在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评价和反思,写出如下反思报告,以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帮助。
一、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提高到培养学生未来的生存能力的高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在教育中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谓计算机能力,是指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能自行开关机器、能用画图软件进行画图、能独立进行Windows的操作、能用字处理软件作一些文字编辑的能力,能利用因特网获取信息的能力等。将计算机能力提高到学生未来生存能力的高度,有深刻的社会原因,这与现在常常提到“功能性文盲”有关。“功能性文盲”最初的含义是指未能获得读、写及计算能力的人,他们无法与同时代的人沟通,尽管他们可能上过学,并获得过文凭。当今的信息社会,读、写及计算能力有了巨大的扩展,“功能性文盲”的标准也有了更为广泛的涵盖面。
“读”的含义在发生变化,不仅要读印刷的文本,而且随着全球网络化的到来,如何有效、快捷地阅读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成了一个现代人必备的才能。
“写”的含义在发生变化。写也不仅是指以往的用笔书写,它还包括借助计算机的“写”。更为重要的是,还需要将自己的思想或需求在网上书写,通过网络和其他人甚至全世界的人交流,以便获取最广泛的帮助和支持。
“算”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做算术。计算机的出现,使算内涵和外延极大的扩展。很好的把握计算机的计算方法,能大量节约精力和提高效率。我们有义务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能力的缺乏,将导致成为新的“功能性文盲”,如果自己成为“功能性文盲”,将有可能出现如下的尴尬局面:在用途越来越广泛的咨询系统的电子触摸屏幕前无从下手;手持信用卡却在ATM自动取款机前取不出钱来;在家庭的自动化器具面前不知如何使用;在浩如烟海的INTERNET信息中找不到急需的信息等等,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明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重要性。
二、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只有积极调动学生,能够让他们主动参与,思维得到开发,这就的教学才会让学生感受到轻松的学习氛围。
1、自学是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基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也在逐步加快,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以至于一些以前已经学过计算机的人还要从头学起。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教学生学一成不变的东西,那么也许学生还没有毕业,那些东西就早已过时了。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2、几年来,计算机组在计算机教学模式的研究中,逐步形成了以“任务”为驱动,采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探究方法来进行知识、能力传授的教学方式,它让学生就某一“学习问题”自觉地、主动的进行探究学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于是教师从讲授者逐步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和创造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互动的。教师设计了合理的任务、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推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地去完成各项任务;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会发现并解决更多的问题,当问题无法解决时,就会求助于他人、求助于教师,此时,教师为学生所推动,可以深入发挥其主导作用。主导推动主体,主体促进主导,直至完成整个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任务作为重要的载体,被教师、学生运用,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进行;因为学生、教师的推动,任务的本身也会发生一些事先不可预知的变化,可能发生更为深层次的拓展。
3、“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是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从理想的状态来讲,整合型课程十分有利于学生在多方面的全面提高,是课程改革的趋势。计算机组在计算机课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综合化的教学内容,将其他学科的一些内容整合进来,在课堂上不仅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而且涉及多学科知识,将各类学习看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组织教学时,把这些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促进和实现多学科知识之间的真正联合,从而形成了一种综合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例如在讲解软件时,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求Excel中的内容。
这类课型其优势在于:首先,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只有他看到某一要学习的知识与他所熟悉的或喜欢的知识有关联时,那么在他面前的知识就立即变得开阔起来,学习兴趣就会提高,从而形成突破口,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其次,整合课型促进了多方面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每实践一步,都要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和自己的亲自操作,学生还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时修正和调整自己的计划、行动和方法,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实在这些实践过程之中。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设计学生进行研究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亲自体验获取、传输、处理、发布和应用信息的全过程,同时体验创新;在指导学生交流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交流作品,还要让学生交流完成作品的过程和方法;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时,不仅要看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总之教师要从多方入手,使学生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学会创新。
1、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使学生具有创造的源泉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才具有创造的基础,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联想,从而发挥出学生的潜能。
“创设情景”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身临其境”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如,五一劳动节到了,让学生设计庆祝自己父母节日的图片;学校要召开运动会,让学生设计本班啦啦队的标语牌以及设计运动会成绩统计表;学校要召开辩论会,让学生制作自己的演示文稿配合演讲等等。大量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有创造的源泉,又有创造的激情可以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挖掘出他们的创作潜能。学生的能力也会在创作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2、创设研究性、协作性、主动性学习方式的环境,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增长才干,学会创新
研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主动性学习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的主要有效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协作精神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研究性、协作性、主动性学习方式的环境。
开展基于主题研究式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活动,是创设研究性、协作性、主动性学习方式环境的一个好方法。创设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研究,完成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全过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积极探索和交流,完成对某个主题的了解、认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研究、探索、找到方法、得出结论或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协作精神。
教学中不仅要创设主题,还要设计符合学生情况和学习环境的任务。而且主题和任务要有实际意义,要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例如,“环境保护”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全社会都关注的主题。针对这个主题,教师可设计以下不同的任务:制作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电子板报;制作“环保专刊”或有关环保的演示文稿,介绍和宣传环保知识;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提出环保建议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方案;制作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网站等。
四、多鼓励学生,学会欣赏学生
做为一个好老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还要学会去赞赏学生。高二的学生虽然经过了一年的学习,但在上机操作过程中,难免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耐心加以指导,如果总是大声斥责学生,甚至羞辱嘲笑学生,学生往往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所以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时,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对学生的进步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不但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创设良好情景,注重情趣培养
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学习《Flash动作补间动画》一课,大家都怀有一种畏惧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动画是如何“动”起来的,更想切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动机是当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我抓住这一契机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你知道动画是如何制作的吗?”、“用Flash这个软件又如何制作动画效果呢?”,接着我向学生展示了课外活动小组中学生做得一些Flash动画,通过观看,这时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教学气氛活跃,从而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在教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激发兴趣,如果师生的教学双边活动是愉快的、积极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时刻也是最佳的。
六、精心处理教材,分层次教学。首先要将教材研究透选彻,要将学生了解清楚。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了。要注意精讲多练,精选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可粗略一些,让学生探究学习;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想办法化难为易,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讲边操作,实行手把手教学。其次,要让学生多动手,学生对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要给他们百分之七十的时间练习。再次,本学期主要讲授了Flash动画的使用,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布置操作任务时不要“一刀切”,对基础好的学生,除完成基本操作任务外,可布置较高层次的额外任务,让他们去完成,这样既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也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
七、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一般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开始先由教师确定学习任务,然后教师讲解、演示,同时可以采用网络教学,通过网络和自制的学习网站,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手段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交流共同提高。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点拨关键点、演示重点内容。有时,让学生上台操作,边操作边做解释,教师适当补充,这样的效果也很好。
八、与其他学科整合,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当今计算机网络的庞大资源库和对信息的基本操作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让学生认识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学生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方法去处理信息的意识;各学科的考核越来越重视与社会实际问题的结合,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络,加深学习效果,根据所学的知识在论坛中与网友讨论各种问题,进行交流、讨论、齐心协力一起解决问题,如各学科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某知识点内容的参考网站,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上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浏览和学习这些网站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学生、各种专家、教师等交流,扩大了课程资源范围,拓展了学生自身获得知识的渠道,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这一方面这学期我做的还很不够,以后在这方面要多与其他教师多交流,加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辅助教学这一功能。
九、教学评价一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较多,特别是在学生自由创作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活动给予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掌握教学内容,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也使学生更客观地评价别人的作品。让不同水平的同学在活动中都能有所发挥和创新。本学期我在这方面做得也不足,往往是布置完任务,就去指导学生操作,而没能及时给完成任务的学生评价。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解决自身生存中所遇到信息问题,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思想意识上明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目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成败的关键,提高学习兴趣是必要的手段,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素养是根本。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非常重要,以这个目的指导我们备课、上课,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和显著的成绩
信息技术课反思18
在教学中我一直认为信息技术这门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上机操作,课堂上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演示、然后学生上机操作。结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乐观,反应快的学生教师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反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你在讲什么,还有部分学生上课走神,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讲什么,一堂课就结束了。这种教学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反思:
一、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明显。在低年级的时候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了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希望有一天自己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利用电脑绘画、制作自己的作品、上网聊天、购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在他们终于能够动手操作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们应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学会了本节内容。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学习环境,保持良好学习情趣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我懂得,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抵触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保持学生学习情趣的最佳手段。
现在学生在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一个一个教根本忙不过来,肯定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在分组的基础上,采用“兵教兵”的教学方法。我让几位电脑基础好,掌握快的同学先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辅导,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负担,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惧怕老师现象。从而使所有学生不会的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友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总之,要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反思19
低年级的电脑绘画,这部分内容不仅适合低年段的学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我本人也挺喜欢上的,总觉得这个模块的内容相对于其它几个模块而言,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容易营造得热烈,有趣。不过,我也觉得有几点需要注意的:
1、要全面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紧紧抓住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的,做到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和谐一致。
2、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注重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感悟知识、发现知识、形成技能;在应用中将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并互相转化。
3、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选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完成有趣的学习任务,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发现"需要和创造的"成就感",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特体验,放手让学生学,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4、教学不能局限于一节课,局限于一时,必须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以更高、更长远的眼光来处理教材,实现课程的拓展延伸。
信息技术课反思20
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动手、动脑的实践课,它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任的信息技术应用习惯。根据《纲要》要求,教师应加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下面结合信息技术课的特点,谈一谈自己的反思心得。
一、备课:(提前一周备课,重在备意图,每个教案一定要有教后反思记录)
1、备课参考资料:课程标准、指导意见、教案参考、教师用书、教材、活动手册,大家园丁以及网络等资源
2、备教材: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点和内容含量适合1课时
3、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
4、备教学方法:讲授、任务驱动、参观、演示、练习、课堂讨论、复习等方法。
5、任务的描述和问题的语句描述要具体明确
6、一节课要有一个设计的亮点
7、三维教学目标,回归日常生活世界,过程性评价的设计,强调合作与交流(分组)
8、先了解大致要讲什么(粗的一个思路流程),然后细化下去(详细的教案),然后又回归到流程忘记教案。
二、上课
1、知识的讲解和技能的演示,要简单清晰
2、抓住重点知识,不要面面具到,注意一堂课的知识量不可以太多
3、过程要完整,条理清晰,生动的引入(情景导入),新知识点各环节,小结。
4、目标原则:(告之原则)让学生知道每节课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学习目标要具体,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
5、主体原则:(学生全体、全程参与,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去发现和思考)教师的主导作用绝不表现在满堂讲,而是指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一堂课的讲课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教师的有效指导。比如10分钟讲解,10分钟练习,其它时间自由练习。
6、反馈原则:(及时检查,可以督促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即在每节课的每层次的教学中,必须有教师的查,这种快速的反馈即可以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鼓励,尝试成功的快乐;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中的问题,及时矫正,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益。
7、激励原则:(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多鼓励表扬的原则)表扬、鼓励学生,激励评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能满足学生自尊心的需求,自尊心是中学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之一。记住,你的一句评价可能开启或关闭学生心灵的一扇窗户,永远记住: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没有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有的失败是失败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这是青少年特有的心理发展规律决定的。
8、语言要生动活泼、例子要学生感兴趣,这样课堂的气氛自然会活跃起来。
三、反思
写心得体会:实际的课堂教学很难完完全全地按备课计划去进行,因此写心得的形式总结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教训,可作下次备课的.借鉴。这也是提高教师备课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个教案后面应该包含教学反思。
教学注意事项
一、基本功:
1、教态:微笑、要走下讲台、目光紧视学生,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比如有学生睡觉、讲话,要提醒);挺胸、自信、自然;不要紧张、放得开。
2、板书:要有设计,多余的文字不要写;课件也一样,文字的表达一定要正确,没有错别字和多余的文字,表达要清晰。
3、语言:要有激情、高昂、流畅;咬字要清晰,语速要慢、注意停顿,不能太平淡象背书一样;重点的部分要用强调的语气。
4、操作演示:一定要具体到界面上,而不是简单的文字介绍,让人看了就明白,操作提示的东西也应该在界面上说清楚;文字的表达一定要让人清晰。
5、软件使用熟练,有没有广播要注意。
二、一些想法:
1、语言不能生硬,要注意口语化,讲授法要生动,使抽象的概念用一些实际例子具体话、形象化,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如下边的概念很难理解,一定要用具体的例子形象化。也可以用图片和表格等图示对比的形式让学生明白概念。
2、组织课堂尽量让学生随和、有气氛,这样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
3、不能频繁的控制,一般控制在3次以内
4、习题或者任务:先引导给予适当的提示,再练习,叫一个学生演示,其他同学评价,教师点评或者评价;要提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5、课堂一定要有小结,可以让学生去小结。
6、出现的习题要先读一下,还要有简单的讲解,如果出现网站模式,还要先介绍一下网站的使用方法和栏目情况。
7、课前要写一个大致的课堂流程图(并标好时间),这样可以控制整个课堂环节
三、备课注意的东西
1、教材处理问题:(抓不住要点、知识点错误)
2、教学设计问题(只重视预设,不重视生成,不重视情景问题的设计、不重视问题与教材的结合、不规范、环节设计不合理)
3、教学理念问题(新理念新在什么地方:老师自己讲得多,学生参与少,不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缺少应变与概括能力。只有花架子,不重实效,如合作、探究)
其它问题:
1、教学模式要在平时生成,形成一个套路
2、应用的材料要依据
3、情景问题与教材要紧扣
4、缺少应有的精神状态,不自信
5、书让学生读(看);话让学生讲(交流);练习让学生做;让学生点评让学生去做。总之,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去做。给学生信心、鼓励,而不是批评、指责。
6、规范性的动作要在平时养成,重视教材的处理方法;新课和复习课的区别点。
教学网站模式:
1、开始的时候先介绍各个栏目,以及使用方法,有帮助文件的也要说明他的使用方法。
2、首页上放一些提示:小组分组的方法(提倡小组合作学习);熟悉(介绍)栏目的使用方法;展示学习目标;也可以放任务的情景(用于创设情景)
3、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垃圾师生间的距离。围绕一个主题,通过一系列问题或者任务(同一个例子或线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任务活动要独立又要有串联的关系,最后要升华情感,点化。
4、任务或者知识点,分成三大模块左右,这样可以保证在一节课内完成任务;每个任务要相互独立,一个完成了之后在做下一个任务(做到条理清晰);任务中要包含提示或注意、阅读材料或拓展任务(针对学优生设计)
5、任务要给学生适当的引导,任务下发后,要提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练习探究讨论等,练习后叫学生上来演示,学生评价,老师根据情况点评或演示,梳理知识点,使学生建构的知识系统化。
6、优秀的作品展示或提前完成的学生演示;不好的作品也可以展示,要指出缺点,不会做的也可以叫上来,让别的学生指出错误的地方。
7、帮助:可有可无,若有,设置一些简洁有效的提示性帮助。
8、小结:教师课堂小结,可以让学生讲,给提示。同时设置一些练习题,并根据情况做点评。
9、自我评价:教师知道学生评价。
10、课后拓展。
11、教学网站做好后要测试功能:链接正确、图片是不是正确显示。文字性的东西:语句描述要清楚,无错别字和病句。
1、导入:演示、问题、故事、游戏、视频、音乐等,5分钟以内使学生有兴趣热情学习。
2、课型的把握: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
3、理论知识点:图示法、表格法、对比法、游戏法,生活中的例子结合等等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语言要生动。
4、小组合作:2—4个人相临原则,叫组员上来连线,其他组员说理由,其他小组评价。同质分组,异质分组。
5、评价:多表扬鼓励,经常有过程性评价,结束时有评价(自评),形成多元评价。
6、体现新课程理念:学生的需求、教师的有效引导、评价策略的体现、落实指导意见、信息素养的落实。
7、课堂是最重要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要紧张、有序、高效。
8、常写反思或随笔。
9、探究时间长短要把握,做的时候不要讲,别频繁的控制。
10、把握必修课的深度,根据指导意见。
11、学情分析、预期目标的达成,学习任务单、教学引导问题的设计(问题、目的、重点/难点/关键点)
12、“头脑风暴”是“英特尔未来教育”一种重要的学习研讨方式,它充分的让每一个成员畅所欲言。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有关信息,集所有成员的智慧于一体,而且充分调动了每一个成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了每一个成员的发散性思维。
13、通过理性建构与亲身体验相结合的过程。
14、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理念。
15、新课程体现三个特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体现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第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第三,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通过以上这些,可以使学生在一节课中很快领会所学的知识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技术课反思21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各个高校相关的信息教学配备已经越来越好,并且有些设备的更新也很快,作为高校教师,我认为需要进一步引起重视,让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与课堂教学技能深度融合。
首先,我认为教师需要充分理解教育信息化的价值,切实找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
第一,通过互联网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数字鸿沟;
第二,通过改善教学终端,优化传统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第三,通过互联网、教与学平台、数字终端,改变教和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其次,事实上教育信息化没有统一的'模式,不同的技术有不同的价值,因而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生态就不同。因此,教师要充分理解和掌握各种教学设备、教学软件的核心价值,与课程理念相融合,创造性地使用技术,在熟练使用技术的过程中逐渐化技术于无形,并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
最后,在技术使用上要克服三种思想:
一是技术无用论,认为教育有自身的规律,凭传统的手段和方法照样能够教好学,看不到技术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结果是使育人目标落后于这个时代;
二是过分依赖技术,认为技术进了课堂,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导致技术使用过多过滥和不合时宜,异化了技术与教学的本质;
三是急功近利倾向明显,一旦应用了新技术马上就想提高效率。
教育不同于其他行业,教育过程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信息技术对其的优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润物无声的过程。
信息技术课反思2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鼓励、指导学生检验信息,获得信息,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
1、倾注爱心,培养学习兴趣
2、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好信息技术的信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面带微笑使学生的心情放松、消除紧张,也不仅仅是自然地运用语言来组织教学,通过视觉交流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赞许地点头、恰当的表扬、肯定的眼光、得体的手势等都有会给学生以愉快的鼓励。教师爱学生并充分信任他们、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他们也就会信赖老师,就会积极地参加到学习当中。
3、进行正确的引导
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在教学中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及各章节知识的具体目的、任务和要求,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作用及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占的地位。通过生动、具体、感染力强烈的学习需要,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是信息时代的标志,生活在信息时代必须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新奇感转发转移到学习上来。对信息技术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4、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教学中教师要把全体学生的情况,要处理好和学习的关系,特别要抓好学生那种群体的“两头”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在和谐的气氛完成教学任务。
信息技术课反思23
本节课是小学信息技术下册word学习中的一课。在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有关word的基础知识,这节课主要是学习在word中插入艺术字和自选图形的方法从而达到美化文章的效果。本节课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利用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学系统,对学生实施研究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让学生了解美化文章的方式多样,需要灵活运用,并从中体验“美”的感受。
首先,我通过圣诞老人写给大家的信来导入,并且让学生挑选漂亮的信,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想要自己做一份漂亮的信件,从而引出课题。接着我选择先讲解自选图形,从而与上一节课《插入图片》相呼应,使学生能较容易联想到插入自选图形的方法和插入图片的方法类似。并且通过圣诞老人给大家的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索插入方法,同时我要求和学生一起比一比,但是我故意做的不太好,使学生能够尽快地发现问题,从而想要去修改。接着我让一学生帮助我来修改,并且自己做相应的补充,使其他有相同问题的.学生也可以通过演示了解修改方法。
其次,通过让学生看一开始挑选的漂亮信的标题,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从而引出艺术字,并且告诉学生这也是图片的一种,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操作方法,之后选择会做的学生向全班演示操作,让学生教学生,可以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因为学生会仔细注意演示学生的操作,寻找错误。当学生操作完毕后,我进行了一定的鼓励表扬,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插入自选图形一样,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光插入艺术字还不够,还需要修改艺术字的位置、大小、颜色等,才能使其达到一个美化的作用。经过学生的尝试修改和教师的补充说明,让学生学会修改艺术字的方法。
虽然一节课上下来,已经比之前要好一些,但是问题还是很多的。
首先,我讲解的话说得太多,有些可以通过演示让学生一目了然,或者让学生来说明自己的操作过程,要比老师讲来的更让学生记住。并且讲解要清晰,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来得及消化所学知识。
其次,课前预设不到位,很多情况我还无法掌握,也无法预料到,所以致使到后面就被学生打断了思路,跟着学生的思路跑了。
接着,美化文章突出重点在美上,在我导入部分展示的信件,做得不够美观,太过朴素,激起学生兴趣的能力有限。
然后,在教授艺术字部分,在告知学生艺术字也是图片一种时,可以直接通过操作:插入—图片—艺术字,来说明,而非仅仅靠口头语言说明,这样学生容易忘记。
最后,美化文章并非仅仅靠艺术字、自选图形、图片就能完成,word中的这些功能,要互相配合,互相呼应,才能使文章变美观。
信息技术课反思24
本学期,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是基于VB语言的算法与程序设计,通过BBS和其他渠道对学生的调查发现了以下问题:部分学生觉得课程较闷、内容不吸引人、教师讲解不够生动、内容太难听不懂、讲解较多,应多给一些练习时间等。
以下是我的对以上问题的反思及措施:
1、上课闷,内容不吸引人
VB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对这门课程提不起兴趣的主要原因。不论是大学还是中学,所有讲程序的老师都要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对编程感兴趣,才会对课堂感兴趣,因为信息技术并不参加高考会考,学生对这个学科的认识比较肤浅,因此有些同学也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学习VB,对我到底有什么作用?我能用VB做什么?这些问题我还真不好回答他们。VB是一种编程语言,可以使用VB编制程序解决各类实际的问题;还可以通过VB体验程序解决问题和人工解决问题的不同;VB就像是一把钥匙,用它可以撬开同学们对软件制作认识的大门,让学生基本了解网络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原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将来还会更快,同学们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生活,最少要知道推动这个社会前进的东西——软硬件是如何发展的?我国在软硬件的制作方面的高级人才紧缺,或许将来你就会成为其中一员!
以后我会在内容上加以改善,也作为一种德育渗透,融入一些国内外编程界的新闻,以及一些实用的、有意思的VB程序。
2、教师讲解不够生动
本身我就不是一个很生动的`人,如果要我在上课的时候像个小孩子一样开玩笑,可能我很难做到,课堂就是课堂,可以开放点,可以不用那么拘谨,但是绝不能“放羊”一样,讲完了就让学生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以后我会微笑上课,多和学生交流,减少学生对老师的敬畏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觉得这个老师太“严肃”,也方便上课时大家更好的沟通。
3、讲解太多,太难
以前控制的上课时间大概是20—25分钟,学生练习15—20分钟,信息技术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练,但是教材上的内容太难,也会导致教师多讲,甚至多讲也讲不清楚。因为这个问题并不是在这短短的20分钟就能解决的。
以后我会,尽量精简课本知识,挑一些简单又容易理解的例子进行演示,少说废话,直达主题。学生练习也要从简单到复杂,逐层深入,分层练习。主要采取引导的形式,将知识贯彻到实际的操作中让学生在练习中自我总结,理解。预计的时间和不超过15分钟,将25分钟以上的时间交给学生练习、协作、反馈、评价。
多练,多实践,是学习VB的唯一途径。
【信息技术课反思】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课反思02-27
信息技术课后反思12-12
(精选)信息技术课堂反思07-12
(精选)信息技术课后反思10-03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精选)10-05
信息技术课后反思05-15
信息技术课的反思07-05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12-05
信息技术课后反思12-14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