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年调查报告
在生活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年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年调查报告1
一、问题的提出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挂起一个个大红灯笼,门上窗上贴上了代表着吉祥喜气的春联,“福”字和窗花。中国春节是一个隆重、喜庆而团圆的节日。在春节期间,到底有多少人真正的了解他的'寒意与习俗呢?我展开啦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国年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中国年。
2、通过问长辈,以前中国年的传统文化。
三、调查情况整理
1春节的小知识:
在民间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片窗花。它不仅可以烘托气氛,还可以用于欣赏和装饰性。
再贴春年的同时,一些人们在门上墙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指福气和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而倒着贴是为了期盼“福”可以快一点到来。
2、有关春节的诗;
除夜
唐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四、春节调查情况与分析(一共有11人)
1、您今年在家吃年夜饭吗?
是不是
(有9人)(有2人)
2、您今年和谁一起年夜饭?(只有9人回答这问题)
与家人朋友或同事一个人
(有9人)(没有)(没有)
3、春节期间您大多部分时间在干什么?
与家人一起玩游戏走亲访友
(有3人)(有6人)(有2人)
4、您认为春节的重要意义在于什么?
弘扬传统文化放松以,娱乐的机会
(有5人)(有4人)
5、对于目前一些新兴的过年方式,您满意吗?
满意不满意随便
(有7人)(有3人)(有1人)
五、结果分析:
这次活动一共有十一个人回答从结果看:
1、真正了解春节的人并不多,我们应该进一步了解春节。
2、人们对春节和家人团圆比较重视。
3、认为春晚办的好的人越来越少了,竟然只有2个人认为还可以。
4、现在许多年轻人在过年期间只打游戏,并不和家人团圆的人大有人在,过年是要和家人见上一面一起聊天,并不是这样的,希望大家多多注意。
5、建议
1、节俭过春节
2、平安过春节
3、健康过春节
4、祥和过春节
六、结论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客观存在让国人引以为豪,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历史是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的,文化也要不断的去发扬光大。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弘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让浓浓的中国年永远陪伴着我们!
中国年调查报告2
春节的七天大假已经结束。在新年悠悠的余韵中,人们摸摸荷包发现似乎瘪了不少,仔细一回味,不少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现在过年花钱更多了,可这年味却似乎不可挽回地变淡了。
说到年味,人们的眼前常常会浮现这样经典的传统图景:风雪夜归,合家团圆,围炉夜,守岁至明,开门三声爆仗,新年游,看花市,百戏竞阵,货郎蚁集。然而年复一年,这样的简单图景反而离我们越来越远。
(一)花钱多少与年味成反比
与五一、国庆不同,春节应该是老少团圆、走亲访友的,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表达着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一种特殊情节。但现在,春节前后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消费时段。春节期间投放市场的商品总值比同期增长20%以上,而销售增幅也同样超过20%。省经贸委市场流通处罗房枢说,在前后持续约一个月的春节消费月里,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全年月平均销售总额上涨约30%,达到600亿元。分摊到全省人口粗略估算,意味着平均每人花费近800元,这还是一个较保守的测算数字。消费虽然依然火爆,但年味似乎并不是用金钱能买的到的。
中国市场学会理事、暨南大学商学系主任杨建华认为,花钱更多,但品位年味更难的原因有很多:
其一,将春节的过去与现在纵向相比,过去过年是人们一年消费的集中体现,虽然现在仍是这样,但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过年
消费远没有过去那么高度集中。如果划曲线图,过去的曲线更加陡峭,现在则平缓的多。
其二,将春节放在全年中横向来看,过去的文化较为传统单一,春节地位高企,现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古代现代文化荟集,一年大小节日隔三差五就有一个,冲击了春节的传统地位,使得春节在人们的心目中已不再那么圣神化,特别是年轻消费者,传统观念更是淡薄。有位消费者表示,:“该买的总是要买的,和其他日子一样,春节只是给了自己一个花钱的理由而已。”
大人小孩不用等到新年就能换上新衣服,餐桌上天天都能摆上以前过年才能吃的.到的美食,小时候盼望能打打牙祭的“年”也就极大地失去了它的意味,没有人再炫耀自己的新衣新鞋,因此人们越来越体会不到“年”有什么特别的了。
(二)别样消费冲淡年味
1剪窗花、放鞭炮、拜祖宗等许多传统过年习俗,现在已经变成一种文化符号和标签,在新兴消费观念的支撑下,日益兴起的别样消费也正在逐日冲淡年味。当然,过年办年货,全家老少买新衣新鞋等传统消费需求仍然存在,且还在增长。传统年货一条街也是各商场、超市的保留“节目”。但是年货制作的社会化、商品化,包括吃年夜饭的酒店化,极大的冲淡了传统年味。或者说,这年味“不地道”了。
2短信拜年使拜年这一大过年的重头戏大大简单化。传统的贺卡,电话祝福,走亲访友的祝福已经越来越少了,人们很难感受到其中的浓浓情谊,再有趣味的短信读起来也味同嚼蜡了。
3大量市民的出游计划使得传统春节市场上部分消费者缺席,不少人已不再坚持“风雪夜归,一家团圆”,调查显示,在被访问者中,春节黄金周期间有意出外旅游的比重为57.3%,比去年同期上升了9个百分点,根据测算,出游者人均花费552.9元,预计全市居民旅游总花费21.6亿元。同时,随着私家车拥有量的增多以及节前掀起的一股购车热潮,今年春节不少市民自己开车回家过年,而选择自驾车游的人也明显增多,自驾游已经成为一种过年时尚。
因春节而拉动的像家电、家具、楼房、靓车、旅游等部分消费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因此传统型消费虽然也有所增长,但相比之下,其“光芒”就变得十分微弱了。
(三)来年过年会更加个性化
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表示,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消费结构将向着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汽车、电脑、高档电器加速进入家庭,人们对于住房条件改善的需求也将不断增长。
暨南大学商学系主任杨建华认为,中国人均生产总值正处于一个量变聚集的过程中,一个消费稳健的庞大中产阶级层队伍正在形成,未来过年还将向花钱更多、年味更淡、消费方式越加多样化、个性化的大方向演变。或者换一个更准确的说法:未来人们过年会花钱更多,体验更多“年味”的新概念、新感觉。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便利措施,让人们从传统的忙碌中解脱出来,转向新的忙碌,年味将越来越脱离“物化”而转向为“情化”,从“肚子过年”到“脑袋过年”,由“节庆型”向“假期型”过渡。
但是我却希望能够尽我的一点力,呼吁广大人民,希望有一天,我们能重温那种过年的温馨感觉,。和亲人围坐一团,聊聊天,谈谈心,一起吃年夜饭,一起看春晚,在鞭炮声,烟花绽放中迎来新的一年,看看平凡简单却无处不透露着温馨甜美的感觉。
中国年调查报告3
你好:
平遥中国年活动是从2000年“我在平遥过大年”的活动和晋商社火节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大型春节活动,每年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六在平遥古城举行。活动在做好灯展精品的同时,将展览、游乐、表演、抽奖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融民俗性、观赏性、参与性为一体。规模宏大,设计新颖,创意超前,雅俗共赏,展现独特的魅力,受到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山西文艺广播电视台、搜狐旅游网站、山西经济广播电台、山西晚报等媒体的高度关注。平遥中国年作为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确定的“我们的节日——春节”的主阵地,得到了中外游客与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让平遥人民与游客度过欢乐祥和、热闹喜庆的春节。平遥中国年的成功打造,成为了山西冬季旅游的又一品牌。
活动的意义:弘扬传统“年”文化,展现民俗风情。
活动内容:观花灯,赏灯会,看大戏,拜大年,闹社火,包饺子,写楹联、点旺火、放鞭炮以及参与活
动抽奖等等,内容丰富多彩。
平遥年俗
平遥的年俗极具中国“年”的代表性。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才有浓郁的汉民族特色。
腊月初一:食爆米花,冻炒黄豆、小麦、胡麻籽等,亦曰“避瘟”。
腊月初八:古时祭祀八蜡神之日,八蜡神是汉民族古代奉祀的一组主宰农事的神祗。东汉永平年间,佛教传入中国后,又以腊月初八为佛祖成佛之日,食用以各种谷物熬制的腊八粥以庆。
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升天,供奉糖瓜,以求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腊月二十四:平遥民谣:“腊月二十四,灶家爷爷不管事,揩抹打扫搬家俬。”家家户户翻箱倒柜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新年。
除夕:平遥称“年除”。为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白天贴春联,挂宝纸,中午食面条和水饺,取吉“钱串套元宝,一年更比一年好”,期盼来年好运。留少许生面条,待明年再吃,谓之“隔夜饭”,期盼来年不闹春荒。晚上举家团圆,欢声笑语。家长虔诚沐浴迎众神,并陈列祖考遗影或木主,鸣放爆竹以示开祀,名曰“接神”。院中摆炭块以喻“财”,或燃旺火以济财运。外窗台上摆“灯围”,里里外外灯火通明,通宵不灭,喜气洋洋。家中成年人通夜不眠,谓之“熬大年”。
正月初一:新岁伊始,阖家欢聚一堂,家庭男子在太阳出山前就需到本族祠堂拜祖,或设祖考遗影、神主木牌等于堂,燃烛焚香叩拜,放鞭炮,吃饺子,然后到本族及近邻长辈家问好拜年,行二叩首礼,长辈要给未满12岁的孩童压岁钱。平辈见面,互道见面发财。是日忌讲不吉利的话,忌针线活,忌打扫,更忌晨起倒污水。俗传姜子牙封神时,竟忘记给自己封一领地及职司,只得常年四处游荡,每到一处,诸神皆因尊敬姜太公,暂时退位,让太公稍息。但每年除夕晚至春节晨,众神都要在自己的`职位上正襟危坐,收受人间香火,此时姜太公只能在唯一没有封神的粪场上凑合一夜。晨起倒污水,必犯姜太公,招来众神讨伐。所以平遥妇女在初一清晨,不往外倒污水。村村社社敲锣打鼓,喜气洋洋,祝福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老少安康。
正月初二:青年夫妇赴丈母娘家拜年,未婚者到娘舅家拜年。初三、初四亲戚互拜。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中把赵公元帅及其部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等,共称“五路财神”。俗传正月初五为五路财神相聚之日,因而平遥民间正月初五忌出门,以免阻挡财路。
正月初八:为祭星节,是日晚餐喝面茶,并要祭星。先用黄纸书写牌位“供奉九曜星君、南斗六郎、北斗七星、普天众星之神位”,贴于屋内墙上,再蒸糕面灯九盏,排成九曜星君图,点糕灯焚香,焚神馃,酒三奠,由家庭主妇叩拜。平遥民间还讲究男子十八岁始犯罗睺,祭星之事必不可少的,而且每月初八祭祀一次。以后每九年复祭,五十四岁为最后犯罗睺之年。
正月初十:俗称“十不动”。俗传是日老鼠娶亲,为祈求老鼠来年嘴下留情,家家户户吃饺子以志同庆,并放三两个饺子于瓮旮旯,名曰盖老鼠窑洞。
正月十三:俗称“寒鸦糊嘴”,以少量米面象征性地抛洒于自家屋顶上,祈求鸦雀来年少糟害庄稼。
正月十五:俗称天官生日,民间称“元宵节”,又叫上元日。为祈求天官赐福,各村各社都要张灯结彩祭祀三官{天官、地官、水官},敲锣打鼓闹社火、舞龙灯、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喜庆气氛超过春节。许多村的好事者还要组织给新婚之家“送孩孩”活动,由一位儿女双全的男子,扮作送子娘娘的使者,竹筐中放着许多泥娃娃,锣鼓队打着“浑秧歌”鼓点,或吹奏“孟良打弓、将军令”等乐曲,挨门逐户送,每到一家都要唱几句祝福词,祝主家早生贵子,又讨得些喜酒、喜烟、喜钱,皆大欢喜。城里沿街各商号都要在铺面外屋檐下挂花灯,而且各有新意,竞相吸引游客观赏,也能提高字号知名度。城内和近郊各里坊的民间社火都要进城表演,各字号都要邀请他们在门前表演,赏喜烟、喜钱,图个吉利。晚餐家家户户吃元宵。
正月二十:俗称“小添仓”,又称“添仓日”。是日晚要烧烤一种白面包红糖馅的“布袋袋”,象征丰收,供拜仓神,以求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正月二十五:俗称“老添仓”,礼俗同前。
中国年调查报告4
【摘要】
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代,在中国的年文化里,首先尊崇的都应该是敬老爱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阖家团圆,亲善为道的核心价值观。值得特别强调的是,由关爱亲友,延伸到关爱社会;由亲朋邻里的和睦,延伸到社会群体之间的和谐;由小家的阖家团圆,延伸到社会、民族这个大家庭的凝聚和团结。我们中华儿女、当代大学生应该做的,是继承春节团圆祈福的传统,营造当代社会和谐亲情网,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然而,二十世纪初以来,中国面临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与传统农耕文明相适应的传统节日习俗也遇到了传承的问题。作为现存传统节日中最为盛大的节日,春节的存活状态还是最好的,但也饱经坎坷。人们普遍希望能过上一个快意春节的,但一年不如一年的热闹,让很多人感到困惑也很无奈,因此春节传统的现代传承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
【关键词】
年味感受大学生
一,引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了,在阵阵的爆竹声中送走了一年,家家户户换上新的门符,迎着送暖的春风和初升的阳光,阖家欢饮屠苏美酒。宋代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尽情描绘出一番热闹的过年气象,让一代代人单单从字面的想象中就足以对春节充满了向往。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有影响力的。春节历史悠久,全国各民族人们都过的传统节日,以祭祀神佛和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人最浓重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着希望的佳节。春节也是中国民俗传统中最热闹浓重的节日,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会被这种浓烈的氛围裹挟着去千里奔波与家人团聚、给亲人和朋友拜年祝福,还免不了发红包或接收红包、发短信或接收短信、请客吃饭或被请客吃饭??然而,也不管你愿不愿意,转型期的中国,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开始发生
改变,年复一年的春节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到来,但人们的过年方式却在一年年累积着发生悄悄的改变。
时间流逝中,过年悄然在变。社会的巨大变化,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过年的形式也与往昔有了许多不同。尤其近年来,“西风”在中国盛行,洋节被许多年轻人推崇,其势盖过我们的传统节日,过大年”正在渐渐淡化。太多的琐事阻断了回家之路,过年团圆成了奢望;打个电话代替了串门拜年,再也看不到那温情的笑脸;年夜饭从家里吃进了饭店,少了全家人动手过年的热闹;常年的衣食丰裕也没有了对穿件新衣、吃顿好饭的欲望,过年的一切似乎都没有了吸引力。唯有时禁时放的鞭炮声,还在维持着传统的年味。
二,调查方法及过程
1,调查目的
通过对湖北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对年味的切身感受进行调查研究,剖析这些现状存在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目的在于了解各个地区不同的传统春节风俗习惯、弄清现今春节习俗保留情况,从而为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呼吁更多的人重视传统文化的.保存以及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作出相应的贡献。期待最终能够促成传统文化的长久繁荣,以及广大大学生积极学习各地春节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的美好图景。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再辅以文献法。其中问卷为自编问卷——《关于大学生对年味感受的调查——以湖北师范学院为例》,同时在课题的讨论和问卷编制方面都得到了我院专业老师的帮助和指导,这使问卷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整个调查时间为2011年12月。
(1)文献法:小组各成员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并整理,作为此次调查的研究基础。
(2)问卷调查法:经由小组成员多次讨论,制定问卷,交由指导老师审阅修改,再经预调修订而成的自编问卷《关于大学生对年味感受的调查——以湖北师范学院为例》。问卷分为基本信息栏和情境选择题两个部分,共十八个题,分别从大学生对春节文化的参与程度、春节的娱乐活动、年货的置办、拜年的方式以及对近几年春节的感受五个维度出发。
3,调查过程
本次寒假调查对队员共11人,共发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95.33%.而在286份份有效问卷中,农村户口的学生占70.7%,城镇户口的学生占28.9%;男生占总人说的49.5%,女生占总人数的50.2%。在本次调查,问卷全部面向湖北师范学院大学生发放,回收率也很高。
表一您的家乡?
表二
您的性别?
4,数据统计
(1)将所有的回收问卷进行筛选,筛除废卷,并对有效问卷进行编号(2)将编号后的有效文卷由调查组成员输入SPSS11.5系统,以单变
量的描述统计和因素间的交互分析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尽量保证数据分析的客观性和精确性,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科学性。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春节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
经调查,了解了湖北师范学院大学生亲自参加春节传统活动的情况。在问卷中列出的祭灶王神、吃年夜饭、除夕守夜、收发压岁钱、放烟花爆竹、拜年、参加庙会、贴春联年画、祭祖、喝腊八粥、扫尘共十一项常见春节传统活动中,11.1﹪的大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少于5项,73.4﹪的大学生亲自参加5至8项,15.0﹪的大学生亲自参与9至11项。
表三
表四
春节期间,参加这些活动一般会花费您假期的多少时间?
结果显示,88.4﹪大学生会亲自参与其中5项及5项以上的春节传统活动,并且有75﹪的学生会花费一半甚至全部的时间参加这些传统活动。这些数据说明春节传统活动在现今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大学生们也大都愿意花费时间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二,春节的娱乐活动
表五
春节期间,你的娱乐活动是否有在家看电视、上网?
表六
春节期间,你的娱乐活动是否有旅游?
表七
春节期间,你的娱乐活动是否有看舞龙舞狮,听戏曲?
中国年调查报告5
本次调查中,针对网络上频繁出现的有关年俗不断变迁,年“味”越来越淡的话题,对广西宜州市壮族聚居地进行当地年俗调查。通过对当地随时代发展而在变化的年俗,而年“味”依旧浓厚的年俗调查,说明我们的年俗是在变迁,但年“味”从未走远。春运,一票难求,但游子还是归心似箭,不知有多少“人在囧途”,却还是团圆心切。其实,年“味”从未走远。
一、宜州市,回来的年“味”
宜州市是刘三姐的故乡,居住着壮、汉、瑶、苗、仫佬、水、毛南、黎、回、布依、满、侗、彝、京、蒙古、哈尼、白、羌、土家、畲、傣、高山、朝鲜、藏、仡佬、维吾尔、佤、东乡、锡伯、达斡尔等30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中主要有壮、瑶、苗、仫佬、毛南、黎、水等,壮族是宜州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中庆远镇、怀远镇、石别镇是壮族的聚居地。宜州市是一个有多种民族风情的特色民族聚居地,各种风俗味独特浓厚。宜州市是一个总人口近66万人的县级市,宜州市每年外出打工农民有6万多人,每年至少有二分之一的人返乡过年。家的温暖,是游子急切归家的原因,也因为这样,虽然年俗在不断的变化,可年“味”却从未走远。
二、宜州市,年俗里不变的年“味”
1,、农历腊月二十三到年三十
(1)打扫日、祭灶
在宜州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到年三十这段时间,家家户户就开始打扫自家的卫生,当地把这段时间叫做“扫尘日”,这是当地的一种传统习俗。“扫尘日”的由来还有一个故事:传说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经常供给玉帝大帝打小报告,说人间的坏话。在很短的时间内,玉帝大帝收到了他99999张密保,说人间要谋反天庭。玉帝看后大怒,立即召见三尸神,命他把罪行写在说玉帝坏话的人家的墙上,再让蜘蛛结张大网,挂在屋檐下。玉帝有命王灵宫除夕之夜下界,凡见到三尸神做了记号的人家,就满门抄斩。三尸神见阴谋将要得逞,自己可以独占人间了,就飞快下凡,将每户人家的墙上都做了记号,灶君发现了三尸神的阴谋,急忙找来各家的灶老爷商量对策:从送灶之日起,在除夕前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等王灵宫大年夜奉旨下界察看是,发现家家户户都很干净,百姓安分守己,辛勤劳动。玉帝从王灵宫和灶王嘴里得知三尸神冤枉好人,怒火万丈,将三尸神永押于牢。从此,心地善良的灶君收到大家的拥戴,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扫尘也随之成为当地的习惯。
过去,当地一些乡镇会在农历腊月的二十五举行祭灶活动,例如:“送灶神”活动:有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在村里的寺庙举行杀黄羊祭灶活动等等。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共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但是,这些年俗至今在各乡镇越来越少见了,除在宜州市的洛西镇,洛东镇等西南少数乡镇保留这些习俗外,其他乡镇已逐渐淡化这些年俗。也有一些地方的祭灶是有禁忌的就是女人是不祭灶的。
(2)准备年货
除夕的前十天是当地集市人流最多的几天,因为这几天人们都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盐油酱醋、瓜果糖饼、面粉、糯米粉、糯米等等,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戚时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的新衣服,最重要的还有新年对联,红包,红灯笼,福字贴,鞭炮。这些都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东西,也是新年的象征物。购买年货后,人们就开始制作年食了。糍粑、年糕是宜州市壮族的特色年食,几乎每家每户,只要有老人的人家就会有糍粑和年糕。这两种年食的做法都很简单,需要原料也很少,是用糯米、红糖或白糖做成的。糍粑的做法:用清水浸泡几个小时,用簸箕把水滤干,用蒸笼蒸熟,然后放进一个凹形的石头坑里打烂。把打烂的糯米团放在事先准备好的木板上,扭成一个一个小坨,用手捏成圆形大的糍粑,在用一块平板把糍粑压扁,冷却后收藏起来。糍粑一般是作为拜年的礼物和春节的食物。春节吃不完就装进盆里用清水浸泡,这样可以储藏大半年。年糕做法:把糯米和姜糖用温水搅和,直至成膏状,放到芭蕉叶或荷叶垫的小笼子里,然后放到蒸笼里蒸,最后拿出来冷却之后就可以吃了。诺放置时间长了,年糕会变硬。当地的人喜欢把变硬的年糕拿来煎直至有些焦味,这种吃法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制作扣肉,腌肉,腊肉。在一些壮族聚居的村屯一些农家习惯到过年就杀一头猪,然后把猪肉分一些给邻居、亲戚后,剩下的就用盐来腌制,然后用烟来熏几天后就成了腊肉。这样猪肉就可以长时间储藏,而且肉的味道也变得独特有农村的风味。到了过年期间,人们的晚餐桌上都会有腌肉,腊肉的味道。
在庆远镇地区还有一种年食,就是油炸面粉排骨,这是当地的特色年食。
在怀远镇、洛西镇和洛东镇,人们每年年前都会抱粽子,其中洛西镇的粽子特别的大,是一般粽子的四五倍大。当地的粽子陷主要以五花肉、板栗为主。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养家禽的家户也逐渐减少,用柴火做饭的人家也几乎没有了,所以腌肉,扣肉这些特色年食的制作变得没有以前地道,现在人们大都会给钱给别人,让别人帮做,虽然依然传承着这些年俗,但没有了以前的地道,不过也正是这样的特色年俗的淡化,人们就越来越回味,越珍惜,越怀念,所以每每有人杀猪或者制作扣肉、腌肉、腊肉,游子们为了可以吃上这些传统的地道年味,更愿意回家过年,同时也会吸引村里的一些家户一起分享,这样的年“味”也就越来越浓了。
壮族对任何禽兽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等,有些地区酷爱吃狗肉,兔肉。
2、除夕
(1)放鞭炮、贴对联
除夕的早晨,大人们都会早起,大约早上7点左右,人们就开始在自家门前放鞭炮,也有一些在凌晨5点左右就开始放鞭炮。放完鞭炮后,大人都会叫醒孩子,让孩子一起贴对联。不同的地方的门口就贴不同寓意的对联。例如:在一些商店门口会贴“一帆风顺吉星到万事如意福临门横批:财源广进”,在自家门口会贴:“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横批:喜迎新春”等等。
(2)吃汤圆
除夕的早餐,人们会做汤圆吃,这寓意着合家团圆。
(3)年夜饭
年夜饭又叫“团圆饭”,对于当地壮族人家来说,年夜饭比新年饭还要隆重,所以外出的游子都会在这一天赶回家,嫁出去的女儿也会回家一起吃团圆饭。在吃团圆饭之前,必须先祭祀祖宗,在祭祀台前放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鸡鸭鱼肉,柑桔,三个杯子,三个碗,三双筷子,一瓶白酒,两根大蜡烛,三根香。在祭祀期间,每隔十分钟左右就要添酒一次,还有每碗里添饭,直至香火准备烧完,就要准备烧纸钱。烧纸钱一般是由家里小孩或一家之主烧。等祭祀完后方可开始年夜饭。
年夜饭的菜谱,必须有:鸡鸭鱼,扣肉,米酒。这些是年夜饭必不可少的菜。当地的壮族人很吃得辣,每道菜的口味比较浓厚。当地壮族的男丁喜欢在吃饭时和一同喝酒的男丁猜码,这是当地的一特色风俗。
年夜饭之后,小孩子们就会成群结队地一起到自家的楼顶放烟火。到了12点,跨年的时刻,每家每户都会准备好鞭炮在自家的门口准时放鞭炮,顿时整个村落,街道都是轰轰的鞭炮声。待鞭炮之后,就是烟花的时间了,天空上被五彩缤纷的颜色染上,充满了年的色彩。也有一些家户习惯晚饭后一起收看春晚。直至凌晨二三点,人们才陆续的入睡,街道才开始有些安静下来。在庆远镇的壮族聚居地,一些大人喜欢在小孩入睡时偷偷把压岁钱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这寓意着来年健康快乐,万事如意。
3、年初一
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一大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服后,大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家门口放鞭炮,随后就是自家的小孩向长辈们拜年并送上祝福。早饭后,小孩就向邻居家拜年,或与父母一起去伯爷、叔叔家去拜年。一般父母都会带一些柑桔,年糕,糍粑等食物去拜年。在路上若看见认识的人都会相互祝福,一般都会说“恭喜发财”、“万事如意”。
春节活动在洛西镇、洛东镇这些乡镇里,每年都会组织一些活动。过去,有板鞋舞、踩高跷踢足球、打磨秋、上刀山下火海等特色的风俗活动。还有一项最特别的就是泼伶俐水,唱伶俐歌。伶俐水是壮族年俗中最富于情趣的民俗事象。桂西大化、东兰、凤山等县的姑娘们在大年初一清晨,就燃起火把,唱着歌奔向泉边,大家轮流数星星。第一人数两遍,若第二遍比第一遍少一颗,便是大有福气的人。第二人接着数一遍,若少两颗,也大有福气,其余的人接着数。到天边只剩一颗星时,村上活路第一的伶俐嫂便捧起泉水,唱《伶俐水歌》,给第一个到泉边的姑娘喝。第二捧水未捧出水面,众姑娘便争着去喝,伶俐嫂便将泉水泼到姑娘俊俏的脸上,姑娘们一对对地抱在一起,舔对方脸上的伶俐水珠。《伶俐水歌)唱道:
伶俐水,清又清,
润你喉,洗你心,
润你喉管歌声脆,洗你心灵变聪明??
以后你嫁到哪个村,就像凤凰落下金竹林。
丈夫爱你爱在心底,夜里常在梦中笑醒??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的现代化,活动额变得现代化,例如:广场舞,篮球比、赛龙舟等。虽然年俗活动发生了一些变迁,但是年“味”依旧浓厚。在这一天,人们都会到活动的地方观看或参与,非常的热闹。因为这一天人们都在自家的附近游玩,拜年,到初二才开始到婆家拜年。
初一这一天的禁忌:不能洗头,不能用压岁钱买鞋子。
4、年初二、三
当地壮族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会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带一大袋的饼干、糖果,有母亲分送给母亲的哥哥姐姐及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女儿的丈夫和
孩子要在娘家住上至少一天才能回家,这表示女儿对娘家的想念。年初二三的晚饭和新年的晚饭一样丰盛,女儿的丈夫必须和娘家的男长辈喝酒,直到长辈们说结束才能结束喝酒。这是对长辈,对娘家的一种敬重。
初二三的禁忌:不能洗头,女儿与丈夫回娘家不能同住一间房间。
5、年初四至初十四
这段新年期间,主要是到朋友家拜年,或邀请朋友来自家吃饭。但现在的人家,家境富裕一点的,喜欢自驾旅游,活动丰富多样。对于一些人家来说,这段新年期间已经开始过会原来的生活,没什么特别的习俗了。
6、元宵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是庆贺新春的延续,所以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笼、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在当地过去元宵节的一些风俗活动主要有:“烤百病”、“散百病”,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而现在,活动越来越现代化,但人们的`情志不减,活动虽然变了,但种类依然丰富,一些地方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比赛,活动,或者组织旅游等等。十分的活跃。元宵节起源于煮蚕茧祭蚕神。
元宵节的来历,有许多种说法。一说,汉武帝时有一个宫女名叫元宵,做得一手好汤圆;元宵想念家里的父母姊妹,感动了东方朔;东方朔就编了一个玉帝要火烧长安城的故事,让汉武帝批准在正月十五日,家家户户做汤圆、点灯笼,同时允许娘娘、宫女出宫,与民同乐,以避邪;到了那一天,元宵在自己的灯笼上写着“元宵”两个字,带着自己做的汤圆出了宫,并顺利地与父母姊妹团圆,从此汤圆就又被称为元宵。
年初十五,这一天早晨,一些壮族家的老人会早早的起床到当地的寺庙烧香拜佛,保佑自己家人平安如意,身体健康。
元宵这一天最热闹的时间是在晚上,当地流行一个风俗,就是政府会在市里的中心广场放烟花供人们观看,人们纷纷聚集到广场附近,每年这个时候,广场附近的交通都非常的拥堵,因为人们都从农村出来为观看烟花,烟花观赏时间大约是两个小时,等烟花放完后,人们就会相继散去,然后到烤鱼摊上吃宵夜。烤鱼是宜州的一大特色风味,深受人们的喜欢。
三、年俗不断变迁,年“味”从未走远。
社会在发展、观念在更新、习俗在变迁,但年“味”从未走远。
通过宜州壮族聚居地的年俗调查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年俗虽然在淡化,并逐渐被现代化的活动取代。但年俗的淡化,可新年在人们的心中被放在内心深处的位置,社会是发展的,是变化的,年俗活动的变化也是必然的,但年“味”依然存在与每个人的心中。“一票难求”、“春运高峰”等等这些新年期间出现的高频率的词语,正是在外务工人们的归家心切的体现。有亲人在的新年,团圆的一家,热闹的一家,即使过的不再是地道的传统年俗,但还是传统的“热闹”,传统的“团圆”。
年俗变迁,虽然“广场舞”取代了“板鞋舞”,“唱K”取代了“唱伶俐歌”,“篮球比赛”取代了“耍狮子”···越来越多的传统年俗被现在化的娱乐活动取代,但那些从未减过的热闹更加的热闹,年的“味”,从未走远。
时代的变化,人们的心还是原来的,还是炽热的,年“味“不会走远,也从未走远。
【中国年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欢乐中国年歌词07-11
有趣的中国年文化的作文500字07-02
没有烟花爆竹的欢乐中国年07-02
没有爆竹烟花的欢乐中国年作文07-02
寻找中国年味作文300字(精选26篇)02-10
中国年轻摄影师南瓜子作品推荐07-09
2018年关于欢乐中国年手抄报素材05-22
2015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中国字中国年》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