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锦集(1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1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渗透分类思想。
2、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通过操作活动,知道平角、周角,了解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及直角、锐角、钝角
—————————à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直线、线段与射线的认识
●平行线和垂线的认识
●平角、周角的认识
●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à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四年级下册
●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三边关系等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与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对于这些内容,教材在编写上与以往的最大不同是加强了操作活动。例如,对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教材突破原来仅依靠直接观察得出概念的做法,将平移的操作方法移植到平行线的认识上,通过学生在方格纸上平移铅笔的过程,引出互相平行的概念。这样安排不仅使运动的物体与静止的图形结合在一起,也为认识图形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同样,垂线的认识也是在学生摆铅笔的过程中,首先认识相交,然后再对相交中的特殊现象进行重点的分析,从而引出垂线的概念。角的认识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接触,本单元认识的角主要是平角与周角,为此,教材中呈现了两根硬纸条钉在一起,固定其中的一根,旋转另一根的活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的学习都是通过学生自己活动,概括出量角与画角的方法。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进行操作活动的'机会较多,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较抽象的平面图形
直线、线段、射线与平行线、垂线都是比较抽象的平面图形。因此,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也便于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些图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学生的操作活动。
如在平行线的认识上,教材安排了在方格纸上平移铅笔的活动,通过对平移前后图形的比较,引出了平行线;接着,在练习中,又安排了“折一折”等活动,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平行线的特征;“实践活动”中说一说正方体中哪几条棱互相平行,也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仔细观察才能寻找到其中的答案。
同样,在垂线、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量角器量角与画角中,教材也安排了很多动手操作的活动。对于这些活动,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参与的机会,为他们认识抽象图形提供直观支撑。
2、在实际情境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学生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图形,这些图形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素材。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多让学生从身边的、常见的、能感受的现象中发现熟悉的图形,是学习理解图形、应用图形的有效途径。
如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时,教材安排了“看一看”的活动,从笔直的铁轨到城市的灯光(教学中还可以补充类似的例子)都是学生认识图形的载体,也是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概念的有效方法。又如在认识平行线后,教材安排了“说一说”(教材第17页)的活动,虽然这些图学生已有所接触,但在学习了平行线后,再来说一说,其感受就有所不同。再如学习了垂线的认识后,教材安排的木匠测量门框的直角、瓦工用铅垂线测量墙壁的垂直情况(教材第20页)等内容,都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垂线的题材。这些内容既是数学知识深化的材料,也是提高学生应用意识的平台。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注意学习题材的广泛性,注意从学生身边的事例中发现素材。
3、鼓励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探索图形的一些特征
教材安排了大量操作的活动,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地进行思考,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操作的过程以及得到的一些结论。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例如,教材第20页安排的“我说你摆”的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设法验证自己摆的小棒是否符合条件,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课时安排建议〗
内容
建议课时数
线的认识
3
平移与平行
相交与垂直
旋转与角
4
角的度量
画角
练习二
1
本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8课时。
〖评价建议〗
本单元知识技能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区别直线、线段与射线;辨析图形中线段的平行与垂直关系,会画平行线与垂线;知道平角与周角,会辨析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与周角;会用量角器测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对于上述知识技能的评价,主要应以具体图形为背景,评价中不要单纯地考查概念记忆的内容。当然,除了关注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情况外,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对此,在做好平时的观察记录的同时,也应引导学生在平时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将自己的思考过程与同学进行交流,以便为全面评价学生创造条件。对于本单元的数学应用能力的评价,重点可以放在具体图形的设计与发现上,如安排一幅生活的情境图,找一找图中互相平行与垂直的线段,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问题。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对线和角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
2、熟练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
3、学会复习旧知的方法,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合作能力。教学重点:熟练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
复习方法的学习与应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 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在黑板上出示一个点。要求:根据本章你所学的知识,说说由这个点你想到哪些内容?
学生的答案会有很多,让学生自由发言。预设可能的答案:
(1)它可以是一条射线的端点
(2)可能是线段的一个端点可以问:线段有几个端点?与刚才同学说的射线的区别在哪里?
(3)经过这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4)它是角的顶点,你还能知道组成角的'两条射线叫什么?
(5)可能是量角器的中心点
(6)可能是钟表的中心……
归纳整理:师: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这两个部分,线段、射线、直线这些都是线,角的分类、量角、画角都是关于角的知识。(课件出示知识网络图)
① 同学们,屏幕上出现了一个…(点,板书),点动成了一条…(线,板书),(随后直线上出现了两个点),这幅图中,你能找到我们学过的哪些线?(板书:直线、射线、线段。)分别有几条?
②这些线各自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怎样联系呢? 小结:
联系: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上一部分;将射线反向延长就可以得到直线,将线段一方延伸就得到射线,两方延伸就得到直线。
区别:端点个数:直线 无端点,射线一个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度量: 直线 不可以,射线不可以,线段可以度量。
性质: 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线段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复习角的分类相关知识
展示角的图片
师:这是什么?什么是角?
例1 判断
两个锐角之和一定是钝角
解析:错误。因为锐角是大于0度小于90度的角,所以两个锐角的和大于0度,小于180,可能是锐角 直角 钝角
你认为哪些角比较特殊,直角、平角、周角特殊在哪里?(因为它是固定的90°、180°360°)
师: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1周角=()平角=()直角
师:那我们还提到了什么角?如果按角的大小重新给他排排队,你会排吗?
这些知识就是我们所学的角的分类的知识。
二、重点复习,强化提高。1.量角
画一画:任意画一个角,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师:这个角是多少度,你能估一估么?那我们要知道它的准确数应该怎么做?
量一量:用量角器量出画的那个角的度数。
(2)师生共同交流量角的方法
师:在量角时,什么时候特别容易出错,你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要注意看是内圈的刻度还是外圈的刻度。
师:那什么时候看的是外圈,什么时候看的是内圈呢?
生:零刻度在外圈,我们就要看外圈的刻度线。零刻度在内圈,我们就要看内圈的刻度线。
2、画角
(1)师:量角器除了量角之外,它还有什么作用?(画角)
例 2.画一个65°的角么?
哪位同学能到前边来展示最优秀的你?
(2)师生回顾画65°角的画法。
(3)生练习画135°的角。
师:画完的同学,可以同桌交换互相量一量这个角,帮她检查检查她画的准确么?
如果我们不用量角器,135°的角还可以怎么画?(三角尺拼一拼)小结:
(1)先画一条射线是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三.数角的规律
设包括最外面的两条射线共有n条射线,则大大小小的角的数量为:1+2+3+4+5+…(n-2)+(n-1)例如有8条射线则角的个数是1+2+3+4+5+6+7=28(个)
四.检评,完善提高。
五.有时间复习第一章的大数的认识。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3
课题:购物小票
内容:小数加减法综合应用
课时:1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超市购物小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和小数打交道,最常接触的就是在超市中了,在超市买完东西,我们就会拿到一张电脑小票,见过吗?有没有在超市买东西出过错误的?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1、出示电脑小票,观察。
2、谁能解释一下这张电脑小票?
3、我们来核对一下吧。怎样核对?
列算式:20-(12.30+4.85)
算在书上。
4、还可以怎样核算?20—12.30—4.85,12.30+4.85+2.85
5、20-(12.30+4.85)=12.30+4.85+2.85
6、试一试。4.2+12.3+5.8+2.7,15—1.2—3.8仔细看一看,再算。
你有什么好方法吗?发现了什么?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 a+(b+c)
a-b-c=a-(b+c)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能结合电脑小票的问题说一说吗?
三、运用数学模型
1、第17页第2题。
2、第16页第2题。
3、第17页第3、4题。
四、总结。
教学反思:教材创设了核对电脑小票的情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课改精神。学生讨论如何核对找回来的钱对不对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计算。找出更简便的方法。这样联系实际,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简便计算的算理。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有形P59、60、61。
教材简析:《三角形的认识》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六年制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学习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对三角形有了直观地认识,已经能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它的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自学书本、观看视频讲解,逐步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并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会画三角形的高。
3、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验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感受到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固定,形状大小就确定的稳定性的本质。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概念,感知稳定性。
教学难点:高的画法和意义。
教学预设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孩子们,三角形,你认识了吗?(认识了)
相信大家已经进行了自学,认真看过学习视频了,那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二、汇报自主学习导学单
1、画三角形、揭示概念
(1)请小老师上台画三角形。
(2)什么叫三角形呢?师板书: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哪位小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对“围成”二字的理解呢?
强调出:三角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4)还知道三角形有( )个顶点、( )条边、( )个角?师板书:3个顶点、3条边、3个角
2、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为了表达的方便,现在可以给这个三角形取个名字了吧!
引导说出:三角形ABC,师标出字母ABC
说一说角A角B角C,各条线段的名称。
3、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会画三角形的`高
(1)汇报导学单上高和底的概念
(2)“三角形高的认识”学习视频回顾
(3)找出黑板上三角形的3组顶点与对边。揭示板书:3条高
(4)同桌交流导学单上画高的过程
(5)指名板演:作高
4、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应用
(1)交流导学单上第5小题。师板书:稳定性
(2)拿出学具,拼摆三角形及四边形
(3)同桌互相交换,拉一拉,谈发现;前后排的同学转过来比一比,谈发现。
(4)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应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呢?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快速找出对应的顶点和对边
2、请画出下面三角形中指定底边上的高。
三角形的认识——姜微微
(1)实物投影校对。
(2)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互为高和底。
(3)利用第3个三角形找一找外高,指一指。
3、实践操作
四、课堂总结1、[课件演示]画一个三角形及一条底边上的高,旋转三角形。
师:孩子们,让我们静静地看大屏幕,静静地回忆。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5
学情分析:
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有一些潜移默化的理解,在实际计算中也有应用,如: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卫星运行时间》乘数是两位的乘法中,“114×21=” 不论是第一种“114×20=2280,114×1=114, 2280+114=2394 ”还是第四种用竖式计算,其实质都是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这一理论依据,即将21个114,分成20个114和1个114的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罢了。因此,基于这些基础,我教学时特别注重与旧知的联系和在意义上的沟通。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中训练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4.感受“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增强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提出猜想
1.情景
暑假中,我们谕小娃娃表演的《阳光羌娃》在比赛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他们马上还要到香港参加演出。(出示照片)
出示资料: 他们每天都在辛苦地训练着,有时会练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昨天晚上,王老师就给参加训练的18个男生和23个女生每人准备了一份8元的快餐,你知道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学校中的大事作为问题背景,可以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也利于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①整理条件、问题
从这段资料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王老师遇到了哪些问题?
②学生列式,抽生回答: (18+23)×8, 18×8+23×8
③交流算式的意义
第一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个算式呢?
④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⑤观察、分析算式特点
咦,我发现这两个算式非常有意思。你看看,这是两个不同的算式,很多地方都不相同,仔细看看,又有相同的地方,对吧!
现在,就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看看它们到底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⑥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A.涉及到得运算及顺序:都包含了+、×这两种运算,左边是先算加法,合起来以后再乘;右边是分别先乘,然后再加。
B.涉及到的数:都用到了18、23和8这三个数,其中8在左边出现了一次,在右边出现了两次。
C.计算结果:结果相等。
(设计意图:对算式意义的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两个算式相等的道理,而从外在特点的分析则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同时,细致的特点分析也为学生后面的举例验证打下基础)
2.提出猜想
真有趣,运算顺序不同,数据也有不一样的,结果却一样,那是不是只有这一个算式才是这样呢?还是像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怎样才能知道像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
引导学生想到用举例的.方法进行验证。
师小结:要想知道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那我们就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再看看它们的结果想不想等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对一个人而言,记忆一个知识、规律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要知道从哪里去寻找知识和规律,要知道他的发现如何去获得证明。本节课就是要以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为载体,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立足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而在教学。)
二、举例验证,证明合理性
1.全班举例:抽生举例,全班进行判断,看所举的算式是否符合猜想的特征。
2.分组举例
两个孩子为一组,一起举一个例子,再一起计算验证,看结果是否相等。
3.交流:谁愿意把你举的例子和大家一起分享?
A.这个式子符合要求吗?
B.这些式子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这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左边都是把两个数合起来再与第三个数相乘,右边是分开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右边算式中这个相同的乘数,在左边算式中放在了括号的外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举例验证的过程,经历归纳概括的过程。)
三、概括归纳,建立模型
1.个性概括
这样的式子你们还能写吗?能写完吗?
强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是写不完的。
你能用一个式子将所有的像这样的式子都概括出来吗?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概括规律。(学生可能用文字概括,可能用图形符号概括,可能用字母概括)。
2.统一认识
教师指出一般用a、b、c表示式子中的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a+b)×c=a×c+b×c
给出规律的名称:今天,我们一起动手动脑发现了这个非常有趣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四则运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3.进一步认识
这个式子表示两个数合起来与第三个数相乘的结果与用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的结果相等。反之,两个数都与同一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所得到的结果与先把这两个数合起来再与第三个数相乘,所得到的结果相等。
齐读式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规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同方法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尤其是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四、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1.哪些算式与72×35相等
72×30+72×5
72×35 72×30+5
70×35+2×35
70×35+2
问:为什么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意义)
2.你会填吗?
(10+7)×6= ×6+ ×6
8×(125+9)=8× +8×
7×48+7×52= ×( + )
问:订正时强调第一小题为什么这样填?第三个式子中括号外面为什么要写7。
(设计意图: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
3. 7×48+7×52 7×(48+52)
这两个式子你想选择哪个进行计算?为什么?
如果只给你第一个式子,你会想办法让你的计算变得简便吗?
小结:利用乘法分配律有时候可以使计算变得更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明白乘法分配律在计算中的意义。)
<<<1234>>>
4.先想一想,下列各题怎样计算更简便,把你的简便方法写出来。
①34×72+34×28(订正时问:为什么不直接算)
(80+4)×25
订正时问:把(80+4)×25写成80×25+4×25依据是什么?
如果不用好不好算?
(80+20)×25
问:这道题与(80+4)×25的样子一样,都是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为什么你们又不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了呢?
教师小结:在计算中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
②21×25 75×99+75
小结:在计算中遇到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特点的式子,可以利用拆数等方法,在不改变原数大小的前提下将式子变成符合乘法分配律特点的式子,然后再进行简算。
(设计意图:通过题组练习,让学生在计算中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生搬硬套题型。)
五、全课小结
孩子们,你们今天收获了什么?
当你们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中发现某些规律,而你又不敢肯定它正确时,你可以怎么办呢?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8+23)×8 (18+23)×8=18×8+23×8 7×48+7×52=7×(48+52)
=41×8 … … … …
=328(元) 学生举例 … … … … 34×72+34×28 (20+4)×25
18×8+23×8 … … … … (80+20)×25
=144+184 个性概括:… …
=328(元) (a+b)×c=a×c+b×c 21×25 75×99+75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6
课前互动:同学们,你们接触过网络游戏吗?每当你选择了相应的角色,便会拥有相应的人物性格或技能。这节课,陆老师就想和同学们玩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当然,我的角色还是老师,你们的角色是学生,但是,我们可以互相设定对方的人物性格,比如你们对我的性格设定:是温柔还是粗暴,热情还是冷漠,开朗还是忧郁……
那我对你们的性格是这样设定的:积极发言(畅言),认真思考(善思),互帮互助(互助),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吗?
上课!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为了检验你们的角色扮演能力,老师特别准备了一个懒洋洋与灰太狼的故事,我来扮演灰太狼,谁来扮演懒羊羊和老师有感情的朗读一下这个故事?其他同学请,认真看图,了解这个故事!……
师:同学们,这个故事你们听明白了吗?那你们能眼睁睁的看着懒羊羊变成灰太狼(老师)的午餐,见死不救吗?
生:不能。
师:好,那就我们记住各自的人物性格,开启我们的闯关之旅,来拯救懒羊羊吧。要想拯救懒羊羊,需要同学们连闯两关。而且,只有闯关成功,才能获得解救羊养的法宝。准备好了吗?
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1,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关都有哪些提示?谁能帮助老师读一下学习单上的提示?
1、第一关:摆一摆。
师:温馨提示:“(1)颜色相同的小棒,长度是相等的。(2)每人用3根红色的小棒摆三角形,用4根黄色的小棒摆四边形。(3)观察你们组摆的所有的三角形和四边形,你有什么发现?
师:现在老师把时间交给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提示完成活动,并将你们的发现填在学习单上。开始!
(教师巡视,提问指导为什么所有三角形的形状都一定?四边形形状不同?
师:完成闯关的小组请坐正,好,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
师:你来读一下你们组的发现?
生:所有三角形的形状完全相同。想一想:__________确定了三角形的形状。
四边形的形状各不相同。想一想,__________改变了四边形的形状。
师:这是你们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感谢分享,好请坐!
师:你们组刚才也讨论的很激烈,谁来汇报一下?
师:难道全班同学摆的三角形都一样呢?你们不会骗我吧,我要检验一下!谁愿意把你摆好的三角形拿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呢?
师:那这就值得我们思考一下了,为什么全班的三角形形状都相同?或者说是什么确定了这些三角形的形状?
小结:边长确定了,三角形的形状就确定了。(边长是8、8、2 三角形就瘦瘦的)
师: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恭喜你,角色创建成功!这是我们得到的第一个法宝,谁再来重复一边?
师:寻宝活动还未结束,刚刚我们还发现四边形的形状各不相同。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自己与众不同的四边形呢?(形状确实不同)
思考:都是同样长的小棒,为什么四边形就能摆出那么多种?
生:角度发生了改变,四边形的形状会随之改变。
师:这是我们得到的第二件法宝,谁再来说一说?
三角形:边长确定,形状就确定。
四边形:角度改变,形状就改变。
师:通过第一关,我们得到了解救羊羊的两件法宝。老师很期待,你们能不能在第二关,用这两件小法宝获取更大的法宝呢?来吧,欢迎来到第二关!
第二关:拉一拉。
师:请所有同学拿起你的三角形,现在听我指挥“拉”,有什么发现?
再拿起你的四边形,准备“拉”,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刚才我们拉的都是边长相等的三角形和四边形,那其他的三角形和四边形会不会也有这样的发现呢?
师:老师还准备了一些边长不一样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谁来帮我拉一拉,并将你的感受跟其他同学分享一下呢?
生:三角形拉不动,四边形拉得动。
师:提问指导“为什么三角形拉不动,四边形拉的动。”
预设:
边长确定了,三角形的形状也就完全确定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角度发生改变,所以四边形的形状会随之改变。(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师:如果从这两个法宝里,选择一个新知识作为这节课的标题,你会选择哪一个?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稳定性
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1、师:现在就让我们带上我们闯关获得的法宝,来解救危在旦夕的懒羊羊吧!
师:懒羊羊很疑惑,用来救命的四边形木台为什么会倒呢?
生:因为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师:其实刚刚羊羊也进行了闯关游戏,它从中得到启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你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吗?你能解答灰太狼的疑惑吗?
为什么这样四边形就推不倒了吗?
2、经过村长和喜羊羊的帮助,它们把灰太狼痛打一顿赶跑了,可是我们都知道,每次灰太狼被打跑以后它都会喊一句话:我还会再回来的为了阻止灰太狼再次进入羊村,懒羊羊不仅想将木门恢复成原样(图甲),还想让门变得更加牢固,他该怎么做呢?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节数学课好不好玩?数学知识有没有用?不仅有用,关键时候还能拯救羊羊的生命,保护羊羊的家园免受侵袭。
3、师:那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法宝呢?
生:自行车、晾衣架、……
4、那四边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就没有用了吗?谁来列举一些?
师:数学知识有没有用?数学知识很有用,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5、同学们,这座桥美吗?我国最长的跨海大桥,青岛胶州湾大桥,全长36。48公里,投资额近100亿,历时4年完工。就是这气势磅礴,宏伟壮观的跨海大桥,从大的框架,到小的构造都用到了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同学们,这看似简单的数学知识,难道仅仅是黑板上冷冰冰的一句话吗?不是!它是一点一滴深入脊髓的智慧,它可以帮我们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满意吗?
对老师满意吗?
结束语: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收获,带着愉悦的心情,结束今天的这节课吧?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P112—11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可以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对事情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技能目标
1.学会根据具体事件的情况,通过调整事件顺序,合理安排时间。2.会画简单的事件流程图。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孝敬长辈的思想感情。
2.锻炼孩子思维的条理性,培养整体考虑决定事件顺序的习惯,和综合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具体事件的情况,通过调整事件顺序,合理安排时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课件出示情境)
星期六,李阿姨到小明家做客,他们之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你们想不想去小明家看看?
2、探究新知,掌握规律:
(1)沏茶问题
(课件)见了李阿姨,小明怎样说?小明很有礼貌的请李阿姨坐下,还要给李阿姨沏上一杯热茶。沏茶的步骤有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读时间表)
师:如果你是小明,怎样安排这些事,使李阿姨能尽快喝上热茶?一共要用多少时间?
学生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怎样安排?为什么这样安排?
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展示时间安排
板书:1+1+8+1=11(分)
指出,这就是流程图,下面要再写出时间的计算。
(2)总结方法:有时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我们可以选择最优的方法来做,这就是优化。通过刚才解决的`问题,你说说怎样才能节省时间?做一件事情的同时再做其它事情可以节省时间。
联系生活举例。听广播与刷牙、洗脸、吃饭、读英语。
(3)烙饼问题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妈妈准备作他最拿手的烙饼招待李阿姨。我们来看看妈妈是怎样烙饼的?(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次最多能烙两张饼
生:两面都要烙
生:每面3分钟
师: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怎样烙?
学生回答演示生:6分钟。烙一面需要3分钟,两面就要6分钟。
师:烙两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学生回答并演示
生:6分钟。因为一口锅可以烙两张饼,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就和一张饼一样,也是需要6分钟。
师:如果烙三张饼呢?最少需要几分钟?
师:这么多答案,下面请同学们先思考,操作一下,再以小组为单位,用圆片代表3张饼,在桌子上摆一摆,说一说,然后将你们的方案,填到你们的表格中。
小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说说你们是怎么烙的?(两人合作一人填表,一个操作)
方法1:
生1:先两张同时烙好,需要6分,再烙好剩下的一张,需要6分,共烙4次,花了12分。
师:有没有比他们更快的方案?
方法2
生2:第一次先烙饼
1、饼2的正面,需要3分钟;第二次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需要3分钟,第三次烙饼1和饼3的反面,也需要3分钟,总共用了9分钟,共烙3次。
师:大家明白吗?谁再来演示演示。
师:课件演示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
师边演示边讲解,其他学生一起操作:
我们先烙饼1的正面和饼2的正面,3分钟后,把饼2拿出来,再同时烙饼1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3分钟后,饼1熟了,接下来再同时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反面,3分钟后饼2和饼3也熟了。
师:这种方法为什么快?
生:锅里一直都有两张饼。(课件出示:烙3张饼的两种方案)
师小结:从表格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用这种方法时,锅里每次都有两张饼,这样不浪费时间,烙的最快,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叫做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
(4)拓展提高,总结方法师:烙4张饼怎样烙最快?
生:2张2张地烙,需要12分钟
师:烙5张饼怎样最快呢?(同位交流)生:先烙2张,再用最佳方法烙3张,用15分钟
师:烙6张饼,怎样烙最节省时间?
生:用最佳方法烙3张2次,用18分钟生:2张2张的烙3次,也是用18分钟
师:这两种方法都是用18分钟,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我喜欢3张3张的烙,这种方法比较好玩。
生:我喜欢2张2张的烙,这种方法省劲,3张3张烙太麻烦了。
师:我也喜欢2张2张的烙,同样的时间,这种方法比较省劲些。师:烙7张饼,最快需要几分钟?
生抢答:21分钟
师:这么快就想出来了,说说你的想法依次说出8张、9张、10张饼的烙法
师:观察这张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多用三分钟,你看5张饼是15分钟,6张饼是18分钟,那7张饼就是21分钟
规律1:用最优化的方法烙,饼的张数乘每面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少时间
板书:每面所用的时间×饼的张数=所用的最少时间
师:从饼的张数和烙饼的方法上,你还发现了什么?
规律2:我还发现了双数张时是2张2张的烙,超过3张的单数张都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
师:如果烙20xx张饼需要多少时间?
3、实际应用
(1)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这样的问题,大家看。(课件出示早晨时间安排)学生写出流程图,再写出计算过程
(2)师:同样在美味餐厅里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课件出示早晨时间安排)
(课件出示星期天,餐厅里来了3位客人,他们每人点了两个菜,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炒菜?)
师:先想一想,再和挨着的同学说一说。谁来告诉大家,应该按怎样的顺序?你的理由呢?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小结:炒菜的时间相等,等候的时间不一样,哪一种方法能让客人等候的时间短一些呢?(同时进行尊老爱幼思想的渗透。)
(3)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说一说。
4、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大家有什么收获?
小结:老师也希望大家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提高效率。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8
匆匆的一学期结束了,本学期,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工作。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总结,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基础较扎实,思想品德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学习习惯较好,但也存在不平衡性,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本班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有效地探索知识,寻求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适当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素质,形成“守纪、惜时、善思、创新”的学风。
四年级绝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上课遵守纪律,但也有些学生学习不用心,懒惰,怕做作业,不守纪律的坏习惯。因此,仍要在学习行为习惯方面进行说服教育。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本册教材重、难点:
教材重点难点:位置与方向、三角形。
五、教学措施:
1、适当加强口算的教学。
2、合理安排,提高应用题教学的质量。
3、加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
4、通过直观和操作教学概念和法则。
5、加强对学生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9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2、教材分析
对于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材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景,先教学加法,然后以加法及加法的意义为基础,从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的角度来了解减法的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根据观察比较,弄清楚加减法的已知条件,最后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学情分析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整数加、减法有较多的接触,积累了丰富的有关加、减的意义的感性认识。本节课是对加、减法运算认识的巩固和扩展,教材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为将来学习小数、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加、减法的意义,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比较、概括等活动,能发现并用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间的关系,会在实际计算中运用。
3.通过巩固练习进一步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任务:
1、出示例题后,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尝试解答,与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并在全班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自己日常的生活经验,编出一些类似的实际问题并加以解答。
3、通过解决问题,结合实例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加、减法的意义,分析问题中所存在的数量关系。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你能根据第一题的结果写出后面两题的得数吗?
① 23+24=47 47-24= 47-23=
② 3468+475=3943 3943-3468= 3943-475=
(2)请你各编一道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和一道用减法解决问题,并说说为什么用加法和减法。
(二)课堂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熟悉《天路》这首歌吗?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出示课件:
例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你能根据信息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能改编成减法问题吗?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格力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西宁到格里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这些都是用加、减法解决的问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和关系等相关知识,(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的开始,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明确研究问题。】2.问题探究
(1)概括加法的意义
①尝试解答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想一想用的什么方法?为什么用这种方法?
②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
出示线段图,直观再现把814km与1142km合并在一起,并在算式的“+”下面板书:合并。
③提出问题,概括加法的意义
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学生思考、交流
规范学生的表述,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板书:加法的意义
④回顾介绍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你知道加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板书:加数+加数=和)
(2)概括减法的意义
①尝试解答
刚才同学们还根据加法改编了两个减法问题,你们能解决吗?请大家试一试,看看谁的速度快。
②汇报交流,交流思考过程
同学们算的真快,没看到大家列竖式,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用加法?
③提出问题,概括减法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目,思考:三个问题有什么联系?与第一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减法?(同桌之间先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规范减法的意义。(板书:减法的意义)
④回顾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你知道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减数-减数=差)
(3)加、减法的关系
观察三个算式,思考: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在学生比较交流的基础上,强调归纳:加法是“合”的情境,减法是“分”的情境,也就是说减法运算是和加法运算相反的运算,相反的运算在数学中叫逆运算。所以,我们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设计意图: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学生对自主提出问题的解决,逐步体会运算的本质含义,并抽象总结为概括性的语言,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4)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根据黑板上的三个算式和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能发现加、减法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
小组讨论并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整理总结: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加、减法关系进行整理,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的深层次理解,感受数学的逻辑性。】3.巩固练习
(1)下列各题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滑雪场上午卖出86张门票,下午卖出59张门票。全天一共卖出多少张门票?
滑雪场全天卖出145张门票,上午卖出86张门票。下午卖出多少张?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汇报,汇报时,要让学生说出算式并解释原因。
(2)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043-2468= 3043-575=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汇报,汇报时,要让学生说出算式并解释原因。
(3)猜猜我是几?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汇报,汇报时,要让学生说出算式并解释原因。
4.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对于加、减法有哪些新的认识?
(三)课时作业
题号1:下列各题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①华光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卖出370包,剩下630包。运来多少包练习本?
②兴华小学一共有学生843人,其中男生有418人,女生有多少人?
答案:①370+630=1000(包) ②843-418=425(人)
解析:第一题要求运来的包数,就是把卖出的和剩下的合起来。第二题要求女生部分就是把总人数去掉其中男生的部分。
【考察目标1】题号2: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等式。
例:23+24=47 47-24=23 47-23=24
247+435=682
643-175=468
569-346=223
答案:682-247=435 682-435=247
643-468=175 468+175=643
569-223=346 346+223=569
解析:【考察目标2】根据加减法的互逆关系或各部分间的关系列算式
题号3:篮球125元 足球115元 排球148元
(1)买两个足球和一个篮球一共要多少元?
(2)你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答案:(1)115+115+125=355(元) (2)答案不唯一
解析:【考察目标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题号4:小芳做作业时遇到一道加法题,一不小心把37错写成了137,结果得到的和293,问原来的两个加数分别是什么?
答案:37和56
解析:【考察目标2、3】因为把加数37看成137得到293,所以多加了100,原来的和是293-100=193,因为一个加数是37,所以另一个加数应该为193-37=56。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 1956-814=1142 1956-1142=814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 = 减数 + 差
被减数 – 差 = 减数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比较角的大小过程中,产生度量角的需要,经历角的度量过程,体会角的度量的本质,感受1°角产生的必要性。了解1°角实际有多大。
2.知道直角、平角、周角的大小,并会估测生活中角大小。
3.在逐步精确的探索过程中,体会角的度量方法,感受极限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三个角大小的过程,感受度量角的意义和认识角的度量单位。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1°角的产生、发展过程,理解用小角量大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
滑梯中的三个角、360等分圆、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生活情境引入,体会角的作用
(出示三个滑滑梯,角度不同)
讨论:
(1)三个不一样的滑滑梯,你喜欢玩哪个?为什么?
(2)同样是滑滑梯,为什么会给人不用的感觉?
结论:滑梯面和地面所形成角度的大小不一样,角度越小,滑下来的速度就会越慢;角度越大,滑下来的速度就越快,越刺激。
(课件抽象出滑梯中的三个角)
3.提问
问题:那这三个角到底有多大呢?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三个角度的大小呢?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探究角的大小
利用剪好的滑滑梯的三个角,动手操作,比一比:哪个角大?大多少?
2.用直尺量边——感知量边比角的局限
直尺测量法——在固定边的长度位置处,量张口的大小。
结论:能比较出这三个角的大小,但确无法准确知道这三个角具体是多大。
3.用角量角——初步感知“标准角”由大到小的变化
小角量大角法——用最小的∠1去量,把∠1对折1次,再去量;把∠1对折2次,再去量。
结论:测量的标准越小,所剩余的部分就会更小。
4.认识角的度量单位—1°
(1)介绍角的度量单位。
微课解说度量单位1度是怎么来?并引出度量角的`单位。
(2)建立1度角的表象。
课件演示1°,并比划比划,
理解1度角的意义。
(3)认识直角、平角和周角。
课件演示10°,感受10°的大小。并通过课件依次演示直角、平角、周角,了解直角、平角、周角的大小与度数。
深入实践,深化思想
1.估角
利用附页1中图1的360等分圆,来估计这三个滑滑梯的角度的大小。
汇报:
第1个滑滑梯的滑梯面与地面的角大约是15°;
第2个滑滑梯的滑梯面与地面的角大约是41°;
第3个滑滑梯的滑梯面与地面的角大约是63°。
2.估一估,下面的角是多少度?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说说自己的收获
2.设疑:角的度量有没有专门的工具呢?它是怎么测量角的大小的呢?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2页例1~例4,联系而是一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是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莫位有0的小数化简,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加深对小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
教学难点:
指导运用小数的性质进行正确的判断。
教学准备:
商品标价画面、米尺、例2正方形图片两张(可重叠且大小相同)、学生尺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
教师边讲边出示商品手套和毛巾的标价:手套单价元毛巾单价元
提问:有谁知道这里的元和元各表示多少钱吗?为什么2元5角可以写成元,3元可以写成元?(引出课题:小数的性质)
二、探索小数的性质。
1、教学例1。
事先在黑板上画出米尺图。请学生看手中的学生尺,在对照黑板上的z米尺,说说标出的这一段的长度是多少?(学生可能回答是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教师:同学们的回答都是对的。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都是指这一段的长度(板书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只是所选用的长度单位不同而已。如果要求将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这三个数都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分别该怎样写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分米=米=1个1/10米
10厘米=米=10个1/100米
100毫米=米=100个1/1000米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有什么发现?
汇报自己的发现:通过观察我发现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表示的是同一长度,也就是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而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又分别可以写成米、米、米,所以米=米=米
2、教学例2。
30个1/100
仔细观察、想一想、说一说:和在正方形里所占的面积大小,你有什么发现?这说明了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出:是30个1/100,10个1/100是1/10,30个1/100也就是3个1/10;也是3个1/10,所以和这两个小数的大小是相等的,即=。
3、引导学生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观察例1、例2的板书,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⑴例1中三个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怎样?
⑵例2种两个小数的末尾又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怎样?
⑶从这两个例题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自己的话把你发现的规律告诉大家吗?
让学生充分说了以后,在指导学生看看教科书第101页方框中的结语,并指出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4、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梯形,掌握梯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四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
2.怎样检验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用直尺和三角板仿,照画平行线的方法进行检验。)
第一步使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一条直线重合。固定三角板;
第二步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固定直尺。然后紧靠直尺向另一条直线平移三角板:
第三步一如果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另一条直线能完全重合、那么这两条直线就平行,教师在带领学生检验的同时.还要强调每一步应该注意些什么?从而加深学生对画平行线的认识。
二、新课
1.教学什么是梯形
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第144页,观察书上所画的梯子、堤坝、沟渠的横截面。
我们可以把梯子、堤坝、沟渠的截面图抽象成一个四边形,也就是书上的图。请大家拿出直尺和三角板。检查一下,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自己动手找特点,教师注意巡视。同时注意观察学生是否会用检验平行线的方法进行检查.
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用直尺和三角板规范地画出一个梯形;
指名学生回答自己检查的结果,引导大家归纳出这样的四边形.上下两边平行,左右两边不平行:
由此给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只有-组,因为学生往往记住对边平行而忽略了只有一组,于是可以提问:平行四边形是梯形吗?
指名让学生回答后.指出: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2.教学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和作梯形的高。
指出:在梯形里,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
教师边叙述边结合黑板上的梯形进行说明,并写上梯形各部分的各称。
再提问:梯形的高又该怎样来画呢?
指名学生回答后,指出:梯形中高的画法与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然后教师说明从上底的一点到下底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同时用三角板
在黑板上画出梯形的高来。
然后指出:梯形的高实质上就是上底和下底之间的距离。
3.做第144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先指名学生回答第1问,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行间巡视,注意观察学生是否正确使用三角板作垂线,对操作不正确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指导。
4.教学等腰梯形。
教师出示课前用纸片做好的等腰梯形,提醒学生注意:下面我将这个梯形对折一下.大家想一想会有什么结果?教师演示,让学生观察,使大家看到两部分完全重合上了,然后提问:对折后的两部分完全重合了说明什么?
先让学生思考,再指名回答。
由此指出:像这样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做第144页做一做的第2题。可以让学生围三四个梯形,同时要注意巡视,发现问题及时个别指导。
三、巩固练习
1.判断正误。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3)从梯形上底的一点到下底引一条垂线叫做梯形的高。()
2.做练习三十二的第4题。
第3个图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因此也是梯形。实际上是一个直角梯形。当然不必向学生讲它的名称。相互平行的两边中的短边是上底,长边是下底。
3.做练习三十二的第5题。
学生能拼出几种算几种,不必举全,例如:
4.做练习三十二的第6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153页思考题
如果细分,这道题的答案是:直角三角形有6个,等腰三角形有1个,正方形有1个,长方形有2个,平行四边形有2个,各种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有9个。但不要求学生举全。
5.整理和复习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商一位数的除法。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的方法。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试商、调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和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郊游吗?告诉老师你们到哪里秋游.实验小学举行了一次秋游三四五年级都参加了。出示图。
二、新课:
1、你从图上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公交车站有两种车可供大家住租用大客车限乘客46人,小客车限乘客34人。实验小学三年级师生共192人,四年级师生共184人,五年级共有师生230人.。
2、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与除法有关的数学问题。 (1)出示:三年级都坐小客车,需要几辆车?
怎么列式呢?学生:192÷24=因为····所以····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学生回答
师:在练习本上用竖式算一算。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除数与商的积大了,说明什么?该怎么办?明确把除数“24”看作“2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2):四年级师生共184人都坐大客车,需要租几辆? ①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84÷46= ②请你算一算等于几?
③学生试着独立计算,(一名学生板演) 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余数等于除数,说明什么?该怎么办?⑥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46”看作“50”来试商,初商“4”小了,改商“5”的原因。
(设计意图:从情景图入手,让学生猜数,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问题由学生提,方法让学生找,还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
4、想一想试商时遇到了哪些困惑?是如何解决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3)、小结,师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在试商的过程中遇到商大了就调小,商小了就调大,这就叫做“调商”(板书“调商”)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四舍法,商偏大,要改小;五入法,商偏小,须调大.翻倍法,积要接近被除数.(设计意图:规律由学生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三、应用拓展。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不用计算,在○里填入“>”、“<”或“=”.263÷27○10
602÷31○20 487÷18○30第2题:森林医生。
第三题:竖式:361÷54
216÷27
第四题:练一练:73页第2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学生质疑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水小数同样适用,并会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生: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师:你能用字母把它们表示出来吗?(学生说,教师板书)生: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师:我们学这些运算定律的.目的是什么?
生:学这些运算定律是为了帮助我们进行简便计算。
师:下面的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计算后,你发现了什么?
3.2+0.5○0.5+3.2(4.7+2.6)+7.4○4.7+(2.6+.4)生:相等,两个小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三个小数相加,先把前两个小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结果不变。
师: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的运算定律页同样适用。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些、我们今天就学习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板书)
二、自主探究
出示例4.计算0.6+7.91+3.4+0.09
师:上面的算式属于什么算式?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
生:上面是连加算式。按照运算顺序,从左往右计算,计算出的小数如果末尾有0要去掉。
师:自己试着计算一下。(学生独立完成,板演)0.6+7.91+3.4+0.09=8.51+3.4+0.09=11.91+0.09=12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想到其他的计算方法吗?生:整体观察算式发现,如果交换7.91和3.4的位置,这样0.6与3.4、7.91与0.09都可以凑整计算,也就是说在运用加法交换律后,再继续使用加法结合律就可以使计算更简便些。
师:你会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展示)0.6+7.91+3.4+0.09
=(0.6+3.4)+7.91+0.09)=4+8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你有哪些收获?
生1: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小数加法中同样适用,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得计算简便些。
生2:计算小数加、减法,可以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也可以根据算式的特征,灵活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时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整数加、减法中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在计算时,我们要先观察算式中的数据,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简便算法。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设计06-21
数学《比》教学设计05-08
数学教学设计01-09
数学负数教学设计06-23
数学函数教学设计06-27
关于数学的教学设计07-11
交通与数学教学设计07-12
《数学乐园》教学设计07-30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7-04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