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评课稿

时间:2023-12-16 14:25:28 其他 我要投稿

(热)语文评课稿

  语文评课稿 篇1

  我听了刘老师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觉得有许多地方上得很好,值得我学习、借鉴。

(热)语文评课稿

  1、在导入课文后,谈老师让学生齐读第一节,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说一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这样提纲挈领地抓住了本课的目标,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总的印象,然后分别从:古典音乐的摇篮、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2、教学评价用语的适时运用,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导入课文时,老师在学生说了维也纳是个优美的地方,且用了许多成语,老师及时评价“你词语宝库里的词语可真多呀!”、当老师让学生跟着音乐读课文,但音乐放不出来时,学生读完了课文,老师巧妙地说:“没有音乐的伴奏,你也读得很好!”“你的.朗读,使音乐飘得更远了”,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3、我认为老师设计的学生质疑问难这一个环节世界的比较好。学生不仅能够提出问题还能够让学生去解决问题,很不错。

  4、在教学中教师在品词析句这一块做的不错,教师在处理难理解的句子中能够通过词的理解,从而去理解句子。

  不过我认为也有几点做的不到位的地方。

  1、本节课设计的容量太大,无法很好的完成,在教学中只能去重就轻。

  2、我认为在质疑问难这一快教师还是没有放开,学生只是局限于教师设计的范围内。

  3、学生的朗读做的不到位,整堂课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很少,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教师应该多进行一些朗读训练。

  4、学生的说话能力的培养做的不够,个别学生不能够说完整的话。

  语文评课稿 篇2

  《青蛙看海》是一篇童话故事。听了雷教师执教的《青蛙看海》一课,感受很深。

  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青蛙和松鼠、苍鹰的对话展开,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悟。

  教师首先引导孩子说出对于青蛙来说,登山看海是件难事,然后抓住难字,问学生难在哪里?课文中哪句话能体现登山难?学生找得都很准,一句是天哪,这么高的山!另一句是我没有一双像你一样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怎样上得去呢?教师重点指导了这两句话的.朗读。

  上不去就不上吗?在青蛙感到很失望的时候,小松鼠来帮忙了它,引领它一级一级的跳上台阶。这儿的节奏编排又独具匠心,这时青蛙开始变得有信心了,为了让学生体会青蛙登山的艰辛,教师又设计了让学生交流登山时遇到的各种困难,还会遇到什么意外,同时让学生一齐做登山的动作来体会辛苦。最终,教师展示小松鼠、小青蛙爬上山顶的图片,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到实现愿望时的幸福感、成就感。

  听完这课,我豁然开朗,突然觉得我们教师不正是带领青蛙登上山顶的这只松鼠吗?我想,仅有我们正确的引导和不断的鼓励,每个孩子都会实现梦想,到达成功的彼岸。

  语文评课稿 篇3

  今日有幸聆听了xxx教师的学区中青年赛课――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获益匪浅。对于xxx教师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我想作一个简要的评析。

  xxx教师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开阔的思维方式从他的课堂教学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从他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也能够看出这位教师的教学理念,紧密地与考试结合起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他的优点就一一显此刻我们面前:

  (1)课前备课准备充分,导课精彩

  用“清风明月本无主,心闲便是其主人”诗句导入新课,引出“闲”字,并要求学生用“闲”造句。这个导课新奇、精彩,既切合文中对月色的'描述,又为下头理解苏轼的情趣、突破本课的难点埋下了伏笔。这个导课能够总领本课资料与主旨,高屋建瓴,实在精彩,可见xxx教师课前充分的准备及对文本透彻的理解。

  (2)课堂环节完整、流畅,训练有梯度

  导入课文后学生自由朗读、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而后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形式多样,xxx教师热情鼓励,在朗读中初步感知文本。之后,教师教给学生简单的翻译方法,让学生对照注解疏通翻译,有疑惑处圈点或举手回答,而后出示幻灯片“自我挑战”,落实关键词与重点句。指导与自读相结合,训练有梯度,把文言词句理解落到实处。

  (3)课文朗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方法得当

  导入课文后学生自由朗读、大声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疏通、翻译课文学生再读思考: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其实文言文的教学要学生在朗读中慢慢地体会语感,从而到达理解文意的目的,我们平常的教学往往把朗读和理解人为地分离开来,早自习就要求学生预习、熟读至背诵,然后再上课也许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背诵课文,但对于理解文意却存在问题。

  (4)问题设计巧妙、材料引入灵活

  为掌握重点、突破难点xxx教师主要设计下头几个问题并及时灵活引入材料:

  1、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并及时介绍相关写作背景;

  2、为什么作者眼里仅有竹柏并及时引入竹柏象征义;

  3、何谓“闲人”你是如何理解“闲人”并及时引入余秋雨及法国世界报对苏轼的评价。问题设计虽少却很有深度且给学生切实的帮忙,切中肯綮且游刃有余。

  纵观全课,xxx教师的这一节课资料充实、具体,有深度、广度,教法灵活、得当,教师热情鼓励、及时点拨,学生参与度广,在基础不太好的班级能把文言文上得如此扎实有效,着实不易。

  语文评课稿 篇4

  《掌声》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小英“自卑——感激——乐观”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作者以饱含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故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完美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瞿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他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透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个性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一、评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瞿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1、紧扣关键点,突出内涵

  所谓关键点指一篇文章中最敏感、关键部位,能够是一个词或一个句、一个过渡段等。本文的“关键点”是“同学们的两次掌声”。瞿老师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同学们的两次掌声,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重点段第二至四自然段,体会同学们的两次掌声给小英的鼓励和赞扬,给小英带来的信心,由此突破口切入,突出“掌声”的内涵。

  2、转换主角情,领悟内涵

  当学生阅读文本时,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体会不到真切的情感。瞿老师就发掘学生善良天性,引导学生转换主角,如: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透过掌声告诉小英什么?如果你是小英,你听到同学们热烈、持久的掌声,你会想些什么?学生变成文中的人物,产生联想或幻想,激发出情感,走入人物内心世界,就更真切地体会到了掌声给小英变化,领悟掌声的内涵。

  3、抓住掌声义,延伸内涵。

  同学们的掌声给了小英鼓励、赞赏,给了她生活的信心,掌声的内涵就是给人的尊重、鼓励和关爱。瞿老师并没有让学生停止在对掌声内涵的理解,而是之后问:“你想给同学或朋友送去勇气和自信,除了给他掌声之外,你还有什么办法?”学生的回答延伸了掌声的内涵,能够直接说,能够写纸条,能够竖起大拇指等等,都对别人的鼓励和关爱。

  4、出示《掌声》诗,升华内涵。

  读完最后一节,瞿老师出示了一首小诗《掌声》,掌声的内涵都融化在这首短小精悍的诗中,一连串的比喻不仅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形象地升华了掌声的内涵,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鼓励就是阳光、春风,温暖了我们的心,给了我们力量和信心,这就是一份真爱。学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品读着这首小诗,会再次被感动,升华内心的体验,并将这暖暖爱意融人到他们的生活当中去。

  二、评教学特色

  本节课的主要特色有以下几点:

  1、教学思路——清晰严谨

  《掌声》一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这四步进行:

  (1)读第四自然段,找出课文写的两次掌声。

  (2)品读小英上台演讲前的表现,体会两次掌声给小英带来的变化。

  (3)结合小英演讲后变化,进而理解掌声的内涵。

  (4)拓展阅读小诗,升华掌声的内涵。

  这一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地反映了文章的脉络,围绕掌声的内涵设计教学环节,自然而合理。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仅仅定位在知识与潜力上,更多的表现为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的升华,价值取向的引领。

  2、教学语言——优美工整

  最后瞿老师出示的。是一首自己写的小诗,能够看出瞿老师的语言功底——优美而工整。在整堂中我们能够听到瞿老师优美工整的过渡语与小结语:“只有短短的几步路。但是要走完这几步路,对于小英来说该有多难啊。每走一步,小英的内心都在痛苦地挣扎。”“这是期盼的掌声、这是安慰的掌声,这是鼓励的.掌声!我们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小英说,此时,千言万语都汇成了热烈、持久的掌声,他们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小英的鼓励、支持、理解……”“这是多么的神奇的掌声啊!在小英最需要的时候,是掌声给了她勇气和力量,是掌声给了她自信的微笑。”“掌声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带来力量,带来自信,带来关爱。在生活中,我们的要给别人带来温暖、带来力量,带来自信,带来关爱,除了鼓掌,还能够用什么方式呢?”……

  3、教学细节——扎实有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朗读的指导。因为,我们此刻的朗读指导趋于一种虚化,目标也不明确,好像练读的目标就是读好这一段,而瞿老师的朗读指导扎实有效。学习第二到四自然段时,瞿老师让学生找出演讲前小英的三处表现,在练读这三处表现时,不只是从朗读技巧上读好,更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感情,读是为了促进悟,悟是为了提升读,朗读与感悟相结合。如:练读“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来。”这段话。

  师:读读这句话,体会她的情绪,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

  师:你认为这样读比较好。

  指名读

  师:上一堂课我们明白小英是个自卑、忧郁的孩子,平时,总是默默地走向那个角落,她不愿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貌,她害怕别人注视的目光,而这时全班同学把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谁再来读。

  语文评课稿 篇5

  雪地里的小画家

  《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是一首优美的儿歌,文字既排列整齐又错落有致,气韵生动充满儿童情趣,是第一册教材中不多见的一篇美文。我觉得张鹏飞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新颖,思路清晰,充分体现了在新课程理念下自主,开放的语文教学的设计思路,重点突出,整节课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析这堂课的教学。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首先,他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课件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雪景图,让人身临其境。拉进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课文的欲望。老师说:打开窗户,你看到白茫茫的一片,整个大地盖上了厚厚的白雪,这时你会说什么?“下雪啦,下雪啦!”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来,那种兴奋感,冲动感,就不言而喻。这样学生自然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产生了自主学习课文的欲望。,朗读也就水到渠成。然后余老师出示了生字“啦”,引导学生用“啦”来说话,并且让孩子读准字音,明确这个字要读轻音。既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学好了生字,真是一举两得。

  良好的开端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开始就让学生进入愉快的学习情境,营造了自主学习的氛围。课件的精彩运用,可以说是这节课一大亮点之一。

  二、挖掘、拓展让识字教学更扎实更有效。

  新教材提倡"多认少写,"有"自主识字"的愿望。识字是低段语文课的一个重点,识字教学中,张老师让学生在读文中识字,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领读、去掉拼音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多种的形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字音。教学中,张老师充分调动孩子的已有识字经验,放手让孩子剖析识字过程,让一部分识字能力颇强的孩子,带动了识字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新授虫字旁时,张老师适时地拓展让孩子对偏旁的含义有个大概的了解,并且让学生说出带有虫字旁的还有那些生字,这样充分地调动了学生课外识字兴趣,增加了识字量。另外学习生字也各有特色,让同桌互说,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怎么记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基本是形声字,学生基本能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特别是“睡”,眼皮垂下来了,这样一说很形象,学得更扎实,让学生记住字形的同时也记住了字义。

  利用帮“小雪花”识字的这个环节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到喜欢的方式,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对探索识字方法奠定了基础。其中还安排了复习易学课文《日月明》和识字歌,复习了旧知识,拓展了新能力,让学生实施知识迁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不仅使学生逐渐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也增添了学生热爱生活,学习语文的乐趣。

  语文评课稿 篇6

  本学期我有幸聆听了卢老师的语文课《匆匆》让我获益匪浅,也引起我的一些感想。

  1、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因此,卢老师在教学时个性重视对课文文本的研读,抓住语言文字材料,透过让学生读、思、议等读书活动,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美,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匆匆”两个字,透过找词语、读句子、说体会来让学生领略一种和谐的`美、适度的美。

  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行为。语文阅读也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所产生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卢老师在教学时就十分注意尊重与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对于学生的回答,卢老师能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上,引导学生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回答得好教师给予肯定,对于学生回答过程中不太明确或不合理的教师也能给予正确的导向与引导。

  2、重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语文课堂,不仅仅仅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课堂,还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阵地。在这堂课上能够窥见卢老师平时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多么执着与重视。例如在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让学生在书本上划划,随手写上一些读书后的感想和体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阅读理解潜力的培养是何等的重要。这一点我想听课的老师都会有此感受。

  语文评课稿 篇7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何老师很用心地给我们上了一节公开课,在我们进入评课、议课之前。

  我提议大家用掌声对何老师的付出表示感谢。

  何老师是我校的教学骨干,兢兢业业。对她执教的这节课,我们大家肯定会有不少的启发。为了更好的总结这次活动并指导今后的课堂教学,我们本着“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原则,在此举行评课活动。我希望各位老师都能畅所欲言,毫不保留的把自己听课的认识、看法、见解、收获等开诚布公的说出来。

  程序:

  一、先请执教人何老师说说自己的授课思路和讲课后的感悟、反思

  二、评课:何老师对自己的课说出了自己的认识,下面按从低到高年级的顺序由老师们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评价。

  三、今天借这个难得的机会,我们请在座的领导,为我们指点迷津,给与《认识图形》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老师在设计上以“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说请来了三个老朋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数(素)养的培养。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告诉学生把物体的一面放在纸上,拿笔沿着边描出来。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陈述操作过程,培养他们数学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到“面从体出”。

  三、动手操作,巩固理解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辨认这四种图形,老师又设计了“摆一摆”这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小棒摆出这些图形,并说出摆这些图形的时候发现了什么。学生说:“我发现摆正方形时每条边用的小棒一样多,摆长方形时,上下两条边用的小棒一样多,左右两条边用的小棒一样多”;“我摆三角形用了3根小棒”;“圆不能用小棒摆出来”等等。学生在动手操作、归类比较的过程中明确了每种图形的特点。这样,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每种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巩固了对四种图形的认识。

  四、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巩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如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后。老师出示的各类安全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称再讲含义等。这是学科整合的良好体现。

  五、联系生活,实践应用

  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在这个环节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样设计就是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然后,课件出示交通标志牌,说说它们的形状,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知识的教育。

  语文评课稿 篇8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这天有幸听到但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是这样,听课也如此。咱们每个人听完课后也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观点,我觉得,但老师这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读中悟,悟中导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读"在语文课堂上也越来越"热"。这比以前的阅读教学多分析,少朗读的情形,实在是一大进步,但也不难发现"重视读"这一理念在有些课堂实践中产生了一些偏差。如:为读而读,朗读无目的;读悟分家,朗读少思考等。可但老师的这节课"读"贯穿始终,但不是没有目的的读,每次读都有具体的目的。如: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带着问题自由轻声地读,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又能使学生更快地围绕问题,解决问题;又如:看到这山崩地裂的一幕,能说说你的感受,能读出那种可怕吗这是感悟边读;

  老师对学生读课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群众读,个别读,老师读,学生读,大声读,默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也是有不同的功能。默读有利于对文字的揣摩;出声朗读能加强感受,增强记忆;指名朗读能够给对文本有不同感悟的学生施展个性的空间;自由朗读能够让学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群众朗读有增强气势,激发共鸣的功能;教师范读对学生不仅仅有示范作用,而且有激励作用……但老师对每种读法的作用掌握很清楚,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形式用得十分准确:如,体会女娲补天真辛苦,真伟大时,让学生在默读中找出具体的词句,学生透过细心揣摩都能找到有关句子,产生体验;再比如,"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这句,老师采用了群众读,在气势中学生再一次体验了一把女娲当时补天的的勇敢和坚定。

  为了更深入,准确地体验情感,老师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指导朗读,使学生在课堂上积累了更多的语言文字,学生也在细节中获得情感,升华情感,比如,学生从"找啊找啊,最后"看出了女娲补天多辛苦;从"五天五夜"中体验到了女娲补天过程的辛苦与伟大;但是有一点小遗憾就是,老师没有将这些重点词作为朗读指导的重要道具来使用,如果能将这几个词语再进行朗读上的重点推敲,是否效果会更好些呢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老师很得巧用了"读"的艺术,无论从读的形式还是读的次数,该什么时候读该怎样读都把握得当,行云流水。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到读中,实现读和思考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好处"的理解感悟,自然地到达"一个文本,多种声音"的个性化朗读的境界。

  如果说读是走进语言文字的基本途径,那么这堂课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能体现语文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这也是我要说的这堂课的第二个特点:

  二,语言文字的训练扎实,到位

  课堂中,有多处让学生进行文字训练的活动。如:用"首先之后然后最后"的句式来说说女娲是怎样补天的。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学会如何有条理的`把一件事说清楚,训练了思维,同时也为学生能复述故事资料奠定了基础。再比如:这些描述动作的词语能够打乱顺序吗由此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时也要有条理的叙述。这样的训练,对于三年级正开始学习习作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第三处训练点:女娲用尽全力把天补好了,你能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来赞美女娲吗这样的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也给学生带给了一次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的平台,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也使情感得以升华。

  另外,我们看到教师的板书设计精美,书写漂亮,体现了她个人扎实的功底。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选做作业,也独具匠心,学生也很感兴趣。

  我的一点推荐:课文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女娲真了不起。"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感悟故事的神奇。的确,课文写得够神的了!那么学生有没有体会到故事的神奇,由此喜欢上神话故事。如描述天塌的情景,透过一连串叠词的运用(轰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逼真传达出人间的惨状;还有女娲冶炼五彩石和补天的一连串动词的运用(找—挖—放—炼—化—装—端—泼等)十分生动传神;又如课文结尾段,"此刻,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看似写得随意,实则十分抒情,流畅,余味深长,值得好好朗读和积累。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语文评课稿 篇9

  《穿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透过一个个片段的截取,表达了海峡两岸割不断的血脉亲情。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到达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高老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现思想感情。

  1、情景创设,激情导趣:

  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透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透过观看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公路断裂、一片废墟等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地震的危害,引导学生对余震中仍坚持抽取骨髓的李博士和青年人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透过紧张的画外音,配以流程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李博士十几个小时辛苦奔波、跋山涉水为了海峡彼岸的钱畅,进而更进一步地感受到这种血脉亲情以及李博士的高尚品质。

  2、注重感悟,以读悟情: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

  在高老师的`带领下,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感悟文本。配乐朗读,以语言烘托渲染气氛,将学生带入课堂;重点突破时,高老师巧妙地利用师生接读的方法,将地震的危险与他们在地震中的做法进行比较,连续三句,让情感递升,三次朗读,两次感悟,悟后再读,读中感悟,让学生的感情到达高潮,自然地明白到从台湾青年身躯中涓涓流出的生命之泉的来之不易,为后文了解生命桥的含义埋下铺垫。

  3、抓住矛盾,发挥想象:

  在对教学重点“理解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高尚品格”的处理中,将天崩地裂的现实环境与他们的从容表现相比较,又将青年神清气定的表现与其内心的万千思绪相比较,利用这样看似矛盾的对立,巧妙地运用了本课的句式“也许……但是……”让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李博士庄严地站着,他想:也许但是;青年人静静地躺着,他想:也许但是。”让学生在这一系列的矛盾中感受到他们的勇敢、负责、有爱心,水到渠成。

  语文评课稿 篇10

  听增教师讲的《奇妙的鲤鱼溪》,觉得在设计上更加细致了,尤其是第二自然段的处理,经过读让学生感悟先概况后具体的写法。朗读的指导也很到位:分析后指名读,学生读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最终一句读的好,听出了顽皮,之后问:怎样像顽皮的小孩子呢?再读,有了这样的指导,学生能突出重点词,能读出自我的感悟。

  听了乔教师的评课,有2点最深刻:

  1、把事最到位,有效,有实效。在讲第三自然段时,引导学生分析村民和鲤鱼感情深体此刻哪,学生分析出喂鲤鱼没有化学添加剂的光饼,建鱼坟,教师补充村民们还制定禁止捕食的公约。讲完课文如果问学生有几方面?学生能答全吗?所以学完这段要进行总结,有哪几方面?让学生说一说。回顾自我的课堂,觉得在这方面也很欠缺,以后应加以改善。

  2、教师倾听学生答的是不是自我问的'问题。乔教师和大家分享了一个小细节,教师问:请大家看板书,都是人与小动物的故事,结果却不一样,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这时一个小男孩回答:美术教师让小男孩抓鸽子,小男孩为什么不跟美术教师说不能抓?能够说是答非所问。教师能够问:你听清我问啥了吗?还能够问问其他学生:他说的是啥呢?你有什么想法?在这方面进行训练。

  语文评课稿 篇11

  一、很好地突破了教材的教学难点,渗透了优化的思想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本课主要是透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标准》中指出:当学生“应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那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构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潜力。

  在课前谈话中,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爸爸、妈妈在厨房间烧饭、烧菜的事中让学生体会到“同时”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我能够在用电饭锅烧饭的同时他们还能够做好多事情,让学生初步感知“同时”能够提高效率。透过沏茶的方案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的兴趣,初步感知“合理安排”就在我们身边。对烙饼问题。老师很好利用了烙一张饼和二张饼的方法,重点与学生探讨了三张饼烙的方法。讲清合作讨论的要求,进而学生展开讨论,构成烙饼的方案,展示学生的方案,比较区别两种方案的不同点,从而到达方案的优化。之后,老师打破课本常规,不是先求1张,2张,3张,这样一向求下去,而是求完2张之后,之后求的4张、6张、8张、10张……双数的张数,再求的3张。3张在那里是重点也是难点,把这个问题放给学生讨论、合作、探究,解决了问题,再之后求5张、7张、……这些单数的饼数的时间。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题目的难度,有利于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二、合作式的学习韵味很浓,到达了预期的课堂效果。

  透过合作、学生动手操作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动眼、动手、动脑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透过想一想充分感知,在说一说,摆一摆中建立表象,在动手操作中展开思维,带给学生严谨求实科学精神启迪。透过一系列的练习活动,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尝试,丰富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潘老师讲清了合作的资料、要求,学生不仅仅讨论烙三张饼的烙法,而且让学生烙饼的方法记录在作业纸上。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但潘老师进行了大胆尝试,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潘老师在烙饼的纸上编了号、并且注明了饼的正面、反面,无非是让他们的学生讲述起来更清楚一些。

  三、课堂评价多元化,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感。

  从多元智能的角度而言,课堂上教师透过对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强项智能的肯定、进一步激发和引导,能够带动和唤醒其他智能相应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我的认识水平。新课程,给我们更大的启示,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潘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整堂课,潘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潘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让学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错了也不要紧,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洽、和谐。这也是我们教师努力改善的地方。

  总之,这天的这堂课很成功,给予我们很多学习的借鉴,更又一次的学习到了新课程、新教材的机会,课堂中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会充实到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

  语文评课稿 篇12

  《花钟》是一篇带有浓厚科学性的阅读文章,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在教学中,胡老师根据教材特点,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合作朗读中探究,在想像中创新,在朗读中悟情,在感悟中积累。根据教材的位置,结合课后的生字和练习,教者对教学目标有了这样的“定位”——通过该课的学习,学生要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艳丽、苏醒、梦中”等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段,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在《花钟》一文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从这一课时的整体上看,胡老师设计了三大环节:(1)揭题质疑;(2)初读课文,感悟文意;(3)入境入情、自悟自得。上述这些教学环节,既有前后关联,又有层次推进。

  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兴趣得到激发,教学效果将会得到提高。在教学中,胡老师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导入阶段,采用多媒体操作带领学生走进花的世界,有了具体、鲜明的形象,能给学生真切、直观、具体形象的感觉。运用多媒体操作,美丽的花卉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审美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老师的初衷是好的,但没有根据学生实际,以至在后来的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感悟朗读是课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胡老师在教学中突出了重点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在品读这段课文时,先让学生了解这一段内容。找一找有几种不同的花再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中描写的花的'句子,感受花的美丽,并通过让学生挑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一读,说出理由,通过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比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意境,用词的准确,进行生生之间的赏析性评价,进而加深对内容理解。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比较、理解、感受多样的句子表达方式,更是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让学生学习运用形象、生动、具体的描写方法,让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

  胡老师在朗读指导方面虽然力求形式多样,但整堂课下来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学生还没有更深入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

  胡老师的这堂课有好的地方值得我去学习,也有不足的地方提醒我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

【语文评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评课稿03-06

语文评课稿【精选】08-16

[精选]语文评课稿10-09

语文评课稿12-19

(经典)语文评课稿12-14

语文评课稿【经典】12-16

小学语文评课《梅花魂》评课稿06-30

语文评课稿范文03-07

小学语文评课稿04-16

《翠鸟》语文评课稿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