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评课稿

时间:2023-12-16 18:33:06 其他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评课稿(集合)

  小学数学评课稿 篇1

  听了史老师《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一课,整体感觉教师教态自然,语言干练,重难点突出,各环节安排紧凑,练习有层次,是一堂成功的课。以下我简单的谈谈本人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小学数学评课稿(集合)

  第一、从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出示了一系列有关交通工具的信息,导出了速度的读法和写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重难点突出,教师适时点拨。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并熟练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开课时教师出示速度,让学生写出表示方法,并进行了认读,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比较和以前我们见过的'单位有什么不同,说明了速度的单位是复合单位。为了让学生清楚的理解速度、时间、路程各自的含义,教师一一进行了说明,特别是对于路程这个概念,更是用示意图表示了出来,让学生加深理解,从而更方便的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整堂课体现了大容量快节奏

  本课教学设计紧凑,环环相扣容量大,节奏快,充分利用了课上的每一分钟。

  第四、练习设计形式多样。

  练习设计层次性强,有梯度,题型灵活多样,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关注了全体学生的成长。

  建议:

  1.当学生在黑板上做题出现了错误时,教师应及时予以说明。

  2.稍有难度的题目上,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

  小学数学评课稿 篇2

  王老师的这节练习课内容设计非常丰富,题型形式多式多样都紧扣本单元的重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数学生活化

  练习课对学生来说数学味太浓,但王老师以我们学校庆祝六一游园活动情境引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先写出今年六一用两中不同格式表示年月日,到最后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餐厅营业时间多长和妈妈出差几天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练习层次性

  本节练习课的层次性非常明显,并且又有针对性,每题练习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点进行了复习巩固以及知识上的补充,如计算经过的天数和周年,方法上有相似又有不同,王老师让学生通过比一比,对知识的`一种延伸。

  三、学习方式单一

  整节课几乎采用个人独立思考方式,虽然学生独立思考空间很多,培养了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淡化了与同伴合作交流能力,我们应在其中找到这些学习方式整合的一个平衡点。

  四、优化教学设计

  一节课知识点很多,没办法做到每个点都落实,我们要有选择性地选几个点。王老师一开始用今年六一儿童节引入,是否将这个情景把所有知识点贯穿起来,学生学得有趣,教师引得轻松。

  总之,行走在练习课这条路上,我们的思考不断,共同进步。

  小学数学评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地位与作用

  《分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34~36页)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拓展的,为后面学习分数的性质以及公因数、公倍数等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的小学数学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教学目标

  过去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将教学目标分为了三维。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将教学目标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与直观操作,体验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进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二、说学情

  《分数的再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次,五年级的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需要动手操作,理解知识需要具体的事物作支持。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教学中,我将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通过故事“西游记中的唐僧分饼”引入课题一天,在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又累又渴,于是孙悟空、沙和尚和猪八戒去摘果子解渴。不大一会三人腾云驾雾回来了。唐僧很高兴打开了干粮袋,里面装着2张糖饼,3张油饼。同学们,你能用分数表示出糖饼占饼总数的几分之几吗?油饼呢?唐僧说:你们辛苦了,给你们一张油饼吧。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徒弟们得到的这张油饼呢? 为什么这样表示?一张油饼分给三人吃吧。你们说怎样分才公平啊?

  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首先让学生猜测如果每个同学拿出自己所带笔的1/2,是否相同。肯定会有两种答案,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验证。在验证过程中,先叫全班学生拿出所带笔的偶数支。再是让学生数出偶数支的1/2。最后全班交流,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通过拿笔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主题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对分数有更深的了解。

  (三)运用新知,拓展延伸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比较两本书的1/3不同,使学生认识到:

  1/3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1/3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使认识进一步提升的:

  任何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四)巩固反馈,发展能力

  在处理具体练习中,我觉得应该指出的是。

  1.画一画中,无论如何画,只要是整个图形的1/4是一个小正方形既可。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练一练第1题重点是分割法、移动法、旋转、合并这些方法的使用。

  3.练一练第2题重点体现涂法的多样性。

  4.练一练第3题重点除了体现画法多样性之外,还要比较平均分之后,每一个图形的两个1/2是否相同;还要比较这三个图形的1/2是否相同。这部分其实是“总数相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总数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的知识点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把已经形成的抽象认识,进行了及时的练习和必要巩固和强化。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节课我不仅注重了知识的教学,同时也注意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在经历猜测、验证、总结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小结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主动回答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那些问题,学以致用。

  (六)布置作业

  在布置作业时,我设计了有层次的习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

  五、说板书

  分数的再认识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五部分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中掌握4-6学段空间与图形的要求,以及学生所具有的认知结构特征,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能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理解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以及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定为:能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1.在学习今天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基础之上学习的,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2.五年级的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需要动手操作,理解知识需要具体的实物作支持。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教学中,我将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遵循了概念教学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现已有的表象,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3.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创设情境:小兔乐乐想从三快草地中(有正方形、长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找一块面积最大的草地去吃草,却不知道怎么计算哪块土地的面积最大,请同学们帮助解决。学生利用以前的知识能够计算出其中正方形和长方形草地的面积,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草地的面积。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识,还体现出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二)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这些方法,展开其中的割补法,通过转化-找关系-推导这一过程,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交流,自己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一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课后练习和一些变式的习题。

  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多种形式的数学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四)联系生活,深化应用。

  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学到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

  (五)总结:

  总结内容主要让学生清楚: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六)布置作业:

  自编一道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富有实践性和应用性,鼓励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说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评课稿 篇4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测量,感悟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从总体上来看,这篇教案设计重点突出,环节清晰,层次分明,巩固独特到位。下面就本节课的总体及细微之处表达一些个人的想法。

  在复习旧知阶段。长度概念在学生的思维发展中属于遗忘较快的一个知识点,教师合理巧妙的情境引导,用最短的时间帮助学生回忆长度概念,并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长度的空间观念。教者首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米和厘米单位,并用手比划一下它们的长度,激发学生的长度空间观念,直接进入今天的学习主题。

  在教学新授新知分米阶段,本段的设计巧妙之处就是将知识简单化,让学生在量的过程中建立1分米长度概念,教者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找一找、画一画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感知长度单位概念,得出1米=10分米。在交流画1分米的画法时,有多种找出1分米的方法,比如刻度0—刻度10,刻度1—刻度11等等,教师总结也就是画满刻度10,就是1分米。然后互相检查是否画了1分米,这样的一个活动过程,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采用互查,互学等形式,完美的`体现出差异教学思想。

  通过让学生用厘米作单位,去量数学书的厚度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不足1厘米时,为了测量的精确,我们需要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即毫米。切实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实际操作中逐步建立起毫米的表象。然后讲述: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你能用自己的手指比画一下1毫米的长度吗?此部分讲解非常细致到位,值得我学习。

  注意细节”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把握了教学中每个细小的环节。“大约”一带而过,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长度单位,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严谨意识。特别是在认识1毫米1毫米地数时,数到5毫米的刻度线时,让学生观察这个刻度稍微长些,是5毫米刻度线,渗透让学生以后看刻度时更准确更快的方法。这个方面讲解得很细致。

  从多媒体应用方面来看,教师能够把握每次集体交流过程,通过实物展台呈现给每位学生,照顾了全体,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建议:1、随着数学的综合化,数学的长度单位不在是生硬的文字,而是生动形象的字母符号等等,所以,在学习分米和毫米单位时,可以顺其自然地介绍他们还可以用字母符号来表示,这样更加地全面具体。

  2、教者在最后一环节安排学生合作:选择长度单位再测量,并写出来。时间太急促没能完成,结果就匆匆结束让学生课后完成,这样的活动不算完整,好多学生是不能完成的,也不懂的,不是一个完整的课堂,我想有布置就应该有检查和评议。

  小学数学评课稿 篇5

  温江涛老师这节比例的意义是一节扎实、丰富而又亲切的一堂课,让我们感受了数学的朴实和魅力。有以下几个特点让我印象深刻。

  1、重视数学知识完整建构,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温老师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前,先复习求比值的方法,根据两个比的比值关系顺利地引出比例的意义,突出了教学重点,同时又为判断关系式能否成比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学生理解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形成一定的新知后,温老师有心地把比例和比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这样把新知识纳入旧知识体系中,通过比较使学生比例的认识更加深刻,也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显得更加完整。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即事物具有密切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2、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比例的意义是一节概念课,在概括比例的意义时,温老师不着急,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前面的式子,先让学生自由的说说你认为什么叫做比例。暴露学生的思维,把握下一步的教学方向,其实这只是学生的感性认识而已,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温老师又准备了几道判断题,让学生在在矛盾中思考、讨论,扫清了一个个认知的障碍,为学生第二次概括比例的意义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这时学生的思维是逻辑的、理性的,正确的,他们的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3、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出数学的实用性

  温老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合理、灵活创造的使用教材,学习比例的意义的素材选取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一是从雅士利汽车实际和模型的长或高之比,引出比例的概念,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结尾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具体形象图片学生深有同感,频频点头称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很强,对学生学好数学知识起了推动作用,这样的`设计首尾呼应,也显得非常自然。

  温老师的练习设计多样,有层次,学生学得轻松又扎实。尤其是最后一道的精心设计,年龄和身高数据的出现突破了难点,让学生认识到非对应的两个量不能组成比例,使比例意义得到深化,使课堂显得的更丰满。是这堂课的又一个亮点。

  当然一堂课不会达到百分之百的完美,我认为有几点需要考虑与大家讨论:

  1、复习环节求比值的方法要突出,时间久了,学生忘了求比值,尤其是比中有小数、分数的,方法多种,需要灵活运用,如小数除以小数除不尽时可以转化为分数计算求出比值,在判断是否成比例时,让学生说说比值是多少,怎么求的,既有利于准确判断是否成比例,又为后面的解比例做好铺垫。

  2、最后一道习题可以再充分挖掘利用,如年龄和身高不是相关联的量,那么其他组的两个量是对应的吗?它们的比值是多少?表示什么?比如2:30表示每千克需要的箱子数量,30:2表示每个箱子重多少。强化数量关系,这样比例的意义理解会更深刻,也为后面的正比例的学习“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等打下基础。

  3、4、6、8、12组成比例是一个很好的开放题,汇报时学生说了4种,应该追问下去还有吗?其实有8种。8:4=12:6可以推出12:6=8:4,交换位置后比的两个外项和内项已经发生了变化。

  小学数学评课稿 篇6

  "没有学生就没有课堂,课堂以学生为本,天经地义;教师引领课堂是为了成就学生成为课堂资源的消费主体。"听了鲍老师的《认识厘米》一课,我觉的对这段话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这堂课教师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初步学会用工具量物体的长度。

  听了这堂课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一、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个难点,厘米是个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还未形成,来看看鲍老师是怎么做到让学生认识1厘米的。教学中,鲍老师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告诉学生,这根小棒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握"小棒,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接着鲍老师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棒,再让学生观察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这个充满创意的设计让厘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让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抽出小棒后,学生对1厘米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厘米这一表象在学生脑海中有了深深的烙印。鲍老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让学生动手,用1厘米长的小棒摆出2厘米、3厘米有多长,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不再停留在1厘米上,而是更加丰富了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尤为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学生所有对厘米的认识都是在学生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到的。这样习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忘记的。

  二、注意呈现知识的现成过程

  鲍老师在教学中创设了给照片配相框的情境,由此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要先量一量照片的边有多长。学生用老师提供的几种不同的学具量过后发现,他们量同一长度的边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由此引发认知冲突,最后得出要量长度,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教师顺势介绍了长度单位厘米。短短的几分钟,让学生体会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建立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在学生认识厘米后,老师让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量照片的边,学生体会到量的过程中不容易掌握小棒,小棒会乱动。这时老师利用学生这一认识,很自然地出示了彩条纸这一工具,再让学生用彩条纸去量照片的边,发现方便多了。接着老师让学生用彩条纸去量书本长长的边,学生发现量过后要数几厘米很不方便,教师让学生想一个好方法一看就知道多少厘米。于是就有学生在彩条纸上标上数字,复杂的数数一下就变的'简单多了。一把尺子的雏形也就形成了。这样有血有肉的教学方法,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三、关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的培养

  教学中,老师提出给照片配一个像框后,后面所有的测量都有学生亲自完成。在尺子雏形的创造过程中,学生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最后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创造的工具去测量身边的物体。这种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后获得的成功体验对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难怪最后老师问这堂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时,学生有的说认识了1厘米,有的说学会了测量,这不是我们老师最想听到的吗?

  小学数学评课稿 篇7

  活动形式:听评课

  主讲人:xx

  评课人:孙x

  主题:训练学生准确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

  时间:xx-12-11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施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一年级数学上册关于"6、7、8加几"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1、教师对知识的复习充分,了解到9加几的`加法计算利用凑十法来进行计算,复习巩固了算法的原理以及方法,让学生明白9如何凑十,如何分解两一个数,这完全为本节课计算6、7、8加几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也能够很快的从中领会到计算原理。

  2、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施老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到位,学生从课堂的说凑十法的过程非常熟练,在课堂上也做到了不断练习,充分让学生反复说,准确说,流利说。

  3、对课本的教学用图充分挖掘,从例题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明白题意,知道给出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的会利用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道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解决问题,有前后人数相加,有不同衣服颜色的人数相加,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4、注重计算的方法练习,例如在计算8 5=的时候强调可以看8分5,也可以看5分8,从两个方面进行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明白凑十法的灵活应用。

  5、从一个儿歌帮助学生解决凑十法的口诀要点,抓住特点进行计算,提供学生快速计算的小诀窍,利用减法计算结果,很得出结果。可以说是整节课教师都把握住了重点内容,强调方法练习,讲解细节重点内容,让学生明白抓住关键内容进行计算。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能否在写课本例题时,让学生说说算式可以怎么列,或许有8 5或5 8,7 6或6 7的不同列法,这样可以结合到最后一题,为下节课渗透。

  2、摆小棒时可以让学生上台圈一圈或摆一摆,感受过程,计算结果也可以做到进行验算。

  小学数学评课稿 篇8

  校本教研让我们开展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等教研活动。

  作为年青教师的我从中受益匪浅,现将区教研员韩老师针对我执教的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认识面积》一课的点评记录如下:

  韩老师:你的这节课体现了课改精神。

  你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领悟面积的内涵,概念理解方式灵活,可喜的是没有让学生背记概念,,而是通过实物举例,动手去摸索理解,去把握。

  韩老师:尤其是将手画的黑板上,这个环节的设计处理不仅面积由物体表面大小迁移到图形大小上来,而且让学生明确规则图形有面积,不规则的图形也有面积,而且也有大小。

  韩老师:从你的课堂上多次体现课改理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不论是认识面积,还是比较面积大小都有所体现。

  韩老师:课堂上还体现了估算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先估算,在进行计算,这种训练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很有帮助。

  韩老师:课堂体现了学生主体性。

  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经历找面积比较的过程,并体验比较大小的方法的多样化。

  韩老师:从你的这节课,让我看到泡崖小学教师的课改理念体现很明显,课堂上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但是有优点也有缺点,下面,我就说说这一节课的问题。

  韩老师:我觉得你们班的学生平时的训练就不到位,尤其是课堂举手发言直喊老师,不要求举手姿势特别规范,但是不能站着,甚至下地喊。

  郭主任:对,这样显得课堂特别乱,再加上你的动作也比较随意,说话,站姿,手势给人感觉很闹。

  韩老师:老师的语言要抑扬顿挫,不能总是大声,学生也大声,课堂上你显得躁,正像郭主任说得那样,准备匆忙就显得毛躁。

  韩老师:再就是你在课堂上组织教学能力还得加强,如果一个环节结束,马上让学生调整状态,进入下一个环节,不能你光顾着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雪地状态。

  现在看一节课的好坏,主要是看学生学的状态。

  郭主任:教师讲的在好,学生不听,那么也是失败的,你要在组织教学方面多下功夫。

  要学生运用各种激励的.语言,让每个学生的视线始终跟着老师走,一年级老师在课堂组织教学上就非常值得借鉴,有时间不妨去看看,就“还有一双小眼睛没看我”,“男生中有一个小脑袋没有转过来”……总之,教师鼓励语言要灵活、生动。

  韩老师:面积大小比较时反馈要控制速度,课堂教学动作要快,说的也那么快,下面好多学生都没有听明白,这时你要加以控制。

  还有有一个学生回报公式法,但是单位你没有及时纠正。

  我:对,这个问题我发现了,但是以为以后才认识所以不想浪费时间。

  韩老师:这种想法不对,至少得给学生一个准确得知识。

  要学会控制课堂,课堂发言也要有所把握,不能有几个举手的都要叫,要灵活处理,再有就是练习反馈要有侧重,不能一个模式。

  郭主任:韩老师提了这么多宝贵意见,今后你要努力调整自己的教学,加强学生得训练,

  我:感谢韩老师这么诚恳的帮助我,我光注重教材的研究挖掘,却忽略了自身素质的培养和学生训练,今后要在这些薄弱环节上努力。

  小学数学评课稿 篇9

  教研员田小琴老师及其万家低段的老师齐聚一起共同研究戴校长区教研课《倍的认识》。

  《倍的认识》是二年级学生新接触到的一个概念。戴老师设计了三个不同的环节:第一环节新概念的引入,戴老师设计了三个题型的对比清晰地引出了倍的概念;再通过三个不同的变式让学生更进一步的理解倍。第二个环节几倍的概念的升华,戴老师的教学设计在不变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不变。首先通过每一份的个数不变,倍数因份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初步理解了“几份就是几倍”。接着通过总数不变,倍数因每份个数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进一步加深对倍的理解。第三个环节,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玩具店里倍的问题。虽然是新的概念,但是学生掌握的情况还是比较扎实的。

  课后,田老师对戴老师的这堂课给出了肯定,尤其是在错列的应用方面。同时田老师以小见大,提出来《倍的认识》这样的概念课应该如何来上的.问题。田老师指出概念课应该是从学生形象具体的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不断的观察、操作体会概念含义。就如今天倍的认识中,首先从实物通过动手画一画、圈一圈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之后更应该升华到除去实物,建立一个概念的能力。另一方面概念课如何根据概念的本质内涵和外延来设计教学环节,田老师指出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该有细分的目标,做到环环相扣,设计开放式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快乐学习。

  虽然只是一节试教课,但是却能以小见大,扩到概念课的范围,给我们所有老师更好的经验,田老师的亲临指导可谓细微处见真情!

  小学数学评课稿 篇10

  上午,再一次听了明敏的课,总体来说,她的课有了很大的进步。不管是教态、教法、评价语言还是对整堂课的流程设计,进步还是满喜人的。因为我从来没有上过高段,对高段知识不是太了解,所以昨天问来了上课内容后,临阵磨枪找来教本和教师用书熟悉了一下教材。《抽屉原理》一课,是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课与课前后知识点没有联系,比较孤立,惟一可以联系的是有余数的除法。抽屉原理很抽象,依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教学,对于师生而言,这节课比较难上。虽然不是很了解内容但是整体上说明敏的课在以下几方面做的很好。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课始明敏通过学生比较熟知的扑克牌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明敏说如果我拿出5张牌,我不用看也可以肯定其中至少有两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其实这个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有经验的只是无法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罢了,这个时候明敏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王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道理是什么?这其中是不是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为学生学习抽屉原理作了很好的铺垫。

  2、用具体的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

  本节课明敏组织的教学结构紧凑,实施过程层层推进上的扎实有效,教师通过4支铅笔3个杯子,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把所有情况摆出来,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最简单的“抽屉原理”,举例后学生感知理解“铅笔比杯子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2支铅笔”。再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即“平均分”的方法,在这节课中,由于明敏提拱的数据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索和理解“抽屉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特别是教师设问:到底是“至少数=商1”还是“商余数”?引发学生思维步步深入,并通过讨论,说理等活动,得出“至少数=商1”。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魅力。

  “抽屉原理”这一知识点,明敏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思考、推理的基础上理解和发现的,整堂课在她的精心安排和指导下,学生学的积极主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当然,不管是谁上的课总是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更何况是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不足一年的新教师。整堂课下来,看起来气氛非常的好,学生讨论积极,发言大胆似乎都已经理解了这个抽屉原理,但是深究一下,不难发现其实这堂课的难点还是没有突破。学生对“至少”一词的理解还显得有些欠缺,学生仅仅理解了字面上的意思,对“至少”一词的指向性还不明确,就我理解,“至少”应该是指的在每一种情况中出现的最大数中的最小数,而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非常的模糊不清。所以感觉孩子们对所学的知识像是没有根的浮萍不是很扎实,那么如何让学生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还需要我们共同去探究的。

  小学数学评课稿 篇11

  通过听八位老师的讲课,总的来说,给我的感觉是这几位老师对新课标掌握的比较好。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几位教师的作课中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健康、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我认为做的很好: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下我的看法:

  1、这几位教师的教育观念都比较新,注重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了亲切、自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用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例做为教学内容,如《面积单位》这一节引入了奥运知识,由国家大事入手,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分数的意义》这节用蛋糕、苹果、熊猫做为学习的材料,讲西游记的故事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真正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教学思路,这正是新课标中所提倡的。

  2、这几节课都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各位教师都能将学数学和用数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如有的老师让学生拿出学具亲动手实践,操作,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看一看等等,并且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小主人”的作用,使他们在获取新知的同时,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也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只是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3、课堂教学过程比较紧凑、严密,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比较融洽,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4、部分教师从练习题的设计来看,形式多样,而且层层深入,这样做为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了活动的机会,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5、充分发挥了课件的优势,版式多样,色彩比较明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另外,我认为有些内容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或通过小组交流能完成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上课学生回答出错时,教师不能把学生放在一旁不理,可以让别的学生来帮助他或教师来引导。从这几位教师的讲课中,我们老师也能看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不足之处,我希望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总之,各个教学节我们教师都是充分相信学生,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活动意愿的基础上教学的,在整个课堂中我们都能看到学生在学习中更乐于表现自我,更乐于探究创造。

  小学数学评课稿 篇12

  本节课,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我觉得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

  这是一节( )的课,其中既有结论的推导,也有结论的应用。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 )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老师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 ”入手,明确 ( ) ,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 )。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3、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如老师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国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等搬入( )的课堂,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联想到了“ xx”“xx ”,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与“数学”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经典的课堂。

  4、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三位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5、 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沈老师特别注重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在小组探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现,她对小组里交流的要求说得明确而简要,我们可以明确地观察到,这对学生的操作,对整节课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

  6、教师能够恰当的运用教具、仪器、电教设施使比较难理解的抽象思维变得直观、形象、生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7、教师在复习引入、新课、练习设计中能够关注全体学生,尤其关注差生,给足练习时间,教学效果很好,达到了目标的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8、 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融洽。

  新课程,给我们更大的启示,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整堂课,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让学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错了也不要紧,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洽,和谐。

  小学数学评课稿 篇13

  听了XX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数学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深切的感受到只有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才能发展学生思维,激活学生的`智慧点,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分析的能力。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1.导入部分通过交流问题生成单,让学生提炼出最想提最有价值的问题,找准了学生的问题点,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营造了学习氛围,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在小组活动时,XX老师多次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思考,自己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的转化思想。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从不同角度思考,发现了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进行计算,这一环节使课堂充满了实效性,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3.课末检测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设计了A类和B类,有基础性练习,也有拓展思维练习,使不同学生有不同发展。

  小学数学评课稿 篇14

  四年级数学《口算除法》评课稿

  活动形式:听评课

  主讲人:邓海转

  评课人:孙建磊

  主题:切准知识衔接点,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时间:20xx-11-19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邓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四年级数学上册关于"口算除法"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1、从整体上看,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都给出了相应的证明和解释,让学生能够真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进行口算,教师的讲授给人最大的优势就是点点滴滴就能够从课堂上渗透出来,整堂课的讲解其实也训练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和技能。

  2、从知识点的引导上做了很好的铺垫,以一个环节是从数的四舍五入法改写成整十数,为后面的估算口算做了很好的准备,让学明白估算的基本过程,又让学生用仿照的说法练习语言描述,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从而很好的做了知识的界定。

  3、在针对题的口算中能够及时总结出计算的特点,让学生明白计算中的几个重点内容,而且注重方法的多样性,从一个80÷20的口算中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以及给出了验证,最后有得出了这种口算的计算特点,再从一个特点得出拓展应用。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在给出被除数和除数末尾同时去掉相同个数的0,商不变时,应该强调一下80÷20=8÷2,给出过程让学生明白去掉零后是多少,知道计算的便捷性。

  2、在给出计算的不同方法后,其实没有必要比较哪种方法快,而且给出了计算式40÷20也不易比较,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方法的多样性。3、整节课教师的教学过于细,讲的多,学生练习的少,前面用了太多的时间来讲解,其实对于口算主要是让学生知道计算的方法后,进行大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速度。

【小学数学评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评课稿精选06-25

小学数学评课稿06-25

小学数学评课稿01-27

小学数学评课稿【精选】12-16

小学数学课评课稿08-29

小学数学专家评课稿06-25

小学数学评课稿范本06-25

小学数学获奖评课稿精选06-25

小学数学获奖评课稿06-26

优秀小学数学评课稿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