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籍

时间:2023-12-18 10:18:01 心理学 我要投稿

心理学经典书籍15篇【通用】

心理学经典书籍1

  《乌合之众》

心理学经典书籍15篇【通用】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以研究大众心理特征著称。乌合之众也是一本很通俗易懂的书,作者以不同的人群、角度、事件来验证群体行为心理的局限性,以及个人一旦进入群体就极易丧失独立人格的无奈。

  群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处在群体当中的个人则极易被群体的意志所左右,同时,个人行为会不自觉的向群体行为靠拢,因为这样他们会获得安全感,甚至是身处群体的荣誉感。

  群体是感性的,他们易冲动,容易被情绪感染。因此,我们做设计时应当尽量简单,只有简洁的设计理念才会易于被大众理解;我们的设计方案应该特点鲜明,只有特点鲜明的设计才易于被大众识别、传播。例如脑白金的广告:

  xl群体是不善思考的,因此群体容易被“领袖”,“榜样”所领导,甚至是被蛊惑。因此,主流的设计理念易于被大众用户接受;权威性的背书也是易于被大众用户接受的方法。例如扁平设计风格初期大众关于扁平风来源(瑞士设计风格)的争论:

  《十宅论》

  十宅论是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先生写了一本关于日本居住文化的书,它其实算是建筑学范畴的理论书籍。作者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欲望,从而导致了他们挑选房子的外形和家具摆设,这一切与审美无关,只与居住者的“个性”相关联。

  作者对于不同房屋类型主人的一系列分析鞭辟入里。比如文章开篇讲述的“单身公寓派”,日本70年代的单身公寓主体是混凝土打造的,房间的上下左右都是混凝土,连走廊的通道也被隔音铁门所隔断,成为一个密室。公寓进门是狭窄的过道,一旁设有浴室、厕所一体化的组合与时,过道中间是床,尽头是小客厅。这是典型的旅馆式客房布局,旅店具有两种暗示含义:旅行和性爱。旅人没有固定的居所,总是在流浪,对于现代都市的.单身者来说,理想的生活状态不是安定下来,而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一直到结婚有孩子。因此,单身者会选择旅馆一样的空间布局,这具有某些象征意义。除了旅行,单身者最期待的就是性爱了。在电视剧中,一对男女消失在旅馆里的镜头足以证明这样的象征意义了。而狭小的空间在大都市里意味着即使是刚毕业的单身学生也能够负担得起……

  作者的一些分析也许不适合中国的情况,但作者对于不同类型的住宅布局的分析逻辑,以及居住者的心理画像,非常值得设计师,尤其是刚入门的设计师们去学习。

心理学经典书籍2

  由于这学期修心理学这门课,对心理学逐渐有了兴趣,所以在网上买了一本有关于心理学的书来读,是美国作家约翰。桑特洛克写的《心理调适:做自己心灵的CEO》这本书,里面有很多心理上的自我测验和调适策略,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自我调适、获得幸福和有效应对生活当中的压力和挑战更为重要的呢?所有人都希望能够了解怎样变得更快乐,如何更好地进行自我调适。诗人胡德说过“即使到了我生命的最后一天,我也要像太阳一样,总是面对着事物光明的一面。”通过自我测验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同时也将会获得有效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的知识、策略和资源。这本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充满了现实世界的故事和案例,以及实施有效应对的自我测评和调适策略。在每一章中,都提供了帮助改进个人调适的“调适策略”。书中还强调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不同文化、种族、性别的内容被融于调适问题的讨论中。在阅读完之后,鼓励帮助我依靠自己的智慧来改善生活中很多麻烦或者是不顺心的'事情。书中每一章讨论内容的前面用

  一个故事做引导,作者约翰·桑特洛克用了很多办法来传授主动心理调适的技巧,帮助读者提升调适能力,其中每章都至少有两个与该章内容相关的“调适策略”。而且他是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行为与脑科学学院的教授,是作者这种深厚的专业背景和高超的写作水准,让他在驾驭心理学的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时显得游刃有余。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讲的那样,这本书所介绍的调适是建立在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比如通,灵活地处理事情,会让你跨越生命中的很多障碍,少走许多弯路。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就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理解别人的难处,从中能学会许多为人处事之道。什么事情,想通了,也就过了。换个角度看问题,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

  “我们的生活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里有着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许许多多的快乐,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发现,而要发现它,关键在自己。愉快的生活是由愉快的思想造成的,愉快的思想又是由乐观的个性产生的。珍惜你所拥有的,相信自己,能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书中点自信,你自己的事对别人来说,什么都不是。面对选择,顺其自然就好,不是每个选择都尽善尽美,缺憾总是有的,所以不必担心后果。生活每天都在继续,但有些东西不可能每天都在继续。有的东西我们可以选择永远把握,但有的东西我们必须要学会放弃。有人说,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煎熬,那种取舍不定的挣扎是那么的痛苦。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抓不住的情感,只能选择放手,不能犹豫不决。放弃和坚持只在一念之间,果断地做出决定,才能让自己彻底斩断痛苦,重新获得一个全新的自己,找到自己的心灵归属。坚持该坚持的,放弃该放弃的,才会活得更洒脱。书中时,我们失望痛苦。不管遭受了什么磨难,我们都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抱怨自己。学会做自己的心理调节师,给自己疗伤,给自己解愁,给自己一个快乐的理由来化解一切的烦恼忧愁,是安慰自己最好的方法。

心理学经典书籍3

  1、《伤心》

  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可能会非常伤心,不想玩,不想笑,会流泪,会破坏。本书和幼儿一起面对生气时的心理活动和状况,指导他们正确疏导伤心的情绪。

  2、《害怕》

  各种各样的人有着各种各样的害怕。但是害怕这种感觉总是让人不好受,本书从幼儿害怕的的各种生活方面出发,鼓励他们去勇敢面对和克服害怕。

  3、《生气》

  其实对生气的人来说,充满怒气也是很痛苦的,但生气也有着有助更加理解的正面作用,本书带领幼儿学会正确对待生气和平息怒火。

  4、《羞耻》

  羞耻,一个经常让孩子不理解的词语,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感受到那种不好的情绪,但并不知道它就是羞耻的感觉,本书讲了羞耻产生的各种状态和感觉并且提供幼儿摆脱那种感觉的指引和方法。

  5、《亲昵》

  幼儿时期的儿童是非常喜欢温馨的亲昵举动的,亲一下妈妈,和小伙伴们拍拍手,抱着自己喜欢的玩具等都是亲昵举动的表现。一起来感受亲昵带来的彼此的亲密和信赖吧。

  6、《宝宝的出生》

  宝宝可能经常会好奇自己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么就用这本书读给他,关于自己降生的那个美丽故事。

  7、《家庭》

  世界上60多亿人,大约存在着十亿个家庭,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但是有很多复杂的家庭关系我们是不知道的,所以就需要通过书去了解自己家族的族谱并且找到自己的位置。

  8、《粗口》

  我们在日常交际中常用到的是礼貌用词,但有时也会碰到粗口这样的话,幼儿面对它们往往产生不同的反应和影响,本书通过平和的口吻举例和分析巧妙地引导幼儿如何采取正确方式对待粗口。

  9、《暴力会伤害人》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暴力行为,虽然通常不是故意的,幼儿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暴力的行为,本书以富有指导性的建议让幼儿学会正确认识暴力。

  10、《说“不”》

  成长过程中,幼儿慢慢长大的同时渐渐会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这时候他们可能就会对大人们说出:“不”!,这是成长中必经的`一步,所以爸爸妈妈更需要倾听宝宝的心声帮助他们更加顺利健康成长。

  11、《公平不公平》

  世界上存在着很多不公平的事情,每个人对公平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本书教幼儿正确认识公平,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公平。

  12、《死亡》

  所有的生物都会死亡,死亡是一件正常而神秘的事。本书让幼儿了解关于死亡的理念以及如何正确对待死亡的心态。

  这系列绘本用科学的语言、亲切的口吻,形象生动描述宝宝的日常生活和经历,诠释和解读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状态和情绪特点,阐述了与宝宝心理成长密切相关的主题,引导妈妈了解宝宝,也帮助宝宝建立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心理学经典书籍4

  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治疗方法,如果你遇到恐怖症、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强迫症、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这本书提供了最新的治疗方法,比如注意力训练策略、接纳技术、针对具体障碍的情绪调节技巧,亦即慈心禅和正念冥想等等。

心理学经典书籍5

  幼儿心理学书籍推荐:

  《婴儿心理学》孟昭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意识的把握》 皮亚杰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读孩子如读书》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 爱和自由》

  《捕捉儿童敏感期》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和孩子划清界限》

  什么是婴幼儿心理健康

  婴幼儿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呢?我们对年轻父母有以下几条建议:

  情感投资——让孩子天天快乐

  轻松愉快的情绪能使孩子顺利地进行各种活动,父母应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兴高采烈的状态。幼儿情绪的发展具有易受感染性的特点,为使孩子拥有良好的情绪体验,父母要做到:

  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时时处处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

  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脸是父母之间关系的晴雨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警惕宝宝的另类饥饿

  宝宝出生后随着脑的迅速发育以及与外界的广泛接触,不仅身体在长大,精神活动也开始萌芽,如果宝宝有“精神饥饿”,会累及他们的体格与智力发育。宝宝不能自己调节饥饿心理,所以爸妈们,警惕宝宝的另类饥饿。

  心理饥饿

  宝宝的最高心理需求,莫过于父母之爱了,尤其是母亲之爱。当他们一听到母亲的声音或看见母亲的微笑时,不是伸出小手就是咿咿呀呀地叫着,甚至用哭声来“要挟”,要求妈妈为他敞开怀抱。如果需要搂抱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哭声就会戛然而止,脸色随之“由阴转晴”甚至“彩霞满天”。不难明白,父母特别是母亲的怀抱称得上是小宝宝的一种“心理维生素”,对他们良好情绪与个性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皮肤饥饿

  动物与人都存在着皮肤饥饿的问题,小宝宝尤为突出。他们渴望得到大人的搂抱,即使长大了也喜欢扯着大人的衣襟或者靠着大人,这就是皮肤饥饿的表现。皮肤老是处于“饥饿”状态的孩子,往往性情抑郁、孤僻、爱咬嘴唇或啃指甲,有时甚至莫名其妙地用头或肢体去碰撞墙壁。

  母爱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营养素,而儿童对母爱的需要称为“皮肤饥饿”,必须以抚摸、拥抱和亲昵来满足。孩子从初生到3岁是生命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母亲的爱抚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新生儿的“皮肤饥饿”和对母爱的渴望是很强烈的。父母或其他抚育者都应尽量满足孩子对母爱的需求。如刚出生的婴儿,最好能让其赤身裸体靠近母亲的胸膛,让新生儿与母亲的肌肤接触,使他(她)能听到母亲的心跳声,而不宜捆绑起来(腊烛包式)单独放在小床里。

  母乳喂养,不仅能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而且还能让孩子饱尝母爱。哺乳的方式与哺乳者的情绪状态对乳儿身心也有很大影响,如果母亲只把喂奶当作任务,奶着孩子,想别的事,忙别的活,这样,孩子在情感上也得不到满足。

  感官饥饿

  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抱着小宝宝走出家门,置身于大自然的广阔天地时,他们会表现出无比的高兴与激动,眼睛不住地看,小嘴不停地说,两只小手不停地挥动。奥妙何在?原来大自然的声、光、色、形等新鲜事物,迎合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满足了他的“感官饥饿”。

  语言饥饿

  从孩子呱呱坠地的第一串哭声到喃喃学语,直至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期间只不过一两年光阴。其实,这也是人的一种本能要求,即语言信息的迫切需求。

心理学经典书籍6

  一、适合小学低年级(1—3年级)学生:

  1、《一年级的小蜜瓜》注音版故事;国内首部为一年级小男生作的校园小说

  2、《一年级的小豌豆》注音版故事;国内首部为一年级小女生作的校园小说

  3、《弄潮儿---比尔. 盖茨》注音版传记;介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成长奋斗经历

  4、《毛驴上的笑星-阿凡提的大幽默》民间故事;获冰心儿童图书奖

  5、《雷梦拉与爸爸》外国儿童文学;纽伯瑞儿童文学银奖

  6、《汪汪先生》外国儿童文学;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用书

  7、《火车老鼠》外国儿童文学;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用书

  8、《火鞋与风鞋》外国儿童文学;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用书

  9、《人鸦》外国儿童文学;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用书

  10、《神奇校车—海底探险》科普类;全国新闻出版总署向中小学推荐用书

  二、适合小学生高年级(4—6年级)学生:

  1、《狼孩儿莫戈里》动物故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吉卜林的成名作

  2、《我的同桌是班长》儿童校园小说;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伍美珍的新作

  3、《讲给男孩子的故事—勇敢的男孩在这里集合》获冰心儿童图书奖

  4、《雷鸟红领子》动物故事“世界动物小说之父”西顿的代表作品

  5、《月亮茶馆里的童年》儿童成长小说;著名儿童作家殷健灵的作品

  6、《马大哈唐豆儿》儿童校园小

  7、《七条龙》外国儿童文学;世界名著

  8、《魔法师的帽子》幻想类;世界奇幻文学大师杨松的代表作

  9、《梦境批发站》儿童励志类;儿童节目主持人晓玲叮当的心灵童话书

  10、《夏日历险》外国儿童文学类;美国青少年最佳图书奖

  内容扩展:心理学研究对象

  动态性维度

  (1)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指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反映正常个体心理现象的共同性一面。

  认识过程即认知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认知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提取和适用的心理过程。它主要包括感知觉、思维、记忆等。

  情感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意志过程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以上三种过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个体有机统一的心理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

  (2)个性心理(individual mind)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合。包括个性倾向、个性特征和个性调控等方面,反映人的心理现象的个别性一面。

  个性倾向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它反映了人对周围世界的趋向和追求。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个性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

  意识

  意识(consciousness)是指现时正被个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例如,我们在进行记忆活动时,能觉知记忆活动的目的、记忆的对象、采用的记忆方法、达到的记忆效果,甚至能觉知自己的记忆特点、改变记忆策略等,这样的记忆活动处于意识状态。从意识对象上可以把其分为:

  客体意识,指个人对于周围世界的意识。

  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意识。

  在记忆心理学中,前者为记忆现象,后者为元记忆(matememory)现象。

  (2)无意识(unconsciousness)是指现时未被个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以记忆为例,有时我们并没有某方面内容的记忆目的,也没有想着要记住它,却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甚至还很牢固。有时自己也不知道从哪里获得的以及是否有某方面的记忆。在记忆心理学中,前者是无意识记忆,后者是内隐记忆。

心理学经典书籍7

  内容简介

  埃里克森的《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出版于1968年,是其此前20年来有关同一性问题研究的整理总结和进一步思考。这本书以生动的语言,结合相关案例,介绍了同一性理论及其相关概念、以同一性概念为核心的个体人格发展的八阶段学说,通过探究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的青少年问题、妇女地位问题和种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解决途径,进一步阐释了同一性理论。这是一本了解埃里克森精神分析理论的必读书目。也是从事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传记学、精神分析学、历史人物研究、社会问题研究以及认同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参考书籍。如果读者能结合阅读埃里克森本人的传记文献,相信更有助于对该书理论的理解和把握。

  (以上是心理学教授郑剑虹提供的介绍)

  本书作者埃里克森(1902—1994)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理论家,也是青少年心理医生。他提出了人格发展渐成理论,而“同一性”便是与此种理论相关的一种概念,大体是指,构成“人”的各种特质,如本能、情感、需要、能力等交缠在一起,在人生各阶段遵循一定规律来发展,逐渐统合为一个统一的人格框架。在本书中这一人格发展过程被分为八个阶段。

  “同一性”的另一个层面,是人和环境的统合,包括家庭、文化、国别、本人经历、民族记忆、政治环境等因素,而这种外在于人的、对历史和社会综合性的关注,正是本书作者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区别所在。(他们两个都曾以精神分析法去研究历史人物)

  本书作为埃里克森的代表作,突出了他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显著特点,即,将心理过程的重心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转向了“自我”,从而将人的发展动力从潜意识扩展至意识领域,从先天的本能欲望移到了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他认为人的发展是兼具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方面因素的.统一体。

  本书虽题为“同一性”,实则研究“同一性危机”——二战的创伤、种族问题、高度工业化的弊端、女权问题……种种因素造成青少年心理病态,人格破碎。但全书的整体基调是乐观的,仿佛作者觉得从心理学上找到了解释、治疗这一切社会弊病的药方。难怪译者于90年代作序时给他扣上空想唯心主义的帽子。

  (以上是责编的介绍,相对通俗些)

  作者简介

  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 1902—1994)

  美国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同一性危机(认同危机)概念的提出者,创立了以同一性概念为核心的心理社会发展学说。埃里克森于1958年出版的《青年路德》和1969年出版的《甘地的真理》这两本书,用其创立的同一性理论来解释宗教改革人物路德和印度国父甘地的生命故事与历史事件的关系,使他成了心理历史学和心理传记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他提出的理论和他的生命故事有密切的关系,作为私生子,埃里克森至死未知生父是谁,其一生都在寻求身份认同(同一性)的问题。埃里克森逝世之后,有多篇文章采用心理传记学的方法探究了他的生命故事。

  编辑推荐

  心理人格渐成说的开创者埃里克森的代表作,继弗洛伊德之后,在精神分析领域沟通了人的潜意识与家庭、文化、国别、本人经历、民族记忆、政治环境等因素之间的理论关系。

  目录

  中文版译序1

  序言1

  第一章引论1

  第二章观察的基本原则25

  第三章生命周期:同一性的渐成说62

  第四章生命史和个案史中的同一性混乱101

  第五章理论上的插曲157

  第六章当代青少年问题176

  第七章妇女气质和内部空间201

  第八章种族和更广泛的同一性226

  本书根据的著作248

  索引250

心理学经典书籍8

  又是一本关于心里学方面的经典书,一直在想为啥美国出了这么多心里学方面书,猜想可能是因为人种构成比较复杂,文化、思想、传统的多样性以及开展的不平衡性更可能造成心理问题。 之前读心里学方面的书比较少,卫子看到发的朋友圈说你看的书都是经济、历史方面的,应该也读下心里方面的,推荐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潜意识》等书,由于种种原因,这两本书还没看,但是看了好几本其他心里方面的的,感觉心里学方面的书挺有意思的,对以前一些不了解的行为,看了心里学方面的解释感觉有的可以理解了。

  还听说之前高中同学本科专业报了心理学,刚开学老师就说你们以后工作的方向是精神病院,医院,监狱等,导致同学听完之后就立马回高中复读。可见有许多人对心理学也存在偏见,或者更准确的说可能对看心里医生存在偏见。

  来谈谈本书的一些内容,刚开始,作者从动物世界鸡对声音的应激性,只要模仿出鸡宝宝的声音,那怕是鸡的敌人,鸡也会对其表现出友好的态度,然后提出人是否也会这样?可能我们会想,我们才没那么愚蠢,可是书中用了大量的例子证明,我们人类也会对某些东西由此应激性。而这些应激性往往被商家、宗教等利用。 本书提到的影响力有六点: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关于互惠,里面有一那么例子讲的是一个宗教小团体集体*杀的故事,其中有个妇女却没有自杀,采访她时,她说他没有自杀是因为前段时间没有承受宗教方面的帮助,而其他自杀的教徒都或多或少得到过教会的帮助。当然也有信仰的问题导致他们自杀。关于社会认同,一个例子是:当你站在马路边抬头看,路过的人可能不理你,假设有两个人或者三个人都抬头看一个地方,那么可能路边就会有很多人停下来抬头看那个地方,尽管那个地方什么也没有发生。书中举了大量有趣的例子,其中好多是商家经常利用的(建议做销售的人看)。

  当然书中在每一章的最后都给出了破解每种影响力的方法,也说明了人类为什么会有这种应激性。是因为这个社会信息太多,我们做决定的依据太少,而依据这些影响力大部分时候能帮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当然我们也会被一些人利用,当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做选择的时候。

  不可否认,《影响力》是我看过的又一本经典的书,对得起我两天的伙食费了。这本书谈到了潜藏在各种社会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原理,虽然只是讲到了互惠、喜好、承诺与一致、权威、稀缺、社会认同等六条常见的心里学原理,但是已经足以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如果能够在生活中用上其中一两条的话,那就更加不得了了。读老外的书,最大的感觉就是写得很详细,细节很充分,而且还有大量的案例支撑,具有很大的说服力。这本书也不例外,每一条原理说得极为详细,每章中穿插的案例也比较多,而且大多数例子都是作者在社会上亲身的经历,最重要的是我们也有过相似的经历,、使读者不得不信。

  本书的前面就专门设置有一页内容构造图,在阅读之前瞧一眼,可以减少阅读过程中迷航的麻烦,当然我们也不必再花另外的时间来内容构造。首先来解释下书名,如果不仔细阅读书里的内容,很少有人会想到作者谈的主题的是社会心理学。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行为都是收到了心理的驱使,而我们浑然不知,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就是一件强大的武器,对社会有着很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这些武器即可以给我们思考问题带来捷径和便利,也可以被商家、政治家或者聪明人利用谋取私利。作者总共用了六章来讲述这六条心理学原理,每一章均从四个方面展开,分别是心理根底、案例、应用和对策。书中的内容都让人信服,上面已经说过了。这本书弥补了我心理学知识方面的欠缺,让我明白了为何我要做出这样或者那样的行为,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我如何防止做出一些决定等等。阅读一本书最大的满足感,就是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带给你不同以往的结果,提升和改善生活的品质,我想这本书给予了我这种感受。

  现在用社会认同原理来解释下我为什么买下了这本书。社会认同原理指出,在判断很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形式,它尤其适用于我们对正确行为的判断,在特定情形下判断某一行为正确与否时,我们的看法取决于其他人是怎么做的`。在当当网上浏览这本书时,光看标题的话我是不能确定是否买这本书的,这就是不确定性的表现,一般说来,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模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在这种犹豫不定的状况之下,我就去看关于别人对于这本书写的评价和评分,如果得到的评价高的话,我就可能买,这就是在为自己的行为寻找社会证据,想要看下其他人的意见,是不是应该要买。

  这个过程就表达出了社会认同原理另外一个条件相似性,当我们觉得其他人跟我们相似的时候,我们就会根据他们的行为来判断自己应该怎么做才适宜。因此,作为当当网的网友,我有理由相信他们的评论,因为给这本书的评价很高的网友很多,所以我就决定把它买下来。当然,我们得考虑下可能伪造的证据,也许这些评价是专门的托写的呢?那么,我们觉得是不是上当了呢。还好,我没有掉入这个陷阱,没有被人骗。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行为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因为水平问题,只能讲下个人的简单行为。

心理学经典书籍9

  登天的感觉

  《登天的感觉》已经成为心理学书林中的.一朵奇葩!自1997年面世以来,多次重印。相信这本书是很多人想做心理咨询师的理由。如果你对心理咨询感兴趣,这本书是不错的入门读本。

  记住,只是入门哦!不是看完这本书,就能自我标榜是心理医生哦!

心理学经典书籍10

  1、《爱的艺术》

  弗洛姆

  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达到这目标尽管困难,但这不足以成为理由,从而不去寻找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和了解克服困难的条件。为了使这一问题不再复杂化,我努力在这本书里避免使用专业词汇,同时也尽量不援引别的资料。 但是在另一个问题上,我却没有找到圆满的解决办法。我这里尤其指的是我在这本书里重复了我以前著作里的思想。我的《逃避自由》和《精神分析和伦理学》这两本书的读者会在这本书里看到我在上两本书里已经提到过的思想。但是《爱的艺术》绝不是这两本书的总结,这本书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当然就是旧一点的思想在这本书里也会获得一层新的意义,因为这些思想都围绕着一个重点:爱的艺术。

  2、《亲密关系》

  罗兰.米勒

  爱情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妙的一种体验,古今中外关于爱情的伟大文学作品有许多,但从心理学角度对两性关系进行科学而系统总结的专著尚为数不多。

  《亲密关系》从一出现,就立即获得读者的普遍喜爱,不仅得到了专业人士的首肯,更是得到普通读者的高度评价。作者综合了心理学多个分支的研究理论和成果,用饶有趣味的论述,总结出人们在交往与沟通、爱情与承诺、婚姻与性爱、嫉妒与背叛等方面的行为特点和规律。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既注重专业性,又强调可读性。研究亲密关系的专业人士可以从中得到学习和参考;而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只要他(她)想获得一份满意的亲密关系,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3、《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

  克里斯多夫.孟2

  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我们都曾经历过痛苦、恐惧,也体验过狂喜与极乐,我们渴望建立永恒真挚的亲密关系,却又害怕再度受伤。本书是克里斯多福?孟继《找回你的生命礼物》后,又一力作。他告诉我们如何穿透自我障碍,用爱酿造幸福秘方--没有人能年复一年地活在火辣、热情、浪漫的亲密关系之中,但我们能在亲密关系的旅途中,学习面对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学习接受和放手,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4、《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

  (美)朗兹

  这是一本温柔的书,它温柔且狡猾的让人爱不释手。我完整读过后,陷入悠长的回味中不想自拔。下面我会就书中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跟大家做一些简单的`分享。

  这本书共有51个小专题,每一个专题都会深入细节,以生动活泼的小例子让我们体味一个个恋爱小诀窍。比如说,是什么让别人爱上你,作者分析了关键的因素有六个:第一印象,相似的个性互补的需求,等价原则,自尊,恋爱初期攻心策略,欲望秘方。还有初次交谈的很多注意事项,有初次约会的各种细节提醒,还有关于性爱种种。书里还有许多精美的插图哦。总之真是包罗万象,细致入微,把爱情变成的一种学问,只要你愿意,你就能学会。

  5、《爱是一种选择》

  (美)汉姆菲特

  《爱是一种选择》教你如何摆脱不健康人际关系的权威书籍,畅销数百万册,全美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

  汉姆菲特博士(dr.robert hemfelt),心理学家,擅长治疗"药物依赖"、"拖累症"、"强迫行为"等。加入米勒-米尔诊所之前,是一家世界财富500强企业的心理咨询顾问,也担任德州心灵科学研究院的临床治疗主任。

  6、《爱的五种语言》

  (美)(dr.gary chapman)盖瑞.查普曼

  《爱的五种语言》值得婚前的恋爱男女阅读,更值得已婚的夫妻阅读,在离婚率高涨的今天,这本书实在是无价的。

  《爱的五种语言》值得婚前的恋爱男女阅读,更值得已婚的夫妻阅读,在离婚率高涨的今天,这本书实在是无价的。《爱的五种语言》持续50周出现在《出版者周刊》的畅销书排行榜上,被译成49种文字在全球发行,十年间销售突破了1000万册。

  如果爱情是一则神话,那么这本书可以使美梦成真;如果爱情是一颗蜜糖,那么这本书将教你如何防潮防腐,让爱情进入婚姻永不褪色,永葆如新。

  要拥有一个不令你失望的婚姻吗?要一个真正能"白头偕老、永浴爱河"的婚姻吗?

  7、《爱情刽子手》

  (美国)亚龙

  《爱情刽子手》在美国一出版就登上了美国畅销书排行榜,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热销。这些故事充满了"我要!我要!"的呼喊。一位患者对两个活着的儿子视而不见,只要不断的哭喊"我要死去的女儿回来";另一位患者的淋巴腺癌细胞已入侵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却坚称"我要和看到的每一个女人上床";还有一位患者因为无法打开三封信而痛苦不已,他内心祈求的是"给我从来不曾拥有的父母和童年";另一位老妇人苦恋一个比她年轻三十五岁的男人,她呼喊的是"我要永远年轻"。

  这是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龙所写的十个心理治疗教学小说,也是他的作品中最畅销的一部作品。是难得一见的心理治疗普及读物。它的专业水准和可读性没有任何作品可以匹敌。几乎所有的评论都是五星。

  这部作品也同样受到了中国诸多心理治疗师的赞赏。

  8、《我与你》

  马丁.布伯

  虽不是恋爱方面的,但讲的关系哲学很精辟,推荐。

  《我与你》是20世纪最著名的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主要代表作,该著作对现代西方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已深入到哲学、神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各门社会科学之中。

  马丁.布伯从犹太思想出发,对近代西方哲学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真正决定一个人存在的东西,决不是"我思",也不是与自我对立的种种客体,而是他自己同世界上各种存在物和事件发生了关系的方式。基于此,马丁.布伯论述了人的两种关系,即"我与它"和"我与你"关系。

心理学经典书籍11

  1、《顾客为什么购买》

  内容推荐原因

  这本书是一本研究消费者的购买动机的图书。

  作者团队在研究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人们内心的购买欲?作者团队研究了诸多消费场景,比如购物中心、百货商场、快餐店、连锁超市、音像店以及购物网站等,花费20年时间深入研究消费者和销售环境的互动。

  这本书讨论的重点是,通过记录人们在购物时的种种行为特征和消费习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决定这些消费行为的和消费习惯的底层逻辑,也就是消费者的购物心理、购买动机和社会影响因素。

  作者介绍

  帕科·昂德希尔被誉为零售业的福尔摩斯,消费行为学家,作者在书中的所有内容,均来自于团队在消费场景中的调研。

  经典性

  这本书在中国出版已经超过12年三版,内容上也做了相对多的更新。目前在销售的是20xx年内容刚刚更新过的新版。

  特别说明

  这本书的内容多数基于美国消费市场,相对于国内的购物环境来说,虽然只是具备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是从作者的工作方法和得出的一些结论,仍然具备相当的意义。如果是做零售相关工作,可以将理论用来在店面进行一定的验证!

  2、《怪诞行为学1、2》

  内容推荐原因

  这是一本研究关于人的非理性行为的图书。

  作者在这本书中,探寻的是被传统经济学定义为“理性的人”,是如何在日常行为中变的非理性的。

  特别是在我们的消费行为中?我们是如何被一点小恩小惠,在书中,举了以下例子:

  一种无人过问的黑珍珠为什么与其他价格高昂的珠宝放在一起时,身价高出数十倍?

  人们为什么愿意接受对自己毫无用处的赠品,甚至为此花很大力气去疯抢或者排队?

  为什么人们对义务干活帮助他人感到很高兴,而干活挣钱反而不高兴?

  为什么我们总是“言而无信”,做不到许多该做或承诺要做的事情?为什么我们会高估自己?

  为什么面临多种选择时,我们反而会迷失主要目标?相同的阿司匹林,为什么50美分的管用,5美分的就不管用?

  作者介绍

  丹·艾瑞里(Dan Ariely)经济学家,来自世界著名大学(MIT)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年轻教授。他是目前行为经济学和电子商务领域中十分活跃的国际知名学者。

  经典性

  这本书第一版在20xx年出版,距离现在已经6年了,仍然属于具有可读性的标准。

  特别说明

  很多人说这是一本通俗读物不值得一读,也有人说,这里面列举了很多案例,但是并没有提供相关结论。在这里优读君想说,判断一本书好不好,关键看这本书让你觉得内容是否有价值,看完再说!

  3、《无价:洞悉大众心理玩转价格游戏》

  内容推荐原因

  相对于前两本,这本书对消费心理学的研究更多的聚焦在了价格领域,因此适用性可能更强,但是专业性也可能偏强。

  在这本里,作者认为价格是一个非常虚幻的东西,消费者根本无法正确的给予东西以正确的`价值,因此,受到无意识、不理性、政治等不正确因素的强烈影响。在书中,关于价格,有以下的一些例子:

  为什么免费的巧克力让我们疯狂?

  为什么所有的商业演出里,价格越高的位置卖得越火?

  为什么你年薪10 万时候的愉悦感,到年薪50万才能让它翻倍?

  为什么议价时,一定要抢先报价,而且一定要狮子大开口?

  所以在消费心理学中,我们一定建议,先要读一读,价格,应该怎么定!

  作者介绍

  威廉·庞德斯通 美国 作家、怀疑论者。 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物理学,现定居于洛杉矶; 长期为《纽约时报》、《经济学家》等知名报刊以及美国一些电视台撰稿,是《哈帕斯》杂志和《纽约时报》书评专栏的长期撰稿人; 迄今已出版著作十余部

  名人推荐

  这本书20xx年华文出版社出版,20xx年由湛庐文化做了新版,曾经被锤子科技的罗永浩所推荐。罗永浩给出的推荐语是:《无价》是这样的一本书:如果可能的话,你会希望你是全世界唯一一个读到它的人;如果不能的话,你会希望全世界都读过它。

心理学经典书籍12

  《绘画心理学》是一本探索奇境的绘画心理测试书。用简单的房、树、人三元素解读你内心深处的秘密和焦 虑。和秘密花园一样解压,比秘密花园更加专业。

  内容简介

  房树人的故事------一个认识自我的游戏

  “房树人绘画测验”,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主要是围绕Tree、House、Person这三个元素展开的,所以又被简称为THP。

  全书围绕房树人及部分色彩心理学的原理展开,重点讲述房树人这种方法的普及与应用。

  当我们拿起笔,在纸上画出简单的“房、树、人”三种元素后,再对照书中的解析,就能清晰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

  可以说,这是我们身边最实用的心理学,一本可以用到老的书。只要你拿起一支笔,一张纸,你心中的.疑惑和谜题就能一一解开。

  作者简介

  一沙,专业心理分析师,从事心理咨询多年,有较丰富的心理临床治疗经验。

  本书优惠券提供方:八极心灵工作室,位于上海。是一家拥有十几位国内优秀心理咨询师、数十位优秀心理治疗督导师的高级心理咨询工作室。“心理画”项目是工作室的强项,工作室对这个项目有很多的研究和实战经验。

  工作室主要项目有:个人心理咨询,团体成长,心理咨询师督导,心理沙龙,二、三级心理咨询师相关培训等。

  编辑推荐

  1.去年的《重口味心理学》着实风靡了一段时间,据说谢娜都买来放床头了。相比于那本书,这本书的内容更好看!更专业!更深入浅出!看完更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2.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内心有点小问题。在小问题变成大问题之前,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是*好的。有些自我协调能力强的人,很快就能调整好自己。但有些人自我协调能力比较差,甚至,他或她都不知道自己是否有问题、问题在哪里?!怎么办?!看看这本书呗!

  3.看完这本书,拿出一张纸,随意画上房、树、人,再对照书中的介绍,你就能轻松发现,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另一个你!接受那个更积极的你、改变那个有缺点的你、调整那个有问题的你,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强大吧!

  4.买书就赠送房树人专场沙龙活动券一张(价值200元)。

  目录

  自序

  第一部分 生活中的房树人:用一张画证明你不是神经病

  第一章 是什么在阻碍你走向更好的自己

  第二章 宅男群体的精神寄托

  第三章 失落海归的性焦虑

  第四章 我还能再牺牲些什么

  第五章 只有三天的婚姻

  第六章 在你拒绝之前先说“不”

  第七章 距离决定了是仇人?

  第八章 发火也不是我的错

  第九章 这不是我要的幸福

  第十章 危险!诱惑?责任

  第十一章 我们选了一样的路

  第十二章 我生活在谎言中

  第二部分 房树人使用指导:人人都可以是心理学家

  第一章 房树人的基本理论及其适用范围

  1.1 房树人的基本理论

  1.2 房树人的适用范围

  第二章 测试方法

  2.1 测试指导语

  2.2 在应用房树人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章 房树人的解答

  3.1 如何解读人像画

  3.2 如何解读树木

  3.3 如何解读房子

  3.4 如何解读附加物

  3.5 如何分析房树人的整体格局

  3.6 如何分析色彩

  第三部分 儿童房树人的区别: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

  第一章 儿童绘画的发展——涂鸦理论

  第二章 儿童绘画的发展——发现形状

  第三章 各年龄段绘画的特征

  3.1 第一阶段:涂鸦期(2~4岁)

  3.2 第二阶段:前图式阶段(4~7岁)

  3.3 第三阶段:图式阶段(7~8岁)

  3.4 第四阶段:9岁以后

  第四章 房树人儿童绘画案例:他们的世界你进不去

  第五章 儿童绘画要点

心理学经典书籍13

  1、《女心理师》:毕淑敏为你心理励志

  《女心理师》主人公乡下女孩绛香进入了城市,做了养老院的护工,因为工作出色,一家有贵族背景的病人将她带回家中,工作之余她受到了多方面培养调教。老人死后,绛香还做过售卖化妆品的直销员、楼市小姐等等工作,有一天她步入了一家心理机构,想要探索自己半身永远冰冷的秘密,高昂的收费和似是而非的解释,让她知难而返,决定自己学当心理医生,改名贺顿。她的天资和好学,让她成为首批有执照的心理师。 她进入广播电台成为心理访谈节目的嘉宾主持,和男主播成为恋人。几位同学成立心理诊所,推举贺顿做了法人。她租住的房主之子向她求婚,因为房东的住所极适宜开设心理诊所,贺顿答应了婚事,但仍和自己的情人来往不断。心理诊所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比如老板的秘书带着8岁小童来求助,表面天真无邪的小童,其实是要粉碎父亲和秘书小姐的爱情,以便自己的亲生父母复婚……

  2、《罗杰斯心理治疗--经典个案及专家评点》,[美]法伯等

  本书的编写非常出色,不仅有罗杰斯心理治疗过程的完整记录(许多经典个案为首次公开发表),了解什么是罗杰斯治疗,什么是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思想,罗杰斯的哪些做法是成功的,哪些做法是失败的;还有其他心理治疗学派的专家们对这些个案的点评,每一篇点评都独具特色。

  3、《少有人走的路》,M·斯科特·派克

  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4、《爱的序位--家庭系统排列个案集》,海灵格

  《爱的序位:家庭系统排列个案集》所讲述的是有关人类关系中的一些秩序,而这些秩序往往早已被爱所排定。唯有当我们洞察这些秩序,爱才能成功。我们经常困惑于盲目的、没有了解的爱,并且没有领悟这些秩序。但是当真正的爱使我们知道并且尊重这些秩序时,便能实现我们的愿望。不论是对我们或是对我们周遭的人,爱会散发着安祥的气息并具有治疗的效果。

  5、《精神分析案例解析 》,麦克威廉姆斯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系统介绍初始访谈过程及理论依据的书籍,是从精神分析理论角度分析案例的不可多得的好书。全书共十章。第一、二章着重介绍了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中,治疗师对患者的理解在治疗各阶段的重要性,也介绍了作者本人作为一各执业治疗师的设置和访谈特点。之后的十八章中,分别介绍了案例分析的要素。通过丰富的临床例证,引导读者逐渐理解和认识动力学案例分析和方法,并进一步理解动力学分析指导下治疗方案的制定、治疗目标的选择以及动力学分析与治疗关系的相互影响。显然,上述内容,对于初涉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园地的学习者是何等重要,正如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的乔治·阿特伍先生所言:该书将是领域最重要、“使用最广泛的书籍”。

  6、《与“众”不同的心理学》,Keith E.Stanovich

  本书告诉我们,判定心理学知识的好坏,是和其他的科学一样,一定要用“科学”的标准。书中用了许多精彩的例子说明这些标准是什么,以及要如何用之来分辨真正的科学心理学知识与迷域大众的伪科学心理学常识。

  7、《实验心理学——通过实例入门》,Robert L.Solso,M.Kimberly MacLin

  《实验心理学:通过实例入门》不仅研究实例丰富,而且对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心理学实验设计的各种模式和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具体过程都论述得精辟、详细、透彻。所以,这部著作被美国一些大学心理学专业广泛采用,用做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实验心理学教材,并深受心理学教授和大学生的欢迎,享有很高的声誉,也是它7次修订再版的主要原因,这正是我为《实验心理学:通过实例入门》中文版作序并推荐的理由。

  8、《人格心理学》,Jerry M Burger

  本书叙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不以概念介绍新理论,而且从生活的实例出发,机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很主义本书的实用性和生活化,或穿插报刊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或给出若干自测题目,让读者检测自己或者他人的人格特征,读来既有用,又风趣。

  9、《改变心理学的40个实验》,Roger R Hock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5版)》的独到之处在于填补了心理学书籍和心理学研究之间的沟壑,从历史的角度展示了心理学史上最有名的`40项研究,并介绍了这些研究的后续进展和相关研究。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以一个专业人士的眼光看待这些仍炙手可热的历史研究。

  本书既适合于初学心理学的人,也适合于那些从事心理学事业、应用心理学的人。阅读本书,不仅能让人明白什么是科学的心理学,还能够为自己所从事的心理学工作找到依据,并能激发心理学的研究热情,促进更多新的、对实践有指导价值的研究出现。

  10、《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探索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美]哈克

  本书中所囊括的研究是根据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学杂志和许多心理学分支学科的权威专家的建议精心挑选出来的。虽然对应选多少研究事先并无计划,但是从历史的角度和本书的篇幅两方面来看,选40项研究似乎恰到好处,所选的这些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也许是最著名、最重要或是最具影响的。我用“也许”这个词,是因为本书的许多读者可能会对其中的一些选择提出不同的意见。毫无疑问,要列出一张让所有人满意的40项研究报告的目录是不可能的。

心理学经典书籍14

  内容简介

  生活中,你往往会听到这样的话:

  考这么多分,还不如去死。

  你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呢!

  你就是个吃软饭的。

  我都是为你好。

  奇怪的是,这些如刀子一般锋利的话,往往出自父母、夫妻、恋人、朋友等亲近之人之口,它们像无形的杀手一样伤人至深。为什么这些人会不自觉地“杀亲”?为什么原本的爱和友好却以伤害的面目呈现?

  本书就是对这种看不见的暴力的深度揭示。作者利用他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问题咨询经验,结合具体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述了情感暴力的特征和隐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进而提出了实际的解决办法,*终帮助我们摆脱看不见的暴力的束缚,更好地爱和被爱。

  作者简介

  加藤谛三

  (ホームページ,1938- )

  193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教养系、社会研究科硕士。日本知名心理学家、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尔研究所研究员、日本精神卫生学会顾问,同时还担任过日本电台“人生问题咨询”栏目的主持人,20xx年被授予“瑞宝中綬章”大赏。

  著有《我们为何如此不安》《做个真正自信的人:现代人透视自我的宝典》《不服输的心理学》《自觉心理学》《“温柔”与“冷漠”的心理》《自我定位心理学》《不高兴的生活艺术》等数十部心理作品。

  编辑推荐

  ★【别让你的爱变刀子,也别让他人的爱伤害你。】

  你是猪脑子吗?

  我这都是为你好。

  你就是个吃软饭的。

  只要是人,都比你强。

  ……

  比真实的武器更伤人的,是这些看不见的暴力。每一种暴力关系,本质上都是控制与反控制双方的博弈。要从这场博弈中“全身而退”,找到爱和幸福,就要从关注自身的心理和情感状态开始,转变引发内疚、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学会用温和的方式化解冲突。

  ★【停止心理“杀亲”,才能爱和被爱】

  人是情感动物,但却不是天生会表达。很多时候,我们明明心怀善意,却给对方带来了坏的后果。如何避免“以爱之名”带来的伤害,如何停止心理“杀亲”?本书将给你答案。

  ★【哈佛大学资深心理导师情感自修课】

  加藤谛三是日本知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赖肖尔研究所研究员,同时还担任过日本电台“人生问题咨询”栏目的主持人。多年来,他潜心研究心理学,擅长用心理学的理论解析现代人普遍关心的问题,本书正是他多年的心得。

  目录

  序 章 我们都是情感冲突的局中人

  什么是“善意的操控” /002

  渐渐无法理解自己的感受 /004

  为什么人际关系变得这样复杂? /006

  深藏在“人生倦怠”背后的因果 /007

  自卑到底从何来? /009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会失去求生欲 /010

  需要注意亲子职能反转 /012

  不是争吵的争吵 /013

  让对方怀有负罪感的人 /015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最需要的东西 /017

  施虐者的无意识和执着 /018

  第一章有一种病叫“情感习惯”

  虚有其表的爱最可怕 /022

  “情感习惯病”对心伤害最大 /024

  有过度依赖心理的父母 /026

  用道德绑架对方 /028

  因为情感暴力丧失享受生活的能力 /030

  憎恨最善于伪装 /031

  学会用心去看 /033

  情感暴力引起的深刻绝望 /035

  无法理解的事件背后隐藏的秘密 /037

  “巨婴”这种悲剧 /038

  无法意识到伪装的爱必定会陷入圈套 /040

  为了治愈自己的心病而需要对方 /042

  虚有其表的善意实际是憎恨 /044

  患有彼得·潘综合征的母亲 /045

  无论如何理解不了孩子受到的挫折 /047

  向孩子兜售自己的父母最恶劣 /049

  把过去的事拿出来讲会形成双重威胁 /051

  第二章看不见的伪装:情感暴力的N种表现

  以他人的不幸为乐的人 /054

  披着伪善的外衣绑架别人 /056

  情感暴力为何如此难以分辨? /058

  用负面情绪控制他人 /059

  不要将强烈的依赖心理误当成爱 /062

  心理处于溺水状态的父母 /063

  有情感暴力倾向的父母不会夸奖孩子 /064

  只是想从不安中逃脱出来 /067

  对自己绝望的情感暴力加害者 /069

  可怕的“我都是为你好” /071

  贩卖善意的人 /074

  如何区分情感暴力的加害者与被害者 /076

  心的世界中有很多“冤案” /077

  双重束缚丈夫的妻子 /078

  连自己的意志都被剥夺的情感暴力受害者们 /081

  加害者也是心理弱者 /083

  “严厉的家教都是为你好”是一种骗局 /085

  总是责骂孩子的父母更容易有精神压力 /087

  如何辨别真正的家教与虚假的家教 /088

  被道德绑架的人的心理 /089

  正义并不能解决烦恼 /091

  有情感暴力倾向的人会提出矛盾的要求 /093

  意识到自己生活在错觉里才是新开始 /095

  第三章无意识的欺骗:情感暴力的心理机制

  情感威胁 /098

  明白受骗了的时候已经晚了 /100

  狡猾的人善于说好听的话 /102

  以爱之名榨取对方 /104

  一定要小心戴着善意假面的坏人 /106

  突然间,甜言蜜语变成破口大骂 /109

  施虐者无法察觉自己的真实愿望 /111

  用美德去伤害身边的人 /113

  生而为人,我们其实不一样 /114

  为什么强迫别人牺牲的一方喜欢拿良识说事? /117

  为什么会被骗呢? /119

  加害者需要受害者,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120

  善意,不应该是被别人要求的 /122

  心怀不安的人的攻击性不容易分辨 /124

  反过来攻击委托人的辩护人 /125

  直接表现敌意的人还有救 /126

  扮演好人的坏处 /128

  狡猾的人对弱小的人非常敏感 /130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心理上满目疮痍 /131

  总是不安、没有心灵的人最容易遭遇悲剧 /133

  “向死而生”的危险性 /134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意识不到自己的暴力行为 /136

  第四章无法自立的灵魂:受害者的内心世界

  为什么没法对情感暴力提起抗议? /140

  不讲理地夺走你生存的能量 /142

  无法发泄的愤怒,让你的灵魂越来越小 /144

  我明明是受害者,却得不到理解 /146

  纠缠不休的伤害,绝对不会放过对方 /148

  以恩人自居,是一种强行付出爱的行为 /150

  榨取和被榨取的关系不会简单地被破坏 /151

  让对方感到不安并趁机而入 /153

  心怀憎恨却只能沉默的心理 /154

  面对有毒的人,你该怎么做? /156

  为了受到感谢而煽动不安的情绪 /158

  欺负别人来治愈自己的心理问题 /160

  “都是我不好”是一种受害者心理 /161

  身在地狱也是自己的错? /164

  为了掩盖真实而说的话 /165

  “和睦相处”只存在于对等的关系中 /167

  亲切和善并不总是好事 /169

  在对方的心里上一把“道德”的枷锁 /172

  顺从的伙伴没有责任感 /173

  除了伤害,就不会与人相处 /176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是“孤独的自我陶醉者” /179

  为什么要维护嗜赌的丈夫? /180

  第五章与情感暴力做斗争的方法

  认真又软弱的受害者们 /184

  不会反抗,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喜恶 /185

  没有信赖关系,就无法拿出真感情 /187

  明明是最能赚钱的人,却没有话语权 /189

  人因为战斗而改变 /190

  和否定的过去说再见 /192

  最恐怖的是“恐惧依赖症” /193

  要明白,加害者没有爱的能力 /196

  受害者也会紧紧抓住加害者不放 /197

  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199

  后记 万千烦恼都有它的心理根源 / 201

心理学经典书籍15

  内容简介

  《博弈心理学》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运用心理学的博弈原理,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对平常可能遇到的各色心理现象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并提供了各种独特有效的应对策略,教你巧妙运用人类共通的行为准则与心理机制,以四两拨千金的神奇招数,征服人心、化解冲突、发挥个人魅力与影响力,平衡自我心态,轻松享受快意人生!

  作者简介

  裴玲:著名心理咨询师,资深图书撰稿人。长期钻研于励志,情感,心理学类图书,出版了《微反应心理学》《20几岁别让心态毁了你》、《给心灵洗个澡》、《与心灵有个约会》、《人生随时都可以开始》《微反应心理学》等作品。

  编辑推荐

  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认为,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了解。读心识人,看透人心,必须学点心理学。社会公平来自于博弈,而不公平依然存在,这源自于博弈的不充分。大处如是,小处如斯,概莫能外。

  衷心希望博弈论的智慧能给你的人生带来影响,让你的每一次选择都更加理性且睿智,让你的人生更加精彩而顺利。

  目录

  01博弈是一种游戏策略,关键在于你如何选择

  破悉对方心理,采取有效的策略,实现某种利益 / 2

  从妥协中建立规则,实现利益分享的公正 / 5

  博弈不是一个人的游戏,要有理性而非感情用事 / 9

  可以改变的博弈结局,完全取决于参与者的策略 / 13

  02破解囚徒困境,走出零和游戏

  背叛还是同盟,个人利益还是最大收益,如何抉择? / 18

  不幸陷入了囚徒困境之中,该如何应对?/ 21

  第3条道路:在对抗和屈从之间寻找另一种解决之道 / 24

  即使竞争双方是理性的、自私的',合作依然可以出现 / 27

  哈丁公用地悲剧:一个多方参与的囚徒困境 / 30

  大部分人合作,小部分人背叛,如何约束? / 34

  03纳什均衡:最优策略,但不一定是最优结果

  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设法对双方进行协调 / 38

  均衡点唯一时,谁态度最强硬,谁就会占领主导权 / 41

  在潜在的契约关系下,共谋并达成默契 / 44

  纳什均衡不一定是最优结果,而是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 / 47

  04斗鸡博弈:冲突中进与退的智慧

  势均力敌,狭路相逢时,该进攻,还是该撤退? / 52

  在没有更好的方法之前,示弱和妥协也许是最好的方法 / 58

  僵持太久徒然耗费精力,犹豫不决只会丧失主动权 / 61

  如果耗不起,不妨向对方晓明利害,争取让其主动退出 / 64

  放不下面子去示弱,只会让结果更糟糕 / 67

  做最后的赢家,而不是当胜利后的烈士 / 70

  调整姿态,站到敌人的身边去,把敌人变成朋友 / 74

  05智猪博弈:谁才是聪明的猪

  为什么大猪愿意跑着踩踏板,而小猪却在旁等待 / 80

  多干活的不一定多得,不干活的却照样生活的好 / 82

  弱势一方要学会等待,在等待中把握时机 / 85

  弱势一方不妨去搭强者的便车,以坐享其成 / 89

  寻找“贵人”帮助自己,借助他人的力量壮大自己 / 92

  证券投资与智猪博弈:庄家抬轿,中小散户搭便车 / 96

  企业竞争与智猪博弈:强者有强者的攻略,弱者有弱者的对策 / 99

  智猪博弈与激励机制设计:让“小猪”和“大猪”和睦相处 / 103

  06信息博弈:博的就是信息筹码

  现实生活中,博弈各方对信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 / 108

  藏好自己的底牌,制造虚假信息,迷惑对方 / 112

  主动把自己的信息透露出去,吓退对方 / 116

  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弃优选劣 / 119

  权威的信息有时候也是虚假的,我们应有所鉴别 / 123

  所罗门王的智慧:如何提取和甄别信息 / 126

  信息博弈在战争中的应用:尽最大可能了解敌人的信息 / 129

  信息博弈在商战中的应用:信息竞争力强弱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 / 134

  07枪 手博弈:强弱对阵与胜败结局

  多人博弈,最强者却不一定是胜利者 / 140

  如果不想被当成攻击目标,就应收起锋芒,保持低调 / 144

  结盟的最佳策略:最强者应与最弱者建立同盟 / 147

  先发制人、主动出击,不要让机会白白错过 / 150

  08重复博弈:失信已不单是个道德问题

  从一次性博弈走向重复博弈,诚信反而变得更有利可图 / 156

  如何建立科学的交易机制以破解诚信危机 / 159

  约束失信行为的有效对策:一报还一报 / 163

  延迟满足:为追求长远利益,宁愿舍弃眼前的小利 / 167

  09人际交往中的博弈法则

  对抗不足取,交际中的负和博弈会让两败俱伤 / 172

  何必非要吃掉一方,分出个谁输谁赢来? / 175

  把人际关系变成一种双方得益的正和博弈 / 177

  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 179

  人际关系从负和走向正和:尽量避免冲突和矛盾 / 183

  保持恰当的距离,维护人际博弈的纳什均衡 / 186

  互助共存,恰恰就是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途径 / 189

  10职场生活中的博弈学运用

  职场如同江湖,博弈智慧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 / 194

  与同事之间的博弈:该做“大猪”还是“小猪”? / 197

  为什么有时候积极表现却适得其反?/ 200

  为什么成了上司的“心腹”却最先被解职? / 203

  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囚徒困境:薪酬是最核心的博弈点 / 206

  员工该跳槽还是留任,企业该许可还是挽留,两难选择,何去何从? / 211

  自己与自己的重复博弈:把握职业发展规律,革新自我,不进则退 / 214

【心理学书籍】相关文章:

心理学书籍06-21

心理学经典书籍07-20

心理学经典书籍07-21

心理学经典书籍推荐07-01

心理学经典书籍【优秀】07-20

心理学经典书籍(合集)07-20

心理学经典书籍(荐)07-20

热心理学经典书籍11-19

保险销售心理学书籍06-24

职场心理学书籍推荐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