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断琴评课稿含

时间:2023-12-18 11:39:27 其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伯牙断琴评课稿含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评课稿来辅助教学,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那么问题来了,评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伯牙断琴评课稿含,欢迎大家分享。

伯牙断琴评课稿含1

  学习目标学会8个字,认识5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明白“知音“的含义:能够懂得对方的思想感情;体会伯牙断琴的意义:知道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学习时间: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播放乐曲《高山流水》,你们想到了什么?在武汉市汉阳区的古琴台就流传着一个优美的传说——伯牙鼓琴遇知音。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伯牙断琴》。

  二、整体感知在《高山流水》的音乐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简单字词认读,反馈。相互交流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理清课文层次。

  课文包含两部分内容:伯牙练就高超琴艺;钟子期高超的知音本领。

  三、学习课文

  伯牙的高超琴艺是怎样练成的?自读1-3自然段,思考;伯牙已学琴三年,为什么还要继续向老师求教?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交流自读心得。学习重点句子,强化“伯牙学琴功夫深”。

  (1)这里就像仙境一样,伯牙陶醉在美景之中,……情不自禁弹起琴来。

  “注意”“陶醉”“浑然”“情不自禁”等词语,说明伯牙弹琴很投入,达到浑然忘我,情景交融的境界。

  (2)乐曲声时而表现大雨滂沱,……山崩地裂。

  试着让学生模仿这些声音,通过这些排比句,你从中又体会出什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句子,加深体会。伯牙练成高超技艺,是多么不容易,现在他最关心什么?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出示句子:伯牙放下琴,……你全都能体会。”

  为什么伯牙很激动,而不是很感动呢?从这里又说明了什么?教师点拨:伯牙不是担心自己是否弹得好,更关心别人是否听得懂,遇到知音钟子期使他既惊喜有感动。

  四、教师小结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有感情朗读表现伯牙琴艺高超的句子。

  二、学习课文

  钟子期高超的知音本领。自由朗读课文,钟子期是一个有什么特点的`人?

  学生读后反馈。从哪里可见钟子期特别善于听琴?品读句子,体会重点词句。

  分别朗读描写“高山”“流水”“下雨的情景”这三部分内容。通过“立刻”“兴奋”“赞赏”等词语体会出钟子期特别善于听琴。

  指读排比句“时而”,伯牙对找到知音的感受是什么?钟子期去世了,为什么伯牙断琴?

  你是怎样看待伯牙断琴的?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看法。

  三、创设情景,以读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创设情景复述课文。文中你感受最深的部分是什么?读给旁边的同学听一听,相互交流。教师小结:知音难求,有了知音更要珍惜。

  作业设计:完成书面词句练习。写一段最能表达自己感受的话,谈谈对“知音”的理解。伯牙断琴

  伯牙琴艺高超 钟子期善于听琴

  知音难求,有了知音更要珍惜

伯牙断琴评课稿含2

  背景分析:《伯牙断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它是一场伤感的人生悲剧!子期离去,伯牙断琴。千古绝响、魂绕古今教材采用话题隐含的单元呈现方式,从整体上显示出本册教材快乐、想象、探究、创新的风格特点。本单元的主题是引导学生感受至真至纯的人间真情,让学生在温馨情感的包围中快乐地感悟友谊的真谛、友爱的伟大。紧承话题单元的核心指导思想,《伯牙断琴》为我们再现了一个感人故事:伯牙苦学三年,练就了高超的琴艺,然而曲高和寡,倍感孤寂。幸逢知音钟子期,二人一见如故、彼此仰慕、惺惺相惜。后来钟子期去世了,伯牙悲痛万分,断琴以祭知音。学习本文,是在学生对“知音”已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之上,加深对“知音”的认识,形成正确、健康的交友观;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课文围绕“学琴——勤学苦练盼知音;听琴——心心相印遇知音;断琴——千古绝唱谢知音。”三个部分来写,朴实凝炼的文字背后蕴含的感情令人动容!“伯牙悲痛万分,他扯断琴弦,把琴摔在地上”一个“扯”字,一个“摔”字写不尽伯牙对知音“爱之切”、对知音的离去“痛之深”、对失去知音后终身永不复鼓的“意之坚”。琴断了,心碎了,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千古绝唱却穿越千年回响在我们耳畔。自此,“高山流水”成为了中国人的心灵故乡,“知音”一词也成了中华文化史上出现得最频繁、最密集的两个字,这使得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充盈着中华文化的传统精华。课文放置于“良师益友”这个话题单元,是要把这个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是要给他们以历久弥新的人生启迪。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而然段,明白“知音”的含义。

  3、体会知音之于人生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深入体会“知音”的含义,理解伯牙断琴这一举动。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伯牙断琴》的主要内容,学习了生字词,并理解了课文的前三自然段。下面老师想考察一下你们掌握情况。来,看大屏幕:谁能第一个准确而响亮地读出这些词语。

  1、大屏幕出示字词,学生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到伯牙是怎样的一个人?你能用简短的话概括一下吗。板书:伯牙弹琴

  师:伯牙高超的弹琴本领练成了,他多么渴望有人能欣赏他,他遇到这样一个人了没有?(板书:钟子期)他和钟子期之间有着什么故事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从书上找出答案。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A、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知音相互理解、和谐默契的生动情节。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说明钟子期特别善于听琴的一句话。

  2、体会句子:无论伯牙弹奏什么乐曲,钟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a、指名读,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钟子期特别善于听琴? b、指导朗读,强调“无论”“很快”这两个词。

  3、引导学生体会 “高山曲”。

  a、播放伯牙弹奏表现高山的乐曲,学生感受。b、学生交流听完表现高山的乐曲后的感受。c、出示钟子期听完伯牙弹奏高山曲子后说的话:

  钟子期立刻兴奋地说:“好一座巍峨的高山哪!我好像登上了泰山,亲身感受到了那雄伟的气魄呢!”

  (1)指名读。

  (2)引导学生体会钟子期的这句话。强调突出子期欣赏水平之高,(3)指导学生读。提醒学生注意前面的'“立刻”与“兴奋”。

  4、学习“流水曲”。

  a、出示句子,指导学生读:“好一条滚滚大江啊!那江水滔滔,汹涌澎湃,多么壮观哪!”学生自由读。

  b、出示“江水滔滔,汹涌澎湃”的画面,学生交流:看到画面,听着琴声还想到了些什么?指导学生将“江水滔滔,汹涌澎湃”的情形与伯牙的内心情感联系起来想象。

  c、再读句子,突出气势,体现遇到知音后内心跌荡之情。

  5、学习“雨中曲”。

  a、出示“乐曲声时而表现大雨滂沱,时而表现狂风怒吼,时而表现山崩地裂。钟子期听了,一 一说出了琴声的含义。”

  b、播放这三段音乐。听着音乐,想想伯牙弹奏不同的曲子时,子期会怎样赞美他呢?学生讨论交流

  c、说话练习:伯牙弹奏一首表现 的曲子,子期赞赏道:“!”

  d、再读句子,然后引读:“子期,你真是我的知音!我在琴声中要表达的感情,你全都能领会。”

  B、学习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感受伯牙失去知音内心的痛苦。

  出示:后来,钟子期去世了,伯牙悲痛万分,他扯断琴弦,把琴摔在地上,说:“知音已去,我弹琴还有什么意思呢?”从此伯牙不再弹琴。

  指导朗读:

  1、理解“扯”“摔”包含的情感。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

  3、出示诗歌。(这是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写下的一首诗。)老师范读。

  (三)、总结拓展,情感升华。

  1、师总结:子期去世,重情重义的伯牙断琴谢知音,可见知音难觅啊,当我们拥有知音时,一定要懂得珍惜。

  2、欣赏《高山流水》。

  师: 伯牙断琴成了知音的代名词,一曲《高山流水》成了千古绝唱,让我们在琴声中再次感受这动人的故事吧。播放曲子,学生欣赏。

  板书: 伯牙断琴

  伯牙琴艺高超

  钟子期善于听琴

  知音难求,有了知音更要珍惜

  课后反思:

  《伯牙断琴》讲的是春秋时期的著名音乐家伯牙在汉阳的琴台上弹琴的时候,遇到了樵夫钟子期。钟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伯牙感到自己终于找到了知音,非常高兴,就和钟子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来年中秋,伯牙再次来到琴台与钟子期相会,却发现子期已经去世。伯牙悲痛万分,他扯断琴弦,把琴摔在子期的墓前,并发誓终生不再弹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

  知音,是令人向往的,人人都想拥有知音。伯牙断琴,缘于知音难觅。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理解“知音难求”。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入地理解知音的可贵,真正地体会到伯牙失去知音后的痛苦与绝望?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淡化段篇内容的分析,要打破繁琐讲解的教学模式,构建起思想、知识、情感交流的网络型的课堂结构的要求,我把在民间流传的关于“知音”的传说作为线索,把理解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情感作为纽带,对本课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补充背景,铺垫情感。

  为了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走进伯牙的内心,去真切地体验他的喜与痛。用复习第一课时内容作为导入,接着介绍伯牙练就高超琴艺而倍感孤独的故事背景,为“知音难求”打下伏笔。“为什么伯牙会认定在山野中遇到的樵夫就是自己的知音呢?课文中哪一句最能体现钟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顺势一导,使课堂回到了课文中。在学习完第四自然段之后,又有一段故事的补白:临别时二人的约定、次年伯牙满怀期待的赴约、子期坟前痛苦地追忆,既丰满了课文内容,又为伯牙断琴作了感情上的铺垫。

  二、层层深入,体会情感。

  先是从课文第四自然段入手,通过读,抓住其中的重点句子和关键词,体会“无论伯牙弹奏什么乐曲,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在这个基础上,联系第一课时所读到的伯牙琴艺提高的原因,理解子期之所以能听懂伯牙弹奏的乐曲,是因为他听懂了伯牙内心对美景的热爱,使学生对知音的理解,由知“音”深入到知“情”。接下来用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在这个层层深入的过程中,知音的形象渐渐清晰,知音在人生命中的地位也渐渐突显。

  三、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要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语文课堂是情感流淌的课堂,在时甚至是激情澎湃的课堂,只有引导学生透过文本,入情入境地去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才能让学生与人物产生共鸣,从而实现文本与情感的交融,实现语文课堂中人文性教育的目标。具体到这一节课,采取的是入境想象的方式,用声情并茂的讲述营造情境,引学生进入情绪场。再回到课文,朗读断琴部分,已不需要教师的指导与提示,从“扯”与“摔”这两个字的朗读中,便能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伯牙的伤痛已感同身受。

伯牙断琴评课稿含3

  教材分析:

  《伯牙断琴》是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本册话题单元“良朋益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的主题是引导学生感受至真至纯的人间真情,让学生在温馨情感的包围中快乐地感悟友谊的真谛、友爱的伟大。

  紧承话题单元的核心指导思想,《伯牙断琴》为我们再现了一个感人故事:伯牙苦学三年,练就了高超的琴艺,然而曲高和寡,倍感孤寂。幸逢知音钟子期,二人一见如故、彼此仰慕、惺惺相惜。后来钟子期去世了,伯牙悲痛万分,断琴以祭知音。学习本文,是在学生对“知音”已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之上,加深对“知音”的认识,形成正确、健康的交友观;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

  另外,钟子期的故乡汉阳钟家村,以及这段故事佳话的文化古迹——古琴台和琴断口,都在美丽的江城武汉,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样一篇故事佳话更能唤起孩子们对家乡武汉的热爱和引以自豪之情。

  《伯牙断琴》来源于中国古老的“知音佳话”,动人的故事背后蕴藏着丰富而真挚的情感。问题的探究——“伯牙为何断琴?”贯穿教学的始终,它既是文章的主线索,又是人物心灵的镜子、阅读故事的眼睛。教学设计中,采用读的策略,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反复诵读品悟,将问题的探究转化为一种快乐的学习活动。同时,采用“以学生为生命主体,重视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在本课的教法中拟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运用电教手段优化教学。通过音像资源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从而激活思维、诱发情思,有助于学生跨越时空,感受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惺惺相惜的真情。

  2、以读促讲法。《课标》要求:“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语言文字细腻传神,教师可将课堂的时间、空间最大限度地交还给学生,学生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悟,读中体验、读中明理。

  3、品读析词法。围绕课后练习2所提出来的问题,抓住相应的词句品读,感悟。在品评中体会“知音”的深层涵义。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导语拨动情思、音像资源创设情思、品味词句激发情思、读写结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课程资源的熏陶下,体会伯牙断琴的意义。树立健康的交友观。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四、五自然段,明白知音的深刻内涵,体会伯牙断琴的意义,了解知音难得,要懂得珍惜。教学过程:

  一、主动感知——回顾前文,引“知音”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伯牙,他擅长弹琴,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他的学琴经历呢?

  2、指名说。伯牙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终于练成了高超琴艺,但此时的他更渴望有人听懂他的琴音,直到他遇见了钟子期,这份渴望便实现了!所有他称钟子期为——知音。(生答,板书:知音)

  二、主动发现——紧扣主题,问“知音”

  1、大家还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还记得吗?

  (出示问题:

  1、钟子期是怎样成为伯牙的知音?

  2、伯牙为什么要断琴呢?)

  2、这几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

  三、主动参与——品读感悟,说“知音”

  1、请大家看“学路建议”。

  (出示“学路建议”:

  1、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知音的句子,标注关键词,结合自己的体会,简单批注。

  2、小组内互相交流感受,准备汇报。)

  2、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

  3、预设:

  A:“钟子期不会弹琴,但很会欣赏音乐,特别善于听琴。” 紧扣“特别”、“善于”

  插入钟子期的资料简介,引导学生体会他对音乐有很高的造诣。指导朗读这句话。

  B:“无论伯牙弹奏什么乐曲,钟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中的思想和感情。” 关键词:无论、很快

  出示句子,师引读:伯牙弹奏鸟语虫鸣——生:钟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中的思想和感情。

  伯牙弹奏风声朗声的交响曲——生:钟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中的思想和感情。

  师:你们找的这个句子就概括地写出了钟子期善于听琴的特点,这也是他和伯牙成为知音的.基础,后面又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还有哪些句子? C:指名说,出示钟子期听完伯牙弹奏高山曲之后说的话:

  钟子期立刻兴奋地说:“好一座巍峨的高山哪!我好像登上了泰山,亲身感受到了那雄伟的气魄呢!”

  师:体会得真好!听,伯牙在弹奏高山曲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片段,指名说。师:钟子期说这是一座怎样的高山呢?

  “巍峨”是什么意思?

  (出示图片)你们看,像这样高大而雄伟的山才能称得上“巍峨”。

  师:伯牙的高超琴艺让人身临其境,难怪钟子期会如此兴奋。谁来读出这兴奋之情? 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会想象、会朗读,也是伯牙的知音呢!但我们更佩服子期和伯牙之间那心有灵犀的默契。齐读。

  D:品读“流水曲”,紧扣“不住”、“赞赏” 听流水曲,指导朗读

  师:当伯牙和子期都全身心地把情感投入到乐曲中时,才能达到彼此的心灵相通。此时你想对他们说什么?(生答)只要彼此的心灵想通才能达到不用言说的默契吧!E:想象“雨中曲” 抓住三个“时而”品读。

  引导学生想象“大雨滂沱、狂风怒吼、山崩地裂”的情景。指导朗读

  师:此时,你就是钟子期,听到大雨滂沱的曲调时,你会说什么呢?

  练习说话:雨不停地下,伯牙的琴声可能还会有变化呢!请大家拿出笔补充其他情景吧!(生动笔写作)

  再次回扣句子“无论伯牙弹奏什么乐曲,钟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中的思想和感情。” 难怪伯牙会感动地说:“子期,……”他为何而感动呢? 小结,初步理解“知音”含义。

  四、主动建构——升华内涵,叹“知音”

  1、总结第4自然段写法特点。(先概括后具体)

  2、学习“断琴”部分,扣“扯、摔”体会伯牙的悲痛。深化“知音”的含义:心灵相通、互相了解、互相欣赏。

  3、引导讨论:怎样看待伯牙断琴的举动?

  4、出示图片,播放乐曲: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千古佳话,伯牙和子期这动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武汉,汉阳的钟家村、古琴台、琴断口这几个地名也由此而来。知音不单单指朋友,更是一种文化,超越时空,渗入我们身边,成为美谈。

  五、主动拓展——学以致用,寻“知音” 课后作业:

  1.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复述课文第4自然段。

  2.积累关于“知己”的名言,写一写,背一背。

  3.假期里探寻“知音”遗迹,了解其他歌颂友谊的故事。如: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郑少谷与王子衡的“生死之交”、角哀与伯桃的“舍命之交”……

  板书设计: 伯 牙 断 琴

  概括: 伯 牙 ← 知音难求 → 钟子期 具体:(擅长弹琴)(善于听琴)

  高山 兴奋

  流水 赞赏

  大雨

  一一道出

伯牙断琴评课稿含4

  《伯牙断琴》是我校詹老师上的一节校级公开课。詹老师的课,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与教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教师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一开课,教师就指出“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有颜色、有声音、有画面、有情节,甚至是有味道的”,出示词语“清风徐徐”、“炊烟袅袅”、“高山流水”等,让学生展开联想,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二、以读代讲回归自然

  整堂课,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遍数不下二十遍。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用老祖宗的方法”自读到指名读、分组读、男女读、全班齐读;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三、抓住重点品出意境

  整堂课,教师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如让学生品味三个“善”字,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学生“善哉”之声自内心由衷地发出,一次又一次,不绝于耳。在此基础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如,让学生想象:伯牙破琴断琴,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四、课外拓展画龙点睛

  教师在教学中,多次设计了让学生阅读课外资料的环节。如“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伯牙与子期故事千古流传,谁来讲一讲他们的故事”。这些安排,不仅体现了教师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还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什么叫“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作了很好的铺垫。而“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材料的引入,加上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读,则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感人肺腑的功效。

  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让学生通过读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学生、教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真正达到了突显语文教学实效的目的。

【伯牙断琴评课稿含】相关文章:

伯牙断琴评课稿05-31

《伯牙绝弦》评课稿06-25

《伯牙绝弦》评课稿05-21

《伯牙绝弦》评课稿06-27

伯牙绝弦优秀评课稿07-01

[热门]《伯牙绝弦》评课稿10-15

《伯牙绝弦》评课稿[荐]10-12

《伯牙绝弦》评课07-01

伯牙绝弦评课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