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渔歌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渔歌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
教学过程:
揭题
1、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位诗人张志和,他哥哥张松龄怕他不回家,呼唤他回来写了一首词:
谁来读读:
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他在声声招呼弟弟回家,一起读。你有什么疑问?
2、为何不归呢?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就能解答我们心中的疑问,读课题。这是我们小学阶段学的第二首词,“子”在这里读第三声,再来一遍;读得慢一点,悠一点
一回读:读流利(5分)
1.预习反馈
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我想考考大家。把词读正确、读流利了吗?(指名两位学生)
(1)指名读
预设:
A学生完全读正确
你真能干,声音响亮,字字有交代;词中这几个难读的字你都读正确了,读准了鳜字,读准了塞和蓑是平舌音;箬翘舌音,让我们一起读好他们所在的词。
B你很努力地读,读准了几个难读的字,可惜读错了字音,再来正确地读一读。让我们一起读好它所在的词。
(2)写字指导
看这个词——“箬笠”,你有什么发现?他们都是竹字头,说明是用竹子编的斗笠。
谁还想来读读这首词
2、读书不仅要字字有交代,还要有板有眼地读,谁来?
预设:A当学生读得很好的时候,评价:读书,尤其读古诗词,大家要向你学习,语断气不断,读出词的感觉,词的节奏,奖励你再读一次!
B当学生读得不好时,评价:读书,尤其读古诗词,不可一字一顿,要语断气不断,师示范,读出词的感觉,词的节奏。
3、师生合作读
A我和你们一起读,好吗?红色字体你读,剩下的——我来。
B读得有滋有味。我们再读一次,现在,我读红色字体,剩下的——你来。
C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二回读:感受美,初解不须归
一、融情想象,感受意境美(13分)
同学们,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诗人,还是知名的画家,他的好友——大书法家颜真卿称赞他的作品“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让我们走进他如画的诗词中去,找一找,圈一圈,他都看到了哪些景物?交流,我们一个一个的说,有——
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
共九种景物。透过这些景物,我们可知道地点在——西塞山,是江南地区;当时的天气——下雨,那时的季节是——春季,怎么得知?桃花(桃花一枝知春来啊)白鹭(鹭是个形声字,我们可猜它是——一只鸟,是的,羽毛是白色的,它是一只候鸟,天暖便回)鳜鱼(春天最为肥美,它的肉曾被媲美为天上的龙肉呢)
1、想象“西塞山前白鹭飞”
这九种景物勾勒成的春景图,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能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形容吗?美在哪儿呢?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按照词的顺序,走进这画卷——西塞山前白鹭飞
(1)读诗句(轻轻地读,缓缓地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交流
(2)指导朗读
A在不同的诗人笔下,白鹭是不一样的。如白居易写道:
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白居易《白鹭》
这是一双让人心生愁绪的白鹭
在李白眼里
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李白《白鹭鸶》
这是一只孤独的白鹭
在张志和眼里
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渔歌子》
这是又是一只怎样的白鹭?自由自由、悠然自得、快乐、幸福
带上这种感觉读(指名两位)青山,白鹭,一静一动,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齐读
B如果诗人是一位摄影师,那么这个画面应该是近景还是远景——远景。请同学们再把远景的那份幽远、宁静读出来。
2、想象“桃花流水鳜鱼肥”
(1)看过了远山,让我们走到眼前的流水旁,读——桃花流水鳜鱼肥,轻轻地读,缓缓地读——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
A鳜鱼
江南是一水乡,下几场春雨,溪满河溢,于是鱼群便多起来了。春天的鳜鱼最为肥美,你看有些肥嘟嘟的鳜鱼正跃出水面,溅起朵朵浪花;有些——有些——还有些——
B流水
这水里都有哪些颜色啊?
(3)指导朗读
如果你就是水中的鳜鱼,生活在这片水域你觉得——那就幸福地读读吧,指名读,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4)齐读一二两句
如果说第一句是一幅远景,那这一句则是近景。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宁静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此刻让我们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拿起钓竿,一同与渔翁坐在斜斜的细雨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你觉得这斜斜的细雨像什么?我们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也有一段文字描写春雨的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朱自清《春》
看,朱自清把春天的雨比成了(牛毛、花针、细丝)。看来无论是800年前的古代,还是几十年前的现代,无论是古诗词还是散文,大家对美的感受还是一样的,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2)指导朗读
这雨中给你怎样的感觉——谁愿意把这朦胧、轻柔的感觉读出来?(点评:好大的雨啊,大雨倾盆啊,这是绵绵的细雨,润物细无声啊)
(3)(音乐起)走在绵绵春雨中看风景会别有一番情趣,欣赏PPT,看着远山,望着近水,鹭在飞,水在流,鱼在泼剌泼剌地嬉逐,渔翁在斜风细雨中垂钓。好一副烟波垂钓图啊!齐读(配乐)
(4)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幅画吗?(如诗如画、诗情画意、栩栩如生、生机勃勃、万紫千红)张志和的确像一位画家,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春景图。(板书:写景如画)让我们带上赞美之情,再读
二、
1、在这样的美景中,此时此刻,你最想干什么?你想回吗?为什么?
2、词中还有谁不想回?渔翁、张志和。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不须归。(板书:不须归;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或许这位不思归的'渔翁就是他本人。原来大家都因美景陶醉了,连诗人都化为渔翁融进这春天的美景中,乐而忘归了!
4、小结写法
(1)当他仰望西塞山时——不须归
凝望白鹭飞时——不须归
近看桃花流水时——不须归
笑看肥美鳜鱼时——不须归
垂钓斜风细雨时——不须归
(2)若说它们是景的话,那么,不须归则是作者的情(板书:情)27个字,24字的景,字字看来皆是——景,其实,声声品来却是——情。这样的情感借助这些美景来抒发,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
三回读:深入解读不须归(15分钟)
一、群诗阅读
渔歌子,张志和共创作了五首,我们再来读读其中的两首,看看它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有什么相同之处?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2、小组合作
合作学习要求:
A在组长的组织下,把词读正确,读流利;
B讨论并填写表格(由记录员记录);
3、交流
(1)粘贴两组,看他们都共同发现了什么?哪些可以归到这几点中去?还有补充的吗?
相同点:A都是词;形式一样(知道为什么形式一样吗?)
补充资料:因为他们的词牌名都是渔歌子。词原本是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词,有一定的旋律与节奏,词牌名规定了它的形式。)
B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出作者的情感
第一首是显而易见的,其他两首都写到了哪些景?我们一起按顺序去圈一圈。借这些景到底要抒发什么情?流连景中。何以见得?
同一词牌名下的几首词他们在内容、情感上都是一脉相承.
(2)同学们真能干,从词的形式、内容、情感、方法上去寻找,竟发现了这么多的奥秘。
4、从这三首词,我们知道诗人秋不归,冬不归,春不归,猜测一下,他夏天归不归?是的,夏也不归。此刻难道你没问题要问吗?
5、我们读词不仅要读出词中画,还要读出词中人。读读这段文字,相信会让你有更多的发现。
(1)出示作者生平简介:出示:
张志和,(约730-810),唐代诗人,浙江金华人。他多才多艺,不仅是诗人,而且精通音律和绘画。他16岁就给皇帝写折子,写的是治国良方,深得皇帝赏识,赐名“志和”。后来,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你争我斗,而选择了留恋于山水之间。
(2)交流:
流连山水间,这样的生活让他感到——惬意、自由自在、幸福、无拘无束等。是啊,享受到内心的一份闲适安然。(板书:享受闲适)难怪他说
(慢)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更慢)斜风细雨——不须归。
(音乐起)不想回啊,不想回。
晨曦微亮的早上,张志和独自划着小舟,顺着春江水,绕过西塞山,高兴地吟唱——
午后时分,他依旧悠闲地坐在船头,津津有味地吟唱——
天色已近黄昏,炊烟已袅袅升起,他依然坐在船头,美美地吟唱着——
结课(2分钟)
难怪哥哥张松龄声声呼唤张志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向大家推荐两外两首。
板书:渔歌子
写如画:
景
借抒情:不须归
醉情山水
享受闲适
渔歌子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渔歌子》理解词意,想象画面,体会词人的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词。
〖教具准备〗
1、学生准备张志和的生平资料。
2、准备优美轻柔的曲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两位宋代诗人为我们展现的田园风光,使我们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质朴,谁能想象画面,再来背诵一下这两首诗。
二、回顾词的特点
1、谁还记的我们第一节课学的一首词,你们还能背诵吗?《忆江南》
2、词有什么特点:
词有词牌名,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调是写词时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忆江南》《渔歌子》但后人写的《渔歌子》《忆江南》就与词牌无关了。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故又称长短句。
三、学习第三首词《渔歌子》
作者简介。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被贬官后,不再复仕,放浪江湖间,自称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
1、自读课文:
⑴轻声读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对照注释,结合画面,了解诗意。
⑶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情。
2、汇报交流:
⑴指名读词《渔歌子》纠正字音。
⑵说诗句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句意,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句意: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悠闲自得,溢于其中)
3、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谈谈你的感受:
⑴配乐朗读。
⑵谈谈你的感受:
作者将山前高飞的白鹭、岸边盛开的桃花,溪中肥美的`鳜鱼及斜风细雨中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翁,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清新、优美、充满情趣的渔翁垂钓图。展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也表达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4、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一、联系诗词,比较异同,揭示课题
1、学生背诵刚学的两首诗,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渔歌子》,请同学们把它和前面两首诗比较一下,词和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了解作者:
张志和:唐代诗人。今浙江金华市人,在朝廷上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借表现渔父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著有《玄贞子》,今流传《渔歌子》五首。
4、你了解或背诵过哪些词吗?试着背一背(本册学了《忆江南》)。
二、初读感知,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鹭”“鳜”“箬笠”“”的读音。
2、组内轮流读词,相互纠正读音。
3、小组合作,自己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结合文中的插图和注释,利用工具书弄清句意。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三、交流讨论,朗读感悟,想象画面
1、学生围绕词的内容质疑。
2、归纳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诗人为什么不想回家?
生:也许是被大自然的美景所吸引,所陶醉。
师:大自然真的很美吗?你从词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生:“白鹭展翅高飞,肥美的鳜鱼在水面跳跃”我觉得美。
师:请你读出你的感受。读──
生:在西塞山前有一行鹭高飞,我想到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诗。
师:真会联想,请你读此句。生读──
生:我觉得“青山、白鹭、桃花、鳜鱼”都美。
师:这些景物的确很美,师边做手势(姿态语言)边读前两句词。
生:我感受到了这些景物一静一动,动静结合。
师:真能干,大家找找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再仔细想想。
生:山是青的,鹭是白的,桃花是红的,箬笠青的,蓑衣绿的。构成了一幅美的画面。
师:真会发现,一青一白,一红一绿,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
大家看看最后一句词,还有什么赶来啦?
──斜风细雨(生齐答)
师:是啊,整个大地低沉浸在朦胧的烟雨之中,更让人流连。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一切都显得诗情画意,难道我们不喜欢这样的美景吗?假如你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样?
生:被陶醉,我要大声赞美。
生:我要把它画下来。
生:我要悠闲自在地体验一番。
……
师:大家明白“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原因了吗?
3、生边读边想象这幅画面。
4、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四、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塞鹭笠
书写时要注意上下结构匀称。“塞”注意撇和捺的角度。“鹭”中“路”不能写得太宽和太长。
渔歌子教学设计3
课前交流一下:
孩子们,上课之前我们做一个游戏,好吗?待会儿屏幕上会出现三组词语,老师只让大家齐读一遍,看看只读一遍,聪明的你能一下子记住几个词语?(屏幕出示)同学们表现真棒,相信这节课同学们有更精彩的表现!
一、复习引入课题
1、开学初,我们就学习了一首词,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遍。
2、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张志和写的词——《渔歌子》。(板书课题)“渔歌子”是词牌名,你还知道有哪些词牌名吗?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110页。
出示学路指导: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提示:
仔仔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出示词语认读。强调多音字“塞sài”,看插图理解“箬笠、蓑衣”。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4、教给大家一个声音清亮的方法:坐正,挺胸,抬头看前面??再念一遍。
三、理解句意,感受如画的江南美景
1、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说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数数,有多少景物?整首词27个字就描写了9种景物,诗词就是这么简洁。正是应为简洁,这些景物的颜色呀、姿态呀都没有写进去,那请同学们展开想像,说说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师先说:怎样的西塞山?
生:翠绿的西塞山
生:危峰兀立的西塞山
生:陡峭的西塞山
生:山清水秀的西塞山
师:怎样的桃花?
生:粉红的桃花
生:多姿多彩的桃花
生:姹紫嫣红的桃花
师:怎样的斜风?
生:微微的斜风
师:细雨?
生:蒙蒙的,凉凉的.
师:流水、白露、鲑鱼?选一个说说?
生:鲜美的鲑鱼时快时慢的流水
3、这些景物加了颜色、姿态,生动多了。那能不能把这些颜色、姿态送到这首词中,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词所描写的景色?
4、在他们两个的描述中,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美丽如画)(板书)
5、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 (课件出示:白居易《忆江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四、入境如情,体悟心情
1、这首词中,不仅有这些景物,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人,这个人是怎样的穿着?怎样的姿态?
生:悠然自得的渔夫
生:渔夫在斜风细雨中迟迟不想回家,好像沉浸在这美丽的意境中
板书:悠然自得 人
2、此时的渔夫心情如何?
生:高兴,有鳜鱼钓
生:舒畅
生:兴奋,他想,今天的晚餐有着落的
生:平和,笑眯眯的。
师是啊,表情都看到了。
完善板书:
美丽如画 景
悠然自得 人
兴奋舒畅 情
3、词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句子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补充另一首词《天净沙 秋思》你再看看,这个人的心情如何?是兴奋舒畅的吗? (悲哀、忧愁)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虽然没有学过这首词,但是聪明的孩子,你们能从作者笔下的景物中可以看到作者的心情
你看,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你们就是从这些景物中窥伺到作者的心情。这首词,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幅江南春时的美丽景色,还通过景物感受到诗人悠闲自得、兴奋舒畅的心情。
再读读这首词,请问,这里的“归”指的是回到哪里?(回到自己的家)
五 深探“不须归”
1 同学们,让我们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
词人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自称"烟波钓徒",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
所以这里的不须归是指回哪里?后来朝廷派人找张志和回去做官,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里的归又是指回哪里?
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齐读)不须归。
师:(指生)志和啊,你为何不归?
生1: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
生2: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
生3:春光这么好,我想多玩会儿。
2 是啊,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每次垂钓,
他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能钓到鱼吗?师:是啊,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3 让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
读——[音乐响起]
4 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上千年。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
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6、后来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首词,里面有一个句子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在大家写文章的时候常常被用到。你觉得是指哪一句?为什么?
:西塞山??因为景色美丽,一看到美丽的景色,就想起这句诗。
:青箬笠??
7、如果朋友看见我在雨中散步,问我,咦,你怎么不回家呢?我可以用一句诗回答他——斜风细雨不需归
如果有一个人遇到了困难,经历了艰难,他也可以用一句诗安慰自己——斜风细雨不需归
看来斜凤细雨不仅指自然界的斜凤细雨,还可以指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教师小结:现在,到底词会流传哪一句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首诗还会千古流传,一定还会流传下去,从同学们中间流传下去。最后我们在这首音乐中结束这堂课。
板书:
美丽如画 景
悠然自得 人
兴奋舒畅 情
渔歌子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下第23课《古诗词三首——渔歌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会生字词。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感情。
教学理念:
张志和作为一名诗词书画大家,他的作品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本设计力图以赏画的形式,吟诵的方式,想象理解词的意境,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达到对《渔歌子》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
教学重点:
学会词的吟诵,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读出词的韵味,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预设:
一、激趣导入,了解作者。
1、老师自我介绍,学生自我介绍。
2、介绍张志和。
今天我们的学习就是从名字开始的,现在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看看你能对这个名字了解吗?(板书“张志和”,)猜猜“张志和”这个名字是谁起的。(生猜)是皇帝起的,张志和16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并写了一份折子给皇帝唐肃宗,唐肃宗看了,觉得这个小伙子太有才了,就封他做了大官,并赐他一个名字“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龟龄”,是个伟大的词人。
3、揭示课题。
谁知道词和诗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张志和的长短句《渔歌子》。
二、诵读词文,赏析词义。
1、请大家打开课文,好好地把这首词读3遍,注意,要读得字正腔圆。(生自读)
2、指名诵读。生生互评。
3、这首词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1、张志和不仅是一名有名的词人,还是一个一位知名的画家,人们都说他的词里总藏着美丽的画。默读《渔歌子》,看看你能发现张志和在这首词中画了什么?把它圈出来。
2、学生圈画,交流。
你能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吗?
3、发现词中的色彩。
他的朗读只让老师看到一副黑白画,是这样吗?快去看看,张志和用多少种色彩?
4、张志和仅仅用了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请同学们看着自己的画,静静地看,此时,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播放音乐,给学生半分钟思考——指名交流)
5、多么动人的画面啊,你们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四、走近山水,贴近词人。
1、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出示,教师范读。
2、师生劝答,再品词意,再识词人。
讨论:为何不归?
3、引诵《渔歌子》。
【教学反思(校交流)】
我这样上《渔歌子》,其意图有三点:
第一,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体现诗词教学的厚度。《渔歌子》这首词只有短短的27个字,备课时,应该把它先读厚。一个词人张志和,一首《渔歌子》,就这样流传了千年,其魅力在哪里?我开始查阅一些资料,张志和这个人形象逐渐立体饱满起来:他是诗人,他是词人,他是画家,他是书法家,他是哲学家……这些认识随着“桃花流水”在我脑海飘荡。一个老师能走多远,孩子领着就走得有多远;一个老师能读多少,就能领着孩子读多少。但是,教师也不能没有选择的把掌握的资料全部端到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囫囵吞枣的吃。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我根据《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寄情这两个特点,从厚厚的一沓资料中筛选出了张志和“心志平和”这个名字的来历、张志和是画家、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张鹤龄的茅草屋这些和词学习紧密结合的点进行拓展,一堂课下来,相信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首27个字的《渔歌子》,而是《渔歌子》背后整个美轮美奂的诗词意象。
第二,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注意学生的学习起点。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可以套用小平爷爷的话说,是“从娃娃抓起了”,孩子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父母们就迫不及待的教他们“鹅鹅鹅……”可是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却常常忽视孩子的学习起点,一个教案适应所有学生。我今天最初几分钟的课堂谈话,通过对词人张志和、《渔歌子》、诗词的显著区别几个环节的逐步深入,了解了这个班级的学习情况,他们对词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能够说出词牌、词和诗的显著区别,根据他们的学情,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领会词的意境,而放弃了原来准备的了解词的相关知识的环节,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吟诵、体会。我觉得,这样的课堂,做到了教师的教是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参与讨论、研究的积极性是很高的'。
第三,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课堂是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如果没有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就是失败的。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拘谨,可能是第一次来到大礼堂上课,看到这么多老师听课,紧张是难免的,于是对于词的意境想象的翅膀就被束缚住了。当时,我就在想,怎么办?诗词教学的根本还是立足于读,所以我马上调整预设的方案,一句一句教学生诵读,“白鹭飞”得多高,“鳜鱼”游得多欢腾,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词一句词的教,直至最后,同学们能优美、有情地诵读出来,可以看出我这样根据生成调整预设的处理是成功的。
当然,课堂教学也是门遗憾的艺术。我觉得这堂课我还有学多地方做得很不够,例如在板书处理上,我想落实的有三点:1、生字的书写;2、老师根据学生的想象,把黑板上的字变成一幅画,完成从词到画面的转化;3、最后再看着画,诵读《渔歌子》,完成从画面回到词的学习。但是,可能是我没有表述很清楚,学生很长时间才明白我的意思,浪费了很多时间,如果能够在教师的语言上再处理得清晰简洁一些,就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出现。
以上几点是我对《渔歌子》这堂课几点不成熟的思考,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渔歌子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通出来、
2、认识“塞”、“笠”、“鹭”。
3、想象诗词画面,理解诗词含义。
4、通过诗句的拓展阅读,体会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词画面,理解诗词含义。
通过诗句的拓展阅读,体会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揭趣,引入课题
1、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作者是张志和。他的名字可不是爸妈爷爷取的,是皇帝给他取的。16岁时,他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皇帝封他做官,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今天,我们要学他的一首词,学生读课题。
2、渔歌子是词牌名,每一行有规定的`字数。文人再把词填进去,还有的被谱上曲子加以歌唱。
二、读词,学习生字
(一)自由由读词
1、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渔歌子》,一读字正腔圆。
2、二读,节奏鲜明。
3、三读,韵味十足。
(二)学习生字你们看,这首词里漏了几个字。西山前白飞,桃花流水鳜(gui)鱼肥。青箬,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写“鹭”字漂亮的诀窍一一上面小一些,宽一些。师板书。
2、多音字塞
阻塞(Se)塞西塞山(sai)塞车(Sai)
3、形声字笠
4、生字障碍已扫除,现在我们齐读这首词,同时做到字正腔圆、节奏鲜明、韵味十足。
三、品诗,想象画面
(一)说画面有一句话说得好,诗词中有画,画中有诗词。张志和这首词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拿起笔,把它圈出来。
1、学生动笔圈画。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一个词语展开想象。由“西塞山”这个词语,你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老师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西塞山:
(1)西塞山上长满了树木,到处都是绿油油的。
(2)在云雾的笼罩下,朦朦胧胧。
(3)西塞山郁郁葱葱,如同披上了巨大的风衣。
2、这首诗中还有画面。(出示:白鹭桃花、流水、斜风细雨、鳜鱼肥…)你们选择其中一个画面来形容形容。同桌交流互动
(1)一群洁白的鹭鸶鸟展翅飞翔在天空。
(2)桃花张开了粉红色的笑脸,远远看去,如同彩霞一片。
(3)湖水清澈见底,如同碧绿的翡翠。
(4)风轻轻地吹着,雨儿编织着细丝飘洒洒。
(5)鳜鱼在水里欢快畅游,有时还扑腾跳出水面欣赏美丽的
(二)写画面
你们说得真好,抓住了词中的一个景物展开想象。从你们描绘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提高一些要求,用心写一行或者两行诗句画面。
试试我们的默契程度,一人读自己写的画面情景,其他同学附和着读词的内容。
张志和把这景色写的如画一般足以看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板书:热爱自然
四、拓展,品诗情
这么美的景色,张志和当然不想回去。板书:不须归
哥哥张松龄,担心他被雨淋坏了,写了一首《渔父》。
课件出示:渔歌子
张松龄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两遍。
2、会读是小本领,读得懂才是了不起。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狂风暴雨且须还。
3、师扮演哥哥,学生扮演弟弟,整诗对读,整句对读。
4、因何不归?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联系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张志和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做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5、张志和根本就不是钓鱼,他钓鱼不放鱼饵,你们说他是来干什么的?
(1)可能就是喜欢这里的美丽景象。
(2)他觉得在这里很悠闲很自在。
师: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钓来清闲、飘逸,他太爱这样的生活了。让我们再来诵读。
板书:追求自由
五、延伸,再积累
(一)延展积累
这首词寄托了作者追求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板书“追求自由热爱自然”很多诗人都向往这样的悠闲风光,都希望像他那样寻求仙境。诗人徐俯、苏轼、黄庭坚都来寻找张志和了!
课件出示
鹧鸪天
徐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
朝廷若觅元真子,睛在长江理钓丝。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细雨不须归。
浣溪沙
苏轼
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鹧鸪天
黄庭坚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自由读三首词。
2、你发现了什么?
3、为什么诗人都重复使用诗句呢?
4、学生再次看图背诵全诗。
(二)表达诗意
1、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在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诗意。课件出示:
抄写诗词想象画面
诗词配画体悟情感
学唱歌曲身临其境
2、班级交流展示。
渔歌子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习“塞”、“箬”、“笠”、‘蓑”等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渔歌子》。
能力训练点
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通过描绘词中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
1、通过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词的品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题:
1、联系旧知
a、同学们,还记得白居易的《忆江南》吗?一起来回忆一下。
(学生齐背。)
b、谁来说说白居易《忆江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2、出示《渔歌子》
是的,同学们,白居易带给我们的是“江花红胜火”的江南,是“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是“风和日丽”下的江南。这江南不止是让白居易忘不了,让我们也忘不了。今天,唐代的另一位词人给我们带来了“和风细雨”中的江南。所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相信这“斜风细雨”中的江南一定另有一番风味。
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走近作者:
同学们知道张志和吗?
以师生谈话的形式简介作者。
(先让学生自由说,教师作适当补充)
4、诗、词的区别:
同学们,《渔歌子》它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词。你知道诗和词的区别吗?
(出示一诗二词,让学生比较发现。先让学生自由说,教师作适当补充)
5、解题。
渔歌子,词牌名。
出示两首《渔歌子》让学生观察,初步了解什么是词牌。
二、初读感知
1、初读新“词”:
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节奏。读到不懂的地方,可以看注释。
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2、反馈交流:
重点:“鳜、箬、笠、蓑”
3、指导朗读:
同学们,读准字音还不够,还要读出词节奏、停顿。
三、细读品词:
1、读词找景,想像画面。
a、同学们朗读得非常好。在前面,我们提到过张志和不仅是个词人,还是个书画家。所以他写的词就似一幅面。里面有很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请你重新读这首词,划出词中藏着哪些景物,用了哪些色彩。
b、交流发现。
c、同学们,这词中有这么多的景物,这么丰富的色彩,俨然就是一幅秀美的山水画。请你再次读词,读到你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或闻到些什么的时候,再停下来。
(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2、讨论交流,描述画面。
a、谁来说说,你读着读着,看到了什么?
抓住“山、白鹭、桃花、鳜鱼、流水、斜风、细雨”等景物进行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b、你们看到的画面真美。让我们带着这“美”再把这首词朗读一次。
3、抓住诗眼,体会诗旨。
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同学们,这自称烟波钓徒的张志和为什么“不须归”呢?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交流总结:词人完全融于大自然,沉醉于无限的诗情画意之中,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因此“斜风细雨不须归”。
4、借助课件,升华情感。
a、播放课件,教师配乐讲读。
(张志和戴着青色的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多么悠然快活,多么自在逍遥!怎么舍得回去呢!)
b、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渔歌子》。
四、诗词链接
其实描写江南的又岂止白居易、张志和,许多古代文人墨客写下了各种各样的江南,写下了千古流传的诗篇。让我们一起走近它们吧。
出示多个诗句
读一读,选择其中一个,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五、挥笔习作
1、学生习作
因为有白居易对江南的怀念,所以有了《忆江南》,因为有张志和对江南的喜爱,所以有了《渔歌子》。同学们你们生在江南,长在江南,又随着诗人词人游赏过江南。请你把心中最美的江南也化成文字吧!
2、交流习作
全班交流,教师评价指导。
六、拓展延伸
必做题:
背熟《渔歌子》,并默写一次。
选做题:
1 、收集有关“江南美景”的诗。
2 、请你为这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
(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录:
1、(春天的`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江边盛开的鲜花上,红红的花朵显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显得绿波粼粼,江花、江水两相辉映,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
2、讨论交流,描述画面。
谁来说说,你读着读着,看到了什么?横看成岭侧成锋(读好让你看到画面的那句诗)用杜甫的话说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 (读)西塞山前春意浓,千朵万朵压枝低。(读)水中闷得很,它们要出来透透气。(读)这细雨如丝如线,轻轻的,柔柔的。(读)真有意思,真悠闲。(读)你们看到的画面真美。让我们带着这“美”把这首词朗读一次
a、我看到绿绿的西塞山。
b、我看到一群白鹭从空中飞过,还边飞边叫呢。
c、我看到桃花盛开。在山前绽放笑脸。柳条在风中舞蹈。d我看到一条条肥肥的鳜鱼不时的从水中跃起。
e、我看到空中飘下了毛毛细雨。f我看见一个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的人正在钓鱼。
3、抓住诗眼,体会诗旨。
你对“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是啊,吹面不寒杨柳风。仅仅是因为风小雨小,不用回去吗?
a、这么一点风一点雨,不用回去。
b、这点毛毛细雨根本没什么关系。还穿着绿蓑衣呢。
c、这里的景色这么好。它舍不得回去。
4、借助课件,升华情感。
是的,你们看。苍翠的山,清澈的水,粉红的桃花,雪白的鸥鹭,肥嫩的鳜鱼,有山,有水,有花,有鱼,有柔柔的风,有细细的雨,怎一个“美”字了得?这里没尘世的烦恼,没有世俗的喧嚣。只有安静宜人的幽境,只有秀美迷人的景致!张志和戴着青色的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多么悠然快活,多么自在逍遥!怎么舍得回去呢!所以他情不自禁的吟出:《渔歌子》学生齐读《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
3、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强化学法,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童心小广播
1、学生读文章。
2、教师总结。
二、回忆小比拼
1、单元主题
2、单元课文与古诗
三、记忆小比拼
1、看范成大的简介;
2、速记比拼
四、思维比拼
1、要求:小组内对字、词、句、意境进行理解;
2、班级精品古诗
五、记忆大比拼
1、小组内举行朗读背诵:整首诗、句子;词意思,句子意思。
2、举手挑战
六、朗读大比拼
1、小组内分析古诗构成,品读古诗,联系朗读
2、小组朗读竞比
七、田园古诗知多少
1、老师分享田园古诗
2、学生分享田园古诗
作业布置:
做个小诗人,观察身边的乡村田园生活,创作古诗,写在心情日记。
渔歌子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同学们为我们展示了你积累的这么多的古诗,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
我们学过词吗?一起背一背吧(《忆江南》)
2、预习中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你对词了解多少?你知道词和诗的区别吗?
诗的格式整齐,每句字数相同,像我们课前背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词句式长短不一。诗是脱离音乐的,而词和音乐曲调同了一炉的。
3、太好了,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语文知识。关于本课将要学习的词《渔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你还知道有关他的什么情况?(把你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二、初读,感知韵律
同学们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强,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深更好的学习这首词。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词的风采吧,师读词(配乐)。
1、你们喜欢这首词吗?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词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词读准。
第二遍希望把词读顺,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
第一名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准确。
第二名读,请其它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哪种韵律?(其他同学修正)
师指导,首词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多读几个速度和停顿时间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还要注意断词时要音断而意不绝。
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词再读一遍。
师:谁愿意展示你对词的初步掌握。
三、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品诗,体会情感
1、你觉得诗中哪句话最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最能打开你情感的闸门,放飞你多姿的想象?
2、指名答,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句寓情于景,也是全词的中心句。
3、这句话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受?
(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衰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写出了悠闲自得之情。)
六、精读,想象意境
1、古人说: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让他如此的留连不返呢?
(白鹭、桃花、鳜鱼、微风、细雨)是呀,这是一幅多生动的自然的春天的景象,你有感受吗?(美)是呀,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难怪词人。
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除了身外景物之外,还有作者生活中的原因,使他流连不归,请同学们结合,张志和的资料来想一想。
(因为他年少就步入仕途后又遭免职便流浪隐居于江湖,所以他不爱官场爱自由,更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渔歌子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
3、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课时: 1
板书设计
渔歌子(词)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江南春》背诵情况。
二、学习《渔歌子》
1、简介作者。(可以播放视频)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能够背诵的就把两首词都背下来。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五、作业设计——探究活动
1.自学自解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和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来学习。
2.同学之间交流自学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中,我紧抓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词的意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现美景,体会诗中美景
词中所描绘的江上渔舟,两岸红桃,雨中青山,天空白鹭,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图片、录相充分地让学生进入到景美人爱的意境,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气氛
课堂是师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个领域,而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又取决于课堂的气氛,因此我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学生也在笑声中、沉思中、感动中一起领悟。
三、谈话交流,拓展加深体会
以往教学诗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这样显得呆板而枯燥,我先让学生读词圈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再通过想象画面对词入座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再让学生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内容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而结尾的拓展,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抓住重点的字词进入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比也更加深对该词的理解。
四、悟写结合,拓宽想象空间
一篇教材要尽量大的发挥它在本位上的教学价值,而该词就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从单调的字面表达到色彩明丽的直观画面,从枯燥的文献资料到词中对话的深刻体会,这都是学生发挥想象,让思想深入其中的过程。为此,我在课上积极让学生图文结合,充分展开想象,使每幅生动的画面内化为语言,很好的巩固了内化语言的功效。
渔歌子教学设计10
课前谈话:
歇后语比赛: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师: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师: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我还听说,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
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是写钓鱼的。古人为什么这样不约而同地迷恋钓鱼?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板书)
师: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谁愿意读?
生:渔歌子
渔歌子是今天要学的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当我们读词牌的时候一般不读轻声。
师:我们一起再读?(齐读)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过渡:好,让我们拿起课文读一读这首词。
师: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第二次,要读得通顺流利,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先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学习词语:(读音: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
指名读,齐读。
师:同学们,有些词中是有画面的,哪个词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生说,(指导朗读,读出画面的感觉)
师;很好,把这些美的画面带到句子中读读。自己先读,(指名朗读,男女分角色朗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颜真卿称张志和的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词中的画面。) 课件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 随机指导
(还有谁能发现这其中美好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人?看到了什么景色?)
师:同学们的感受能力真不错,拿起笔划一划,词中写了哪些景物?
交流:你发现了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葱葱的,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师:好,透过词看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一大片。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生:流水是绿的,因为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水也绿了。
生:还有青箬笠,绿蓑衣。
师: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交流:你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师:(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溪水唱着歌儿,哗哗地流向远方。吸一口气,还能闻到桃花淡淡的清香。鳜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一位身披蓑衣的老渔翁就这样静静地垂钓着。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你看的画面。
生:(写话)
生1:我看到……(你站在哪儿看的.?)
师:这桃花,这流水,正让我想到了这句——生: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这就是——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这斜风,真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
师:这就是——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咱们对读,男生读画面,女声读词句)。
师:这细雨,又是怎样的细雨呢?也正是——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大地全笼着一层轻纱。(机动)
师:这般情景,不禁想吟诵一曲——《渔歌子》。(生齐诵)
师:(桃花流水,斜风细雨中,还有一个背影,青箬笠,绿蓑衣)。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他的心里是怎样的?)
(悠闲的,自在的,从容的,快乐的)
师: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是一份悠闲,一份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吟诵——(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刚才我们通过词去想象,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钓”中情:
师:但是,光想象还不够,读诗次,不仅要读出词中画,还要读出词中人,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想了解张志和吗?
师: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
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这首词哥哥叫弟弟干什么?(回家)
师:你怎么知道的?(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一个字
生:还
师:哥哥在叫弟弟快些回来,我也来催催你们,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生: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弟弟,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张志和厌倦朝廷的争斗,留连于山水之间,据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
生:钓不到。
师:鳜鱼会上钩吗
生:不会
师: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西塞山…..)(配乐)
四、延伸,研究“钓”之蕴:
师: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人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词。
(课件出示)《江雪》 柳宗元 (齐读)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读着这样诗句,看着这样的画面,你的脑中一定有了问号,想问点什么吗?
出示:(柳宗元的生平),读一读,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阅读了他的生平后,你对这一钓又了解了什么?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出越来越多的含义。
(齐读: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请说说。联系他的生平,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这并不是我们童年纯真的心灵用三言两语便能读透的,就让它做为一个问号保留在我们的心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得越来越多的含义。)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鱼翁 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像张志和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以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同学们,回去后,我们可以查查资料,联系诗人生活经历,读一读,写一写,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渔歌子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这首词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张志和、积累张松龄的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教师准备:
课件(包括词语、音乐、画面、自然界的声音、古诗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识词,了解词牌:
师:(板书“渔”)会读这个字吗?齐读。是什么意思?(捕鱼)
师:(加上“歌”),渔歌是什么意思?(捕鱼人的歌谣),“渔歌子”呢?你会想到什么?
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还有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
二、初读词,读得有点“词”味
1、初读:
我们先来看几个词语;鹭(读、出示图片了解白鹭),鳜(读、出示图片了解鳜鱼),箬笠(读、出示图片认识箬笠),蓑(读、出示图片认识蓑衣)。
师:谁来把这首词完整地读一读(生举手)
师:为了读的更好,我建议大家别忙着举手,先看看注释认真的读一读,有时候理解了以后再朗读会读得更出色。(生朗读)
2、指名读:师:看你读得这么有神,请你来试试好吗?(指名朗读)
师:会思考的人才是智者,听了他的读你有什么意见吗?(指名评价)
3、教师范读
师:听了大伙这么一读,我也想读了。(教师范读)
(指名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总结方法:停顿、韵律、感情)(指名试读)
三、想象美景,品出词中画
1.老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师介绍: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2。读出词中画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指名说画面)
3。师生共同展示画面,理解词义
西塞山,西塞山是什么样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青翠的西塞山、碧绿的西塞山);
白鹭,想象一下白鹭飞翔的样子?谁能说说?(展翅飞翔)
桃花,桃花开的时候,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呢?(火红一片,蜜蜂在花间飞舞);
流水,谁能说说流水?(清澈、缓缓地流着,又肥又大的鳜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桃花开的时候,溪水涨起,所以人们又称这时的.溪水为桃花水。你知道在流动的溪水中,鱼儿喜欢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呢/
指名说:
(1)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2)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生总结:(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西塞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粉红的花朵引来成群的蜜蜂在花间飞舞……
4、师:我们似乎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指名说)
师:看看这画面,还少了什么?(雨)谁能把它画上?他画的对吗?(对,斜风细雨,春雨是那样的细、那样的密,在微风的吹拂下,播撒在大地上。
小结: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诵—
(师生共同朗诵)
师总结读词方法: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过渡: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1、了解背景
师介绍: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和诗、品出钓中情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指名说)
3、是啊,张志和在太湖边上修了一座茅草屋,他每天清晨打开窗,就可以看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他每天出门时,也可以看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他过的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寸不须归”这样的生活啊。
他早就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流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钓鱼要放鱼饵,鱼饵放了,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钓得到鱼吗?鳜鱼会上钩吗?
张志和却说,他钓着了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呢?
(心情),对,心情,什么样的心情呢?(悠闲、自在)
4、配音感情诵读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五、延伸
过渡: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1、课件出示
绝句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2、齐读
师: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指名说、适时解答)
小结:像张志和一样,他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以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渔歌子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
(二)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和语言之美。
(三)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较为生动具体表达词中意境。
(四)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学,初探词意
1、同学们,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都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板书课题)又叫《渔父乐》。
2、读题(强调子读zǐ);①这是一首词,你们知道词与诗有什么不同吗?②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它就成了词牌名。
3、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10页,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展示读,师正音①请你读(刚开始学,读通了,读准了,也不错)②谁还想再读?
(虽然读得不怎么流畅,但相信学了以后,会读得更棒) ③下面老师和大家对对读,好吗?
(老师读一句,你们对一句,好不好?)
④就这样,我们跟着感觉读。(师读题目,朝代和作者,生读整首词)
二、寻找词眼,质疑细学
1、读着、读着,你们在词中看到词人的身影了吗?是从哪几句看到的?
2、生读3~4句(1)认识箬笠,蓑衣:是什么工具?(你
怎么知道的?你能借助注释读懂词语的方法真好。你是看插图读懂的,非常直接的一个方法。)
(2)(出插图)你看到了怎样的词人?(他在干什么?) (生①他头戴箬笠,身穿蓑衣,手握鱼竿,在钓鱼呢?) 你又看到了怎样的词人?
(生②在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在河边钓鱼。 生③在桃花丛中,他??
生④刮小风,下小雨时,词人坐在小船上。)
(3)在怎样的日子里,词人在钓鱼呢?
A起风:这是怎样的风?你从哪个词语读出风很小? 这样的风,我们可以叫什么风?(和风、微风、轻风、习习凉风)
B下雨:那这雨呢?
(生①很细很细; 生②像牛毛,像绣花 ; 生③像发丝)让我们想起了哪些词语?
春风拂面 微风吹拂 凉风习习 清风徐徐 毛毛雨 毛毛细雨 细雨如丝 牛毛细雨 蒙蒙细雨 细雨绵绵 绵绵小雨 细雨如烟 烟雨蒙蒙 细雨飘零阴雨绵绵 淅淅沥沥 雨丝飘洒
C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叫什么?(斜风细雨)
D还可以叫?(微风细雨,和风细雨)
F春天: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
4、起风了,下雨了,词人回家了吗?(没有)你怎么知道的?(板书理解:不须归)为什么不想回家?答案就藏在词的27个字中。
三、品读词眼,感悟心境
(一)自由读词,寻找原因
(二)品读想象,寻“不须归”之源。
1、词人为什么不想回家?(生:景色美、春景美)
①有哪些景物很美呢?请圈出写到的景物?
②反馈、出图:山、白鹭、花、水、鳜鱼、风雨、箬笠,蓑衣
随机了解:西塞山、白鹭、鳜鱼
③这些景物哪方面很美呢?
A、(外显)颜色美:你怎样知道的?(白、青、绿)(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B、(隐藏)颜色美:除了白、青、绿这三种色彩,你好像还看到了哪些色彩?又是从哪些词语想象到的? (西塞山:郁郁葱葱 青翠 ;桃花:粉红; 鳜鱼:青黄间有黑斑,肉质细嫩而鲜美)
④仅仅是被迷人的春光陶醉了吗?(生:鳜鱼肥 板书) ⑤青翠的西塞山,白鹭飞翔,粉红的桃花,鳜鱼鲜美,多么清新,多么明丽呀!
A、谁想读读1、2两句?多么享受呀,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何乐而不为呢?
谁想当当快乐的张志和!
谁想当当幸福的张志和!
B、谁能(还想)让白鹭飞得更高,鱼儿更欢跃?自由读。
C、指名读。
D、再指名读。
2、你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配乐)请选一个画面写一写:按一定顺序写(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下到上、从近到远)还可按动静结合的方法写。)
3、交流写话:(指名说→评讲→自由读)
我好像看到(灰蒙蒙的天空,碧波漾漾的音乐河面上,飞过一排白鹭,它们展翅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自由自在地飞翔)
西塞山隐隐约约,像害羞的小姑娘。不远处小河叮叮咚咚地流淌着。
岸边,桃花绽开了粉红的笑脸,淡淡的.香味扑鼻而来。
河水涨高了,变绿了。河里不时游过一群群淡黄色的鳜鱼。有时跃出水面,溅起朵朵小花。有时与花瓣捉迷藏,这里就像仙境一般。
评:(1)色彩丰富而协调。(2)把江南水乡的春色之美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赏心悦目。(3)以动衬静。(4)写得生机勃勃。
(二)拓展信息,悟“不须归”之情。
1、过渡:春景美,鳜鱼肥,怪不得词人张志和不须归!你们了解过张志和吗?老师也了解了一些。
2、补充介绍张志和生平。
①出示照片和生平
②出示《唐书·张志和传》中的句子:
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读→你觉得他钓到了什么?
生①自由自在(板书)
生②好心情
生④悠然自得
生③悠闲
3、是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渔父之意不在鱼,在乎心情也。让我们也做个快乐的、幸福的、悠闲的张志和吧!齐读全词。
4、过渡: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读了他这首词后,也写了一首词。想读吗?
四、反复诵读,初探词牌特点
1、出示《和答/弟/志和/渔交歌》。自由读
①第一遍,我当兄长(师读张松龄整首词),你们当贤弟张志和读整首词。
②第二遍,他哥哥担心弟弟神驰心醉于水乡春景,流连忘
返、乐而忘归,不再回家,于是:
师放慢读兄长后两句(生也放慢速度读贤弟后两句) ③第三遍,师快读两句(生也快读)
④第四遍,(师慢读最后一句)生也慢读最后一句
⑤第五遍,师急呼唤,且须还 ! 生急回答:不须归!
3、词人在这山山水水之间,还愿意回去吗?让我们一起留住这美丽的山光水色,一起留下这份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背诵)出图、配乐
4、欣赏唱词,进一步体会意境和心境。
五、延伸课外,布置作业。
词人还写了另外四首《渔歌子》表现他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课外,大家可以去读读。
唐 张志和《渔父乐》
春景美
鳜鱼肥 不须归
自由自在
渔歌子教学设计13
一、教材解读
《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个单元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味优美语言,学会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所以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远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的渔翁……这画面是那么清新,这色彩是那么明丽,整个天地浸润在朦朦烟雨中,宁静而美好。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会方法。本学期,他们在第一单元学会《忆江南》时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尤其是感悟"不须归"的境界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A类(基础目标)
认识4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准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诵诗词。
2、B类(核心目标)
展开想象,体会词中的画面感,感受"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并感悟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在这些感受与感悟中引起情感共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与体现。
3、C类(延伸目标)
了解"渔夫"在古诗词中的文化意象。
三、预习作业
认准生字词;了解作者张志和的生平。
四、教学过程
(一)忆主题、酝诗情。
1、同学们,我们都是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乡村生活对我们来说是习以为常的,可是你们知道吗,正是因为这种悠闲舒适、与世无争的特点,被城里人所向往,今人如此,古人也是这样。我们学会过哪些描写乡村生活的诗歌呢?
2、是啊,乡村生活是翁卷笔下"才了蚕桑又插田"的忙碌,是范成大笔下"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天真。那么在唐代诗人张志和的笔下,乡村生活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志和的《渔歌子》感受他笔下的乡村。【板书:渔歌子唐张志和】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这是什么体裁呀?我们以前学过词么?(白居易的《忆江南》)词和诗有什么区别呢?同桌讨论一下。
4、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合作闯过诗词旅途上的四道关卡,摘取胜利的果实,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赶紧看看我们将要打通的哪四关?大家一起来读一下:(第一关、字正腔圆读正确;第二关、抑扬顿挫读韵律;第三关、入情入境读画面;第四关、知人论事读情感)。
(二)闯四关、读诗情。
1、字正腔圆读正确。
(1)通过自读、同桌互读的形式把词读正确。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完成。
(2)谁为大家展示自己的朗读功力?这首词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几个字,但是想读好可不太容易,我们一起来看:西塞山的"塞"是多音字,鳜鱼的"鳜"字非常的生僻,好多成年人都读不对,还有"箬笠、蓑衣"都不太常见。现在跟我读: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同学们,箬笠和蓑衣是什么东西呢?看一下"箬笠"这两个字是什么偏旁部首?可能和什么有关?(箬笠是用竹篾编制的斗笠,而蓑衣呢,是用草编织的雨衣)
(3)读准字音之后,请同学们再通过同桌互读的形式读词,要字字落实。
2、抑扬顿挫读节奏。
(1)抑扬顿挫地朗诵,与同桌商量着试着读出词的节奏。每首古诗都有不同的节奏,每个人也有自己不同的节奏,现在同学们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读词,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
(2)请你来展示一下,你用的是二二三的节奏,请同学们按照这个节奏来试读一下。诗词中的每次停顿要做到语断而气连,千万不要读的断开。请你再读一下,你用的是二二二一的节奏。老师也有两种读法介绍给大家,看远处跳过来一只小青蛙,它的节奏是"呱、呱、呱、呱",举起你们的右手,我们学着青蛙叫的节奏来读一遍。青蛙刚走又来了一只小麻雀,麻雀跳的节奏是"呱呱呱呱、呱呱呱",来我们再跟着麻雀的节奏跳一遍。
(3)除了刚介绍的读诗节奏,还有一种节奏。我们知道一二声称为平声,三四声称为仄声,平声读的悠长一点,仄声读的稍快一点,(课件),听老师来示范一下。现在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下体会平仄的韵律美。男生先试读一次,我们女生也不能落后,再来试读。
(4)除此之外呢,在注意诗歌字与字之间节奏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标点符号,不同的标点符号也说明停顿的时长不同,逗号时间短,句号时间长。让我们跟着大屏幕上的节奏再齐诵这首诗。
3、入情入境读画面
(1)诗歌是一朵绽放的花,俏丽迷人;诗歌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墨画,引人入胜;诗歌是一方清秀宜人的山水,醉人心扉;诗歌是人类最美的语言。诗词中的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都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音乐声中、在老师的朗诵声中张开想象的翅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2)同学们真是听的如痴如醉,相信此时你们的眼前一定出现了很多的画面吧,先让我们走进词的第一句,看看它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看到了西塞山和白鹭。西塞山在哪里?江南的山是什么样子的?生:秀美的。我们来欣赏一下秀美的西塞山(课件)。白鹭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件)。白鹭飞翔的姿态特别的优美。注意:"鹭"字的`写法指导。
哪位同学能把这些词连成一句话组成一幅画面呢?(秀美的西塞山前,姿态优美的白鹭在自由的飞翔。)
(3)我们再走进第二句的美景中去尽情的欣赏一番吧。你看到了什么?(桃花、鳜鱼、流水)桃花是什么颜色的?长在什么地方?桃花树下有什么?给流水加上一个形容词你想用哪个词?河水里有什么?我们来认识一下鳜鱼是什么样子的?(课件)试着用这几个词连成一句话来描述一下这美景吧。(三三两两的桃花开在岸上,潺潺的流水中有淡黄色的鳜鱼在不时的跃动着。)
(4)秀美的西塞山,姿态优美的白鹭,三三两两的桃花,潺潺的流水,淡黄色跳跃的鳜鱼,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写意山水画啊?【板书:山水画】
(5)引读:看啊,在秀美的西塞山前,从水田里飞过来的白鹭上下翻飞,姿态优美,在这明媚的大好春光里自由嬉戏——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三月的阳光里,桃花盛开,那片片粉红倒映在水中,红的花绿的水,引得水中的鳜鱼也争相追逐这落花——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烟花三月,草长莺飞,阳光在河面洒下点点金光,肥美的鳜鱼也不甘寂寞,时不时的跃出水面,也想欣赏这迷人山水画,看到这美景,张志和的信不由的欢悦起来,让我们用欢快的语气读出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6)这美景让人流连忘返,所以张志和"斜风细雨"也"不须归","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读到这两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作者在湖上钓鱼。)箬笠是什么颜色的?蓑衣呢?再加上青山绿水和白鹭,色彩美不美?除了这色彩还有什么?(斜风细雨)为什么是斜风细雨啊?春天的风雨也是多情的、温柔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飞翔的鸟、跃动的鱼,拂过脸颊的微风、洒落湖面的细雨,再加上沉稳不动的青山,有动有静,美不美?作者流连在美景之中不舍得回去,我们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觉啊?对了,不舍的,舒缓的。请你来试一下,看来这美景还没有完全吸引住你。【板书:垂钓人】
(7)想着那一幅幅画面,我们在美读中尽情的欣赏这美景吧(课件)。
4、知人论事读情感
(1)风和日丽的时候作者徜徉在秀美的山水之中,风雨来临也"不须归"。作者为什么不归呢?学会诗词讲究知人论事,课前预习时候咱们搜集了张志和的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张志和(课件)。
(2)所谓无官一身轻,心无挂碍才能真正领略这山水之美。在这里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张志和钓鱼从来不设鱼钩不放鱼饵,那么他钓的是什么啊?同学们讨论一下。请你说一下,你来说,钓的是美景,钓的是闲情。那同学们大胆的想像一下,"不须归"的"须"字还能换成什么字呢?(舍、愿、想……)
(3)引读:不舍归,一袭蓑衣,一顶斗笠,便融入这青山绿水之中,请你;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好自在的张志和啊——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愿归,是不愿陷入那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污秽官场,请你;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好率性的张志和——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想归,是不想让世俗纷扰牵绊住自己不羁的心,请你;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好逍遥的张志和!让我们一起走近那逍遥的烟波钓徒——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4)感受"渔夫"的文化意象。
张志和在南方的春日中垂钓,不舍归去,无独有偶,在北方大雪纷飞的寒冬中也有人垂钓不舍归去,这就是柳宗元。齐诵柳宗元的《江雪》。可见,在古诗中,渔夫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世无争、纵情山水的生活状态,他是诗人自己内心的选择,与景无关,与情有关。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为什么不把有关渔夫的文化内涵标注在自己的课本上呢?
(5)通过这节课的学会,《渔歌子》这首词在我们的朗读声中被唤醒了,并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也正是通过《渔歌子》这座桥梁,我们认识了张志和,走进了张志和的内心世界,和他展开了跨越千年的对话,他的经历也引起了我们的共鸣,这就是诗歌的魅力,这就是我们中华少年经典诵读的意义所在。请全体起立,再次齐诵《渔歌子》。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顺利的闯过了所有的关卡,恭喜大家闯关成功,为这么优秀的我们鼓鼓掌。
三、学有疑,带诗文。
1、孩子们,学贵有疑,张志和说"不须归",难道就真的能不用归了么?在他写的《渔歌子》广为传唱之后,他的哥哥张松龄也写了一首词来回应:"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一个说"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却说"狂风浪起且须还",他们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呢?课后请同学们赏析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看看他想告诉我们些什么。
渔歌子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
3、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强化学法,自学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童心小广播
1、学生读文章。
2、教师总结。
回忆小比拼单元主题单元课文与古诗记忆小比拼
1、看范成大的简介;
2、速记比拼
思维比拼
1、要求:小组内对字、词、句、意境进行理解;
2、班级精品古诗
记忆大比拼小组内举行朗读背诵:整首诗、句子;词意思,句子意思。举手挑战朗读大比拼小组内分析古诗构成,品读古诗,联系朗读小组朗读竞比田园古诗知多少老师分享田园古诗学生分享田园古诗
作业布置:
做个小诗人,观察身边的乡村田园生活,创作古诗,写在心情日记。
渔歌子教学设计15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鳜、箬、蓑”。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资料、看注释的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词所展现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感受词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思,背诵《渔歌子》。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在平时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如:《春晓》、《咏柳》、《早春》、《晚春》等。大家有没有发现今天所学的这首古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是不一样的?这是一首——词。什么是词呢?【课件出示】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渔歌子》。(板书题目)
3、解题:渔歌子,词牌名,也是题目,其意思是渔夫捕鱼时哼唱的歌曲。
4、了解诗人及背景: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补充,最后【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一)、【课件出示古诗并范读】
(二)、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的读音)
2、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词中的读音。(塞:sai sai se )
(三)、检查指导朗诵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都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全班齐读。
(四)、读中想象,理解词意。
1、学生默读,思考: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物?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板书)
2、指名反馈学习情况。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聆听,闭目想象画面。交流:学生结合插图口述自己想象到得画面。
4、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1)、学生交流自己理解的诗句及不懂得地方。
(2)、教师相机指导,指名说说词意。
(3)、教师归纳,【课件出示】词意。
(五)、探究质疑,领悟情感。
1、这首词中的渔翁为什么在这样的雨天还不想回家呢?词中的渔翁到底指的是谁?(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小结)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引导,【课件出示】诗人的.思想感情)
3、我们曾学过一首古诗《江雪》【课件出示古诗】,这首诗中的渔翁与这首词中的渔翁有什么异同?两位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样吗?(不愿;不舍)
三、读中感悟,升华情感。
1、诗是作者的心声,我们可以从诗的字里行间感悟诗人的内心情感。现在,请大家带着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江南春色的赞美之情,在美妙的音乐中,有感情地朗诵——《渔歌子》。
2、(配乐)学生朗诵,当堂背诵。
3、欣赏歌曲《渔歌子》。【课件出示】
4、师:同学们,让我们从美妙的音乐中回到现实。再美的诗、再美的音乐都无法与大自然中的春天相媲美,我们赶快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用我们的笔去描写春天吧!
【渔歌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渔歌子》教学设计08-13
《渔歌子》教学设计04-03
课文渔歌子教学设计07-05
《渔歌子》教学设计15篇04-03
《渔歌子》教学设计(15篇)05-28
古诗词三首渔歌子教学设计07-02
古诗词三首《渔歌子》教学设计07-02
渔歌子的教学实录07-01
《渔歌子》教学实录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