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级下册《渔歌子》评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渔歌子》评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那么问题来了,评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渔歌子》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渔歌子》评课稿1
终于得以细细地品赏才华执教的《渔歌子》,窗外,恰是桃花盛开,燕子纷飞的四月。
课是“照眼的好”。一首小令,简简单单,明白如话,他竟能通过层层朗读、补文对比拓出一片天地来。
先说这层层朗读。课的前半段,就是读。
统观,教师对朗读的要求始终清晰明确,而且由易到难,由表及里。从“字字落实”“琅琅上口”到“历历在目”再到“津津有味”,学生的朗读也由浅入深,渐渐读到了词的字里行间,最终得音、得韵、得画、得味,真是越读越会读,越读越爱读。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认为“诗有三要:发窍于音,征色于象,运神于意”。不用说,这种“字音——韵律——画面——主旨”的朗读训练是具有普遍性的,学生经过这样的引导之后,不难举一反三。
细想,这没有贸然拆解、没有生硬分析的声声朗读,恰恰是对诗词这一特殊语言形式的尊重与自觉皈依。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师生对读,词意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朗读里逐渐浮现。王崧舟老师说过:“教诗的最好途径就是不教诗。让‘诗’凭着自己的言语存在说话,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她的诗意。”“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用自己的智慧和才情保护‘诗’的存在,使她免于被拆解、被蒸发。……这种保护的最佳策略就是诵读。”没错,“诗”是活在诵读的每个当下的,只有诵读才能保护“诗”的存在,使“诗”幸以为“诗”。
深思,诗作为诗人对人生万物瞬间的了悟,不能诉诸理性,它只存在于直观、直感和直觉之中,所以对诗的理解主要靠阅读者的.感觉与体悟。《红楼梦》里香菱学诗时曾言:“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就是所谓的“意会”。才华也深谙这一点,因此在他的课堂里,他着力造境,激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让学生去“见”,去“悟”,去“领会”。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一种生命唤醒的过程,它抛除了概念与逻辑,明心见性。
如此,只是这层层的“诵读”指导,才华已得古诗词教学的“三味”了。没想到,他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荡开一笔,引入补文,将自己的课堂引入另一番境地,精彩刚刚开始。
补入的是唐诗《江雪》。这样的灵感必定是源于“渔翁”这一艺术形象。“渔翁”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往往附着着特殊的情感色彩,成为一种意象。它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先哲庄子的著作里曾有《渔父》篇,浪漫诗人屈原的辞中也有《渔父》篇。他们笔下的渔翁,被刻画成为逃避世俗的智者、隐士。历史上还有一位著名的渔翁,就是渭水之畔的姜子牙,他直钩垂钓,终得文王重用。
至于《渔歌子》与《江雪》,“渔翁”都是作者精神的自我写照,但意境上却截然不同。《渔歌子》中的“渔翁”是在江南春色里,在桃花流水,斜风细雨间垂钓,钓的是一份陶然自乐,词人张志和也是 “得烟波之浩淼,非关利锁,享物外之超然,总为趣味”,是真的“物我两忘”,得一份“出世”的洒脱与怡然了;而《江雪》中的“蓑笠翁”却是在天寒地冻、荒芜人烟的永州,钓的是满心的孤寂,还有一份不屈服、不畏难的倔强与傲然,正像当时的柳宗元。有学者称《江雪》为“‘教徒’的哲学反串”,流露的仍是作者的“用世之心”。
或许“出世”与“入世”的纠结是“儒释道”兼具的中国文人朝朝代代生生世世难以逃脱的梦魇。
才华大胆,竟把这样的话题摆在四年级的孩子们面前。妙的是,他恰到好处的引导使孩子们微微地窥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境界,却并不再深究,一切适可而止,情思得以开拓,问题却永远地留了下来。
形象大于思想,世界大于概念。
文章至收笔了,天空竟飘起了细细的雨丝。哦,水流花开,斜风细雨,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依然是当初张志和沉醉过的春色吧。
忽然想起谈永康老师曾说“一课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每个老师当下的课都藏着他人生的秘密与生活的境界;每一位老师实施语文课程,都有它独特的色彩与气息。”诗,是“志之所之也”,就是心意欲去的地方,课堂又何尝不是?
这样想着,课末那个问题,若是问一问将二者拿来比较的执教者,答案会是什么呢?
我猜,才华可能会意笑笑,却决不会说出来。
《渔歌子》评课稿2
近期教研室开展了约课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市直学校与乡镇学校教研活动的实效,搭建了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
这次约课活动做课的是xx小学谢xx老师主讲的《渔歌子》一课。一般来说古诗词的教学应遵循一读二解三品四诵的流程,谢老师也遵循这个流程很好地把握了课堂教学中对话资源的生成和有效利用,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的古诗词教学示范课。整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谢老师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五个“注重”,下面我结合谢老师的教学简单谈一谈:
一、注重积累。
上课伊始谢老师就从描写春天的古诗积累入手,然后自然导入到《渔歌子》的学习。除了课前积累,在课堂教学中谢老师也十分注重学习方法的积累,如根据字词的部首来猜测字词的制作材料和意思、边想象画面边结合文字来学习古诗词等。
二、注重感悟。
整首词的理解谢老师不是机械地牵着学生逐词逐句的生搬硬套地说词的意思,而是通过“通过预习你理解了什么”放手让学生自由感悟,采用多种方式来理解重点词,再由景物来体会词所描绘的画面,进而通过最后两句话来引导学生感悟词所表达的情感。
三、注重想象。
整堂课谢老师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的颜色,想象词中所描述的画面,通过你看见了……你听到了……闻到了……来品味词所描绘的意境。
四、注重拓展。
在品味了词的意境后谢老师适时拓展介绍了词作者及写作背景,还拓展了词作者的哥哥创作的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通过拓展引领学生从更深层次来揣摩词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词人悠然自得、流连山水的归隐思想。
五、注重情趣。
在教学中谢老师还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词眼“不须归”,在教师用《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中的句子问和学生中《渔歌子》中的句子回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满了情趣,也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弄懂了作者“不须归”的.原因。
当然所有成功的课也总会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还值得在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待提高:
一、在品味词所描绘的景色时是否可以从“景物、颜色、动感”三个层次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体会后再进行“看见了……我听到了……我闻到了……”这样的想象画面练习呢?
二、在日后的教研活动中重视说课,特别是教师授课以后自我反思的环节。为此我特地查找资料围绕说课在我校进行培训,以下是培训材料的一部分。
《渔歌子》评课稿3
听了王xx执教的《渔歌子》,感觉很有收获。《渔歌子》是张志和的名词,意境深远,脍炙人口。我觉得王老师的课有几大亮点:
一、 导入新颖
王老师在新课引入时,出示了几组词语,不光让学生读,还让学生说出用法,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
二、是朗读指导很精彩。以往,我们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常常采取让学生反复诵读的方法,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读,学生读得摇头晃脑,昏昏欲睡,既很机械,有很枯燥无味,学生学习效果甚微!王老师的朗读指导方法既丰富多彩,又很有新意。通过古今读法对比感受词义: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在朗读中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使听课教师颇受教益!
三、王老师品悟词的意境和词人的内心情感世界的`引导很精彩。《渔歌子》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名作。这首词的题目既是词牌,又是诗歌的内容。它描绘出了江南水乡春汛时钓鱼的情景。西塞山前有白鹭飞过,桃花流水中有肥美的鳜鱼,渔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微风细雨中,却不想回家了。王老师讲课时,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西塞山,什么样的白鹭,用课前的有关词语来形容,深刻理解了词义。
1.让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西塞山、白鹭飞、艳若朝霞的桃花、潺潺的流水、肥美的鳜鱼、头戴斗笠的渔翁在垂钓、微风细雨。
2.让学生感受画面基调,体会诗人所处环境:白、桃红、青、绿等色系,诗人所处环境温和明艳。
四、指导总结。这真是-------的江南。用这样的句式让学生总结,学生很自然地说景色别致的、山清水秀的、景色迷人的等词来形容江南。
一节古诗词课结束了,但带给听者的美感久久不能忘却。原来古诗词可以这样去教,教得学生听得有滋有味,真是一种美的享受。王老师的教学智慧、对教学艺术不懈的追求带给我的是深深的思索:作为一线的普通教师,我们应该向王老师学习让自己的课堂充满魅力。
【《渔歌子》评课稿】相关文章:
评课稿-《走进青春》评课稿08-02
“比”的评课稿09-28
评钢琴展示课优秀评课稿07-01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渔歌子》评课稿10-24
语言课评课稿04-23
心理课评课稿01-18
素描课的评课稿06-29
课赛评课稿03-08
复习课评课稿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