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正确地朗读、背诵。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1、播放黄河、华山的图片,请同学们谈谈看了图片之后的感受。(雄伟、壮观……)身为中国人,你感到?(民族自豪感)
出示诗歌的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句诗中的河、岳指的就是黄河和华山,从诗中的哪些字词能体现出它们的雄伟壮观?请同学们找找看。
交流,边交流边释义。
重点:三万里五千仞摩
个别读,齐读
祖国的山河如此的壮美,(板书)可它却曾被践踏在金人的铁蹄之下。播放视频。
从这段影片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多请几位同学来交流。
金兵入侵北宋时的场景让大家……。你们知道吗?北宋后期,民不聊生,那是因为北方强大的少数民族“金”大举出兵,一举攻下了都城汴州,掠去皇帝及大量财物,最终北宋王朝宣告灭亡。后来赵构称帝,迁都临安(杭州),恢复宋国号,史称南宋。边说边出示地图。
北宋的`皇帝大臣南迁了,北方的老百姓能跟着南迁吗?不能,这些留在北方沦陷区的百姓就被称为“遗民”出示“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齐读这句诗。那么诗中的胡尘又是指什么呢?交流。
“胡”是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这里主要是指金兵,“尘”呢是灰尘,灰尘怎么来的?骑马扬起的,就像大家刚才在影片中看到的,想象一下,当时北方老百姓的生活如何?和同桌交流,之后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说,一是百姓生活的苦,而是他们的内心还会有什么企盼?
一年过去了,他们在企盼着,读——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0年过去了,他们在企盼着,读——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0年过去了,他们在企盼着,再读——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他们的感受?“尽”“又”请同学释义这两句古诗。
是啊,北方的遗民盼了一年又一年,这首诗的作者也正是如此,他就是陆游,让我们一起齐读整首诗。生齐读。
读了这首诗,你能体会到陆游的心情吗?生交流
师补充介绍陆游:陆游一生勤于创作,写了大量表现抗金保国的作品,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此时,他已经身处南宋,生活安定,但当他看到“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南宋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昏昏度日,想到北方老百姓们水深火热的日子,他的心情难以平静,让我们再读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
写这首诗时,陆游已经65岁,但只要一想到北方的遗民就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于是写下了这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边说边出示诗题及停顿,让我们带入诗题齐读这首诗。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请看他临死前留下的诗《示儿》,出示,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读读。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有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设计特色]
以读为主,积淀语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背诵全诗,初悟诗语形象美。
1.读通全诗,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顺口了再读几遍。
2.背诵默写。
“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要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读。”(朱熹)读得准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在阅读过程中要初悟诗的音韵美。处于记忆黄金时期的儿童朗读音韵和谐、语言精练的古诗必熟记于心,“心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李光),背默之举无疑能强化学生对古诗整体的直觉感受。
3.想象诗中画面。
二、品读比较,领悟诗语精练美。
1.利用手头资料,采用释(注释)、留(保留每一个字的意思)、补(补充有关词语)、调(适当调换语序)的方法,用现代语言表现古诗意思。
牛儿吃草,抚把草吞下去,再返回嘴里细细咀嚼。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研讨自学能力,理解此首诗大致的意思,并不是难事,此时可作为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时机。
2.质疑问难,重点解答作者“感”什么,为什么“感”。
相机穿插有关时代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填补认识上的空白,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原文与诗意比较读。
仅仅满足于理解诗意,把古诗译为现代文是远远不够的,岂不如译文比起原文“意义大致还在,它的情致就不知去向了”(朱光潜)。
三、拓展阅读,体会诗语意蕴美。
从“南望王师又一年”引申开去,展示以下资料拓展阅读:
(1)1177年陆游52岁作的《关山月》:“中原干戈古已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度今宵垂泪痕。”
(2)1186年陆游61岁作的《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1192年陆游67岁作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1193年诗人68岁作的《秋夜将晓出篱门凉有感》(略)。
(5)1210年诗人85岁作的.绝笔诗《示儿》(略)。接着学生分小组选择学习其中一首,大致理解诗意后开展诗歌朗读比赛。这些诗分别是诗人在中原沦陷后50年、65年、66年、67年、83年写的,学生从这些具体数字中可以感受诗人一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伟大精神。
“像这样以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多大呀!”(叶圣陶)古诗教学如果只守住课文中几首,就如单腿走路,学生受益不大;在精读一首诗后,再拓展读其他几首诗,则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以同样的题材组织学生集中学习相同的作品,则诗人一生为恢复中原、统一中国而奋斗的感人形象以及将个人的生命和民族的前途融为一体的伟大爱国精神,也能使学生受到感染。
四、延伸课外,激发再研读的兴趣。
结合作者的遭遇介绍,告知学生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诗歌最突出的主题是表现恢复中原、统一中国有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课外合作收集陆游的爱国诗,进行编报等相关语文活动。
延伸课外再读诗,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评点]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诗是浩瀚的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在语文教学中,古诗的教学价值有待进一步开发。此例古诗教学设计,颇有个性特色,一是尝试了先背读后领悟,提倡如牛吃草式的“反刍教学法”;二是以一首诗带读多首诗,注重扩大阅读量,暂不求甚解;三是注重以原诗感悟诗意,而不搞译文。设计者敢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可圈可点。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责任”为主题,编排了《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和《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三篇课文,意在让学生感受先辈们的崇高精神。本单元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本单元的学习,既包括体会人物的感情,也包括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体会的角度更多元,需要学生对人物内心体会得更丰富、细腻、深入。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字音,准确书写“仞、摩”等四个字。
2、抓住关键字词、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难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谁来背一背呢?
2、指名学生背诵。
3、(过渡)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描绘了边塞地区恶劣、艰苦的自然环境,塑造了一批批充满豪情壮志、斗志昂扬的戍边战士们的形象,通过诗人的描写,让我们心中涌起对这样一群视死如归、保家卫国的战士们的敬佩之情。那么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诗,来感受他的爱国之情。
二、理解诗题
1、这首诗的诗题足足有11个字,但却概括了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时间、地点和环境,谁来找一找,诗人在什么样的时间和地点,做了什么事?才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诗呢?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断句并引导学生说诗题含义。
3、带着自己对诗题的理解,齐读诗题,注意断句。
三、了解作者
1、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的陆游,提起他,同学们你们对他了解多少?
2、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3、回顾以前学过的古诗《示儿》。
我们来看他在临终之前留给家人的一封遗嘱,这首诗就是《示儿》,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4、学生背诵《示儿》
5(过渡)一首《示儿》让我们感受到了陆游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对宋朝统治者能够收复失地的信心。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又体现了陆游什么样的心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那悲愤而又充满希望、无奈而又充满激情的心灵吧。
四、初读古诗
1、三分钟时间,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停顿,开始吧!
2、学生自由朗读。
3、教师示范读。
4、指名学生朗读,并请其他同学评价。
5、齐读古诗。
五、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1、(过渡)其实诗歌不仅具有韵律美,而且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独特的情感,有时作者还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一些景物中,那么这首诗中前两句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呢?(“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
2、谁来说说“三万里河”指的是什么?(黄河)
3、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发源于我国青海省,由西往东,最后在山东注入渤海。“三万里”是真实的数字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而修辞手法?(不是,夸张,是为了突出黄河的长)
4、仅仅是长吗?你们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黄河呢?(可以用“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惊涛骇浪、波涛汹涌”等词语来形容黄河)
5、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谁来把黄河的这种气势读出来?(指名学生读“三万里河东入海”)
6、“五千仞岳”中“岳”指的是什么?(西岳华山)“仞”是什么意思?(长度单位,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五千仞岳”表现了华山的什么特点?(高)高到哪种程度?(上摩天)“上摩天”是什么意思?(碰到天)这也是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夸张)
7、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华山?(直插云霄、耸入云天、高耸入云)
8、此时此刻,你感受到诗人笔下的祖国河山是怎样的?(板书:山河壮丽)
9、面对如此壮丽的祖国河山,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怀?(高兴、激动、自豪、兴奋)
10请全班男生带着这种激动、自豪的心情再来读一读古诗的第一、二句。
11、(过渡)此时此刻,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涌起了一股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让我们把这份情融入这琅琅的诵读声中吧。(齐读整首诗)
12、读完后两句,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悲凉、悲伤)你是从哪个字中体会到的?(从“泪”字体会到的)泪流到了哪种程度?(“泪尽”,泪都流完了,这是何等的伤心欲绝,痛断肝肠啊!)
13同学们,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我们的诗人心中应该是无比的自豪、兴奋,可是诗人却为何如此的悲伤呢?是什么让他如此心痛呢?(这些美好的河山被金人占领了)
补充背景材料: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攻入北宋都城开封,北宋灭亡,中原大好河山落入金人之手。金兵在中原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临安称帝,统治着江南一小块江山,根本不思进取,无心收复失地,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此时年过六旬的诗人陆游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景象,怎能不痛哭流泪、痛断肝肠呢?
14、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金兵在干什么?你仿佛看到或听到百姓怎样了?(有的在金兵的追赶下四处逃窜,有的倒在金兵的铁蹄下,到处血流成河)
15、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的凄凉啊!但是他们绝望了吗?(没有)他们仍然——南望王师又一年。他们“望”的是什么?(期望王师赶走金兵,收复失地)
16、是啊!金兵铁蹄溅起的尘土,挡不住遗民们期望的目光。仅仅只有遗民在等待王师吗?还有我们的诗人,还有许许多多正直、有爱国心的人们。所以陆游在临终之际留下一纸遗嘱《示儿》。此时此刻,你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忧国忧民)
六、小结提升
1、自由练说
这一刻,你想说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些什么呢?
面对在金统治地区里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些什么呢?
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你想对谁说些什么?选择一题,来说一说。
2、教师小结:我们的诗人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但是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对祖国无限的热爱都凝聚在这首古诗里,那一字一句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最后让我们一起试着把这首诗背诵一遍。
3、这首诗中还有四个要求同学们会写的字,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结构,说一说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指导。
[板书设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山河壮丽
忧国忧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04-17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05-22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08-10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板书06-24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解析06-24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解析06-23
课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教学方案07-03
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反思07-03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及赏析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