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时间:2023-12-22 07:21:06 文化 我要投稿

《文化苦旅》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1

  暮色四合,喧哗的一切复于平静。静静的夜里,最好莫过于读书了。一盏孤灯,一杯香茗,摆上余秋雨的游记散文集《文化苦旅》,细细品位起来。

  读了这本书,我能感受到在作者的文字背后跳动的是一颗单纯、干净、坦诚的心,笔端流溢出的是对悠久文化的体察和感悟,对漫长历史的无穷玄思,既能让我感知文化的'至真至美,体悟散文的至情至性,又能感受到一种浓重的民族责任感。细细密密的文字中席卷一切的磅礴气势。那伸张有力的笔法和豪迈中略带凄苦的哲语使我震撼。是什么使得作者笔下的文章能够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显得游刃有余?是一种阅历,一种修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处不见证着他那沧桑而深邃的足迹。就是这种阅历和修养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种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我一边潜心默诵。吟咏。品味。咀嚼。仿佛自己已经加入了旅行队伍中,又仿佛整个旅行中就只有一人,那就是我。天高地阔,万事万物如此真实。余秋雨就像一个导游影子,摸不着,却处处皆在,在指引着我,在牵动着我的思绪,让我真实去体验这苦涩的旅行。

《文化苦旅》读后感2

  “乌台诗案”是中国文化史上毫无疑问的耻辱,一场由最浅薄的妒忌心编织的闹剧,却险些葬送了宋朝江山中最伟大的诗人,苏东坡。

  被抓的时候,他几乎完全不知事情的始末。一群小人在这位大诗人尚还悠然自得之际,无比牵强地在他的诗文中挑挑拣拣,臆测出一篇“流俗翕然,争相传诵,忠义之士,无不愤惋”的对政府的讥讽,自此舆论在朝廷中大肆蔓延,这盆脏水,也终于泼到了木秀于林的苏东坡头上,将原本处在青山绿水之间的他,一把拉进了污浊的泥沼。

  泥沼中的苏东坡,睁着一双茫然的眼睛,听一群小人将他的诗文狠狠地错捏,最后完全变了形,面目全非地向他涌来、将他淹没。这位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诗人面对这邪恶、低贱、粗暴的语言和行为系统,笨拙得说不出话来。

  直到他经受不住这日复一日、通宵达旦的连续逼供,直到泥沼的污浊滞塞了他的'胸口,苏东坡只能伸出手去,捧起污泥,浇到他的诗文上去。“于是,他以前的诗中有‘道旁苦李’,是在说自己不被朝廷重视;诗中有‘小人’字样,是在讥刺当朝大人。”这样的黑白颠倒,让我看了,都觉得寒心。一段无比瑰丽的文明,就这样在肮脏的水中浸了又浸,被洗掉了原本的颜色。

  幸好还有良知,幸好还有仗义,幸好那些敢于表露真心、不怕受到牵连的人向皇帝进言,救下了泥沼中奄奄一息的大诗人。也幸得如此,否则这一步之差,会让整个文化历史全盘改易,如今的我们,也不可能阅读到这么多苏东坡的笔触了。

《文化苦旅》读后感3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作者其实也在努力向我们传达更深一层的道理,就拿道士塔的第二节来说吧,xx是这样写的: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是的,在这篇xx中写了作者对于那位道士做法的不满,在xx中,他喊了“住手!”又写道:“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他不忍心,不忍心那位道士毁掉那一个个婀娜多姿的雕像,那是历史,历史!我相信,不只我和余秋雨先生感到无比的惋惜,相信在读《文化苦旅》的每一位读者也会感到深深的叹息和心痛吧。这就是为什么《文化苦旅》这本书的“苦”字意义的所在了吧!《文化苦旅》让我领悟到了“苦”字的意义所在,更让我学会了惋惜,更学会了如何不让惋惜存在。

《文化苦旅》读后感4

  第一次知道余秋雨这个人时,是源自初二年级的一篇课文《信客》。在语文老师的极力推荐下,我在《行者无疆》、《文化苦旅》中,细细地品味他的文章……

  《文化苦旅》诉说着一个个中国古文化,外国文明的盛兴、衰落。余秋雨将它们讲述地栩栩如生,他游历四方,将所有的感悟都写了下来,便有了此书。书中的“苦”并非肉体上的辛苦,而是那些不朽的文明经历过的风霜雨雪,经历过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我深深地感觉,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真得很耀眼,很璀璨,但过去许多人都不重视,中华伟大的作品都白白被糟蹋。我真想回到过去,告诉那些人:“求求你们,不要再这样了!这些都是艺术瑰宝呀!”但在他们眼中,这些东西毫无价值,再大的发泄也是空气一堆,换来的是他们一脸茫然……

  读完这本书,我能够感受到在作者的文字背后跳动额是一颗单纯,洁净,坦诚的心。让我饱览了祖国山河无比秀丽的.景色,同时也让我回忆起了历史,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应担当的角色,那就是铭记历史。好好珍惜,好好品读,好好欣赏中国文化!人生也是一段历史,我们就是人生路上的一个个过客,曲折的人生路上,我们匆匆前行,回头望见那一排排脚印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和无奈!作者为了寻求历史的足迹而跋涉于山水之间;而我们为了感悟人生的真谛,跋涉于人生道路上!

《文化苦旅》读后感5

  坦率的说,大师当年的《文化苦旅》以及《霜冷长河》的确有惊艳的地方,虽然还是免不了矫揉造作,但至少还流露出一点知识分子的小清高,不完全是媚而无骨之作。书的第三部分是秋雨老师的`书法赏析,尤其是第四篇《钟山之碑》,源于中山陵改造,秋雨老师在接受南京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这个碑文是我的真实心声”。

  碑文中有这样一段:“南京人民于甲申之年启动整治宏图,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增绿七千亩……一时气象万千,如画卷新展,岭苑初洗,经典再现……主事者命余,方落数语,已烟霞满纸,心旷神怡。”不知“满纸烟霞”从何而来?秋雨老师才写了三句话,就觉得字字珠玑,还毫不犹豫地夸自己“满纸烟霞”。如果幸运的话,这块碑传个几百年,“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增绿七千亩”这些文字能够留给后人研究当代中国的拆迁盛况,真是委屈了这块石头。

  何谓“文化”?大师自己恐怕也说不圆,因此他借谢晋之口说“我最大的苦恼,是遇到了不懂艺术的审查者和评论者”,而实际上,看起来吓人的《何谓文化》,不过是以几篇演讲主打的杂碎拼凑,更本谈不上宣传中所谓对文化最“诚恳、最隆重的回答”,委屈了几百张好纸。

《文化苦旅》读后感6

  “我抛弃了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他正沿着这条路走来。”

  ———题记

  近两日读了《文化苦旅》,我总觉得内心某一处被深深触动。最先吸引我的是这书名,“苦”旅,为何“苦”?“苦”在何处?

  我最先感到便是文笔“苦”,表面似清风一缕,一笔一画轻快、平淡。细回味,却心神震撼,五脏六腑统统被这阵风吹得地动山摇,屡屡被作者笔下的故事所气愤。

  纵观全书,我印象最深的首数《道士塔》,如此庄严神圣的敦煌,却交于文盲道士王国菉看管。可恨啊!这样的一个他偏偏在偶然间发现了藏经洞,并因无知而将这些珍贵的文物低价卖给了英国人。可叹啊!当时唯一知道此物珍贵程度的.是中国翻译蒋孝琬。

  当然,这旅行不只有“苦”,也有“甜”。这文化的探险下有婉约、秀美、下着细雨的江南,也有神秘、高雅、充满故事的西域。那些《我的山河》与那《远方的海》无一不在我的心中落下种子生了根。那些山峦雄伟、高峻,那水流奔涌、冲击。这些山水令人如此难忘,我的心随之跳动着,眼泪早已收不住。

  我无法隐藏自己对那份山河的热爱,对那段历史的惋惜,还有生在这么一个温暖、倔强的有生命力的国家的由衷骄傲。我从未这么深爱过任何物体,除了我的家,我的国家!

《文化苦旅》读后感7

  《文化苦旅》写的是作者余秋雨到全国各地的旅行后,结合历史写的一篇散文著作。其中大多数都是自然景观加上一些纯朴的.当地特色。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白发苏州》。

  之所以称之为“白发”苏州,是由于,就在前些年,苏州悄然过去了自己2500年生日。虽然它如此的古老,但却没有什么名气。只因它没有一份金陵王气。它不愿换件衣裳,领受那份王气。但当政府腐败之至时,却是反抗的最为激烈。一向柔婉的苏州人,变得凶狠起来,提着脑袋,踏着血泊冲击着皇帝最信任的九千岁魏忠贤。的这次浩荡突发,使整个中国史都对另眼相看。可再看他们,只笑一笑,又变回原来那个柔婉的苏州。

  “做了……同义”只是由于这里缺少一份金陵王气,就如此的不公平,可见中国古代会由于这封建主义思想害死多少人那。为什么就去注意一点点美中不足,而不放眼全部,那么多优秀的地方,为中国做出了多少宝贵的贡献,却不能得到了一个公平的对待。

  苏州,与世无争,一直默默地矗立在那块地上。同时它还培育出无数才华横溢的戏曲家,增添一抹亮的光彩。

  《文化苦旅》一书,不仅展示了余秋雨那优美的语句,还有着相当多的历史知识可见一斑。

《文化苦旅》读后感8

  篇篇精彩的美文,余秋雨带我们探寻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礼貌和历史。

  你漫步徜徉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可能有些地方我们不曾亲临,透过您对当地人、历史、自然的浑沌交融,历史的沧桑感和人生的沧桑感就会遍步全身,那些历史好像亲身经历过,从而紧随着的感动,叹息。

  比如说,我们飘过汨罗江,总会在百感交集中挤出一声久远的口胃叹。既羡慕沉睡在江底的闲散,有恨楚国忠臣的轻生;既有感于物换星移的短促,又庆幸楚国的精神没有随流水而长逝;既叹息淘淘江水的无情,又因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这众多的感慨,全是正因楚臣遇到了汨罗,就看到了汨罗,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爱国精神与浪漫诗篇。

  又如,我们去参观长城。长城,之因此能成为我国的象征,就是正因它一向肩负起了保卫国家的职责。走在长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觉到无数英灵在抗击匈奴时的凶猛,倒下前转过头给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亘古不变的黑色眼睛。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口号的提出,大概也是来自一个简单的愿望;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历代相存。而不懂得这一切,合上书本,大脑中有一种凌乱,心中有一种兴奋与失望。凌乱是正因书中有太多精彩之处,

  不知就应回忆那一幕。兴奋是正因大脑好像被注射了文化的兴奋剂,言语已无法表达。失望是

  正因凌乱,无头无绪。

《文化苦旅》读后感9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苦旅》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当我读到这本书时,便沉醉在了泱泱历史的方则中,眼前浮现出了种种黑白相间的画面,大江南北在文字中异彩纷呈。

  书很厚,拿到之后颇有充实感。我与文字一齐去阅天地、览神州。里面有一篇文章,让我印象颇深,它讲述了一个大清的罪人,他的无知促使他用中国文物换来了几头牛,无价之宝只值几头牛?想止于此,我是多么想去阻止他,可惜我回不到从前。无知是多么可怕啊!它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再说,若他有爱国之情,哪怕仅有一点点,也会拒绝的'。

  《文化苦旅》让我畅游了一遍中国,明白了一个国家的伟大,感受了一个国家的风情,也懂得了从不一样角度去看待一切。这样,即使废墟也能放射光彩,我们要永远坚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让平凡的一天也精彩。想想平时,我总是无味的过日子,自从读了《文化苦旅》,我学会了用自我的眼睛仔细地观看世界,发现每一天都与众不一样,生活也所以欢乐起来。

  《文化苦旅》让我受益匪浅,我期望大家都读一读。

《文化苦旅》读后感10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我们的时代。一直非常喜欢这句话,我们是时代的一员,但是从前的文化也值得我们的传承,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开始学习古诗,美曰其名: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但是,那时的'我们又懂得多少这种民族传统文化,穿越千年的含义呢?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诉苦旅。书的封面便写着余秋雨老先生送给我们的题记,他追随着文化的历程,大漠荒野,江南水乡,藏书阁天一阁,龙华,他用步伐旅行过大地,用精神旅行过历史,用文字旅行过文化。这路程是苦的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在千年的叹息中讲诉苦旅。

  道士塔,无论度过多少次都会让我觉得悲哀,没有愤怒,只有悲哀。余秋雨老先生用步伐踏过时,他深邃的眼眶中,也许会看到几十年前,那个道士,攥着小小的钱袋,点头哈腰地送这几个外国佬拿着无数的中国文物离开这里。悲哀!但是也许这是当时最好的情况了。如果无数的经文,被四处的地主老财私吞,被各路官员抢劫,那的确还不如让它躺在外国人的博物馆里。毕竟,那才能显出它是文物的加之。这是一场悲剧,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化的。

《文化苦旅》读后感11

  看过书的序,对于“苦旅”,我便有些不解,虽没有太白乘轻舟的飘逸,也没有放翁骑瘦驴的洒脱,但无须顾虑衣食住行的麻烦,何谈“苦”字?

  确切地感受过,才能够体味其中一二。苦的并不是旅行本身,而是这路途上所经过的文化,这苦有几分坚忍,这苦有几分沉重,这苦更有几分责任。

  鲁迅说“失败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莫高窟内,千古的文化不幸地落入无知的农人之手,壁画被毁,塑像被砸,宝物以低价流出华夏大地。难道这不是悲剧?是,这是!是莫高窟的失败,是中国的失败。

  王道士在这场悲剧的演出中不过是一个丑类,他所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多少年来中华的短处。他们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没有文化的浸染,对于民族的历史荣辱没有概念,眼里只有金钱与市井的喜怒哀乐,甚至对于文化的价值没有概念。他们没有错,错的是千百年来对于他们的忽视,不经受教育,价值观的形成便有了漏洞。父传子,子传孙,对于他们,人生便只有一个目标,吃饱穿暖,有些贪念便是得个小官当当。

  难道这不苦?苦,这苦中有沉重的文化陋习,这苦中,有太多的不负责任,百姓的不负责任,官员的不负责任,开山鼻祖的不负责任……

  曾经孕育了几代繁华的古老的中华,竟没有想到,在文人雅士的底层,还有一个对生活,对文化都无能为力的人群。

  于是,中华大地坍塌出一堆废墟,那是文化的废墟,是坍塌的中华民族古老的脊梁。

《文化苦旅》读后感12

  余秋雨先生是一位旅行家,也是一位文学家,他曾写过一本举世闻名的著作——《文化苦旅》。

  余秋雨在1946年8月在浙江出生。他在灾难时期,仅凭一己之力勇敢地建立了《世界戏剧学》的宏大构架,并出版了许多学派的名著,得到了海外和海内人士的高度评价。

  《文化苦旅》主要讲述了余秋雨游览最具有特色的国内景点,如:莫高窟、阳关雪、牌坊、寺庙等等。全篇文章语言优美流畅,所运用的词语丰富多样,对比和引用的运用简直惟妙惟肖。比如在描写阳关雪时,引用了王维的《渭城曲》,又联想到了艾略特的《荒原》,让读者深刻地记住阳关的景色。

  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篇——《沙原隐泉》,主要讲的是余秋雨在沙漠中,去鸣沙山的路上,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路,因为沙子会变得松软。接着讲了爬上鸣沙山时给余秋雨带来的'感受。里面无论是人物的语言、动作,还是对比、联想,又或者是环境的渲染、烘托,都运用得十分传神。

  在这篇文章中,我受到了宝贵的启发:在人生中,要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不要走别人走过的路。写作也是一样,内容要生动、要新颖,要有吸引力,若所有的文章都是描写一件事,或采用同样的描写、修辞或表现手法,就不再变得生动形象了。

  这本《文化苦旅》开创了“文化散文”的先河,引领散文走向新的高度,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非常值得一读。

《文化苦旅》读后感13

  王道士到底是来了,他背对着我,我看不到他的内心,看不透他的内心,余先生说,他穿着土布棉衣,畏畏缩缩,原是一个逃荒的农民。为什么说他“畏畏缩缩”呢?是因为他本就没心没肺吗?还是心中已对未来自己做的事感到不耻呢?

  一个道士,当了佛教圣地的主人;在莫高窟,大漠孤烟,他们无人问津,无人关心,如同守护他们的僧侣一样,孤独寂寞。

  直到有一天,他等来了命中注定的“伯乐”——斯坦因。是的,一叠银元,成交,五箱经卷,余先生说他怕自己的笔会不沉稳,所以只能简略地说,他怕自己承受不住,更怕后人承受不住。

  车队出发了,一位年轻诗人说,斯坦因看到的是凄艳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可我不相信斯坦因会在乎那个流血的民族,或许,在他眼中,那是上天的微笑,感谢那稀世的文物等来了知音,而他自己则是拯救了中华文明的“英雄”。

  合上书卷,掩面沉思,这是一场文化的苦旅,那个王道士,真是个罪人吗?我听不到回答。他只是一个愚昧无知的农民,是来逃荒的',来时并没有任何恶意和不可告人的目的;假如追根究底,那就是在对的时候遇上了错的人。

  时过境迁,一切已成定局,我们只能轻声安慰:“莫高窟,莫高哭”。

《文化苦旅》读后感14

  《藏书忧》,则又是文集中一篇独特文章。没写人,也没写物,写的是书,是作者自己的一种心情。我认为,虽是"文化苦旅”,虽是一路走来,写人写物。终究,还是不能缺少这一篇的。

  书,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自然不言而喻,文化的传承在某程度上绝大部分是由书籍来完成的。有人写书,就是有人买书,看书,当然更有人在藏书。所谓,“藏书”大概不是藏起来,不让别人看见,而是把书好好的保护起来。我便十分反感,很多人,待书如物,信手而来,随手而去。看书时,折角挝边,边吃边看,搓搓折折,尚不等他自己看完,书已是残缺不全,污浊难辨。待书当如交友,宁缺勿滥。待书当如交友,尊敬爱护。待书当如交友,诚心诚意。余先生之忧便是“藏”不住书。一则忧,友人不时借阅,常常忘记归还。还难以开口催促。二则忧,自己的`藏书,如何“藏”得住,当自己无法再时时刻刻守护着他们的时候。三则忧,自己藏书尚且如此,那些更多的好书珍本,岂不是更难藏住。我到没什么藏书,只是喜爱收集些书籍。余先生这一忧,也令我思索着,这书如何藏的住啊!想必,天下读书,爱书之人,都难逃此忧!

  跟随余先生这一路走下来,回首再看这段旅程时,却是有些苦涩。或许,只有当我们明白了苦涩,才能更好的体会到甘甜。也只有是一段苦旅,才能真正的了解什么是文化。

《文化苦旅》读后感15

  一开始,寺庙似乎很容易跟学校搭上边,连诵经都要说成“做课”。而学校里的老师态度相反,一听到诵经声就会关上窗子,并不喜欢听到这声音。但看了小学生的作文,看见土匪在寺庙改过自新的事,老师便开始对寺庙产生敬畏之情。再后来,得知精通现代文化教育的李叔同去投向了佛教,老师们便对佛教非常敬畏了。

  整篇文章连在一起,就讲了现代文化教育和佛教的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看完小学生写的那个土匪故事,我非常震惊。进了一次寺庙而已,竟能使一个土匪完全变了,说明信仰对人的影响真的很大。

  “以前的他,被上林湖的潮水冲走了。”——这个土匪在和尚们的念经声中改过自新了。学生们高歌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我也会唱,从小唱到现在,直到读了《寺庙》这篇文章,我才知道它的作者李叔同后来去做了弘一法师。“这是倒退,还是提升?”我觉得是提升。佛教给人那么大的影响,能让一个土匪开始做好事,那么我们就要去学习它的好的`地方:教人向善。希望在现代文化教育和佛教相互融合中,让佛教所提倡的“善”也能融入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

  能够流畅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很棒。如果在遣词用句上可以再“不厌其烦”一些,该展开的地方详细一些,同时多琢磨原文那种深刻的表达,让文章在清丽之余,多一些“成熟”,那就更棒啦。加油!

【《文化苦旅》读后感】相关文章:

文化苦旅好句07-03

《文化苦旅》有感05-05

文化苦旅感悟08-29

文化苦旅读书09-25

文化苦旅有感10-17

文化苦旅的感悟10-24

《文化苦旅》好词好句06-24

书籍文化苦旅的经典语句07-03

文化苦旅的经典语录07-01

书写文化的苦旅作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