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时间:2023-12-22 09:38:5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7篇(优秀)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的情调》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7篇(优秀)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1

  读《教育的情调》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思自己的某些教育行为和想法,其中大多是觉得自己当时做得不够好,需要做出一定改变的。

  我从书中的教育事例看到,好的教育行为总是以孩子为出发点的,而我的出发点却经常是某一个标准,就像上课认真听讲,作业按时完成之类的。标准很美好,结果总是毫无例外地送我一肚子气。由此可见,很多时候我从一开始就错了。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独特在由内而外的各个方面,作为老师,我们尤其需要关注他们体验现实情境的独特性,要知道他们不可能用完全相同的方式去体验相同的情境,也就不会有一样的收获。所以给了五十多个孩子同一个标准的老师,比如我,理所应当得到一肚子气。

  对于这种情形,书里也给出了应对方法——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教育敏感性和教育机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教育行动。显然在同一情境下关注全体孩子的体验与收获对我而言很难做到,可我想,倘若从分层做起,我还是能够应对的,这也将是我努力提高业务能力的一个方向。

  书里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孩子不是为我们而活着的,我们却为他们而活着。”这要求我们观察、倾听孩子,并向他们学习。没有一个人会喜欢被支配、被约束,孩子更是如此,所以那些带有强制意味的教育行为大概率会被抵触。我们能做的,是通过外在行为引导他们去感受、体验这个世界,而更多的可能性则是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实践、去创造。他们的这些生活探索也会让我们体验到丰沛的希望,看到多姿多彩的可能性。

  所以,教育要让孩子握有一定的主动权,而不应该是父母或老师欲望的体现。关爱孩子的'父母或老师能体验到由于孩子的出现而萌发出的生活的希望,这一点我是完全赞同的,因为我从办公室好几位优秀老师的身上都看到了这些,他们积极关注孩子对生活的体验,也会把自己的体验分享给孩子,最终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教育的情调》让我体会到教育学的细腻,认识到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不足。我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注意他们对于情景体验的关注,而不是简单地把自己的感受和标准放在他们面前。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2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惊艳到了,一本关于教育的书居然有如此高的颜值,它成功地吸引了我,大概翻阅了四次就读完了,书上满是能引起我共鸣的语句,作者以一个个故事向我们呈现了所谓的教育的情调,读后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为一个有情调的教师,一个充满着教育机智的老师。

  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接触的都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与孩子相处的日子里,我们无可避免地成为了一个榜样。作为一位教师,我向孩子们展示了生活中各种具体的生活方式。有一次自习课,由于第二天要考试,我就没有讲课,而是带着这本书在讲台上看,下了自习课有几个学生就跑过来问我,“老师老师,你看的什么书啊?讲的啥内容?”这突然让我意识到,其实在自习课时老师的言行还是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我玩手机或者无所事事,那课后学生来找我的话,我该跟他们说些什么?难道说我很无聊不知道干嘛?以后学生再有闲暇的时候会不会因为我自习时看了会书想到原来可以这么度过课余的时光,哪怕有一个学生是因为我,我也会感到很欣慰。

  每个孩子都希望被别人注意。那些难相处的或“成问题”的孩子的一些令人烦扰的行为,往往与这些孩子希望受到关注的心理需求相关。当然以我现在的经验还不能准确判断哪些行为真的是因为求关注。我会尝试去“看”一些平常比较容易被我忽视的孩子,比如班上的默默无闻从来不问问题,成绩有些差但也很乖的女生。有一次考完试,我就用提问的名义喊出来一个女生,简单提了几个问题,帮她分析哪些知识点她还需要巩固,后来她居然会主动来问我问题了,虽然成绩短时间内不会有很大的进步但这不也是一种积极的表现吗?有时候下课从她身边走过时我也会问问她今天听懂了没有。

  回想我们的教育,当大人过急地催促孩子了解对他们来说还为时尚早的事物时,就出现了早熟的问题。一个早熟的孩子看似懂得非常多,事实上,他或她只是知道了许多问题的答案而已。面对孩子们的提问,大人应当尽可能地帮助他们保持活跃的思维,而不是很快给他们一个简单的答案。

  读完这本书我回想起大学时老师告诉我们的一句话: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也许一位好老师并不是碰巧去教诗歌或数学而已,他本身就体现着诗歌或数学。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3

  这本书和以往所读的教育方面的书很不一样,作者以一个个故事向我们呈现了所谓的教育的情调,读后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为一个有情调的教师,一个充满着教育机智的老师。

  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接触的都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因此教师只有投入自己的真情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心。优秀的教师不只是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而且应该具备教育的敏感与机智。

  教师应该让每个孩子被看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老师的一个无心的微笑,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贴心的问候,一句随口的表扬,对一个孩子来说可能至关重要,也许他会铭记一生。

  工作时间越长,教的学生越多,越容易忽视这一点。对学生的关爱越来越少,总认为自己该教的东西都教了,学不学是学生自己的事,与我何干。这种观点大错特错,他可能只是我千百个学生中的一个,而我却是他人生中重要阶段的老师。曾经听一个老师说起过一个故事,一个初中成绩很差的学生毕业多年后,还经常提起某某老师曾经对自己的好,其实这个老师并没有做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偶尔表扬了他。就这么几句简单的表扬,对他来说是莫大的安慰,让他恋恋不忘。

  教师应该营造和谐,愉快,宽松的课堂氛围。老师要带着愉快的心情,面带微笑走进课堂,老师的'心情会影响到每个学生,让他们以轻松的心情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如果老师每堂课总是板着一张脸,一脸严肃,学生一定会感到紧张和压抑,很难与老师有很好的配合,教学效果也不好。如果老师的讲课风格诙谐幽默,那么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师生互动更好,学习的效果会更佳。

  教师应该努力成为一名机智的教师。在课堂生活中会有很多偶发事件,突发事件,面对这样的事件,机智的老师似乎即刻就能做出在那一刻对孩子较恰当的行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机智。我们可以通过对关于教育体验的小故事的阅读和反思来生成教育机智。阅读关于教育体验的小故事之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会产生一种敏感性,会去思考孩子当时有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怎样做对孩子更好。同时教师应该学会自我反思。通过不断的反思,我们会逐渐形成一种反思力,这种反思力能提高我们对教育情境的敏感性,促使我们在面对具体教育情景时做出机智的行为。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4

  本应在春意盎然的三月里一起踏入校园的我们,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被“禁足”在了家中,大家共同的坚守与努力让我们迎来的新学期,也终于看到了孩子们的笑脸,教学的工作也随之展开。在本学期的中学校举办了校园读书节的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我成为了六年级教师导读员,展开了一场探索之旅,在本月中我阅读了《教育的情调》,这本书和以往读的书不太一样,作者以一个个故事向我们呈现了教育的情调,读后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为一个有情调的教师,一个充满着教育机智的老师。

  从内容上看,《教育的情调》其实通篇都在告诉我们如何获得“教育的智慧”,它在引导我们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作者给我们指出了唤醒教育智慧应该关注的领域:“了解孩子充满可能性的世界”、“孩子好奇的体验”、“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孩子”、“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表扬和肯定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学面面观”、“纪律的教育学意义”、“孩子对秘密的体验”、“气氛的作用”……

  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教育是一件充满人文精神的爱的互动。我们不要把教育作为一件工具,当作一门技术,因为我们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灵魂的人。《教育的情调》认为,每一个教育情境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情境稍纵即逝,在一种情境下适用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境下则不一定了,所以,教育者要培养教育的敏感和机智。

  我们应该营造和谐,愉快,宽松的课堂氛围。老师带着愉快的心情,面带微笑走进课堂,老师的心情会影响到每个学生,让他们以轻松的心情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如果老师每堂课总是板着一张脸,一脸严肃,学生一定会感到紧张和压抑,很难与老师有很好的'配合,教学效果也不好。如果老师的讲课风格诙谐幽默,那么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师生互动更好,学习的效果会更佳。

  我们要用心去聆听,用教育的眼光去“看”,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具体情境下孩子的处境,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通过眼神去了解学生最真实的、不加掩饰的想法;通过眼神向学生传达整体情绪,传达自己的经历、态度、能力等,丰富自己,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教学的机智是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无法通过技术性的培训而获得,我们可以通过对过去情境的反思,多想想怎么样做才更好,在脑中产生各种平行时空的短片,那么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可能会产生一种敏感性,作出机智的应对。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5

  刚读《教育的情调》这本书时,觉得它很难得看下去,没有章法,没有逻辑,倒像是一个教育者积累的零散的随笔,看到后面,我才领悟到,原来,它研究的就是一些教育现象啊!很多教育学著作都试着归纳一些具有普适性的规律,能够解决类似的教育问题,而《教育的情调》认为,每一个教育情境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情境稍纵即逝,在一种情境下适用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境下则不一定了,所以,教育者要培养教育的敏感和机智。

  这需要我们克服生活的惯性与身体的惰性,用心去聆听,用教育的眼光去看,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具体情境下孩子的处境,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我自己的孩子现在一岁多,现在很喜欢问那是什么,即使是对于她认识的东西,她也反复地问:那是什么?以前我一直以为她是在玩重复的游戏,现在想想,其实她是想问:这是什么?这有什么用途?这个能吃吗?我能用它干什么?她想知道的不仅仅是事物的名字,还想知道事物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想知道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成人与孩子的世界不一样,而如果想起到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就需要有意识地,主动地,积极地体会孩子所处的教育情境,多想想:他真正需要什么?他想表达什么意思?他有什么困难?

  研究孩子不像研究植物,有合适的温度湿度空气,种子都会发芽,在高温下,植物都会死亡,当我们试着去寻找教育的普遍规律时,很容易忽视孩子的特殊性,所以,我们既要学习教育学理论,更要有热情,要看到个体。

  我们要看懂眼神。眼神不仅能传达整体情绪,还能反映一些微妙的意味,语言可能骗人,但眼神很难掩饰。观察体会眼神的过程,归根到底是了解学生最真实的、不加掩饰的想法。教师也要运用自己的眼神,而自信的眼神往往是由于丰富的学识,热烈的眼神必然是出于对孩子真挚的热爱,你的眼神传达了你的经历、态度、能力、气质等,所以,丰富自己,才能拥有优秀教师的眼神。

  学会反思。反思是我们增强敏感性,生成教育机智的必经之路。教学的机智是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无法通过技术性的培训而获得,我们可以通过对过去情境的反思,多想想怎么样做才更好,在脑中产生各种平行时空的短片,那么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可能会产生一种敏感性,作出机智的应对。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6

  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为非其有。 ——汉·韩婴《韩诗外传》

  《教育的情调》不是一本教育技巧指南,而是一段寻找教育情调的旅程。在这本书中,你能通过一个个教育小故事,看到真正的教育者应有的样子。

  做教育的有心人

  情调,给人以温暖舒适,教育的情调更让人想去亲近,觉得其中有教育的诗意和远方。翻开淡蓝色的书皮,我想像书中应该有很多温情和治愈的故事。待到细细阅读,一行一行的文字悄然走进我心里。

  1.教育的敏感和机智

  “该练琴了。”一位母亲说道。“我需要练习多久?”孩子问道,母亲回答:“多练几遍,练熟练。”练琴前的讨价还价每天都要重演一遍,孩子不情愿地坐到了钢琴旁。

  在另一个家庭里,父亲兴致盎然地弹着钢琴,舒缓的琴声从房间里传出。这不是告诉孩子该练琴了,而是一种诱人的邀请。孩子走进房间,安静地坐在父亲身旁,待琴声停止,父亲微笑地说道:“你也来试试。”孩子愉悦地坐上钢琴,这正是父亲所期望的。

  这是我和另一位钢琴教师朋友的真实故事。故事的结局不难猜测,我的孩子很快放弃了钢琴学习,朋友的孩子一直坚持到现在。如今,我常常会想,如果当时我能敏感的捕捉到孩子的情绪,把语气柔和下来,能让自己慢下来,不那么执着的追求“她是音乐老师的孩子怎么能比平常孩子弹得差”,也许现在她也能坚持下来。

  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是一种特殊的才能,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观察、聆听具体情境中的某个具体的孩子或某群具体的孩子们,和他或他们进行互动,给予他或他们的反馈,进而培育和保持教育的敏感性和机制。有了丰厚的思想基础,我们和孩子们相处的敏感性和机智才会不断地提高。

  2.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

  一位真正的老师知道如何去“看”孩子——注意一个害羞的表情,注意一种情绪的流露,注意一种期待的心情。真正的.“看”不仅仅是用眼睛看。当我带着责任感“看”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会用我的全部身心去“看”他。当我用我的手势、用我侧着的头、用我的身心去“看”孩子们的时候,孩子们也就体会到被老师“看到”的感觉。

  3.做教育的有心人

  真正的教育者敏感而机智,知道什么对孩子合适、什么不合适,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关注孩子的独特之处,关注孩子的个体生活世界,懂得如何“看”孩子和“聆听”孩子。做真正的教育者,做教育的有心人,读懂孩子的内心,把准教育的基调,让教育和成长变得更加美好而充盈。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7

  这本书中的教育故事就好像发生在我身边,读起来轻松愉快,身临其境。读完这本书,当我合上书卷时,我感到不虚一读,还想再读。书中的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一、树立以“爱”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教育观

  范梅南认为教育情调的核心在爱,这与好教师要有“仁爱之心”、陶行知主张的“爱满天下”、顾明远提出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等观点是一致的。教师在对孩子充满人文主义情怀,把孩子视为个性鲜明、充满生气的独立的生命体时,才能做到把爱献给每个孩子。如能这样,教育活动就有了美好的情调。也只有站在人性的高度,教师的教育智慧才能得以沉淀和提升。

  二、教师的爱是教育爱

  教育之爱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它必须能满足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其他的爱不同,它是非功利性地指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育学就是一种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范梅南),教师需要通过现象学式的'“听”、“看”和对具体情境的“关注”,让孩子随时感受到老师的“在”,也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看见”。这样让孩子生活在尊重、包容、关爱之中,从而幸福地生活和成长。

  三、要尊重和发展孩子的可能性与独特性

  学生是“未成年人”,这个概念本身就蕴涵深刻而丰富的“可能性”。每个生命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的尊严和个性。教育就是面向可能性、独特性这一“生命事实”的意向性实践活动。对此,教师要“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孩子”,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解读学生的生命密码,把握学生的生命需求,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质。

  四、要通过反思、体验和写作来提升教育智慧

  教育不仅是遵循规律的科学活动,还是充满智慧和艺术的情感活动。然而,教育智慧不会随着教育生涯年限的增长而自然提升。教师把教育现象、教育行为、孩子的教育表现、师生交往的状况、生活体验等纳入到教育性反思之中,在反思中去深化认识,涵养情感,优化实践。写作,是教育表达的方式之一,在写作过程中倒逼自己加强理论学习、生活体验和实践反思,从而使教育智慧在“写”和“思”中不断生成和沉淀。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07-02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12-21

读《教育的情调》有感02-18

绘画的情调作文07-02

经典爱情调侃语录07-09

精选体验民情调研体会06-22

村情调查报告06-10

精选体验民情调研体会范例06-22

学情调查报告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