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金黄的稻束》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金黄的稻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金黄的稻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从形象入手,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
教学方法
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学法设计研究讨论——分析归纳
一、新课导入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
二、诗人简介
郑敏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她与杜云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云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丰富”。
三、课文朗诵
标记节奏和重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
多种方法练习朗读
四、初步理解内容
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可从“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这些诗句中看出。
诗人用金黄的稻束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劳动的母亲的赞美。
五、研读诗歌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标出既让你喜欢有令你难懂的诗句,小组讨论,交流。
(一)问题探究
1、“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
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个象征。它首先是收获的象征,进而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
2、诗人是如何将“诗”(诗的意象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融合在一起的?
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因而具有一种更为感人的力量。在具体写法上,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的稻束”直接比为“母亲”,或是直接比为“雕像”,而是在这两者之间来回闪动,展开联想和沉思。它们在诗中同时存在,相映成辉。读后,黄昏收割过的田野里“金黄的稻束”这一意象像静默的雕像一样令人难忘,而母亲的疲倦、母亲的无言的坚忍和美丽又激起我们对历史和生命的无尽的沉思。值得称道的还有这首诗的语言,它们不仅很美,而且富有雕塑的质感和深长的意味。
3、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意象的重叠,但为何不给人零乱、费解的感觉?
这得益于诗人意象创造的技巧圆熟,尤其是组织得非常和谐。它在跳跃的地方都作有机的过渡,用一根无形的线索把数个意象贯串起来。诗的前两行写大自然的“稻束”,一个跳跃,却又写起了“皱了的美丽的脸”的“疲倦的母亲”。从稻束到母亲,是两个意象的重叠,但其中用“我想起……我看见”作了暗过渡,所以虽然跳跃,却不感突兀。在省略中我们能感到诗人在这里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暗示:全诗把“稻束”与“疲倦的母亲”连了起来。这联结的线索就是由诗人对那个一切都被颠倒了的社会中的一个社会问题的认识引起的,即为什么劳动者却是贫穷者,对社会贡献得越多,自己却丧失得越多。诗人把这些对社会的认识,通过稻束──母亲──思想这样一根艺术线索贯穿起艺术形象,表现了出来。
(二)语言品味
1、有“声”有“色”的语言
这首诗由于独特的色彩与声音的把握和表达,而使语言带有一种雕塑的质感和光辉。诗人用“金黄”修饰“稻束”,既是基于稻束本身的质感,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把握,“金黄”是高贵的色调。在技巧上,它一方面体现了现代主义具体意象和抽象观念的叠加所产生的特殊效果,也沟通了古典诗歌对意境的要求,体现了对传统的情境关系的重视。而三个“静默”预示着母亲的美丽与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有“声”有“色”的语言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
2、融合传统与现代经验的意象
诗中的意象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以强烈的主观态度对实存的生活形态作具体描述,如“金黄的稻束”“疲倦的母亲”“收获日的满月”“高耸的山巅”;第二,通过诗人的感官转化把抽象的事物变形为具体感知的形象,如“历史”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无论哪种方法所形成的意象都具有独创性,而且它们也是通过诗人心理的印证或想象才得以实现的。诗人对意象的理解与创造,吸收了中国古代和西方现代的经验,并且有所融合、创造。
分类作业
A类:熟练朗读课文;B类:理解诗歌主题。
预习布置第五单元
板书设计
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母亲
附《金黄的稻束》赏析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是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
我是第一次读这首诗,也是第一次读郑敏的诗。初读第一遍时觉得写的很晦涩,不知道到底写的什么东西,也不知道她到底在歌颂什么,所以我又反复读了四五遍,才逐渐把握到诗人所要表达的东西,即歌颂母爱的力量和对历史的沉思。
诗的开篇便用“金黄的稻束”这个意象来说明秋天丰收的景况,继而用一“站”字将稻束立了起来;接下来用“疲倦的母亲”这一意象来做隐喻,把母亲比做金黄的稻束,二者在性质上或多或少有相似之处,秋天的被割倒的稻束就象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而此时沧桑的见证就是皱纹,但这皱纹是美丽的,就更增添了作者对母性的赞扬,歌颂她们的伟大与无私。另外,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接下来写到了收获日的满月,由“满月”来衬托人们因丰收而喜悦的心情。下面作者又给了我们一个苍茫辽阔的意境。但似乎作者并不是单纯的在描写环境,“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就可以看出似乎有一定的哲理蕴涵其中。也许是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吧。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又再一次将母亲的伟大体现出来。稻束在秋天的田里沉思,也就是母亲在沉思,她在沉思什么?我们无从知晓,但却可以略窥一二。母亲在秋天里看见丰收后她的心已经满足了,她可以毫无怨言了。她用母爱换来了丰收。
最后几句,着实有了一定的哲理深度,把历史比做一条长河,而母亲就是站在河边守护小河的保护神,更进一步提升对母亲的赞美。
综合全篇,整篇诗都围绕“金黄的稻束”这一意象展开,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体——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和母性的歌颂。
《金黄的稻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从形象入手,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
教学方法:
指导、朗读、理解、讨论、背诵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
二、简介诗人
郑敏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她与杜云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云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丰富”。
郑敏的早期作品《诗集》内容分抒情诗;对历史及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为一幅画、一尊雕塑、一首乐曲所写。
郑敏对中国的新诗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她主张诗要含蓄、朦胧;主张诗要有丰富的意向和多样、浓重的色彩;主张写诗切忌平铺直叙,诗要有高潮。作品有《九叶集》《八叶集》《寻觅集》《心象》。
三、朗诵课文
标记节奏和重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
多种方法练习朗读,
四、初步理解内容
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可从“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这些诗句中看出。
诗人用金黄的稻束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劳动的母亲的赞美。
五、研读诗歌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标出既让你喜欢有令你难懂的诗句,小组讨论,交流。
布置作业
熟练朗读课文,
基础训练:一、二
(简单介绍“九叶诗派”以扩大学生对新诗的知识面)
板书设计
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母亲
主题:赞美母亲(再加上“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后记:
复习上节课学习总结的现代诗歌的方法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现代诗歌的学习方法,同时,在这节课上介绍了一个术语——意象,对学生理解诗歌帮助很大。看来诗歌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本,应该根基于课本,放眼于整个现代诗歌。这样才能教会学生学习现代诗歌,欣赏现代诗歌,体会现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金黄的稻束》教学设计3
一、关于教材和课标
1 本课是《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选修中第四单元中的一片诗歌,这个单元的标题是大地的歌吟,单元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抽象哲理如何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并且还要领会诗歌中的象征意蕴,体会诗人个性化的语言,我觉得这首诗在本单元中虽然是略读篇目,但就体现单元目标的情况看,还是比较重点的一篇,学生理解起来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首诗比较明显的体现了诗人将抽象的哲思和感性形象的有机结合。
2 学生的现状是对诗歌的理解把握只能建立在表层的诗意把握上,一部分同学可能还存在厌倦的情绪,所以教师还做不到万全的放手,必要的点拨提示应该还是很必要的。
二、关于本课的目标设定
(一)、根据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课的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创作时的心态及诗风,对诗歌意象及作者情感有一定的理解。
2能力目标 在分析意象的过程中,通过对疑难诗句的突破理解诗歌的抽象哲思与感性形象的融合
3情感目标 体会意象与诗人的沉思和联想之间的关系,感悟生活中的哲思。
(二)、过程与方法
这首诗虽然短,但有一些意象却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例如“疲倦的母亲”“伟大的疲倦”“静默 静默”等等。所以要达成目标必须先读懂诗歌,所以在安排教学时在帮助学生读懂诗歌这一环节上刻意设计了几个帮助学生把握诗意的`问题:
1诗人以“稻束”写起,那它是怎样的形象,诗人想到了怎样的人?
2这两个意象有相通之处吗?
3诗人在诗中都用了哪些词来修饰母亲这一形象的?你怎么理解的?(这几个问题在最初设计时,是想让学生自主进行的,但尝试后发现时间太长,所以改成了问题询问式)让学生在思考分析钟把握诗意和异性,预设了学生会出现的问题也适时的进行了点拨提示。课后反思时发现这方面可能太在意时间而没能照顾到全体,对部分同学来讲思考的时间也欠缺了一些。
读懂诗歌把握了诗意后,对本诗的象征意义自然就有了把握,之后的重点就是对作者在诗歌蕴含的哲思的把握了,这一难点的突破口就是一些疑难句子的分析理解,所以安排了小组之间的交流探究,也明确了时间和要求,只不过是提示的含蓄了些(你千万别忽视了哪些难解之句,这可能就是突破口哦)。达标训练的完成以选做的方式,让学生能把问题思考的深入些。
三、目标达成情况及反思
可以说本课基本完成了课前制定的目标,各个环节之间充分的考虑了自然的过渡问题,思考回顾学生课上的问题完成情况,觉得针对第一节第二节的探究问题可以改换一下形式,都以探究的形式可能会更好一些,在读后对问题思考如果适当的留给学生一些时间可能就可以弥补一下照顾全体的问题了。
【《金黄的稻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最美的美束》教学设计范文06-26
稻花香作文06-04
浅谈汽车线束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07-02
家乡的稻花香作文03-06
献你一束花的课程设计06-23
学习《稻盛哲学》有感06-23
《献你一束花》的教学实录07-04
献你一束花教学实录07-01
金黄烤鸡排的家常做法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