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花》评课稿

时间:2023-12-24 08:32:17 其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金色花》评课稿2篇【精品】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评课稿准备工作,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那么应当如何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金色花》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金色花》评课稿1

  游小武老师执教的《金色花》这一课真正践行了四读自主学习法的教学模式,给人总体的印象就是自然:

  一、导入自然。游老师以“与学生交朋友”的形式打开话题,点拨了母爱的纯真,从而很自然地导入新课《金色花》的学习。在这自然的导入语中,又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营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轻松温馨”的感情基调。同时在这导语中又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想象力,也为学习散文诗歌指引了方向。

  二、教师教态自然。自然就是本色,就是真实。在整节课中,她上课所提的问题、说话的语气都像是在与朋友聊天,没有炫耀,没有做作。让学生和听课的都非常轻松

  三、师生沟通自然。现代教学理论表明,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师生间思想的融合、智慧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汇。游老师不论是提问还是对学生的'评价都是很自然地和学生沟通、对话,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时刻关注着自己(其实关注就是欣赏)。比如学生在评读诗中的孩子是怎样一个孩子时,有一学生说:“是想回报母爱的孩子。”游老师很自然地加以引发:“……让我想起这两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然后全班学生就齐诵《游子吟》这首诗。这就是有效的沟通,自然的沟通。

  四、朗读教学自然。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是训练语感,而训练语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读。”游老师确实做到了这一点,特别是诗歌教学更需要让学生去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游老师打破了以往朗读训练的框框,而是让学生想读的时候训练朗读,同时读的形式各种各样,有个别读,女生齐读,听读,跟读,游老师教得自然,学生读得也自然。

  五、体验自然。当然,本节课还有一个亮点,就是让学生在体验文本情感后去体验生活,调动起学生真实的亲情感受。游老师设计“借物抒情,借诗写诗”这一环节,从体验文本转入体验生活,其过渡很自然。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同时学生在模仿的诗句中又很有诗味如学生说:“母爱如雨,滋润干涸的心灵(原句),母爱如风,扶摸着我的头。”这使生活材料语文化。

《金色花》评课稿2

  今天,我又一次享受到了语文的芬芳。因为我有幸目睹了柳老师和美的风姿,聆听到她那温润的言语,感受到她的博学与睿智。

  柳老师执教的是充满情味的散文诗《金色花》。

  如果问这节课给我的整体感觉是什么,我想说,是诗---一首独具匠心的诗,一首温情脉脉的诗,一首淙淙流淌的诗。

  开课伊始,柳老师介绍了“金色花”、泰戈尔、《新月集》,介绍中她突出了金色花是“幸福树”“圣树”,《新月集》是充满童真的集子以及泰戈尔失去妻与子的创作背景。这些介绍,对学生理解文本大有裨益。

  之后,柳老师让学生读课文,在一次次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诵读的味儿有了,足了;这样再进行品读,便水到渠成。最富匠心的是她安排了“比读”环节。她通过苏教版《金色花》与学生手中的文本进行比较,谈谈“两个版本有哪些不同,找出一处来,说说你更喜欢那个版本的语言,为什么?”在比读中,学生各抒己见,将独特的见解展示出来。柳老师巧妙地将“应把握书面语与口语的区别,应追求语言的简洁,应注重语言的情态,应关注语言的照应关系”等语文常识寓于学生的研讨中,让他们自主发现,少了刻板与说教,添了几多乐趣。末了,柳老师引导学生探讨本文作者泰戈尔先生的命意,从“依恋”“默契”“童趣”“快乐”“幸福”等角度展示了那份如“金色花”般的爱。又用花的造型完成了板书,妙不可言。最后,柳老师背诵了《新月集》中的其他篇目,让学生受了一次文学的滋养。尤其是结课时那句:“谁都可以是诗人,请做自己的'诗人!”引人深思,激发了大家珍视生活情趣的信念。

  柳老师的课如行云流水,美不胜收。

  《金色花》有着诗样的结构,诗意的语言,诗般的意境与内蕴。

  柳老师不愧为“全国教改新星”,她的课结构巧妙,“助读、铺垫”“诵读、点拨”“品读、研讨”“比读、玩味”“扩读、延伸”,它们环环相扣,有效推进了课堂教学。大环节中还有层进的小环节,如“诵读、点拨”环节又分别提出“读出画面”“读出形象”“读出情感”的细致目标。这样,各环节间逻辑关系紧密,照应巧妙,丝丝入扣,让师生渐入佳境。

  《金色花》的教学中,柳老师用诗意的语言征服了学生,征服了与会的各位老师,无论是开场激发学生自信心的话语,还是引导点拨的话语,抑或启迪学生热爱生活,珍视诗意的总结语,都展示出纯熟的语言魅力。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语文素养定能潜滋暗长。

  柳老师的课还非常注重营造诗一般的意境。或许是因为体裁的缘故吧,柳老师在让学生诵读时特别关注他们的情意表达。如学生在读“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我不告诉你,妈妈”等语句时,极力让学生揣摩诗中人物的心理与情感,鼓励学生一次次地尝试,从而领略涵咏之妙处。在充分的蕴蓄后,柳老师让学生齐读,没想到,短短的十几分钟指导,孩子们的诵读已颇具情味,让每一个听课者叹服。是啊,这样的课才能真正让学生获得生命的成长,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幸福。

  《金色花》一课,虽短短的四十五分钟,但容量不可谓不大。有重点字词的识别与理解(如“祷”的演变、语义),文本的理解与品味,《新月集》的总体风格赏析等,可柳老师却能举重若轻。我想,这应该得益于柳老师的深入研读,去粗取精,得益于她的引导点拨,去伪存真,得益于她轻教重学,随物赋形。

  能成为柳老师的学生是幸运的,因为你能在课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尊重,得到舒舒服服的滋养,得到痛痛快快的展示。

  反观自己的语文课堂,顿觉漏洞百出,弊病多多。

  首先,我对文本的研读往往囫囵吞枣,忽视了细节。殊不知“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细节,由细节的内涵往往可以窥见作者的匠心所在;而教师对于作品细节的把握与挖掘,决定了教学究竟能走多远”以致设计不能免俗,课堂上难以产生尺水兴波的奇效。

  另外,我未能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得过多,学生的生命体验难以彰显。我未能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他们才是发展的主体,他们有表达真实心态和真切意愿的自由。我们要明白--真实的、充满灵性的课堂才是最美的。

  此外,由于自己视野的狭隘,所以难以遴选出最具关联性,最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素材。所以,我要继续读书,读专家学者的理论书籍,读中外名家的著作;了解点哲学思想,知道些心理常识。

  漫漫语文路,我在征途中。

  感谢中国修辞学会读写教学专业委员会给我们提供的视听盛宴,感谢诗一样美的“带露梅花”,感谢充满灵性与张力的《金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