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12-27 07:52:19 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设计说明

  简单的时间计算问题是学生解决稍复杂的时间问题的基础。因此在本节课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

  结合教材习题,对学过的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进行回顾;对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集中的、系统地复习,加深学生的记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对所学的计量单位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并结合实例让学生回顾问题的解决过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回顾本学期学习的知识。

  (1)引导学生回顾本学期学习的'知识。

  (2)学生讨论后汇报:本学期学习了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质量单位的认识;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和集合问题。

  2.揭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复习时、分、秒和质量单位的相关知识吧!

  3.结合习题,复习时、分、秒和质量单位的相关知识。

  (1)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20分=(  )时5分=(  )秒

  4时=(  )分5千克=(  )克

  180秒=(  )分360分=(  )时

  6吨=(  )千克9000千克=(  )吨

  (2)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及进率。(学过的时间单位有时、分、秒:1时=60分,1分=60秒。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3)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4)总结单位换算的方法。(高级单位低级单位)

  4.复习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的应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

  (1)在(  )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妈妈每天工作8(  )。

  小明跑50米用了10(  )。

  小红写作业用了30(  )。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3)让学生说说选择合适时间单位的理由和方法。

  5.课件出示教材111页3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组内交流。

  (2)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3)回顾计算经过的时间的方法。

  方法一可以看钟面,数格后计算。

  方法二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间-开始的时间

  (4)小结:计算经过的时间,有以上两种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6.课件出示练习题,复习质量单位的换算。

  1吨-600千克=(  )千克

  2800千克-800千克=(  )吨

  设计意图: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有序的回顾,并结合有针对性的练习,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系统地掌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设计说明

  与时、分、秒相比,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知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进步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教学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用生活中的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从课题的引入到课后的练习,以及课中关于年、月、日等知识的补充,都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学习数学的意义,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注重观察,引导发现,培养能力。

  教学时,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年历卡及相关统计表,让学生在观察中了解年、月、日及大月、小月等知识,在发现中掌握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又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中获取新知,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让学生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更加系统地纳入自己的知识网络中。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年历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看日历(一)

  ⊙谈话导入,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的日期吗?在你们的记忆中有哪些美好的或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呢?(学生自由汇报)

  师: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我们都用到了哪些时间单位?

  (年、月、日)

  师:关于年、月、日,同学们知道得真多!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日历中的秘密吧!

  (板书课题:看日历)

  设计意图:以特殊的日子为切入点,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的思维,同时为下面的新知教学做好铺垫。

  ⊙亲自实践,探究新知

  观察教材附页1,把xxxx~xxxx年各月份的天数记录在表格中,谈一谈你的发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4年的年历,和同桌说一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观察,与同桌交流后汇报。

  师:请同学们在表格中记录下xxxx~xxxx年各月份的天数。

  学生参照教材附页1独立完成。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核对、订正所填的数据,以保证自己所填数据的准确性。

  同桌交流、核对,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观察记录表中各月份的天数,说说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预设

  生1:一年12个月的天数有所不同。

  生2:1,3,5,7,8,10,12月每个月有31天;4,6,9,11月每个月有30天。

  生3:2月的天数很特殊,xxxx年、xxxx年、xxxx年的2月有28天,xxxx年的.2月有29天。

  ……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一年有12个月。

  31天:1,3,5,7,8,10,12月

  30天:4,6,9,11月

  xxxx年、xxxx年、xxxx年的2月有28天,xxxx年的2月有29天。

  师总结: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数和别的月份都不一样,所以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师: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记住各月份的天数。

  学生汇报记忆方法。

  (如果学生说出了书中的两种记忆方法,老师可以引导全班学生一起尝试记忆;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来,教师可利用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左拳记忆法”。

  请你伸出左手,握拳,拳头背向上,从右向左,从1月数到7月,再从左向右,从8月数到12月。凡是数到凸的地方的那个月就是大月,有31天;凡是数到凹的地方,除了2月,其他都是小月。

  师:请大家边看边实践。

  (课件重复演示,学生实践)

  (课件出示)“口诀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12月),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11月)三十日;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把一加。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思考、发现知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老师的简单小结,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介绍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进行梳理。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一是结合四个具体实例,通过“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三是在方格纸上画图,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学情分析

  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但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较低,学生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2、让学生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探究发现比较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4

  新知识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要求: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和平方千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使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所给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建议: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增加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相关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能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面积单位”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指导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不叫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

  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2.第三单元“乘法”

  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第五单元“分数”

  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第四单元“面积”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除了安排“森林旅游”“旅游中的数学”和“体育中的数学”等3个较大的实践活动外,还在正文或练习中提供了如下的实践活动:

  1.到商店调查3种商品的价格,并做好记录。

  2.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伴说一说。

  3.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电费开支情况,并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数据把你的感受与同伴说一说。

  4.收集一些对称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5.用纸剪出一个喜欢的图形,通过对称、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图案。

  6.设计旅游计划。

  7.厨房铺地砖的设计方案。

  8.制作七巧板。

  9.调查你和同学的身高,计算你们组的平均身高约是多少。

  10.在报刊上找出与平均数有关的信息,并与同伴交流。

  经历以上一系列观察、操作、制作、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并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13名学生,其中男生8人,女生5人。其中1人为本学期插班生。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交好的接受新知识,也有不少同学在应用题竞赛中获奖,但是个别同学基础差,不能跟上教学的进度,这也是班级中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三、教学措施

  (一)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

  本册教材中的小数与分数、图形的变换与面积等概念,都是学生初次接触的重要的基础知识,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它们是至关重要的。

  (二)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和建构自己的数学意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交流他们彼此的'想法,这不仅能够满足学生想成为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的强烈的心理需要,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而且也提供了教师了解学生的充分机会,从而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也就更富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加强估算(测)能力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算法与策略的多样化,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个体差异使然;把问题交给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时,他们对策略与算法所表现的不同取向是很自然的。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的前提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其次是让学生经历交流各自策略与算法的过程,比较各种策略与算法的特点,选择并优化适合于自己的策略与算法。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把数学学习与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线索,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与实际价值,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因数末尾有0乘法的简便算法,能进行简算.

  2.运用知识的迁移探究新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运用观察、比较、讨论、归纳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在计算中怎样简便就怎样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能正确简算.

  教学难点

  理解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计算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笔算: 360×4 2600×3

  观察: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一个因数末尾都有0.)

  师:我们在第五册学过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同时进行口算练习.

  2.口算:

  9×50 13×30 23×20 23×30 24×3

  8×6019×40 42×10 130×5 17×4

  2×5011×60 22×40 120×8 360×2

  订正时,学生讲述简算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一个因数末尾有0,可以先乘0前面的数,乘完以后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如:360×2看做36乘以2,得72,在后面加一个0就是720.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 5:360×24

  (1)板书算式.观察:例5和复习题比较,有什么异同?

  不同点:另一个因数是两位数.

  相同点:一个因数末尾都有0.

  板书课题: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2)激发欲望,尝试练习.

  我们已学会一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能不能把这种方法应用到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中呢?大家试试看.

  教师巡视,并出示不同竖式.(估计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下)

  (3)师:这几种竖式计算结果都是一样的,哪种方法更简便?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确:第三种方法更好.因为先去乘0前面的数,将三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就简便了.教师板书规范竖式.

  2.教学例6:265×30

  (1)观察:与例5比较,有什么不同?

  (例5是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而例6是第二个因数末尾有0.)

  (2)类推练习

  我们已经掌握了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算,而这道题是第二个因数末尾有0,看谁能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学生试做,教师巡视:

  教师巡视时,如果发现以下写法:

  可写在小投影片上,让同学讨论.并取得共识:第二个因数末尾有0时,先用0前面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再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一个0,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3)反馈练习:

  350×24 73×60 186×50

  3.教学例 7:450×20

  (1)观察思考:例7与例5、例6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明确: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

  (2)这样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请同学们阅读例7并完成计算.

  引导学生交流,写竖式时把0前面的数对齐,只乘0前面的数;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反馈练习:

  230×40 150×60

  三、课堂总结.

  师生总结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①写竖式时,先把什么数对齐?

  ②把哪些数相乘?

  ③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怎样添0?

  四、随堂练习.

  1.下面的计算简便吗?计算不简便的,怎样算才简便?

  2.根据 24×22=528,69×13=897,你能直接写出下面各式的得数吗?

  22×24= 13×69=

  240×22= 6900×13=

  24×220= 690×130=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算比较简便?

  五、布置作业.

  1.240×22 38×80 280×20 305×30

  2.(1)28的50倍是多少?

  (2)65个120是多少?

  板书设计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平均数

  教具准备:

  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8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周长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计算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主的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并拓展研究不规则平面图形的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建立周长的概念,能指出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并会测量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是教学重点;正确、深刻地理解周长的含义是教学难点。注意设计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小组讨论等学习形式来强化对周长的理解,让难点在不经意中获得突破。

  三、教学意图和教学思路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体现做数学、玩数学的活动性和趣味性,感知先行,凸现探究过程。具体做到两个拓宽:拓宽周长概念的外延,拓宽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中尽力把绣球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争、去辩,在悟中得法。教学思路:从生活情境中引出周长概念+通过指和描理解周长概念十通过测量计算三角形和一般四边形的周长巩固周长概念并铺垫测量计算周长的一般方法+探究测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一般方法+探究测量计算不规则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师生沿着操场的边线绕操场跑步一圈。

  1.体验中引出周长。沿着操场的边线绕操场跑步一圈(板书一圈、边线)、让学生比划路线,描述多少是一圈、什么是边线、贴平面图,让学生用粉笔画跑步的路线,强调起点、终点、操场一圈边线的总长度、操场的周长。(板书周长)

  [评析: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赋予《周长这一知识点以现实意义。这样学生的学习得到了感性材料的支撑,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也很容易进入角色。此外,本节课把《周长》描述为一圈边线的总长度,简明易懂,充分体现了周长这一数学问题的现实性。》

  2.操作中理解周长。

  (1)指导学生找出身边物体的周长、指出课本封面的周长。(电脑显示给予确认)

  (2)让学生指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多媒体随后显示)

  〔评析:采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材料作为研究素材,增强学习的亲切感。通过指、描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操作中理解周长,而多媒体的效果使周长是什么更加清晰明朗。〕

  3.测量计算中深化对周长的认识。

  (1)(多媒体显示老鼠和兔子分别绕三角形、四边形的草坪跑步一圈)

  提问:谁跑得多?比什么?怎么能知道它们各自的周长呢?(板书:测量计算)

  [评析:多媒体的动态显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上的数学问题很快变成学生自觉探索的问题。]

  (2)在作业纸上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再组织小组汇报。(强调:所有边长的总和)

  [评析:通过练习获得测量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为探索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奠定基础。]

  (3)测量更多边形的.周长,总结强调周长即一周边线的总长度。

  4.引导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1)出示方格纸上的正方形、长方形,要求测量计算并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2)巩固练习。正方形的边长为2分米,计算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和由这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强调:计算的应是有关图形一周的总长度。

  [评析:通过这一变式练习,使周长即一周的总长度得以巩固,进一步强化了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3)测量并计算周长。(出示下面的图形)

  5.合作解决问题。测量计算出硬币和树叶的周长。

  [评析:对周长的理解不局限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等规则平面图形中,避免了学生生搬硬套,产生思维定势。把周长拓展到不规则平面图形中,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更加深刻,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

  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提问:他是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吗?还有不一样的吗?(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贴在1/2下面)

  5、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1)(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读题目。

  指导完成第1幅图。“这幅图是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这其中的一份怎样表示?请在括号里表示出来。”“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用1/3来表示?”

  其余几幅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集体反馈。“怎样表示?为什么?”(2)(课件出示第2题)学生读题目。

  交流:你选第几幅图?为什么?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

  强调:只有把一个图形或者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图。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2、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让我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数,好吗?

  课后反思:

  1、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在设计本节课时曾设想,怎样才能让新课的引入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呢?经多次“磨课”后,选择了让学生拍手表示物体平均分后的数量、这样一来,表示“半个”就不可能再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办法、课堂上学生的出色表现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在短暂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弯着出示,有的用另一只手挡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还有的干脆说:没法表示,就写两个字——半个。这时老师提出:“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学生

  提出用分数表示,还有的说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老师都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用数表示出来。然后老师有选择的告诉学生:0.5可以表示半个,这是小数,以后会学到,而像这个数(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数,也可以表示半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结合课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学好数学的热情。

  2、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在进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猜想1/

  3、1/4和1/8哪个大,哪个小,然后为他们提供试验材料,鼓励他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确了对于同一个物体(或同样大小的几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数就越小,所以1/2﹥1/4﹥1/8。这样一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以及大小的比较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探究数学的兴趣会更大更浓。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代学生设计教学,才会真正落实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的特征,初步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1秒的概念,知道1分=60秒。

  能力目标: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并适时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层面来感受秒。

  教学难点:建立1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理解1分=60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吗?今天老师有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 (世上有件宝,黄金买不到。一去不复返,愿你珍惜好。)

  师:关于时间的知识你们回家复习了吗?那让我们一起检测一下你复习的怎么样好吗?(让学生认读时刻)把你们画的表拿出来,相互看一下,比一比谁画的好?师巡视把画得好的贴在黑班上展示给大家看。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喜欢过节吗?有一个咱们中国最传统的、最重要的节日,猜猜是什么节日?每到这个节日,你们都会得到压岁钱,这是什么节日?(春节)

  打开教科书第59页,观察主题图,这是在哪儿?图上的人们在做什么?(春节联欢晚会现场,新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人们在倒计时……)

  师:过年真好!谁知道,刚才咱们倒数的5、4、3、2、1是用的什么时间单位?

  生: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时、分)要计量很短的时间,就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

  师:对于秒这个新朋友,你了解多少?(生:1秒很短。生:特别短。生:滴答一下就是1秒。)

  三、观察探究,建立时间概念。

  1. 观察表针(出示一个钟面)

  师:老师带来一个表,请你们看一下钟面上都有什么?(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你能不能给同学们指指看?(能)快,走到前面来。(每两个数字间有5个小格。12个大格一共就有60个小格。)他说的好不好?钟面上还有什么?(还有三个指针)

  2. 认识时分秒针走动

  师:钟面上三个指针的长短粗细一样吗?我们看钟面上这个最短的针叫什么?(时针)时针转动一大格就是1时,时针表示时。(师把“时”字贴在黑板上)黑色的长针叫分针,分针转动一小格就是一分钟,分针转动一大格谁知道是几分钟?转动两个大格呢?转动一圈是多少分钟 分针表示分。(师把“分”字贴在黑板上)

  师:除了这两个针外,还有一个针在转动,这个针最长最细,它叫秒针。

  师:请观察,秒针动一下就是走一个小格,走一小格就是一秒。

  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在1秒钟里做点什么呢?

  生1:一秒钟可以打开电视机的开关。

  生2:看电视时可以调一个台。

  生3:可以呼吸一次。

  生4:可以站起来。

  生5:一秒钟脉搏跳2下。

  (2)1秒钟你能做一个什么样的动作

  (拍手、数数、眨眼睛、点头等)

  师:同桌的孩子互相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动作。

  师:经过刚才的活动,你对1秒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生1:一秒很短。

  生2:是太短了。

  3. 1秒的价值。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其实,在1秒钟里也能干许多事呢。老师这里搜集了一些资料,一起来看看。(出示图片)

  师:了解了这些,你现在又想说点什么呢?

  生1:想不到一秒钟还能做很多事。

  生2:一秒钟也很有用,时间很宝贵,我们要珍惜时间。

  师:短短的一秒钟却是那么有价值,因此,时间很宝贵,连1秒钟都不能浪费,对吗?说到这儿,让我想起了咱们中国有一个闻名世界的飞人,知道是谁吗?(出示图片)刘翔在2004年奥运会上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的成绩是12秒91。短短的12秒91,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就产生了一个世界冠军,刘翔简直太了不起了。如果他慢上一丁点儿,获得金牌的人还会是他吗?因此,1秒,对他来说对于我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我们要分秒必争、争分夺秒。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和秒有关的东西或事情吗?

  生1:发射火箭的时候也要倒数10、9、8……

  生2:我们开运动会的时候也是1秒1秒地算。

  生3:过马路的红绿灯倒计时也是一秒一秒的。

  生4:电子表上有秒。

  师:是啊,咱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4. 认识几秒。

  师:现在请想一下秒针走一大格是多少秒?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数出来秒针走了5下。生2:不用数也可以知道,因为秒针走了1大格,每一大格有5小格,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5小格就是5秒)走六个大格呢?

  师:想一想,秒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秒针走一圈是60秒)秒针表示秒。师把“秒”贴在黑板上。

  5. 探究秒与分的关系。

  师:时分秒是时间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请看钟面上有形影不离的三兄弟,有一天,这三兄弟在钟面上交谈,时针和分针要进行跑步比赛,请同学们观察,时针和分针同时从一个地点出发,在相同的时间内,看他俩谁跑得快?(师演示)时针跑了多远?(时针跑了一个大格)时针跑一大格是多长时间?(时针跑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跑了多远?(分针跑了一圈)分针跑一圈是多长时间?(分针跑一圈是 60分)想一想60分和1小时之间有什么关系?(相等)所以我们就找出了时和分的关系:把1时=60分贴在黑板上)1时=60分,2时=( )分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1时=60分,两个60加起来就等于120,所以2时=120分)分针和时针比赛完后以后,秒针也来参加比赛,秒针要求和分针一起赛跑。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观察,当秒针到12时比赛开始,(好,开始。 比赛时间到)分针跑了多远?(分针跑了一个小格)分针跑一小格是多长时间?(分针跑一小格是1分钟)秒针跑了多远?(秒针跑了一圈)秒针跑一圈是多长时间?(秒针跑一圈是 60秒) 1分和60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指名回答)(师贴1分=60秒)1分=60秒,3分等于( )秒?谁知道?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分=60秒,3分就是3个60秒相加等于180秒,所以3分等于180秒)他说的好不好?(非常棒)

  四. 活动体验

  1. 感受1分钟

  师:60秒也就是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咱们来个一分钟的体验活动,好不好?

  (1)老师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项活动,有的是写字,有的是口算,有的是写数字。现在从抽屉里拿出题单看一看自己要做什么,尽快作好准备。问学生:写字的同学是哪些?做口算的呢?写数字的呢?

  生活动后汇报,师给予评价:孩子们这一分钟做的事情可真是不少。

  (2)刚才我们是静静地体会一分钟,现在咱们来点可以动的,好不好?每个大组选一个孩子表演拍球、跳绳,其余学生数数。(生活动后汇报,师分类给予评价,突出相同的一分钟,做得多的速度快。)

  师:这一分钟里,我们可以拍几十个球,跳几十下绳,一分钟的价值挺大的。那么,我们这一节课有多少个1分钟呢?(40个)。在这40分钟里我们将会收获更多的知识。

  (画苹果 写字 写数字 做蹲起 背古诗 背诵乘法口诀 做口算题 要求:听我计时。)

  五. 巩固新知

  师:学了知识,还要会用它解决问题,我们来比一比谁掌握得最好。

  1. 书63页第1题,请你仔细读题,认真思考,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2. 排名次说明理由(学生独立讨论完成)

  六. 总结全课,谈谈收获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时间很珍贵,连1秒钟都不能小看,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秒钟!

  师:孩子们,时间是由一秒、一分、一时、一天、一年积累起来的,每倾听一次新年的钟声,我们就长大了一岁。相信你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会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好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一)理解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笔算的算理,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思维过程和书写方法.

  (二)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

  笔算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的思维过程和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投影出示)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有关整十数除法的口算.

  1.口算.(找个别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

  60÷30 80÷20 180÷60

  450÷50 240÷40 720÷80

  540÷90 420÷70 280÷40

  2.在下面的括号里能填几?

  30×( )<200 40×( )<270

  (30乘以6的积最接近200,又小于200,所以括号里填6.)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40×( )<270,括号里能填几.(强调“”)

  全体同学独立完成下面各题.

  30×( )<61 40×( )<84

  70×( )<270 80×( )<330

  20×( )<48 50×( ) <140

  3.请两名同学在小黑板上笔算下面的题.

  36÷3=12 35÷8=4……3

  订正时要引导学生去比较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36÷3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一位数有商.

  35÷8除数比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大,所以试商时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数.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同学边回答,老师边用投影出示.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

  3.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1

  60个同学去参观航空模型展览,每20个同学编成一队,可以编成几队?

  分析:已知有60个同学,每20个同学编成一队,要求能编成几队,就是求60里面有几个20,用除法计算.

  60÷20=3(队)

  师:请把自己是怎样想的说一说.

  (60里面有3个20,所以商3)

  师:它的除数20是一个两位数,像这样的除法,叫做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样的式题也可以写竖式笔算.书写格式与用一位数除是一样的.

  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理解,计算这种除法时,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数,被除数是60,就是6个十,除数是20,就是2个十,60除以20,就是6个十除以2个十,怎样想?(2个十和几相乘等于6个十.从乘法口诀“二三得六”可以找到2个十和3相乘得6个十.所以,60除以20,商是3.3要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面,即60的个位数0的上面)

  答:可以编成3队.

  做一做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同学在作业本上做,几名同学写在胶片上)

  没有什么问题,订正后出示例2.

  例2:200÷30=6……20

  师:请同学试做,自己做完后,可以和同桌同学交流一下,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然后请同学回答,这道题商在什么位置上?说一说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类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除数是两位,就要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被除数的前两位比30小,说明20个十除以30商不够1个十.(也就是在十位上不够商1)就要看被除数的前三位,想200里面有几个30,也就是想几乘30的积接近200又比200小,6乘30的`积是180,接近200,而且余数比除数小,所以应该商6.(完成板书)

  做一做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首先想一想商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

  订正以上三题后,引导学生讨论: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时候,该怎样除?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投影出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法则”

  请同学对照“除数是一位数除法法则”类推出除数是整十数,应该怎样除.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三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

  3.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三、巩固反馈(投影出示)

  思考题.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下面的题.

  (1)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0=6……28

  500÷□=7……10

  (2)20个少先队员收了160千克苹果,如果每筐装20千克,还差2个筐.原来有几个筐?

  要求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做完以后,可以讨论、互相交流,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

  学生在做练习时,老师巡视批改,个别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关键是要掌握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作业:看书第41、42页.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学习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一内容的口算和用一位数除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笔算的算理与口算基本相同,因此,本节课教学新知识之前,要充分复习旧知识,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试做、讨论理解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除法的算理,从而可以为下面学习的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除法打好基础.

  本节课充分体现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可以使新知识得到巩固,最后安排了思考题,使有余力的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和展示.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余数,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明白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和动手操能力、观察对比、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在学习中引导学生逐渐养成细心观察、仔细思考的好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很高兴我们能相聚一起,在数学大本营里,收获知识,收获快乐。我们的口号是:数学大本营,快乐伴我行。(课件展示)

  咱们一起做个“猜手指”的游戏,从大拇指开始数至小指,依次往下数。当你说到一个数,孙老师就能知道这个数会落在哪个手指上,相信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学生挑战,教师应战。)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猜的这么快吗?这个游戏中藏着数学秘密呢!想知道吗?学完这节课,答案自然就揭晓了。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1.学习例2

  (1)收集信息

  师:我们班要举行联欢会,同学们准备用一些花来装扮教室,这样教室就更漂亮了。(出示课件)仔细观察,你从图中收集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谁会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自主做题)

  生:一共有23盆花,每组放5盆。

  生:求能放多少组,还剩下几盆?

  生:这是再求23里有多少个5,要用除法计算。算式是23÷5。

  生:我还会列除法的竖式(师板书算式)

  (2)动手操作:(课件展示)师:这道题的结果是多少呢,先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摆一摆。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组,最多可以分几组?还余几根?(独立完成,再展示结果。)

  (3)汇报评价:在小组内说摆小棒的过程,再汇报。

  生:把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组,最多分成了4组,还剩下3根。(师同时板书答案)

  师:看来,23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4组,还剩余3盆。剩下的还能再分吗?为什么?(课件再次展示,进行着重强调。)

  生:不能再分了,剩下的3根不够摆一组的。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时候候正好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还有剩余,在数学上,我们把剩下的不够分的数就叫余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4)认识余数

  边板书边讲除法家族里的新成员——余数。

  师:请跟老师一起读。

  (5)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读法。

  师:谁愿意来介绍一下除法家族里的每个成员?每个成员各表示什么?这个算式怎么读?

  强调:老师查字典知道“余”表示剩余的`,多出来的,余数就表示剩下不够分的数。

  (6)竖式计算

  师:有了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把这道竖式计算出来。

  生进行竖式计算。

  师:你列的竖式是否正确?数学课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请我们走进课本,用心阅读51页例2图。

  边读边思考:A、如果不分小棒,商是几?怎样知道的?B、23下面的数是几?它是怎么得到的?C、余数是几?是怎么得到的?

  D、你知道余数表示什么?(课件依次展示)

  小结:我们可以得出除法竖式计算三部曲:商、乘、减。(课件)

  (7)展示竖式。

  2、练习。

  师:同学们学会了吗,敢不敢接受挑战。

  (1)小试身手

  (2)知识城堡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学习例3

  (1)探究关系:如果刚才的例2中一共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如果是17盆,18盆,……,25盆呢?你会列式计算吗?

  (2)合作完成。

  (3)汇报结果:题目越来越难了,你怎么算得越来越快啊?有什么窍门吗?

  (4)小组合作:

  师:A、请观察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B、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同桌讨论,再互动交流)

  追问:为什么余数是依次增加了?(一个量在变,所以改变了另一个量。原来被除数在变,会引起余数的变化,被除数每增加1人,余数就会增加1。)

  2.归纳总结:所以,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反过来怎么说?

  3、智慧冲浪:

  (1)下面这样计算,对吗?错在哪里?

  (2)知识城堡2.

  (3)我是小法官。

  四、课堂总结,交流释疑: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有什么疑问?

  五、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开心小游戏:猜手指

  猜手指游戏是几个数字在循环?列式就是:()÷5=()…(),这个游戏主要看余数:如果余1,这个数会落在大拇指上;如果余2,会落在食指上;余3,落在中指上;余4,落在无名指上;会不会余5?如果没有余数,就落在小指上、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快速进行猜手指游戏了吧?(和同桌互做两个,学生根据结论,做游戏验证。)

  2、智慧小博士。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3

  设计说明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对常用的质量单位也有初步的了解,但是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且大部分学生对质量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基于上述情况,本设计关注了下面几点:

  1.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学具,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中,获得有关千克的丰富体验,从而牢固地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注重对实践过程的指导和实践结果的总结。

  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注意实时调控和指导,使学生的实践更有层次,目的性更强;在每项操作之后都帮助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生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盘秤

  学生准备

  盐 牛奶 黄豆 回形针 花生米 军棋 2分硬币 苹果 鸡蛋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察主题图,找出有关信息。

  提问:(1)图中淘气和小鸟分别在做什么?

  (2)淘气和小鸟分别有多重?

  (3)谁的体重更重一些?你是怎样知道的?

  引导学生发现:淘气的体重是30千克,小鸟的体重是50克,淘气比小鸟重。

  小结:淘气的体重用“千克”作单位,小鸟的体重用“克”作单位,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

  ⊙探究新知

  1.认识秤,学会读数的方法。

  (1)了解学生知道的秤。

  师: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标示的'净重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例如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呢?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课件出示各种秤)

  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见过的秤,比如学生可能通过看图,看电视,逛市场见过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等。

  (2)了解读数的方法。

  出示盘秤,提问:你知道圆盘上的刻度数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如果指针指向1,表示托盘上的物品有多重?

  学生观察盘秤上的圆盘,知道一个大格表示1千克。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2.动手实践,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

  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两袋盐的质量,知道两袋盐的质量是1千克。

  (2)掂一掂。

  请每个小组的成员轮流把两袋盐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3)估一估。

  用手掂一掂苹果,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的质量是1千克,然后用秤来称一称,验证自己的估计。

  (4)找一找。

  找一找周围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预设

  生1:2瓶矿泉水大约是1千克。

  生2:1大袋洗衣粉大约是1千克。

  生3:10本数学书大约是1千克。

  (5)体会几千克有多重。

  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苹果、洗衣液、白菜等课前准备好的物品)

  (6)抱一抱。

  汇报自己的体重,互相抱一抱,感受几十千克(或几十几千克)的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环节,学生依次体会到了1千克、几千克、几十千克(或几十几千克)的质量,给了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对于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大有益处。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4

  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的是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学生将首次在竖式计算时遇到进位的情况,因此,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感受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是本节课应重视的问题。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做到了以下几点:

  1.引而不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用迁移和类推的方法理解并掌握新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关注练习题的设计,为巩固新知服务。

  生动有趣的练习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巩固新知的“催化剂”。让学生板演、说笔算方法、指出笔算中的错误、把竖式补充完整等环节的设计,不但让学生把刚学过的知识在脑海中打下了烙印,而且提升了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课前准备

  PPT课件学情检测卡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口算。

  10×4+2 20×3+8 30×2+7 40×2+6

  7×8+68×9+55×6+93×6+7

  2.列竖式计算。

  32×2=321×3=431×2=

  设计意图:复习口算和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为进位乘法的学习作铺垫。新旧知识的衔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有效地指导新课的教学。

  ⊙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54页例题情境图)

  师:星期日,几个小朋友去游乐园游玩。看,他们已经来到了游乐园的售票处,请同学们独立观察情境图,从情境图中你们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口头表述从情境图中了解到的数学信息)

  2.探究算法。

  师:对于情境图中的数学问题,我们先看看淘气是怎么算的,一起来判断一下他做得对不对。

  (学生逐个判断)

  生1:第一个做对了。

  生2:第二个也做对了。

  生3:第三个做错了。

  师:共同交流找出“5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元?”的`计算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口算方法:10×5=50 2×5=10 50+10=60

  表格呈现法:

  50+10=60

  竖式计算:

  (重点指导学生说清竖式计算每一步的实际意义,师板演)

  3.指导标准竖式形式的书写方法。

  (1)12×5的竖式该怎么写?先乘哪一位?(相同数位对齐,先乘个位)

  (2)个位上相乘的积满十怎么办?(个位上相乘的积满十应向十位进1,0写在积的个位上,1写在十位和个位中间的横线上,写小一点)

  (3)再乘哪一位?(十位)

  (4)在竖式计算中,对于进到十位上的数该怎么处理?(在计算十位上的数时,应该把进到十位上的数加上)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使学生体会到观察位置不同,看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互位置关系一般是不同的。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习效率,本节的教学设计如下:

  1.注重新课前的复习铺垫。

  由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物体,升级到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为了使教学内容的呈现不显得突兀,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充分熟悉课上要观察的两个物体,通过做相关的练习题,回答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对将要观察的两个物体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从而为同时观察这两个物体扫除障碍。

  2.注重学生观察经验的积累。

  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学生根据情境图进行模拟观察,一方面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一方面获得观察经验,切实感受到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看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互位置关系一般是不同的,并能根据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进一步积累观察经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杯子、牙膏盒

  学生准备:杯子、牙膏盒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下面三幅图分别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连一连。

  2.提问:(出示一个牙膏盒)这个牙膏盒是什么形状的?从不同位置观察,每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3.导入新课。(将一个杯子和一个牙膏盒放在一起)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板书课题:看一看(二)]

  设计意图:在学习新课之前,分别观察杯子和牙膏盒,对这两个物体的外形进行充分的了解,为接下来从不同位置观察这两个物体做好准备。

  ⊙自主观察,感受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15页第1个例题。

  (1)观察情境图,推理想象。

  师:这三位同学分别是从哪个位置观察桌上的牙膏盒和杯子的?

  学生观察之后交流观察的结果和自己的想法。(淘气面对牙膏盒和杯子;奇思在淘气的对面,而且他是从上面观察的;笑笑在淘气的右边)

  (2)课件出示问题及下面的.两幅图:下面这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想一想,看一看。

  师:刚才我们已经确定了三位同学的观察位置,现在你们能说出这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

  (学生根据情境图进行初步的判断,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3)组织学生进行实物观察。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牙膏盒和杯子,模拟书上的情境与同伴进行实际观察,验证自己刚才的判断是否正确。

  师:请你们说说淘气和奇思看到的画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学生观察后汇报)

  2.解决问题:在笑笑的位置是否能看到牙膏盒?

  师:笑笑说她看不到牙膏盒,她说的对吗?

  (1)组织讨论。

  师:笑笑是在什么位置进行观察的?她看到的画面应该是什么样的?

  (请学生想象笑笑看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单的描述)

  师:你认为笑笑能看到牙膏盒吗?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判断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2)模拟观察。

  师:请组长拿出牙膏盒和杯子,照图中的样子摆好,小组合作进行观察,看看观察的结果跟你想的是否一样。

  (学生拿出实物,模拟情境图进行实际观察,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师: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在笑笑的位置看不到牙膏盒)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杯子会把牙膏盒挡住吗?(因为杯子在牙膏盒的前面,既比牙膏盒宽,又比牙膏盒高,所以会把牙膏盒挡住)

  3.课件出示教材15页第3个例题。

  (1)独立观察情境图,明确图意。

  师(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

  生:笑笑坐在桌子的左侧,淘气站在窗外向屋内观察。

  师:站在窗外的淘气看到的画面和我们看到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预设

  生1:我们看到的是笑笑的正面,淘气看到的是笑笑的背面。

  生2:我们看到的画面中笑笑在桌子的左侧,窗外的淘气在我们的对面,淘气看到的画面应该和我们相反。

  (2)课件出示教材15页第3个例题下面的四幅图,请学生尝试独立判断。

  师:你能说出哪幅图是淘气从窗外看到的吗?理由是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判断的结果和判断的理由,教师边巡视边倾听部分学生的判断方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27

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02-25

小学数学《左右》教学设计04-30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05-29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4-0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范文10-23

小学数学如何设计教学07-0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06-2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版06-23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与反思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