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不管我们学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1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部位:动物的精巢、卵巢;植物的花药、胚珠
2、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
(5)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
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
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1、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减数分裂中的卵细胞的形成
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若为奇数——减数第二次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看一极);
若为偶数——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3、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
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联会、四分体现象、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
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4、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一极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一极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
【注】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2
一、糖类化学通式:(CH2O)n(水解后的组成单位:葡萄糖(C6H12O6)
1、作用: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组成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原料
2、分类
A、单糖:葡萄糖(糖中的主要能源物质)、果糖、核糖(5碳糖)
B、双糖:(两份单糖脱水缩合而成)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C、多糖:淀粉(植物内糖的储存形式,人类糖的主要来源)
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糖原(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肝糖原(与血糖保持动态平衡)
3、多糖+脂质=糖脂
多糖+蛋白质=糖蛋白
二、脂质:(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
1、脂肪:(贮能物质;减少热能散失,维持体温恒定)
组成单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动物脂肪
甘油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
注:组成元素C、H、O
2、磷脂:细胞膜、核膜等有膜结构的主要成分
空气-水界面为单层,两端为液体的呈双层
注:组成元素C、H、O、N、P
3、胆固醇:调解生长、发育及代谢(血液中长期偏高引起心血管疾病)
组成细胞膜结构的重要成分注:组成元素C、H、O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3
植物的激素调节
1.达尔文的实验
实验结论:单侧光照射能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当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2.鲍森·詹森的实验
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拜尔的实验
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温特的实验
实验结论:造成胚芽鞘弯曲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产生:植物体内运输途径: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
5.植物激素作用: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实质:微量有机物
[解惑]
(1)温特实验之前的实验结论中不能出现“生长素”,只能说“影响”。
(2)证明“影响”是“化学物质”而非其他信号,并对该物质命名的'科学家是温特;提取该物质的是郭葛,其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由色氨酸合成。
(3)上述实验中都设置了对照组,体现了单一变量原则。
6、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合成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2)分布部位: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3)运输
极性运输: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
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
7、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
(1)实质: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浓度: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2)表现器官:敏感程度:根>芽>茎
发育程度:幼嫩>衰老
(3)尝试对生长素的两重性作用曲线进行分析
曲线中OH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增强。
曲线中HC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但仍为促进生长)。 H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为g。
(4)当生长素浓度小于i时促进植物生长,均为“低浓度”,高于i时才会抑制植物生长,成为“高浓度”,所以C点表示促进生长的“阈值”。
(5)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背光侧的浓度范围为大于m小于2m。
(6)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大于0小于m。
8、顶端优势
(1)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
(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到侧芽,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高,发育受到抑制。
9、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生理效应的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α萘乙酸、2,4D等。
生长素的作用机理:通过促进细胞纵向伸长来促进植物生长。
10、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见图)
(1)协同作用的激素
①促进生长的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②延缓叶片衰老的激素: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
(2)拮抗作用的激素
①器官脱落
②种子萌发易错警示与各种植物激素相联系的5点提示:
(1)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的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有机物,激素种类不同,化学本质不同。
(2)生长素有极性运输的特点,其他植物激素没有。
(3)植物激素具有远距离运输的特点,激素种类不同,运输的方式和方向不一定相同。
(4)植物激素具有调节功能,不参与植物体结构的形成,也不是植物的营养物质。
(5)利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植物比用天然的生长素更有效,其原因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具有生长素的作用,但植物体内没有分解它的酶,因而能长时间发挥作用。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4
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3、反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反射弧完整和一定条件的刺激。
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⑥神经节(细胞体聚集在一起构成)。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3)局部电流: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了局部电流。
(4)传导方向:双向传导。
下图所示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易错警示与兴奋产生与传导有关的3点提示:(1)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Na+的内流需要膜载体(离子通道),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故属于协助扩散;同理,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过程中K+的外流也属于协助扩散。(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的形式传导。(3)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差别:①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②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
(2)突触间隙内的液体为组织液(填内环境成分)。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惑]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是特化的细胞膜,其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分别相同。
易错警示有关神经传递中的知识总结
(1)突触和突触小体的区别
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②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有关神经递质归纳小结
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种化学信息物质,对有相应受体的神经细胞产生特异性反应(兴奋或抑制)。
①供体: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②受体:与轴突相邻的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上的蛋白质,能识别相应的神经递质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膜发生膜电位变化。
③传递: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
④释放:其方式为胞吐,该过程的结构基础是依靠生物膜的流动性,递质在该过程中穿过了0层生物膜。在突触小体中与该过程密切相关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含量较多。⑤作用: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另一个神经元发生膜电位变化(兴奋或抑制)。
⑥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转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次兴奋做好准备。
⑦种类:常见的神经递质有:a.乙酰胆碱;b.儿茶酚胺类: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c.5?羟色胺;d.氨基酸类:谷氨酸、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这些都不是蛋白质。
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5、大脑的高级功能:言语区: S区(不能讲话)、W(不能写字)、H(不能听懂话)、V(不能看懂文字)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5
一、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核控制范围(核质比)大→cell小。
二、细胞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一)细胞周期
(1)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两个阶段:
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
特点: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
特点: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
染色体特点: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
特点: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时机。
4.后期特点: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
特点: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参与的细胞器:
间期:核糖体,中心体
前期:中心体(复制形成纺锤体)
末期:高尔基体(细胞壁的合成)
线粒体全过程。
有单体出现时,DNA与染色体数目相同,单体消失时,DNA数目为染色体的2倍。
三、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
不同点:
植物细胞前期纺锤体的来源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直接产生末期细胞质的分裂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隔开
动物细胞由中心体周围产生的星射线形成。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使细胞缢裂
相同点: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
五、有丝分裂的意义: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六、无丝分裂:
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但是有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平均分配。例:蛙的红细胞。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6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和结论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2)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
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的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T;G≡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特点:
①稳定性:DNA分子中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
②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多种多样(主要的)、碱基的数目和碱基的比例不同
③特异性:DNA分子中每个DNA都有自己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5、计算
第3节DNA的复制
一、实验证据——半保留复制
1、材料:大肠杆菌
2、方法:同位素示踪法
二、DNA的'复制
1、场所:细胞核
2、时间:细胞分裂间期。
(即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3、基本条件:
①模板: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即亲代DNA的两条链);
②原料:是游离在细胞中的4种脱氧核苷酸;
③能量:由ATP提供;
④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4、过程: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形成子代DNA
5、特点: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7、精确复制的原因:
①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8、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简记:一所、二期、三步、四条件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7
1、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2、酶的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作用条件温和,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温度、pH等。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
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3、ATP与ADP相互转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4、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8
一、遗传的分离定律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1)遗传学实验的科学杂交实验包括:人工去雄、套袋、授粉、套袋。
(2)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首先选择了相对性状明显和严格自花传粉的植物进行杂交,其次运用了科学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和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研究。
2.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3)分离定律的内容是在杂合体进行自交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4)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5)分离定律在杂交育种方面的应用是:选育出显性性状的个体后需要进行不断的自交,以获得纯合子;选育隐性性状的个体时无需连续自交即可获得所需的纯合子。
拓展:
①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两表现不同的亲本杂交子代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或亲本杂交出现3:1时,比例高者为显性性状。
②一个生物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以从亲本自交是否出现性状分离来判断,出现分离则为杂合子。
二、遗传的自由组合定律
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内容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
拓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通过测交实验,若测交实验出现1:1,则证明符合分离定律;如出现1:1:1:1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验证决定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可通过杂合子自交,如符合9:3:3:1及其变式比,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如不符合9:3:3:1,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熟练记住杂交组合后代的基因型、表现型的种类和比例,并能熟练应用。
2.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3)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高茎豌豆×矮茎豌豆DD×dd
↓↓
F1:高茎豌豆F1:Dd
↓自交↓自交
F2:高茎豌豆矮茎豌豆F2:DDDddd
3:11:2:1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黄圆×绿皱P:YYRR×yyrr
↓↓
F1:黄圆F1:YyRr
↓自交↓自交
F2:黄圆绿圆黄皱绿皱F2:Y--R--yyR--Y--rryyrr
9:3:3:19:3:3:1
在F2代中:
4种表现型:两种亲本型:黄圆9/16绿皱1/16
两种重组型:黄皱3/16绿皱3/16
9种基因型:纯合子YYRRyyrrYYrryyRR共4种×1/16
半纯半杂YYRryyRrYyRRYyrr共4种×2/16
完全杂合子YyRr共1种×4/16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生理特性
结构特点:流动性(其原因是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多是可以运动的)。体现细胞膜流动性的事实有: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神经元突起(树突、轴突)的形成、动物细胞质的分裂、“小泡”的形成、细胞融合、神经递质的分泌等。
生理特性:选择透过性(与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目有关)。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均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生物重点内容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9
内分泌系统知识点:
1、甲状腺:
位于咽下方。可分泌甲状腺激素。
2、肾上腺:
分皮质和髓质。皮质可分泌激素约50种,都属于固醇类物质,大体可为三类:
①糖皮质激素如可的松、皮质酮、氢化可的松等。他们的作用是使蛋白质和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使肝脏将氨基酸转化为糖原;并使血糖增加。此外还有抗感染和加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②盐皮质激素如醛固酮、脱氧皮质酮等。此类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抑制对钾的重吸收,因而也促进对钠和水的重吸收。
③髓质可分泌两种激素即肾上腺素和甲肾上腺素,两者都是氨基酸的衍生物,功能也相似,主要是引起人或动物兴奋、激动,如引起血压上升、心跳加快、代谢率提高,同时抑制消化管蠕动,减少消化管的血流,其作用在于动员全身的潜力应付紧急情况。
3、脑垂体:
分前叶(腺性垂体)和后叶(神经性垂体),后叶与下丘脑相连。前叶可分泌生长激素(191氨基酸)、促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催乳素(199氨基酸)。后叶的.激素有催产素(OXT)和抗利尿激素(ADH)(升压素)(都为含9个氨基酸的短肽),是由下丘脑分泌后运至垂体后叶的。
4、下丘脑:
是机体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可分泌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制因子等。
5、性腺:
主要是精巢和卵巢。可分泌雄性激素、雌性激素、孕酮(黄体酮)。
6、胰岛:
a细胞可分泌胰高血糖素(29个氨基酸的短肽),
b细胞可分泌胰岛素(5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两者相互拮抗。
7、胸腺:
分泌胸腺素,有促进淋巴细胞的生长与成熟的作用,因而和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10
1、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1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和结论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注射活的无毒R型细菌,小鼠正常。
2.注射活的有毒S型细菌,小鼠死亡。
3.注射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小鼠正常。
4.注射“活的无毒R型细菌+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小鼠死亡。 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5.加热杀死的有毒细菌与活的无毒型细菌混合培养,无毒菌全变为有毒菌。
6.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纯:①DNA②蛋白质③糖类④无机物。分别与无毒菌混合培养,①能使无毒菌变为有毒菌;②③④与无毒菌一起混合培养,没有发现有毒菌。
噬菌体侵染细菌 用放射性元素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让其在细菌体内繁殖,在与亲代噬菌体相同的子代噬菌体中只检测出放射性元素32P DNA是遗传物质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2)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如何深刻理解重点知识
对于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大家要深刻理解。如何才能深刻理解呢?大家读书时要时时思考“六个W”。这六个W分别是:
Who —→ 谁或什么结构
What —→ 发生了什么变化或有什么
How —→ 怎样发生的
When —→ 什么时间或什么顺序
Where —→ 在什么场所或结构中发生的
Why —→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生物知识点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12
以下是根据课本内容总结的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1.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成熟生殖细胞进行的细胞分裂,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变异是指亲代和子代个体间出现差异,根据变异是否可以遗传,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前者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后者指环境因素造成的变异。
4.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多基因、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5.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以上是根据课本内容总结的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具体请参考课本或其他资料。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13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理论要点: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2、进步性:认为生物是进化的。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理论要点:自然选择(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2、进步性: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3、局限性:
(1)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2)自然选择对可遗传的变异如何起作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仅局限于个体水平)
三、现代达尔文主义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1、种群:
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特点:不仅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而且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3、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1)按定义计算:
例:从某个群体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个,则:基因型A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型A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型a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
答案:30% 60% 10% 60% 40%
②某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它的纯合子的频率+ ?杂合子频率
例:某个群体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 、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0%,则: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
答案:60% 40%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三)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四)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机制。
1、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而且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 配并能生殖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2、隔离:
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生殖隔离:指不同种群的个体不能自由交 配或交 配后产生不可育的后代。
3、物种的形成:
(1)物种形成的常见方式:地理隔离(长期)→生殖隔离
(2)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
(3)物种形成的3个环节: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②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四、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
1、地球上的生物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级到高级逐渐进化而来的。
2、真核细胞出现后,出现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从而出现了有性生殖,使由于基因重组产生的变异量大大增加,所以生物进化的速度大大加快。
五、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进化的.关系是: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结果;而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又加速了生物的进化。
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如何归纳总结
我们知道,为了把一个知识讲得很透彻,老师们在讲课的时候往往是将课程分成一块块进行讲授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消化理解。但这样做也存在一个明显的缺点那就是知识缺乏整体性,显得零散。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之后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找到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再像用线穿珠子一样将知识连贯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样做有利于我们对整个生物学科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比如,神经细胞、脑与脊髓灰质各自有他们的知识点,但是他们也有共通点,这个共通点就是把他们串起来的线索所在。
细胞膜知识点
(1)组成:主要为磷脂双分子层(基本骨架)和蛋白质,及少量糖类。(其他具膜的细胞结构的膜成分与之相似)
(2)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原因:磷脂和蛋白质的运动);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通透性。
(3)功能: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间信息传递、识别、免疫(膜上的糖蛋白)
(4)细胞膜的制备: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吸水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取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新鲜的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14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1.孟德尔研究遗传方法:假说-演绎法。
2.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两个基本因素):①选材;②对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研究。
3.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前期:没有同源染色体;中期:没有同源染色体;后期:没有同源染色体;末期:细胞质分裂。
5.基因重组的方式: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上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
6.判断显隐性:有中生无(亲代表现型正常,子代出现患者);无中生有(亲代表现型患者,子代出现正常);母病子不病,非亲病(亲代为患者,子代为正常,非亲生关系)。
7.伴性遗传:伴性遗传是指某些遗传性状不按孟德尔定律遗传,而是与性别相关联遗传。如人类的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特点是:在遗传过程中,这些性状总是和性别相关联,并通过亲代传给子代。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15
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一、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
1、地球上的生物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级到高级逐渐进化而来的。
2、真核细胞出现后,出现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从而出现了有性生殖,使由于基因重组产生的变异量大大增加,所以生物进化的速度大大加快。
二、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进化的关系是: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结果;而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又加速了生物的进化。
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传的基本规律
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细胞增殖
1.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2.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4.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5.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高中生物知识点口诀
微量元素
铁、猛、碰、新、木、桶
Fe、Mn、B、Zn、Mo、Cu
大量元素
洋、人、探、亲、丹、留、人、盖、美、家
O、P、C、H、N、S、P、Ca、Mg、K
People=人
八种必须氨基酸
甲硫氨酸、缬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
一
甲携来一本亮色书.
二
假设来借一两本书
三
携一两本单色书来
四
苯赖色亮,异苏甲缬
又笨,又赖,但颜色比较亮,容易酥裂,是双假鞋。
组织器官分化
内消呼肝胰,外表感神仙
高考生物常考知识点
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结构核仁
3、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染色质两种状态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6、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7、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8、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高效性。
特性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9、ATP与ADP相互转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10、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相关文章:
生物必修二遗传的知识点04-23
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05-26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04-22
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4篇05-26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5篇06-14
生物知识点必修一03-31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06-22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06-28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