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时间:2023-12-30 08:50:25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安的荔枝》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1

  这部小说从一个底层官吏的角度,讲述了“一骑红尘妃子笑”背后的故事。杨贵妃想吃岭南的新鲜荔枝,可荔枝三日便会变质,按当时的交通条件,就算有日行千里的龙驹,也绝不可能在三日之内从五千里外的岭南把新鲜荔枝运到长安。从九品的上林署监事李善德,被上司设计接下了这份荔枝使的工作。

  既然没有退路,李善德抱着“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的想法,决定放手一搏。他白天向岭南狂奔,夜晚研究沿途地势和里程,设计各种可能的运送线路。到达岭南后向当地峒人学习荔枝品种和存储方式,向当地商人了解各种转运载具,然后四路齐发试验不同的线路,在一次次失败、分析、完善、再试验后,终于总结出一份新鲜荔枝的转运之法,涵盖了驿站调度、运具配置、载重与里程换算、费用核算等无数细节。读到这里时,我看到李善德殚精竭虑终于有了办法,本以为后续情节平淡一些,不知这里才是小说精彩的开始。

  怀揣转运之法,李善德在长安的衙门却处处碰壁,甚至被人骗去转运之法意欲抢功。好友提醒他要“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在呈上转运法之时,附上一份谢表,说明此事有岭南五府经略使着力推动,度支司同人大力支持,太府寺、司农寺、尚食局助力良多,别人就不敢抢功了。这种“和光同尘“的态度,今天依然很重要。要做成一件事情,确实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我们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不要高估或过于看重个人的价值。在见龙在田之后,君子应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方可无咎。东方甄选的董宇辉,以一己之力贡献了东方甄选直播间的`半数以上流量,但在新东方三十周年庆典上却说“我平凡得不值一提,是你不可多得的爱为我镀了金身。"

  在获得卫国公杨国忠的银牌之后,李善德顺利召集各部司主事,分配下去运送荔枝所需的各项任务。他依足了规则,却处处碰壁;而有这么一块不在任何官牍里的牌子,却畅行无阻。这一刻,李善德感觉到了官场的荒谬,也亲身体验到杨国忠说的“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

  李善德带着杨国忠的银牌再下岭南,却忘记给上次结识并帮助他的阿僮姑娘带长安兰桂坊的酒。阿僮气恼之余,依然请他吃了甘甜的丹荔,并对他说:“好朋友就是这样的。你忘了给我带酒,但我还是愿意给你拿丹荔。“真正的朋友,不是价值的交换,而是愿意为对方着想,为对方付出。

  李善德与另外一个好友苏谅的关系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不仅没有能履行对苏谅的承诺,反而给苏谅带来了厄运,使其被迫远遁海外。同时,在采摘阿僮家的荔枝过程中,因为官场的层层加码游戏,园中的荔枝树被砍伐过半,李善德却无力阻止。这两件事让他痛苦地意识到,要做好荔枝使,就不得不背离自己的良心。他看着在格眼簿子的图例,其中赭点为色变、紫点为香变、朱点为味变,而墨点则意味着荔枝发生褐变,流出汁水,彻底腐坏,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心上的墨点。在回程路上,李善德一度存心糟践自己,孤身一人夜下陌生山岭,却也无法让他那颗带着墨点的心恢复纯净。

  当两瓮荔枝被及时送进长安城、事成之后,李善德已没有功成名就的喜悦:“我原本以为,把荔枝平安送到京城,从此仕途无量,应该会很开心。可我跑完这一路下来,却发现越接近成功,我的朋友就越少,内心就越愧疚。我本想和从前一样,苟且隐忍一下,也许很快就习惯了。可是我六月一日那天,靠在上好坊的残碑旁,看着那荔枝送进春明门时,发现自己竟一点都不高兴,只有满心的厌恶。那一刻,我忽然明悟了,有些冲动是苟且不了的,有些心思是藏不住的。“他不愿意为了贵妃喜欢和个人的仕途,继续劳民伤财地运送荔枝,导致底层百姓家破、驿站逃役、骑手奔亡、社会贫困,他要上报实情,希望上层以国家和百姓为重,不再运送荔枝。因为追随自己的内心,李善德彻底激怒了卫国公杨国忠,弹劾他的折子接连不断,幸得有人暗中保护才没有被砍头,但仍被全家流放岭南。“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让他不仅有机会"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而且也成功避开了一年之后的安史之乱和长安烽火。

  阅读这篇小说,不仅能体验到语言的诙谐、情节的精彩和光辉的人性,冯元一这样一个悬疑角色也为小说增加了可读性。他在李善德四处碰壁时给其引见了杨国忠,顺利实施运送计划;在李善德触怒杨国忠后又巧妙让皇上打赏李善德,避免其受判重刑。冯元一仅仅依靠两次模糊不清的传话和一次远远的手指,便揽走一部分功能,并顺手救下李善德。大人物手中的一粒沙,落在小人物身上,便是一座山。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2

  最近读的书《长安的荔枝》,一本非常有意思的超级短篇小说,谁写的?额,看的太快,没记住,刚刚翻看了下,本书作者马伯庸,详情可以百度百科,本人写完这篇随书笔记,立马虔诚认真去了解作者,以补救拜读大作不尊作者之愧。

  长安的荔枝,立马想到了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里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史讽今并不少见,初以作者也是如此,却另辟蹊径。主人公不是皇城寻乐时时欢的唐明皇和贵妃杨,所有的任务情节都在运送荔枝的荔枝使李善德上,开局荒唐,结局依然荒唐。小富即安的他,误接皇命,命运,给了他永远赔本的买卖。一个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他去做了,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保鲜方式他想了,路线他规划了,耗尽自己全身能量,他做出了最合理的规划,最后在动用权利的情况下,全国劳力的情况下,完成了任务,最后,判刑流放。看起来如此荒唐。

  有人说,他的判刑是正确的',他确实收了钱,尽管钱不是给他所用,他确实私自动用权力开冰窖,取大额冰块。一事论一事,功过分开,违法必究。但,究其原因,他的选择在哪,所有的事情把他放在了非法的界限里,而不是慢慢逼退。皇命已经给人判刑,生活中的阳谋虽然明显比这远逊色的多,但让人实在怀疑,这类方法是否从小遗传。每次在听到一些很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总是找不到原因,总让自己陷入思考,我看这人不像会出现这种事情的呀,什么导致他这样冲动,或许这本书也告诉了我答案。

  长安的荔枝,那是用百姓的血来浇灌的,吸取了人的精华,才在长安得以有如此天下珍品。这让我想到,被誉为世间最纯净的天堂布达拉宫下压的是数以万计的西藏农奴,每天的佛诵朗朗,是在吟唱高原的美好,还是洗刷罪恶。

  李善德并没有因为结局的预见性就等待审判,这大概是遇见困境下最好的面对方式吧。历史上的李善德是否是杜子美的朋友就不得而知了,但才倾天下的子美先生面对这样的死局也无能为力,才子也得为五米折腰。

  摘抄一些比较耐人寻味的句子。

  二月春风,柳色初青,每到这个时节,长安以东的大片郊野便会被一大片碧色所浸染,一条条绿绦在官道两旁依依垂下,积枝成行,有若十里步障。唯有灞桥附近,是个例外。只因天宝盛世,客旅繁盛,长安城又有一个折柳送别的风俗,每日离开的人太多,桥头柳树早早被薅秃了。后来之客,无枝可折,只好三枚铜钱一枝从当地孩童手里买。一番铜臭交易之后,心中那点“昔我往矣”的淡淡离愁,也便没了踪影,倒省了很多苦情文字。

  读到这里,倒不是觉得句子有多优美,只是感叹,金钱永远都会钻探到任何一个能够繁殖的地方,纵使离别是多么悲伤的时刻,在看到利益存在,以及人们的模仿趋向性,也就无枝可折。

  李善德刚要回答,脑子里突然闪过韩承下午教诲的为官之道:“和光同尘,好处均沾,花花轿子众人齐抬。”一霎时福至心灵,悟性大亮,连忙躬身答道:“下官德薄力微,何敢觍颜承此重任。愿献与卫国公,乐见族亲和睦,足慰圣心。”

  这一刻,古来谄媚之臣浮现在李善德背后,齐齐鼓掌。

  对于和光同尘我是表示赞同的,虽然,所有人都觉得这里只有李善德出了力,其他人不过是好手之劳。但是,社会本就是共同奉献的,科学家与农民等价,虽然迫于现在形式以及提倡生产力发展下,我们做不了平等,企业家可以在每天应酬下获得巨额等价物,农民每日伏地结局却早早一抔黄土。这里明显藏着巨大的不平等,但是相比于过去平均贫困,这无疑是进步了许多。我讨厌贫富差距巨大,但更讨厌贫困。

  这里的谄媚大概是讽刺那些,什么都没参与,甚至在过程中层层阻拦,但看到结局的巨大利益,甘愿给予巨大利益给这些人,以保证事情顺利运转下去。如果不分的巨额利益给这些人,事情进行就会百般艰难。我想,每个人都在义愤填膺吧,他们不就是站着权力大棒为自己敛财。这里的问题不得让人琢磨。

  这本书自己也讲不出个所以然,大概是自己读下去,才知道。当然,也不完全是官场沉浮,也就爱情描述,大抵都集中在一句话里头了吧:“我嫁的是他,又不是长安”。

  也从中了解到子美的那组《前出塞》:“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我想,读书更多的时候是在寻找感染,有时候,看着一行行文字,就会想到,自己短暂生命里遇见的那个片刻,画面描绘的跟书上写的一样,那样美好停驻。刚刚在看到《我想做一只翱翔的雄鹰》,我想到,褐衣身怀远志,穷不坠青云,先生出生比我贫困,但已成天地伟人,我未来也因坚定方向,不应羡慕他人。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3

  以前只听过: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当时年少无知,也不爱思考,只是以为是一名骑手,累死累活,快马加鞭地给杨贵妃送来爱吃的新鲜荔枝,并没有深想其中深意,甚至觉得诗句还有点美。

  近日读了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全文不到10万字,我看的是电子书,随时能看,很快就翻完了。才知道,我以前只知道送进长安城这一框新鲜荔枝,而不知其背后隐藏的财力、劳力、甚至性命。

  天宝十四年,长安的一名五十二岁的九品小吏李善德,被迫接受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贵妃过生日的时候,献上岭南运来的新鲜荔枝。本来采买是个肥差,怎么能轮得到老实巴交的他呢?要知道他官小人老实,年过半百,都买不起长安城偏远街道的房子。

  原来,一般的采买确实轮不到他。但这次不一样,这次的任务不是容易储藏的荔枝蜜,而是鲜荔枝。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大致包括广东、广西和云南省东部、福建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区)距离长安(西安)五千余里,一路上快马加鞭到极限,也要小一个月。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完不成就是死罪。所以李善德的上司,设计灌醉李善德,哄他领下任务,等李善德酒醒意识到时也无计可施。

  李善德心灰意冷,既然自己死罪难逃,那就拼命试一把。反正是死,那么在临死之前,不妨尽力试一试,兴许还能博得一线生机。况且,自己在赴死之前,也必定要为家中的妻女安排好余生。

  他想: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李善德要去岭南亲自进行大量的实验与尝试,需要资金支持。因他抱着必死之心,所以一咬牙一跺脚,向朝廷预支了30贯钱,一方面用于本次任务,一方面,也要留一些给自己的妻女,因为自己很有可能回不来。(按1贯约等于现在人民币700元换算,30贯相当于现在的2万元左右)

  真枪实战才发现,原来运用一次荔枝,单条路线一次需要1000贯。正确路线需要从多条路线中对比得出,于是,单实验,李善德花费几千贯(约等于现今200万人民币,由某有远见的商人资助)。从岭南运送两瓮荔枝到长安大约要花费七百贯,折合一棵荔枝十七贯五百钱(相当于现金一万出头),一棵荔枝比一头骆驼还要贵。

  李善德经过多次实验,结果证明,摘下来的荔枝最多坚持五天,新鲜的荔枝,只有四天。但是如果用“分枝植瓮之法”和“盐洗隔水之法”,一共能争取到十一天时间。十一天相比最初的五天,已是两倍之多。个中需要极其详细的计划:中途二十多个州县短途供应、驿站人员和马匹准备、运送方式转换、何处调冰、何处接应、如何囤冰...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做到极细密极周至方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处思虑不当,很可能导致荔枝送不到长安。

  给贵妃的那份荔枝,加上中途损耗,需要从荔枝园里砍十棵荔枝树。但是,贵妃娘娘吃到了荔枝,那么她的大姐韩国夫人要不要吃?三姐虢国夫人要不要吃?杨氏诸姐妹哪个都得照顾到。于是,右相下令,要增加到三十颗荔枝树。然而,为了保证事情稳妥,执行人员层层加码,右相要三十丛荔枝,到了都省就会增加到五十丛,转到经略府,就会变成一百丛,办事的人再打出些余量,至少也会截下两百丛,相当于毁了一处荔枝园,而一棵荔枝树长成,却要二十年。

  荔枝增加了6倍,那运费和人力自然也增加了6倍不止。

  荔枝最后一次转运,路程四千六百里,所涉水陆驿站总计一百五十三处,总计花费三万一千零二十贯(相当于现今20xx万人民币还要多)。

  于是,在二十多个州县、千名骑手+水手、驿站人员、千余精良马匹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有一骑在最后节点冲进长安城(从岭南到长安之间的漫长驿路中,九成九的荔枝因为各种原因中途损毁了)。而这一骑,只有两坛荔枝。

  李善德原本以为,把荔枝平安送到京城,从此仕途无量,应该会很开心。可他跑完这一路下来,却发现越接近成功,朋友就越少,内心就越愧疚。他本想和从前一样,苟且隐忍一下,也许很快就习惯了。

  可是他在六月初一那天,靠在上好坊的残碑旁,看着那荔枝送进春明门时,发现自己竟一点都不高兴,只有满心的厌恶。那一刻,他忽然明悟了,有些冲动是苟且不了的,有些心思是藏不住的。”

  最后,李善德虽然立下大功,完成运送荔枝的任务。但是由于敢于直谏,指责右相将运送荔枝的巨额花费均摊在老百姓的徭役中,全家被判处长流岭南。

  六月底的一个清晨,他带着夫人孩子平静地从延兴门离开。从京城到岭南的这条路,他实在是熟极而流。但这一次,他还是第一次有闲暇慢慢欣赏沿途的景致。一家人走走停停,足足花了四个月时间,才算是抵达了岭南,这个让李善德很满意的救赎自己、安置万年的地方。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相关文章:

《长安长安》歌词06-27

荔枝的作文02-25

关于荔枝的作文02-16

《荔枝》教学设计04-08

荔枝的作文[精华]10-19

描写荔枝的句子06-26

荔枝肉的做法07-11

摘荔枝作文10-29

吃荔枝作文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