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职业》阅读答案
现如今,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职业》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职业》阅读答案 篇1
关于职业
夏丏尊①
关于青年的职业,有人这样说:“职业是神圣的,而且是终身大事。青年于未就职业前需考察社会环境,审度自己个性,参酌将来的希望,仔细选择。”
这番议论原不是毫无理由的话。可是按现今之实际。却不免是一种高调。“审度自己个性”,“参酌将来的希望”,这种条件在眼前有许多职业可就的人,也许可作参考。可是在大多数的一般人看来,这番议论只等于空洞的说教,等于一张不能兑现的美丽的支票而已。
现在让我来平心静气地提几条可走的方向供诸君参考。据我所见,普通人的职业的来路不外下列几项,诸君所能走的方向当然也不出这几项。一、独立自营,二、从事家业,三、入工商界习业,四、入公共机关作月薪生活。
诸君出校门后投身职业,该向哪一条路跑,原不能一概论定,一条路有一条路的难处,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志愿,断难代为抉择。不但别人难以代为抉择,恐诸君自己也无法抉择。在现在的情势之下,一切须看条件:要独立自营,至少家里须有小资本;要从事家业,至少家里先要有老业;要入工商界学业,至少在工商界要有能介绍的亲友;要入机关领月薪,也至少要有人援引;此外,各门还要有能相适应的特种品性。不过就大体说,诸君为生活计,总须走一条路,而且事实也非逼迫诸君去走一条路不可。现世尚谈不到机会均等,只好各人走各人的路,“君乘车,我戴笠”,“君担簦,我跨马”,有的乘车,有的戴笠,有的担簦,有的跨马,从前有此不平,现在仍有此不平,无法讳言。
在现今什么都只好去碰去看,尤其职业。今日在职业界吃饭的人,其职业大概都是碰来的。他们有的在某公司办事,有的在某工厂中为事务员,有的在某衙门里作官吏,有的在某处办农场,但我相信他们当初并不曾由此预期,只是因了偶然的机会,经过几次转变,达到现在的地位而已。
但诸君不可误解,把“碰”解作不劳而获的幸运。要碰,先须有碰的资格,没有资格,即使有偶然的机会在你眼前,你也无法将它捉住。某商店须用一个管银钱的店员,你如果是没有金钱信用的人,就无资格去碰了;某机关要请一个书记(文员),你如果是文理不通字迹潦草的,就无资格去碰了;某公司要找一个能担繁重事务的职员,你如果是身体怯弱的,就无资格去碰了。身体、品性、知识,都是碰的条件。中学校教育原不是教授职业技能的,但在身体的锻炼,品性的陶冶、知识的修养各点上来看,却不能说与职业无关。诸君在学校如果曾做了正式的学习,不曾马马虎虎地度过,那么对于以后的就业来说,也可以说不曾白花了学费了。
诸君出校门以后,就利用在学校中锻炼好了的身体,陶冶过了的品性,修养来的知识去碰吧。一面还须把身体、品性、知识继续锻炼陶冶修养以期不失未来的.新机会。万一不凑巧一时碰不到职业,请平心反省,是否自己没有碰的资格?倘若自己觉得资格不够,就应该努力修补。如果自问资格无缺,所以碰不到职业完全由于没有机会,也只有再去碰而已。实情如此,有什么别的话可说呢!
选自夏丏尊文集《白马湖之冬》,有删改
【注】①夏丏尊(1886-1946):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曾先后在湖南第一师范、春晖中学等学校任教。
17.请用一句话概括作者为青年学生将来就业的问题提出的建议。(2分)
18.仔细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4分)
(1)文中画线句中的“不能兑现的美丽的支票”指什么?(2分)
(2)作者认为职业要去“碰”,根据下面所附《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碰”的义项,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中“碰”的理解。(2分)
①撞击;②偶然遇见;③通过接触进行试探;④触犯顶撞
19.第六段列举店员、书记、职员的事例有什么作用?(3分)
20.下列名人名言中与本文主旨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
A.世上没有卑贱的职业,只有卑贱的人——林肯
B.机会总是偏爱有所准备的人。——巴斯德
C.人生中最困难者,莫过于选择。——莫尔
D.智者创造的机会比他得到的机会要多。——培根
参考答案:
17.(2分)希望在校的青年学生把身体、品性、知识锻炼陶冶修养好,以期不失未来的就业机会。
18.(4分)(1)(2分)“青年于未就职业前需(考察社会环境),审度自己个性(1分),参酌将来的希望(1分),仔细选择”的议论。
(2)(2分)文中的“碰”指的是青年就业时要就眼前可能拥有的某一个职业,通过接触进行尝试。(意近即可)
19.(3分)有力地论证了 “碰,不是不劳而获的幸运。要碰,先须有碰的资格,没有资格,即使有偶然的机会在你眼前,你也无法将它捉住”这一观点。
20.(2分)B
《职业》阅读答案 篇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何嗣焜:由职业校长而践行现代大学制度
俞 可
1897年4月8日,地处上海徐家汇的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开办师范院,此举为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之滥觞。师范院亦为该校首个教学机构,后人遂尊该日为校庆日。因此创举,南洋公学首任总理(校长)何嗣焜得以彪炳中国教育史册。何嗣焜(1843一1901),字梅生,江苏武进人,世代耕读。以一介生员入伍(淮军)而辅佐两广总督张树声,仕途坦荡却并非得意,便遁隐乡野。1896年,清廷决意创办南洋公学,天降大任于斯人,何嗣焜认定办学乃安身立命之举,毅然肩负南洋公学首任总理之职,为该校百年伟业奠基,为中国教育体制拓荒。
甲午战争惨败。1860年10月31日,太常寺少卿盛宣怀向光绪递呈奏折,阐明创办南洋公学之意,并提议三品衔分省补用知府何嗣馄出任公学总理,总办公学事务并节制下设的监院和华课总教习。盛宣怀之所以慧眼识中何嗣焜是因为他热衷于教育,主张“开通知识,教育尤亟”;盛宣怀称其“学术湛深,不求闻达,志气尤坚卓,不致始勤终堕”,“总理之人非该员不足当此选”。
以“明体达用,勤学善诲”为培养目标,何嗣焜设计了严格的选拔制度。师范新生皆持“白据”即“南洋公学师范学堂试业证”,两个月后再确定去留和分层。分层采用“五层格”,每合一层格者可换据,依次换为蓝、绿、黄、紫、红据。执红据者准予担任教习。每季考核一次,优者递进,劣者淘汰。何嗣焜每月按层格发给师范生津贴,一层格每月津贴膏火银6两,进一层格加银1两,10两封顶。对成绩欠佳与违犯校规者,则扣除膏火银。一旦兼职教员,师范生可额外领取40两,而总教习月薪也不过100两。
打江山易坐江山难。办学亦然。一旦有章可循,学校成员即可按部就班,学校运作亦可有条不紊。开学当年10月,何嗣焜拟定《南洋公学章程》,对学校所有事务一一予以规制,事无巨细,无一挂漏。“凡章程所无,未经总理注入者,不准据事理擅行。凡章程所有,未经总理注废者,不准据事理擅废。”该章程由何嗣焜亲笔书写,张贴于大众易见之处。治理学校,何嗣焜以严厉著称。1899年4月19日,他发布学生奖励办法,以“中课、算学、英文三项积分而定,一项不及格者皆不奖”。这些皆为办学过程中凝聚而成的思考与策略,何嗣馄每年年终把新增与改易的规章制度汇辑成册,并增订公学章程。
设置师范院旨在解决南洋公学的师资问题,而公学又为师范生提供绝佳的教学实践基地。师范院一旦启动,公学其他教学机构的设置便纷纷跟进,首先便是何嗣焜仿照‘旧本师范学校有附属小学校之法”创设的`外院即高等小学堂,于1897年10月5日招生,1l月9日开学。大班毕业生可升入1898年4月22日开学的中院即中学堂。5年制(包括2年高等预科)的中院为学生提供“充分预备而升入大学”。外院还为师范生提供编写教材的可能,有些校本教材竟可辐射到国内其他新式小学堂,如《蒙学课本》《物算》《笔算》《本国地理教科书少:当然,新设的译书院介译大批西学经典,既用作教材又开启民智。外院1899年6月第三次招生,入学考试成绩排名第五和第六的分别为范静生和蔡艮寅。前者就是曾两度出任民国教育总长的范源镰,而蔡艮寅即蔡锷,入学半年便应梁启超之邀赴日留学。
南洋公学的师范、上、中、外四院分级办学模式堪称中国近代教育体制之创举,垂范久远。《清史稿》记载:“中国教育由系统之组织,此其见端焉。”原创者虽为盛宣怀与何嗣焜,执行则由何嗣焜独自担纲。执掌四年可谓筚路蓝缕,办学之效不可立竿见影,何嗣焜却使南洋公学异军突起。他辞世次年,1902年2月13日,管学大臣张百熙在奏折中称:“查京外所设学堂,已历数年,办理有成效者,以湖北自强学堂、上海南洋公学为最。”
何嗣焜办学,事必躬亲,焚膏继晷,宵衣旰食,入不敷出,积劳成疾。1901年3月1日,何嗣焜闭门“撰拟奏草”,突发中风,“搁笔侧首”而逝,时年58岁。盛宣怀赞何嗣焜“宏深邃密,体用兼赅,淹贯古今各国源流,有匡世之略,而不囿于晚近”,因而,“公学之规模考查,钩稽权衡,靡不中于事理”。他与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名上奏朝廷,称“公学之营造法式、教育章程,尤为该员心力之所专”,何嗣焜“积劳病故”,故“请将何嗣焜学行宣付史馆立传折”,以彰其勋。1917年,学校师生制作何嗣焜铜像一座立于校园,以资纪念。
何嗣焜著述寥寥,且大都毁于寓所1887年失火,现存世仅《存悔斋文稿》五十余篇。尤其在担任校长四年期间,何嗣焜不事著述,其“述”便是校长的既定职责,其“作”即为所奠定的南洋公学百年基业。这便是校长职业化。面对当今大学校长“双肩挑”固有模式并日趋院士化与官员化,职业校长在位期间只能是教育家,其真正造诣为领导智慧、思想与实践。而且,只有职业校长才能对大学章程“顶礼膜拜”。可见,大学章程与职业校长共同构成现代大学制度,缺一不可。何嗣焜堪称全职校长之典范,心无旁鹜而鞠躬尽瘁。(摘自《上海教育》20xx年第15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本文记述了何嗣焜兴办南洋公学师范院的经过和取得的成就,详略得当,细节突出,内容详实,有很好的励志作用。
B. 盛宣怀认为公学总理人选非何嗣焜莫属。盛宣怀对何嗣焜十分赏识,因为何嗣焜在事业心、学识、眼界上有过人之处。
C. 何嗣焜拟定《南阳公学章程》,对学校所有事务都一一做好规定,并且不断增订完善,每年开学汇编成册公布于众。
D.曾两度出任民国教育总长的范源镰和蔡锷将军都是师范院高等小学堂毕业生,当时因学业成绩优异而赴日本留学。
E.本文刻画了一位办学事必躬亲、焚膏继晷、积劳成疾而溘然长逝的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先驱,中国近代史上杰出教育家形象。
(2)何嗣焜作为职业校长采取了哪些措施兴办师范教育?结合全文概括说明。(6分)
(3)盛宣怀在文末从哪几个方面赞颂了何嗣焜的功绩,请简要分析。(6分)
(4)作者认为,职业校长在位期间只能是教育家,其真正造诣为领导智慧、思想与实践。而且,只有职业校长才能对大学章程“顶礼膜拜”。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1)(5分)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
(2)(6分)①师范为基 层格育师(2分) ②各就其位 按章行事 (2分)③增中小院 编校本书(2分)(意思答对即可。)
(3)(6分)①思想宏大深沉,体系完备。②才华横溢,挽救世道。③视野开阔、有眼光,不受时代局限。④苦心孤诣,办学成绩突出。(每答出一方面给2分,答出三个方面即可。)(意思答对即可。)
(4)(8分)职业校长是真正的教育家,真正造诣为领导智慧、思想与实践。既不是追求科研成果的学者也不是热衷政治的官员。①何嗣焜热衷教育,学术湛深,不求闻达,志气坚卓,坚持不懈。②制订学校管理章程。拟定《南阳公学章程》,严格执行,并且不断进行修订。③进行教育体制创新。创建系统的分级办学体制,编写教材。④不事著述。专注于校长的既定职责,奠定南洋公学百年基业。⑤中国大学校长忙就忙在“双肩挑”:一个肩膀扛着学校管理,一个肩膀背着科研教学。中国的大学校长一直没有被看成专门的职业。大学校长一般都是由专家学者转型而来,由于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常常习惯性地用学术思维、实验室思维来管理学校。大学校长职业化是世界性趋势,也是大学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前四点答出三点即可,每答出一方面给2分,联系现实2分。)(意思答对即可。)
《职业》阅读答案 篇3
“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街上的居民铺户、大人小孩,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小教堂的牧师,和这些叫卖的人自己,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专收旧衣烂衫。
“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
我从此人的吆喝中知道了一个一般地理书上所不载的地名:板桥,而且永远也忘不了,因为我每天要听好几次。板桥大概是一个镇吧,化风丹大概是一种药吧这药是治什么病的我无端地觉得这大概是治小儿惊风的。昆明这地方一年能销多少化风丹我好像只看见这人走来走去,吆喝着,没有见有人买过他的化风丹。当然会有人买的,否则他吆喝干什么。
黄昏以后,直至深夜;就有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很悲凉地喊着:“壁虱药!虼蚤药!”壁虱即臭虫。昆明的跳蚤也是真多。他这时候出来吆卖是有道理的,白天大家都忙着,不到快挨咬或已经挨咬的时候,想不起买壁虱药、虼蚤药。
有时有苗族的少女卖杨梅、卖玉麦粑粑。“玉麦粑粑—!”她们都是苗家打扮,戴一个绣花小帽子,头发梳得光光的,衣服干干净净的,都长得很秀气。她们卖的杨梅很大,颜色红得发黑,叫做“火炭梅”,放在竹篮里,下面衬着新鲜的绿叶。
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椒盐饼子西洋糕!”。
椒盐饼子,名副其实:发面饼,里面和了一点椒盐,一边稍厚,一边稍薄,形状像一把老式的木梳,是在铛上烙出来的,有一点油性,颜色黄黄的。西洋糕即发糕,米面蒸成,状如莲蓬,大小亦如之,有一点淡淡的甜味。放的是糖精,不是糖。这东西和“西洋”可以说是毫无瓜葛,不知道何以命名日“西洋糕”。这两种食品都不怎么诱人。淡而无味,虚泡不实。买椒盐饼子的多半是老头,他们穿着土布衣裳,喝着大叶清茶,抽金堂叶子烟,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一边嚼着这种古式的点心,自得其乐。西洋糕则多是老太太叫住,买给她的小孙子吃。当然也有其他的人买了充饥,比如拉车的,赶马的马锅头,在茶馆里打扬琴说书的瞎子……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饼子和糕分别放在木盆两侧,上面盖一层白布,白布上放一饼一糕作为幌子,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但是他没有上过学。
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非常简单。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他外婆还会给人刮痧,放血、拔罐子,这也能得一点钱。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作了糕点铺的.小伙计。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阴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椒盐饼子西洋糕!”
每天下午,在华山西路、逼死坡前要过龙云的马。这些马每天由马夫牵到郊外去路,放了青,饮了水,再牵回来。他每天都是这时经过逼死坡(据说这是明建文帝被逼死的地方),他很爱看这些马。黑马、青马、枣红马。有一匹白马,真是一条龙,高腿狭面,长腰秀颈,雪白雪白。它总不好好走路,马夫拽着它的嚼子,它总是騕騕的。钉了蹄铁的马蹄踏在石板上,郭答郭答。他站在路边看不厌,但是他没有忘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
饼子和糕卖给谁呢卖给这些马吗?
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
放了学的孩子也觉得他吆喝得好听,爱学他。但是他们把字眼改了,变成了;捏着鼻子吹洋号。
昆明人读“饼”字不走鼻音,“饼子”和“鼻子”很相近。他在前面吆喝,孩子们在他身后摹仿:“捏着鼻子吹洋号!”
这又不含什么恶意,他并不发急生气,爱学就学吧。这些上学的孩子比卖糕饼的孩子要小两三岁,他们大都吃过他的椒盐饼子西洋糕。他们长大了,还会想起这个“捏着鼻子吹洋号”,俨然这就是卖糕饼的小大人的名字。
这一天,上午十一点钟光景,我在一条巷子里看见他在前面走。这是一条很长的、僻静的巷子。穿过这条巷子,便是城墙,往左一拐,不远就是大西门了。我知道今天是他外婆的生日,他是上外婆家吃饭去的,他妈已经先去了。他跟杨老板请了几个小时的假,把卖剩的糕饼交回到柜上,才去。虽然只是背影,但看得出他新剃了头,换了一身干净衣裳。我第一次看到这孩子没有挎着浅盆,散着手走着,觉得很新鲜。他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走着。忽然回过头来看看。他看到巷子里没有人(他没有看见我,我去看一个朋友,正在倚门站着),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捏着鼻子吹洋号!……”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我”的口吻讲述故事,全篇看不到作者的任何评价和情感表达,但赞扬卖糕饼孩子的坚强与担当这一主旨却表达得极为鲜明。
B、小说开篇生动形象地描摹昆明街头各种各样的吆喝叫卖声,描绘出了一个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繁忙奔波的场景,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C、通过对马的颜色、情态的描写突出卖糕饼孩子看马时的专注,表现孩子的童真童趣,而作者调侃说要把糕饼卖给马,是以幽默来减轻叙事中的酸楚感。
D、这篇小说叙述看似闲散,实则颇具匠心,把卖椒盐饼子西洋糕孩子的生活片段放在各种叫卖声的大背景下来写,使主题得到了深化和拓展。
8、卖糕饼孩子结尾的一声吆喝“捏着鼻子吹洋号”,与前文几声吆喝“椒盐饼子西洋糕”有什么不同分别表现了孩子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6分)
9、作家刘心武第一次看这篇小说时,说:“为什么这样短的小说用这样大的题目”刘心武琢磨后,说:“是得用这样大的题目。”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7、(3分)A(“但赞扬卖糕饼孩子的坚强与担当这一主旨却表达得极为鲜明”有误。
8、(6分)①结尾的一声吆喝“捏着鼻子吹洋号”,是孩子从枯燥的“职业”叫卖声里走出来的天性回归,是孩子童趣的自然流露;前文几声吆喝“椒盐饼子西洋糕”,是孩子的职业叫卖声,是为了“生存”。②结尾吆喝“捏着鼻子吹洋号”,表现了孩子摆脱职业束缚的愉悦心理;吆喝“椒盐饼子西洋糕”,表现了孩子认真尽职的心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9、(6分)①初读感觉题目太大,与小说故事极不相称,不合适:小说篇幅很短,写了一个卖糕饼的小孩子的故事;职业是一个具有成人意味、很郑重的大题目,二者反差较大。②用大题目写小故事,实际上极为契合:本该上小学的孩子却对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职业极为上心尽职,孩子越尽职越令人心痛,耐人寻味,引人深思,有艺术感染力。(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职业》阅读答案 篇4
1903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作为校长,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3小时。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
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1914年2月,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95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同年9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36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
1915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1917年,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
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 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1918年创立到1952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养毕业生多达7000人以上,其中不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
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于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产的弊病,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这篇文章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
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乖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肓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平民气息。他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
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他从不添置家产,卧室就是会客室。国难当头之时,黄炎培要求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抗战胜利后,职教社总社迁回上海,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黄炎培不得不卖藏书、字画以资生活。杜月笙听说了,送来两千大洋资助他,黄炎培却把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
黄炎培的朋友江恒源,曾经用“侠骨慈肠、锦心绣口”一语评价他。对此评价,黄炎培当之无愧。终其一生,他淡泊从容地面对人世沧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他的心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永远是国家、人民、职业教育。他用一生的执著追求和光辉事业,完美地诠释了“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八个字。
(摘编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
【相关链接】
①黄炎培始终如一地将爱国主义灌输于日常教导之中。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的第一条是:“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也。”
②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向:拒不做官。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坚辞不就,矢志不渝,埋首教育事业。
③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串在他一生的业绩之中,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孙起盂1988年l1月6日题词)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由于有张闻天、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经国、蒋纬国等名人在那里就读,使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B.1914年以后,黄炎培历时多天,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方考察,他的考察都是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C.黄炎培获得“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是因为他不但经常深入各地考察,而且善于根 据考察见闻写出自己的考察日记。
D.《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弊病,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E.黄炎培的一生对职业教育倾注了无数心血,他认为兴办职业教育可以拯救国家和民族,他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
(2)黄炎培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黄炎培的人格魅力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许多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1)(5分)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A项强加因果;B项到各地是了解教育情况,到美国是注重考察职业教育;D“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不准确。)
(2)(6分)①创办了川沙小学、浦东中学;②拟出《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使得江苏省成为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③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 ④培养了大批人才。(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3)(6分)①实用主义。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②大职业教育主义。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育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③平民化。黄炎培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8分)
①爱国主义。办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就是拯救国家。
②生活简朴。从不添置家产,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
③淡泊名利。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坚辞不就。
④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在川沙小学时,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亲自上讲台讲课;创办浦东中学时,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要亲自把关、拍板;抗战后,把杜月笙资助自己的两千大洋,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生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职业》阅读答案 篇5
1903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作为校长,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3小时。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1914年2月,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95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同年9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36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1915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1917年,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
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1918年创立到1952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养毕业生多达7000人以上,其中不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
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于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产的弊病,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这篇文章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
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乖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肓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平民气息。他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
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他从不添置家产,卧室就是会客室。国难当头之时,黄炎培要求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抗战胜利后,职教社总社迁回上海,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黄炎培不得不卖藏书、字画以资生活。杜月笙听说了,送来两千大洋资助他,黄炎培却把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
黄炎培的朋友江恒源,曾经用“侠骨慈肠、锦心绣口”一语评价他。对此评价,黄炎培当之无愧。终其一生,他淡泊从容地面对人世沧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他的心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永远是国家、人民、职业教育。他用一生的执著追求和光辉事业,完美地诠释了“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八个字。
(摘编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
【相关链接】
①黄炎培始终如一地将爱国主义灌输于日常教导之中。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的.第一条是:“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也。”
②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向:拒不做官。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坚辞不就,矢志不渝,埋首教育事业。
③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串在他一生的业绩之中,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
(孙起盂1988年l1月6日题词)
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由于有张闻天、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经国、蒋纬国等名人在那里就读,使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B. 1914年以后,黄炎培历时多天,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方考察,他的考察都是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C. 黄炎培获得“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是因为他不但经常深入各地考察,而且善于根据考察见闻写出自己的考察日记。
D. 《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弊病,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E. 黄炎培的一生对职业教育倾注了无数心血,他认为兴办职业教育可以拯救国家和民族,他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
8. 黄炎培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 CE 8. ①创办了川沙小学、浦东中学;②拟出《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使得江苏省成为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③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④培养了大批人才。(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6分)
9. ①实用主义。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②大职业教育主义。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育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③平民化。黄炎培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10. ①爱国主义。办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就是拯救国家;②生活简朴。从不添置家产,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③淡泊名利。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坚辞不就;④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在川沙小学时,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亲自上讲台讲课;创办浦东中学时,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要亲自把关、拍板;抗战后,把杜月笙资助自己的两千大洋,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生活。(每点2分,共8分)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A项,强加因果,“享有盛誉”和“有名人”在原文中没有因果关系。C项,“他的考察都是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错,到各地是了解教育情况,到美国才是注重考察职业教育。D项,“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错,原文是“封建教育脱离生产”,并非“不让人从事”。故选B。
点睛: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8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的整体概括题目,答题时要找准区位,找到文中的关键句子,从中提炼,然后分条作答。答题时注意关注每个段落的段首和段尾句。因为问的是“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答案最好组织成动宾结构的词组。第1、2段可以概括出“创办了川沙小学、浦东中学”;第3段可以概括出“拟出《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使得江苏省成为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第5段可以概括出“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培养了大批人才”。
【9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的整体概括题目,答题时要找准区位,找到文中的关键句子,从中提炼,然后分条作答。答题时注意关注每个段落的段首和段尾句。概括时注意结合文本,回到原文依次寻找,按照文本顺序找出事例。结合文本内容“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肓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等内容分析,从事例中可概括出“实用主义”“大职业教育主义”“平民化”等方面,然后再简述事例证明即可
《职业》阅读答案 篇6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这一段话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论证文章的观点,作者从四个方面阐明理由,分别用五字以内的短语加以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引用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为了_______________。
4.解释划线的'词。
(1)倘能身入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第一句
2.欣赏之趣味,奋斗之趣味,竞胜之趣味,专心之趣味
3.证明乐业的重要性
4.(1)如果 (2)较量
《职业》阅读答案 篇7
选
一个选择了自己所珍视的职业的人,一想到他可能不称职时就会战战兢兢,这种人单是因为他在社会上所居地位是高尚的,他也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保持高尚。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瑕的伟大人物。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7.读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这句话,回答(1)~(2)题。
(1)这两种利益是指哪两种利益?
(2)为什么不应认为它们是敌对的?
提示:代词指代内容在文中找。
参考答案:
(1)是指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这两种利益。
(2)因为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这是人类的.天性。
8.把画线的句子变换成主语是伟大人物的句子。
提示:句式转换,首先确定谓语,然后依次组句。
参考答案:伟大人物是那些被历史承认的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
9.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完美无瑕的伟大人物?请列举历史承认的两位以往的科学家及其主要贡献。
提示:要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的人。
答案:(略)
10.从这几段文字可以看出,马克思选择职业的原则是什么?他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联系上下文,第二节开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这便是答案。
参考答案:马克思选择职业的标准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而劳动,他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成为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成为完美无瑕的伟大人物。
二、语言运用
11.在画线处填上恰当的句子,使其成为语意前后呼应、句式一致、修辞恰当的一段话。
许多象形字,如山水木等是从自然界的实物抽象出来加工创造的。山很像连绵起伏的群峰;水 ;木 。它们生动地体现了汉字的自然之美。
很像波涛汹涌的长河 很像根深叶茂的大树
三、写作训练
12.请以眼界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答案:(略)
【《职业》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职业》阅读答案12-20
选择自己所珍视的职业阅读答案06-27
《中国墨》阅读及答案 - 阅读答案06-25
《说说“浅阅读”》阅读答案07-04
《秋思》阅读答案06-27
垂钓阅读答案06-25
养花阅读答案06-25
酸雨阅读答案06-25
炊烟阅读答案06-25
前倨后恭阅读答案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