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腊八节寺庙为什么要施粥
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佛教在各地的各个寺院、居士林、佛教团体、乃至信佛的人家,皆有舍粥善举。古往今来,腊八舍粥的传习,在佛门弟子和信众中蔚然成风。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腊八节寺庙为什么要施粥,欢迎阅读。
舍粥的意义和目的,概约有三:
一是体现佛教的慈悲思想精神与具体实践,通过舍粥,赈济一切贫寒饥民以温饱;
二是使得一些欲求世间福报的人们,得以广种善根福田,成就福禄寿禧财等等果报的福德因缘;
三是对于一些佛法的修持者来说,舍粥一来可以有助于修道功德资粮的积累和增上,二来是体现和修证佛教中“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一种方式方法和具体实践。
因此,每年一进冬月、时近腊月,一些善信人家、佛门信众,便开始筹备粥料,供养寺院,以备舍粥之需。到了初七夜晚,各个寺院、居士林、佛教团体、乃至一些信佛的人家,便开始大锅熬粥,历通宵,至初八丑末寅初,天尚未亮,便在门前摆上案桌,公开舍粥。
每年,各地方的腊八舍粥,场面都是非常温馨、祥和、欢喜、热闹的,正所谓“佛音寥寥,豆香缠缠;喜鹊催夜,铜锅当风”,成为了腊八节的一道靓丽、独特、壮观的风景线。
腊八节的节日寓意是什么
表达祈求丰收吉祥的美好愿望
腊八节借“腊祭”之名,表达的却是农事劳作一年的人们对来年的一种美好祝愿。从表面来看,人们是用收获的各种农作物礼敬百神,祭祀祖先,感谢神灵赐给他们的农业果实,感谢祖先对他们生产生活的保佑,同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事业发达
展示庆祝农业丰收的喜悦心情
腊八节的标志性习俗腊八粥,其实是农业丰收成果的一次大展示。
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
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内敛而含蓄的,圈子一般局限在家人之间的其乐融融,但是,腊八节似乎走出了家人的小圈子,人们通过腊八粥的馈赠与接受,建立了更广泛的情感联系。
腊八节的别称是什么: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宗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腊八节寺庙施粥的原因
腊八节本来是佛教节日,腊八节的形成还和佛祖的得道传说有关。在公元前5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前,据《因果经》记载,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达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觉社会生活劳顿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他在29岁那年,舍弃王位和宫廷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珈,苦行6年。大约在公元前525年,有一天,他走下迦都山,来到人烟稀少的摩揭国,他瘦骨嶙峋,形容枯槁,在比哈尔邦的尼连河畔,因劳累饥饿过度,体力不支,晕倒在地。恰好村中一牧羊女发现了他,便将身边携带的杂粮、野果,用清泉水熬煮成乳糜状的粥,慢慢喂他。他深感这“粥”如美味甘蜜,顿觉精神振奋,慢慢恢复了体力,便在尼连河中洗个澡,然后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静坐苦思人生真谛与解脱之道。并发誓说:“我如果得不到无上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坐。”
他终于彻悟而成了佛陀,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佛即是释迦族圣人之意。同时,佛教徒们为了不忘他在6年苦修苦炼中受的苦难,每天仅食一些麻麦,以及纪念牧羊女的恩德,便在佛陀成道日的这一天——腊月初八,仿效牧羊女之“杂粥”食之,以示纪念。佛教兴盛以后,就规定这个日子为古印度人民的“斋僧”、“佛成道日”以及救济穷人而施舍饮食的日子。东汉初年,佛教传人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到了腊月初八,祭祀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献一种“乳糜”之物的传说程序,煮粥敬佛。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腊八节寺庙为什么要施粥】相关文章:
腊八节施粥主题标语12-28
寺院腊八节施粥简报10-18
寺院腊八节施粥简报(热门)10-19
寺院腊八节施粥简报范文(精选7篇)01-18
寺院腊八节施粥简报实用【7篇】10-19
寺院腊八节施粥简报必备(7篇)10-19
寺院腊八节施粥简报(通用14篇)01-18
腊八节腊八粥的做法01-18
腊八粥腊八节作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