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

时间:2024-01-03 12:36:00 元宵节 我要投稿

元宵节的经典诗词及赏析大全15篇

元宵节的经典诗词及赏析1

  汴京元夕

元宵节的经典诗词及赏析大全15篇

  作者:李梦阳

  朝代:魏晋

  汴京元夕原文: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相关翻译

  ①汴京:即今河南开封,五代梁、晋、汉、周及北宋的都城。②中山:本为春秋战国时国名,汉以后为郡、府,治所在今河北定县。③郑、燕:春秋战国时国名,郑国境在今河南,燕国境在今河北、辽宁。④宪王:指周宪王朱有炖(1379-1439),明太祖朱元璋之孙,精通音律,是的戏曲家。⑤金梁桥:汴梁桥名。

  相关赏析

  前二句,写来自各地的伶人粉墨登场,表演周宪王朱有炖的杂剧。中山少男、郑燕少女都善演戏曲,说明当时杂剧传布的盛况。诗中“倚新妆”、“独擅场”应是互文见义。朱有炖的杂剧在体制上基本打破了元杂剧四折一本加一人主唱的成法,经常出现合唱、轮唱,甚至旦唱南曲、末唱北曲或二人对唱等形式,并且他的剧作曲词流畅,音律和谐,着重歌舞,便于演出,所以尽管他的戏内容上无甚可取,却能广为传唱。少年男女争扮周宪王剧中人物,使我们对当时剧界的风气颇有所领会。而汴京作为古时都会,在历受金元劫难之后,经明初的休养生息而恢复生机,重现繁华,其民俗风情,也通过这两句表露出来。

  第三句是前二句的拓展。实际上本文前面说到的表演朱有炖的'杂剧,至此才正式点出。春乐府,是指朱氏杂剧中点缀太平盛世的“庆贺剧”或宣扬女子守贞的“节义剧”。自宋元以来,乐府常作为词曲的别名,朱有炖的杂剧、散曲集便称《诚斋乐府》。“齐唱”二字,刻意渲染出元宵欢庆,万民同乐的情景,给人的感觉是舞台上伶人的演唱与舞台下观众的和唱一起进行,场面肯定是热闹之极。最后一句笔锋一宕,写起了戏曲表演场地旁金梁桥外的夜景。“月如霜”之清冷幽静,与前面所描绘的欢庆热闹情景似乎不相吻合,然而这一句实际上却是诗人的神来之笔,以淡墨衬浓彩,余韵宛转,余味曲包,深得唐人竹枝词之妙。“月如霜”令人想起苏东坡《蝶恋花·密州上元》词“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数语,二者都写元宵,李诗、苏词中“明月如霜”的意象实有相通处。我们不妨认为:正月十五的团K明月是喜庆的象征。“明月如霜”的意象,正体现了“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期望人世美好事物永存的普遍心理。

  作者介绍

  李梦阳(1473~1530)中国明代文学家。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出身寒微。弘治七年(1494)进士,历任户部主事、江西提学副使等职。他嫉恶如仇,曾因草疏奏章弹劾宦官刘瑾而入狱。李梦阳鉴于台阁体诗文千篇一律的弊端,决心倡导复古以改变不良文风。他是前七子的领袖,主张古诗学魏晋,近体学盛唐,在当时影响颇大。但他过于强调格调、法式,未能很好地从复古中寻求创新。在他与何景明的辩论中,意气用事,论点偏激,导致他泥古不化,甚至走上了抄袭的道路,扼杀了诗歌创作的生机。晚年有所悔悟。他创作的乐府和古诗较多,其中有些作品寄寓了作者力求有所改革的政治理想,较有现实意义,如《朝饮马送陈子出塞》等诗。他的乐府、歌行在艺术上有一定成就,但时露雕凿之痕。其七律专宗杜甫,多气象阔大之辞。著有《空同集》66卷。

元宵节的经典诗词及赏析2

  宝鼎现·春月

  作者:刘辰翁

  朝代:宋朝

  宝鼎现·春月原文:

  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箫声断、约彩鸾归去,未怕金吾呵醉。甚辇路、喧阗且止。听得念奴歌起。

  父老犹记宣和事。抱铜仙、清泪如水。还转盼、沙河多丽。滉漾明光连邸第。帘影冻、散红光成绮。月浸葡萄十里。看往来、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扑碎。

  肠断竹马儿童,空见说、三千乐指。等多时春不归来,到春时欲睡。又说向、灯前拥髻。暗滴鲛珠坠。便当日、亲见霓裳,天上人间梦里。

  相关翻译

  译文红妆盛艳的佳丽骑马游春,踏着婆娑的月影,高竿上彩旗如林,在闹市华街穿游追寻。迤逦的楼台歌舞一眼望不尽,随着丽人们秀足莲步带起了脂香弥漫的微尘。幽婉欲断的箫音,呼唤着彩鸢期约归去,今夜不用怕执金吾的呵禁。皇帝车辇证从大路驶过,闹市的喧哗暂时静息,只听歌女们欢歌四起。宣和年间的繁华旧事父老们还有记忆,北宋沦亡了,抱着金铜仙人,如流水般洒落清冷的泪滴。南宋承平,又能环顾临安城沙河塘的繁华美丽。河面上灯烛倒映,明光闪烁是连绵不断的宅邸。帘影忽儿凝定,又忽儿散开化成一片彩锦,灯光灿灿的涟漪。月色浸润着西湖的十里深碧。看那些往来游春的神仙般的.美女和才子,谁肯将菱花镜儿打碎,亲人分离?令人断肠悲凄呵那些骑着竹马嬉戏的小儿女,空自听说大宋宫廷的盛大乐队拥有三百乐妓伎,久久地期待,春天不归来,待到春天归来时,人已昏昏欲睡,错过它的归期。又在灯前捧着发髻诉说往日的哀凄,暗暗坠下珍珠般的泪滴。即使当时亲眼看见《霓裳》乐舞的盛况,而今也是天上人间永相隔,犹如在梦里。

  注释①穿市:在街道上穿行。②彩鸾:指出游的美人。③金吾:执金吾,古代在京城执行治安任务的军人。④“甚辇路”二句:为什么街上的喧闹静止下来了呢?原来是听到了女子美妙的歌声。念奴,本是唐天宝中名娼,此借用。⑤月浸葡萄十里:月光泻在十里西湖上,现出葡萄般的深绿色。⑥鲛珠;指眼泪。

  相关赏析

  这首词作于公元1297年(元成宗大德元年)。在宋亡近二十年后的元宵夜,作者感慨今昔,写下这首《宝鼎现》,寄托亡国哀思。

  作者介绍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元宵节的经典诗词及赏析3

  蝶恋花·密州上元

  作者:苏轼

  朝代:宋朝

  蝶恋花·密州上元原文: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还朝任职,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期。他强调改革吏治,反对骤变。认为「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因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从熙宁四年(1071)起,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每到一处,多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深文周纳,罗织罪名,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5个月后被贬黄州为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94)哲宗立,任用司马光,废除新法。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由于与当政者政见不合,再次请调外任。先后任杭州、颍州、扬州知州。后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待读两学士。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后,苏轼又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死于常州。宋孝宗时追谥文忠。苏轼政治上几经挫折,始终对人生和美好事物有着执着的追求。他的思想主体是儒家思想,又吸收释老思想中与儒家相通的部分,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文学主张与欧阳修相近。要求有意而言,文以致用。重视文学的艺术价值。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创作以诗歌为多,计)2700余首,题材丰富多样。诗中表现了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特别是对农民的同情。如《荔枝叹》、《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五禽言》、《吴中田妇叹》等。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写得精警有新意,耐人寻味。如《有美堂暴雨》、《题西林壁》等。诗歌还反映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画面,无事不可入诗。写物传神,奔放灵动,触处生春,极富情韵,成一代之大观。散文成就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谈史议政的文章气势磅礴,善于腾挪变化。叙事记游的散文既充满诗情画意,又深含理趣。《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其代表作品。词作多达三百四五十首,突破了相思离别、男欢女爱的'藩篱,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抒写报国爱民的情怀。「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包括对农民生活的表现。词风大多雄健激昂,顿挫排宕。语言和音律上亦有创新。「指出向上一路,而新天下耳目」。在词的发展开创了豪放词派。代表作品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爱情词、咏物词均有佳作,表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传世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元宵节的经典诗词及赏析4

  《十五夜观灯》(唐)

  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赏析:人们在节日之夜观灯赏月,而且尽情歌舞游戏。更为浪漫的是,青年男女往往在这个欢乐祥和的日子里自由地互相表达爱慕之意。

  上元竹枝词(清)

  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赏析:这首竹枝词写了元宵的做法: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再用井水来淘洗像珍珠一样的江米,听说马家的滴粉汤圆做得好,他们正在趁着试灯的光亮在风里卖元宵。语言明白浅显,十分易于传诵。

  《观灯乐行》

  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赏析:元宵节,月色灯色,交相辉映,到处都是热热闹闹的。在这团聚的日子,倘若不能相聚,就让花灯明月捎去我的思念。

  《诗曰》

  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赏析:花灯照耀,仿若白昼。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满城的人都聚在一起,欢声笑语过佳节。深夜了,还去吃一碗汤圆,汤圆的`滋味就是元宵节的滋味,没有汤圆的元宵节,是不完整的。

  《元夕》

  王守仁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第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赏析:每逢佳节倍思亲,元宵之夜,诗人独在异乡寂寞冷清,看着别人家都在团圆,自己愈发思念亲人,回首往事,更是徒自悲哀。作者把这种感受如实写来,更加显得真挚、深沉。

  《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赏析:外面春光融融,元宵佳节,很多人盛装出游。可是诗人背井离乡,屡遭大变,没有半点愉悦的心情。“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折桂令·元宵》(元)

  佚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赏析:月亮似冰轮满悬,灯火一片,在温暖的春天里游人纷沓而来。可也正因为美景太过美好,所以才更害怕它会有一天消亡。害怕这一夜繁华过后,游人散去,灯火暗淡,月落西厢。上下片两相对照,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之感。

  《浣溪沙·春点疏梅雨后枝》

  姜夔

  春点疏梅雨后枝,翦灯心事峭寒时。

  市桥携手步迟迟。

  蜜炬来时人更好,玉笙吹彻夜何其。

  东风落靥不成归。

  赏析:春风春雨,花灯花市,歌声阵阵,大家在这里尽情玩耍了一夜,那欢乐的气氛感染了月亮,感觉月亮都沉迷于这一夜的欢乐不忍离去。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

  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

  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赏析:看到圆月就想到人生,人生何时才能像月亮一样圆圆满满?但月亮也有月牙的时候呀。兴衰成败,月圆月缺,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放宽心,才有一份清明豁达。

  正月十五夜灯(唐)

  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赏析:元宵节这天晚上,万家灯火通明。京城中热闹非凡、给人以震动之感。非常多的宫女一同跳起舞来,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一直传到天上。

  《元宵》(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赏析:春风无限,彩灯迷人,精心打扮过的女子纷纷出来踏月观灯,听歌观舞。在这样的大好春光中,如果不能展颜一笑,岂不是辜负了这美景良辰?

  《青玉案元夕》(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赏析:元宵佳节,处处灯火辉煌、歌舞繁盛。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显示了“那人”的与众不同和孤高。诗人辛苦寻觅,蓦然惊喜。

  《生查子·元夕》(宋)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赏析:去年得时候,女主人公和情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无限温馨幸福。而今年,山盟海誓在已不见,女主人公饱尝相思,辛酸无奈,更有无边无际的苦痛。

  《蝶恋花·密州上元》(宋)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赏析:杭州的上元节游人如织,繁盛,而密州上元却寂寞冷清,原来是当地人在举行社祭,祈求丰年,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

元宵节的经典诗词及赏析5

  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

  作者:刘克庄

  朝代:清朝

  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原文:

  繁灯夺霁华。戏鼓侵明发。物色旧时同,情味中年别。

  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

  相关翻译

  译文元宵节的繁灯丽彩夺去了明月的光华,喧闹的戏鼓声一直响至天亮。习俗风情与以前没什么两样,只是人到中年,情味有些凄凉。像汉朝的张敞,对着明镜为佳人描眉,一起在楼中赏月,祈求天长地久。欢乐的人们渐渐散去,街上如往常般寂静,而我的心情却渐渐感到有些忧伤。

  注释①陈敬叟:字以庄,号月溪,建安人。②霁(jì)华:月光皎洁。③明发:黎明阳光散开。《诗·小雅·宛》:“明发不寐,有怀二人。”④浅画镜中眉:用张敞画眉事,表现夫妻恩爱。

  相关赏析

  这是一首元宵观灯戏友感怀之佳作,突出中年情怀与往昔的不同,抒写自己中年气衰、叹世事沧桑,和对友人和美夫妻生活的羡慕及自己生活的愁苦。上片写元宵夜晚灯火通明、锣鼓声不决的繁盛景象,景象不改,而自己则已入中年,情味自别,虽旷达如陈敬叟者亦不可免,衬托了作者自己的孤独。“繁灯”两句概说元夕灯光赛过明月,概括了元夕的`繁盛,第一句写灯光之多与明亮,第二句写人们彻夜狂欢。形声兼备,概括力极强。三、四句写“物色”依旧,而人近中年,不觉感慨系之,颇有悲凉之感。

  下片换头转写闺情,悬想陈敬叟之妻在家画眉拜月,盼夫早归,而陈敬叟却留滞临安,当夜阑人静之时,亦不免愁肠渐生。题中云“戏”,便是指调侃友人夫妻恩爱,反衬自己的寂寞,暗寓着羡慕之情。结尾两句与开头两句相呼应,强化了主题,点出主旨:欢乐时,人们可暂时忘却忧伤,但当欢乐过后,孤寂之感便会重新萦绕心头,突出自己忧愁的心绪,昭示出盛筵必散的哲理,有感伤之味。一个“渐”字,慢慢道出作者委曲幽怨之情。全词层次分明,有真实的人生体验,含蓄有余味。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今属福建)人。嘉定二年(1209)以郊恩补将仕郎,次年调靖安主簿。先后为江淮制置使李珏、广西经略安抚使胡槻辟置幕府。宝庆元年(1225)知建阳县。以言官笺克庄《落梅诗》,激怒史弥远,卷入江湖诗案,经郑清之力辩得释。端平初,真德秀帅闽,辟为帅司参议官。次年,迁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侍右郎官。嘉熙间,历知袁州、广东提举,升转运使兼提举市舶使。淳祐六年(1246),入对,首论右相史嵩之奸,赐同进士出身,除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官兼实录院检讨官。迁御史兼崇政殿说书,暂兼中书舍人。因拒为史嵩之除观文殿大学士致仕草制,被劾罢。十一年春,入朝为起居舍人兼侍讲,仅半年又被罢。景定元年(1260),再入朝,历除秘书监,起居郎兼权中书舍人,权工部尚书兼侍读,出知建宁府。五年,以焕章阁学士致仕。咸淳五年卒,年八十三。谥文定。林希逸为撰行状,洪天锡为撰墓志铭。克庄一生四立朝,敷奏剀切,有直声。诗学晚唐,为江湖派大家,有《后村先生大全集》二百卷,内长短句五卷,别出单行者有汲古阁本《后村别调》一卷,《彊村丛书》本《后村长短句》五卷。杨慎《词品》卷五:「《后村别调》一卷,大抵直致近俗,效稼轩而不及也。」陈廷焯《云韶集评》:「潜夫感激豪宕,其词与安国相伯仲,去稼轩虽远,正不必让刘(过)、蒋(捷)。世人多好推刘、蒋,直以为稼轩后劲,何也·」刘熙载《艺概》卷四:「刘后村词,旨正有语有致。其《贺新郎·席上闻歌有感》云:『粗识国风关睢乱,羞学流莺百啭。总不涉闺情春怨。』又云:『我有平生离鸾操,颇哀而不愠微而婉。』意殆寓其词品耶。」冯煦《蒿庵论词》:「后村词与放翁、稼轩,犹鼎三足。其生于南渡,拳拳君国,似放翁。志在有为,不欲以词人自域,似稼轩。」刘克庄是南宋后期重要的辛派词人。词集名《后村长短句》。刘克庄以独具一格的创作,雄踞南宋词坛。《后村词》表现了作家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他在词中表现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对北方故土的怀念,以及个人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感慨。如《玉楼春》中「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等名句,写得爱国情深,苍凉沉郁。《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一词谴责南宋统治者不联合北方义军进行抗金斗争,只知苟且偷安。而自己却壮志难酬。明人杨慎《词品》中称其「壮语亦可起懦」。还有一些词表现出关心民生疾苦,并为民请命。《后村词》不屑于刻红剪翠,但也不乏清切婉丽之作。有的词作思想较为消极颓丧。刘克庄和刘过、刘辰翁并称辛派「三刘」。他继承了辛词爱国主义的传统和豪放雄浑的艺术风格,在「三刘」中成就。《后村词》学习辛弃疾,说理叙事,运用自如,但有时议论过多。著述宏富,今存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其中有诗5000多首,词200多首,《诗话》4集及许多散文。作品体裁丰富,题材广泛。他长期闲赋乡居,对莆田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有细腻的观察、较深的了解,并将之反映于作品中。它的不少诗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南宋莆田地区的杂剧、百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元宵节的经典诗词及赏析6

  烛影摇红·元夕雨

  作者:吴文英

  朝代:宋朝

  烛影摇红·元夕雨原文:

  碧澹山姿,暮寒愁沁歌眉浅。障泥南陌润轻酥,灯火深深院。入夜笙歌渐暖。彩旗翻、宜男舞遍。恣游不怕,素袜尘生,行裙红溅。

  银烛笼纱,翠屏不照残梅怨。洗妆清靥湿春风,宜带啼痕看。楚梦留情未散。素娥愁、天深信远。晓窗移枕,酒困香残,春阴帘卷。

  相关翻译

  ①歌:一本作“欹”。②清:一本作“素”。③深:一本作“长”。

  相关赏析

  《烛影摇红》,《能改斋漫录》卷十六:“王都尉(诜)有《忆故人》词,徽宗喜其词意,犹以不丰容宛转为恨,遂令大晟府(徽宗所置音乐研究创作机关)别撰腔。周美成(邦彦)增损其词,而以句首为名,谓之《烛影摇红》云。”王词原为小令,五十字,前片两仄韵,后片三仄韵。周作演为慢曲,《梦窗词集》入“大石调”。九十六字,前后片各九句五仄韵。

  元夕,即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碧淡”两句。言雨帘空蒙,远山隐隐地显现出一些淡青色。元夕下雨,使人更添一分愁绪。在这暮雨愁绪的影响下弱女子浅细的黛眉越发显得楚楚可怜。“障泥”两句,写游人。“障泥”,即马鞯。因其下垂马肚两旁,以障尘土,故名之。此言因为下雨天,所以路尘板结。游人骑马从南郊踏青而归,马鞯上沾满了软绵绵的泥团,回到家中已是掌灯时候。“入夜”两句,承上。言到了晚上余兴未尽,在家中继续笙歌燕舞,翻动彩旗尽情跳起祈祷多子多福的《宜男》舞。“恣游”三句,写妇女踏青。“踏青”,据苏辙诗序:“正月八日,士女相与嬉游,谓之踏青”。此言妇女们平时很少有机会外出游玩,所以一旦出来郊游,她们就尽情享受这难得的自由,连白袜上罩沾了尘土,行裙上被花汁溅红也毫不惋惜。上片重在写男女雨中踏青。

  “银烛”两句,借物讽喻。言宫灯用锦纱笼罩着银烛光,但是这宫灯只照耀锦绣屏风,却不照墙角边的残梅,因而引起了残梅的怨愤。此非梅怨实词人之怨也。词人以此比喻世上多趋炎附势之徒,而少有雪中送炭之人。“洗妆”两句,状雨中女儿妆,点“元夕雨”。此言元夕下雨,女孩子嬉戏雨地,以雨洗脸,脸虽湿仍是春风满面,并且说:“脸上的雨珠儿不是可以当作啼妆上的泪痕欣赏吗?”“楚梦”两句,由眼前雨,引动幻想。言“元夕雨”如巫山云雨,空蒙一片,难舍难停,好像巫山神女对楚王的高唐梦之情犹未了似的;再看那天上月亮已被雨帘吞没,联想到月宫嫦娥也会因雨云重重而发愁。因为雨云的'阻隔,将使她难以向尚在人间的夫君后羿通达音讯了。“晓窗”三句。言天明从醉梦中醒来,卷起窗帘见室外仍是春阴沉沉,残花满地,索兴移枕再去睡个懒觉吧。下片重在写“元夕雨”。

  作者介绍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元宵节的经典诗词及赏析7

  元夕二首

  作者:王守仁

  朝代:魏晋

  元夕二首原文: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第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去年今日卧燕台,铜鼓中宵隐地雷。

  月傍苑楼灯影暗,风传阁道马蹄回。

  炎荒万里频回首,羌笛三更谩自哀。

  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

  相关翻译

  译文故园的今天正是元宵节,我却在荒村独坐寂寞冷清。好在有剩下的经书可以作伴,也高兴没有车马经过相邀出游。春天到来时草阁的梅花率先开放,月亮照着空旷的庭院积雪尚未消溶。此时余姚家里的厅堂上灯火通明兄第们都来了,父母也一定思念我独自一人在遥远的地方。

  去年的今天还住在京城,元宵节的铜鼓声隐约如滚地的雷响。月儿依傍着苑楼灯影暗淡,风中传来阁道上来回的马蹄声。在万里炎荒之地频频回首往事,夜深时听见百姓的笛声使人徒自悲哀。还记得先朝许多快乐的事情,孝宗皇帝曾经为两宫开禁。

  注释①虚庭:空空的庭院。②花灯:即灯花。诸弟:指在余姚家乡的兄弟。③重闱:父母居室。④卧燕台:住在京城。燕台,指燕京。⑤隐地雷:隐隐的雷声。⑥阁道:古宫苑中架木通车的复道。⑦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此处借指龙场苗族百姓吹奏的乐器。⑧孝皇:指明朝的孝宗皇帝。

  相关赏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元霄之夜,诗人自然是要怀念亲人的`,而在这种时候,远离亲人的游子更会感到寂寞冷清,回忆往事也是十分自然的了。作者把这种感受如实写来,更加显得真挚、深沉。

  作者介绍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是明代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二十八岁参加礼部会试,名列前茅,中了进士,授兵部主事。1506年(明武宗正德元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1517年(正德十二年),江西、广东等地爆发民乱,王守仁被朝廷重新启用,并平定了宁王等叛乱,立下赫赫战功。王守仁不但武功非凡,他也是的儒学大师,著有《传习录》等重要的著作,是儒家心性学说的集大成者。

元宵节的经典诗词及赏析8

  正月十五夜灯

  作者:张祜

  朝代:唐朝

  正月十五夜灯原文: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相关翻译

  千门,形容宫毁群建筑宏伟,众多,千门万户。如杜甫《哀江头》:“江头宫殿锁于门”。内人,宫中歌午艺妓,入宜春院,称“内人”。著,同着,犹“有”。此句形容歌声高唱入云,又兼喻歌乐声悦耳动听,宛若仙乐下凡。

  相关赏析

  本诗描写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闹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灯节成为了最有诗意,最为消魂的时刻。

  唐宫内万灯齐明,舞衲联翩,歌声入云,有鸟瞰式全景、有特写武近景,场面壮观,气象恢宏。

  千门开锁万灯明:“千门开锁”就是指很多门的锁都打开了,“千门”泛指很多门,门锁都打开了即人都出门了。

  “万灯明”万灯,泛指很多灯,明则是亮起来了。正月中旬动帝京:“正月中旬”正月的中旬就是指正月十五。“动”震动。形容热闹。“帝京”是指京城、国都百内人连袖舞:“三百内人”应该是指很多的宫女。“三百”也是形容人数众多的',非实指。“连袖舞”是指一时天上著词声跳舞。“一时”是说当时,“天上著词声”是指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也是极言歌舞的热闹和盛大,以及街上人数的众多,声可直传天上。

  作者介绍

  张祜(?─849后)祜或误作,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初寓姑苏,后至长安,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卒于大中年间。以宫词。有《张处士诗集》。

  张祜字承吉,邢台清河人,唐代诗人。出生在清河张氏望族,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元宵节的经典诗词及赏析9

  上元竹枝词

  作者:符曾

  朝代:先秦

  上元竹枝词原文: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相关翻译

  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用井水来淘洗像珍珠一样的`江米,听说马思远家的滴粉汤圆做得好,趁着试灯的光亮在风里卖元宵。

元宵节的经典诗词及赏析10

  正月十五夜

  作者:苏味道

  朝代:唐朝

  正月十五夜原文: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相关翻译

  译文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注释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特指上元节的灯景。此句对后世影响甚大,如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有:“东风夜放花千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红楼梦》十八回:“只见庭燎绕空,香雪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近人柳亚子《浣溪沙·五O年国庆观剧》词:“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姊妹舞蹁跹。”铁锁开:唐朝都城有宵禁,此夜消禁,铁锁开启,任人通行。李:《诗经·召南·何彼矣》:“何彼矣,华如桃李。”指年轻人像盛开娇艳的桃花李花一样华美富丽。游伎:指街上游舞的艺伎。落梅:乐曲《梅花落》。金吾: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汉代置。《西京杂记》:“西都京城街衢,有执金吾晓夜传呼,以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谓之夜放。”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相关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

  春天刚刚才透露一点消息,还不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可是明灯错落,在大路两旁、园林深处映射出灿烂的辉光,简直象明艳的花朵一样。从“火树银花”的形容,我们不难想象,这是多么奇丽的夜景!说“火树银花合”,因为四望如一的缘故。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的“合”,用意相同,措语之妙,可能是从这里得到启发的。由于到处任人通行,所以城门也开了铁锁。崔液《上元夜》诗有句云:“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可与此相印证。城关外面是城河,这里的桥,即指城河上的桥。这桥平日是黑沈沈的,今天换上了节日的新装,点缀着无数的明灯。灯影照耀,城河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也就把桥说成“星桥”了。“火树”“银花”“星桥”都写灯光,诗人的鸟瞰,首先从这儿着笔,总摄全篇;同时,在“星桥铁锁开”这句话里说出游人之盛,这样,下面就很自然地过渡到节日风光的具体描绘。

  人潮一阵阵地涌着,马蹄下飞扬的尘土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人们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哪儿都能看到明月当头。原来这灯火辉煌的佳节,正是风清月白的良宵。在灯影月光的映照下,花枝招展的歌妓们打扮得分外美丽,她们一面走,一面唱着《梅花落》的曲调。长安城里的元宵,真是观赏不尽的。所谓“欢娱苦日短”,不知不觉便到了深更时分,然而人们却仍然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希望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过去。“金吾不禁”二句,用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绘,来结束全篇,言尽而意不尽,读之使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这诗于镂金错采之中,显得韵致流溢,也在于此。

  作者介绍

  苏味道(648—705),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县)人,少有才华,20岁举进士,累迁咸阳尉。武则天时居相位数年,苟合取容,处事依违两可,时称“苏模棱”。因阿附张易之,中宗时贬州刺史,死于任所。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与李峤并称苏李。对唐代律诗发展有推动作用,诗多应制之作,浮艳雍容。但《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为传世之作。原有集,今佚。《全唐诗》录其诗16首。苏味道死后葬今栾城苏邱村,其一子留四川眉山,宋代“三苏”为其后裔。

元宵节的经典诗词及赏析11

  解语花·上元

  作者:周邦彦

  朝代:宋朝

  解语花·上元原文:

  风销焰蜡,露浥烘炉,花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相关翻译

  解语花:词牌名。上元:正月十五元宵节。绛蜡:红烛。浥:沾湿。红莲:指荷花灯。桂华:代指月亮、月光。传说月中有桂树,故有以桂代月。素娥:嫦娥。放夜:古代京城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夜弛禁,市民可欢乐通宵,称作“放夜”。千门:指皇宫深沉,千家万户。钿车:装饰豪华的马车。飞盖:飞车。

  相关赏析

  以正月十五上元节为题材的诗词,历来首推初唐苏味道的《上元》诗,其次则以北宋的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和周邦彦《解语花·上元》、南宋的李清照《永遇乐》和辛弃疾《青玉案》等词为代表作。柳永、欧阳修等虽亦有词,皆不及上述诸作脍炙人口。苏味道诗写承平时代长安元宵夜景,纯是颂诗。苏轼词则以追忆杭州上元的热闹来反衬自己到密州后的.心境荒凉。辛词别有怀抱,意不在专咏元宵;李词则抚今追昔,直抒国亡家破之恨。从描写上元节的具体内容看,周邦彦的这首《解语花》诚不失为佳作。正如张炎在《词源》卷下所说:“美成《解语花》赋元夕云云……不独措辞精粹,又且见时序风物之盛,人家晏(宴)乐之同。”盖此词既写出了地方上过元宵节的情景,又回顾了汴京上元节的盛况,然后归结到抒发个人的身世之感,还是比较完整的。不过摆到宋徽宗在位期间这个时代背景下,自然给人以好景不常的联想,而且统治阶级的醉生梦死也使人不无反感,至少也难免感慨系之。特别是周邦彦本人,填词的功力虽深,而作品的思想内容却并不很高明,所以这首《解语花》,近年来已不大为人注意了。

  作者介绍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周早年「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而博涉百家之书」。元丰初,「游太学,有俊声」。神宗时擢为试太学正。元四年(1089)出为庐州(今安徽合肥)教授。绍圣四年(1097)还朝,任国子主簿。徽宗即位,改除校书郎,历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政和二年(1112),出知隆德府(今山西长治)。六年,自明州(今浙江宁波)任入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宣和二年(1120)移知处州(今浙江丽水),值方腊起义,道梗不赴。未几罢官,提举南京鸿庆宫,辗转避居于钱塘、扬州、睦州(今浙江建德)。卒年六十六。《宋史》、《东都事略》与《咸淳临安志》均有传。《宋史·艺文志》著录其《清真居士集》十一卷,已佚。清人厉鹗《宋诗纪事》辑得其佚诗六首,今人罗忼烈又辑得古近体诗三十四首。周邦彦「负一代词名」(张炎《词源》卷下),其词「浑厚和雅」(《词源》),「缜密典丽」(刘肃《陈元龙集注〈片玉集〉序》,对后世影响较大。

元宵节的经典诗词及赏析12

  人月圆·小桃枝上春风早

  作者:李持正

  朝代:宋朝

  人月圆·小桃枝上春风早原文:

  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

  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

  相关翻译

  ①华灯:彩饰华美的灯。②禁:古时称皇帝居住的地方。禁街:即御街。

  相关赏析

  以小融大,这种手法是把一己之幸福融入人间之欢乐打成一片的`写法,也是此词最显著的艺术特色。词人表现自己经年所盼的元宵欢会,虽然用墨无多,可是,全词所写的人间欢乐之中,显然又写出了自己的一份欢乐。唯其将一己之欢乐与人间之欢乐打成一片,故能意境高远。从另一方面说,唯其人间欢乐中又不忘写出自己之幸福,故此词又具有个性。若比较词人另一首同写汴京元宵的《明月逐人来》,全写人间欢乐,几乎不涉及自己,则此词更见充实,更有特色。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云:“乐府有《明月逐人来》词,李太师撰谱,李持正制词云:‘星河明淡,春来深浅。红莲正、满城开遍。禁街行乐,暗尘香拂面。皓月随人近远。天半鳌山,光动凤楼两观。东风静、珠帘不卷。玉辇将归,云外闻弦管。认得宫花影转。’东坡曰:‘好个皓月随人近远!’持正又作《人月圆令》,尤脍炙人口。”此词之所以更为人们所喜爱,确非偶然。

  此词通过描写汴京元宵,生动地再现了历曾经存在的北宋盛世。诵读此词,诵读上文所引述过的李清照《永遇乐》:“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如今憔悴,风鬓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对照之下,读者才可以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南渡前后宋朝盛衰变化,宋人心态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这也应是此词形象之外所给予读者的一点认识。

  作者介绍

  李持正,字季秉,莆田(今属福建)人。少与叔伯辈的李宗师驰名太学,号大小李。政和五年(1115)进士,历知德庆、南剑、潮阳。事迹见《莆阳文献传》卷一五。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六:“乐府有《明月逐人来》词,李太师撰谱,李持正制词。持正又作《人月圆》令,尤脍炙人口。近时以为王都尉作,非也。”存词二首。

元宵节的经典诗词及赏析13

  人月圆·小桃枝上春风早

  作者:李持正

  朝代:宋朝

  人月圆·小桃枝上春风早原文:

  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

  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

  相关翻译

  ①华灯:彩饰华美的灯。

  ②禁:古时称皇帝居住的地方。禁街:即御街。

  相关赏析

  汴京元宵佳节,宋人非常为之心醉。元宵,是春节之后、一年之中第一个农历十五的月夜。元宵节充满着欢乐、希望与团圆的意味。汴京的元宵佳节,还意味着北宋那个高度繁荣的盛世。无怪乎周邦彦荆州时所作的《解语花》中深情地写道:“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李清照南渡后,她晚年《永遇乐》中也追怀道:“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不过,这些词都是出自回忆之笔。只有李持正的这首《人月圆》,则是当时汴京元宵的直接真实写照。

  “小桃枝上春风早”,起笔便以花期点明节令。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云小桃上元前后即著花,其形状如垂丝海棠;韩元吉《六州歌头》也有“东风著意,先上小桃枝”之句。紧接着下句就写自己对早春的切身感受。“初试薄罗衣。”这句大意是说脱却冬装,新着春衫,感到浑身的轻快,满心的喜悦。此刻,词人所喜悦的何止于此,下边纵笔直出本意。“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寥寥几笔,不但华灯似海、夜明如昼、游人如云、皓月当空,境界全出,而且极高妙地表现了词人自己喜悦之满怀。词人如此喜悦的心怀,也只有遇到这盛大的境界可以充分表现。

  “人月圆时”,这句话完整地描写出人间天上的美满景象,当然其中也包含着词人自己与所爱之人欢会的一份莫大喜悦。虽然“年年乐事”,透露出自己此乐只是一年一度,但将自己此乐融入了全人间的欢乐,词境便阔大,意趣也高远。

  “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上片通过描绘华灯似海极从视觉角度写元宵之盛。下片此处箫鼓沸腾则突出元宵听觉感受之盛,皆能抓住汴京元宵的特征。热烈的节日气氛,融化了正月料峭的春寒。

  欢闹的人群,沉浸于金吾不禁的良宵。词人笔调,几乎带有点浪漫色彩了。这样美好的.环境里,自己与所爱恋的美人重逢,手携手漫游欢乐的海洋里。这三句从满街箫鼓写到纤手重携,词人仍然是把一己的欢乐融入人间的欢乐来写的。“更阑人散”说的是夜色将尽,游人渐散,似乎元宵欢乐也到了尽头。然而不然。“千门笑语,声在帘帏”,这两句最后再度把元宵之欢乐推向新境。结笔三句用的是“扫处即生”的手法。扫处即生法,一般是用词的开端,如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即是显例。此词用之于结笔,更见别致。这三句一收一纵、一阖一开,深刻有力地表现了人们包括词人自己此夕欢乐之无极。欢声笑语流溢的千门万户,其中也有词人与情人约会的那一处。所以,结笔是把一己之欢乐融入了人间欢乐。

  作者介绍

  李持正,字季秉,莆田(今属福建)人。少与叔伯辈的李宗师驰名太学,号大小李。政和五年(1115)进士,历知德庆、南剑、潮阳。事迹见《莆阳文献传》卷一五。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六:“乐府有《明月逐人来》词,李太师撰谱,李持正制词。持正又作《人月圆》令,尤脍炙人口。近时以为王都尉作,非也。”存词二首。

元宵节的经典诗词及赏析14

  传言玉女·钱塘元夕

  作者:汪元量

  朝代:宋朝

  传言玉女·钱塘元夕原文:

  一片风流,今夕与谁同乐。月台花馆,慨尘埃漠漠。豪华荡尽,只有青山如洛。钱塘依旧,潮生潮落。

  万点灯光,羞照舞钿歌箔。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昭君泪流,手捻琵琶弦索。离愁聊寄,画楼哀角。

  相关翻译

  1.豪华:指元宵节的繁华已逝喻指宋朝昔日的整个太平景象已荡然无存2.东皇:指春神。3.弦索:指乐器上的弦,泛指弦乐器,这里即指琵琶。

  相关赏析

  “一片风流,今夕与谁同乐?”眼前依然一派繁华景象,但跟谁一起分享呢?元兵指日南下,大兵压境,人心惶惶,苦中作乐,苦何以堪?“月台”二句,描述在月光下,花丛中,台馆依旧林立,但已弥漫敌骑的漫漫的.尘埃。“豪华”二句,谓昔日繁华尽逝,只有青山如旧。“钱塘”两句,谓钱塘江潮涨潮落仍象从前,似怨江潮无情,不解人间兴衰,“万点灯光”,几句,笔锋一转,由室外之景转写室内。分别从灯光、玉梅、昭君三层落笔。元宵节又称灯节,往日火树银花,灯光锦簇。“羞”字用得好,谓“灯光”也以神州陆沉而权贵们仍沉溺歌舞为羞。“灯光”反衬亡国人的视角和心境。感觉“羞”的不是物,而是人,即作为观照者的词人自己。珠光宝气与万点灯火交相辉映,愈丽愈“羞”,良辰美景,风光不在。

  “玉梅”两句,梅花凋残,春光不久。暗寓宋朝后妃当此国运将终之时,命运坎坷,怨恨至极。“昭君”两句,应当系喻指宫嫔。从后妃(玉梅)到宫嫔(昭君),都有末日将至之感。

  “离愁卿寄,画楼哀角”则总括后妃、宫嫔,也包括作者自己。腹有满腔离宫之愁,只能寄托在戍楼传来的号角声中以“画”修饰戍楼,用华辞反衬;以“哀”形容角声,相反相成。幽咽角声,恰如为宋王朝奏起了挽歌。元宵佳节而以“哀角”作结,是伤心人的心声。

  作者介绍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元宵节的经典诗词及赏析15

  鹧鸪天·元宵后独酌

  作者:杨慎

  朝代:魏晋

  鹧鸪天·元宵后独酌原文:

  千点寒梅晓角中,一番春信画楼东。收灯庭院迟迟月,落索秋千翦翦风。

  鱼雁杳,水云重,异乡节序恨匆匆。当歌幸有金陵子,翠斝清尊莫放空。

  相关翻译

  ①落索:冷落萧索。翦翦:形容风轻微而带寒意。②鱼雁:指书信。③金陵子:歌女。④斝(jiǎ):古代酒器。

  相关赏析

  此词写元宵节后的`独酌思乡。“迟迟月”与“翦翦风”,点缀出早春夜晚的清寒,也烘托出怀乡的愁绪。末两句以歌酒故作宽解,更见乡愁的深挚婉曲。

  作者介绍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今四川新繁人。官至翰林修撰,后谪云南永昌,死于当地。

【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相关文章:

元宵节的经典诗词及赏析10-10

(推荐)元宵节的经典诗词及赏析12-09

关于元宵节经典诗词英译赏析06-28

有关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11-30

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原文及赏析07-03

中秋诗词赏析07-03

有关元宵节的古诗词句赏析06-28

《观沧海》诗词赏析06-25

谷雨诗词带赏析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