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顶碗少年》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给学生推荐赵丽宏的作品《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4.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猜问激趣: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猜问,教师及时引导)
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
4.分组学习: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行辩论,同组内观点一致的同学互相交流,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
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2
一、导入
1、师:同学们,看过杂技表演吗?都看过哪些杂技表演呢?
2、师:同学们,我们看到的都是杂技演员在舞台上成功的表演。但在这成功的背后,饱含着演员们多少汗水和泪水。正可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吧,让我们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3、 教师板书课题
二、提纲挈领,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效果,引导整本感知。
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位顶碗少年的?
2、 交流、反馈
三、品词析句,强化语感
师:在文中,作者称这位顶碗少年为“强者”。作者为什么会称他为“强者”呢?你从文中的哪些语句感受到他是一位“强者”?自由地读课文,你可以边读边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
(一)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句段,感悟哲理
1、 预设(一)第一次表演
出示: “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那一大叠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
(1) 师:从这些句子中,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教师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同学们,少年娴熟柔美的动作带给了我们美的享受,可那摇摇晃晃的碗却让我们不由得紧张起来,让我们把那份紧张读出来。
(2) 师:可是,意外还是发生了,那一大叠碗从少年头上掉了下来,此时观众的反映怎样?少年的表现又如何?
出示:“台上,却并没有慌乱……”
(1)师:此时少年的心情是怎样?(引导学生抓住神态“微笑着,动作鞠了一躬”来体会少年歉疚的心情)
(2)师:此时此刻,少年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小结
2、预设(二)第二次表演
出示:“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到了少年头上……碗,又掉了下来……”
师: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引导学生抓住“很沉着”、“不慌不忙”等词体会少年的沉着坚定,毫不气馁)
师:是呀,当音乐再次响起,我们多么希望表演能顺利完成,可表演还是失败了,此时此刻,少年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师:看到少年的再次失败,观众有何反应呢?观众在议论写什么呢?
师引读:是呀,再一次的失败严重地打击了少年的自信心,这
使他—— 面对如此多热情的观众,又一次的失败,让少年愧疚不已,于是他——
3、预设(三)第三次表演
出示:“当那叠碗又剧烈晃动起来,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2)师:同学们,顶碗少年的成功容易吗?他经历了几次失败?为什
么经历了两次失败后,少年还能成功?
(一方面来自老者的鼓励,另一方面是少年有坚持不懈,勇于拼搏的精神。)
四、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师:那位白发老者对顶碗少年说了什么呢?
五、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1)同学们,少年的成功容易吗?他经历了几次失败?假如这位顶碗少年
(2)就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你们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呢?
(3)经历了两次失败之后,少年终于获得了成功,每当作者想起这个
(4)顶碗少年,心里总会有微微的激动,在作者心中他是一位真正的强者,是他给了作者人生的启迪。
“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次,也许就能看到柳安花明!……启迪。
(5)拓展练习,补充句子
在_______________,再搏一下,也许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此时此刻,你想对顶碗少年说些什么?
(7)再次朗读最后一段
六、总结提练,升华情感
(1)师总结:同学们,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我们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甚至失败。
(2)老师引导再读最后一段。
(3)推荐相关文章阅读,开阔视野
板书设计:
顶碗少年
镇定 自信 → 紧张 失败
丧失勇气 → 镇静 再失败
自信→ 充满勇气 成功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3
一、教材依据
《顶碗少年》是人教课标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顶碗少年在一次表演中,连续两次失误,可是他沉着拼搏,第三次终于获得了成功,博得了观众暴风雨般的掌声。本篇略读课文情节简单而又一波三折,十分吸引学生;文章表述层次清楚,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而作者从“少年、观众、碗”三个角度抓动作、神态、语言具体描写,生动而细腻,很有特色。
二、设计思想
对于略读课文,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的话:“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精读课文,是例子,是出发点,目的是指向学会自主阅读。”因而,本课教学,我尝试隐去教师“明目张胆”地教,转而让学生“粉墨登场”去学。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师只是适时点拨。“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这是六年级阅读教学重点强化的内容,也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重点训练内容。因而,在学生自读自悟及交流的过程中,我重点在“主要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方法”方面作点拨。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主要内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作者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故事中感悟人生哲理。
2、感知作者多角度细腻描写的表达方式,并学以致用。
五、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我国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写的《顶碗少年》,一起读课题:(《顶碗少年》)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大家翻开语文书第十一页,认真地把课文读一遍,包括阅读提示也要读一读。
(二)初读感知,把握全文
1、大家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肯定有不少收获吧。比如主要内容、文章的结构等。谁先来说一说。
2、学生自主交流。
预设:
当学生说到主要内容时,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概括的。教师点出:像这样写人写事的文章,“段意连接法”和“谁做什么”的句式来概括主要内容都是相当不错的方法。以此达到强化目的。
当学生说到课文首尾呼应时,注意引导学生说说具体从哪些句子来体会的。毕竟,学生对文章的表达方式的体会一直比较弱。以此达到对教学重点的巩固,实现学法的延伸。
(三)研读感悟,咀嚼文字
1、作者带我们欣赏了20多年前的一场杂技表演,请同学们细读2——7自然段,特别要留心少年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表演,勾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从中你体会到这是一场怎样的表演?在品读的时候,还要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出示问题:1、勾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2、从中体会到这是一场怎样的表演?3、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可以批注你的感受)
2、学生自主学习,作批注,教师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整理答案。
4、课堂交流,教师点拨。
每个小组选择体会得最好的一处全班交流,小组成员相互补充。教师相机点出作者的表达方式,毕竟这是文章的重难点所在。
预设:
这是一场充满关爱的表演
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人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轻轻摇了摇,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众目睽睽之下、接连两次失败,观众起哄,一向镇定的少年也不知所措了,是白发老人的关爱与宽容让他重振旗鼓。从“微笑”、“抚摸”、“轻轻摇了摇”“低声说”等动作神态,体现关爱。 板书:动作、神态)
这是一场挑战自我的表演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在了少年头上。少年沉着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终于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
(“微笑”“鞠了一躬”这样的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少年在失败面前的镇定自若,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 板书:少年、动作、神态)
这是一场精彩的表演
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掉不下来。
(从少年、碗的的动作体现难度高,表演精彩。 板书:碗)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
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晃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抓“厉害地摇晃”“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忍不住拍、跳起摇摆舞、急忙晃动”等观众的动作、神态,少年的动作、碗的动态体会惊心动魄。 板书:修辞)
(四)学以致用,课堂练笔
师小结:
本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作者从碗、观众、少年三个角度来描写,而我们也正是从这三个角度抓住动作、神态等关键词语以及修辞来体会到了表演的惊心动魄,同时作者也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表演的扣人心弦。
(五)点化主题,拓展延伸
1、齐读最后一段,作者从頂碗少年身上认识到了什么?或者说作者要赞美什么?他没有说,但是他又分明说了,作者想说的话都藏在哪儿了?(省略号)我们都来写一写:我从頂碗少年身上感受到,或者说我想对顶碗少年说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师:老师也有自己最真实的感受,那就是人的一生就像顶碗少年表演杂技一样,可能会遇到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挫折,但是,我们要记住面对失败,要有战胜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坚持不懈,永不言弃。同时,当别人处于失败中时,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安慰与鼓励。
人的一生是拼搏的一生。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4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谈谈你的感受。
是的,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可能要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
一位表演杂技的普通的顶碗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去了二十多年仍记忆犹新。我想,这位少年同样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让我们一同到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学思考题: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好词佳句打上记号。
2、课文分为几部分进行描写的?每部分写什么?
3、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4、想一想: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讨论交流,集体反馈
1、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2、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品读课文,感悟哲理
1、猜问激趣: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忙:为什么说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2、要求学生在充分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陈述时都要做到有理有据,“理”,即作者的观点,“据”,即从课文中寻找“顶碗少年三次顶碗的动作、神情以及观众的反应”的相关句子证实自己的观点。
4、分组学习交流,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
5、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及时相机诱导。
①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
(少年表演的'柔美动作、柔中有刚,动作变化无穷。表现少年的表演技艺高超,同时也可以看出表演的难度很大。)
②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从“微笑”“不失风度”可以看出他对表演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③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少年信心顿失,勇气锐减。沮丧、尴尬刻画得入木三分,跃然纸上。)
引导想象: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体会到虽然我们不知道老者到底说了什么,但我们可以肯定,正是有了老者的宽容和鼓励,才有少年最后的成功!
④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镇静”表现出少年经受起了失败的考验,又重新开始第三次表演。 )
⑤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这是作者看了表演发出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对顶碗少年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承受压力、敢于拼搏的赞叹。 )
引导想象: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体会到虽然我们不知道老者到底说了什么,但我们可以肯定,正是有了老者的宽容和鼓励,才有少年最后的成功!
6、教师要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适时引导:
顶碗少年的表演是在出现了两次失误后的第三次成功的,观众才不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且从这位顶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远比看到一场没有失误的杂技表演更有意义。每一位观看过表演的观众,都可能“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启示,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
五、理解含义,感悟哲理。
1、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2、小结:朴实的话语,表达了作者的心声,也表达了我们的感受。看来这也是一场让我们获得人生启示的杂技表演!
3、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宽容和关爱能够帮助别人走向成功”等人生哲理。)
四、拓展延伸,启迪思维(播放歌曲)
1、表演结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会怎样采访这位顶碗少年?向他提些什么问题呢?情景表演。
2、交流收集的励志名句或歌曲。
六、教师总结: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失败的考验,但是,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是笑到最后的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
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位顶碗少年给我们的启迪吧!
七、布置作业:
搜集名人在失败中收获成功的故事,进行交流。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当你们面对挫折时你会怎么处理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读读顶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板题:顶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认读词语,理解词语。
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2、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分成几部分进行描写的?
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位顶碗少年在一次顶碗表演中,前两次失败后,他并没有气馁,在一位老者的鼓励下,第三次终于取得了成功,给了“我”深刻的启迪。
课文分两部分进行描写。
三、学习第一部分。
1.顶碗少年是怎样不怕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默读,并批画,找出顶碗少年三次顶碗的动作,少年的神态变化以及场内观众情绪的变化的'语句,加以体会。
2.交流。结合观众们的表现,想像他当时的心理活动。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
3.这时一位老者上台向少年说了些什么,使少年重新镇定下来,老者可能对他说了些什么呢?顶碗少年听了之后又是怎么想的?然后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出示: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要喊了一下,嘴里低声说_____________。少年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4.交流讨论,思考。
5.第三次表演开始了,如果你是场下观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怎么想?
四、学习第二部分。
1.多年以后,“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我想,他现在一定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一是:“我”认为他是一个强者,他在人生和艺术之路上不会颓丧、退却;二是:“当我迷惘、消沉,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便会突然在我耳畔响起。”是少年在挫折与失败面前勇于拼搏的精神常常激励“我”前进。)
2.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在读了全文后,你对这课文的最后一句有怎样理解,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1)齐读。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体会。
人生会有许多挫折,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却。要看到光明,要以极大的韧性去战胜困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五、课堂总结
师: 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小练笔:结合对课文的理解,以“我的成长经历”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4、顶碗少年
镇定、自信紧张、丧失勇气镇静、自信、充满勇气
失败再失败成功
(坚持就是胜利)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通过默读、圈划和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顶碗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体会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有坚持下去才可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表达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达中心的描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圈划和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顶碗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体会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有坚持下去才可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正面描写的作用,学习细致的正面描写表现少年精神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布置预习。(初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巩固初读课文的学习习惯。)
1、从课文里挑选自己认为需要掌握默写的二十个词语,默写在家默本上。家长签名。
2、朗读课文至少一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解释课文为什么取名为“顶碗少年”,写在书上课题旁边。
二、导入(介绍课文的出处,介绍作者赵丽宏,增加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其他文章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文学的爱好。5分钟)
1、谁能上来写一写《顶碗少年》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出处?
2、有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作者赵丽宏?
(赵丽宏,1951年生,比老师大19岁,比你们大58岁左右,上海崇明人。他也是我们常说起的“老三届”中的一员。当过木匠、乡邮递员、教师、县机关工作人员。1978年,恢复高考时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现为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他在新浪网上有个人博客,地址是:
三、 新课初读。(初次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的事件、人物、作者的思想感情。10分钟)
3、顶碗少年的事发生在二十年前,让作者念念不忘,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谁来说一说?谁能概括地再说一遍。
(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4、作者为什么对这件事念念不忘呢?
(因为这件事启迪作者悟出了一个人生哲理,那就是在艰难曲折的.人生和艺术道路上,遇到失败和挫折,不能退却,而要鼓起勇气,坚持到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被顶碗少年坚持到底的精神震撼,所以念念不忘。)
四、 精读课文第2到6段。(体会正面描写的细致和表现少年精神的作用。23-28分钟)
5、请同学们圈画出第2到6段中直接描写顶碗少年三次表演顶碗的语句。请同学分别朗读圈划的语句。(5分钟)
6、能用第2段中的一个词来形容顶碗少年的表演给我们带来的感受吗?(5分钟)
(“惊羡”是哪两个词意义的组合?)作者抓住了哪些令人惊羡的动作进行了细致描写?(这些带有杂技表演特征的动作描写对我们学习描写有什么启发?)
7、再次朗读第2段中描写顶碗少年开初表演的文字。“一位英俊少年出场了。”(老师读)“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却总是不掉下来。”(学生齐读)
8、第3段、第6段中对顶碗少年完成最后一组动作时又是如何描写的?
请大家想一想,三次描写少年表演顶碗的过程,为什么第2段很详细地写了整个表演的过程,而第3、第6段却只描写了最后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的完成情况,其他就不写了?
(因为对顶碗少年来说,表演最后的成功在于完成最后一组较难的动作。第一次表演时,前面的动作描写的越详细,精彩,就越突出后面的动作难度大,表演成功的难度大,形成反差。也为下文表演失败,出人意料作了铺垫。而到了第3段、第6段,对顶碗少年和观众来说,前面的表演已经不是大家关心的重点了,只有最后一组动作是否能完成才是重点,所以其他就不写了,只重点描写最后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了。)(5分钟)
9、面对两次表演的失败,顶碗少年的表现又有了哪些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描写少年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8分钟)
(圈划出原文中描写的句子。第一次失败,少年也觉得是意外,还很镇定。第二次又失败,少年也对自己的表演能力产生了怀疑,开始失去信心。在老者的安慰和鼓励下再次鼓起勇气。表现了顶碗少年面对失败,虽然也产生过信心动摇,气馁,但最终战胜了自己,没有退却、鼓起勇气坚持到底的精神。)
10、朗读第3段、第4段。作者对顶碗少年的正面描写给我们的写作带来哪些启发?
(不同的情景里,描写的内容要有取舍,不能什么都写,重复写。对人物的描写要符合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的身份。要体会人物不同的心情,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变化描写。)(5分钟,可能来不及,拖到下节课)
五、 反馈
1、朗读课文一遍。(学生口头回家作业)
2、学习了《顶碗少年》中作者对顶碗少年的正面描写,思考自己的作文“我的成长故事”中关于自己的正面描写是否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并进行修改。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理解课文的内容。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赵丽宏。
3.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提出问题,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充分自主读书,独立思考。
2、学生找到“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这句后,教师引导体会为什么一次杂技表演成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少年在与谁搏斗?这场搏斗何以惊心动魄?
3、分组学习:学生进行自学后同学互相交流,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4、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辩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
四、感情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1.在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少年两次失误后的心理活动。
2.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感受少年的心理活动。
3.拓展延伸。
(1)、表演结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会怎样采访这位顶碗少年?向他提些什么问题呢?
(2)、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
人生感悟:偶遇之事终生难忘
杂技表演(1)失败——不失风度重新开始失败
(惊心动魄) (2)失败——不知所措镇静再来︱
(3)成功——努力拼搏惊心动魄成功
抒发感叹:每每想起总有微微激动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顶碗少年》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独立地读书,把握课文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感悟出“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课前我布置了学生进行了预习,通过自己动手,利用工具书,结合课文学习生字,了解生词的`意思,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教学时我从课文前的“连接语”引入新课,让学生从“作者看了一场杂技表演所受到的启迪”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发现问题,让学生学会提问,引发学习的兴趣。检查了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后,让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读课文,通过自读理解、学生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师生互相交流等形式,解决相关问题,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及写作特点,感悟出“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但在教学时时间安排较紧,学生还未有时间来交流学习的收获。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及文章的主旨。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少年两次失误后的表现有何不同,反映了少年怎样的心情?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学习用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根据课文提供的具体语境来为人物设计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计导语,激发兴趣
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位美国费城的小男孩。这位体弱多病的男孩在父亲的鼓励下终于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勇敢地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故事感人,又发人深省,让我们获益匪浅。
今天,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一个男孩。不过,他不是外国小孩,而是一位英俊的中国少年。
明确要求:认真倾听,听完故事后,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备注:对课文内容作一些处理,选择文中主要情节讲述故事)
二、倾听故事,概括内容
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要求:讲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说明:不让学生接触文本,采用听故事这种形式,是为了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故事情节上。为概括打基础。
三、引入新课,介绍作者
故事中的这位英俊少年是散文《顶碗少年》中的主人公,作者是赵丽宏。赵丽宏,上海市崇明人,是我们的`同乡。
板书:顶碗少年
赵丽宏
四、沉浸文本,理解课文
1、思考:结合课文内容,请谈谈你对这位少年的印象。
①学生默读课文,圈画有关内容,并简记自己的观点。
②朗读感悟,交流。
说明:引导学生抓住少年三次表演的动作、神态进行分析
2、训练:根据上下文,揣摩少年在两次失败以及在老者的鼓励后,可能会产生的心理活动
①学生根据上下文揣摩少年的心理活动,任选一处形成文字
②组织交流活动
3、小结:探究少年成功的原因
①客观原因:老者的鼓励
②主观原因:自身的努力
五、拓展思维,提升感悟
1、主要写了顶碗少年,为何文中多处提到观众的反映?
2、读完,你得到了什么启迪?
六、作业:(2、3选做)
1、抄写词语:优雅惊羡颓废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2、选择以上三个词语写一段话。
3、第五段中有一处省略号,请试着补出其省略的内容
课后感想:
总的来说,这节课学生思维活跃,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位少年的印象。这个环节我在上节课的处理上是有欠缺的。没有充分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字、词、句去分析。在下午的课上,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学生对少年高超的顶碗技术啧啧称奇,对他面对失误镇定从容的风采赞赏有加,特别是对于他面对两次失误依然坚持,最终获得成功的勇气欣羡不已。最难能可贵的是,学生注意到了文中的两个词,“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句中的“急忙”,“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句中的“轻轻”,这两个词是我在备课时没注意到的,上午的课,有学生提到后一句,但我没引导他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去思考。下午的课上,巧在学生也提到了后一句,我就引导他联系前一句,学生马上体会到了少年的聪明。因为这一动作上的细微变化,正是少年成功的原因,也许正是老者对少年传授的经验。这个问题的思考,带出了另一个话题。老者到底对少年说了一句什么话。这一处的答案就丰富多了,学生的思维也更活跃了。可以从调节少年的心态上去考虑,可以从鼓励少年的角度去思考,更可以从老者传授经验上去考虑……这时我又引导他们把冗长的想法压缩成一句话,要求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却更浓了。
虽然这个教材我去年上过,但是今年上下来还是有新的收获,所以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提高教学水平。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4课,它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情节简单而又一波三折,十分吸引学生;文章叙述层次清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作者对人物神态,动作和外貌的描写生动细腻,适于学生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并作语言的积累。文章语句优美,适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分析:学生在生活中有过一定的失败体验,课前又做过相关调查,掌握了有关资料,很可能与顶碗少年在某些地方产生共鸣,容易激发起学生向顶碗少年学习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热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课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阅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顶碗少年》。请大家先看看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告诉老师你们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二、默读课文,弄清课文主要内容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根据学生回答选择相应内容理解)
(1)作者看到的'是一场难度极大的杂技表演。
a、看看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写少年表演的过程的?(3-7自然段)
b、自由朗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勾画并作批注,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难度极大的杂技表演?也可以四人小组讨论解决。
c、全班交流。(既可从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可以感受到表演难度极大,也可以从少年顶碗并要作很复杂的表演——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来体会。
d、指导有感情朗读。注意读出表演的精彩优美、少年的沉着自信以及表演难度之大。
(2)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照上面方法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3)作者看到的是一场观众与演员互相理解的杂技表演。(尤其注意体会老者的宽容和关爱——可从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中体会,少年的不放弃,对观众的致歉。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人阅读感悟,可让他们自由畅谈老者可能对少年说的话及少年当时的心理活动。)
(4)作者看到的是一场令人终身难忘的杂技表演。(让学生谈谈为什么令人终身难忘。)
……
三、换位思考,体会文章的感情
1、假如你当时在现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不都是一帆风顺的,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或者挫折,只要坚持下去,不屈不挠就一定会取得成功!或者说“失败乃成功之母”……)
2、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谈感悟。
(重点理解结尾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1)自读思考作者有哪些想法?。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体会。
四、由文末的省略号去感悟写话
1、请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连起来读读,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2、交流,进一步体会“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宽容和关爱助人成功”“永不言弃”等等人生哲理。
3、教师小结:朴实的话语,表达了作者的心声,也表达了现场观众和我们读者的感受。由此看来,这也可以说是一场让我们获得人生启迪的杂技表演!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你觉得值得积累的好词佳句。
2、选做:写一写读了课文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4* 顶碗少年
失误——努力 失误——再努力 ====成功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领悟到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来,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三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从顶碗少年的表演中领悟人生哲理。
教学理念:
1 、注重整体,培养学生解构文本的能力这篇课文篇幅不长,结构简单,语言平实,这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初读课文时,可以在整体观照下,先引领学生读懂课文大意,对课文写了什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达到“知其然”。总结课文时,可以在学生细读文本后,引领学生再次回归整体,揣摩作者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安排材料,达到“知其所以然”。
2 、品味语言,培养学生语感本文描写细腻,情感真实,教学中,在学生初读、默读等基础上,引导学生潜心会文,达到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3 、渗透人文,领悟哲理这篇课文描写了顶碗少年勇敢地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在永不言败的信念下,最终表演成功了。这样的人物形象必定会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中,将文本的人文价值渗透在评议本语言的解读、人物形象的感悟中,让学生领悟人生的哲理。
教学方法:
尊重阅读教学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自读、品读、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进而感悟事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你们喜欢看杂技吗?
(出示杂技图片)学生看图片回答。
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赵丽宏写的这篇文章《顶碗少年》。(板书课题)
三、听课文录音,想一想:
1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孩子们请你们静下心来听课文录音,画出描写少年前两次神态、动作的语句,看看你们从这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文章描写了顶碗少年在顶碗表演中失误了两次,但他不灰心,仍继续表演,终于取得了成功的事。)
3、师:就是这件事,回答得真好。这件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去了20年,却让作者记忆犹新,
请同学们读读这两段话。(评价读的情况)
有些偶然的小事情,竟会难以忘怀,并且时时萦绕于心,因为你也许能从中不断地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
当我迷惘、消沉,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便会突然在我耳畔响起。
4、师:孩子们,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回到前0 20年的那个大舞台上,去看看那令人感动的一幕。
5、师:孩子们请你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少年前两次神态、动作的语句,看看你们从这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6、师:孩子们可以交流吗?
师出示句子:“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叹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掉不下来。”
(1)指名学生朗读。
(2)指名反馈:从这个句子中,你读懂了什么?
(少年的.技艺高)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吃了不少苦,流了多少汗。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才有今天的成绩。很下功夫,练了好长时间。)
7、师小结:是呀,你们看出了顶碗少年背后的故事,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带着你们的理解,请同学们再读一遍。
8、师:你们还画出了哪些语句?谁来说说?
出示句子:最后是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骑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很难再保持平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
(板书:失败)
9、师:谁来读读?
10、师:这一次失误,使所有的观众怎么样? ?那少年有哪些表现, ,你能读出来吗?
出示句子:“台上,却并没有慌乱,顶碗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1)齐读并引导想象:少年此时在想什么呢?
(2)生:不要慌,要镇定,跌倒了再爬起来,要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的……
11、师:正如你们所说的那样,少年从容自信地开始了第二次表演,文中怎么描写的?可是第二次表演他又怎么样呢?(板书:再失败)这时他的表现又如何呢?
出示句子:“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想想此时这位面临两次失败后的少年,心里又在想什么呢?(怎么又失败了呢,是不是自己真的不行呢……)
师导:两次表演都失败了,这对于观众们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他们的反应是怎样的呢?
生:越来越不满。
师: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生反馈:“这意想不到的失误,使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有些青年大声吹起了口哨。”
“场子里一片喧哗。”
“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
师: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加上观众的不满,在这种极大的压力下,少年几乎失去了表演的信心和勇气,他真的放弃了吗?
生:没有,因为一位老者对他说了一句话。
师:老者的出现让演出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从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什么?(着重抓住“微笑”、“抚摩”、“摇了”、“说了”等词语体会老者对少年的鼓励和关爱)
引导学生想象: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
生:不要紧,要相信自己,再来一次,你一定能行;成功的大门是虚掩的,只要你相信自己,你一定会成功的……
师小结:在老者的鼓励下,少年的第三次表演终于成功了,这是多么地不容易呀,让我们怀着对少年的赞叹和祝贺读一读这句话,
出示:“当地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地抖地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板书:成功)
师导:那真是“一波三折”
出示: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少年头上掉了下来,这是一折;接着又掉下来一次,此为二折;但少年恢复了镇定,开始第三次表演,终于成功。所以说是“一波三折”。
这时观众也给了少年暴风雨般的掌声,如果你是那个顶碗少年,你想说什么吗?
生:要勇敢地面对挫折,只要自信、执著、勇敢,就能获得成功。
12 、师小结:是呀,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文章的作者此时也和你们的感受一样。所以“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13 、师:二十多年前的事情,让作者难以忘怀,因为他从中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
出示: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其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四、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1 、生活当中也有像顶碗少年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人,如:张海迪。张海迪战胜困难,成为生活的强者。她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 :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
2 、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失败,你是怎样做的?
3 、学习本文后有何启示
把你的启示用简短的话写出来。
4、交流同学们的启示
(板书:失败乃成功之母)
成功来自拼搏
宽容和关爱能够帮助别人走向成功
人总会遇到困难、挫折的,要鼓起勇气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失败也是财富,勇气和坚持会让你看到一片艳阳天!)
老师也送给学生一句话:(板书: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五、总结全文
师:写得多好,你们可以用这些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但是,只有不怕失败敢于拼搏的人,才是胜利者。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如果我们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可能会迎来温暖的春风;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再搏一下,或许就会到达大海的彼岸……
六、布置家作
1 、学习了这篇散文,你有什么收获?
2 、如果你是现场的一位观众,你想对顶碗少年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不少于800字)
板书设计:
19顶碗少年
失败——
再失败——
成功
“失败乃成功之母”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2、透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
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内心的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学习链接语了解学习内容
1、今天我们学习第四课:顶碗少年。
2、这是我国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前面的“链接语”看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课文?
3、指名说。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读词。
异国 沉着 抚摸 肩胛 愧疚 附和 露天 结实
2、自读课文,完成第一个问题,作者看到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3、哪几个自然段写少年表演的过程?(3~7)
4、默读这几个自然段,边读边圈画批注,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
三、合作探究
1、学生汇报交流。
2、在学生交流中,引导归纳。
如:你谈的.很好,这部分作者是抓住少年(神态)(动作)描写,来突出表演的难度大、惊险
如:这部分是抓住(观众的反应)来突出表演,精彩、紧张、惊心动魄。
3、引导:刚才同学们谈到的内容,是作者抓住少年,动作、神态及观众的反应来写表演的惊心动魄。
4、再来浏览一下课文,作者还抓住什么反应表演惊心动魄?
“头顶那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找找句子,有何感受?
四、提升写法
1、结合板书归纳。
同学们,直接写少年的表演(正面描写)突出就行了,有必要写观众的反应和碗吗?
板书:(侧面描写)
(观众反应烘托表演,碗牵动着观众的心,是大家关注的目标,同样起到烘托作用)
是呀,不可小视,这种多角度交差写法,更能突出表演惊心动魄,更吸引人,使我们心中有如身临其境,感受。)
2、作为一个少年,与我们年纪相仿,面对一次次表演失败,内心一定有许多想法,作者写到了吗?
(1)写到了,从哪儿知道的?(动作、神态))
(2)没想到,只写到什么?透过少年的动作、神态,我们能感受到少年内心活动吗?)
3、指名说。
台上并没有慌乱,此时少年想……
场子里一片喧哗,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心里想……
听了老人的话,少年镇静下来,心里想……
4、此时少年那么丰富的内心活动,可是作者为什么不写呢?(你无法了解别人的内心活动的写作要真实。)
5、你猜想老人说了一句什么?
6、小结:是呀,在失败面前不放弃,少年沉着、拼搏使他成功,获得全场的掌声,也令作者难以忘怀。
五、学习最后,揭示道理,总结升华
1、齐读第八自然段。
2、结合第一自然段内容,想象你从文章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失败是成功之母”。
“成功来自于拼搏”。
“成功来自于鼓励与关爱”。
3、总结升华。
整篇文章紧扣围绕“惊心动魄”来描写杂技表演的精彩,那为什么作者不用“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为题,而用“顶碗少年”呢?
4、小结:是少年面对失败的态度,是少年坚持拼搏,不轻易放弃,使作者总有一阵激动,同时给作者启示,悟出一些人生哲理。
那就是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要像少年一样,勇敢面对,勇于拼搏,就会成功!
5、推荐赵丽宏作品:散文集《爱在人间》《玛雅之谜》《生命草》。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2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2、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从顶碗少年的表演中领悟人生的哲理。
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哲理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课文最后一段的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谈谈你的感受。
是的,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是你想过没有,当一个杂技演员在表演时两次出现了失误,他还有信心表演下去吗?今天我们就来读读顶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板题:顶碗少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听读,纠正字音后练习读熟。
3.默读课文分段,看看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7自然段 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第二部分:8自然段 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三、自学感悟,理解课文
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小组自学讨论
1.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一摞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2.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
四、汇报交流,朗读体会
1.指名交流讨论结果。
2.结合汇报让学生朗读相应的部分,朗读第一部分让学生充分地在读中去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及观众的心情。
3.白发老者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4.反复读,反复品味“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从文中的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
5.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畅谈感受,明确哲理
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总结: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但是,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是胜利者。在山穷水尽和绝境里,如果我们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再搏一下,可能会迎来温暖的春风;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再拼搏一下,就会到达大海的彼岸;在一眼望不到顶的山脚下,再拼搏一下,就一定会登上世界最高峰……课文学完了,但是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六、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课文中作者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写白发老者,,但正是这位老者的出现,使故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给少年的仅仅是几句话,但他给少年的也许是能启迪少年一生的哲理,请你按提示改写课文: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那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想起……
板书设计:
4、顶碗少年
镇定、自信——紧张、丧失勇气——镇静、自信、充满勇气
失败 再失败 成功
“失败乃成功之母”
论赵丽宏的散文世界
赵丽宏创作了很多叙事散文,其中不少是写人的。众所周知,散文写人,不要求精雕细刻,只写“人的轮廓”;不要求描绘完整的人物形象,只抓住某些富有特征的片段或细节,写出独特、鲜明的个性或心境。赵丽宏较好地发挥了散文写人的特点和优势,绘出许多真实而生动的人物形象。
概括一下,赵丽宏主要描写了三方面的人物:一是中国当代文艺家,如,作家、诗人、画家、舞蹈家、小提琴家、女书法家;二是普通人物,像“乡下人”、知识青年、“扫地阿婆”、门卫老师傅、守灯老人、顶碗少年、山乡邮递员;三是外国人,如,墨西哥老作家、斗牛士、兽师、美国诗人、唐人街华人、乌克兰的诗神、基辅街上的歌者。相比较,三类形象中,普通人物刻画得较为生动感人。赵丽宏曾直率地承认:“我的散文,没有什么惊人之谈,也没有什么动人的情节,有的只是我对生活、对大自然的'一点感受,对身边一些普通人的认识和赞美。”
力作《秋风》以凝重的笔触,记叙了“扫地阿婆”的悲惨结局。作者没有写她的一生,而是选取她晚年遭遇最惨的几个片段来写。尽管她的外貌是“丑”的, “斑白的头发,皱纹密布的脸,一双浮肿的眼睛”等,然而作者凸现了她忠于职守、善良诚实的优美心灵。《顶碗少年》表现手法不同,它描写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一位英俊少年在顶碗表演中,连续两次失误,可是他沉着、拼搏,第三次终于获得成功,博得了观众暴风雨般的掌声。这是个敢于拼搏、献身技艺的强者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还如《青鸟》里那位热爱本职工作、无私奉献的“老张头”以及《厚朴》中的“不为人注目,却用整个生命为人类作贡献”的“门卫秦师傅”,等等。作家都能从这些普通人中揭示出他们不普通的内涵,在平凡中闪烁着不平凡的光芒。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3
一、读连接语,明确学习任务
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顶碗少年》,这是我国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认真看看课文前面的连接语,看看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课文?
(一是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二、默读思考,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1、作者看到的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
⑴ 看看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写少年表演的过程的?(3~7自然段)
⑵ 自由朗读3~7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批注,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也可以小组讨论。
⑶ 全班交流:
从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可以感受到表演难度很大,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体会。
⑷ 有感情地朗读:
从少年两次表演的失败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看到的的确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3、4自然段。
2、作者看到的是一场体现老者的宽容和关爱的杂技表演。这可以从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从少年前后表现的变化两个角度感受到:
⑴ 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从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老者对少年的鼓励和关爱。
⑵ 少年在第一次失败后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可是第二次失败后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可见他第二次失败后已经非常紧张,但当老者安慰他之后,他镇定下来了,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可见老者对他的关爱和鼓励多么重要。
⑶ 引导想象: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体会到虽然我们不知道老者到底说了什么,但我们可以肯定,正是有了老者的宽容和鼓励,才有少年最后的'成功!
⑷ 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描写老者的片段。
3、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略)
4、作者看到的是一场让自己难以忘怀的杂技表演。(略)
三、感悟写话,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1、引导写话:
请同学们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想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2、写话交流,体会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宽容和关爱能够帮助别人走向成功等人生哲理。
3、小结:
朴实的话语,表达了作者的心声,也表达了我们的感受。看来这也是一场让我们获得人生启示的杂技表演!
四、摘录词语
1、词语积累:
课文中有很多值得积累的词语。请同学们把你觉得值得积累的词语抄写下来。
2、词语推荐:
推荐一个词语和大家分享。
3、结束语:
相信同学们会把这些词语记在脑海里,运用在我们的习作中。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述,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3.弄清课文资料,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资料,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应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搜集勇于应对失败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明确学习任务
1、出示课件杂技图片。
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得经过几年的训练,能够说“台上三分种,台下十年功。”这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赵丽宏老先生一齐去看一场扣人心弦的表演。板书课题《顶碗少年》。齐读课题。
2、认真看看课文前面的“连接语”,看看我们能够怎样来学习课文?
(一是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二、默读思考,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1、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1)哪几个自然段描述了少年的.表演过程?(3~7)说说少年表演的过程。
(2)读课文,找一找那一句话是作者对这一次表演的总体评价。
(3)自由朗读3―7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批注,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也能够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①从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能够感受到表演难度很大;②从观众看表演时的反应能够表现表演难度大;③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述,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能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体会。
(5)有感情地朗读。从少年两次表演的失败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看到的的确是一场难度十分大的杂技表演!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3、4自然段。
2.作者看到的是一场充满关爱和宽容的表演。
这能够从姑娘的动作,老者的神态和动作及从少年前后表现的变化感受到。
句子:
①“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
②“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
③“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从姑娘和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中能够体会到他们对少年的鼓励和关爱。
(1)少年在第一次失败后“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但是第二次失败后“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如果你是这位少年,应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
体会有了姑娘两次扫起碎瓷片,对少年来的无声的支持和老者的宽容和鼓励,才有少年最后的成功!
我们要学会在别人失败的时候给予关爱和鼓励。
(5)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描述老者的三个句子。
三、感悟写话,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1.引导写话。
作者在开篇就说:――生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从这件事,从顶碗少年身上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请同学们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想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把你想到的资料写下来。
2.写话交流,体会“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宽容和关爱能够帮忙别人走向成功”等人生哲理。
3.小结:这惊心动魄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让我们获得人生的启示!领会文章要表达的中心: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但是――
(学生齐读)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是胜利者。在山穷水尽和绝境里,如果我们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再搏一下,可能会迎来温暖的春风;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再拼搏一下,就会到达大海的彼岸;在一眼望不到顶的山脚下,再拼搏一下,就必须会登上世界最高峰……
课文学完了,但是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四、摘录词语
1.词语积累。课文中有很多值得积累的词语。请同学们把你觉得值得积累的词语抄写下来。
2.词语推荐。推荐一个词语和大家分享。
3.结束语。相信同学们会把这些词语记在脑海里,运用在我们的习作中。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仔细听读把握故事梗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圈画少年几次失败后的表现,感受顶碗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感受顶碗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
难点
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在课前查找到的作者资料,及需要理解掌握的词语。
二、初读课文,理清情节。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2-6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顶碗少年经历了两次失败,面对这两次失败,他的表现如何,观众的表现又是怎样的?试分析他们当时的心理活动。
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余同学则边听边圈画出描写顶碗少年和观众表现的语句,并且交流分析人物当时的内心活动。
通过交流分析,让学生感受到面对两次失败,顶碗少年承受的压力越来越重,把握人物当时内心的思想情感。
三、指导朗读,把握人物性格。
请同学在分析人物思想情感的基础上,饱含感情的朗读课文。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第一次失败,和第二次失败的段落。
先在小组中朗读给组员听,再推选几位同学在班级中朗读,其他同学对他的朗读进行评价,关键是读出当时的气氛,能够表现出人物当时的心情。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促使学生沉入文本的`情境,感受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顶碗少年那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
四、探究质疑,把握文章主旨。
思考:1、作者花很多笔墨,描写在场观众的表现有何作用?
2、作者在文中三次写到“金边红花白瓷碗”,三次写有何不同,为何这样写?
3、“那位白发老者嘴里低声说了句什么”,根据上下文,你想想他可能说了什么?
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在班级中交流。要引导学生紧密联系课文,从文章要表现的主旨着眼,考虑问题。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且明白文章要表达的中心: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
五、布置作业(2、3选做)
1、抄写词语:优雅惊羡颓废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2、选择以上三个词语写一段话。
3、第五段中有一处省略号,请试着补出其省略的内容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07-02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06-18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04-27
课文《顶碗少年》的教学设计07-03
课文《顶碗少年》教学设计07-03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合集]12-05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5篇03-13
顶碗少年课文教学设计07-03
《顶碗少年》教学案例设计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