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过河评课稿

时间:2024-08-13 10:13:51 毅霖 其他 我要投稿

小马过河评课稿(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马过河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马过河评课稿 1

  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也可以说是一则寓言故事,告诉大家遇到事情要“开动脑筋,敢于尝试”的道理。课文中老马教育小马的话就正好可以对学生进行有关这一难点的教学和训练,xx老师这节课是第一课时,她能围绕课文的中心句“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你去试一试就会明白的。”展开教学,分两步进行:

  1、围绕“光听别人说”别人是谁?怎么说的?进行研读,有3句话。

  2、围绕“自己不动脑筋”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进行研读,有4句。整的教学思路清晰,有条理,设计新颖、合理,也使整堂课完整、圆满。课堂效果不错。

  xx老师刚踏上工作岗位,年轻有为,工作很认真。课堂上,教态自然,语言亲切,与学生交流默契。我听过她的好几节课,她对学生的`回答总是能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反馈,加以表扬。在这堂课中,似乎表现得不够明显。对孩子激励性的话不多,特别是对说得不够好的孩子,评价不全面,有批评的意思。如:在分析“自己不动脑筋”的4句话时,某生说到另一句话里了,师说“我们在说哪一句?”其实这里的4句话可让学生随机说。这里也就说到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了。在课堂调控上,经过几次的试教,xx老师进步很大,特别在语言上已做到简洁,到位而不罗嗦。但毕竟是刚开始工作,缺乏临时的调控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xx老师精心制作了生动的教学课件,如老牛、小马、松鼠进入同样的河里时的不同情况,采用形象的动画对比,使学生既感兴趣,又很好的体会了三者的区别,从而也就能扎实的理解难点:老牛和松鼠的话到底说得对不对,理解同样的河,对于不同的动物来说,深浅就是不同的。这则童话很有趣,也适合朗读的训练。教师也从阅读入手,从读中来体会词句的含义。如:老牛和松鼠的话,请学生找出来后先读,再讨论谁说的对。分辨出对与错后,再回过头来品读3句话,学生理解会更透彻。这个环节安排得很好,就是读的时候把3句话捆在了一起,学生读得多,评价的学生不了解该评朗读者的哪句话,目标不够明确,读得也就不够好。完全可以随机一句一句细读分析、朗读,会使课堂效果更加好。

  xx老师自身写作不错,也注重对学生写作的训练,班级里也已出了一期学生习作选集。这可能也是她在这堂课里安排10分钟的写作、交流环节的原因。不过我觉得放在第一课时里,效果不大,反馈交流时没显示出这“写”的优势。还是直接让学生说,写放在下一课时学完课文后会更好。这段时间加角色朗读或角色表演,可能效果也不错。

  相信xx老师会在不断的磨练中有更好的表现。

  小马过河评课稿 2

  《小马过河》文章篇幅长,涉及的事物多,哲理深刻。但课文情节美、事物美、构图美,温老师利用课文自身的美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她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教学任务:

  一、抓住联系,训练语言

  本文出现的事物较多,相互间有联系。如果学生了解事物的联系,就便于理解文章的内容。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后,出示一道用上指定词语说话的练习:既不像……也不像……小马既不像……也不像……河水既不像……也不像……学生完成练习后,让学生结合课文用“因为……所以……”把课文的内容连起来简单的述说了一下。这样由读到说,说了再读,有力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同时学会了正确用词,把握了这课文内容。

  二、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这个故事中主要“人物”是小马,还有老马,老牛伯伯、松鼠。这些“人物”的语气、语言的感情色彩不同,老马是“妈妈”,说话该用亲切的语气。老牛伯伯是老一辈,朗读时声音要粗,语气稳重。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时讲的话,语气要急切。小马天真、有礼貌,读时要用适当的语气表现出来。指导朗读时,朱老师把这些都向学生说清楚。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教师加强范读,给学生提供范例。接着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样训练朗读,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故事中蕴含的美。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记住老马、小马、松鼠、老牛的话,并想象当时的情境,进一步领悟“人物”的'身份不同,说话的表情、语气也不同,然后鼓励学生加上动作和表情,把课文的对话“表演”出来。这样做,既加深了对课文的感受,又激发阅读的兴趣。

  三、引导思索,突破难点

  老马说的话是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温老师设计了两个问题:

  1、老牛和松鼠的话错没错?小马试验的结果为什么和它们说的都不一样,是河水在发生变化吗?

  2、如果是一条大象和一只小白兔要过这条河,问问你,你该怎样回答它们?经过讨论学生明确,老牛和松鼠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但忽视了小马的实际情况而下结论,它们说法不一,是因为它们自身的高度不同。第二个问题让学生明确,处理问题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去判断,要避免犯老牛和松鼠的经验主义的错误。这堂课温老师本着扎实教学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努力来训练学生的语言,把握课文的内容,完成了教学任务。

  小马过河评课稿 3

  语文学科要注意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而今天我所听到的纪老师的《小马过河》一课,恰恰是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新课堂理念。本堂课采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纵观整节课,亮点纷呈,精彩不断,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亮点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前“猜动物”的游戏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为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做好了铺垫,可谓是一举两得,在第二次先学后教环节设计了“戴头饰表演”环节,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始至终,学生都积极投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真正做到了向课堂40分钟要成绩。

  亮点二: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课中,老师让学生通过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开拓了其他同学的思路。分角色朗读环节的.设计更好的让孩子们走进文本,用心与文本对话,从而圆满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亮点三:将口语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第二次先学后教环节中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练习说话;仿照小马询问牛伯伯的句式,练习说话。

  在第四次“先学后教”的环节中让学生用“既不想—也不想—”句式说话。这些训练在潜移默化地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小马过河评课稿 4

  一、学习性原则

  学习性原则主要解决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去“异构”,也就是教师教教材还是教语文的问题,即明确学习目标。

  如导入环节:

  师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马过河》这篇课文的生字,下面我们比比看谁都记住了。(教师出示生字卡,指认。)

  师2: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从前,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有一天……

  师3:(出示排球和乒乓球)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两个球哪个大,哪个小?(生答:排球大,乒乓球小。)师(出示篮球和排球):再看看这两个球哪个大,哪个小?(生答:篮球大,排球小。)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有一匹可爱的小马将会为我们解开这个谜!

  这三个导入环节迥然不同。第一位教师以前面学过的生字导入,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前先学习生字,可以扫清生字障碍,为后面直接进入文本解读打开局面,教学设计简单明了,操作性强。但是,采用集中识字又增加了学生的识字负担,加大了学习量。若在课文中学习生字,把生字学习当作解读文本的一种手段,生字学习就显得灵活,能够拓展学生灵活运用生字词的能力。但不管放在哪个环节,这种导入强调的是学生基础知识点的掌握,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折射下的教学模式。相对而言,第二位教师的导入设计最能吸引人,他用讲故事的方法创设了一种情境,把学生的思想引领到美妙的童话当中,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自然过渡到文本解读搭建了有效的平台。而第三位教师的设计显得大气一些,他不是站在教材的角度,而是以文本为例子,把教材中的问题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来分析,体现了当前所倡导的“大语文”教学观,他对学生辩证地认识事物、了解事物以及培养有效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主要解决怎么学的问题,也就是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即使以学生为主体,还要看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升。

  如突破难点环节:

  师1:由于松鼠的个头小,很浅的水对松鼠来说还是很深的,所以他说水很深;可是老牛的个子那么大,就觉得河里的水很浅很浅。

  师2:课件展示:蓝色水平面、松鼠几乎淹没在水里、老牛只有膝盖以下被水淹。

  师3:结合课文和插图,合作讨论之后小组汇报。

  《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故事,其中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的原因,从而懂得“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这句话的意思。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第一位教师采用了讲解法,显得不够直观。小学生缺乏直观感受,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不利于学生启动各种感官,所以感受不够深刻。第二位教师积极采用了现代教学手段,把松鼠、老牛以及小马的身材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加上一条清澈的小河,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演示中轻松理解了课文的难点。但是细细一想,这种直观演示,没有顾及学生的思维,丧失了学生探究文本的过程,剥夺了学生形象思维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研读,其实质是教师陷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误区。相对而言,第三位教师的设计符合现代教育思想,首先是充分利用教材插图这一最直接的教学资源,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同时运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为学生以后自主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主要是通过一些有效的课堂教学交流活动,促进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想象能力,它是对教材的深化和升华,使学生在把握文本前提下拓展学生思维,张扬学生个性,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

  如教学拓展环节:

  师1:请大家对小马说几句话夸夸它。

  师2: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有什么感受呢?请大家说一说。

  师3:请大家想一想:小马回来之后在路上又碰到了老牛和松鼠,它会对它们说什么呢?请把它写出来。

  《小马过河》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如何理解老马的话,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情感教育———“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这句话的意思,从而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重视“实践”这一道理。第一位教师的设计符合儿童“喜欢夸奖”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夸小马。于是,小马的优点在学生的夸奖下逐一浮出水面。有的说小马很听话,有的说小马非常热爱劳动,有的说小马不懂就问,还有的说小马非常有礼貌等等。于是,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加强,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但这种教育得来过于容易,仅仅是学生围绕教材谈及自己的认识。而第二位教师的设计则填补了第一种设计的空白,他跳出了文本的局限,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感受,巧妙地进行思想教育。有的学生从小马的角度谈感受,有的学生站在老马的角度,也有的学生站在老牛和松鼠的角度,更多的孩子站在自己的角度。只要教师启发到位,就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甚至出现了小马“不耻下问”这个和文本不够吻合的独特感受。细细一想,在狠抓安全教育的今天,学生有这种感受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这种设计最大的优点是把文本和学生的感受结合起来,达到“与文本对话”的境界。第三位教师的设计不但拥有第二种设计的优势,而且有力地拓展了文本的思想,把文本延伸到学生的情境感知状态,使学生在巩固文本生成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并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整个环节兼容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尤其把语言表达和习作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体现了“读写结合”的教育理念。

  小马过河评课稿 5

  《小马过河》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本单元主题的学习重点是“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能对文本内容进行意义重构,有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人阅读素养的基本体现。尤其是在学校融慧教育理念下,这单元的学习,就至关重要。

  这节课我首先用图片激趣导入,然后认读生字词语,进入故事的朗读,又通过自由读、分角色读、比较读等形式完成对课文的学习。最后让学生通过关键词讲故事并评论,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写完生字后还完成了《学习与巩固》基础题目的练习。总之整节课从学情出发,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的学习有意思有趣味,课堂也确实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这一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本堂课的教学中采用了课件、图片展示、情景片段表演等多种方式,根据二年级学生特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得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在指导朗读时,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样训练朗读,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故事蕴含的道理。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思考。以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学生回答十分积极踊跃。

  但是,本节课学生个性化阅读交流的时间比较少,每个学生个性化的看法表达也不够充分,际交流的时间较少,这是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以后课前备课要再仔细些把课备透,在教学内容和学情的融合上多下功夫。

  石老师的这节课设计的很用心,把学校的融慧教育理念落实的很好,无论是搭建学习支架,设计学习活动,还是完成课后练习,都是精心设计,步步为营,达到预期的效果。石老师很注重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课堂上尊重学情,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力,设计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深入地思考。特别是在用“马棚、愿意、磨坊”等关键词语时把讲故事的学习支架搭好,让学生讲故事,自己讲,小组比赛读,全班展示讲等,课堂上语文味道浓浓的。写字的时间也充足,写字的目标落实的很扎实。

  小马过河评课稿 6

  《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叙述了小马为帮妈妈把半口袋麦子驮到对岸磨坊去,两次来到河边的不同表现及不同结果,说明了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进行分析,勇于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了创设一个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全面自由地发展,我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勇于创新。

  如: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想一想课后的思考题:“过河后的小马从磨坊回来,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听了我的问题,同学们积极思考,有的说:“小马从磨坊磨好面跑回家,妈妈帮小马把面放下来,小马低着头很不开心,妈妈摸摸小马的.头亲切地问:‘孩子,你怎么了?’

  小马抬起头委屈地说:‘妈妈,我太笨了,面对一条小河的问题还要回来问妈妈,这样既耽误时间,又费很大的力气。’妈妈听了小马的话后,说:‘孩子,妈妈觉得你今天长大了,很了不起呀!因为你没有被困难吓倒,妈妈相信你今后一定是个坚强的孩子。’小马听了妈妈的安慰后,觉得很有道理。

  他又自豪地说:‘妈妈,从今天这件事中,我还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都不能光听别人说,只有自己亲自做过了,才会明白。’妈妈高兴地点头称赞:‘好孩子,经一堑,长一智,你的收获可真大呀!’小马又赶快说:‘妈妈,今后你有什么活,就让我去做吧,让我多体会成功的快乐吧!’”老马亲了亲自己的孩子,点点头,同学们也热情地鼓起掌来。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思维是最没有束缚的,是最活跃的,是无止境的。他们的脑子里装满了许许多多奇异的幻想,我们应该为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让他们在创新的王国,自由地翱翔。

  小马过河评课稿 7

  《小马过河》文章篇幅长,涉及的事物多,哲理深刻。但课文情节美、事物美、构图美,我希望利用课文自身的美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故事中主要“人物”是小马,还有老马,老牛伯伯、松鼠。这些“人物”的语气、语言的感情色彩不同,老马是“妈妈”,说话该用亲切的语气。老牛伯伯是老一辈,朗读时声音要粗,语气稳重。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时讲的话,语气要急切。小马天真、有礼貌,读时要用适当的语气表现出来。在指导朗读时,我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接着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样训练朗读,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故事中蕴含的美。

  当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记住老马、小马、松鼠、老牛的'话,并想象当时的情境,进一步领悟“人物”的身份不同,说话的表情、语气也不同,然后鼓励学生加上动作和表情,把课文的对话“表演”出来。这样做,既能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又能激发阅读的兴趣。

  老马说的话是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同样一条河,老牛水水很浅,松鼠说水很深。他们谁说得对?为什么?2.如果是一头大象和一只小白兔要过这条河,问问你,你该怎样回答它们?在整个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班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知道了老牛和松鼠都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忽视了小马的实际情况而下结论,它们说法不一,是因为它们自身的高度不同。第二个问题让学生明确,处理问题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去判断,要避免犯老牛和松鼠的经验主义的错误。

  总之,《小马过河》是经典的童话,它包容的东西太多,孩子们从中悟得的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层面的。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东西,只有给个性化的阅读交流的时间,我们才能听到“花开的声音”。但是,我总感觉本节课上学生个性化阅读交流的时间比较少,每个学生个性化的看法表达不够充分。以后教学中,还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上多下功夫。

  小马过河评课稿 8

  《小马过河》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讲述的是小马要帮妈妈把半口袋麦子驮到对岸磨坊去,两次来到河边的不同表现及不同结果,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勤思考,多脑筋,多分析,敢于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中我尽量创设和谐的氛围,充分利用课件让学生全面自由地发展,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如: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想一想课后的思考题:“过河后的小马从磨坊回来,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听了我的问题,同学们积极思考,进行小组讨论,并积极回答,有的说:“小马从磨坊磨好面跑回家,妈妈帮小马把面放下来,小马低着头很不开心,妈妈摸摸小马的头亲切的问:‘孩子,你怎么了?’小马抬起头委屈地说:‘妈妈,我太笨了,面对一条小河的问题还要回来问妈妈,这样既耽误时间,又费很大的力气。’妈妈听了小马的话后,说:‘孩子,妈妈觉得你今天长大了,很了不起呀!因为你没有被困难吓倒,妈妈相信你今后一定是个坚强的孩子。’小马听了妈妈的安慰后,觉得很有道理,他又自豪地说:‘妈妈,从今天这件事中,我还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都不能光听别人说,只有自己亲自做过了,才会明白。’老马高兴地点头称赞:‘好孩子,经一堑,长一智,你的收获可真大呀!’小马又赶快说:‘妈妈,今后你有什么活,就让我去做吧,让我多体会成功的快乐吧!’”这时,我班的另一位同学按捺不住自己的.思绪了,索性站起来说:“老师,再来听听我的故事吧。”“小马驮着磨好的面回到家,一蹦三尺高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回来了,面磨好了。’妈妈称赞说:‘你真是个能干的好孩子。’小马这时又忍不住对妈妈说:‘妈妈,今天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亲自去试一试,才会找到正确的答案。’老马亲了亲自己的孩子,点点头。”这位同学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好像自己就是那匹快乐的小马。“你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表演得也很不错。”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同学们也热情地鼓起掌来。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思维是最没有束缚的,是最活跃的,是无止境的。他们的脑子里装满了许许多多奇异的幻想,但是有了课件,我们可以为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让他们在创新的王国,自由地翱翔。

  小马过河评课稿 9

  《小马过河》是一篇经典的童话故事,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巧妙设置悬念,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在识字环节,我采取了多种识字方法,加拼音读,去拼音读,在记忆环节,引导孩子们通过加一加、换一换、找朋友的办法识记生字,还提醒孩子么可以通过观察图片、在生活中留意身边的生字等办法识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学习1-3自然段时,我让孩子们通过理解关键词来体会小马的.心情,如“连蹦带跳”“为难”,身临其境地体会小马心情的变化,并引导孩子们结合自身体验,想想自己遇到困难了会怎么做,这样,就从书本中走到了生活中,是一种情感教育。

  写字环节,让学生观察个别同学的生字,一起学习,纠正,让孩子们注意心字底的位置。在课后还需要加强指导。

  小马过河评课稿 10

  《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讲的是小马要过河,但不知道河水的深浅。小马问老牛,老牛认为过得去;小马问松鼠,松鼠认为过不去。最后在老马的鼓励下,小马大胆去尝试,终于过了河。故事说明了遇事要“开动脑筋,敢于尝试”的道理。在学这篇课文时,我安排了五关:生字关、朗读关、辨析关、夸奖关、联系实际关。第一次在自己班里上的时候挺顺的,我就挺为自己的教学设计得意。

  上到辨析关时,我出示了老牛、松鼠、小马的图片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老牛、松鼠的话说的对不对。我没想到全班都说对,这样一来,我的计划全打乱了。忙乱之中,我只能自己说出结果:他们的话对自己来说是对的,对别人来说是不对的。课后,我静下心来,发现我安排的五关中,这一关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而我为了赶时间,匆匆过去,这实在是一堂失败的课。其实,当时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后的答案是老牛和松鼠说的话是对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学生就会想到老牛和松鼠的话对别人来说是不对的。虽然只是一个环节,可是这个环节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思考、理解的过程。

  通过这堂课,我感觉到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在课堂上,随时有可能发生教师意想不到的事情,教师必须有随机应变能力。

【小马过河评课稿】相关文章:

小马过河评课稿03-16

小马过河评课稿05-09

《小马过河》评课稿12-16

小马过河评课稿【优】07-02

小马过河评课稿范文01-08

小马过河评课稿优秀02-13

小马过河评课稿[经典5篇]06-09

小马过河评课稿精选[5篇]06-09

(集合)小马过河评课稿5篇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