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屈原》有感(荐)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屈原》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屈原》有感1
放假以来,一直在读《史记》。近日,读到了《屈原贾生列传》,记载的是我国古代两位国家重臣、名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中央级别的高官,同时都是文学史上的名家,一个是战国时代楚国的左徒、三闾大夫,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另一个就是东汉文帝朝的博士太中大夫长沙王太傅太子太傅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也有表述为散文学家)贾谊。
关于这两个人,很多年前就接触过他们的一些作品,如屈原的《国殇》《离骚》,贾谊的《过秦论》等,但从来没把这两个人往一起联系过。因为前一个生活在战国末期,后一个生活在汉文帝时代,两人相差一百三四十岁,而且一个是浪漫主义诗人,另一个是散文家,所以感觉很难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这几天读到《史记》中的这一部分,发现司马迁居然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列传,颇感费解怎么会把他们俩放到一起呢?于是查一查是否有人对此有过论述,可惜没有找到,便凭着个人认识进行一些浅薄的论证,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
一、两个人都是大知识分子,都做过太傅,都曾经位高权重。
屈原被司马迁描述成 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是楚国的大夫,我理解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同时左徒还是太傅,就是太子的老师。从这段描写看,屈原博闻,而且善于治乱辞令,还负责图议国事号令应对诸侯。可以看出屈原负责国家公安司法外交商议国事发布命令等,在楚国怀王时期他真是学识最渊博的知识分子,而且是位置最高、权力最大的一位重臣。
贾谊被司马迁描述成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博士就是在朝中侍候在皇帝身边、随时准备接受帝王咨询问题的官员。还有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太傅就是太子的老师。梁怀王虽然没有立为太子,但从班固在《汉书》记载梁怀王揖,文帝少子也。好《诗》《书》,帝爱之,异于他子。可见,汉文帝对这个小儿子是很偏爱的,如不是梁王坠马早亡,历史会怎样书写还真就难说了。贾谊能先做皇帝博士,后入选太傅,可见贾谊不仅是通晓诸子百家的少年才俊,而且也曾经是很受汉文帝的信任和重用的,是皇帝的智囊团中的重量级人物。
二、这两个人有着相同的政治理想。
屈原为楚国能在七国中称雄争霸,不被强秦所灭,治国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保障民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致力于改革和法制建设。
贾谊在汉文帝朝中央政府工作期间,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其实也是致力于变法,改良治国制度。
三、两个人有着相同的人生遭遇。
两人都由被重用到受到排挤、没有同志知音,最终被弄臣陷害失宠而流放,而且都流放到了长沙。屈原流放了十多年后听到颖都被秦军攻破的消息,写下了有名的`《怀沙赋》,然后怀石投江而死,这成了他生命的绝笔。贾谊流放到长沙后,路过屈原投江的地方,触景生情,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三年后被召回国都,不久因梁怀王坠马而亡,便郁郁而终,这也成为生命的绝唱。
司马迁正是读到了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才对屈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联想到李陵兵败投降匈奴、自己因言获罪、惨遭宫刑生不如死的人生遭遇,感觉和他们二人非常相似,便对他们有了更深刻的同情,尤其在屈原的描写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应该是司马迁自己的影子。
这就是读《屈原贾生列传》后,在司马迁把屈原与贾谊放一起列传这个问题上我个人的一点思考,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读《屈原》有感2
每每读屈原《离骚》,我都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屈原对美政的描绘,对明君的追求,以及那种求而不得的绝望,令我感同身受地明了屈原旷世的孤独,生生的执念。楚江边那遗世独立,悲怆怨愤的幽魂,勾起了我几多的感慨!
自傲不是错,自傲本无罪。可当你有高贵的出身,有惊世的才华,同时又有白莲般的品质的话。自傲就成了别人喉中刺,眼中钉,肉中瘤了。屈原屈原出身贵族,娴于辞令又明于治乱。本就令人眼红,可偏偏屈原还以“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这样高贵出身自喜,以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才华自傲,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品质自得。又怎能避免陷入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的境地呢?于是屈原失去了楚怀王的宠信,同时失去了屈原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令楚国成为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的理想的机会。屈原的.国泰民安,豪情壮志,雄才伟略,爱国热情终于再无用武之地了,他的治国宏图立马变为泡影,一切抱负沉入海底。屈原从天上重重的摔入深渊,他心中充满了愤懑与绵长的愁苦。屈原不舍,不甘,不屈。他执著地扑向他的理想,从此让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执著带给他的是更深的迫害,更透骨的孤独,更彻底的绝望。屈原的遗世独立注定只能是一个人的翩跹。他的才华,抱负,美德再无人在乎,君王不但视而不见,甚至厌烦不耐,朝廷中找不到一个志趣相投之人, 就连自己最贴心的女伴也劝自己明哲保身“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 。屈原明白此时应该“及行迷之未远”,“退将修复吾初服”,但作为一个有抱负,有理想,有责 任的君子,他无法做到独善其身。 那么自傲睨视的人,为了理想他上奔下寻, 他次次进言,屡表忠心,可他却连楚怀王的面都见不了。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望后,屈原也开始抱怨君王的不智,“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但无论屈原表忠心还是表怨愤,再无法得到君王的侧目了。他踯躅前行,悲怆的背影,揉碎了多少士子文人、乡野孺妇的心啊。
屈原反省自己的遭遇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开始想要收敛自己的一切才华,抛弃那个耀眼的理想,“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忍辱而活,他转而化解自己“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哪里没有芳草,何必执著于一处呢?但 他明白失去了那个理想,那个刻入灵魂深处的执念,便连自己也丢失了,他可以丢失生命,却不能丢失理想。于是他纵身一跳,跳入了滚滚楚江,用自己的生命祭祀自己的理想。许多人说屈原的死是一种懦弱,其实屈原的死并无关勇敢懦弱与否的问题,而是在于生命的空无与充实的问题,这种对理想执拗地追求、壮烈的宣告、彻底的守望,正如西楚霸王项羽的乌江自刎是对自己判断失误最气吞山河的担当一样,他举动本身就是一种惊天撼地的勇气,足于睨视天地万物。
对屈原而言, 不管我们理解与否,都不重要了,他在楚江边生生守候着自己的理想,反舔着自己的孤寂灵魂。屈原连同他的理想,因为他的执著,他的守候将与日月同辉。
读《屈原》有感3
回顾历代王朝的兴衰,总是令人叹息而无奈的。战国后期,秦国在诸侯争霸中愈显锋芒,开始吞并六国。在激烈的秦楚之争中楚国节节败退,步步堪忧。然而楚国之内,楚王昏庸,吏治腐败,忧患意识淡薄。此时,楚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面对国家危亡,极力劝谏以拯救摇摇欲坠的楚国,然而哪知那昏庸的国君“亲小人,远贤臣”,他处处受排挤,脱离了楚国权力中心,心忧天下却只能心痛无奈地被放逐。他,就是屈原。
屈原所在的时期是古代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后期,此时各诸侯国的兼并战争十分激烈,而楚国是左右当时局势的两个重心,“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最初,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他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激烈的'秦楚之争中,作为爱国文人,屈原固然有他不可逃避的历史使命,即尽自己所能保卫国家,守护家园。他爱楚国,爱楚国的人民,爱得深沉。他屈原的诗表露着他的一片真诚,他的实际生活也表明他的言行一致。他在政场上失意了二十几年,颠沛流离,却从来不曾离开他的祖国。他热爱楚国,热爱楚国的人民,甚至到了最后宁可溺死在楚国也不离开。屈原的爱国情怀与政治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尤以《离骚》表现得最为突出。
屈原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他在乎的是国家的倾覆而不是个人的得失,正因为有这样强烈的责任感,屈原才不回避斗争,敢于冒着生命危险屡次直谏。伴君如伴虎,当时的游说之士都要当心“无婴人主之逆鳞”,而屈原则不然,他正道直行,用他所坚持的标准来衡量,提出“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直接批评楚王“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悟”。屈原在《离骚》中还提到“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他痛斥楚王朝政昏乱,颠倒是非,高喊“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种事实高于人情的态度确实大有悖于中庸之道,然而这种至死不渝的坚定信念正是屈原的可贵之处。
屈原还提出了著名的“美政”思想。《离骚》中提到:“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可见“美政”是屈原的向往,也是他的政治原则。以“美”形容可施于他人的言行,见《老子》六十二章:“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在《荀子儒效》篇中也有“美政”一词,所谓“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则美俗”,其意为使其政美。屈原则以“美政”为一个完整的概念。美与善是通用的,这里不用善政而用美政,是强调了程度上的区别,美之较善意味着更高的追求,“美政”便是一种理想的政治。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美政”思想极力抨击旧贵族腐败集团,损害了其利益,屈原便不可避免地遭受了奸臣小人的诬陷,加之,楚王日渐昏庸,听信谗言,疏远屈原,种种不利导致了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汉北。
尽管命途多舛,在政治道路上受尽挫折痛苦,他对楚国的热爱却从不曾减弱半分,重重压抑与无奈终于使他承受不住。汨罗江边,江面异常平静,他轻拂衣襟,泪湿青衫,投入冰冷的江水,那么决绝,带着对楚国的赤子之心,与无能为力的痛楚无奈。他终于是选择了逃离。不,这决不是逃离!他只是以另一种方式,以死亡,对朝政的腐败昏乱表示无声却铿锵有力的抗议!
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他怀才不遇,遭人陷害,热爱楚国却只能眼睁睁看它沦陷。也许这也正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共同命运。但同时他又是伟大的,他是一位行动者,也许他的离去并没有带来楚国朝野的醒悟,也没有改变楚国被吞并的命运,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所表现出来的忠贞与高洁,由古至今,一直震撼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灵。
读《屈原》有感4
空气开始凝固,风欲呼不能。
你最终还是来到了汨罗江岸,颜色憔悴,面容枯槁。
你的心在滴血,不平的遭遇,不公平的议论,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你最终选择了与日月争辉,和天地共存。
用尽力气,抹不去你悲伤的回忆。你—屈原,楚怀王的左膀,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想当年,你是多么的精明强干。你是多么的能言善辩,你又是多么的明子制乱。现在你却安静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以小人之语旁君子之为,他们以小人之语妒君子之才,于是你,被疏远了。
在寂寞的风中,你在行走,伴随着夜的精魂。你赋《离骚》,写下了内心的困苦和悲愤;亦余心之所善兮,谣琢谓余以善淫。是的,没想到当年大名鼎鼎的`楚国大夫,却一败涂地。
风,还是很寂寞,在云中翻过的是月的清波。
你正直前行,你竭尽忠智!但你终日被诽,你心里怎能无怨无悔呢?
理智是冰冷的慰藉。你最终选择了与汨罗江为伴。这一天你站在汨罗江口,颜色憔悴,面容枯槁。就连渔夫也能看出你心中的那股不平之气。当他问你为何出现在此时,你终于道出了心中的不快: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你宁愿“赴长流而莽于江鱼腹中”,也不愿以皓皓白云,而蒙世之温。
这就是你,今大地为之自豪的脊梁。
你,就在这一年,纵身一跃,以转瞬即逝的生命表达你对朝廷的怨恨,既然匆匆地来,为何不匆匆地去?
沉沦的光明中烁烁生辉的只有这汨罗江中一颗不屈的心,一首不朽的诗
读《屈原》有感5
风中轻轻呜咽,月色淡然的寂寞暗暗褪去。
战国时代楚国臣子屈原,是个有胆识、有智慧、口才好、文章、作诗都很厉害的人。但是也因为他的天赋太好,遭到臣子靳尚的嫉妒。当他看到屈原,心中就怒火中烧,便在楚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王不能辨明是非,一气之下,把屈原赶出宫外,但屈原仍时时担心国家大事:新皇帝上任后,靳尚又搬弄是非,屈原又被赶出宫外,后来屈原就带着满腹的委屈抱着大石,跳入汨罗江中,结束了他的一生。
屈原的爱国事迹,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屈原虽然被小人污蔑,被赶出宫外,但他仍关心着国事,为国家操心,连死前的一分一秒,脑子离乡的也都是国事,我们很应该效法屈原的爱国精神。屈原把一生都献给了楚国皇帝,无怨无悔,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想屈原一样爱国,但是最少也不能做想靳尚一样的小人,到处污蔑,中伤别人。
爱国是很重要的,如果连国民都不爱国的话,国家就会变得四分五裂。同样的,我们在过团体生活的时候,听从组长的命令,积极地做好自己的事,像这种爱国也服从精神是我们一辈子都受用无穷得。
爱国有多重要?如果屈原和其他大臣一样,都不是爱过的好大臣,楚国就不可能和秦国成为当时的`第一强国了。我们现在没有皇帝了,但是我们要如何做个爱国的好国民?我们出生的国家就是我们的家乡。爱护家乡不乱丢垃圾、不吸毒,使我们国家的治安变好,就会有许多观光客来游山玩水,是国家的风气变好,科技进步,自然而然就成为强盛的国家。
其实爱国的方法有很多,像我们虽然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但是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却很多!我们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来守护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现在,我们纪念爱国的屈原,因为我们不忘过去。我们不忘过去,所以我们腾飞,在纪念中,我们学会了坚强与独立;在纪念中,我们学会了反思与远眺;在纪念中,我们学会了沉痛和怀念。
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每个人不忘历史。我们心中都明白,纪念不是纯粹纪念,在纪念中,在一种回首和追思的过程中,我们会励精图治,依然接过手中飘飘的红旗!
读《屈原》有感6
空气凝固,风欲起而未能。屈原,你最终还是来到了边。你脸色憔悴,形容枯槁。面对不公的流放、坎坷的人生,你最终选择了纵身投进的这条大江。 用尽了力气,拂不去悲伤的回忆。你——屈原,楚怀王的左徒,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相当年,你是多么的精明能干,你是多么的擅长言辞,又是多么的明于治乱。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你主张抗秦,却遭受到楚国佞臣们的迫害。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以小人之语谤君子之为,他们以小人之技蔽君子之才。
于是,你渐渐被君王疏远了,被流放了,直至看到你心爱的.祖国灭亡了! 在寂寞的风中,你在行走,伴随着夜的精灵,你赋《离骚》。没想到当年大名鼎鼎的楚国大夫,却遭到受尽的后果! 你竭忠尽智,但终日被谤,你的心里又怎能无怨无恨呢?理智是冰冷的慰藉。你最终选择了汨罗江为长眠之地。这一天,你出现在汨罗江边。憔悴枯槁的身心,就连渔夫都能看得出你那沉重的心。 你宁愿赴江流而葬身鱼腹,也不愿蒙受尘世之污浊。 这就是你,华夏大地上坚挺而自豪的脊梁。你,就在这一年的这一天,纵身一跃,以转瞬即逝的生命,表达了对楚王的憎;以高尚的情操,表达了对楚国的爱。即使成为鱼腹中的佳肴,你也要与楚国永在一起,永不分离! 这时,在那一段沉沦历史的长夜中,熠熠生辉的只有这汨罗江中的一颗不屈的心! 啊,屈原!
读《屈原》有感7
读了《屈原投江》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如果,再给屈原一次生命他会怎样做呢?
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同样的人物,同样的事情。
“楚怀王你不要再这样了,接受秦国张仪的贿赂,难道很好吗?我倒感觉这是一种侮辱,你如果没有银子花了,咱们可以继续挣。”屈原趾高气扬的对着楚怀王说。
可是,这个楚怀王不听劝,一样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哎!楚怀王把我的`好意当成了驴肝肺,我到底欠他什么人情了。”
几天过去了。
“屈原宰相,屈原宰相,您要去哪?”楚国里的一位公公说。当时,屈原一下子转过头去,“你是叫我吗?”“是的。这几天楚怀王想了很多,今天,他想明白了你说的话,而且,把你给把您升为了宰相。您真是好福气呀!”“这是真的吗?”屈原大吃一惊的问。“当人是真的,看,这还有圣旨呢!”看到这圣旨屈原的手颤动起来。“您这是怎么了呀?”公公有礼貌的问。顿时,屈原一蹦“三尺”高,立即,兴冲冲的跑回自己的宰相府里了。从此,屈原和楚怀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就像亲兄弟一样幸福生活着。
这一切,都只是我的幻想,一切都只是梦。但是,屈原的形象在我心中仍然是那么令人崇拜。
读《屈原》有感8
早春三月,天气还是那么寒冷,闲暇之际读屈子列传。虽斯人已远,但感其遭遇,依然心中郁结难释。仿佛看到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披发老人行走在汨罗江畔,对着滔滔江水,泪水长流。家国仍在,可惜报国无门。
江边的渔夫见到屈原后两人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渔夫问:“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答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读完两人的对话,深感屈原人性的高洁,不随波逐流。宁可葬于鱼腹,也不能蒙世俗之温蠖。像这样的境界是多少人永远也达不到的高度,但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注定了屈原的悲剧。这个悲剧的屈原个人性格造成的吗?我看未必。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血缘上与楚国国君不可谓不亲;居楚国三闾大夫、左徒高位,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地位不可谓不显赫。可以说屈原至少已经具备了实现他政治理想的前提条件,比起那些苦于谋求进身之阶的普通士大夫强千百倍。古往今来,太多的人一直在思索报效朝廷,但苦于无门、还有人长期延滞于卑微下僚的地位,终身饱受劳碌之苦,蹉跎一生。屈原的身世对于他个人是他的幸运,对于楚国来讲也是楚国的幸运。
但命运无常,小人难测。上官大夫妒贤嫉能,在楚王面前诽谤屈原,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楚王听之开始疏远屈原。后来秦欲伐齐,齐与楚为同盟,秦派张仪以小惠离间齐楚,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楚王没有得到张仪许诺的六百里土地,一怒之下,怀王大肆兴师伐秦又遭惨败,楚国上下蒙受了奇耻大辱。 屈原虽然被放逐,但依然睠顾楚国,系心怀王,希望怀王能幡然悔悟,召回自己,但怀王终不悔悟,后多次听上官、郑袖等人的谗言,一次次做出失败的决策。太史公曾论到,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於郑袖,外欺於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为天下笑。怀王见欺,可怜又可恨。
自古士大夫饱读诗书,期待有一天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致君尧舜,天下大治。他们遵循着一条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道路,担负着社会理想的实现和国家秩序的稳定。中国古代的文人承担着道义和对社会的责任,但他们又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往往需要依附政治势力或统治阶级去实现所谓的道和义。屈原的悲剧是注定的,因为他没有遇到一个贤明的'君主。伊尹碰到了知错就改的太甲能中兴殷商;姜子牙遇到礼贤下士的文王,开大周八百年之基业;魏征与太宗同时,才可以共创贞观盛世。所以贤臣治国还赖有贤君,贤君能听采纳忠言,贤臣才能开一个太平世界。
自古壮志难酬是士人的最大悲剧,多少人在这条为国为民的道路上白了少年头,以后悲剧收场。是个人悲剧,也是时代悲剧,更是制度的悲剧。古代政治制度以皇权为核心,一切政治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皇帝的首肯。一个昏庸的皇帝足以让所有的贤臣在政治舞台上黯然失色。偌大的皇权也是有皇帝一人来行使,他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容易被小人左右,也有自己的性格弱点。为什么有的贤臣说的话,皇帝就是听不进去,小人一番鼓噪就言听计从呢?一些品德高尚的人不一定能有让人信服的例子来说教,一些华而不实的大道理说教然而让人生厌。但一些小人能揣摩上意,一下子就说到了皇帝的心里,自然就会大受重用了。
屈原被疏远与其说是小人的谗言,不如说怀王担心其功高震主。屈原的悲剧归根到底是制度的悲剧罢了。
读《屈原》有感9
自从屈原投河以来,人们就一直这样说他。祖先们专门设立了一个节日来纪念一个人,持续了2000年,这在中国至少是独一无二的。屈原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对邪恶的憎恶和崇高的气节赢得了后人永远的敬仰。
屈原之死,天地之感,空气弥漫长虹。
每次到端午节。每次读到《屈原列传》里的那句“我宁愿去正则流,被埋没在河鱼肚子里,却愿白暖人间”,都会被屈原感动得热泪盈眶。不难想象,做一个“真的一往直前,用尽忠与智”,屡遭诋毁,直至被贬的忠臣是多么痛苦。作为一个爱国主义很强的国家的顶梁柱,就是看到祖国的山河破碎了他却无法无天。在极度的痛苦中,寻求永恒的解脱,保护自己的清白,用死亡为祖国服务,真的是对世界的同情,感动,尊重。
然而,当我被感动和钦佩的时候,我经常会有一些疑问。死亡当然是一种保持纯真,对抗世界的方式,但其中掺杂着懦弱和无奈。当一个人的理想破灭,到了生命的`尽头,死亡是不是唯一最好的选择?屈原的死真的很悲惨,很能勾起人的回忆。但相比之下,孔子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顽强斗志岂不更令人敬佩?人生怎么可能没有挫折?生活怎么可能没有幻灭?死不瞑目是不是太消极了?
屈原的死对我们国家也是有害的。当强秦来到楚国时,他死了。自然,他再也不能担心破碎的山川了。自然,他可以寻求永恒的和平。然而,垂死的民族呢?侵略者铁蹄下的土地呢?
我同情屈原,我敬佩屈原,我歌颂屈原,但我并不深深叹息:
唉屈原之死!惜哉!
读《屈原》有感10
我读了一篇关于屈原爱国事迹的文章——《屈原不离楚国》。屈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热爱故乡、热爱楚国。有人不理解屈原为何如此爱国,屈原回答道:“我爱楚国,为它的命运担忧,为百姓的痛苦伤心。”
战乱中他与仆人本已离开了故乡,可他却又调转马头回到了楚国,并下定决心:“如果不能实现愿望,我就投江而死,用生命殉我的祖国!”最终,屈原怀着对楚国深深的眷恋,投入了汩罗江。端午节人们之所以纪念屈原,就是为他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屈原的'爱国精神确实令人钦佩,如果每人都像屈原这样,那么何愁祖国不强大呢?所以,我也要做一个爱国者。像屈原这样的爱国人士比比皆是。
譬如少年英雄王二小,他把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死换得了他人的安全——把日本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里,可他,却光荣牺牲了。
自古至今,屈原、王二小等无数英雄人物,堪称我们民族的骄傲,历史不会忘记,人民永远缅怀!他们的精神将激励一代代炎黄子孙,我们的祖国也将因此而腾飞!
读《屈原》有感11
如余秋雨所说,世上所多者为小人,且令人防不胜防,多少人死在小人“一口一口咬死你”的嘴下。小人从你对他极微小的利益冲突着眼,越害你越不能不害你,直到你死,小人绝不会起“留人一条生路”之想。何况屈原比较出众,枪打出头鸟的规律不会改。
打倒小人的办法只有以毒攻毒,你也去变成小人,看谁做得更狠、更毒、更下流。这办法在屈原身上没用,“宁溘死以流亡”也“不忍为此态”,这就只有一条死路了。
再不然,设法不和小人起利益冲突,退出庙堂隐居山野。问题是屈原就算去国离家,也会“忽观睨夫旧乡”,舍不得走。
所以屈原一定会死。
屈原具有典型的中国文人的性格。这种性格多以悲剧收尾,至少拥有这种性格的人多不快乐,一片污浊他就偏作莲花,春有春恨秋有秋愁,隐居山野时会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选上当官了又说“忙日苦多闲日少”,流放了他马上恨“云横秦岭家何在”,离家在外还得“望极天涯不见家”,就算什么都圆满他还得“一向年光有限身”,怨到人生太短上头去了。(真不如拉一天板车回家喝大碗茶不识半个字的好。)他们清高、孤独、敏感,像寄居蟹。他们可以选择壮烈地死去,却不能承受艰辛屈辱的生活。前者是一种理想化的民族精神,是梦化诗化的,而后者才是民族生存强大的基础。试想作为一国最上层最优秀最具希望的知识分子,遇到打击就缩回去“梅妻鹤子”,要不就“士可杀而不可辱”,这叫什么事儿呢?从社会角度看,真是自私脆弱的表现。
所以屈原又不该死。
对屈原的'崇拜,是不完全正确的。当然,在今天,有传统文人既刚烈又脆弱的性格的人已经很少,但谁能在歌颂传统文化的同时,向我们指明传统文人的人格弱点?谁能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说明性格孤傲自闭的坏处?谁能在鄙薄轻视中国文化和盲目崇拜中国文化的两极之间,()找到一个中间点,认识它、理解它、爱它?
屈原的死,既是一种精神,更是一个错误。
他的形象是美的;芳泽杂糅时,昭质未亏。“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字里行间,手指抚弄那时飞扬的冠带明灭的灯火竖排的书卷清朗的陈词和浩然的长叹,以及冰冷的江水和黎明前最后的黑暗,想最后笑一笑的时候已经泪下。
读《屈原》有感12
行吟泽畔兰泣露——《离骚》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离骚》作为《楚辞》的源头,读来总有一种震人心魄的力量。穿过千年历史的帷帐,去触摸那汨罗江畔带露的文字,任蒹葭苍苍结成溯流的兰舟,踏向那久违的圣地。
岁月太长,时光空隔,《楚辞》在流光溢彩的'今天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样的解读太艰辛,它不是都市丽人们手中的玩物,也不如《孙子兵法》一般可以成为商战的法宝,它是一个孤独而干净的灵魂,期待着那些沐浴而歌的心灵,去完成穿越时空的对话。
太史公在《史记》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志洁高雅,萋萋芳华,屈原低吟浅唱,走在楚国的衰亡之路上。
满腹才气,一身抱负,屈原自信地笑了。那喜悦的场景在江边重沓,意气风发的少年才俊们踏上了不归的仕途。当才华遭遇潜存的规则,当傲骨碾成了尘埃与粉末,当真情换就了生存的筹码,还有谁能把憔悴的枯颜赌向那不可挽回的时代。借用了林妹妹的话:“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他走得那样决绝,不给自己任何余地。 日记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是他冥冥中的谶语——执著的信念永不改变——即使是死亡。
屈原溺水,生一世,竟是为了这一瞬。千年的流水载着愁思,江南的湖塘中映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字。他,生于东西文化的交汇之处,以惊世之才破空而出;他,誓为国学的守望者,开拓着新文化的方向。一部《人间词话》撼天动地。王国维,静安,或者是先生,也是在这样的季节里卧水而眠——不是与一切告别,是灵魂对空明境界的奔赴。
历史反复回旋,汨罗江的诀别,一袭白衣,两身倒影,铸成《离骚》风华绝代。
读《屈原》有感13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荆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读《屈原》有感14
《屈原投江》这本书我看完以后印象深刻,我差点哭了。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为屈原感到悲伤。这是在楚国灭亡的那天,有人告诉他这个事情,屈原非常伤心,他满腔抱负无处投靠,想一死了之,于是他就到汨罗江抱着一块儿石头跳进了汨罗江。楚国百姓们深爱这位爱国大夫,就在汨罗江打捞屈原的尸体,人们为了让屈原的尸体不被鱼吃掉,就在汨罗江撒粽子。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就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去投江自杀。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读了这段之后,我为屈原打抱不平。为什么出王的'儿子就不喜欢这个忠臣。而且听信了他人之言,把屈原还赶出了楚国。国家缺少了屈原这个大臣,让最终让自己的国家走向灭亡。让屈原这么伤心,我真该批评这个糊涂的国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善于分别好人坏人,要有主见。对于意见向左的人或事,应该一分为二的去看待,虚心向他人请教。
读《屈原》有感15
汨罗江边袅袅秋风拂过,将屈原的高声吟唱,屈原的满腹愁绪,融入滚滚江水中,成为冲荡时空的激流。“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是这样一位隐士,高洁如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是这样一位官吏,不畏强权。千年万年,你的精神从来如同所自向往的羲和照耀世间。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领路先驱,甘而为之。
君可见,屈原之文学作品中流露出的政治情怀,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无不令人读后泣涕。《国殇》中:“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我们看到了楚军敌不寡众,全部战死的悲壮场面!但也见证了将士们英勇无畏,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将士魂,屈原心!《离骚》中:“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彰屈原铮铮傲骨!明屈原慷慨之志!
《离骚》篇幅之长、文采之美、想象之丰富、气势之恢宏、感情之强烈,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中熠熠生辉!其浩瀚诡谲,绮丽隽永的词句中,惟妙惟肖地绘出了内心中追求理想,坚持理想,不愿与世俗为伍的屈原个人画像。
“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香草美人,慷慨悲吟。
作为出身显赫家族的贵族,屈原不但受过良好的教育,以博学著称,且仕途之路平步青云,担任左徒时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实为重臣。而这一惹人羡艳的地位,也使得其后的悲剧命运初露端倪。
阅罢灵均平生之志,若其与庸臣合流,或许对楚国的前途早已灰心丧气,静心安乐;然而屈原始终保持着对政治的高度关注以及振兴楚国的期盼,仍然期待着楚王回心转意,让他回到权力中心施展抱负。君可见,虽有人劝他和光同尘,他仍不改其志,坚守个人求索之路,自投汨罗江以死明志;君可见,虽香草凋零,美人迟暮,他仍不渝其心,在朝秦暮楚的动荡时代,忧民生疾苦,叹国家兴亡;君可见,虽黄钟废弃,瓦釜雷鸣,楚国江河日下,他仍不流其俗,将热忱苦心化作篇篇祭文,成为震醒浊水的石。
历史嬗变,时代变迁,时光洪流长流不息。但从屈原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历史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
时至今日,“屈原”已不是尚且存于千年前的诗人亦或是政治家,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百姓情结和民族文化,年年相继,代代相传。江水的流逝完结了他生命的诗篇,而他的灵魂却已在无数的悼文中铭记,在历史的竹简中永生。落蕊之华尽,此魂归来兮!
【读《屈原》有感】相关文章:
读《屈原》有感05-01
读《屈原》有感范文06-23
读《屈原》有感作文650字12-17
端午节读《屈原》有感作文06-25
读《屈原集民谣创离骚》有感作文06-22
端午节作文:端午,读屈原06-27
悼屈原:端午节有感作文06-25
屈原的故事07-03
纪念屈原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