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精品】历史人物故事
历史人物故事1
名人故事:女皇帝武则天的历史典故
唐太宗是个精明能干的皇帝,但是他的儿子高宗却是个庸碌无能的人。唐高宗即位以后,自己不会处理朝政大事,一切靠他的舅父、宰相长孙无忌拿主意。后来,他立了皇后武则天,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武则天本来是唐太宗宫里的一个才人(一种妃嫔的称号),十四岁那年,就服侍太宗。当时太宗的御厩里,有匹名马,叫“狮子驄”,长得肥壮可爱,但是性格暴躁,不好驾驭。
有一次,唐太宗带着宫妃们去看那匹马,跟大家开玩笑说:“你们当中有谁能制服它?”
妃子们不敢接嘴,十四岁的武则天勇敢地站了出来,说:
“陛下,我能!”
太宗惊奇地看着她,问她有什么办法。武则天说:“只要给我三件东西:第一件是铁鞭,第二件是铁锤,第三件是匕首。它要是调皮,就用鞭子抽它;还不服,用铁锤敲它的头;
如果再捣蛋,就用匕首砍断它的脖子。”
唐太宗听了哈哈大笑。他虽然觉得武则天说的有点孩子气,但是也很赞赏她的泼辣性格。
唐太宗死了后,按照当时宫廷的规矩,武则天被送进尼姑庵。这当然是她很不情愿的。
唐高宗在他当太子的时候,就看中了武则天。即位两年后,他把武则天从尼姑庵里接出来,封她为昭仪(妃嫔的称号)。后来,又想废了原来的王皇后,立武则天做皇后。这件事遭到很多老臣的`反对,特别是高宗的舅父长孙无忌,说什么也不同意。
武则天私下拉拢一批大臣,在高宗面前支持武则天当皇后,有人对高宗说:“这是陛下的家事,别人管不着。”唐高宗这才下了决心,把王皇后废了,让武则天当皇后。
武则天当了皇后以后,就使出她那果断泼辣的手段,把那些反对她的老臣一个个降职、流放,连长孙无忌也被逼自杀。
不多久,那个本来已经十分无能的高宗害了一场病,成天头昏眼花,有时候连眼睛都张不开。唐高宗看武则天能干,又懂得文墨,索性把朝政大事全交给她管了。
武则天掌了权,渐渐不把高宗放在眼里。高宗想干什么,没有经过武则天同意,就干不了。唐高宗心里气恼,有一次,他跟宰相上官仪(上官是姓)商量。上官仪是反对武则天掌权的,就说:“陛下既然嫌皇后太专断,不如把她废了。”
高宗是个没主意的人,听了上官仪的话,说:“好,那就请你去给我起草一道诏书吧。”
两个人的说话,被旁边的太监听见了,那些太监都是武则天的心腹,连忙把这件事报告武则天。等上官仪把起草好的诏书送给高宗,武则天已经赶到了。她厉声问高宗说:“这是怎么回事?”
唐高宗见了武则天,吓得好像矮了半截。他把上官仪起草的诏书藏在袖子里,结结巴巴地说:“我本来没这个意思,都是上官仪教我干的。”
武则天立刻下命令把上官仪杀了。
打那以后,唐高宗上朝,都由武则天在旁边监视;大小政事,都得由皇后点了头才算数。
公元683年,高宗死了。武则天先后把两个儿子立为皇帝——中宗李显和睿(音ruì)宗李旦,都不中她的意。她把中宗废了,把睿宗软禁起来,自己以太后名义临朝执政。这一来,又遭到一些大臣和宗室的反对。
有个官员徐敬业被武则天降职,借这个由头,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武则天找宰相裴炎商量。裴炎说:“现在皇帝年纪大了,还不让他执政,人家就有了借口,只要太后把政权还给皇帝,徐敬业的叛乱自然会平息。”
武则天认为裴炎跟徐敬业一样,都想逼她下台,一气之下,就把裴炎打进牢监;又派出大将带领三十万大军讨伐徐敬业。徐敬业兵少势孤,抵抗了一阵,就失败了。
接着,又有两个唐朝宗室——越王李贞和琅琊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也被武则天派兵镇压了。
经过这两场小小的兵变,全国恢复了安宁,没有人再敢反对武则天。武则天巩固了她的统治,就不满足太后执政的地位了。
有个和尚猜到了太后的心思,伪造了一部佛经,献给武则天。那部佛经里说,武则天本来是弥勒佛投胎到人世来的。
佛祖派她下凡,就是要让她代替唐朝皇帝统治天下。
又过了几月,有个官员名叫傅游艺,联络了关中地区九百多人,请求太后即位称帝。武则天一面推辞,一面提升了傅游艺的官职。结果,劝她做皇帝的人越来越多。据说当时文武官员、王公贵族、远近百姓、各族首领、和尚道士,上劝进表的有六万多人。
公元690年九月,武则天接受大家的请求,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她就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历史人物故事2
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受一位挚友之托,写了一篇题为《昼锦堂记》的x。欧阳修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把x写好后,便命一差官骑马给友人送去。
可是到了晚上,欧阳修突然想起了什么,马上命令一个仆人道:“你赶快骑快马去追那送x的'差官,让他把x带回来!”
“老爷,那差官已到百里之外了,现在又是晚上,哪能追得上呀!”那仆人说道。
“无论如何你也要追上他,即使我那x已经送到,也得设法取回来!”
看见主人态度如此坚决,仆人就急忙骑上马,走捷径,抄小道,拼命追赶,最后总算追上差官,把x带了回来。
欧阳修为何一定要把x追回呢?原来是为了添上两个“而”字。
《昼锦堂记》开头有这样两句:“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原稿中没有这两个“而”字,欧阳修将x追回,就是为了把它添上去。
为了添两个字,竟如此劳神费力,是小题大作吗?不是。虽然不添这两个字,x开头也并无语病,但添上后,x的语气便与原文大有区别,即由直而曲,由急而缓,表现出欧阳修x曲折舒缓的艺术风格。
欧阳修严谨的创作态度堪称我们学习的楷模。文学家尚能如此,作为小学生,我们更要从小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好习惯,努力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境。
历史人物故事3
一梦溯千载,我多想回到盛唐,展望玄宗风采;我多想回到南宋,尽观沙场点兵的气势;我多想回到近代,感受仁人志士的强国梦。在这历史长河中,认识历史人物,太棒了!
回到玄宗年代,与李白为朋,感受青莲居士的豪迈情怀,体会他“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放,“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的气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雅兴。与杜甫为友,吟诵他诗史般的诗歌,体会他“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国忧民之情。与他们相识,太棒了!
回到南宋年间,与辛弃疾、文天祥为伴,感受他们同国家生死与共亡的节操,体会他们那“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之志、爱国之情。与他们相识,太棒了!
回到近代风云激荡的岁月里,与“戊戌六君子”为伴,感受他们改革的决心,强国的愿望,体会谭嗣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正气。与他们相识,太棒了!
悠悠千载,与历史人物相识太棒了!在与他们相识、交往中获得情操的陶冶,思想的启迪,太棒了!与他们认识,我定能乘风破浪,直挂云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历史人物故事4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匡衡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匡衡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
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匡衡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匡衡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历史人物故事5
石勒不计前嫌
后赵王石勒请武乡有声望的老友前往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同他们一起欢会饮酒。当初,石勒出身贫贱,与李阳是邻居,多次为争夺沤麻池而相互殴打,所以只有李阳一个人不敢来。石勒说:“李阳是个壮士,争沤麻池一事,那是我当平民百姓时结下的怨恨。我现在广纳人才,怎么能对一个普通百姓记恨呢?”于是急速传召李阳,同他一起饮酒,还拉着他的.臂膀开玩笑说:“我从前挨够你的拳头,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随后任命李阳做参军都尉。
【原 文】
后赵王勒悉召武乡耆旧诣襄国,与之共坐欢饮。初,勒微时,与李阳邻居,数争沤麻池相殴,阳由是独不敢来。勒曰:“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岂仇匹夫乎!”遽召与饮,引阳臂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因拜参军都尉。
历史人物故事6
刮目相看(吕蒙)
[释义] 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语出] 宋?杨万里《送乡僧德璘监寺缘化结夏归天童山》:“一别璘公十二年;故当刮目为相看。”
[正音] 相;不能读作“xiànɡ”。 [辨形] 刮;不能写作“乱”。
[近义] 另眼相看另眼相待 [反义] 视同一律
[用法] 多用于别人已有了显著的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了。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偏正式。
[辨析] “~”和“拭目以待”;都含有“擦眼睛看”的意思。但“~”偏重在去掉老印象;重新看待;“拭目以待”偏重在等待着看某种事情的'发展。
[例句] (1)小明近几年来进步很快;大家都得~了。
(2)小红变得勤奋好学;热爱劳动;对她~的人不在少数。
[成语故事]
吕蒙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靠姐夫接济,没有机会读书,后来跟着姐夫打帐很勇敢,最终得到了孙权的赏识。目不识丁的他以为凭勇敢就能打天下。有一次。孙权很认真地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国家的栋梁,要好好读书啊“。吕蒙嘻皮笑脸的回答说:“我现在整天打仗,忙得很呢,哪里有时间读书啊,哈哈。” 孙权很严肃:“我这个当国王的要比你还忙吧?我读了那么多书还嫌不够用,现在还抽空读许多史书和兵书,很有好处啊。你看现在曹操这么老了,还很好学呢,你可不要把我的话当玩笑啊。” 从这时候开始,吕蒙下定决心,一有空就读书,学识长见得很快。有一次,当时的大知识分子鲁肃和吕蒙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鲁肃常常 被吕蒙问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鲁肃很高兴地轻轻地拍拍吕蒙的背说:“以前我以为你这个大老粗只是在军事方面有本事,现在才知道你学问很好啊, 看法独到,你再也不是以前吴下(吴国)的那个阿蒙了!” 吕蒙很自信地笑着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怎么能用老眼光看我呢。”
历史人物故事7
江郎才尽(江淹)
[释义] 江郎:南朝梁文人江淹;少有文名;晚岁文思衰;才:才华;尽:完。江淹的文思已经衰竭。后比喻人的文思枯竭或才气用完了。
[语出] 南北朝?钟嵘《诗品》:“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
[正音] 郎;不能读作“lǎnɡ”。
[辨形] 郎;不能写作“朗”。
[近义] 黔驴技穷
[反义] 出类拔萃 初露锋芒
[用法] 多用于书面语。凡文学家作品;比以前的'大有进步;可用此语形容。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果戈理《死魂灵》第二部最终没能写成;并非~;而是由于他远离了俄国社会生活。
[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他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江淹年轻的时候很有才气,会写文章也能作画。可是当他年老的时候,总是拿着笔,思考了半天,也写不出任何东西。因此,当时人们谣传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把笔还给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
历史人物故事8
曹操幼年时,极其贪恋游猎、歌舞等事,而对于当时每个孩子都要学习的死板学问、无聊诗文不感兴趣。
曹家乃仕宦之家,父辈大多读书甚为关注、用心,并因之谋求到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因此,对家族中子弟的教育也十分严格,特别反对他们不务正业,只知放鹰走马、听歌看舞,认为那样会影响学业、消磨志气、毁坏人品。
曹操有个叔叔,尤其注意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严厉管教族中子弟。所以孩子们既恨他,又怕他。一见他来,不管正玩什么游戏,也不管正玩得多么忘情入迷,立刻纷纷逃开,惟恐受责骂以至责打。
只有曹操这孩子,生性豪爽不羁,最厌恶别人强加其意在自己身上。每当叔叔出现、众兄弟惊呼逃窜时,他不但不躲,反而玩得更欢、更大胆、更别出心裁。
有一次他与众子弟玩打仗游戏。他指挥若定,把人们分成两队,分别穿上不同颜色的衣服,然后,令彼此进攻,玩“骑马打仗”。他一个人站在高台阶上,手举小旗,做双方共有的统帅。
整日间被关在书房吟咏那些发黄的古书、令人困倦的诗文的孩子们,一个个像放出笼的小鸟儿,一人背上驮着另一人,彼此进攻、防守,防守、进攻,或偷袭、或埋伏、或包抄、或恶战,在曹操统一指挥下,玩得痛快淋漓、身心舒畅。正呐喊厮杀、大汗如雨之际,猛见那位冷面如霜的叔叔怒冲冲而来,大家惊呼一声,顿时被扔的被扔、跌倒的跌倒,连滚带爬地四散逃去。
只有曹操一人,手持指挥旗,倔战在站在原地,直身挺胸,面对大发雷霆的叔叔,凝然不动、神色冷峻。
叔叔既惊讶这孩子的镇定,又气恼这孩子的大胆妄为。由于被曹操身上的一种威严不可欺的气势所震慑,一时间反倒有些不知所措。狠狠盯上曹操好一会儿,扭头、转身便找曹操的父亲曹嵩,添油加醋地告了曹操一状:如何行为不端,如何放荡不学,如何目无长辈,如何品格顽劣……
于是,曹嵩把儿子唤到面前,当着这位叔叔的面,狠狠责打了曹操一顿,令他务必痛改前非,否则驱出家门。
曹操一声不吭,忍受着父亲的责打。斜眼看到旁边抱肘观望、不无得意的叔叔,心里顿生一计。
过了几天,曹操在院中玩耍,见叔叔走来,又是一副要兴师问罪的神色,就突然躺在地上,四肢抽搐乱颤,两眼翻白望天,口吐白沫不止。
叔叔一见大惊,忙上来又问又摇。曹操却已人事不省,毫无反应。叔叔慌了手脚,急匆匆跑到曹嵩处,告诉曹操因贪玩过度,在院中“中风”病倒,而且病得不轻,似乎已有生命危险!
曹嵩十分着急,随着叔叔来到院中。却见曹操一个人端端正正坐在石榴树下的`青石凳上,认认真真、全神贯注地读书,丝毫没有患病的模样。
“孩子,你现在可好了?!”曹嵩关切地问。
曹操从书间抬起头,迷惑地望着父亲:“您说什么?”
“你刚才不是病得很厉害,昏在地上直吐白沫吗?!”曹嵩很奇怪。
“谁说的?”
“你叔叔看见的!刚才急匆匆跑去告诉我的!你刚才是不是又玩耍游戏来的?!是不是由于玩累而致病了?!”
曹操看着叔叔:“我根本没犯病呀!我一直在这儿读书的。您怎么——”
叔叔窘急而气恼:“你刚才就是病了嘛!”
曹操转过身,面对父亲:“叔父不喜爱我、讨厌我,这我知道,可能是由于前些时候我贪玩了些。可今天,大概是有意告状、不顾事实了吧!”
曹嵩扫了那位叔叔一眼,什么也没说,掉头走了。
曹操冲叔叔狡黠地一笑,把那本发黄的书扔得很远。之后,又蹦又跳地玩去了。
叔叔再到父亲面前告状,父亲就不再相信他的话了。
从此,曹操益发任意游行,凭喜好学所需知识,以兴趣决定事情取舍,再不受那些死板的条条框框束缚,而自由成长起来。
当时有个善于观察人的名士叫许劭。曹操见到他,问:“先生看看,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将是治世的能干之重臣,同时又将是乱世的奸诈英雄。”许劭道。
曹操听到这样既有褒又有贬的判断,哈哈大笑,高兴之极。那一年,他二十岁。
历史人物故事9
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名家,但最让我感动的人是华罗庚,他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在他身上有很多动人的故事,下面我就给你讲一个吧。华罗庚小时候刻苦学习,然而,华罗庚却被叫去看店(卖棉花的`铺子)。
有一次,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说要包棉花多少钱?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有听见,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个妇女尖叫起来:“怎么这么贵?”,这时的华罗庚才知道有人来买棉花,就说了价格,那妇女便买了一包棉花走了。华罗庚正想坐下来继续算时,才发现:刚才算题目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下可急坏了华罗庚,于是不顾一切地去追,一个黄包师傅便让他坐车追,终于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
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回家后,又计算起来……可见华罗庚对数学的热爱和执着,也正是有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成就了这位值得中国人骄傲的数学家。
历史人物故事10
清人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中写了一个"君子国",在这个国度里生活的人,相互谦让成风:顾客嫌货优价低,卖主说定价已经过高,进一步要求顾客就低还价,顾客愿意出高价买次货,卖主宁肯把好货用低价出售;对此,旁边的人都说这顾客"出大价而买丑货",这是"欺人不公",付款时,顾客要给头等的银子,而卖主则只收次等的.银子……他们就是这样相让而"争"。这里的'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真正达到了"耕者让畔,行者让路", "好让不争"的境界。
这种"君子国",虽然是理想中的"乌托邦",却真实地反映了古人渴望把诚实、谦礼的美德发扬光大,推而广之,净化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美好心理。
历史人物故事11
1928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在井冈山胜利会师,这次会师使敌人十分恐慌,蒋介石调动了大批部队把井冈山围了个水泄不通,山上的条件十分艰苦,部队常常吃不饱饭有时还得靠挖野菜才能充饥。
井冈山的同志们常常得下山去挑粮食,这一来一回起码得走四五十里山路非常辛苦,在这人群当中有一位平易近人的“老战士”。这位战士不是别人,正是我们敬爱的朱老总。朱德当时已经年近四十了,白天要走50多里山路去挑粮食,晚上还得处理公务。十分辛苦这可怎么办呢?忽然间有位小战士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只要咱们把朱总司令的扁担藏起来,那么他就不能去挑粮食了,同志们都十分高兴地说:这个办法可真是太妙了。当天晚上,朱老总要找他的'扁担,可怎么也找不着了。晚上朱总司令趁着月色又重新做了一根新的扁担。第二天朱总司令又和同志们一起去挑粮了。
傍晚朱总司令又一次发现扁担不见了,又做了一根新的扁担并刻上“朱德记”三个大字。又和同志们一起去挑粮了。见了同志们朱德说:以后在藏我的扁担我可生气了。从此同志们再也不好意思藏了。
历史人物故事12
“我国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我国的历史人物令人敬佩;如诸葛亮,花木兰,荆轲;今天,就让我们听听历史人物的事迹;”主持人宣布“历史人物故事会”开始,伴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本次活动拉开了帷幕。
同学们的故事丰富多彩,有讲《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有讲《匡衡凿壁借光》的、有讲《荆轲刺秦王》的等等。同学们在台上大显身手,有的激情满满、神采飞扬,有的声情并茂、滔滔不绝……教室里气氛热烈而紧张,雷鸣般的掌声此起彼伏。通过评委公开公正评分、复评,最终,郝天欣同学的《唐玄宗开元之治》获得了一等奖,吴博同学的《诗仙李白》和徐元方同学的《纸上谈兵》获得了二等奖。台下同学们纷纷点评,说几位获奖同学讲故事时姿态大方、故事完整、感情饱满。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畅谈本次活动的收获和总结,这不仅使同学们看到别人的优点,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还使大家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次活动,从策划、组织到点评、采访,都是同学们自己完成的,这样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也锻炼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使同学们的合作、交流、组织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历史人物故事13
春秋时期,晋平公问大臣祁黄羊:“南阳县缺一个县官,你认为派谁去当合适?”
祁黄羊立刻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让他去做官呢?”晋平公惊奇地问。
“你只问我派谁去合适,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晋平公听了祁黄羊的话,派解狐去做了南阳的县官。果然,解狐在南阳办事很公正,为那里的人民做了很多好事。
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个大法官,谁来当合适呢?”
“祁午可以做好。”祁黄羊说。
“可是,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晋平公感到很意外,心想,“让自己的儿子做大法官,也不怕别人说闲话。”
祁黄羊说:“你只是问我谁可以胜任,并没有问我他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于是,晋平公派祁午去做大法官。祁午当了大法官以后,也替人民做了很多好事,老百姓十分拥护他。
孔子听说后,称赞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品德和才能作标准的。既不因为是自己的仇人就不推荐他;也不因为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就不推荐。祁黄羊这样的人才真正称得上是大公无私!”
哲理点拨:做一个诚实坦荡的人,是没有必要顾忌大多的。
历史人物故事14
刘伯温
刘伯温二十三岁的时候,到京城参加会试,并且一举中第,成为了进士。但是当时正值战事,官场当中并未有心纳士,从而导致刘伯温在家中闲置三年,并未有任何的官职。直至至元二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予江西高安县丞一职。在这一个职位之上,刘伯温执法严明,一丝不苟,一心只为人们百姓做实事。
在发现了当地的一些高官和乡绅有所勾结之后,严厉查处,发现这些人无法无天,守寡民脂民膏,迫害平民百姓。于是不畏强权,一口气将这些毒瘤全部铲除,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称赞与爱戴。很多的地方乡绅以及贪污的官员受到了刘伯温的处置之后,都怀恨在心,总是为刘伯温制造麻烦,并且想要扳倒他,但是幸亏上级官员十分的信任刘伯温,才使得刘伯温没有受到迫害。
刘伯温不仅仅不畏强权,而且还不徇私情。在朝堂之上,刘伯温与李善长是政见不同的同僚,而且在私下,两人的关系也不好。但是,当李善长出现了过失时,刘伯温却为李善长求情,求朱元璋从轻发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刘伯温的从政的胸襟也是十分宽阔的。
陈宜中
陈宜中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后有一个人给他算命,说他将来必定大富大贵。于是一个商人便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还送他到太学院去读书。他的文章写得很好,受到许多人的赞赏,并且他还十分关心时政。当时,丞相丁大全横行霸道。陈宜中对此十分不满,联合其他五人向朝廷上书,因此惹恼了丁大全,便将他们的太学生资格取消还发配到了地方。他们的行为被文人所赞赏,称他们为“六君子”。
后来,六君子得到平反,陈宜中参加科举,一举拿下榜眼之位,后平步青云,直达副宰相之职。后来,南宋朝局岌岌可危,陈宜中临危受命,开始掌管南宋的局势。他回到朝廷之后,想要抗元救宋,但无论是动员抗战还是主动求和都没有作用,他苦苦地撑着残局。后来,元军攻打到临安,他建议迁都,但在关键时刻他的母亲去世。元军打进临安城,南宋灭亡了。之后,益王赵昰在福州称帝,陈宜中被请来辅佐,但奈何大势已去,没过多久就失败了。
陈宜中的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历史流传的`陈宜中的故事还包括了他最后客死异乡。据说,当时在崖山失败后,他不愿意做亡国奴,但又觉得复国无望,于是便带着家人前往海外,最终客死他乡。
张璁
张璁又叫张孚敬,“孚敬”这个名是因为与嘉靖帝朱厚熜同名,为避圣讳,嘉靖帝为其改名“孚敬”,又赐字茂恭。他是明世宗嘉靖帝时期的首辅,曾经前后三次在朝为相,对明朝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张璁为永嘉永强人氏,生于公元1475年 ,去世于公元1539年,少时聪慧而勤奋读书,长大后得以博学多才,文采出众。他曾经在十三岁的时候作《题族兄便面》:“有个卧龙人,平生尚高洁。手持白羽扇,濯濯光如雪。动时生清风,静时悬明月。清风明月只在动静间,肯使天下苍生苦炎热。”此时已少见学识。
张璁自幼接受儒家教育,对经学知之甚详,却不知为何七次进京参加科举考试,都以失败告终。一直到正德十五年,他第八次参加礼部考试,才最终得以高中进士。
张璁高中进士的第二年,正德皇帝就在豹房去世。因为生前无子,因此正德皇帝遗诏,命从弟朱厚熜嗣皇帝位。于是在同年四月,十四岁的朱厚熜在奉天殿继承皇位,是为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这个时候张璁已经四十八岁。
嘉靖帝继位之后,以杨廷和为首的一干文臣上奏,希望嘉靖皇帝改换父母,也就是承嗣孝宗。嘉靖帝自然不同意,事实上在站稳脚跟之后,他还想为自己的亲生父亲加“皇”。于是这一番举动,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大议礼之争”。
嘉靖帝自始至终反对入嗣,杨廷和等人却一再请求。在皇帝和大臣争斗之中,张璁站在了皇帝一方,上奏“《记》曰:‘礼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故圣人缘人情以制礼,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
张璁的及时上奏与辩驳,给嘉靖帝注入了生力。嘉靖帝此后对张璁越发欣赏,这也使得张璁日后官路亨通,简直是平步青云。
当然这话都是日后,此次争辩,以嘉靖帝的妥协告终,而张璁也因此被外放,任南京刑部主事。三年之后,世宗地位稳固,于是想要为自己的父亲兴献王加“皇”,远在南京的张璁知道皇帝的心意,于是上书重提旧事。嘉靖帝于是将张璁等人召回,委为翰林学士,专负责礼仪事项。以张璁为首,形成了力挺嘉靖帝的“议礼派”,最终逼得内阁首辅杨廷和辞职,而其他反对者也纷纷被下狱问罪,贬官外放。此事过后,张璁受到嘉靖帝的重用。
明朝嘉靖时期,社会矛盾加剧,土地兼并的现象十分严重,贫富不均,百姓生活艰难。张璁入内阁之后,就将自己的精力放在了革除弊政之上。他清查天下田赋,扼制侵占和投献民田,减少了土地兼并带来的社会矛盾,使得明朝的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
张璁随后改革科举制度,重新规定考试文体,提高应试者素质。从根本上肃清选拔人才的障碍,以便于持续为明朝官场输入新鲜而有效的血液。
明朝时期官员收受贿赂的现象十分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张璁革新吏治,加强官员监察制度,严格官员任免升迁。他主张推举“廉能爱民者”,不受资历限制。
张璁的这一系列政治改革,对明朝的发展和延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后人常将其与张居正联系在一起,是明朝两位著名的改革家。
嘉靖十四年,已经年迈的张璁屡次请求致士,得嘉靖帝一再挽留,甚至亲自为他制作药饵。后来因为在朝房值班致士,昏迷不省人事,病情持续加重,嘉靖帝这才放他回家调养。
张璁在故乡修养期间,嘉靖帝多次派人探望,张璁身体稍好之后,便下旨让他回京复任。张璁虽然接受诏旨,但都因身体原因未能成行。
嘉靖十八年二月,久病不愈的张璁,在温州去世,享年六十五岁。嘉靖帝听到消息之后,十分伤心,后“赐祭葬有加,赠太师,谥文忠。”
历史人物故事15
曲高和寡(宋玉)
[释义] 曲:乐曲。高:高雅。和:和谐地跟着唱。寡:少。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很难有人理解或接受。
[语出]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正音] 曲;不能读作“qū”;和;不能读作“hé”。
[辨形] 和;不能写作“合”。
[近义] 阳春白雪
[反义] 下里巴人
[用法] 多含讽刺意味。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
[结构] 联合式。
[例句] (1)通俗读物就应该写通俗些;否则~;看的人就不会多。
(2)老教授这部力作很有学术价值;但~;买的人很少。
[成语故事]
宋玉是战国时楚国著名的文学家,在楚襄王手下做事。有一次,楚襄王问他:“先生最近有行为失检的地方吗?为什么有人对你有许多不好的议论呢?” 宋玉若无其事地回答说:“喂,是的,有这回事。请大王宽恕我,听我讲个故事:最近,有位客人来到我们郢都唱歌。他开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里》和《巴人》,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接着,他唱起了还算通俗的《阳阿》和《薤露》,城里跟他唱的要比开始的少多了,但还有好几百人。后来他唱格调比较高难的《阳春》和《白雪》,城里跟他唱的只有几十个人了。最后,他唱出格调高雅的商音、羽音,又杂以流利的徵音,城里跟着唱的人更少,只有几个人了。”说到这里,宋玉对楚王说:“由此可见,唱的曲子格调越是高雅,能跟着唱的也就越少。圣人有奇伟的思想和表现,所以超出常人。一般人又怎能理解 我的所作所为呢?” 楚王听了,说:“哦!我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