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谁咬了我大饼》评课稿(通用2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评课稿,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那么什么样的评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谁咬了我大饼》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谁咬了我大饼》评课稿1
整个活动充满趣味。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教具之趣”。根据绘本中故事人物和自制的大饼富有童趣,能形象生动得表现各种动物咬大饼的“动态”过程。而且“大饼”的教具还能帮忙幼儿更加直观比较动物牙印之间的不同特征,很好的成为幼儿理解绘本的活动工具。这个教具的准备是十分的成功的。
本次活动徐老师比上一次把握重点更到位了。设计和实施上层层悬念以“问”解释疑难。根据这本绘本内容的特点与小班幼儿好奇的求知心理,教师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打造一个接一个的悬念,将幼儿的注重引入与绘本故事有关的情境中,并在观察、猜测图片信息中获得结果解解释疑难惑。
是的,我也发现今天徐老师的提问,比上一次二研的时候准确。这样的提出问题简单有趣但是具体,围绕故事情节而睁开,足以吸引幼儿全神贯注地阅读与谛听教师讲曲艺的一种中的故事。
整个活动中师幼互动很好。环节设计层层递进。但是,建议和故事中不一样的牙印的大饼不要出现。猜测故事中不一样的牙印对于小班幼儿能力而言,难度过高了,不符合小班幼儿实际能力。
从绘本故事本身的完整性而言,这次将揭晓故事结局提前至给小动物送饼之前,绘本和整个活动看起来就更为流畅。
活动结束部分的律动《饼干歌》略显拖沓,还是省略吧?
青年教师今天能独立设计并实践这样一个活动,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也看得出徐老师的努力和进步。但是徐老师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语言在教学的过程中显得有点罗嗦,重复的问题“那跟这一口像吗?”太多,应尝试用不同问法但能达到相同目的的方法,这样小朋友的兴趣还会更上一层楼。
《谁咬了我大饼》评课稿2
亮点:
1、作品主要表现的是小猪寻找谁咬了大饼的有趣过程,从而让幼儿了解动物的不同齿印。作品中的对话反复,情节简单有趣,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
2、本次活动设计与以往看到的纯阅读活动不同,加入了孩子的操作、观察,让孩子根据小饼上的齿痕与动物进行匹配,让孩子能更多地去观察、去匹配,最后验证、揭示结果,使幼儿对动物的不同齿痕有了更深的印象。这样的设计对幼儿的'印象和体验非常有益。
3、今天活动现场教师善于调动孩子的情绪,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非常投入;教师和孩子的互动非常灵活,能适时地加以引导。
建议:
1、黑板背面的大饼翻过来的时候教师掰去一块的动作应更加隐蔽一些,以免造成幼儿的误会(不是被谁“咬”掉的,而是被“掰”掉了)
2、从小饼操作到大饼验证这一衔接过程要逻辑性强一点。建议教师可再增加一句,如“我们都从小饼上认出是谁咬了,可小猪还是不太相信,要小鸟到大饼上咬一口,让它看得更清楚一点”,这样衔接更为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