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评课稿模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通过评课的反馈信息可以调节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掌握教学实施的效果,反省成功与失败原因之所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造性,及时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我们该怎么去写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评课稿模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家王小波说过,“一本书写得无趣是最大的罪过”。站在读者的立场上,这真是再“深刻”不过的道理,而换一个角度看,写书的是这样,教书的又何尝不该视“趣味才是硬道理”为教学的“最大”要求呢?李老师执教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以下简称《自信力》)一课,其教学构思、学情指导及方法运用等,无不贯穿一个“趣”字,给人回味。
《自信力》一文先驳后立,逻辑严密,情感内蕴,言词犀利,带有鲁迅杂文的鲜明文风,以时下流行的“三怕”(其一为“怕周树人”)心理去推测,通常很难讨得学生的喜欢;诚然,文为一课之“本”,趣或无趣,谁人又能苛求呢?可是,黄老师的《自信力》一课,却在“出人意料”上动足了脑筋。
教师先是在课题的板书上少了个疑问语气词“吗”,因学生的“发现”而引起了对“这是谁家的观点”的质疑,从而自然进入文本的学习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课题中的这个“吗”字就此悬在了学生的脑中,直至教学进程已过大半,明了了“自信力”遮掩下的其实只是“他信力”和“自欺力”的本质,方才由学生的追问而得以补全。学生未必就不能猜想到板书的缺漏是教师的故意为之,未必就不能感受到课题中蕴涵着的强烈的反诘语气,甚至未必就不能由着作者的诘问进而去领略爱憎判然的情感色彩,只是,这一切只因了一个“吗”字而串联贯通,而编织起几乎一整节课的思路轨迹,却又了无痕迹,浑然自成,就很见一番预设功力。教书有时也如写书,受到某个表达欲望的强烈刺激,感觉新鲜、不同一般,忍不住搬进课堂演绎一番,但不久便兴味索然,不复当初盎然的兴致,于是便草草收场,不了了之。故而教课有如故事,不乏好的开头,却少有圆的结尾,所以有人建议写小说如同经营一场婚姻,始于爱情继以毅力才有希望。夭折,不是因为无爱,而在于缺乏一点恒心,苟无恒心无所不为,也就教不出多少“趣”来了。
教学者常常纠结于同一篇课文,怎样才能找到最好的一种教法。依我看,这纯属无事自扰,因为上帝的公平就表现在它对每一个人都是不公平的,教学之要求于学情指导的,不外乎一是因景造势,二是缘势设景。教育的根本动力来自内在潜质的发现,因而教学的成功,与其归因于外加毋宁说是一种内化。比如,在谈及“中国的脊梁”所涉及的几种“……的人”时,教师在引示范例之后便由学生放开联想,最终并由学生为“中国的脊梁”定下一个铿锵的结语。可以看出,这是整堂课中学生较为感奋的一个段落。与此不同的是,在挖掘词语品析意义的环节中,更多的却是教师的提示和点拨,这也不难理解,对于像“我们”“有人”“这”等代词和“总”“一味”“然而”等副词或连词,初中学生识别和辨析确实尚有待于在学习实践中的提升。可尽管如此,给予我们深刻印象的,仍然是黄老师那妙趣横生的即兴式插话。
《自信力》一课教学中的朗读运用尤其值得一提。首先是师生的执着。当一堂课中的朗读不仅首尾琅琅、反复运用,而且每逢关键语句,师生总要切磋一番予以声音再现,这样的朗读便不再是为“应景”而读,为“点缀”而读;当教师的要求和评语显得毫不含糊且步步紧逼,学生却毫不气馁迎难而上依旧“声声”不息的时候,这样的朗读便不再仅仅只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或辅导;当随着朗读渐入佳境、鼓励的掌声渐次响起之时,朗读所能传递出的也不只是语调的声音符号,而具有了情感意义的内涵。其次是方法的多样。朗读作为一种技能,毕竟有赖于反复训练才能习得,因此怎样才能使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推动教学可持续进行的一个关键。黄老师的朗读指导既讲究重音语调的调控,亦有情感语气的把握,更有节奏语速的变化,既有学生个体的随性朗读,也有小组或全班的齐声朗读,还有教师演示性的范读,甚至师生比较着读,读了这一段,不知下一节又会如何读,这样的节律读出了文字的层次质感,学生又怎会枯燥!
教学要追求趣味才有些意思,或者,要有些意思就不可无趣,否则便难逃罪过,而不论是大或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