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虞美人评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评课稿,通过评课,可以把教学活动的有关信息及时提供给师生,以便调节教学活动,使之始终目的明确、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行之有效。评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虞美人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虞美人评课稿1
(1)以新课标的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做得非常实,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很到位。
(2)很好地处理了“讲”和“不讲”的关系。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但是今天曾老师在课上好象只是做个检查。最让我钦佩的是曾老师很相信学生,甚至把提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而且学生的提问很有质量。这也是曾老师注重学生能力的长期培养的结果。
我听过曾老师五六节课。每次听课都有很大的期待。
(1)语言的雕琢。不仅是曾老师的语言,还有PPT的语言,比如“聊一聊·才学”、“读一读·浮想联翩解真情”、“赏一赏·慧眼识珠见灵性”、“谈一谈·对话先贤品人生”,这些都是诗一般的语言,这些课件上的`语言与整个课堂教学交相辉映,这些典雅的语言,在更高的层面上拓展学生用生命的角度去体验去感悟。
(2)抓空白。这让学生在更高更远的空间去让学生拓展能力,感受语文的魅力。曾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经受情感的陶冶。曾老师把课外的学习纳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去课外积累,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才学。
曾老师这节课不仅仅是让我们感受到一首词的魅力,更让我们感受到曾老师的个人魅力。
曾老师的课让我们青年教师很多触动,让我们收获很大。备课不是一天、一个星期,而是不断的积累。积累能量是为了释放能量,不断的积累,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
我就用四个字来概括这节课:“堪称示范”。体现在:
(1)课前准备之范
我们感觉到学生不愿花时间在语文上,我们语文跟别的学科争不到时间,被数学、物理呀什么的占用了。让学生在语文上花时间确实感到太难。曾老师在这方面就做的很好。曾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自学的习惯。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正是因为学生准备充分,展示也很充分,加上老师鼓励学生鼓励,那学生不是更有兴趣?有句话说,书不是教出来的,是学出来的。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学生有兴趣,肯定学的好。在知识储备上,语文是一个慢功,不像理科,理科是阶梯式的,文科是平面型的。曾老师这种加强课前准备的做法是很好的。
(2)教材处理之范
曾老师以板块整合取舍的做法也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语文教学有一种现象:长篇讲不下去,短篇讲不出来,怎样做到长篇短讲短篇长讲呢?怎样让学生有事干啊?这方面曾老师做的很好。既重视考与学的关系,又重视学生的主体,结合得非常好,而且环环紧扣。
(3)学法指导之范
课前有明确的目标,学习有针对性。目标就是指挥棒。曾老师善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寻找空白,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解决问题,这让我有很大的启发。但是我觉得一些重点句、词可以再挖掘一下。比如说这首词讲什么?愁。愁什么?怎么这么多愁?这里可以挖掘一下。
(4)课堂驾驭之范
我们检查时经常发现老师在上面讲得兴致勃勃,可下面学生睡下一片。其实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有时学生又不按你的思路走啊,该怎么办?比如说这个制作名人档案的环节,学生讲得很好,但是又刹不住车。这时又不能打断学生更不能打击学生,可是时间又紧,曾老师用做档案的要求及时加以引导,改变了较为被动的局面,这就需要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5)教学语言之范
课件上的“聊一聊·才学”、“读一读·浮想联翩解真情”、“赏一赏·慧眼识珠见灵性”等等,一看就知道很有功底,而且语言非常简洁、清晰。老师在课堂上既是编剧、导演又是主持人。这语言是能潜移默化的。做老师啊,语言最怕苍白、无味,这样学生也感到乏味。曾老师的语言充满激情,很有感染力。
(6)能力培养之范
教学最终落着点还是提高能力。曾老师在学生表达能力、感悟能力的培养上做的很好。
(7)课堂效率之范
让学生学到了很多东西,让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虞美人评课稿2
今天我们听了三位老师的优质课,三位老师的课教法不同,风格各异。潘老师所授的《虞美人》是一节新课改展示课,课堂上学生表现主动灵活,充满智慧。学生相互之间的质疑答疑,尤其显现了学生主动钻研、主动探究课文内容的能力。学生质疑探究的过程中,老师适时的点拨,对学生探究不及的地方形成了有效补充,既让学生茅塞顿开,又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课堂上老师对课堂的有效掌控以及老师的主导性。潘老师的课,是一堂成功的课改展示课,它让我们看到了平时不敢放手的学生身上深藏的潜力。
宜都一中郑老师讲授的是节选于《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作者是司马迁。郑老师讲授的这一课,可谓大气磅礴。课堂上老师旁征博引,幽默风趣,将一篇让学生头疼的文言文演绎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课堂上教师紧扣文本,将项羽这个历史上的经典人物形象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解读,使得项羽这个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丰满立体地映入听者的脑海,尤其是项羽作为一世英雄的柔情、自负与慷慨任气分析得尤其令人震撼。在紧扣文本的同时,郑老师还将众多的文史资料驾驭得游刃有余,而又与课文内容糅合得浑然一体,体现了郑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
王老师讲授的是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这一节课王老师对课文的朗读做了多重指导,充分体现了诗歌诵读体悟的重要性。对诗歌中音乐描写的手法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并将本文与其他描写音乐的名篇如《琵琶行》等进行了比较阅读,加深了学生对常见描写音乐的手法如比喻、夸张、侧面描写、以形写声、以声写声等方法的理解。如果在课堂上老师能够范读甚至范背,能够在朗读课文的方法上多加指点,这堂课将会更加完美。
今天这三位老师所教的三篇课文,在意境上可以用一个“悲”字来概括其相似之处,《虞美人》是悲凄,《项羽之死》是悲壮,《李凭箜篌引》是悲凉。细究起来,这三种境界都与作者的身世紧密相关。
李煜贵为一国之君,却沦为了可耻的阶下之囚;司马迁用满怀深情的笔触,不虚美、不隐恶、妍媸毕露地塑造了项羽这个悲剧人物形象,应也寄寓了自己仗义执言却遭飞来横祸的`身世之慨;以李贺年少即避父讳,终身无晋升之阶的绝望,轻快欢悦的曲子,绝难入耳,更不会入心,所以一曲《李凭箜篌引》凄寒冷艳,永成绝响。
我以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要有作为师者的独立创见,这种创见要能显示师者的思想深度、审美情趣和开阔的视野。
任何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都有其内在的质感。这种质感——独特的异于其他作品的质感,正是一篇作品的灵魂,是其价值和生命力所在,也是其永恒的魅力所在。
李煜《虞美人》的灵魂在于深情——对故国沁入骨髓、流淌于血脉之中的深情。亡国后的李煜,对故国魂牵梦绕,声声追思,字字泣血。这种深情,对于千百年来的读者来说,是最打动人心的,但对习惯于让人臣服的封建帝王来说,却是最可怕最不能接受的。也许,这就是宋太祖赵匡胤读到这首词作后要置其于死地的原因——因为他看不到这个被他掳掠的亡国之君臣服于他的丁点希望。他意识到,这位亡国之君的深情不可移易,他可以掳掠一个亡国之君的身体,但他征服不了他的内心。
因此,相对于这种深情来说,任何表现手法都只是外壳,剥开层层外壳,最后你要涵咏他深藏的最可玩味的内核。
同样是王者,同样是败亡,同样是深情,越王勾践将这种深情化成了满含机心的韬光养晦,化成了忍辱含垢的卧薪藏胆,化成了死而复生的三千越甲可吞吴,因此,越王勾践在史册上书写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快意复仇故事。天性纯粹的李煜,为我们书写的是满含“赤子之心”的“天真之作”。而项羽,用他一以贯之的直率与坦荡,为我们书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慷慨悲歌。项羽的悲剧,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任直与坦荡的悲剧,而这种任直与坦荡,应该有司马迁自己的影子。项羽之死,尽显其“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不屈风骨,这种风骨,与司马迁隐忍苟活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传世之作《史记》的形式不同,但本质相通。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会明白司马迁为何会对项羽独含那一份深爱。一篇《项羽本纪》,写满了项羽的遗憾,但更写满了项羽的铮铮风骨和坦坦荡荡的心魂。
同理,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通篇写的是音乐,这支曲子的灵魂写满悲凉,云颓不流,素女愁,芙蓉泣露,融冷光,逗秋雨,鱼是老鱼,蛟是瘦蛟,兔是寒兔,这悲凉的音乐之境不正如诗人短暂的人生却饱尝人世不平与坎坷的惨淡境遇吗?因此,悲凉浸透了这支箜篌引,也浸透了诗人的人生。明白了这些,你才会明白诗人诗中的意象撷取为何那样奇谲,甚至诡异。这份奇谲诡异,并不阴森,相反它摄人心魄。而正是这份奇谲诡异,形成了李贺独具一格的浪漫诗风,使他以27岁的短暂人生,与27岁的王勃一样,却得以永垂青史。
综上所述,抓住了一篇作品的灵魂,你才会抓住学生、抓住听者的心。
【虞美人评课稿】相关文章:
虞美人评课稿11-15
《虞美人》评课稿07-03
虞美人评课稿[精]01-13
评课稿-《走进青春》评课稿08-02
“比”的评课稿09-28
评钢琴展示课优秀评课稿07-01
篮球课评课稿11-01
语言课评课稿04-23
复习课评课稿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