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反思[推荐]集锦【5篇】
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教育反思[推荐],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儿园教育反思[推荐]1
教育笔记:百变“机器人”
“机器人”是我们小班的一种桌面玩具,它的四肢、头部都可以拉动、变形。
记得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不是很乐意玩这种玩具,经常拿在手里不知道要怎么玩。发现这一现象后,我便在室内游戏时间以变“魔术”的情境让“机器人”表演我们学过的课间操。
孩子们看着“机器人”活蹦乱跳的样子都高兴地拍起手,都想自己试一试。在午餐后的转换环节,孩子们都学起老师的样子让“机器人”跳起舞来。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对这种玩法又不感兴趣了,“机器人”们又被冷落到一边。怎么办呢?怎样才能让这些玩具发挥更充分的价值呢?由于这些“机器人”的四肢和头部是可以活动的,于是我向孩子们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让机器人单脚站立吗?”当孩子们做到这一点后,我继续提问:“除了这个动作,你还能让机器人做出什么动作来?”这样孩子们的探索欲望便被调动了起来。在以后的活动中,我发现很多孩子都为自己的新发现而兴奋不已。有的孩子告诉我,他能够让机器人劈叉;有的孩子告诉我,他能够让机器人弯腰;有的孩子告诉我,他能够让机器人做出游泳的动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经验的丰富及游戏经验的积累,孩子们越来越喜欢玩“机器人”,玩法也越来越多。有的孩子继续探索“机器人”的不同造型;有的孩子利用“机器人”的同一造型来组合成其他造型或物体,比如用“机器人”来摆成我们学过的圆形、方形、三角形;把“机器人”当做一节节的`车厢,摆出长长的火车;将许多“机器人”一个挨着一个站立围合成围墙等。常常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时,教师提供的“机器人”已经不能满足他们长长的火车、围墙的需求。这时候,我会建议孩子们三三两两地进行合作拼摆,从而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分析与反思]:
虽然这是一种看似很简单的玩具,可是正因为简单,孩子们的操作兴趣便不容易长久保留,玩具的价值不容易充分体现。所以,越是简单的玩具材料越需要教师不断思考,不断地探索,挖掘它们更为丰富的教育价值。
1、教师要深入分析游戏材料,探索其适宜的玩法。
虽然我们提倡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但是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我们教师必须先要掌握游戏材料的玩法。当幼儿在探索、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或瓶颈时,教师便可以进行针对性地适宜指导和支持,从而不断地丰富幼儿的操作经验。
2、材料数量提供要适宜,能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
刚开始时,我们是在午餐后的转换环节让幼儿玩“机器人”的。由于材料有限,我们规定每位幼儿取一个“机器人”。时间一长,孩子们便养成了只取一个材料的习惯。后来我们在晨间也提供了这个材料,这时孩子们还是只取一个,玩法也比较单一。当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又示范了利用多个“机器人”共同摆出造型的方法,打破了孩子们被局限的思维。当思维得到解放后,孩子们的想象力、表现力都让人惊讶。因此,材料的提供不仅要满足孩子有玩具玩,还要满足孩子开阔的思维发展,满足孩子想象的发挥空间。
3、要适宜地引导幼儿合作游戏。
尽管老师提供了足够的材料,但也不能保证每个幼儿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要多少有多少。有的幼儿会说:“我的机器人排的队不够长,还想要机器人。”那么作为教师,这时我们可以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引导都在“排队”的幼儿进行合作游戏。这样不仅能满足幼儿对材料的需求,还能引导幼儿学习初步的合作游戏,发展幼儿的合作意识,为发展幼儿社会交往意识和能力奠定基础。当然,合作的意识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达成的,还需要老师在各种活动中耐心地引导,从而让幼儿能进行经验迁移。经过长时间的引导,我班大部分幼儿现在基本能根据需要进行商量、合作游戏。
4、在游戏中发现幼儿的发展需求并给予支持。
小班初期的幼儿多表现出对单个玩具的兴趣,在此阶段大多无意识地开展游戏,对玩具随便摆放、玩弄。随着幼儿对玩具有了一定的认知,便能初步感受玩具在空间中的位置、状态,逐渐开始把玩具一个一个叠高或按横向、竖向连接起来玩接龙游戏。当孩子们用“机器人”进行拼摆各种图形时,我们可以看出这个阶段的幼儿已经不再是简单地摆弄玩具,而开始了顺接、甚至是围合的游戏阶段。因此,教师在观察到幼儿的这一进步时,不仅仅是表现出感叹,还要为幼儿的这一发展需求提供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比如提供更多的积木、插塑玩具等,满足幼儿的发现需求。
5、认真观察幼儿游戏,发现幼儿的闪光点,进行多种方式的评价、交流。
在玩“机器人”的整个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想象是如此的丰富,思维是如此地开阔,他们很多时候能发现老师都没能发现的玩法。为了对孩子们创造性玩法的经验推广,我经常采用集体评价、同伴评价或教师评价与同伴评价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互学的过程中,对材料更熟悉,掌握更多的玩法,从而更好地进行创造性游戏。
幼儿园教育反思[推荐]2
“树真好”是大班主题活动“有用的植物”中的一个活动,目标是“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树的认识,感受树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环节,请幼儿说说身边的树,回顾自己在哪里见过树,说说自己认识的树的名称等;第二环节,请幼儿理解图中的内容,并欣赏散文前四段;第三环节,请幼儿根据图中的内容学习有关“树真好”的话。接着,我开展了分组教学,期盼精心设计的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活动开始了。我拿出一个“树”字,问幼儿:“这是什么字?”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树。”我接着问:“你们在哪里见过树?”天天说:“我家门前有一棵树,我很喜欢。”我忙问:“你为什么喜欢?”“因为可以长种子。”我说:“今天,老师请你们看一看这些树是不是你们喜欢的树,认不认识它们,好不好?”孩子们齐声说好。接着,我逐一出示幻灯片,引导幼儿认识橘树、桃树、铁树、柳树、枫树等,并趁机引导幼儿把正确的'树名组织到相关的句子里去,以丰富幼儿的语言。如,“桃树上开满了鲜花”“铁树有着长长的、硬硬的叶子”“秋天到了,枫树的叶子变红了”,等等。接下来出现的椰子树图片让幼儿犹豫了许久,他们说“有点像铁树”“有点像羽毛”。我提示道:“它长得像铁树。看,树上有什么?”宋宋受到了启发:“是海滩树吧?”我告诉幼儿:“它长在海滩边,叫椰子树。”看完六幅图片后,我换了个话题:“我们看到了这么多漂亮的树,真好!为什么叔叔阿姨要种这么多树,而且要到处种树?”云云说:“因为他们喜欢。”宋宋说:“因为可以把太阳挡住,为我们遮阴。”……
以上是活动第一环节的一段实录,我主要围绕幼儿身边的树展开,从“你在哪里见过树”“是否认识屏幕上的树”“为什么种树”等几个问题入手,与幼儿展开对话。在同伴的互助反思中,我感觉到尽管活动开展得还算顺利,但问题也很明显。比如,导入部分在绕圈子。我在引导幼儿认识树的名称上花了很多时间,内容与“树真好”的主题有些偏离,并未紧紧围绕树的好处展开。认识到这一问题后,我马上进行了调整。在另一组分组教学活动中进行了尝试。
活动开始了。我拿出一个“树”字,问幼儿:“这是什么字?”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树。”我好奇地问:“为什么要种这么多树,而且要到处种树?”鑫鑫充满感情地说:“为了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所以要种树。”我点头:“你觉得大树能让环境变得更美,是吗?伟伟,你觉得呢?”伟伟说:“可以挡住沙尘暴。”我笑着说:“是的,树能挡沙尘暴,上次我们做过调查。”耘耘说:“树可以帮助我们遮太阳。”我用手遮着头顶说:“可以给我们带来阴凉,防止太阳把我们晒伤。”天天轻声道:“树可以挡住龙卷风。”我接着问:“是啊,树的本领真大。它还有什么本领呀?”耘耘补充道:“树能给我们提供果子。苹果树能长苹果。”我给予了肯定:“我们周围有许多果树,每天能给我们提供水果,让我们吃了身体健康。你们知道树还有什么本领吗?”怡怡说:“树还可以做些东西,比如做成小鱼贴在墙上。”我回应道:“把树切成一片片薄薄的,做成工艺品,然后用来装饰,对吗?”“树可以制造氧气。”“树能做船。”……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说着树的作用,他们的已有经验被激发了。
从以上师幼对话的情况来看,幼儿不仅乐说,而且有话可说,虽然谈论的范围缩小了,但讨论的方向更明确了,更有意义了,对下面活动环节的开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与目标“携手共进”,使活动重点更加突出,从而推动了目标的达成。
幼儿园教育反思[推荐]3
忙碌而又充实的一学期不知不觉已近尾声,回眸这一学期我们所走过的路,20xx年是发展的一年,进步的一年,收获的一年。幼儿园全体老师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在总部的领导、关怀、指导与帮助下,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目标。现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师资队伍管理方面。
1、本学期我们对新教师的成长工作放在了首位,在工作上经常去给予帮助,每月的主题墙布置、带班的常规等经常下班去给予指导,教研组长也对她们的工作多给予了帮助。在生活上,更是积极询问她们对园所工作是否适应,入冬时,个别老师棉被太薄便从园内找了旧的棉被给老师用,希望老师有一个温暖的冬天,老师们也都很感动。
2、在老师的自身业务方面,我们尽力多组织了各种培训活动,老师在业务上有了大的提高,还组织了出去学习参观的机会,例如带老师到学林雅苑幼儿园参观学习,进行教研交流等,让老师们增长了知识经验。还采用了老带新的方式促进老师的相互成长,例如在段亚梅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新老师张曼、李小凤在钢琴弹奏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学期的末的的弹唱比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3、学期初期要求了每位老师写个人研修计划,让老师给子制定成长计划,从中也让我们也了解了每位的成长需求,在日常工作中多提供给他们发展的机会,例如。陈老师希望在美术方面有提高成长,本学期我们便将美术班交给了她带,平时也在业务上多给她指导,这个学期她的业务能力提高了很多并且她所带的美术班家长和孩子也都很喜欢并认可她;刘老师希望多点时间自己提高学历的机会,于是我们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尽量多给予她方面,给予她学习的时间,并经常给她鼓励表扬,从而使她顺利的通过了本学期的课程学习。
(二)日常教学管理与安排。
1、主抓日常教学,每周定期下班看两次半日活动,不定期的到各个班级查看教学情况。老师们也经常相互听课评课,共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每个月底园内对各班教育教学工作先给予检查评估,评出了本月的一二三等奖,发放考核奖金,极大的促进了班级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严抓教研组长对老师的备课和反思的批改,从而使得本学期老师的备课质量和反思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在本学期我们还开展了很多丰富多彩活动,吸引孩子、吸引家长的同时更提高了我们园的教育教学质量,九月份我们开展了早操比赛,十月份我们组织了老师进行说课评课活动以及园内公开课和机构公开课活动等等每个月都有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亲子运动会、半日开放、游园会、才艺展等。老师在参与中得到了自身业务的提高等等。平日加大了对户外活动喝各种游戏的管理力度,每天对各班级的户外活动进行检查指导,让户外锻炼真正落实到位。每天下午的各类游戏活动老师们也组织得丰富有趣。
3、加强了对区域游戏的管理工作。开学初各班级都严格制定了区角游戏计划,并认真根据计划布置区角,在十一月份还组织了区角观摩评比活动,极大的提高了老师对区域活动的重视程度。每天根据计划组织孩子进行区域游戏,孩子们很开心,同时区域游戏也辅助了我们教学的开展。
(三)教科研工作方面。
1、在认定切实制定教研计划的同时,每周三、周四是我们的常规教研时间,老师们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中认真准备、发言踊跃。在教研中促进老师的专业化成长。本学期我们的专题教研“体育器械的一物多玩”取得了大的收获。老师们先从理论上了解了如何组织体育器械的一物多玩,之后再组织老师开展了一物多玩的教学观摩活动,再进行研讨交流。在不断的研讨和实践中提高了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
2、在科研活动中,根据教育局的安排开展了开题报告活动,邀请专家听取报告,将课题“大班数学区域材料的投放实验研究”根据专家的指导意见更改为“大班数的`组成与分解材料投放实验的研究”,并制定开始了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
(四)幼儿能力培养方面。
1、本学期是幼儿入园的第一学期,我们将幼儿常规培养放在了第一位,经过一学期的培养学习,托小班的幼儿对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从一开始来的哭闹到如今的开心参与各种活动,都是幼儿的巨大进步。在自理能力方面孩子也得到了提高,可以自己吃饭、小便、洗手了。
2、在学习能力上,幼儿逐渐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中大班的孩子知道每天回家首先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再玩耍,老师组织活动时认真听讲。
3、对个别幼儿的教育工作。本学期我们加大重视个别教育,根据孩子的特点和特殊表现要求老师跟踪教育,结合家庭教育共同帮助孩子融入集体生活,发展为身心健全的孩子。
(五)幼儿园特色和班级特色。
本学期我们继续以两浴为我园特色,每周三下午为全园性的日光浴活动,老师们认真组织活动。同时每个班级也都有自己的特色,托班的涂鸦帮助孩子在认识颜色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了涂色的方法乐趣。小班的儿歌特色总是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孩子总能朗朗的说出很多儿歌,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提供了帮助;中班的国旗标志增强了孩子对世界国家的认识;大班的趣味阅读更是为孩子今后的阅读能力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在一学期的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我们的区角环境创设需要加强;主题墙的创设依然不足;园本教研活动开展地不够深入,教研组长的教研水平需要提高,教师上课评课的能力较弱等,都是我们在下一学期需要努力改进的方向。希望通过我们全体老师的再接再励将全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幼儿园教育反思[推荐]4
小班幼儿刚进入幼儿园,对是非的分辨能力较差,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意识都很弱,在这个《宝宝爱自己》安全周中就有一堂《不跟陌生人走》,在开学初,家长排队接孩子时,幼儿就会哭着跑着要冲出去,因此针对于这类现象,我们就专门利用空余时间进行了教育,幼儿安全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
这次安全周中的《不跟陌生人走》巩固了开学初教给幼儿的理念,在课上我考虑到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的,因此我以谈话的形式引出动画故事《小熊安全教育》通过故事让幼儿知道小熊是因为相信了陌生人的话而被卖到动物园的',从此小熊失去了自由失去了亲人,引发幼儿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谈谈对“陌生人的理解,以及遇见陌生人应注意些什么。再举例介绍小雨在学校发生的事让幼儿懂得不要跟陌生人走,陌生人硬拉着你走你要反抗。在活动中请配班老师客串做陌生人,设置了一些与幼儿实际生活非常贴近的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认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初步对我们班幼儿形成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因为我认为仅仅告诉幼儿“不接受陌生人的糖果或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向孩子描述可能遇到的情况.然后指导孩子如何去做,特别是配班老师用糖果和玩具诱惑时,我班的个别幼儿有点动容了,看上去有点想跟走的趋势,我抓住了这一点进行了针对性的教育,让幼儿明白不能随便乱吃东西,因为可能食物里已经下了药,吃了你就被抱走了。
整个活动帮助幼儿认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共同分析判断,懂得在生活中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更不要跟陌生人走。这次活动,由于是假设性的,让认识的老师来做坏人,不能真正的测试,只能停留在让幼儿了解的层面,我如果请其他班的陌生人阿姨来客串会更客观,最后我觉得还可以延伸到家园共育层面,因为安全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仅靠老师的教育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可以让家长共同参与到平时的生活活动,因为进阶段接孩子时会出现孩子在前面跑,家长在后面走,上月拿被子也出现了,家长在拿小朋友的被子,小朋友自己跑掉了,家长都没来得及拿好被子,就追出去了,这些都是存在安全隐患的,要让小朋友和家长共同重视这个安全教育,家长可通过让小朋友了解有关家里的情况,比如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家园紧密配合,共同关心共同教育孩子。
幼儿园教育反思[推荐]5
在通常的理解中,常规教育旨在促使幼儿了解、接受、遵守幼儿园集体生活所需的各种行为规则,养成相应的习惯,在当前幼儿园教育中举足轻重。毋庸置疑,常规教育在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方面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当前也陷入了一些困境,值得反思。
一、关于常规教育的一些困惑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过程中,为了适应规则,幼儿必须放弃哪怕是非常有趣的想法。例如,“到什么时候做什么”是一条幼儿园常规,但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并不总是能够与教师的要求保持一致。当常规教育需要牺牲幼儿的主体性、创造力、想象力时,这种代价是否过于高昂了?对于教师而言,他们会因为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常规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事务中,相应地会减少对幼儿和教学研究的精力投入。因此,在现今的常规教育中,无论是幼儿还是教师都会失去很多。
目前常规教育主要采取“防范式”,即教师处处防备幼儿,生怕幼儿做“错”什么。教师通常采取的是高控制的手段,不敢放手让幼儿自主地活动,以求得表面的井然有序。这样一来,常规教育陷入了难以走出的“怪圈”:高控制形成了幼儿对教师的依赖,这种依赖使幼儿的自主性和规则意识很难形成,导致幼儿缺乏对行为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而这又在一定程序上加剧了教师对幼儿的控制。这种常规教育对幼儿的主体性教育的内容抽空了,使得“培养幼儿的主体性”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二、常规教育陷入困惑的原因
1、把常规训练当作开展一切教育教学的前奏。
有教学过程中教师总要等到幼儿全部安静下来才开始活动,希望通过这种强化使幼儿形成自控并自觉安静地等待教师“上课”。不难自出,教师是在常规训练上而不是在如何激发幼儿在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下功夫,常规在这里不仅被当作工具,而且成了教育目的,其重要性往往被置于个体利益之上,使常规教育“过分强调环境的有序性,忽视幼儿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中的个体差异”。
2、将常规视为对幼儿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
在幼儿园班级生活中,随时能听见教师说出的“不能乱丢玩具”、“不能乱扔垃圾”、“不许大声说话”等限制性话语,这些包含着“不行”、“不要”、“不许”、“不能”等指令性字眼的言语,说明了在教师心目中,“常规就是限制幼儿的不良行为,常规教育就是管”。将常规视为限制,从而使常规失去了对幼儿行为指引的作用,使幼儿的实践缺乏目标感而显得无所适从,甚至引起幼儿,尤其是大班幼儿的反感、挫败感。
3、注重强调规则的利他性,忽略利己性。
遵守规则,意味着替别人着想,同时要限制自己不合规范的行为,在班级生活中,当个人的想法或需要与集体或他人的利益相冲突时,按要求得放弃个人的想法或需要以免集体或他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如幼儿园班级生活中“洗手时不要把水洒在别人身上”、“看到别人有困难要给予帮助”等都是利他性的规则。教师强调规则的利他性,使幼儿认为规则总是有利于别人的需要规则而自己则不需要,于是他最终学会的总是用规则来要求别人,而没有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4、教育方法欠妥。
常规教育大多是这样完成的:教师一般是首先介绍常规,接着是不断地提要求,在幼儿园的教育生活中不断地提醒、督促,对违反常规的行为进行惩罚。对于幼儿来说,这种要求是外部的,是教师有意地强调出来的,是在说明常规“是什么”及“怎么做”的问题。这种常规教育与幼儿以无意学习为主的规律相违背,而且只能引发这样的效果:常规同知识一样,只是需要幼儿接受即“能说出”的东西,而不是需要幼儿去理解它、实现它即“能做到”的东西。幼儿会想:“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规则到底和我有什么关系?”当幼儿觉得常规与我无关时,任何说教都将难以真正奏效,对幼儿主体性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消极的。
三、常规教育新的`尝试
1、将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作为常规教育的重点。
常规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终极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幼儿园常规教育都要围绕这一核心来进行。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教师转变对规则的看法。规则作为社会和集体组织对个体的行为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是客观的,是外在于幼儿的客体。但是在常规教育中,规则应被看成是幼儿主体品质的组成部分,因为真正地理解规则、遵守规则反映了幼儿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幼儿主体性的体现。对于教师而言,只有将规则视为幼儿主体的一种品质,把它当成是幼儿内在的、在幼儿积极的自我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东西,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常规教育方向,才能真正培养出幼儿的规则意识。
2、将幼儿被动接受常规化为主动。
我们知道,规则不但有利他性,还有利己性,规则是互惠的,因此,我们需要帮助幼儿体验规则对自己的意义,主动建构规则互惠性的认识。幼儿可以通过比较自己遵守某一规则前后的差异,发现规则给自己带来的变化,体验规则不是单方面的“付出”或是对自己的限制,而是副经理的。例如“谦让”的规则,会让幼儿感受到它使大家都能顺利做事,争执不下会耽误时间,最终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便。又如“助人”,在给别人带来好处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快乐。
3、将幼儿常规要求内化为幼儿对规则的需要。
靠强制手段使幼儿遵从规则,并不能真正地养成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要求教师不能把规则当成一种强加在幼儿身上的外部要求,总是刻意地去提醒、督促幼儿,而是将规则还原成幼儿主体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幼儿对规则的内在动机,使他们感受到对规则的内在需要并体验到其中的快乐。
为此,教师需要将自己的教育行为由一味的限制转变为积极的期望、鼓舞和指引,支持幼儿对规则的主动建构,帮助幼儿体验到规则或纪律为自己带来的乐趣。如果教师多说“你能做到……你会……”或者“如果你能……我们都会为你感到高兴”,那么,幼儿在班级生活中怀着的不再是一颗忐忑不安的、小心翼翼的心,而是满腔自信地去活动,他们会越来越频繁地说出“我能……我会……我可以……我需要……”等话语,他们会将自己对规则的直观感受表达出来,积极体验他们对规则的需要,他们的规则意识会积极地生长。
【幼儿园教育反思】相关文章:
幼儿园教育反思01-14
幼儿园教育反思03-15
(精选)幼儿园教育反思09-09
幼儿园教育反思【精选】10-28
幼儿园教育反思经典01-14
幼儿园教育反思01-14
幼儿园大班教育反思06-23
幼儿园教育随笔与反思07-03
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07-03
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