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反思

时间:2024-01-20 12:52:03 信息技术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15篇【热门】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么问题来了,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信息技术课堂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15篇【热门】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1

  1。在品读《揠苗助长》表现农夫急性子的语句时,学生感情把握非常充分,文章读得非常有味道。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孩子能够把句子读得有感情,读出语文味,这个过程,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品味,消化,吸收,今天同学们表现非常好。

  2。关于“一棵一棵”的争论。这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当我问到为什么“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有的孩子说他有耐心,我就追问了一句:“同学们刚刚说他是急性子,这会儿他怎么又这么有耐心了?”有的孩子说,他既性急,又有耐心。(显然没有理解)有的孩子理解就特别好:“他想让禾苗快点长高,所以一棵一棵往上拔,觉得虽然累,但也值得!”这样一辩,孩子对农夫急于求成的心理感受更深了。不过,觉得我少说了一句话,应该点一下,这里的耐心是反衬他的心急的。因为觉得学生有些纠缠不清,想急于往下进行,当时表述可能也不是十分清晰,估计有的学生还是会有些糊涂的,自己也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

  3。关于寓意的揭示。虽然孩子们没有总结的那么准确,但是意思完全表达出来了,比如:庄稼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太心急;禾苗有它生长的方式,不能破坏它;提到了“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等等。再如第二则寓言,我们谈到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在这样的交流碰撞中,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教师再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理解了,记忆也更深刻了。

  《守株待兔》这篇寓言故事对孩子很有教育意义,这是古人做的一件蠢事,对什么事情都存有侥幸心理,不会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夺。

  在学习中,我借鉴第一节课的良好效果,让学生用“真”来总结,部分学生很有悟性,从种田“真辛苦”到捡到兔子“真幸运”再到心里想:要是每天都能捡到一只兔子那该多好啊!“真敢想”到从此扔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真有耐心”再到天里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

  “真可悲,真愚蠢”。我将课文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一边读书一边总结,很快,学生就在一节课中度过了,我们就在这简洁的寓言中用简洁的语言总结故事,相信这节课一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真是一节“真愉快真和谐”的课堂啊!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2

  作为一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以前我总得信息技术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上课时,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照着"葫芦画瓢"。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你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有部分学生走神了,根本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在引入新课的时候也很重要,小学生学习是靠兴趣来完成的,一堂课如果导入的时候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就会使学生感到没有新鲜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通过总结学习决定采用以下方法: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聊**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是"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影响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

  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3

  为了迎接中学生信息技术考试,我所带的班级即将进入复习阶段,提到复习课怎么上,大多数教师的反应是:把握考纲,加强训练,熟能生巧。的确,这种方法是有一定效果的,而且很多老师也是这样上的:课前阐述当堂课要复习的知识点→布置课堂任务→学生完成课堂任务→教师讲解。

  按这种模式上的复习课,从学生的课堂提问及学习态度来看,这种复习方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反复使用这种模式进行复习,学生会感到厌烦,从而影响课堂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不够透彻,这对于解决问题是相当不利的。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要想获得好的.复习效果,在复习课的设计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复习课的实效。这就要求教师对复习的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延续学习兴奋点,通过有效的讲练评调动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4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有关数据与信息的应用技术。它是一种技术,一种手段。从教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应用于提高教学的一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实现辅助教学,解决教学重、难点的方法之一。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是有了信息技术就可以抛弃一切常规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方式代替教师授课等。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各种教学手段协同互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反思。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就是为了能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重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老师们大多以制作多媒体演示课件来辅助教学。这样显得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单一化,而在有的课例中又显得不太恰当。

  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一种体现方式。教师应认真备课,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利用这些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问题。忌“滥用”,无论什么课都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如果这样,不但不会提高教学效率,反而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对学生而言,只会耽误他们的学习时间,学习能力又不能得到提高。

  不同重、难内容采用不同的课件设计方式。有些抽象的东西在教学中利用课件来突破时就可以采用演示型课件,让学生直观的理解,不用绕弯子。而需要学生参与、合作完成的内容,可以采用网络型课件,授课环境也相应到计算机网络教室。通过网络平台,师生一起完成教学任务。课件的设计应注重实效,尽量不要去追求的高技术性,能解决问题就行。

  对于有些教学内容,学校已有教学资源的就直接利用。比如,学校有农远工程配套的视频教学光盘。教师可先观看光盘内容,再进行教学设计,直接利用这些光盘进行教学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当然,这种方式也不能忽略教学常规,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作用发挥好,教师不是光盘播放员。

  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活动,不是什么高级产物,忌“穿新鞋,走旧路”,应走入教师的实际教学。不要认为信息技术是公开课、优质课中才能使用。这样纯粹浪费教学资源,更不能促进教学发展。

  综上所述,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先解决问题: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才能利用好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

  当然,要使教育真正信息化,是一个艰巨漫长过程。要解决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才能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三、《调整图形》和《组合图形》

  本课是在上一课复制粘贴的基础之上继续对盆花进行完善,所以开头先将一个画好的盆花给学生看,这里是利用光盘里现成的东西,只不过那个画的人不是完全照书上的画的,他画的只有四个花瓣,所以我便用另一个例子进行演示,今天讲的东西不多,注意让学生自己练,在那盆花中,我复制粘贴了三到四朵花,在粘贴完花后,既将位置移到位,又将大小弄合适了,再将方向调整一下,这样就完成了全部的过程,在后两个班,事先将原本挤在边上的花通过剪切与粘贴的手法移到中间,并且放大了些。

  另外,在做颜色的时候,用了取色的工具,因为下面也用了几次,所以作了介绍,在让学生进行了练习之后,再谈组合图形,也没有说太复杂,而是让学生知道。

  如何将另一幅图中的物体移到这幅图上来,只是过来后注意背景的问题,在本课,我先用画图程序打开光盘中的快乐家园的图,然后将图中的花盆用Delete去掉了,并且用取色的方法将背景补好了,然后再将另一幅图中的花盆复制过来,最后也让学生把这个练习了一下。

  四、《插入影片和声音》和《插入超链接》

  由于电脑中没有合适的影片,所以主要内容放在声音上面,本课是从两个方面来谈的,一是普通的插入声音,另一则是插入背景音乐,并对二者进行了比较,接下来又把超链接谈了一下,谈到这一方面,先打开一个网页页面。

  让学生看看那里的超链接,重点提醒他们看鼠标的变化,看完后然后再了解幻灯片中如何设置趣超链接,我在这里用的是右击,因为在这种界面中,找到插入超链接不是件太容易的事情,除用西游记的文字链接网上的小说名,还用图片、动作按钮做了其他链接,让学生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

  五、《带参数的过程》

  感觉上这一课有数学中函数的味道,在上课之始,先同学生回顾上节课所谈的编辑过程,通过edit命令让学生观看编辑的过程,接下来让学生思考,如果不断画改变形状的图形,那应该怎么办呢?

  所以我认为本课是为了方便编辑过程而来,接着在黑板上写了相关过程,这里可以让学生将前面的定义过程与这里带参数的过程进行比较。

  然后在电脑上演示,按书上的要求绘制了简单的图形,接下来谈第二步,就是对带参数的过程进行修改,如将四边形改成了八边形,这一修改我以前曾经设想过,只是没有去做,这里以参数的形式进行了修改,然后又画了一些图形,但书后的图没画出来。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5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性学科,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更多的是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让学生在掌握必备操作技能之余还要重视培养其应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每一项教学活动都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设置幻灯片背景》这节课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即“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主学习,探究新知”——“巩固新知,展示自我”——“评价小结”。这个设计从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出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展现了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中得以充分应用,整个教学过程真实、扎实、朴实,各环节的学习力求让学生都能亲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师定位准确

  整节课中,教师不是在做一个说教者,没有刻意地去进行知识的讲授,而是借用书本和学生的探索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可以说,老师在本节课中不是一个导演,而是剧中的一个组织者,这样就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2、教学过程清晰信息技术应用的课堂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难度不大,教师在教学结构的设计中主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层次清晰。先用展示比较引入主题,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变化,并安排学生自主实践,最后由学生进行交流评价。主要内容层层递进,将不复杂的内容教出了新意,使课堂呈现出轻松活泼的局面。

  3、营造情境,激发兴趣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高内容的趣味性、增强气氛,更在于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应提倡不断地探究。教师在一开始就通过生动的语言讲授把学生带进希望学习的情景中,在教学中又通过设置各种问题和练习,不断为学生营造学习的环境,诱导学生追踪事件的各个环节,调动学习兴趣。

  4、自练自悟、自主学习

  《新课标》表现出了对创新能力的极大关注,要求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都会导学怎样学习,要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向建构主义的现代化教学转变。怎样在信息技术课中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程,我们要学会利用好我们的课本,让孩子真正学会看书。在课堂上,我们清楚地看到,学生们不仅会看书,而且看得很认真,并能按照步骤完成操作任务,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5、积极主动,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交流学习的条件。在处理书中做一做时,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并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学有所用的意识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问题和不足:教学是门艺术,艺术要追求完美,自然有缺憾,所以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自己在组织教学时,激励性评价不够,没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大班额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造成了缺憾,语言也有缺乏严谨之处,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博采众长,刻苦钻研,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6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教育也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性转折。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也将在信息技术的强烈冲击下,在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乃至教学评价等方面产生重要改变。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反思教育信息化多年来的发展历程,硬件和软件资源投入逐年增加。有了好的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和优质教育资源,如果束之高阁,得不到有效利用,这些设施和资源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要想使这些宝贵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就要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培训教师是关键

  我们认为,教师在信息技术培训中,应当是培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既要充分了解教师目前工作的难点和未来工作的需求,也应从教师发展出发,体现教师的个性化和专业化需求,进而确定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尤其是教师下载优秀资源,制作课件,使用多媒体方面加强学习让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绽放光彩。

  二、资源积累很重要

  我们要结合各自的实际需要,认真做好教育资源筛选、下载、存储、分类和应用工作,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为本校资源库建设服务,为我们的教与学服务。

  此外,我们要求认真做好对国家免费提供的教育资源的下载、存储和应用工作,并加大了对基础教育资源库、同步课堂、卫星数据资源建设力度,加快了资源征集、引进、评审与整合的工作速度,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网、教育电视台和教育网站每天免费播发大量教育资源。

  我们要结合教学实际,采取重点攻关、合作攻关等办法集中力量自主开发教育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来源的多样化。

  三、学科整合是基础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学科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应用,必须依赖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程度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成效。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7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方法探索”旨在研究如何通过使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发展意识及创新意识,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时让教师树立“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培育新型师生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一般来说,信息技术课的课型为两类:一是理论课,二是实践课(上机实习课)。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第三种课型,即实践项目课,逐渐浮出水面。所谓项目学习,就是将真实情境与学习获得紧密关联,围绕大概念整合高级思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构思、设计与执行项目进行实际问题解决和任务探究导学的学习方法。

  我们所讨论的项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期性大项目”,比如3D创意设计课程中的游乐场设计。它是将课堂中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整合到一个大的项目即“游乐场”的创建中,每节课分步实施,最后通过前几节课的组合,而形成的大项目,也就是基本知识点的大串联。另一类就是“学时性小项目”,比如虚拟机器人课程中每一场景任务,这需要学生分析任务,设计机器人的物理结构;理解任务,编写机器人逻辑程序,最后再进行仿真测试。这种任务只需要一两个学时便可完成。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以及同行和网络的交流,我们总结出了独属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情智双生六步三环节”,该教学模式是上好实践项目课程较理想的教学模式。

  环节一:情境创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课时,教师应当用最有效的方法、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课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教师要注意采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沟通师生感情,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地去学。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课的形式、内容和语言,甚至导课时的情感和动作。如:《你说我说发帖子》一课,为了贴近生活实际,设计了百货大楼门口的文明标语和网络上学校学生的文明事迹报道引入课程,为学生创造一个文明处处有的发帖环境。学生针对帖子内容想发表自己的言论,进而产生想亲手发帖的欲望。这样,不到三分钟,就完成了导课的情境创设。

  环节二: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提倡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对任务情境的创设和小组协作,任务需要有一个具体的目标指向,且改任务具有可操作性,使教师和学生都围绕这个任务来推进课堂教学,如《你说我说发帖子》创设情境之后,自然而然形成了“有话要说就回帖”的任务。

 自主探究,知识迁移

  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是以操作为主,任务驱动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我们把目标设计为由易到难的.任务,依次展示给学生,促进学生为完成每个任务主动思索、寻求答案,使他们在积极地学习状态下完成任务,并达成目标。我们要回帖,必须先注册一个新用户,那么“注册论坛新用户”便成为了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邮箱的注册,通过自主探究,完成知识的迁移与内化。

教师引导,点拨答疑

  教师引导是为了不导,教师根据课堂实况,提出实践操作的具体操作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去操作,学生根据学案,依次前行。《你说我说发帖子》课例中,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针对本校学生的文明事迹发表自己的看法,即“有话要说就回帖”,此时若有进展超前的学生,便可以上台展示操作,等操作遇到问题时,教师可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答疑,若无,教师则点拨问题关键所在。

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自古以来就有人提倡合作学习的观点,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便明确提出须重视小组间每位成员的力量与智慧。随着课改的进行,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受到相当的重视。《你说我说发帖子》这一课的第三个任务,即“进入论坛发新帖”,将发帖和文明糅合在一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完成“发帖”的任务,并深刻理解《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可谓一举两得。

  环节三:总结升华

因材施教,拓展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分层次教学手段,将学生分为好、很好、非常好三个层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教学目标分层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所有学生更好的发挥潜能。《你说我说发帖子》一课的拓展内容,便设置为“贴图更有说服力”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去拓展提升,也让帖子更加丰富多彩。

  展示评价,回顾总结

  科学的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发展,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互助合作完成任务,对应的评价方式应兼顾自主与合作,采取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这样既尊重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在评价中的自主性,又鼓励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和他人。《你说我说发帖子》一课,在“有话要说就回帖”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内部的自评与互评推选出小组代表,在“进入论坛发新帖”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间互评推举出最优秀的小组,而教师则做了“投票贴”让每个同学发表自己意见,同时也展现了“论坛帖子”的多样性。

  以上是我通过各种培训以及平时教学实际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究,望同行们提出宝贵意见,总之,在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让我们共同摸索前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8

  随着我国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实践课堂教学正在改变千百年来教师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它生动形象的画面、直观趣味的演示、全新丰富的信息成为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改善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但对于相对贫困的西部农村学校而言,信息技术在其实践课堂教学过程中,有辛苦也有欣慰,存在技术问题也有解决方案。现就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实践课堂教学的优势,我作为“中欧项目”、“国家远程教育项目”及“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的技术支持人员,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信息技术实践课堂教学略作归纳,愿与诸位同仁共享:

  一、信息技术实践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地位

  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界面、直观的演示、生动的画面给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弥补了许多滞后的教学观念和手段,而且达到了传统教学无法企及的效果,无论从理解和记忆的层面,还是从高效和激趣的角度,皆实现了完美结合。特别是信息技术中电子白板的使用,更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和易操作性,真正实现了孔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成为教育信息化强有力的支持媒介。

  信息技术实践课堂教学是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一味抵制和过度夸大都是不科学的。若教师一味追求课件的精美,花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百度查询和复制,不仅会限制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和教育灵感的发挥,也会使学生由“营养不良”异化为“消化不良”而厌学,造成师生创新能力的严重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短时间内是无法修复和自愈的。因此只有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使用,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才能使信息技术扬长避短,彰显其应有的先锋引领地位。

  二、信息技术实践课堂教学遵循的原则

  1、必要性原则

  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实践课堂教学之前,必须充分论证教材内容是否有必要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实践。如果盲目依赖于信息技术而将所有的教学内容和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重现,那教师就会沦为信息技术的奴隶,其主导地位将荡然无存。学生也将游离于主体之外,成为旁观者或局外人,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将无法充分调动起来,这种走马观花式的课堂教学,又有何效率而言?

  2、主导性原则

  高效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特定环境和氛围里,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人、人机对话和交流、讨论、合作等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教师、教材、媒体四个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不能一味追求形式,离开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对象而进行信息技术教学,从而避免本末倒置、喧宾夺主的尴尬局面。

  3、选择性原则

  在使用信息技术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考虑到地方、民族和文化多元化的特点,有选择地设计和使用媒体,避免不良信息的侵蚀和污染。教师还要对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取其精华,剔除糟粕,达到修身悦目,去伪存真的教学目的。

  4、适度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各种活动的发生和保持,是以一定的兴趣为条件的,兴趣对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具有支持作用。若过度使用信息技术将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疲劳和教师创造性的滞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交替使用的方法,调控和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始终保持在适度的临界状态,从而达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目的。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精品8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也相应的跟上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在当前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也成了一线教师研究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将结合几个方面,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有关数据与信息的应用技术。它是一种技术,一种手段。从教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应用于提高教学的一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实现辅助教学,解决教学重、难点的方法之一。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是有了信息技术就可以抛弃一切常规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方式代替教师授课等。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各种教学手段协同互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反思。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就是为了能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重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老师们大多以制作多媒体演示课件来辅助教学。这样显得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单一化,而在有的课例中又显得不太恰当。

  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一种体现方式。教师应认真备课,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利用这些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问题。忌“滥用”,无论什么课都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如果这样,不但不会提高教学效率,反而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对学生而言,只会耽误他们的学习时间,学习能力又不能得到提高。

  不同重、难内容采用不同的课件设计方式。有些抽象的东西在教学中利用课件来突破时就可以采用演示型课件,让学生直观的理解,不用绕弯子。而需要学生参与、合作完成的内容,可以采用网络型课件,授课环境也相应到计算机网络教室。通过网络平台,师生一起完成教学任务。课件的设计应注重实效,尽量不要去追求的高技术性,能解决问题就行。

  对于有些教学内容,学校已有教学资源的就直接利用。比如,学校有农远工程配套的视频教学光盘。教师可先观看光盘内容,再进行教学设计,直接利用这些光盘进行教学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当然,这种方式也不能忽略教学常规,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作用发挥好,教师不是光盘播放员。

  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活动,不是什么高级产物,忌“穿新鞋,走旧路”,应走入教师的实际教学。不要认为信息技术是公开课、优质课中才能使用。这样纯粹浪费教学资源,更不能促进教学发展。

  综上所述,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先解决问题: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才能利用好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

  当然,要使教育真正信息化,是一个艰巨漫长过程。要解决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才能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精品9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各个高校相关的信息教学配备已经越来越好,并且有些设备的更新也很快,作为高校教师,我认为需要进一步引起重视,让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与课堂教学技能深度融合。

  首先,我认为教师需要充分理解教育信息化的价值,切实找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第一,通过互联网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数字鸿沟;第二,通过改善教学终端,优化传统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第三,通过互联网、教与学平台、数字终端,改变教和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其次,事实上教育信息化没有统一的模式,不同的技术有不同的价值,因而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生态就不同。因此,教师要充分理解和掌握各种教学设备、教学软件的核心价值,与课程理念相融合,创造性地使用技术,在熟练使用技术的过程中逐渐化技术于无形,并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

  最后,在技术使用上要克服三种思想:一是技术无用论,认为教育有自身的规律,凭传统的手段和方法照样能够教好学,看不到技术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结果是使育人目标落后于这个时代;二是过分依赖技术,认为技术进了课堂,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导致技术使用过多过滥和不合时宜,异化了技术与教学的本质;三是急功近利倾向明显,一旦应用了新技术马上就想提高效率。教育不同于其他行业,教育过程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信息技术对其的优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润物无声的过程。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9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师的期望,如何提高却是大家的困惑。由于学科不同,教学方法自然有差异,我仅谈谈对“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有效性”的一点感悟。

  一、因材施教是关键。

  这里的“材”包括学生和教材。首先我们说说学生,由于家庭、小学教育及个人爱好等因素,造成学生信息素养差异较大,上课前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际状况,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针对性地备课。其次我们说说教材,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造成教材内容经常跟实际使用脱节,而信息技术课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这就要求根据我们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作一些调整,以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而不是生搬硬套教材。

  二、情境引入要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虽然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比较感兴趣,但要想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还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平铺直叙的引入往往使学生刚上课就开小差了。如果每堂课都能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景,课堂的有效性会有很大提高。

  例如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提一个能引起学生思考、回忆的问题,播放一段新颖的动画等等,都可以是很好的引入方式,当然这些故事、问题、动画等都必须切合本堂课的主题,要能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引起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于情景引入的效果,有一次的课堂经历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在《走近因特网》这课,我用《三只小猪》的FLASH动画作为情景引入,引导学生认识掌握网络搜索技巧的重要性,激励他们学习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时整个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一眼不眨地盯着电脑屏幕,关注着三只小猪因为网络搜索水平的不同而造成的不同命运,最终整堂课的有效性得到很大提高。

  三、任务设计要合理。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常用方法,通常是将教学任务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如果任务设计合理,就能使学生在解决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一个认知、情感活动的良性循环,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学习精神。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信息素养差异较大,这就要求我们最好采用分层任务教学的方法,设置符合各层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封闭型任务和开放型任务让学生自由选择,使信息素养较差的同学可以通过完成封闭型任务产生成就感,避免因完不成相同任务而出现挫折感。而认知能力强、信息素养高的同学可以在完成封闭型任务的基础上再继续完成开放型任务,鼓励他们对所学知识作进一步的`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从而提升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四、课堂教学组织要有序

  组织好课堂,让整堂课有序而不死板,学生活泼而不混乱,需要预先设计好教学环节,对引入、讲授、提问、练习、总结、展示、评价等环节的时间、内容都要有准确的安排。无论是讲解还是演示,教师都要与学生互动起来,产生良好的氛围,控制好学生情绪和课堂节奏,避免教师坐着操作讲解,更忌讳有气无力地平淡讲述。

  五、总结评价要恰当

  总结评价作为信息素养的一部分,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高潮。评价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在学生互评前,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学生评价作品时大都只看作品本身,而很少关注同学完成作品的过程,往往会产生偏颇,打击部分同学的积极性,这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非常不利。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看到别人的亮点和长处,尤其是在完成作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合作能力等等,学会多方位全面地进行评价。教师评价作为对学生评价的补充和总结一定要恰当,应着眼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肯定性评价为主,指出学生的优点,即使学生最后的学习结果不够理想,也应鼓励其继续努力,并适当指出改进办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就感。对于老师评价的作用我深有感悟:我班上有位同学上课很专心,完成任务时也非常认真,就是完成的作品不理想,他自己对此很苦恼。为了鼓舞他学习的热情,我每次对他作品的评价总是给高分,并帮他分析问题所在。通过多次锻炼,他的信息素养有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得到了保护,课堂的有效性自然提高了。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创建和谐课堂,实施有效教学。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最精彩的课堂首先主角是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组织和激发下,思维火花四射!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10

  【摘 要】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丰富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带来更为新奇、全面和直观的学习体验。这就需要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整合起来,发挥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需要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进行整合,将课程内容、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充分地整合起来,打造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本文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整合实践进行了反思。

  1.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整合的含义

  1.1现代信息教育的重要特征

  与传统教育相比,现代信息教育不再将计算机作为简单的教学内容呈现工具,而是要将计算机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发工具。现代信息教育具有多种多样的现代化技术,能够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和超文本链接还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课堂主动性。

  1.2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整合的含义

  小学英语教学的教育目的是让小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整合起来,也就是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和资讯技术,将其与课堂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激发小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2.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整合的要求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整合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完成小学英语的教学任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各种优势,使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更加丰富、新奇和有效。

  2.1促进小学英语教学与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的整合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应该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其技术还应该成为课堂重要的教学因素以及学生的学习对象,要真正做到二者的整合就应该通过信息技术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通过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更加便利。

  2.2二者的整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做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整合,小学英语教师面临着全新的挑战。首先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全面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包括了解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能够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教师需要具备信息设备的`应用和操作能力,还要能够整合、选择和创新信息资源。小学英语教师要能够选择和优化各种新型设备,并采取合适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

  小学英语教师还要对教学进行合理的设计,以课程内容、教学目的、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为基础,使信息技术能够更好的融入英语课堂教学,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教学特长。

  3.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

  本文主要从小学英语的英语单词教学、英语课文教学、英语复习课程教学和英语课堂游戏四个方面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在这四个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中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3.1在单词教学环节中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单词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其喜爱新鲜事物,不喜欢枯燥、重复的学习内容。这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在进行单词教学时要尽量避免枯燥的单词记忆,以免让小学生感到厌烦,影响课堂的效率。

  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小学英语教师更好地进行单词教学,小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英语单词,并配以色彩鲜明的实物图片、标准的英语读音甚至英语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笔者会将每个单元的单词表制作成一个PPT,每一个单词都用鲜艳的颜色标示出来,并配以实物图片和准确的发音,让学生看图片、听读音并进行跟读。当学生学会一个单词之后笔者还会对该单词进行扩展教学。例如江苏译林英语新教材中“clever”这个单词,由于该单词比较抽象,笔者就在该单词的PPT页面上画了一个“聪明的一休”这个形象,再配上“clever”的标准发音,让学生跟着图片的闪动进行跟读。当学生掌握“clever”这个单词之后,笔者又提出“clever反义词是什么?”进而再点开PPT画面上的反义词链接,链接到“foolish”这个单词的学习。这样的单词学习方法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听、看、读的能力,培养学生标准的发音,并且通过动感的节奏、鲜艳的颜色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强化学生的记忆。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极大地拓展英语单词教学的课堂容量,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

  3.2在课文教学环节中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传统的课文教学环节往往是教师先对课文进行范读,再让学生进行跟读,由于课堂教学但形式比较枯燥,学生很容易感到厌烦,学习效果得不到提高。

  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自主化、多样化的进行呈现,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来降低小学生的认知难度,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江苏省译林小学英语新教材6AUnit1“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的教学,笔者就将课文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来开展教学。笔者采取了一边逐句朗读课文,一边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情节片段的形式,让学生获得更为直观的感受,并将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通过观看多媒体图片来理解课文的意思,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表现出对该故事强烈的好奇心。在学生朗读环节,笔者先让学生自由的朗读课文,之后再逐一播放刚才的多媒体画面,让学生根据每一幅画面来描述一个课文情节,最后让学生通过看图说话的方式完成课文的朗读。

  3.3在英语复习课程教学环节中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复习课是小学英语学中一个重要的课型,能够帮助小学生巩固英语知识,形成良好的复习习惯。然而传统的英语复习课的教学效率并不高,这是由于小学生往往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而对已知的事物都不再具有好奇心,课堂参与程度不高。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加快复习教学的教学节奏,并在复习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进行锻炼。

  例如笔者将江苏省译林小学英语新教材6AUnit3的单词制成一个PPT,每张图片都包含着一个单词的基本信息,或者是实物画面,或者是内容提示,让学生说出对应的单词。笔者还采取了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来参加看图说单词比赛,看哪个小组的学生说得又快又准,使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 巩固对已经学过的学习内容的印象。

  3.4在英语课堂游戏环节中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课堂游戏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技术可以极大的丰富游戏的内容,是课堂游戏与英语知识更好地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利用Author ware等软件开发新的课堂游戏,不断给学生带来新奇的游戏体验。例如在译林英语新教材3A Unit1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主要人物,并根据不同的情境与周围人打招呼,笔者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学生能够拖动游戏人物来到不同的场景中,并遇到不同的人物,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的说出人物的名字,并和不同的人物打招呼。学生对于这个游戏非常感兴趣,失败的学生还要求反复玩这个游戏,直到全部答对为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整合,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更改变了小学英语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课堂节奏更加活泼,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更高。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小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英语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爱云.将趣味游戏活动置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J].宁夏教育科研.20xx(01)

  [2]刘凯国.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的思考与实践[J].陕西教育(教学版). 20xx(03)

  [3]律美凤.身临其境乐在其中——让情境教学走进小学英语课堂[J].学周刊.20xx(10)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11

  努力地去学习。例如在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幻灯片的操作,在第一节课时,我就让学生欣赏教师制作的课件,从单纯的文字、单纯的图片到复杂的图片与文字混合,从静态的单张到动态的多张幻灯片展示。学生刚开始看到时都很吃惊,一个个都发出“啊!哇!”的惊讶声。“我们也能做出这么漂亮的幻灯片来吗?”这样激起学生心动,然后老师再开始讲授。随着一课课的深入,学生发现这些技巧自己也是能掌握的,让学生的心动趋向于行动,而教师只要再把这些目标分成一个个具体的环节。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唱主角,我则“沉”入学生中间,互相讨论,平等对话,一起探究。我一方面鼓励学生面对失败不气馁,冷静地理清思路后再尝试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急时给予帮助,针对性地请“成功”的学生上来演示,鼓励“能者为师”,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不服输的精神。学生学习兴致盎然,涌现出不少很有创意的作品。

  一、趣味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既然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那么,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机,即可以进行重难点的讲解又可以进行示范演示。课堂上演示是我在课前精心制做的PowerPoint幻灯片课件,配以优美的音响效果,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学上来。我再也不用为维持课堂纪律而花费过多的时间,完全可以把精力放在课堂教学的现场发挥之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技能。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电脑知识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们都非常喜欢上信息技术之门课程。我们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让其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实用8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聊**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是"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影响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12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是陌生的,他们并不理解这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意义;同时,信息技术又是熟悉的,他们把这门课等同于“玩电脑”。如何上好信息课,如何抓住三年级学生爱“玩”的特性,在玩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信息技术素养,是我一开始就要思考的问题。

  我所执教的《信息与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一课,通过本课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信息和信息技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本课的教学重点并不是在于让学生知道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而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信息,体会信息技术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由于三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所以我把这节理论课分成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信息,让学生感受信息无处不在,对学习生活至关重要。在设计第一课时时,我主要通过三个部分的内容层层递进。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既然学生对游戏感兴趣,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意愿。在第一个环节中,我就设置了游戏导入,游戏“你来比划我来猜”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学们的兴趣,他们踊跃的参与游戏,打破了传统课程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这个教学环境中不仅能够玩得开心,潜移默化中他们也能感受到这些都是信息,并且为第二课时信息的传播打下了基础。第二环节中,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说出图片的内容,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也强化了“这些都是信息”的概念。有了这样的基础,教师设置疑问“你能说出生活中的信息吗?”指导学生说出身边的信息就不难了,每位学生都能够做到有话可说,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我还抓住了学生的比拼心理,采用开火车的方法每组一排同学依次回答,同学们回答的越来越精彩,课堂气氛也越来越活跃了。这时候,我引导到“什么是信息?”同学们同桌讨论、向书本请教,很快就理解了这个概念。第三环节中,我进行了课堂小结并且布置了一个任务让每个同学回家跟父母说说你上学以来的信息。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课后不仅巩固了本课所学内容,同时感受了信息无处不在。

  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学目标即学生发展的需要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矛盾。因此,教育必须要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要具备生活实践性,让学生不仅能感觉到生活就在身边,而且感觉到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你来比划我来猜的环节中,参与的学生可以涉及面更广下,每组的学生可以在遵守游戏的规则下,给自己组的同学比划。这样学生能够更好的遵守游戏规则,也真正做到了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体验快乐学习的意义。

  杜威说过:“生活即教育”,教学中要选择学生身边比较贴近的事例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引起注意,培养学习的兴趣,在看图说一说的环节,图片的选择应摆脱书本的束缚,放宽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并且把图片分为几类,由浅入深、层次递进,学生不止是从图片中看出信息,还要能感受到图片中隐含的信息,比如荷花能反映出夏季,北方的大雁预示着冬天来了,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信息,感受信息的无处不在。

  在我从教的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感悟到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决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很好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关键因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于各种教育手段、方法,各种媒体,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采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把创新教育贯穿到整个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去。如何把创新教育贯穿到整个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去呢?我认为只要教师把自己的教育能力上升到教育智慧的高度,一定能胜任这种动态探究性教学,具体地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游戏入门,兴趣参与

  学生一般对计算机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也是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这一学情,我们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结合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指法练习时,一般学生会对手指的指法要点和摆放要求感到非常枯燥无味的,若教师直接讲解手指的指法要点和摆放要求,学生不但会学的很枯燥,而且很不情愿去学习,更不会主动去学习了。我在教学中就是用游戏介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中一些打字小游戏,分小组比赛谁的成绩好。学生在“打地鼠”、“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好指法。这是就有学生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准又快,如何有效地提高输入速度?

  这时老师可以再讲解指法要领,我相信这时学生会学得很认真。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这样学生就在游戏中完成了指法练习,掌握了指法要领。这样,既可以保持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直观教学,记忆深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征,可以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根据其特点,针对计算机术语、理论性概念作有针对性地讲解,要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健词而且要形象具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来验证其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各种基本技能,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辅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如我在给同学介绍键盘时,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键他们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分组讨论。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的作用是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的字母,其主要作用是针对双字符键的`。还抓住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删除光标前面的字母,注意与DEL键的区别,这两上键的作用都是删除,而键是擦除光标前面的字符键正好相反是擦除光标后面的字符。用这样的方法教学法,我们就变抽象为直观,变死板为生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也不自觉中学习了新知识。

  三、自主学习,协作创新。

  计算机知识本身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大多学生也都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让其带着兴趣学习计算机的新知识,在渴望中学习到新知识中,在探究中获得新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学生已能够自己摸索一些常用工具及软件的操作方法,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几个过程,即让学生在开始使用一些工具之前,老师故意留一些在操作过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但先不做讲解,而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又必须用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翻阅教材,然后再老师的引导下学习这些工具及软件的操作方法,最后用于解决实际操作问题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就会逐渐会形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计算机信息技术课所要完成的一个教学任务了。

  这是我在平时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所得到一点体会,也就是说要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放平心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多多思考,勤于实践,采用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不自知的学到一些知识,从而慢慢地提高了他们对计算机的驾驭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其走向社会这个大舞台铺平了一块砖头。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13

  三年级——《调整图形》和《组合图形》

  本课是在上一课复制粘贴的基础之上继续对盆花进行完善,所以开头先将一个画好的盆花给学生看,这里是利用光盘里现成的东西,只不过那个画的人不是完全照书上的画的,他画的只有四个花瓣,所以我便用另一个例子进行演示,今天讲的东西不多,注意让学生自己练,在那盆花中,我复制粘贴了三到四朵花,在粘贴完花后,既将位置移到位,又将大小弄合适了,再将方向调整一下,这样就完成了全部的过程,在后两个班,事先将原本挤在边上的花通过剪切与粘贴的手法移到中间,并且放大了些。另外,在做颜色的时候,用了取色的工具,因为下面也用了几次,所以作了介绍,在让学生进行了练习之后,再谈组合图形,也没有说太复杂,而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将另一幅图中的物体移到这幅图上来,只是过来后注意背景的问题,在本课,我先用画图程序打开光盘中的快乐家园的图,然后将图中的花盆用Delete去掉了,并且用取色的'方法将背景补好了,然后再将另一幅图中的花盆复制过来,最后也让学生把这个练习了一下。

  四年级——《插入影片和声音》和《插入超链接》

  由于电脑中没有合适的影片,所以主要内容放在声音上面,本课是从两个方面来谈的,一是普通的插入声音,另一则是插入背景音乐,并对二者进行了比较,接下来又把超链接谈了一下,谈到这一方面,先打开一个网页页面,让学生看看那里的超链接,重点提醒他们看鼠标的变化,看完后然后再了解幻灯片中如何设置趣超链接,我在这里用的是右击,因为在这种界面中,找到插入超链接不是件太容易的事情,除用西游记的文字链接网上的小说名,还用图片、动作按钮做了其他链接,让学生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

  五年级——《带参数的过程》

  感觉上这一课有数学中函数的味道,在上课之始,先同学生回顾上节课所谈的编辑过程,通过edit命令让学生观看编辑的过程,接下来让学生思考,如果不断画改变形状的图形,那应该怎么办呢,所以我认为本课是为了方便编辑过程而来,接着在黑板上写了相关过程,这里可以让学生将前面的定义过程与这里带参数的过程进行比较,然后在电脑上演示,按书上的要求绘制了简单的图形,接下来谈第二步,就是对带参数的过程进行修改,如将四边形改成了八边形,这一修改我以前曾经设想过,只是没有去做,这里以参数的形式进行了修改,然后又画了一些图形,但书后的图没画出来。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14

  xxxx年5月18至xxxx年5月25日,我在浙江金华参加了区教体局组织的“校长信息技术领导力提高培训班”,聆听了教授和校长的讲座。19日上午,到金华环城小学参加了信息技术课堂观摩。三位信息技术教师分别为我们呈现了三节不同形式的信息技术课程。我认为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改革中除了要运用基本的教学模式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允许学生在犯错误中学习信息技术课,启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教材内容应从学生特点出发。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非常喜欢计算机课,特别是上机操作,因为上机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满足了人本性所特有的表现欲、为其创造了展示自我的空间。另外,有时上机操作经常出现错误,这种操作中的错误带给学生的是意想不到的结果(图形、动画、漂亮的界面等),而往往学生们就是想知道这意想不到的结果到底意味着什么,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养成了良好的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也是教材中应增加的内容,即让学生在不断犯错误中学会如何正确操作计算机、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

  在课堂上,周老师将学生错误操作展示给每一个学生看,让学生们一起思考这样操作为什么小猫不动?应该怎么操作?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方法和规律。多次实验证明,后者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大有好处,后者注重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才是改革教材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根本。

  二、注意树立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从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实际的简单有趣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而后要注重学生兴趣的保持,适当变换问题的角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最后要注意学生潜力的挖掘,激发他们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教学中还可适当安排学生间的竞赛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上好操作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不动手是学不会的。学生通过手、眼、心、脑并用的上机操作而形成强烈的专注,会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并将知识高度化,同时,不断的实践成功,能刺激学生的成就感,在这样激昂的情绪氛围中,容易培养与塑造学生勇于进取的心理素质,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创新素质。所以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尽可能在让学生自己的联想、想象的思维,通过上机验证得以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这样,学生就会越学越轻松、越学越有兴趣,既动手又动脑,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无数科学家的成功之路无不显示出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学生是国家的主人,祖国的将来都寄托在他们的身上,他们的自学能力的强弱、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自学能力对于计算机学习尤为重要,原因就是计算机发展奇快,掌握了自学方法,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应付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

  五、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方法后,布置了一个课堂作业。让学生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今天学过的方法让小猫完成2个或2个以上的动作。这一要求既让学生巩固了学到的信息技术操作方法,又充分地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在操作中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完成任务后获得成就感。

  总之,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应从提高自身素质、明确课程目的入手,处理好课堂中师生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树立学生自信心,尝试使用行进的教学法等。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15

  努力地去学习。例如在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幻灯片的操作,在第一节课时,我就让学生欣赏教师制作的课件,从单纯的文字、单纯的图片到复杂的图片与文字混合,从静态的单张到动态的多张幻灯片展示。学生刚开始看到时都很吃惊,一个个都发出“啊!哇!”的惊讶声。“我们也能做出这么漂亮的幻灯片来吗?”这样激起学生心动,然后老师再开始讲授。随着一课课的深入,学生发现这些技巧自己也是能掌握的,让学生的心动趋向于行动,而教师只要再把这些目标分成一个个具体的环节。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唱主角,我则“沉”入学生中间,互相讨论,平等对话,一起探究。我一方面鼓励学生面对失败不气馁,冷静地理清思路后再尝试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急时给予帮助,针对性地请“成功”的学生上来演示,鼓励“能者为师”,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不服输的精神。学生学习兴致盎然,涌现出不少很有创意的作品。

  一、趣味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既然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那么,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机,即可以进行重难点的讲解又可以进行示范演示。课堂上演示是我在课前精心制做的PowerPoint幻灯片课件,配以优美的音响效果,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学上来。我再也不用为维持课堂纪律而花费过多的时间,完全可以把精力放在课堂教学的现场发挥之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技能。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电脑知识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们都非常喜欢上信息技术之门课程。我们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让其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7

  随着我国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实践课堂教学正在改变千百年来教师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它生动形象的画面、直观趣味的演示、全新丰富的信息成为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改善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但对于相对贫困的西部农村学校而言,信息技术在其实践课堂教学过程中,有辛苦也有欣慰,存在技术问题也有解决方案。现就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实践课堂教学的优势,我作为“中欧项目”、“国家远程教育项目”及“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的技术支持人员,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信息技术实践课堂教学略作归纳,愿与诸位同仁共享:

  一、信息技术实践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地位

  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界面、直观的演示、生动的画面给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弥补了许多滞后的教学观念和手段,而且达到了传统教学无法企及的效果,无论从理解和记忆的层面,还是从高效和激趣的角度,皆实现了完美结合。特别是信息技术中电子白板的使用,更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和易操作性,真正实现了孔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成为教育信息化强有力的支持媒介。

  信息技术实践课堂教学是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一味抵制和过度夸大都是不科学的'。若教师一味追求课件的精美,花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百度查询和复制,不仅会限制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和教育灵感的发挥,也会使学生由“营养不良”异化为“消化不良”而厌学,造成师生创新能力的严重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短时间内是无法修复和自愈的。因此只有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使用,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才能使信息技术扬长避短,彰显其应有的先锋引领地位。

  二、信息技术实践课堂教学遵循的原则

  1、必要性原则

  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实践课堂教学之前,必须充分论证教材内容是否有必要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实践。如果盲目依赖于信息技术而将所有的教学内容和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重现,那教师就会沦为信息技术的奴隶,其主导地位将荡然无存。学生也将游离于主体之外,成为旁观者或局外人,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将无法充分调动起来,这种走马观花式的课堂教学,又有何效率而言?

  2、主导性原则

  高效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特定环境和氛围里,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人、人机对话和交流、讨论、合作等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教师、教材、媒体四个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不能一味追求形式,离开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对象而进行信息技术教学,从而避免本末倒置、喧宾夺主的尴尬局面。

  3、选择性原则

  在使用信息技术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考虑到地方、民族和文化多元化的特点,有选择地设计和使用媒体,避免不良信息的侵蚀和污染。教师还要对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取其精华,剔除糟粕,达到修身悦目,去伪存真的教学目的。

  4、适度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各种活动的发生和保持,是以一定的兴趣为条件的,兴趣对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具有支持作用。若过度使用信息技术将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疲劳和教师创造性的滞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交替使用的方法,调控和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始终保持在适度的临界状态,从而达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目的。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8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学生都在三十人左右,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15篇【热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精选)10-05

(精选)信息技术课堂反思07-12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精选】01-02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12-05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12-14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集合02-08

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反思02-07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荐)07-12

(优秀)信息技术课堂反思07-06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热门)07-06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15篇【热门】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么问题来了,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信息技术课堂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15篇【热门】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1

  1。在品读《揠苗助长》表现农夫急性子的语句时,学生感情把握非常充分,文章读得非常有味道。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孩子能够把句子读得有感情,读出语文味,这个过程,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品味,消化,吸收,今天同学们表现非常好。

  2。关于“一棵一棵”的争论。这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当我问到为什么“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有的孩子说他有耐心,我就追问了一句:“同学们刚刚说他是急性子,这会儿他怎么又这么有耐心了?”有的孩子说,他既性急,又有耐心。(显然没有理解)有的孩子理解就特别好:“他想让禾苗快点长高,所以一棵一棵往上拔,觉得虽然累,但也值得!”这样一辩,孩子对农夫急于求成的心理感受更深了。不过,觉得我少说了一句话,应该点一下,这里的耐心是反衬他的心急的。因为觉得学生有些纠缠不清,想急于往下进行,当时表述可能也不是十分清晰,估计有的学生还是会有些糊涂的,自己也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

  3。关于寓意的揭示。虽然孩子们没有总结的那么准确,但是意思完全表达出来了,比如:庄稼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太心急;禾苗有它生长的方式,不能破坏它;提到了“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等等。再如第二则寓言,我们谈到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在这样的交流碰撞中,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教师再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理解了,记忆也更深刻了。

  《守株待兔》这篇寓言故事对孩子很有教育意义,这是古人做的一件蠢事,对什么事情都存有侥幸心理,不会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夺。

  在学习中,我借鉴第一节课的良好效果,让学生用“真”来总结,部分学生很有悟性,从种田“真辛苦”到捡到兔子“真幸运”再到心里想:要是每天都能捡到一只兔子那该多好啊!“真敢想”到从此扔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真有耐心”再到天里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

  “真可悲,真愚蠢”。我将课文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一边读书一边总结,很快,学生就在一节课中度过了,我们就在这简洁的寓言中用简洁的语言总结故事,相信这节课一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真是一节“真愉快真和谐”的课堂啊!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2

  作为一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以前我总得信息技术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上课时,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照着"葫芦画瓢"。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你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有部分学生走神了,根本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在引入新课的时候也很重要,小学生学习是靠兴趣来完成的,一堂课如果导入的时候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就会使学生感到没有新鲜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通过总结学习决定采用以下方法: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聊**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是"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影响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

  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3

  为了迎接中学生信息技术考试,我所带的班级即将进入复习阶段,提到复习课怎么上,大多数教师的反应是:把握考纲,加强训练,熟能生巧。的确,这种方法是有一定效果的,而且很多老师也是这样上的:课前阐述当堂课要复习的知识点→布置课堂任务→学生完成课堂任务→教师讲解。

  按这种模式上的复习课,从学生的课堂提问及学习态度来看,这种复习方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反复使用这种模式进行复习,学生会感到厌烦,从而影响课堂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不够透彻,这对于解决问题是相当不利的。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要想获得好的.复习效果,在复习课的设计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复习课的实效。这就要求教师对复习的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延续学习兴奋点,通过有效的讲练评调动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4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有关数据与信息的应用技术。它是一种技术,一种手段。从教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应用于提高教学的一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实现辅助教学,解决教学重、难点的方法之一。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是有了信息技术就可以抛弃一切常规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方式代替教师授课等。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各种教学手段协同互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反思。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就是为了能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重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老师们大多以制作多媒体演示课件来辅助教学。这样显得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单一化,而在有的课例中又显得不太恰当。

  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一种体现方式。教师应认真备课,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利用这些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问题。忌“滥用”,无论什么课都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如果这样,不但不会提高教学效率,反而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对学生而言,只会耽误他们的学习时间,学习能力又不能得到提高。

  不同重、难内容采用不同的课件设计方式。有些抽象的东西在教学中利用课件来突破时就可以采用演示型课件,让学生直观的理解,不用绕弯子。而需要学生参与、合作完成的内容,可以采用网络型课件,授课环境也相应到计算机网络教室。通过网络平台,师生一起完成教学任务。课件的设计应注重实效,尽量不要去追求的高技术性,能解决问题就行。

  对于有些教学内容,学校已有教学资源的就直接利用。比如,学校有农远工程配套的视频教学光盘。教师可先观看光盘内容,再进行教学设计,直接利用这些光盘进行教学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当然,这种方式也不能忽略教学常规,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作用发挥好,教师不是光盘播放员。

  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活动,不是什么高级产物,忌“穿新鞋,走旧路”,应走入教师的实际教学。不要认为信息技术是公开课、优质课中才能使用。这样纯粹浪费教学资源,更不能促进教学发展。

  综上所述,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先解决问题: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才能利用好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

  当然,要使教育真正信息化,是一个艰巨漫长过程。要解决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才能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三、《调整图形》和《组合图形》

  本课是在上一课复制粘贴的基础之上继续对盆花进行完善,所以开头先将一个画好的盆花给学生看,这里是利用光盘里现成的东西,只不过那个画的人不是完全照书上的画的,他画的只有四个花瓣,所以我便用另一个例子进行演示,今天讲的东西不多,注意让学生自己练,在那盆花中,我复制粘贴了三到四朵花,在粘贴完花后,既将位置移到位,又将大小弄合适了,再将方向调整一下,这样就完成了全部的过程,在后两个班,事先将原本挤在边上的花通过剪切与粘贴的手法移到中间,并且放大了些。

  另外,在做颜色的时候,用了取色的工具,因为下面也用了几次,所以作了介绍,在让学生进行了练习之后,再谈组合图形,也没有说太复杂,而是让学生知道。

  如何将另一幅图中的物体移到这幅图上来,只是过来后注意背景的问题,在本课,我先用画图程序打开光盘中的快乐家园的图,然后将图中的花盆用Delete去掉了,并且用取色的方法将背景补好了,然后再将另一幅图中的花盆复制过来,最后也让学生把这个练习了一下。

  四、《插入影片和声音》和《插入超链接》

  由于电脑中没有合适的影片,所以主要内容放在声音上面,本课是从两个方面来谈的,一是普通的插入声音,另一则是插入背景音乐,并对二者进行了比较,接下来又把超链接谈了一下,谈到这一方面,先打开一个网页页面。

  让学生看看那里的超链接,重点提醒他们看鼠标的变化,看完后然后再了解幻灯片中如何设置趣超链接,我在这里用的是右击,因为在这种界面中,找到插入超链接不是件太容易的事情,除用西游记的文字链接网上的小说名,还用图片、动作按钮做了其他链接,让学生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

  五、《带参数的过程》

  感觉上这一课有数学中函数的味道,在上课之始,先同学生回顾上节课所谈的编辑过程,通过edit命令让学生观看编辑的过程,接下来让学生思考,如果不断画改变形状的图形,那应该怎么办呢?

  所以我认为本课是为了方便编辑过程而来,接着在黑板上写了相关过程,这里可以让学生将前面的定义过程与这里带参数的过程进行比较。

  然后在电脑上演示,按书上的要求绘制了简单的图形,接下来谈第二步,就是对带参数的过程进行修改,如将四边形改成了八边形,这一修改我以前曾经设想过,只是没有去做,这里以参数的形式进行了修改,然后又画了一些图形,但书后的图没画出来。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5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性学科,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更多的是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让学生在掌握必备操作技能之余还要重视培养其应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每一项教学活动都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设置幻灯片背景》这节课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即“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主学习,探究新知”——“巩固新知,展示自我”——“评价小结”。这个设计从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出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展现了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中得以充分应用,整个教学过程真实、扎实、朴实,各环节的学习力求让学生都能亲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师定位准确

  整节课中,教师不是在做一个说教者,没有刻意地去进行知识的讲授,而是借用书本和学生的探索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可以说,老师在本节课中不是一个导演,而是剧中的一个组织者,这样就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2、教学过程清晰信息技术应用的课堂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难度不大,教师在教学结构的设计中主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层次清晰。先用展示比较引入主题,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变化,并安排学生自主实践,最后由学生进行交流评价。主要内容层层递进,将不复杂的内容教出了新意,使课堂呈现出轻松活泼的局面。

  3、营造情境,激发兴趣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高内容的趣味性、增强气氛,更在于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应提倡不断地探究。教师在一开始就通过生动的语言讲授把学生带进希望学习的情景中,在教学中又通过设置各种问题和练习,不断为学生营造学习的环境,诱导学生追踪事件的各个环节,调动学习兴趣。

  4、自练自悟、自主学习

  《新课标》表现出了对创新能力的极大关注,要求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都会导学怎样学习,要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向建构主义的现代化教学转变。怎样在信息技术课中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程,我们要学会利用好我们的课本,让孩子真正学会看书。在课堂上,我们清楚地看到,学生们不仅会看书,而且看得很认真,并能按照步骤完成操作任务,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5、积极主动,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交流学习的条件。在处理书中做一做时,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并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学有所用的意识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问题和不足:教学是门艺术,艺术要追求完美,自然有缺憾,所以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自己在组织教学时,激励性评价不够,没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大班额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造成了缺憾,语言也有缺乏严谨之处,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博采众长,刻苦钻研,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6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教育也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性转折。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也将在信息技术的强烈冲击下,在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乃至教学评价等方面产生重要改变。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反思教育信息化多年来的发展历程,硬件和软件资源投入逐年增加。有了好的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和优质教育资源,如果束之高阁,得不到有效利用,这些设施和资源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要想使这些宝贵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就要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培训教师是关键

  我们认为,教师在信息技术培训中,应当是培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既要充分了解教师目前工作的难点和未来工作的需求,也应从教师发展出发,体现教师的个性化和专业化需求,进而确定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尤其是教师下载优秀资源,制作课件,使用多媒体方面加强学习让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绽放光彩。

  二、资源积累很重要

  我们要结合各自的实际需要,认真做好教育资源筛选、下载、存储、分类和应用工作,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为本校资源库建设服务,为我们的教与学服务。

  此外,我们要求认真做好对国家免费提供的教育资源的下载、存储和应用工作,并加大了对基础教育资源库、同步课堂、卫星数据资源建设力度,加快了资源征集、引进、评审与整合的工作速度,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网、教育电视台和教育网站每天免费播发大量教育资源。

  我们要结合教学实际,采取重点攻关、合作攻关等办法集中力量自主开发教育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来源的多样化。

  三、学科整合是基础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学科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应用,必须依赖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程度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成效。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7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方法探索”旨在研究如何通过使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发展意识及创新意识,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时让教师树立“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培育新型师生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一般来说,信息技术课的课型为两类:一是理论课,二是实践课(上机实习课)。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第三种课型,即实践项目课,逐渐浮出水面。所谓项目学习,就是将真实情境与学习获得紧密关联,围绕大概念整合高级思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构思、设计与执行项目进行实际问题解决和任务探究导学的学习方法。

  我们所讨论的项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期性大项目”,比如3D创意设计课程中的游乐场设计。它是将课堂中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整合到一个大的项目即“游乐场”的创建中,每节课分步实施,最后通过前几节课的组合,而形成的大项目,也就是基本知识点的大串联。另一类就是“学时性小项目”,比如虚拟机器人课程中每一场景任务,这需要学生分析任务,设计机器人的物理结构;理解任务,编写机器人逻辑程序,最后再进行仿真测试。这种任务只需要一两个学时便可完成。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以及同行和网络的交流,我们总结出了独属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情智双生六步三环节”,该教学模式是上好实践项目课程较理想的教学模式。

  环节一:情境创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课时,教师应当用最有效的方法、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课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教师要注意采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沟通师生感情,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地去学。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课的形式、内容和语言,甚至导课时的情感和动作。如:《你说我说发帖子》一课,为了贴近生活实际,设计了百货大楼门口的文明标语和网络上学校学生的文明事迹报道引入课程,为学生创造一个文明处处有的发帖环境。学生针对帖子内容想发表自己的言论,进而产生想亲手发帖的欲望。这样,不到三分钟,就完成了导课的情境创设。

  环节二: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提倡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对任务情境的创设和小组协作,任务需要有一个具体的目标指向,且改任务具有可操作性,使教师和学生都围绕这个任务来推进课堂教学,如《你说我说发帖子》创设情境之后,自然而然形成了“有话要说就回帖”的任务。

 自主探究,知识迁移

  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是以操作为主,任务驱动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我们把目标设计为由易到难的.任务,依次展示给学生,促进学生为完成每个任务主动思索、寻求答案,使他们在积极地学习状态下完成任务,并达成目标。我们要回帖,必须先注册一个新用户,那么“注册论坛新用户”便成为了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邮箱的注册,通过自主探究,完成知识的迁移与内化。

教师引导,点拨答疑

  教师引导是为了不导,教师根据课堂实况,提出实践操作的具体操作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去操作,学生根据学案,依次前行。《你说我说发帖子》课例中,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针对本校学生的文明事迹发表自己的看法,即“有话要说就回帖”,此时若有进展超前的学生,便可以上台展示操作,等操作遇到问题时,教师可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答疑,若无,教师则点拨问题关键所在。

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自古以来就有人提倡合作学习的观点,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便明确提出须重视小组间每位成员的力量与智慧。随着课改的进行,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受到相当的重视。《你说我说发帖子》这一课的第三个任务,即“进入论坛发新帖”,将发帖和文明糅合在一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完成“发帖”的任务,并深刻理解《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可谓一举两得。

  环节三:总结升华

因材施教,拓展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分层次教学手段,将学生分为好、很好、非常好三个层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教学目标分层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所有学生更好的发挥潜能。《你说我说发帖子》一课的拓展内容,便设置为“贴图更有说服力”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去拓展提升,也让帖子更加丰富多彩。

  展示评价,回顾总结

  科学的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发展,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互助合作完成任务,对应的评价方式应兼顾自主与合作,采取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这样既尊重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在评价中的自主性,又鼓励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和他人。《你说我说发帖子》一课,在“有话要说就回帖”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内部的自评与互评推选出小组代表,在“进入论坛发新帖”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间互评推举出最优秀的小组,而教师则做了“投票贴”让每个同学发表自己意见,同时也展现了“论坛帖子”的多样性。

  以上是我通过各种培训以及平时教学实际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究,望同行们提出宝贵意见,总之,在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让我们共同摸索前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8

  随着我国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实践课堂教学正在改变千百年来教师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它生动形象的画面、直观趣味的演示、全新丰富的信息成为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改善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但对于相对贫困的西部农村学校而言,信息技术在其实践课堂教学过程中,有辛苦也有欣慰,存在技术问题也有解决方案。现就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实践课堂教学的优势,我作为“中欧项目”、“国家远程教育项目”及“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的技术支持人员,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信息技术实践课堂教学略作归纳,愿与诸位同仁共享:

  一、信息技术实践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地位

  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界面、直观的演示、生动的画面给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弥补了许多滞后的教学观念和手段,而且达到了传统教学无法企及的效果,无论从理解和记忆的层面,还是从高效和激趣的角度,皆实现了完美结合。特别是信息技术中电子白板的使用,更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和易操作性,真正实现了孔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成为教育信息化强有力的支持媒介。

  信息技术实践课堂教学是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一味抵制和过度夸大都是不科学的。若教师一味追求课件的精美,花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百度查询和复制,不仅会限制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和教育灵感的发挥,也会使学生由“营养不良”异化为“消化不良”而厌学,造成师生创新能力的严重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短时间内是无法修复和自愈的。因此只有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使用,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才能使信息技术扬长避短,彰显其应有的先锋引领地位。

  二、信息技术实践课堂教学遵循的原则

  1、必要性原则

  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实践课堂教学之前,必须充分论证教材内容是否有必要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实践。如果盲目依赖于信息技术而将所有的教学内容和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重现,那教师就会沦为信息技术的奴隶,其主导地位将荡然无存。学生也将游离于主体之外,成为旁观者或局外人,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将无法充分调动起来,这种走马观花式的课堂教学,又有何效率而言?

  2、主导性原则

  高效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特定环境和氛围里,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人、人机对话和交流、讨论、合作等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教师、教材、媒体四个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不能一味追求形式,离开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对象而进行信息技术教学,从而避免本末倒置、喧宾夺主的尴尬局面。

  3、选择性原则

  在使用信息技术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考虑到地方、民族和文化多元化的特点,有选择地设计和使用媒体,避免不良信息的侵蚀和污染。教师还要对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取其精华,剔除糟粕,达到修身悦目,去伪存真的教学目的。

  4、适度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各种活动的发生和保持,是以一定的兴趣为条件的,兴趣对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具有支持作用。若过度使用信息技术将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疲劳和教师创造性的滞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交替使用的方法,调控和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始终保持在适度的临界状态,从而达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目的。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精品8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也相应的跟上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在当前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也成了一线教师研究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将结合几个方面,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有关数据与信息的应用技术。它是一种技术,一种手段。从教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应用于提高教学的一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实现辅助教学,解决教学重、难点的方法之一。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是有了信息技术就可以抛弃一切常规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方式代替教师授课等。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各种教学手段协同互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反思。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就是为了能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重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老师们大多以制作多媒体演示课件来辅助教学。这样显得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单一化,而在有的课例中又显得不太恰当。

  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一种体现方式。教师应认真备课,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利用这些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问题。忌“滥用”,无论什么课都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如果这样,不但不会提高教学效率,反而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对学生而言,只会耽误他们的学习时间,学习能力又不能得到提高。

  不同重、难内容采用不同的课件设计方式。有些抽象的东西在教学中利用课件来突破时就可以采用演示型课件,让学生直观的理解,不用绕弯子。而需要学生参与、合作完成的内容,可以采用网络型课件,授课环境也相应到计算机网络教室。通过网络平台,师生一起完成教学任务。课件的设计应注重实效,尽量不要去追求的高技术性,能解决问题就行。

  对于有些教学内容,学校已有教学资源的就直接利用。比如,学校有农远工程配套的视频教学光盘。教师可先观看光盘内容,再进行教学设计,直接利用这些光盘进行教学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当然,这种方式也不能忽略教学常规,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作用发挥好,教师不是光盘播放员。

  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活动,不是什么高级产物,忌“穿新鞋,走旧路”,应走入教师的实际教学。不要认为信息技术是公开课、优质课中才能使用。这样纯粹浪费教学资源,更不能促进教学发展。

  综上所述,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先解决问题: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才能利用好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

  当然,要使教育真正信息化,是一个艰巨漫长过程。要解决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才能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精品9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各个高校相关的信息教学配备已经越来越好,并且有些设备的更新也很快,作为高校教师,我认为需要进一步引起重视,让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与课堂教学技能深度融合。

  首先,我认为教师需要充分理解教育信息化的价值,切实找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第一,通过互联网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数字鸿沟;第二,通过改善教学终端,优化传统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第三,通过互联网、教与学平台、数字终端,改变教和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其次,事实上教育信息化没有统一的模式,不同的技术有不同的价值,因而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生态就不同。因此,教师要充分理解和掌握各种教学设备、教学软件的核心价值,与课程理念相融合,创造性地使用技术,在熟练使用技术的过程中逐渐化技术于无形,并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

  最后,在技术使用上要克服三种思想:一是技术无用论,认为教育有自身的规律,凭传统的手段和方法照样能够教好学,看不到技术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结果是使育人目标落后于这个时代;二是过分依赖技术,认为技术进了课堂,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导致技术使用过多过滥和不合时宜,异化了技术与教学的本质;三是急功近利倾向明显,一旦应用了新技术马上就想提高效率。教育不同于其他行业,教育过程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信息技术对其的优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润物无声的过程。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9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师的期望,如何提高却是大家的困惑。由于学科不同,教学方法自然有差异,我仅谈谈对“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有效性”的一点感悟。

  一、因材施教是关键。

  这里的“材”包括学生和教材。首先我们说说学生,由于家庭、小学教育及个人爱好等因素,造成学生信息素养差异较大,上课前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际状况,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针对性地备课。其次我们说说教材,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造成教材内容经常跟实际使用脱节,而信息技术课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这就要求根据我们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作一些调整,以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而不是生搬硬套教材。

  二、情境引入要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虽然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比较感兴趣,但要想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还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平铺直叙的引入往往使学生刚上课就开小差了。如果每堂课都能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景,课堂的有效性会有很大提高。

  例如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提一个能引起学生思考、回忆的问题,播放一段新颖的动画等等,都可以是很好的引入方式,当然这些故事、问题、动画等都必须切合本堂课的主题,要能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引起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于情景引入的效果,有一次的课堂经历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在《走近因特网》这课,我用《三只小猪》的FLASH动画作为情景引入,引导学生认识掌握网络搜索技巧的重要性,激励他们学习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时整个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一眼不眨地盯着电脑屏幕,关注着三只小猪因为网络搜索水平的不同而造成的不同命运,最终整堂课的有效性得到很大提高。

  三、任务设计要合理。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常用方法,通常是将教学任务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如果任务设计合理,就能使学生在解决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一个认知、情感活动的良性循环,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学习精神。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信息素养差异较大,这就要求我们最好采用分层任务教学的方法,设置符合各层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封闭型任务和开放型任务让学生自由选择,使信息素养较差的同学可以通过完成封闭型任务产生成就感,避免因完不成相同任务而出现挫折感。而认知能力强、信息素养高的同学可以在完成封闭型任务的基础上再继续完成开放型任务,鼓励他们对所学知识作进一步的`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从而提升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四、课堂教学组织要有序

  组织好课堂,让整堂课有序而不死板,学生活泼而不混乱,需要预先设计好教学环节,对引入、讲授、提问、练习、总结、展示、评价等环节的时间、内容都要有准确的安排。无论是讲解还是演示,教师都要与学生互动起来,产生良好的氛围,控制好学生情绪和课堂节奏,避免教师坐着操作讲解,更忌讳有气无力地平淡讲述。

  五、总结评价要恰当

  总结评价作为信息素养的一部分,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高潮。评价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在学生互评前,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学生评价作品时大都只看作品本身,而很少关注同学完成作品的过程,往往会产生偏颇,打击部分同学的积极性,这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非常不利。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看到别人的亮点和长处,尤其是在完成作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合作能力等等,学会多方位全面地进行评价。教师评价作为对学生评价的补充和总结一定要恰当,应着眼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肯定性评价为主,指出学生的优点,即使学生最后的学习结果不够理想,也应鼓励其继续努力,并适当指出改进办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就感。对于老师评价的作用我深有感悟:我班上有位同学上课很专心,完成任务时也非常认真,就是完成的作品不理想,他自己对此很苦恼。为了鼓舞他学习的热情,我每次对他作品的评价总是给高分,并帮他分析问题所在。通过多次锻炼,他的信息素养有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得到了保护,课堂的有效性自然提高了。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创建和谐课堂,实施有效教学。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最精彩的课堂首先主角是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组织和激发下,思维火花四射!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10

  【摘 要】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丰富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带来更为新奇、全面和直观的学习体验。这就需要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整合起来,发挥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需要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进行整合,将课程内容、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充分地整合起来,打造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本文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整合实践进行了反思。

  1.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整合的含义

  1.1现代信息教育的重要特征

  与传统教育相比,现代信息教育不再将计算机作为简单的教学内容呈现工具,而是要将计算机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发工具。现代信息教育具有多种多样的现代化技术,能够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和超文本链接还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课堂主动性。

  1.2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整合的含义

  小学英语教学的教育目的是让小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整合起来,也就是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和资讯技术,将其与课堂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激发小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2.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整合的要求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整合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完成小学英语的教学任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各种优势,使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更加丰富、新奇和有效。

  2.1促进小学英语教学与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的整合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应该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其技术还应该成为课堂重要的教学因素以及学生的学习对象,要真正做到二者的整合就应该通过信息技术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通过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更加便利。

  2.2二者的整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做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整合,小学英语教师面临着全新的挑战。首先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全面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包括了解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能够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教师需要具备信息设备的`应用和操作能力,还要能够整合、选择和创新信息资源。小学英语教师要能够选择和优化各种新型设备,并采取合适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

  小学英语教师还要对教学进行合理的设计,以课程内容、教学目的、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为基础,使信息技术能够更好的融入英语课堂教学,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教学特长。

  3.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

  本文主要从小学英语的英语单词教学、英语课文教学、英语复习课程教学和英语课堂游戏四个方面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在这四个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中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3.1在单词教学环节中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单词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其喜爱新鲜事物,不喜欢枯燥、重复的学习内容。这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在进行单词教学时要尽量避免枯燥的单词记忆,以免让小学生感到厌烦,影响课堂的效率。

  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小学英语教师更好地进行单词教学,小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英语单词,并配以色彩鲜明的实物图片、标准的英语读音甚至英语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笔者会将每个单元的单词表制作成一个PPT,每一个单词都用鲜艳的颜色标示出来,并配以实物图片和准确的发音,让学生看图片、听读音并进行跟读。当学生学会一个单词之后笔者还会对该单词进行扩展教学。例如江苏译林英语新教材中“clever”这个单词,由于该单词比较抽象,笔者就在该单词的PPT页面上画了一个“聪明的一休”这个形象,再配上“clever”的标准发音,让学生跟着图片的闪动进行跟读。当学生掌握“clever”这个单词之后,笔者又提出“clever反义词是什么?”进而再点开PPT画面上的反义词链接,链接到“foolish”这个单词的学习。这样的单词学习方法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听、看、读的能力,培养学生标准的发音,并且通过动感的节奏、鲜艳的颜色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强化学生的记忆。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极大地拓展英语单词教学的课堂容量,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

  3.2在课文教学环节中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传统的课文教学环节往往是教师先对课文进行范读,再让学生进行跟读,由于课堂教学但形式比较枯燥,学生很容易感到厌烦,学习效果得不到提高。

  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自主化、多样化的进行呈现,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来降低小学生的认知难度,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江苏省译林小学英语新教材6AUnit1“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的教学,笔者就将课文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来开展教学。笔者采取了一边逐句朗读课文,一边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情节片段的形式,让学生获得更为直观的感受,并将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通过观看多媒体图片来理解课文的意思,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表现出对该故事强烈的好奇心。在学生朗读环节,笔者先让学生自由的朗读课文,之后再逐一播放刚才的多媒体画面,让学生根据每一幅画面来描述一个课文情节,最后让学生通过看图说话的方式完成课文的朗读。

  3.3在英语复习课程教学环节中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复习课是小学英语学中一个重要的课型,能够帮助小学生巩固英语知识,形成良好的复习习惯。然而传统的英语复习课的教学效率并不高,这是由于小学生往往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而对已知的事物都不再具有好奇心,课堂参与程度不高。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加快复习教学的教学节奏,并在复习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进行锻炼。

  例如笔者将江苏省译林小学英语新教材6AUnit3的单词制成一个PPT,每张图片都包含着一个单词的基本信息,或者是实物画面,或者是内容提示,让学生说出对应的单词。笔者还采取了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来参加看图说单词比赛,看哪个小组的学生说得又快又准,使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 巩固对已经学过的学习内容的印象。

  3.4在英语课堂游戏环节中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课堂游戏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技术可以极大的丰富游戏的内容,是课堂游戏与英语知识更好地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利用Author ware等软件开发新的课堂游戏,不断给学生带来新奇的游戏体验。例如在译林英语新教材3A Unit1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主要人物,并根据不同的情境与周围人打招呼,笔者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学生能够拖动游戏人物来到不同的场景中,并遇到不同的人物,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的说出人物的名字,并和不同的人物打招呼。学生对于这个游戏非常感兴趣,失败的学生还要求反复玩这个游戏,直到全部答对为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整合,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更改变了小学英语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课堂节奏更加活泼,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更高。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小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英语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爱云.将趣味游戏活动置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J].宁夏教育科研.20xx(01)

  [2]刘凯国.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的思考与实践[J].陕西教育(教学版). 20xx(03)

  [3]律美凤.身临其境乐在其中——让情境教学走进小学英语课堂[J].学周刊.20xx(10)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11

  努力地去学习。例如在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幻灯片的操作,在第一节课时,我就让学生欣赏教师制作的课件,从单纯的文字、单纯的图片到复杂的图片与文字混合,从静态的单张到动态的多张幻灯片展示。学生刚开始看到时都很吃惊,一个个都发出“啊!哇!”的惊讶声。“我们也能做出这么漂亮的幻灯片来吗?”这样激起学生心动,然后老师再开始讲授。随着一课课的深入,学生发现这些技巧自己也是能掌握的,让学生的心动趋向于行动,而教师只要再把这些目标分成一个个具体的环节。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唱主角,我则“沉”入学生中间,互相讨论,平等对话,一起探究。我一方面鼓励学生面对失败不气馁,冷静地理清思路后再尝试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急时给予帮助,针对性地请“成功”的学生上来演示,鼓励“能者为师”,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不服输的精神。学生学习兴致盎然,涌现出不少很有创意的作品。

  一、趣味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既然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那么,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机,即可以进行重难点的讲解又可以进行示范演示。课堂上演示是我在课前精心制做的PowerPoint幻灯片课件,配以优美的音响效果,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学上来。我再也不用为维持课堂纪律而花费过多的时间,完全可以把精力放在课堂教学的现场发挥之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技能。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电脑知识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们都非常喜欢上信息技术之门课程。我们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让其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实用8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聊**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是"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影响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12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是陌生的,他们并不理解这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意义;同时,信息技术又是熟悉的,他们把这门课等同于“玩电脑”。如何上好信息课,如何抓住三年级学生爱“玩”的特性,在玩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信息技术素养,是我一开始就要思考的问题。

  我所执教的《信息与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一课,通过本课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信息和信息技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本课的教学重点并不是在于让学生知道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而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信息,体会信息技术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由于三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所以我把这节理论课分成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信息,让学生感受信息无处不在,对学习生活至关重要。在设计第一课时时,我主要通过三个部分的内容层层递进。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既然学生对游戏感兴趣,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意愿。在第一个环节中,我就设置了游戏导入,游戏“你来比划我来猜”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学们的兴趣,他们踊跃的参与游戏,打破了传统课程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这个教学环境中不仅能够玩得开心,潜移默化中他们也能感受到这些都是信息,并且为第二课时信息的传播打下了基础。第二环节中,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说出图片的内容,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也强化了“这些都是信息”的概念。有了这样的基础,教师设置疑问“你能说出生活中的信息吗?”指导学生说出身边的信息就不难了,每位学生都能够做到有话可说,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我还抓住了学生的比拼心理,采用开火车的方法每组一排同学依次回答,同学们回答的越来越精彩,课堂气氛也越来越活跃了。这时候,我引导到“什么是信息?”同学们同桌讨论、向书本请教,很快就理解了这个概念。第三环节中,我进行了课堂小结并且布置了一个任务让每个同学回家跟父母说说你上学以来的信息。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课后不仅巩固了本课所学内容,同时感受了信息无处不在。

  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学目标即学生发展的需要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矛盾。因此,教育必须要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要具备生活实践性,让学生不仅能感觉到生活就在身边,而且感觉到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你来比划我来猜的环节中,参与的学生可以涉及面更广下,每组的学生可以在遵守游戏的规则下,给自己组的同学比划。这样学生能够更好的遵守游戏规则,也真正做到了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体验快乐学习的意义。

  杜威说过:“生活即教育”,教学中要选择学生身边比较贴近的事例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引起注意,培养学习的兴趣,在看图说一说的环节,图片的选择应摆脱书本的束缚,放宽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并且把图片分为几类,由浅入深、层次递进,学生不止是从图片中看出信息,还要能感受到图片中隐含的信息,比如荷花能反映出夏季,北方的大雁预示着冬天来了,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信息,感受信息的无处不在。

  在我从教的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感悟到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决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很好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关键因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于各种教育手段、方法,各种媒体,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采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把创新教育贯穿到整个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去。如何把创新教育贯穿到整个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去呢?我认为只要教师把自己的教育能力上升到教育智慧的高度,一定能胜任这种动态探究性教学,具体地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游戏入门,兴趣参与

  学生一般对计算机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也是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这一学情,我们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结合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指法练习时,一般学生会对手指的指法要点和摆放要求感到非常枯燥无味的,若教师直接讲解手指的指法要点和摆放要求,学生不但会学的很枯燥,而且很不情愿去学习,更不会主动去学习了。我在教学中就是用游戏介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中一些打字小游戏,分小组比赛谁的成绩好。学生在“打地鼠”、“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好指法。这是就有学生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准又快,如何有效地提高输入速度?

  这时老师可以再讲解指法要领,我相信这时学生会学得很认真。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这样学生就在游戏中完成了指法练习,掌握了指法要领。这样,既可以保持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直观教学,记忆深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征,可以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根据其特点,针对计算机术语、理论性概念作有针对性地讲解,要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健词而且要形象具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来验证其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各种基本技能,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辅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如我在给同学介绍键盘时,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键他们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分组讨论。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的作用是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的字母,其主要作用是针对双字符键的`。还抓住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删除光标前面的字母,注意与DEL键的区别,这两上键的作用都是删除,而键是擦除光标前面的字符键正好相反是擦除光标后面的字符。用这样的方法教学法,我们就变抽象为直观,变死板为生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也不自觉中学习了新知识。

  三、自主学习,协作创新。

  计算机知识本身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大多学生也都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让其带着兴趣学习计算机的新知识,在渴望中学习到新知识中,在探究中获得新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学生已能够自己摸索一些常用工具及软件的操作方法,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几个过程,即让学生在开始使用一些工具之前,老师故意留一些在操作过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但先不做讲解,而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又必须用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翻阅教材,然后再老师的引导下学习这些工具及软件的操作方法,最后用于解决实际操作问题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就会逐渐会形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计算机信息技术课所要完成的一个教学任务了。

  这是我在平时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所得到一点体会,也就是说要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放平心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多多思考,勤于实践,采用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不自知的学到一些知识,从而慢慢地提高了他们对计算机的驾驭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其走向社会这个大舞台铺平了一块砖头。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13

  三年级——《调整图形》和《组合图形》

  本课是在上一课复制粘贴的基础之上继续对盆花进行完善,所以开头先将一个画好的盆花给学生看,这里是利用光盘里现成的东西,只不过那个画的人不是完全照书上的画的,他画的只有四个花瓣,所以我便用另一个例子进行演示,今天讲的东西不多,注意让学生自己练,在那盆花中,我复制粘贴了三到四朵花,在粘贴完花后,既将位置移到位,又将大小弄合适了,再将方向调整一下,这样就完成了全部的过程,在后两个班,事先将原本挤在边上的花通过剪切与粘贴的手法移到中间,并且放大了些。另外,在做颜色的时候,用了取色的工具,因为下面也用了几次,所以作了介绍,在让学生进行了练习之后,再谈组合图形,也没有说太复杂,而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将另一幅图中的物体移到这幅图上来,只是过来后注意背景的问题,在本课,我先用画图程序打开光盘中的快乐家园的图,然后将图中的花盆用Delete去掉了,并且用取色的'方法将背景补好了,然后再将另一幅图中的花盆复制过来,最后也让学生把这个练习了一下。

  四年级——《插入影片和声音》和《插入超链接》

  由于电脑中没有合适的影片,所以主要内容放在声音上面,本课是从两个方面来谈的,一是普通的插入声音,另一则是插入背景音乐,并对二者进行了比较,接下来又把超链接谈了一下,谈到这一方面,先打开一个网页页面,让学生看看那里的超链接,重点提醒他们看鼠标的变化,看完后然后再了解幻灯片中如何设置趣超链接,我在这里用的是右击,因为在这种界面中,找到插入超链接不是件太容易的事情,除用西游记的文字链接网上的小说名,还用图片、动作按钮做了其他链接,让学生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

  五年级——《带参数的过程》

  感觉上这一课有数学中函数的味道,在上课之始,先同学生回顾上节课所谈的编辑过程,通过edit命令让学生观看编辑的过程,接下来让学生思考,如果不断画改变形状的图形,那应该怎么办呢,所以我认为本课是为了方便编辑过程而来,接着在黑板上写了相关过程,这里可以让学生将前面的定义过程与这里带参数的过程进行比较,然后在电脑上演示,按书上的要求绘制了简单的图形,接下来谈第二步,就是对带参数的过程进行修改,如将四边形改成了八边形,这一修改我以前曾经设想过,只是没有去做,这里以参数的形式进行了修改,然后又画了一些图形,但书后的图没画出来。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14

  xxxx年5月18至xxxx年5月25日,我在浙江金华参加了区教体局组织的“校长信息技术领导力提高培训班”,聆听了教授和校长的讲座。19日上午,到金华环城小学参加了信息技术课堂观摩。三位信息技术教师分别为我们呈现了三节不同形式的信息技术课程。我认为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改革中除了要运用基本的教学模式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允许学生在犯错误中学习信息技术课,启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教材内容应从学生特点出发。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非常喜欢计算机课,特别是上机操作,因为上机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满足了人本性所特有的表现欲、为其创造了展示自我的空间。另外,有时上机操作经常出现错误,这种操作中的错误带给学生的是意想不到的结果(图形、动画、漂亮的界面等),而往往学生们就是想知道这意想不到的结果到底意味着什么,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养成了良好的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也是教材中应增加的内容,即让学生在不断犯错误中学会如何正确操作计算机、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

  在课堂上,周老师将学生错误操作展示给每一个学生看,让学生们一起思考这样操作为什么小猫不动?应该怎么操作?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方法和规律。多次实验证明,后者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大有好处,后者注重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才是改革教材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根本。

  二、注意树立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从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实际的简单有趣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而后要注重学生兴趣的保持,适当变换问题的角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最后要注意学生潜力的挖掘,激发他们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教学中还可适当安排学生间的竞赛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上好操作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不动手是学不会的。学生通过手、眼、心、脑并用的上机操作而形成强烈的专注,会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并将知识高度化,同时,不断的实践成功,能刺激学生的成就感,在这样激昂的情绪氛围中,容易培养与塑造学生勇于进取的心理素质,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创新素质。所以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尽可能在让学生自己的联想、想象的思维,通过上机验证得以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这样,学生就会越学越轻松、越学越有兴趣,既动手又动脑,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无数科学家的成功之路无不显示出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学生是国家的主人,祖国的将来都寄托在他们的身上,他们的自学能力的强弱、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自学能力对于计算机学习尤为重要,原因就是计算机发展奇快,掌握了自学方法,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应付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

  五、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方法后,布置了一个课堂作业。让学生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今天学过的方法让小猫完成2个或2个以上的动作。这一要求既让学生巩固了学到的信息技术操作方法,又充分地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在操作中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完成任务后获得成就感。

  总之,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应从提高自身素质、明确课程目的入手,处理好课堂中师生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树立学生自信心,尝试使用行进的教学法等。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15

  努力地去学习。例如在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幻灯片的操作,在第一节课时,我就让学生欣赏教师制作的课件,从单纯的文字、单纯的图片到复杂的图片与文字混合,从静态的单张到动态的多张幻灯片展示。学生刚开始看到时都很吃惊,一个个都发出“啊!哇!”的惊讶声。“我们也能做出这么漂亮的幻灯片来吗?”这样激起学生心动,然后老师再开始讲授。随着一课课的深入,学生发现这些技巧自己也是能掌握的,让学生的心动趋向于行动,而教师只要再把这些目标分成一个个具体的环节。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唱主角,我则“沉”入学生中间,互相讨论,平等对话,一起探究。我一方面鼓励学生面对失败不气馁,冷静地理清思路后再尝试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急时给予帮助,针对性地请“成功”的学生上来演示,鼓励“能者为师”,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不服输的精神。学生学习兴致盎然,涌现出不少很有创意的作品。

  一、趣味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既然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那么,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机,即可以进行重难点的讲解又可以进行示范演示。课堂上演示是我在课前精心制做的PowerPoint幻灯片课件,配以优美的音响效果,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学上来。我再也不用为维持课堂纪律而花费过多的时间,完全可以把精力放在课堂教学的现场发挥之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技能。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电脑知识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们都非常喜欢上信息技术之门课程。我们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让其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7

  随着我国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实践课堂教学正在改变千百年来教师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它生动形象的画面、直观趣味的演示、全新丰富的信息成为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改善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但对于相对贫困的西部农村学校而言,信息技术在其实践课堂教学过程中,有辛苦也有欣慰,存在技术问题也有解决方案。现就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实践课堂教学的优势,我作为“中欧项目”、“国家远程教育项目”及“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的技术支持人员,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信息技术实践课堂教学略作归纳,愿与诸位同仁共享:

  一、信息技术实践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地位

  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界面、直观的演示、生动的画面给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弥补了许多滞后的教学观念和手段,而且达到了传统教学无法企及的效果,无论从理解和记忆的层面,还是从高效和激趣的角度,皆实现了完美结合。特别是信息技术中电子白板的使用,更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和易操作性,真正实现了孔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成为教育信息化强有力的支持媒介。

  信息技术实践课堂教学是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一味抵制和过度夸大都是不科学的'。若教师一味追求课件的精美,花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百度查询和复制,不仅会限制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和教育灵感的发挥,也会使学生由“营养不良”异化为“消化不良”而厌学,造成师生创新能力的严重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短时间内是无法修复和自愈的。因此只有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使用,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才能使信息技术扬长避短,彰显其应有的先锋引领地位。

  二、信息技术实践课堂教学遵循的原则

  1、必要性原则

  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实践课堂教学之前,必须充分论证教材内容是否有必要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实践。如果盲目依赖于信息技术而将所有的教学内容和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重现,那教师就会沦为信息技术的奴隶,其主导地位将荡然无存。学生也将游离于主体之外,成为旁观者或局外人,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将无法充分调动起来,这种走马观花式的课堂教学,又有何效率而言?

  2、主导性原则

  高效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特定环境和氛围里,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人、人机对话和交流、讨论、合作等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教师、教材、媒体四个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不能一味追求形式,离开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对象而进行信息技术教学,从而避免本末倒置、喧宾夺主的尴尬局面。

  3、选择性原则

  在使用信息技术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考虑到地方、民族和文化多元化的特点,有选择地设计和使用媒体,避免不良信息的侵蚀和污染。教师还要对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取其精华,剔除糟粕,达到修身悦目,去伪存真的教学目的。

  4、适度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各种活动的发生和保持,是以一定的兴趣为条件的,兴趣对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具有支持作用。若过度使用信息技术将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疲劳和教师创造性的滞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交替使用的方法,调控和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始终保持在适度的临界状态,从而达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目的。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8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学生都在三十人左右,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