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教育的议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1
带着一身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意念随着书包的下落,随即消沉,翻转,落地,破碎。沉浸在沙发中的自己,回想着所发生的一切。考试,依旧是中国的教育原动力啊。心中有着愤愤不平,因为老师在课中曾说:如今我们已经没有选择自己有所兴趣的课了,因为我们没有资本。为何没有资本,因为考试,考试使我们失去了兴趣,难道不是这样么?
教育,应该是快乐的,激动的,有所想法的。而不是成天背,默,考,更不是为了考试而读书,我想。也许有些人就是这么认为,但若是这样,所谓“人才”又是什么东西呢?是在学前人东西学得非常好的基础上练一点自己的突破都没有的,这便叫“人才”?读书要读好必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也有着自己的一点想象力。而教育,培养的便是这东西,现在我想反倒成为其扼杀的更本来源了。曾在古文上看到过一句话:在中国,我们都是学习的机器和机器破坏者罢了。这句话说的相当有道理,我们每天学,每天又去破坏别人的信心,到头来我们获得了什么?
“考试又考差了”这句话我想在全国各地都是在学生口中代代相传的,可见的`,教育,不仅仅是老师教书,学生读书的问题这么简单了。
其实老师也是受害者,因为他们被这教育式给深深的改变了,而让一群被改变的人来教育还没有完全改变的人,正如一位严厉的继母对孩子的管教,倒不见得有多少成效,引发的仇恨倒是不小。真的不知说什么好。我认为中国教育改变的是学生的内心,只知道考试考好了便是好,差了便是不好,就要挨骂。试问:考试最好的一定会受到社会的表扬吗,会得到流芳百世的好名吗,更功利点,会赚到全亚洲首富么?这教育太客观了不能完全的按照学生的意愿去学习总是有着什么需要检验有时候像我们去选体育课就会想着万一学不会就不会得到学分还挂科会影响成绩于是就选了已经会的运动试问这样的课又有什么价值呢?我个人认为学习是给自己学的真正学了就是有了就是知道了不一定要有那么多的考核啊作业啊有时候这都会适得其反本来感兴趣的东西都会被这些东西浇没。
周立波先生在《壹周立波》中,将中国的教育与美国的教育进行了对比,认为中国教育培养的是”全才”,美国教育培养出来的是”专才”,因而中国的教育不如美国,对中国的教育进行了一番抨击。他说:“这些老师,不过是把一群正常人关在一起,叫他们如何变为疯子的桥梁罢了~”正确不正确我不发表评论,但我看了以后是真的有了深深的共鸣。也许在外国人的眼里,我们的一生就是为了考试而生的“悲剧”,可到头来我们可以做什么?若是有创新力的几个也被外国拉去发展他们了,真正留下来的却不知如何。教育,真的要改革啊!
我想,叫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人,会做一些事情,会去想做一些事情,愿意去做一些事情,这便是教育的真正意义,与其他任何东西都没有关联。但这,只能成为他人饭后闲谈的几句空话罢了,待得真正的教育实行,我恐怕真的,看不见了。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2
苦者,乃五味之一,引申为劳苦。最早约见于《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亚圣此言自古以来被作为修身的金玉良言。
如今时兴“苦难教育”(一说“挫折教育”,义同),其施教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大力倡导的做法之一是创设挫折情景,让他(她)们经历一番“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锻炼。还有一个与“苦难教育”殊途同归的活动叫作“忆苦思甜”,大人们用他们的苦难观教育我们,说他们那个时代是如何苦难,缺吃少穿,没钱读书,云云。
其实,每一时代都会有各自的苦难,只不过不同时代对苦难的感受不相同罢了。父辈们认为挖野菜、捡煤渣是苦难,有书念才是幸福。但现在的孩子却觉得只要能不被考试所累,宁愿去捡煤渣、挖野菜。大人们觉得现在的孩子生在好时代,长在蜜糖罐里,因而,总想让他们也体验一下自己儿时的苦难,诸如吃窝窝头,喝黑面粥,咽菜糊糊……然而,在孩子眼里,这些都不算苦难,反而从“忆苦饭”中尝到了刺激和新鲜感。如果可以交换,让大人们去体验现在孩子们学习的重压,对他们来说,重温童年,弥补学识的不足,何尝不是一大快事。
可见,苦难有它的时代性。这个时代是苦难的东西,下个时代或许成了游戏;上个时代的.苦难,放在今天不一定是不幸;下个时代的幸福,放在上个时代也不一定就意味着好运。每个时代的人都在体验着各自的苦难,完全没有必要用自己时代的苦难去磨砺别人。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苦楚。
对父辈那个时代所经历的苦难,只要知道就够了,不需要重复。苦难对每个人来说,既不是生命的运气,也不是生命的不幸,它只是一个事实。人生在世,他的任务仅仅是在体验自己的那一份并在忍耐中清除它,而不应人为去制造它。倘若把孟老夫子《告子下》的话引向极端,进而视“苦难教育”为万能,其结果便是给下一代人增加了双重苦难。
我们应当走出这一误区。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3
一天早上,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父亲问儿子吃哪碗?“有蛋的那碗。”儿子指着碗说。父亲说:“让我吧!孔融七岁能让梨!你都十岁了!”儿子说:“他是他!我是我!不让!”父亲试探的问:“真不让?”“真不让!”儿子回答坚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蛋咬了一半,表示给这碗面注册了商标。
“不后悔?”父亲对儿子的动作和惊人的速度十分惊讶,但忍不住又问了比较后一遍。“不后悔!”为了表示坚不可摧的决心,儿子把比较后剩的也吃了。父亲默默的看着儿子吃完,自身端过无蛋的那碗,开始埋头苦吃。父亲碗里藏了两个蛋,儿子看得分明。父亲指着碗里的两个蛋告诫儿子:“记牢!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
儿子一脸无奈。在一个周日的上午,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情景再现,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父亲若无其事的问:“吃哪碗?”“我十岁了,让蛋!”儿子说着,拿过了没蛋的那碗。“不后悔?”父亲问。“不后悔!”
儿子回答坚决。儿子吃的'很快,面见底也没看见蛋。父亲端过剩下的有蛋面,吃起来,儿子看见上面有一个蛋,更没想到的是下边还有一个蛋。父亲指着蛋说记牢:“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大亏!第三次,已过数月。道具还是跟原来一样。父亲问:“吃哪碗?”“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是长辈!您先吃!”“那我不客气了。”
父亲果真不客气的端起有蛋的面。儿子平静的端起无蛋的面,一碗面很快见底。儿子意外发觉自身碗里也藏着蛋。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不会让你吃亏。”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4
一、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
(一)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最早由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提出,用于分析企业竞争力,专指能为企业为带来客户利益的技术和能力”。作者把企业比喻成一棵大树,其中,大树的主干和主枝是企业的核心产品,树叶、花或果为企业的最终产品,维持整棵树生存和发展的根系就是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把提高核心竞争力放在首位。如果把职业教育院校比作一家企业,专业设置是产品生产工序,教师是操作生产工序的工人,学生为最终产品,学生的素质、能力和职业道德能否被市场认可,成为职业教育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是各种能力相结合的机制产生的结果,不仅仅是具体的教学行为集合。因而,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并不代表其具有核心竞争力,只有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机制,才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职业院校单个优势专业以及开放管理制度也并不代表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由优势专业带动专业群的建设发展和灵活地应对学生管理的不确定性机制,才是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教育成果社会认可度高。职业院校通过准确定位,明确自己所服务的企业用人标准,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第二,难以复制的独特性。这种独特的竞争力是职业院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底蕴的价值。职业院校办学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地域性比较明显,这是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另外,职业院校的文化是在办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形成的,吸收集体智慧结晶,这是其他学校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一所职业院校容易开办与其他学校相同专业,但缺少相应的文化底蕴,该专业也难以形成竞争力。第三,核心竞争力的资源整合性。传统职业院校在某些专业上很难做到资源的有机整合,但受到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影响,某些专业的资源能在纵向和横向得到延展和整合,提高职业教育的生命力。第四,具有独特的创造力,并不断动态调整。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能给消费者带来价值,保持创造力,通过合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管理模式,根据市场变化特点,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完善师资结构,在获得阶段的竞争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升级、动态调整。
二、提升现代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提高,凸显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因而,提高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提高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生命力。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连年扩招,每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季度,在重点大学、普通本科的挤压下,职业教育如果没有质量保障就难以在夹缝中生存,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低下。其次,提高核心竞争力,凸显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职业教育要想得到健康发展,关键是办出特色,并长期保持,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使之在教育改革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根据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课程,依托行业发展,使学生学有所长。最后,提高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不仅表现在较大的教育规模和完善等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观念和教学管理水平。当前,职业教育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以市场为主导进行专业设置,建设教师队伍,转变教学方式,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
三、有效提升现代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一)核心层面:制定战略规划提升职业教育内部运作能力
内部运作能力是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中的核心层,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是职业教育领导力的重要体现,主要包括职业院校或机构的战略意图、资源整合力等。提升职业教育核心层竞争力,确定职业教育院校或机构战略意图是关键,制定战略意图主要有三个阶段:首先,深入分析未来教育发展趋势,明确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其次,制定战略规划,建立战略结构,根据战略目标要求优化资源配置,协调各种关系;最后,根据职业院校或机构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结构制定具体的行动策略,达到战略目标要求,提高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
1.职业教育院校或机构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基于对教育观念和思想的深度思考。办学理念应具有特色性,体现出职业教育个性特征。好的办学理念能吸引学生前来就读职业教育,并且职业院校或机构的毕业生能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对于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根据市场变化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办学理念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办学目标;二是办学定位;三是办学思路。这三个问题能体现职业教育独特文化,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2.职业教育院校或机构的定位
职业教育院校或机构的定位是在确定自身条件和优势、客观分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做出的角色选择,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理想追求。职业教育定位内容主要包括目标、特色及层次定位。职业教育定位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校园规划建设,教室、走廊、宿舍等物质形态;二是校风校纪、学风、教风等规章制度建设;三是从领导到普通教职工以及学生身上的精神面貌。职业教育定位还需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首先,既要考虑当前情况,又要考虑未来发展需要。当前,主要考虑学生的来源、素质以及学校或机构自身的教育水平,未来主要考虑生源渠道变化及社会发展趋势。其次,既要注重对学生技能培养,又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如何没有基本的职业素质,再高的技能水平也无法得到企业认可。再次,职业教育院校或机构定位还需考虑学校或机构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学校或机构得到发展,教师也实现自身价值,进而实现职业教育学校或机构、教师、学生的共同进步。
3.职业教育院校或机构的办学特色及文化建设
“职业教育院校或机构的文化分为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主要体现在教育管理、教学观念、文化传统、校风、校训等上”[2]。其中,被职业院校全体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等精神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办学特色是职业教育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办学风格,反映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水平。其中,管理创新能力既是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特色,也是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二)内部层面:提升职业教育执行能力
1.专业结构设置
首先,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布局设置专业。掌握学校现有专业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判断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对人才需求特征,优化专业布局,实现专业与产业发展对接,提高专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前提,但接受专业的学习者才是专业设置的服务对象,因此,专业设置还需考虑个人对就读专业所带来工资、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需求,将社会需求转化为个人需求。其次,“专业设置应当考虑专业类型和优势,形成自身专业特色,根据社会经济、行业发展趋势,开设超前性专业,用超前性的专业设置弥补人才培养的滞后性”[3]。再次,专业设置需考虑投入产出效益问题,以最小投入培育出更多优秀人才,拓宽专业服务范围,注重课程结构的综合性,让专业覆盖更多岗位,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扩大专业规模,形成规模效应,这样可以提高师资和设备利用率。
2.打造精英师资团队
职业教育需要根据专业特色和课程结构的要求优化师资队伍,专职教师既要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传授实践技能,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从企业聘请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一线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由他们指导学生实践训练。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而且应具有敬业精神,懂得职业教育规律,能对职业教育课程有效开发。打造精英教学团队,一些职业院校提供可贵的经验,比如,将学校所有教师的专业背景、教学经历、教学成果在校园显著的位置或学校网站上展现出来,让二年级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教师,并根据学生选择情况把教师分为主讲教师和辅助教师,学生选择较多的教师将成为主讲教师,学生选择较少的教师只能成为辅助教师,不以教师的职称、学历、资历来确定主讲教师。有了这一层竞争机制,所有教师都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使教学能力的提高。
3.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内容
适当拓宽学生知识面,让学生不但懂技术,而且懂管理。因此,课程体系设置要适当开设管理学、统计学等基础课程,同时,以专业基本技能为教学重点,加大实践课程比例,把实践课程教学放在教学中心环节,全面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在遵循职业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和用人单位需求,创新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将来就业岗位要求来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职业教育每个专业都有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标准,专业越多,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也多。为此,需要打破现有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资源,对基础课程相近专业的专业理论课进行整合,建设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使其同时为几个专业所涉及的岗位群服务,减少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的重复和交叉,也避免增加教师来开设相近课程,促进不同专业之间相互联系,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4.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完善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虽然在我国发展迅速,但在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无论是原来的中职,还是由中职升格为高职的院校,在管理水平方面都比较欠缺,需要不断完善。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大多采用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管理的计划性和方法性上有待改进,同时,管理者自身的能力素质方面亟须提高”。一般而言,院级管理者负责制定学院办学思想、发展目标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各系部作为中层或基层管理部门,如果中层、基层的管理水平不高导致学校和各系部之间协调不顺畅,学校再好的政策、制度到了下面都大打折扣。在教学模式上,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模式,按照帮扶和结对子原则,让成绩差的学生跟着成绩一般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跟着成绩较好的学生学习;多采用项目化和工作过程导向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采用情景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情景交流中学会独立思考能力;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不断展现自我能力。
(三)外部层面:建立职业教育的立体评价体系
1.从职业教育自身角度建立教育评价体系
通过职业教育自我评价,不断反省,不断提高自身内部运作能力,从而提高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从培养目标入手,按照知识的必需、够用为原则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学生不仅能完成初始工作岗位,还需养成不断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培养内容看,职业教育培养是否能与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相结合,符合企业行业需要。从培养方法看,职业教育是否加强实践教育,厂中校、校中厂、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从教师队伍来看,教师是否能完全按照行业标准要求来组织教学,关注行业最新发展。
2.建立行业企业评价体系,提高职业教育在行业企业中的影响力,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竞争力
首先,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发挥职业教育与企业各自优势,培养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通过校企合作把枯燥无味的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学到实际工作经验,提高职业技能,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又能帮助企业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校企合作却出现一边热现象,学校比较热衷,而企业比较冷淡。因此,需建立校企合作共赢机制,由学校深入企业一线调研,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并建立质量跟踪与监控体系,保证实现企业预期利益。同时,可以利用学校资源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服务,政府在校企合作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通过税收、财政补贴等手段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其次,实现校与校之间合作,建立职教集团,实现职业教育连锁化、集团化发展,使职业教育各种资源得到整合。校与校之间合作,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合作,有利于中高职有效衔接,在合作中实现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目标,促使各自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及优势,促进竞争力的提高;二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与普通高等教育院校的合作,相互之间交流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促使学生技能提高。
3.建立职业教育社会评价体系
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现,利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评价提升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一方面,要重视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为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指导和岗位培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构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充分利用职业教育院校的设施、设备,实现职业教育资源与社会共享,向社会提供咨询、管理咨询服务,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还可以组织文化创新活动,提升地方居民的文化素质,不断塑造自身形象,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评价,从而提高职业教育影响力和竞争力。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5
化学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但在化学教材中渗透着辩物主义的观点,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能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领悟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更灵活,而且能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去进行学习。那么,怎样利用教材中辩证唯物观点对学生进行唯物观教育呢?
建议:
一、在化学教学中进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着的观点教育。
在初中化学中进行原子分子论教学和在高中化学中进行原子结构和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教学时,教师可指出,从客观方面看,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有着气象万千的无数天体,人类居住的地球只是太阳系的一个成员,太阳系只是银河系家庭中的一员,银河系以外还是河外星系,这些星系构成为总星系,这些都是宇宙空间中客观存在着的事物,而且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从微观讲,我们周围的各种实物都是由分子构成,比分子更小的.微粒是原子,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氧原子构成等等,这些构成微观世界的各种成分,尽管微乎其微,也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些基本粒子,没有一个是不运动的。
二、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树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的观点。
在初中化学中进行溶解平衡等教学,在高中化学中进行平衡、电离平衡等教学时,指出这些平衡都是动态平衡,从表面看,在溶解过程中溶质不再溶解,也不再结晶;在可逆反应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种成份的百分含量不再变化,在弱电解质电离过程中,自由离子浓度不再变化,好象各种变化都停止了,但实际上这些变化的两种相反过程都从未停止过,只是溶解和结晶的速度,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度,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和离子重新结俣成分子的速度相等罢了,在这一定条件下保持平衡,若条件改变,平衡破坏,将重新建立新的平衡,这说明任何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三、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的教育。
任何矛盾的双方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地存在,而且矛盾的双方又互相渗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例如,金属原子有失电子的还原性和氧化性,是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但它们又互相依存,没有还原性,何谈氧化性。当金属原子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后,就具有氧化性,非金属原子得电子成为阴离子后,就具有还原性。这说明氧化、还原这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它们既对立又相互统一在同一个微粒中。
四、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教育。
例如,人们在认识了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核电荷数的变化而递变的规律后,可指导科学工作者去预测周期表中未填满的第七周期中未发现的元素的性质,对发现新元素的指导作用。
又如,在合成氨工业生产中,当人们认识了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移动的规律后,就可选择出在我国现有条件下的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从而可提高合成氨的产量。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6
教育,小而言之决定着人的命运;大而言之,决定着的前途。是竞争激烈的时代,高文凭俨然成了高薪水的代名词,,跻身白领,抬高身价,老师家长学生演绎着时代的疯狂。
名校陪读多疯狂
在一座座中学的附近,陪读村发展,意识到教育是人生唯一出路的家长们,抛弃了优越舒适的生活,浩浩荡荡地来到这里安营扎寨,与孩子一起为高考做。夜深啦,陪读村里仍透出点点灯光,灯光下那一张张写满疲惫却稍有懈怠的脸,令人不禁感慨应试教育的疯狂。让我从心底祝福,愿命运能青睐!
起跑线上多疯狂
让你的孩子赢在起跑线,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人不希望的孩子成才,便上演了起跑线的`疯狂,要选的,老师要挑最棒的,培训班应运而生,证书漫天飞舞,是好孩子就得跟着大人跑,放弃的天性,丢掉的爱好,个天真的孩子成了家长与同龄人竞争的砝码,成了家长炫耀的资本,小小年纪就背上家长给预定的成才计划,沉重的翅膀诉说艰难!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最后的赢家起跑就冲在,长路漫漫,何苦一开始便把弄得精疲力竭?厚厚的镜片,病态的思想是对时代无声的控诉。
呜呼!疯狂的时代!时代的疯狂!教育民族复兴的原,懈怠!偏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拯救教育!拯救人才!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7
摘 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能够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有并且利于传播先进文化,从而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但是由于领导的重视不够,课程建设不完善,以及师资条件的缺乏等种种问题,导致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中的情况不容乐观。 一、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
关键词:艺术教育论文发表,环境艺术设计论文投稿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能够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有并且利于传播先进文化,从而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但是由于领导的重视不够,课程建设不完善,以及师资条件的缺乏等种种问题,导致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中的情况不容乐观。
一、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的模式与体制缺陷
当前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缺乏科学的、系统的规划,很多高校的公共艺术管理不是存在管理责任主体混乱、权责不清的问题,就是存在无人管理,权责不到位的问题。虽然当前高校管理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共艺术管理的关注度,但是很多工作都流于形式,表面工作多,实际深入工作开展少,有的高校虽然成立了相应的艺术教育管理机构,但是这种机构往往是应付政策而成立的,缺乏思想上真正的重视,也就无法发挥实际的效用。所以高校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上仍带有随意性和间歇性的色彩。课堂教育和文艺活动是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但是这两种教育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在公共艺术课堂教育方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存在问题,并且在课时安排上往往无法体现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在校园文艺活动方面,活动内容和形式较为简单,很多活动都存在敷衍了事、程式化现象严重等问题,缺乏创新性。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平台的构建,大学生艺术实践的思维空间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不论是理论教育还是活动实践都缺乏的实际使得大学生的艺术修养难以内化,大学生的总体艺术修养偏低。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缺陷
在高校课程设置方面,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存在严重的缺陷。尤其是在综合性大学中,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往往被作为选修课程存在,这是因为与高数课程、英语课程相比,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实用性在短时间内并不明显,以经济功利为发展推动的综合性大学往往忽视了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只注重学生实用技能和知识的培养,而对学生的精神层面需求较为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精神素养、情感道德和价值导向就缺乏正确、科学的教育和指导,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不利于人文素质的培养,阻碍人的个性的发挥,束缚创新能力的发展。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人才教育发展方面的理念不尽相同,但是从经济社会和人才培养的长远角度看,高校不应当将就业作为考量学生成功与否指标的指标,应当将就业作为人才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来指导人才培养的质量,促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组成。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缺乏可操作性评价机制
目前我国各个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缺乏可操作性评价机制。由于各个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同,在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同的高校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也有所不同,因此目前还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关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统一标准,科学标准的操作性强的评价机制缺失。由于没有统一标准的评价机制,很多高校的教师甚至是学生在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和学习热不高。学校内部也没有形成科学的公共艺术教育评价体系,不论是在教育评级人员选择方面,还是在公共艺术教育评价指标确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这些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科学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对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公共艺术课程设置
公共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旨在将高校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价值观导向,并且拥有较高的审美能力、良好心智和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首先要在公共艺术教育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和优化,要从高校发展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认真研究符合当前高校教育特点的公共艺术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积极探索和创新,要将公共艺术教育与高校的办学精神、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进行紧密的结合,充分的体现高校的.发展特色和内涵,丰富教学内容。另外,可以通过聘请校外专家的方式将与公共艺术教学有关的文艺主题讲座、座谈会和讨论会等加入到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举办文化沙龙、学术论坛等,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激发全校师生学习公共艺术教学的积极性,活跃校园教学氛围。以本校经过改良后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为例,在经过对学校实际师资情况和学生艺术需求的考虑之后,本校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以两年为一个周期,每个学期开设四门艺术方面的必修课,分别涉及了美术、音乐、电影和书法四个方面,学生每学期学习一种艺术课程,两年就能把这些全部修完,拿到应有的学分,这种课程体系是基于对学生艺术感兴趣的方向和艺术对学生的影响而考虑的,根据实际情况,每一门选修课还都有适合学生自身的分类,如音乐可以分为乐理类、鉴赏类和乐器类,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和自身对艺术的兴趣进行合理的选择,从而促进艺术课程的开展与普及。这种课程体系设置就是较为综合的课程体系设置,同时在课下我们还注重为学生提供接触名师的机会,每周开办一次艺术论坛,邀请力所能及范围内的艺术家为学生开展艺术方面的讲座,让学生在和大家的接触中陶冶自身的情操,获取课堂上无法获取的一些关于艺术的经验和宝贵的艺术体验等。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公共艺术课与专业艺术教育不同,教学对象是普通的大学生,不是艺术专业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方式,将专业的艺术知识转变为大部分学生能够轻松学习和掌握的内容,教学方式不仅要通俗易懂,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刺激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学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学校要加强对公共艺术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专题培训、外出考察和交流方式等提高公共艺术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素养。其次,教师也要通过网上自学、经验交流总结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另外,高校也充分认识到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教学队伍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方式刺激教师加强学习、强化竞争机制,推动教师不断对公共艺术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制定相应的人才发展规划,强化培训,建立掌握扎实理论知识、高素质科研水平和综合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完善硬件设施的配置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硬件设施可以和本校的艺术学院设施进行一定的互通有无,但是一定要有独立的部分,由于艺术学院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相比课程更为繁重,所需要的也更为专业,所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硬件配备应该以不影响艺术学院授课方面为基础,从而开展对艺术设施和设备的考察和配置,但是在基础设施的使用方面,如学校的琴房和画室等,也可以在不影响艺术学院教学的情况下让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中的同学对艺术进行一定的认识。这就要求学校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有所重视,在这方面进行一定的拨款和处理操作,从而使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负责方面有足够的资金对艺术教育需要的硬件进行采购和配备,如乐器、绘画用具、艺术表演用服装等等一系列物品和参加艺术展览等活动的经费。这样才能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更加完善。
(四)健全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体系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要和其它的教育形式一样,要对它进行及时和准确的评价才能更好地反映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学校的具体实施程度如何,这个评价体系也是管理所需要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需要对自身的评价体系做出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部分改善,提高教育评价体系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在评价的方式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如在传统的调查问卷模式上针对每位老师的具体授课内容进行问卷编制,并以此问卷在教育后的统计数据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可量化的数据被体现出来,在教师互评的模式上增加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模式,这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评价中主观评价的重要环节,这种主观评价虽然不能量化,但是和数据相比,这种评价更带有人情味,可以让我们在更为直观的角度看出教师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具体表现如何,以此来确定本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目前水平,增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能力。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民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显得越来越重要,公共艺术教育在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的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传播手段。建立健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相关制度成为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8
我们盼望已久的英语开放周到了,校园里张灯结彩。大榕树上挂满了红灯笼和三、四年级的同学精心制作的英语贺卡,文化长廊上贴满了五、六年级的同学精心设计的英语手抄报,还搭起了一个小舞台,学校里焕然一新,热闹非凡。
今天是英语开放周的第一天。早上八点钟,我们三至六年级的教师和同学们按顺序入场。大伙都在耐心的等待着。八点三十分,几辆小轿车缓缓地驶进校园。顿时,操场上一片欢呼,人头涌动。哇!三位高大的、黄头发、白皮肤、蓝眼睛的外籍英语老师在我校领导的陪同下进场。场上的哨声、鼓掌声混成一片,同学们使劲地挥动着手中的吹起棒,对外教的热情难以言表,只好用力地挥异口同声地喊:“Welcome to our school!”问好声响彻云霄。外教也很有理貌地向我们挥手打招呼。
九点正的讲座开始了。三位外教逐一登场,他们用标准流利的英语作了自我介绍。他们都来自美国纽约,其中一位还得到了博士的学位。三位外教教我们学英语,还从舞台上走下来,把麦克风对准同学们,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读,一起说,一起讲。他听着我们读,还时不时竖起大拇指“Good!Good!”同学们多么想大声喊啊!紧跟着Ma Show教师拿起吉他弹起来,我们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这时,我们在场的师生的心情无比激动,难以用语言表达。
不知不觉,近两个小时的'活动就要结束了,我跑上舞台有礼貌的用英语邀请外教与我合影。
今天,是我比较难忘的一天,也是我比较快乐的一天。外教让我明白了,“英语是通往世界的桥樑。”平时要多讲英语,才能熟熊巧生。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9
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家.当然,有的家庭是幸福美满的,而有的家庭却与赌场没有太大的区别--我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我家,你首先可以看到一股乌烟瘴气--香烟的烟气,同时还能闻到异常浓的烟味--不过这不是我爸抽的,虽然我爸不抽烟,但是因为我爸把那些所谓的"兄弟"带到家里,使得他们在我们家大抽特抽.我爸把他们招呼进来打麻将,结果搞的我们家跟赌场一样.
在一旁的妈妈不但不去劝阻,而且还跟着瞎起哄:"一万,红中~~"这一闹,弄得我无法在房间里学习.
等到晚上,那些人总算走了,我本以为自己得救了,于是我便向数学一向很好的爸爸问数学问题.哪知爸爸看也不看,随便报出一个数字就说是答案.我刚问爸爸为什么,就被他骂了一顿: "哎呀!我怎么有你这么个笨儿子啊!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妈妈也说:"题目一做不来就找你爸爸那你别读书算了,快回房间学习!"我听后,生气地跑进了房间,心想:我怎么这么倒霉啊!怎么贪上这样一个家庭!贪上这样两个父母呀!他们成天除了赌还是赌,简直是两个赌鬼.而且还叫人来家里抽烟,难道他们不知道烟对闻烟者比对吸烟者更有害吗?还把家里搞成赌坊.再这样下去,我真的要疯了啊!"
再想想别人的`家庭,父母每天辛勤地工作,还让子女上补习班,一回到家便不厌其烦地为子女讲解题目,辅导他们学习.学习完后.还带他们去旅游,散散心.相比之下,我真是上辈子作孽啊!两者简直是天壤之别.
为什么我不是生长在那样温馨美满的家庭,而是生活在"赌场"呢?我为什么不能贪上那样的父母呢?我真希望我的梦想能与事实调换,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能够改变啊!!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10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开智,明德,识理,进而推动社会的方方面面向前发展。而义务教育就是达成这一目的基础,可以看出义务教育教育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义务教育:只尽义务,不谈教育
引子:什么是教育?这是个看似简单,实则很复杂的问题。有关教育的含义,众多中外教育家、思想家和一些知名人士都有自己的论断。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种种论断,各有千秋,都只是从某一角度阐述了对教育的个人认识。
我查了一下资料,这种说法较为让大多数人认可。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作为教育工作者,了解一下什么是教育,弄清教育的本质、明确自己的职能和职责,认清现在教育发展的趋势,对做个理性的教育工作者是很有必要的。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当的。
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在普及义务九年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的确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农村教育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学校环境美化了,硬件设施上来了,学生入学率增加了,学校管理规范化了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势。但是,教育不是只修建几幢楼房的问题,关键是要看我们教育的对象学生是否真的学到了有用的知识、技能,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本领。
而我们的义务教育,恰恰很好地解读了义务教育的官方概念,从领导的默许,从数据的推算,从诱人的汇报,从完美的`解说,从虚假的真实、从浮华的表象,似乎哪方面我们的义务教育都是达到了国家的要求和标准,似乎哪方面我们的教育都玩得漂亮,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的投入渐渐地增加了,教师的待遇慢慢在改善了,办学条件日渐好转了,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普遍入学了,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在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好象我们的义务教育已经脱胎换骨,很快就成为民族发展的基石,成为祖国繁荣的助推器。而纵观推行义务教育教育这几年以来的教育成果,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与党和国家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开智,明德,识理,进而推动社会的方方面面向前发展。而义务教育就是达成这一目的基础,可以看出义务教育教育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一个从事了十多年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我在亲身经历过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伟大的壮举之后,至今仍心事重重。扪心自问,我们的义务教育确实走进了教育不该走进的怪圈:貌似华丽而质在颓废。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之前就有些内行人士甚至于用凋敝一词不形容义务教育的现状,足见义务教育让人心酸到何种程度。
我们的义务教育说白了就是:只尽义务,不谈教育。在各级政府部门的要求下,教育部门在尽义务,学校在尽义务,教师在尽义务,家长在尽义务,学生在尽义务。大家都在尽该尽的义务,这不知是一种悲哀还是一种幸福?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我们的教育家们只知道出台一些所谓的提高人权的教育法规,一味的引进先进的经验,对教师大加限制,对学生大开绿灯,给予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宽容,给教师的限制越来越多。学生的自私,蛮横,凌驾于老师之上,导致有些教师甚至走入了极端。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不敢说、不敢管。学生们的行为越来越嚣张,打骂教师的现象甚至被理解为教师的罪有应得。然而为了学生,很多教师可以把心掏出来,但学生或者家长,却不会把丝毫的感动留给你。(在我校就发生过教师为了教育学生的过激行为,家长组织家族成员对老师进行威胁并进行强制索赔的事情,有遭到学生殴打的的现象。)在如此的大环境下,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宁(这有失师德,但更多是无奈),教师在小皇帝小公主们的面前,只有俯首称臣的份了,不敢放开手脚去干真正的教育工作,而是在想尽一切办法来防止各种可能事件的发生。而在家称王称霸,身受家庭溺爱,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的学生们,哪里知道教育对他们的重要?骄奢淫逸的生活环境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除了金钱与亲人,哪里还有这些穷教师地位?如此一来,大家都在把教育看成是自己应该尽的一种义务,为完成义务而已。至于教育的真正目的,权当一种末路的选择。我不知道这是社会在进步还是教育在凋敝啊?
《义务教育法》颁布已经十多年了,但在普及义务教育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在比较落后的地区,仍然存在大量问题,亟须进一步地认真加以解决并落实。一再提倡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但在众多法的面前,教师正在慢慢地弱势化,教育正在慢慢地边缘化。这导致我们义务教育处于彷徨、焦虑的十字路口,教师难以进行选择;提倡科学整体育人观念,又没有合理科学的模式,造成教师摸着石头过河,大部分人找不着北;提倡课堂教学改革,可师资、设备又跟不上,以至于出现前不着村后不挨店之尴尬境地;大力提倡减负,却又处处高压,造成家长、教师不知所以然。如此一来,一条条枷锁就锁住了每个教师,一张张无形的网就罩住了义务教育,最终造成义务教育只尽义务,不谈教育的局面。我们的义务教育到底怎么了?我们的教师如何才能贯彻方针、落实政策、领会精神,找到人生的价值?谁能切切实实而不是说是说、做是做地真正给我们指点迷津?从而更快更好地解决义务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这是我们最大的期待。希望那些能够改变义务教育现状的官佬爷们也放下架子,认真去听听一线教师的呼声,多到中国广大的农村去走走,去看看,去实地了解一下我们的义务教育吧!不要一味地呆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出台一些不切实际的政策法规。毕竟中国(内地)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那里人口素质偏低,那里最需要的是符合实际的教育帮扶,那里才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沉重包袱。
我不管教育能否改变他们的贫穷落后,但我希望看到的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影响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战略性任务,不要让我们的义务教育一直成为扫盲教育啊!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11
㈠舞蹈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
舞蹈艺术作为人类永恒追求的载体,沟通着身体与灵魂,感情与智慧之间的联系。它既体现着人性的本质,又连接着人类的世代传承。它不仅使人得以充实和完美,而且催人奋进和创新。它能够培养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并依次引发对其他艺术的广泛兴趣和爱好,从而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与此同时,它还能够强化青少年的感知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使他们在丰富自身文化知识结构的同时,初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正因为如此,在广大青少年中组织开展舞蹈艺术教育活动,一方面能够使他们理解人类历史经验,另一方面有助于他们运用非语言的方式交流思想感情,同时,学习借鉴以艺术的方式面对社会,面对人生。
对于青少年个体来说,无论是人体组织器官的协调发展,还是满足人对美的高层次感知和鉴赏追求,通过舞蹈艺术教育都能够得到有效解决。而对于青少年的群体来说,由于舞蹈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传达着人类的共同追求和情感,因此,其教育活动能够以美的载体传播学生深层次的情感信息,表达学生对于真、善、美的共同的向往与追求,从而促进社会成员精神境界的不断升华和完善。
㈡舞蹈艺术教育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舞蹈艺术的美是由各种因素综合构建而成的。对于我们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始终以审美为核心,启发青少年学生调动各自的审美经验,积极投身审美体验,深入进行审美感知,勇于进行审美创造、展现,在对美的体验、探求、创造、构建中,不断提高他们感知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正如西班牙绘画大师毕加索所说:“艺术洗尽世俗生活蒙在灵魂上的烟尘。”艺术作品的生命,往往取决于揭示了多少人间真情。舞蹈艺术教育通常大多以某一舞蹈艺术作品为媒介,通过激发受教者即青少年的审美情感而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从上面我们已经了解舞蹈艺术教育在对青少年教育中具有极其广泛的教育功能和十分明显的效应性。它是以舞蹈艺术审美为核心的综合的教育活动,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青少年学生通过接受舞蹈艺术教育,能够陶冶其性情,进化其心灵,提升其真、善、美的精神境界。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于美的追求,从一个角度和一个方面实现美育的教育目的。通过舞蹈艺术教育可以使青少年学生在自由欣赏体验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坚定起为人民的幸福、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贡献毕生精力的决心。通过舞蹈艺术的体验,青少年能够了解到艺术创造及其发展规律,从而发展他们从艺术的角度进行思维的能力。
爱美知心人皆有之”,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追求美的心理和创造美的天性。而舞蹈艺术正是通过典型化、概括化的人体动作语言。表现着人类的 理想、追求和信念。对于青少年借助舞蹈艺术能够获得健康、活泼、向上的旺盛生命力;并且可以看到充实、高雅、丰富的人生。正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生生不息的舞蹈艺术活动,启迪着人类,启迪着我们青少年对于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激励着人类不断焕发出超越自我的坚强决心。这些都肯定了艺术是人类的情感和思得青想。要求通过艺术与个人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运用艺术的表达和交流情感,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能力,使其达到健全人格,陶冶高尚情操的效果。
舞蹈艺术教育的实践性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左右脑平衡发展,同时,舞蹈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功效,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敏锐的审美能力。此外,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通过接受舞蹈艺术教育还能够领悟人生的真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通过舞蹈交际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从而优化人际关系,使个性的自由发展同集体或他人的意愿、利益保持某种协调。就舞蹈教育而言,它在教育媒介、教育形式、教育效益、教学方法等方面,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舞蹈教育是组织实施素质教育,形成素质教育功效的良好途径之一。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12
社会上流传这样一种教育观念:教育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孩子喜欢什么就学什么,不喜欢的不能硬教。不能按照大人的思维规范儿童。书中所介绍的条条框框,不能强加给儿童。这样的教育观,听起来很不错,很具有民主精神。可是仔细分析,就会知道这种观点漏洞百出,根本不具有可行性。
首先,孩子喜欢什么呢?比如:没有养成直坐习惯的儿童总是喜欢弯着腰坐着。换句话说,弯着要坐是他们喜欢的。那么我们就能顺其喜好而让他们弯腰吗?不能。弯腰对儿童的身体成长不利,必须让他们坐直。有些孩子刚学会说话就喜欢骂人。我们能顺着儿童的喜好任其骂人吗?不能。必须要让儿童学会使用文明语言。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违背儿童的喜好呢?因为儿童初来世界,他们的是非观、价值关都没有建立起来。他们的喜好很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不道德的。这时候大人就有义务去纠正他们。按照什么标准去更正?就按照我们人类社会应有的道德标准和价值标准。
其次,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人。让他们学会人类的文明,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与人相处,并在社会中得到他人的喜爱与尊敬。如果确立了这样的教育目标,那么我们就应该考虑培养儿童哪些道德,让儿童学习那些文化。
一个舞蹈演员,必须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纠正。每一个动作都要优美、到位,而不能随意。如此经过几年的刻苦训练。他才能够表演出令人愉悦的、美妙的舞蹈。到那时,他才可以做任意的动作,即使很随意的动作,也都是优美的。我们日常生活的行为举止也应该幽雅大方,而不应该随意。那么幽雅大方的标准是什么?就是能够给人最大的尊敬并且让人感觉到舒服。这种举止行为的培养,越小越好。从很小的`时候就应该规范他们的行为。这是一种道德上的培养。有人问:这样教育是不是违背了儿童的天性呢?那么我道要反问:儿童的天性是什么呢?儿童天性贪玩,我们整天陪儿童玩就可以吗?如果这样,是不是等于放弃了教育的责任呢?又回到教育的目标上,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人,还是要任他们当野孩子呢?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前者,就要把大人的规范逐渐渗透在孩子心灵中,让他们成为习惯,这是必须强加给儿童的,否则他们长不大。
最后,成人的观念会不会束缚儿童天真的头脑?很多情况表明,儿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经常能想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似乎儿童的想象力比大人丰富。但是休莫说“人的想象力,永远超不出他的经验”他用一大堆逻辑去证明,而这里不再去证明这个命题,只要问问自己有没有超出经验的想象呢?恐怕没有。为什么儿童能想到很多大人想不到的东西呢?因为往往儿童关注大人所忽略的生活的一面。因为大人忽略了这个部分,所以儿童提起的时候,大人往往觉得儿童的想象力更丰富。因此用成人的方式教育儿童,并不会影响儿童用自己的方式观察生活。而且给儿童读最好的,最优秀的资料,能够帮助儿童积累经验,使他们的想象力更加丰富。经典不是束缚智慧的绳子,它是开启智慧的钥匙。否则,他就不是经典了。
对儿童严格的教育会不会摧残他们的心志?不会的。历史上哪一个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是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润土与鲁迅比,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似乎拥有无限的知识,令鲁迅羡慕不已。他知道怎么捕鸟,知道怎么打野猪。这些应该算自然科学知识了。可是这些知识对他成年没有任何用处,长大后变得迂腐无知。鲁迅的童年没那么好运,得整天读书,他形容的童年没有任何快乐。可是鲁迅却有一个辉煌的一生,其名永世不朽。胡适幼年的命运也类似。自己形容家乡的九年教育没有任何童年的快乐。可是那些有童年快乐的人却没有任何作为。他们都是读的是四书五经长大的,但是这些书也没有束缚他的头脑,而是开启了他的智慧。让他们有能力成为自由主义者,有能力创作,引领中国的文学。
所以我们要反省,只是还儿童快乐就可以吗?一定是不可以的。只要是重要的教育,即使儿童不快乐也得硬教。就像一定要让儿童养成洗手习惯那样。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13
一、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一)高校继续教育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继续教育蓬勃发展,初步建立了多元化、多样化的办学及服务体系,各级各类高校累计为社会培养了近4000万专门人才,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了多形式、多类型接受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的机会。高校继续教育已经成为成人特别是从业人员提升学历水平、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经济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等都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些都离不开高校继续教育的支撑。但是,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各类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定位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统筹管理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资源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还未形成;人才培养模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不强等。只有加快高校继续教育整体转型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二)高校继续教育转型是顺应国际发展潮流的客观选择
国际知名高校非常重视继续教育在其整体办学中的作用,继续教育是实现其服务社会价值的重要渠道。在美国,几乎每所大学、学院都办有继续教育项目。哈佛大学坚持“继续教育要为大众服务,继续教育要能满足各类群体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的理念,并将这种服务功能发挥的程度作为衡量继续教育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在法国,大学与地方合作建立了一系列继续教育机构,如巴黎13所大学联合建立的“终身教育巴黎大学中心”、“经济、产业科学终身教育大学中心”和“经济、社会协作大学中心”等。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继续教育在我国高校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许多高校对发展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纳入学校办学整体规划。为更好适应国际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新趋势,继续教育在高校发展中必须要重新定位。
二、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几个方面
(一)发展定位转型
高等教育发展至今,高校功能已经从单纯的教学科研拓展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继续教育是高校履行四大职能的重要途径。但高校继续教育定位始终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是“学术观”,将其视为普通教育的扩张和补充,另一种是“实用观”,定位于高层次职业技能充实和提高。在社会需求多元化的今天,单纯哪一种观点都是片面的。随着高校扩招,继续教育的“学术观”在逐渐弱化,通过分析20xx~20xx年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GRE)的贡献率,发现所占比例基本呈递减趋势(如图1所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各类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各类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并非局限于职业技能的提升和充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到20xx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分别达到4200万人、7500万人、1800万人、300万人。因此,高校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需要从单一的学历提升逐步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办学定位应从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与非学历并重转型,从注重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型,着力提高继续教育办学质量。
1.由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并重转型
通过图1所示,不难发现虽然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对GRE的贡献率呈持续下降趋势,但是总办学规模已占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规模的三分之一;通过数据预测(利用SPSS软件,以劳动人口(25~64岁)、大学阶段学龄人口(18~22岁)和高等教育在籍总规模,结合20xx~20xx年《中国统计年鉴》对高等教育中各类继续教育在籍学生数的统计,通过回归分析得出),20xx年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在籍学生总规模会达到1370万以上。未来一个时期,学历继续教育仍将是我国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仍需要继续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劳动者必须通过参加继续教育来更新知识和提升技能。单纯的`学历继续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必须充分发挥非学历继续教育针对性强、周期短、见效快的优势加快人才培养。因此,高校在发展学历继续教育的同时要注重非学历教育,探索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新培训模式,开展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尤其是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的教育培训。
2.由规模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型
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招生规模仅从20xx~20xx年年招生规模就增加了近200万人(如图2),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教育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导致了一些高校资源短缺,甚至影响了教育质量。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必须要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这是我国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命题。十八报告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继续教育隶属于高等教育范畴,也必须由规模扩张转向加强内涵建设。实现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转变,其根本意蕴就在于根本确立高等教育的育人本位,就在于真正把人作为教育过程的主体,从而全部工作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这就需要高校继续教育紧扣人才培养关键点,结合继续教育办学特色,统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控制招生规模,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确定合理的师生比,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质量评价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教学规范与标准,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新成果、新进展,在教学、学习和管理模式以及支持服务模式等方面改革创新;二是要提高质量,加强优质数字化课程建设,提高学习资源的传输、共享和服务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信息化促进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三是要规范管理,既要健全校内各项规章制度,又要进一步加强校外学习中心、函授教育工作站以及公共服务体系校外学习中心的日常指导和严格监管,实现校内外一体化管理。
(二)管理体制转型
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是对教育管理职能部门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管理继续教育事业中的管理机构设置、责任和权限划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方法和管理制度的总称,核心是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在此,重点剖析高校继续教育内部管理体制,重点从管理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两个方面来分析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现状。当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机构设置分为单部门管理和多部门管理两种模式,管理模式有管办一体模式、管办分离模式和混合式管理模式。其中,管办一体模式指继续教育学院既是办学实体,又是管理主体;管办分离模式指继续教育学院代表学校行使管理职能,办学院(系)为办学实体;混合管理模式指继续教育学院既是办学实体,又是管理主体,同时又存在办学院(系)作为办学实体办学。通过对全国523所高校调研发现,有85%以上的高校是单部门管理,15%左右的高校多部门管理;在招生、学籍和收费方面,管办一体比例分别为92%、93%和87%,在教学方面,存在管办一体、管办分离和混合管理三种不同模式,所占比例分别为87%、44%、6%。由此可见,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形式多样,各有利弊,非常不利于对继续教育的规范管理,同时高校管理体制的相对封闭性和继续教育办学的开放性之间存在矛盾,封闭性的管理体制难以满足继续教育办学的要求,管理体制转型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推进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转型,各高校在制度设计上首先要实现管办分离,成立负责统筹归口管理全校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机构。该机构的功能是:提出发展规划;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规范继续教育招生、教学、管理、服务和合作办学工作;开展继续教育科学研究;编制教学进程,分配教学任务,监督教学质量;进行学籍管理,办理毕业证书;代表学校对外签署继续教育合作办学协议;非学历培训备案等。另外,需要正确处理好继续教育专门管理机构与各个教学院系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个院系的积极性,各院系可以成立继续教育中心,并报备继续教育管理处备案。
(三)办学体制转型
我国继续教育办学类型多样,有函授教育、夜大学、网络教育、开放教育、脱产班、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因为多类型继续教育产生和存在的历史背景及相关政策各不相同,也使高校继续教育形成了不同的办学机构,有网络教育学院、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非学历继续教育机构既有校属的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和其他校属机构等专门的继续教育办学实体,也有专业院系下属的培训中心。多个继续教育办学机构并存,会造成资源重复建设,办学秩序难以控制,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内争资源、外抢市场、各自为政”的问题,不仅不利于学校继续教育品牌建设,而且容易出现损坏学校声誉的现象。函授教育、夜大学、成人脱产班、电大开放教育、自学考试、网络教育等多种学历继续教育在培养的目标、定位、任务、对象等方面具有高度相近性,但其标准不统一、制度不统一、要求不统一,对学习者很难弄清这么多具有高度相似性的教育类型之间的区别,容易造成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因此,继续教育办学体制转型迫在眉睫。首先要理顺高校内部继续教育办学机构的关系。在梳理、整合业务范围的前提下,合并组建统一的校属继续教育办学机构。其次要理顺校属继续教育办学机构与教学院系所属继续教育办学机构的关系,应该在学校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的统一管理下,在任务范畴上作一些区分。对于学历继续教育,招生计划、宣传、录取,教务、校外学习中心管理、教学过程指导、教学质量监管、学生学籍管理、毕业审核及证书发放应由校属继续教育办学部门负责,各相关院系承担教学任务。对于非学历继续教育,二者业务范围应有所区分,校属的继续教育办学实体更多承担的是大众化的通用管理或技术技能类培训,专业院系所属的培训机构则偏重于与自身专业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高层次专业类培训。
(四)办学模式转型
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以一定办学思想为指导,在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规范化的结构形态和运行机制。它是有关办学体制、投资体制、管理体制与高等学校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权力结构和关系。对办学模式的探讨既有宏观高等教育体系的角度,亦有微观高校的维度。在此所谈的办学模式转型指的是微观高校继续教育运行状态的改革。
1.由校内办学向校内外服务转型
继续教育在普通高校中长期处于边缘位置是客观现实,其中一个原因在于,高校继续教育长期重视对外办学,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却忽视对校内全日制教育的服务,使得继续教育长期游离于高校办学之外,没能在高校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继续教育要进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要实现由单纯对外办学向校内和校外服务结合转型。继续教育为校内全日制教育服务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教育所开发的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可以成为校内全日制学生的选修学习资源;二是继续教育所开发的远程教学平台和管理系统可以为校内全日制教育提供支撑;三是继续教育办学机构可以和校内教学院系在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四是继续教育在对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可以为校内教师的成长和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搭建平台,尤其是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线生产实践等方面继续教育可以为校内教育提供优质的服务。
2.由封闭式办学向开放合作办学转型
继续教育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教育领域,在面向市场办学的过程中,要求继续教育办学机构要坚持开放办学的原则,通过与其他机构的合作,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从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角度来看,开展广泛的合作办学也是办学机构解决资源瓶颈问题,提升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选择。虽然在以往的办学中,高校继续教育也在寻求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高校、社会教育机构等的合作,但基本都处于合作办学的初级阶段,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没有充分体现出开放办学的内在要求,缺乏合作办学的有效机制。由相对封闭的办学向更为开放的合作办学转型,在加强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和其他办学机构合作,拓展合作渠道和广度的同时,更要建立合作办学的新机制,推进深度合作。以校企合作办学转型为例,要改变单纯承担企业培训任务的浅层项目合作方式,高校要深度参与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推动行业用人标准和学校人才培养标准的无缝对接,形成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的战略合作机制;推动普通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行业企业、培训机构之间建立区域型、行业型和专业型资源联盟,制定联盟内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制度和规则,搭建资源共建共享以及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平台,开展课程资源共享、互选,实施学分互认。
三、政策建议和保障
以上所谈到的改革创新的几个方面,有些在高等学校自主办学范畴下可以由高校自主推动实现,有些改革创新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为推动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需要完善、配套的政策保障。基于此,需要加强一下几方面政策的建设:
(一)推进招生入学方式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提出,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二是以网络教育和开放教育为代表的高校自主招生;三是以高校自主招生为主的区域联合考试;四是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主的注册入学。但高校自主招生的覆盖面较小,只有很少的学校享有相关政策,绝大部分高校依然受到招生计划和全国统一考试的限制。高校办学的活力难以充分释放,其推进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能力也受到影响。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快出台继续教育招生新政策,推动招生模式的转型,取消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在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基本准则下,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灵活多样的招生入学方式。
(二)推进毕业证书制度改革
当前我国的函授教育、夜大学、网络教育、开放教育、脱产班以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都是作为单独的教育类型存在,每一种教育类型颁发相应的毕业证书,甚至一种教育类型有多种毕业证书,比如网络教育,存在7种形式的毕业证书,造成毕业证书形式多样。文章前面提到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要转型,而实现函授教育、夜大学、网络教育、开放教育、脱产班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完全融合是继续教育办学体制转型的重要方面,不同继续教育类型融合为一种新的继续教育类型后,原有的教育类型将成为开展继续教育的手段和形式,而不再单独作为教育类型存在,比如通过函授手段进行学习、通过网络手段进行学习。因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及时出台毕业证书新政策,颁发全国统一样式的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毕业证书,为多种继续教育形式的融合发展提供保障。另外,在招生制度改革建议方面,要实行多样化的招生入学方式,如此以来,继续教育今后将呈现以下新的模式(如图3所示):
(三)建立新型学习制度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学籍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这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高校合作办学的深层模式之一是课程资源共享、互选和学分互认,以及毕业证书与从业资格证书的沟通衔接。这些改革的实现需要教学制度配套改革的保障,更需要学习成果、积累和转换制度对课程标准、学分标准和积累、转换规则的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尽快制订国家资历框架,完善学分认证、积累和转换机制。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14
一张考卷,几分浮动,换得巴掌与吻。是耶?非耶?报以无奈苦笑。
仅从外表上看,母亲对从总分值降为98分的退步的孩子求全责怪,而对虽然一开头不及格、但后来进步的孩子不吝爱吻,是不是仅说明这位母亲鼓舞进步之可取与苛责退步之不妥呢?并非如此,拨开外表的巴掌与吻之别,在这幅漫画中,我们应看到仅仅是分数上的一点变化,都足以使家长做出截然不同的反响,其背后折射出的很多个家庭相像的情景,不免令人深思。
紧紧盯着分数,视分数进与退为奖罚标准,与其产生的求全责怪之态,并非是个别家长所为。总分值吻、98分得巴掌这一荒唐现象,正是被诟病许久的唯分数论的表达,当家长并不在乎分数背后反映的学问把握状况,指导学习作用时,也就不再在意“98分已经很接近总分值”这一事实,而是只观察比上次退步了2分的状况,辨不清“无论55分还是61分都说明孩子学习状况不佳”,而只关注比上次进步了6分。
在啼笑皆非之余,我们不免要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样粗暴的分数对待,对分数的执着,究竟因何而来?
当然,剧烈的竞争环境与中国一直重视考试的传统都在肯定程度上导致了对考试分数的普遍关注,但有没有更深层、更本质的缘由呢?将分数进退当作依据的背后,不正是我们缺乏对孩子成长客观全面的评判标准、对除学习外其他方面无视遗忘吗?古代便有“为己之学”,以修养完满人格而非取得外界认可的官位为目标,而今,社会也更需要综合素养优秀、人格健全的人才,而非巴掌与吻滋养出的分数型人才。君不见今年校园投毒案中,犯罪的青年虽分数刺眼,但人格上有着致命缺陷,如若仅凭巴掌与吻一味注目分数浮动,还能说是“育人”吗?培育的究竟是栋梁还是外表光鲜,内里朽烂的速生木?
所谓求全责怪与宽容鼓舞之异,在向训练敲响警钟,内里显现的训练观念之弊,正中痛点。我们不能仅停留在“知道”,“转变”的背后正需“痛定思痛”作引擎,重新端详日常中我们早已熟识的.情景,以此为契机,给孩子的成长路上正确的引导与培育,帮忙他们获得除了分数的其他优良品质与综合力量,以真正的吻报以的鼓舞,以真正的吻对待他们的训练报以决心与坚守。巴掌与吻,是耶非耶?唯有痛定思痛,对将来的训练报之以歌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15
摘要:文章立足于将媒介素养纳入素质教育体系这一建议,对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构想和具体的阐释,探讨了从小学到高校实施媒介素养的教学模式,并提出了关于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策略,以期为中国素质教育的稳步前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指出:“媒介文化已经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的过程,将每一个人都裹挟其中。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之中,我们必须‘学会生存’。”在高度信息化、传媒化的当今社会,媒介素养将同科学素养一样,成为现代公民综合素质的指标,而媒介素养教育则成为现代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途径。那么如何在中国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当前的国情、教育体制、媒介环境,探究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机制。笔者认为,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制之中,使媒介素养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从中国的教育体制实际出发,作者初步构建出一个分阶段施行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一、中小学阶段教育模式:独立教学与学科渗透
所谓独立教学,是指将媒介素养作为独立的一门课程加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然而,独立教学模式暂时还不可能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手段,其原因在于:(1)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一些西部边远地区的学校没有条件单独开设媒介素养相关课程;(2)由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媒介素养教育专业师资队伍还没有建设起来;(3)我国中小学课业负担往往比较繁重,贸然开设媒介素养课程会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可先选定部分地区的学校进行独立教学模式的试点,待时机成熟后再向全国推广。
学科渗透则是指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现有学科当中,以相关学科中的媒介素养成分为基础进行媒介素养的培养。由于将媒介素养作为独立课程纳入全国教育体系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当前更具普适性的是通过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渗透,将媒介素养教育贯穿到各科教学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学生媒介素养。这样既能保证媒介素养教育的延续性,又不会增加学生过多的学习负担。
二、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模式: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
除了普通高校的普及性教育外,师范院校还担负着为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师资队伍的重任,因此要在师范院校当中开展媒介素养专业教育。作为未来教师,师范专业的学生对中国公民媒介素养提高有着“后续递延性影响”,对于媒介素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和普及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意义重大,是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与中小学阶段的两种模式——独立教学和学科渗透两种模式相对应,师范院校除了对一般师范生进行专业教育外,还要利用传媒专业的优势,对传媒专业学生进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培训,为媒介素养独立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师资力量。与此同时,鼓励师范院校传媒专业的学生到中小学任教还能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为广泛的就业出路。
然而,教育改革毕竟不是一蹴而就的议程构建,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策略的探讨:
一是从政策和体制层面保证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展开。制定相关政策以保证媒介素养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成立专门机构管理媒介素养教育活动,指导各级学校的媒介素养课程构建,并积极与国外相关教育机构和地方教育单位合作,以确立适合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二是着力建设和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媒介素养教育能否成功进行,师资队伍是关键。但由于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的师资队伍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多个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1)在师范院校的传媒专业教育中融入教育学知识,为媒介素养课程的设立储备师资力量,鼓励传媒专业学生到中小学任教;(2)对师范生进行媒介素养专业教育,以便他们在未来的教学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渗透;(3)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媒介素养培训,鼓励他们尝试将媒介素养教育整合到自己的学科中,以弥补专业师资力量缺乏的局限。
三是积极进行媒介素养课程的设置和创新。根据具体情况开设媒介素养相应课程,并从当前中国国情、教育体制特色、媒介环境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邀请专家学者编写媒介素养相关教材,结合地方实际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框架和教学模式的修正和改进;在进行课堂内教学的同时,可以积极探索课堂外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如邀请媒体对学生进行实时教育,使得学生对于媒介有着更为直观和鲜明的了解。
四是建立评估和监督机制以保证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推行。由于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为保证这一教育体系的有效展开,必须建立评估和监督机制。例如将媒介素养考评纳入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中,定期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测评,对媒介素养教育实施得较好的机构和组织给予奖励等。
教养理论的创始者乔治格伯纳提出,现代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都在接受媒介的教化。因此,提高公民媒介素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议,是与中国教育体制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它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学校的积极推进,还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全社会的关注,最终向公民终身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介素养概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2]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现代传播.1997(1).
[3]【加】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北京:商务印书馆.20xx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