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4-01-23 07:40:39 教师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品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品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近几日,有幸拜读了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大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4。读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觉得他的每一条建议,都是他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都凝聚着他的聪明与智慧,都彰显着他的热情与博爱,都寄托着他的梦想与希望。文章中有谈如何教书育人的,有谈如何关心后进生的,有谈如何提升自身素质的。特别是《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这篇文章对我的触动特别大。

  她在文章中说:教育素养的这一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在拥有这一真正宝贵财富的教师那里,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对方(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少年和男女青年娓娓谈心:他提出问题,邀请大家一起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在分析这种课的时候,大家会感觉到:在教师跟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密切的交往关系。你,作为校长,也会被教师的思想的潮流所带走,你会忘记你是来检查教师的工作的,你会感到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你跟一群15岁的少年们一起为发现真理而欢欣鼓舞,你在心里回答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可见,教师在他所教的科学基础学科方面,如果没有深刻的科学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素养。那么怎样才能使每一位教师不仅懂得一点教学的常识,而且深知本门学科的渊源呢?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是啊,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较深的教育理论素养,如何胜任自己的工作呢?受其影响,我开始反思自己,与苏霍姆林斯基相比,我有点自惭形秽,有些汗颜。业余时间大都浪费在了闲谈与游戏上了。于是我开始了新的人生之路:走进图书馆,去翻阅新上架的教育理论书籍。现在,我正在阅读《教育心理学》、《学习论》等理论书籍。下一步,我还要制订一份读书计划,多读一些国内外的教育家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方面的著作,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并将好的经验应用于教学之中。同时注意积累、总结自己教学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并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让自己的身后也留下一串歪斜而踏实的脚印。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读了《给青年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很多青年教师在从教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一句话:要学会原谅他人,不生自己的气。在我看来,真的是这样。在刚开学的时候,我感觉多数学生学习的态度很好,只有个别学生喜欢在课上开小差。这个时候,我就会生闷气,但是有一次,我在和同事交谈的时候,同事给了我好的解压方法,让我豁然开朗。从此,我对待顽皮的孩子也能多鼓励他们,而不是跟自己较真,生闷气。读完全书,我简单的说下我的体会:

  一、不要谈论别人,更不要谈论自己。

  有的人喜欢说别人的是非,这点在家里或者小区里比较常见。当然,在学校里更是如此。我们要想做一位合格的教师,首先,不能在人身后谈论其是非,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这往往能反应一个人的优良品行。教师要有良好的德行,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作为一位青年教师,我们更应该起到表率的作用,做学生的榜样和楷模。

  二、学会控制自己,不将情绪带进课堂。

  只要是人都会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但是在不同的场合,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有的时候,我们会遇到比较棘手的事情,但是一定要以平常心对待,不然就会变成“冲动的魔鬼”。等事情过后,常常又会懊恼不已。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需要我们真心去浇灌。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不能将我们教师的情绪带到课堂,这样,时间久了,学生会变的焦躁不安。这显然不是我愿意看到的。教师一定要有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既能教好学,也能有一个好的生理体质。

  还有一点我感觉说的很正确,这句话是这样说的:尊重老教师,不能太张扬。

  我们作为一位青年教师,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作为老教师,经验丰富,懂得也比我们多。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虚心的请教,特别是礼貌一定要做到。不止在教学上,老教师的各个方面,往往懂得都比我们青年教师要多。这和他们的自身阅历有关。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位年轻的教师,我还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我能做的是上好每节课,正确的对待学生,尊重学生。踏踏实实的工作,对学生投入百分之百的热情,学生在学校,我就是他们的父母,把每位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我相信,这样下去,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也会真心的喜欢上我这个老师。教师这个行业,是我一生的事业,我会认真的对待这个行业,付出自己的真心和恒心,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能看到我的学生变的越来越优秀,而我,也变的越来越好!风雨同舟,愿我们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毫不夸张地说,我觉得《给教师的建议》真是一本好书,我以前也听说过,但从来没有真正去阅读过,从来没有像看这本书那样地看一本教育书籍。曾几次水开了又凉了,凉了,又开了,也不记得去倒;曾几次小鸟停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叫也不能唤醒我;曾几次音乐停了也没有感觉到······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里面的每一篇文章。得感谢学校给我这样一个阅读的机会。

  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本文转载自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觉得自己几十年的书教得是那么失败。

  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我也想教育日记,但总是不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蕴”。“有人说‘没时间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我完全赞成这句话,并深有同感,因为我就属于这种类型。因为我老是想:“老师也是人,老师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应付学校各种各样的检查,做课题,搞教研、进修、培训、评职称、提高教学质量、早上要带学生训练,晚上还要训练······忙了一天,只想坐下来看看电视、聊聊天,放松放松,哪有精力读书?”这几天翻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发现,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他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了,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教师只有懂得一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才能使自己的视野变得宽广,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

  能手。而不是光全情于自己所备课的教材内容上,因为那样会使课堂变得缺乏情感,学生的兴趣也会荡然无存。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我以前就读过郑杰校长的一本书《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最近又大体翻了翻,对其中的一篇文章《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有些体会,也引起了自己的思考。

  首先,郑杰校长提出:幸福的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有保障。人虽然是社会性很强的动物,可是也离不开自然本性。生存是人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需要。要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这一切怎么得来?要从劳动中得来,要有事可做,要去工作。工作是要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尤其是在工作时间里。你的物质基础从哪里来?是从你付出的自由代价中得来。要有一定的物质生活,就须好好干,读后感《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后感》。

  每个人有自己的物质追求,是正常的,可不能贪多。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告诉我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要有限度,否则人将迷失自我。

  其次,郑杰校长提出:幸福的第二层楼是艺术生活。从狭义上说,音乐、美术老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或引吭高歌,或挥毫泼墨,怡然自得。我们其他的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养几盆花,喂几条鱼,看看电视播出的小品和歌舞,用门外汉的眼光加以评头论足,不也轻松舒畅吗?林语堂写过一本书叫“生活的艺术”,认为人应该享受生活,不能放弃活着的'每一秒,生活本身就是艺术。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身为教师的我们要“其乐乐,众乐乐,与人乐乐。”单纯的物质生活其实是一片沙漠,精神生活是沙漠中的一块绿洲,使人永葆年轻之心。”

  第三,郑杰校长提出: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我很佩服有独到见解的人,他们的话令人闻所未闻,富有哲理,我怎么就没有呢?原来自己囿于旧的教育方法的束缚,疲于应付日常教学事务,再加上眼花缭乱的大量知识和信息的冲击,逐渐感觉迟钝,越来越不会思想了。其实,我们应该给自己一点时间思考最简单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应该做什么?我今天做得事情有意义吗?我怎样才能从工作中找到快乐?

  对我们而言,怎样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人云亦云,而有思想才是最重要的。做老师苦和累是当下一个不争的事实,既然选择了应该无怨无悔。可我们不能死教书,教死书,要开启大脑智慧的大门,高效率轻松提高学生素质,营造恬然生活氛围,在当前已经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用思想指导工作和生活,实现高质量的工作,诗一般的生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捧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有点心不在焉,基于它的朴素,又类属于专业书籍。在目录里查到《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时,有些不以为然。众多专家都有妙招,但千百年来,无数教育者对顽劣偏激成绩差的“后进生”的驾驭又是否真正游刃有余呢?

  再读,内心有了触动,甚至有些汗颜。作者语言平实,案例真实又浅显。作者说:“对于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经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

  这条结论是依据的,作者说:“给他们挑选一些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应该让这些而他那个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疑问”“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真相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

  对照自己,从教10余年,也曾想过为学生减负,也曾思考教学种的种种策略,期望课堂效率更高。“后进生”一直是个敏感、不轻松而又尴尬的`字眼。最近几年,也为了“辅差”,在放学后给学生补习。这对于应试克定是有效果的。到检测效果时,他们总能支离破碎回答出一部分,直接让卷面分数提高。

  其实一直是觉得这有些悲哀的,用相同的呆板的习题或要点反复刺激“后进生”,他即便头昏脑胀,也只能强迫自己打起精神去机械记忆,也许他期待的也只是再太阳西沉之前自己能够回家!复习本上诗句所描绘的美景在几十遍的盯视下,还有什么美妙可言?这怎么能达到“乐学”啊?这对于孩子,何尝不是一种折磨?

  再者,一个学期四个多月只读一本语文书,还美其名曰:以本为本。细细一想,这个理由是有些苍白、乏味、无聊的!即便每一节课都精心设计,争取生动有趣,可这又适应多少学生呢?我们很少小班额。后进生长期以来一直在不太情愿地接受我们的“灌输”而已。

  何不让阅读“解放”后进生?

  可以指导他们去阅读适合的书籍、刊物。可以鼓励家长何孩子共读,一举多得。即便他们首先只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但随着阅读量的增大,积少成多,总会有所改变的。读着各类书籍,不带任何作业、任何目的,感受的是丰富美妙新奇的东西。他们会慢慢爱上读书的,最后,效果不是事半功倍吗?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治理的刺激”“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我想我们可以试试,用这个简单的办法--阅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只要是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里有思想、有巧妙的技能和技艺,就会让儿童越聪明,让他们对事实、现象、因果联系、规律性进行深入思考,同时他们的.分析能力就表现得越鲜明。

  我们先来看一下,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劳动是什么?首先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里要有思想、有巧妙的技能和技艺。一年年积累的事实更有力地证明,这里面有一种直接的联系。手所掌握的和正在学习的技艺越高超,儿童、少年和青年就越聪明,他对事实、现象、因果联系、规律性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就表现得越鲜明。有一点,我是非常赞赏与认同的,那就是"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心灵手巧是互通的。结合目前我们学校的实际,我认为可以创造性地利用苏氏的观点。那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玩",这里的玩是和苏氏的"劳动"是相通的。

  在我所任教的家政课中,在带领学生学习一个新的菜品时,往往出现了一种现象:那就是动手能力好的学生完成的较快,动手能力差的总是落在最后。就拿我教的凉拌三鲜来说,聪明的同学听完教师的讲解,三下五除二,就弄好了。而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就是手把手地教,也是糊涂。因此,我主动联系班主任,在家长来校接学生的时候,与家长沟通,放假在家让家长配合,适当放手让孩子回家也试着练习做一些基础菜品,因为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多动手玩耍。尤其是一些比较复杂的活动,它的各个步骤和操作之间都有依存性,而且它要求高度的注意力、精神专注和动脑筋思考。这些动手的过程其实脑力也是在劳动的。

  会玩的孩子聪明,因为他们反应敏捷,接受新生事物速度快。因此,劳动(有意义的玩)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然,玩耍(劳动)还要和阅读结合起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读书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教学中强调的动手实践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回想到自己的课堂,有关这方面的训练较少。当学生在学习新知遇到困难时,与其老师一遍又一遍的口干舌燥的说,我们不妨让学生放下刀磨一磨(动手操作),磨刀不误砍柴工。当然劳动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动手操作,不就是在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吗?我们教师应时刻留意,给学生创造劳动的机会,让劳动在学生的指尖上生花。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这个学期我一直用闲暇时间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作者的很多观点和看法我非常认同,接下来我就“学会倾听不容易”这一观点谈谈我的看法。

  今年我在教毕业班的同时还肩负着三年级二班的英语教学任务。六年级的课堂安静而有秩序,可是一到三年级的课堂,就让我束手无策。每次当我提出一个问题后,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们争先恐后,个个急于表述自己的观点,不但手举得老高,嘴里还不停地喊着:“老师,我!我!”当老师喊别的同学发言时,他们会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或悄悄地与前后左右的`同学窃窃私语,说些与问题毫不相关的话;或急不可耐,没等别人说完,就跳着喊着举起了手……真正能坐着倾听别人讲话的孩子不多。课堂可真是热闹,我想这似乎也和小孩子们好动的天性有关吧。那么怎么才能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呢?

  1、让学生懂得倾听。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告诉孩子们倾听是对老师和发言的同学最基本的尊重和礼貌。当同学发言时,注意力要指向发言者,不随便打断,不嘲笑、不起哄。我们自己发言时是不是也想让同学们静静地听呢?学生听了我的话后,有了一点改变,可是还不明显。

  2、设计小组,为表现优秀的小组加分。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在有限的时间最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我给学生进行了分组。每次小组有同学答对问题,加一分,表现优秀的时候加一分。一旦有同学做小动作或者随便说话就会被扣掉一分。这个办法很奏效,那些爱动爱说的同学,慢慢地收敛起来,课堂渐渐变得有条不紊,秩序井然。

  3、增加复述游戏。

  三年级的英语课本较多的是对话的练习,以前别的同学在表演对话时,其他孩子们总是不能静下心来听。后来我想到,在一组对话进行过后,我提出问题。比如:A: What would you like ? B:I’d like some apples and watermelons。 我就以上问题提问:What would B like ?孩子们根据自己听到的结果,如果复述正确,就能为自己的小组加分。所以先在只要有对话练习,我就结合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口语以及听力能力。

  在培养孩子们倾听的时候,我自己也养成了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好习惯。郑杰校长说:“倾听不仅是一种交往艺术,倾听更是一种美德。”愿我们都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时间是挤出来的二语王启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我的暑假作业-读后感。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和前辈交谈,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抚平了我心中的焦躁,点亮了迷途的夜灯。书中每的每一条建议都来自于他的实践,加以理论剖析,令读者叹服。其中有写到老师的时间哪里来,我常常苦于处理种种事情没有多余的时间让自己好好读书写字,爱好也是需要时间来完成,并从中得到快乐,所以我常感疲惫,并不是教学上任务重,而是没有时间去释疑解惑,或者说没有解得透,内心不轻松。每天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管好女儿的学习、弹琴,做一个尽职的'家长,读后感《我的暑假作业-读后感》。苦于身心疲惫间读到了霍姆斯林的建议,心中逐渐坦然。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对话就是和爱人一起喝啡。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诚然,我对学术著作的拜读甚少,时常忘记时间是挤出来的,书籍永远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皮毛。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行,就要乐安天命,平静的接受,安静的看待,清静的对待。把师爱比作春雨,润物细无声最恰当,再轰轰烈烈的爱都要归于平凡。常读书、常思考、常反省、常进步,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真实的反省和内省,敢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说一句:不要找借口不读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一看见这本书的题目——《给老师的建议》,一瞥见作者又是苏联的教育家,心中就不禁多了几分敬仰。苏联作为曾经的社会主义大国,在教育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探索,很值得我们年轻的教师赏析和学习。怀着这一份憧憬,抱着谦虚的态度,认真的把这一百条给老师的建议读了个遍,觉得很有一些感悟。

  一、认同的观点

  1、学习的教育性方面首先表现为:用一种形象的说法来表达,就是在科学基础课程这个整齐的乐队里,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喜爱的乐器和自己喜爱的旋律。如果一个一个学横没有爱上一门具体的学科,一个具体的科学知识的领域,那就没有个性的智力充满性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

  2、你对年长的同事们的经验研究和观察的越多,你就越加需要要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你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3、教育学,无论就教育的理论或者教育的实践来说,都还没有对人的个性——对他的创造性力量和能力的培养,对理想、兴趣和爱好的形成,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说在对年幼儿童的教育上的缺点还不是特别的显眼,那么在对少年的`看法上,忽略人的个性则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4、我们深信:如果学生在少年期没有遇到一位脑力劳动的真正的指导者,那他就永远不能学会真正的思维。

  二、联系实际

  中职生的思想、观念是客观社会现实影响的产物。他们的思想很潮流,但是他们的思想不是很稳定;他们要求进步,但是他们的毅力不足;他们价值观念多元化,但是理想信念淡化。

  现在我们的身边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构成的主题是“学习上的后进生、品德上的后进生和行为上的后进生”。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当他们原有的美妙理想与残酷的现实产生了脱节,从而养育了逆反心理。严重的失落感、差强人意的学业成绩、家庭的漠不关心,加上缺乏合理正当的表现机会,不少中职生就试图通过逆反的或对立的角色和行为来突出自我的存在,设法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以此获得异常的自我满足感。

  三、反思与重构

  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肩上担负的任务很重。我们面对的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自我要求独立性强,接受新生事物快,但面对社会的多种诱惑,缺乏理性的辨别能力,容易上当受骗,甚至误入歧途。所以我们学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从做人到成人的教育理念,帮助中职生明辨善恶。

  《给老师的建议》一本书中,第27条说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的事”。就是让书籍填充学生的课余时间,我觉得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所以,一方面,我们自我加压,不断更新变革自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我们也关爱学生,让其有所作为,在关爱中成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最近我阅读了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思索颇多,作为新教师,我重新认识自己,思考学生,思考课堂。

  在第一条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最为教师为什么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总是感到被学生弄得心力交瘁,精疲力竭呢?我们有没有试着对学生区分对待。不是每位学生的智力、能力都在一条起跑线上,我们也不能高估学生的能力,让他们接受自己能力以外的知识,这是在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对学生不同要求,学习好的同学可以完成偏难的习题,掌握知识之余也可以提高他们探索的积极性。学习中等的同学要求基本掌握课标上所要求的知识点,这样可以保持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学习程度不好的同学老师可让其完成稍微简单的知识,这样不至于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失去学习兴趣。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尽可能使每位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让他对自己的微小成功产生乐趣,感受人格上的快乐。学生在快了地学,教师快乐地教,双方都在享受学与教的乐趣,这将会是多么的美好。

  有位教师问一位历史教师:“你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这位历史教师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他的话让我颇有感触,这位老教师对待教学是如此的认真。要讲好一节课,备课是多么的不容易,除了翻阅不少教学资料外,平时的`阅读至关重要,在你的课堂上不仅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更让他们感受到知识外的东西,燃起对学习的兴趣。一堂生动的课,是在平时多少的积累之后才呈现给我们。就像书中所说,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程,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而这正是我的弱点,一直以来我的读书量都太少,而且大部分局限在教科书上,教科书对于拓宽我们的知识远远不够,要想思维活跃,有更多的积累,必须打开心扉去读更多的书,接受更多的思想。其实读书就是读思想读经历,以此来丰富自己的心灵。书应该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它不会离开你,只要你需要,它就在身边。

  我更加确信作为新教师,成长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如何快速成长我想应该要做到三点。第一就是多读书多积累,做到肚里有墨水。第二就是不断反思,加强写作,这样才能把你读到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第三多听课,多摩课,只有不断向别人学习,自己多思考多总结,才能进步更快。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每个人都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人生,而丰富人生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书和旅行。最近这段时间我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让我对孩子们的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

  书中深刻地谈到“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个问题。注意是伴随各个心理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状态,没有注意的参加,不可能有比较稳定的心理反映,也就难以完成认知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注意是学习的门户”。因此,注意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人人注重教育的今天,要想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我现在教的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年龄小,自制力差,活泼好动,上课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怎样培养孩子做事精力集中,克服注意力游移、分散的坏习惯呢?

  第一让孩子在一段时间内专心做好一件事。效率低的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干着这个,想着那个;一会儿干这,一会儿干那。教师要从小培养孩子在某一时间内做好一件事的能力。如给孩子看图书时,看完一本,再换一本,容易使他们养成注意力分散的习惯。孩子做完一件事情,也能体会到完成这件事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种愉快也能帮助他们继续学习,保持注意力。

  第二、对孩子讲话不要老是重复。有些教师对同一件事情或某一点要求总要反复交待好几遍。这样的孩子入学以后常常忽视教师所讲的话。因为他已经习惯于一件事反复地听好多遍,当教师只讲一遍时,他便当作耳旁风,以为老师也会像父母一样重复几遍。漫不经心地听课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无法遵守老师的要求,自然也谈不上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对孩子谈事情只说一遍,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一种好方法。

  第三、训练孩子善于“听”的能力。“听”是人们获得信息丰富知识的重要来源,对于学生来说,谁要是上课善于听,能理解并记住听过的东西,谁就占优势。因为学校里老师是以讲课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师要以通过听的途径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如课余时间听小说连播、听音乐。鼓励孩子复述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听到的内容,从而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

  对孩子来说,其注意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通过家长和教师的不断培养的过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至少要坚持21天,而一个好习惯的稳定形成最短也需要85天,所以只要能对孩子坚持要求,不断激励并加以督促引导,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就容易培养孩子注意力的集中。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有幸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完这本书的一部分后我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读他的文章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确是受益匪浅,读了这本书,就好像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与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困惑着我的问题突然间有找到了方向。

  最先吸引我的是《从哪儿找时间,一天只有24小时》、《关于做困难学生的工作》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数学专业跨语文教学对于我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学校发的练习册又多,改个作业都要两节课,甚至第一次的作文我竟然改了两天,刚开学那段时间每天忙得跟陀螺一样,不是备课就是改作业,总感觉完成这些工作时间都不够用。哪还有时间去关注学生生活方面、写简书呢?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很困难很困难。希望大家不要让成绩中上游的孩子在短时间里一下子记住要背的课文,一下子理解这道应用题,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

  我还了解到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积极思考中教师在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后,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问题,我以为他可以说出一个所以然,以为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我让学生复述刚讲述的内容的时候,他们都回答得前言不搭后语。

  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我们班的孩子的表现欲望都很强,每次搞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说和举办故事大会、辩论赛等等,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切为了学生!让我们多学习、多积累,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在青椒这个大家庭里总能收获满满,主讲的老师都是各地优秀的教师竭尽所能,努力吧!让自己和她们一样优秀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一直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可最近,一本孙起英的《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美术教育》却让我有如获至宝、如遇知音之感。读这本书感觉不像在阅读书籍,而是像与一位耐心、睿智的长者聊天,他的丰厚学识、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正慢慢地滋养着我心灵。

  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我曾发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拿着笔不知所措;有的无目的地在纸上胡乱涂画;有的东瞅瞅西望望,看到同伴画什么便画什么……幼儿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学前幼儿具有目的性不强、构思能力不完善并易受他人影响等特点造成。本书在实施操作篇中给了我几条很好地建议:首先应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幼儿感兴趣的题材作为创作题材。其次,创作开始前,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提问或者谈话活动,帮助幼儿明确创作主题、与创作相联系的绘画内容以及可以如何表现等。再次,应为幼儿提供简单易学但具有变化性的绘画材料。最后,在幼儿绘画过程中,教师应多观察,当发现幼儿停笔不动或左顾右盼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幼儿的意图、心态,多给幼儿正面回应,找出幼儿成功地方加以鼓励,并通过问题的引导以建议的提出等方式引导幼儿明确自己的创作意图,如:“刚才想画什么的?”“哪里不会画了?”“看看旁边小朋友画了什么,对你有启发吗?”……通过言语上的提示、问题的启发,帮助幼儿找到创作的方向继续下去。

  还有在美术教学中我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活动结束了,仍有些幼儿因种种原因还未完成自己的作品。那么这时教师该不该进行活动评价呢?怎么评价?很有幸在本书的发展评价篇中我找到了答案:首先,教师要观察还没有画完的幼儿有多少,如大多数没完成,不必着急评价:如只有少数几个就可以进入评价环节。其次,教师要将这些没有画完的幼儿作品与画完的展示在一起,并与未完成的幼儿说:“等有时间你们还可以画!”评价过程中不要回避这些作品,因为他们只是没有时间继续画,并不是画得不好。最后,老师要分析没有画完的原因,如果只是因为在构思、构图上比较复杂,所需时间长,教师只需为他们提供再次作画的时间就可以了;如果是因为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可与幼儿交流:“今天在画画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下次需要老师帮助吗?并对其作品给与肯定,以增强幼儿下次创作的信心;如果是因为不能集中注意力,易受外界环境干扰而延长时间,则有必要对其进行行为习惯上的培养。

  如此好的建议还有很多,推荐大家有空时赏析。

  读完这本书后我如闭塞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我又进一步理解了“教育艺术”、“教育智慧”的深刻含义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李春锋推荐《给教师的建议》真是一本好书,我从来没有像看这本书那样地看一本教育书籍,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曾几次水开了又凉了,也不记得去倒;曾几次小鸟停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叫也不能唤醒我;曾几次音乐停了也没有感觉到……我认真地阅读着里面的每一篇文章。我感谢学校给我这样一个阅读的机会。 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 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我也想教育日记,但总是不能坚持;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秉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那个“费加”是苏霍姆林斯基难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待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不要让像费加这样的孩子在短时间里一下子记住要背的课文,一下子理解这道应用题,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 另外,在那么多文章中我注意到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特别看重,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力的重要性。看来阅读真的很重要,对我自己深有启发,我一定要加强阅读,否则会越来越落后,记忆力越来越差。 其实,这里每一个我觉得可行的做法,我都想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一下。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给教师的建议》鼓舞着我,是我心中真正的教育领域中的偶像!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幼儿教师在别人的眼中是一个轻松、简单的职业,但在这个外人看来轻松下面却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当这些压力无法得到适当的排解时,会影响到老师一天的工作情绪。一个人快乐的情绪可能会感染一大批人,而低沉、颓废的情绪也可能会使一群人情绪低落和感到沮丧。生活中,喜怒哀乐经常让我们控制不住自己,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然后,在工作中,我们却不能如此,即使我们在家,在外省了很大的棋,带到幼儿园的也应该只有微笑。这一段是《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中给我带来所思所想的。每个人都有情绪,常常会为生活中的各种琐事而烦恼,然后从走进幼儿园那一刹那起,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一句:我做好准备了吗?

  合理的装束:

  虽说爱美是人的天性,但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诠释都是不同的,有人觉得简短暴露即为性感美,也有人认为简单端庄即为成熟美,那么,在孩子的眼中什么样的老师才是美的?当我们准备打扮起一天的装束时,不访对着镜子中的自己问一问,孩子们会觉得我美吗?当心中有了答案时,想必我们的装束一定会是孩子们心中最美的,也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

  情绪的整理: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喜怒哀乐,我们每个人都无法保证世间的万物多变,但我们可以控制对一些事情所产生的情绪。当每天走进幼儿园的哪一瞬间,面对着孩子们一声声稚嫩的叫声和甜甜的微笑时,若是再有消极与悲观的情绪,也请把它们锁紧,放在心中的一角,因为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天真、无邪的童真,这时不访问一下自己我的'情绪整理好了吗?当脸上有了答案时,相信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孩子的童真,更多的是他们的信任与依赖!

  教学工作的准备: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如果不把育人放在第一,那么做再多的准备也是徒劳。从走进班级那时起,我们承担着的是三十几个家长的信任与重托,更肩负着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重任。这时也不妨问自己一句,我对自己一天的教学工作准备好了吗?当有了自信的言语与表情时,相信我们能够更多的体会到“一份耕耘与一份收获”所带来的欣喜,感受到孩子们在成长中“那一节节的拔节声”。

  不论是对孩子还是对老师来说,每天都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开始,当清晨的朝阳升起时,当我们开始一天的工作时,不妨问一下自己:“你准备好了吗?”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07-04

《给教师的建议》的教师的读后感06-26

《给教师的建议》教师的读后感06-26

教师读《给教师的建议》06-09

给教师的建议摘抄06-23

《给教师的建议》感受12-16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02-21

大班教师建议07-04

《给教师的建议》有感07-06

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_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通用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