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时间:2024-01-23 16:35:53 设计 我要投稿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1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母亲》。)

  听完《母亲》的颂歌,我们的内心被触动着、感动着。母爱平凡而伟大,无私而深沉。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林莉一起走进深深的小巷去感受母爱亲情。

  二、学习目标(齐读)

  1.美读课文,读出情感;

  2.品读课文,读出美点;

  3.随文抒写,妙笔生花。

  三、预习环节

  1.本文讲述了一个的故事。(可以用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来概括)。

  2.文中的盲目对女儿的爱无处不在,那么具体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回答。

  明确:

  1.母亲收养“我”。

  2.母亲拿出所有的积蓄换住处。

  3.为“我”改变了泼辣的性格。

  4.为了“我”苦心经营。

  5.把“我”调养的像个千金小姐。

  6.为“我”取得一点成绩而骄傲。

  7.“我”厌恶家务,母亲依然称赞“我”。

  8.母亲克服艰难为“我”送财物。

  内容概括:

  一位双目失明的妇女用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这个弃婴,并含辛茹苦的把“我”养大,而“我”却对贫困的家庭产生了厌恶,躲避母亲,最后“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回到母亲身边。

  (过渡语:宋代大词人苏轼说过:“诗词三分写,七分读。”我想散文也应做到七分读,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散文,要通过美读,读出情感。)

  四、导学环节一:美读课文,读出情感

  美读课文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美读要注意语调语速、语气节奏、停顿重音、认知文字、感受音韵、体味词语、领悟情感、充满情致、声情并茂、拨动心弦。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者感触最深的地方美读课文。(音乐)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示范朗读课文最后的三个自然段。(学生再读)

  这一次同学们读出了情感,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不过学课文,我们不但要读出情感,还要学会品读课文,品出美点。

  导学环节二:品读课文,读出美点

  品读课文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就是找出课文中写得最恰切、最生动、最形象,给人最强烈的美感、给人最有力的`感染、给人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等等的内容。即美的绘景、美的语言、美的表达、美的修辞、美的结构、美的个性、美的意境、美的情感。

  看点:据说,那个季节,还不太冷,依稀有几片早落的黄叶,在风中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低低地打着旋。

  赏读: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我”的不幸遭遇,也为下文抒写盲母对“我”的爱和“我”的无知和虚荣做铺垫。

  过渡语:你们可读懂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读懂了作者?读懂了对母亲的怀念?请用文字表达出来。

  五、训练环节:随文抒写,妙笔生花

  请结合课文内容,根据下列提示写一段话:

  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真想对你说……(音乐)

  要求:

  1.第一人称续写。

  2.字数在100字左右。

  (学生、交流展示)

  六、教师小结:

  母爱如水

  陈卫星

  小巷深深情深深,母爱悠悠赛真金。

  盲眼洞察世间事,竹棒敲出一片心。

  身上衣服口中食,丝缕美味手做针。

  千辛万苦念儿女,任劳任怨天下闻。

  莫忘乌鸦反哺意,牢记羊羔跪乳恩。

  有情有义真豪杰,求美求善做真人。

  七、反思环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明白了、懂得了)什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从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学习本文以情感上的发展变化结构文章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母爱,体会亲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教学难点】

  分析“我”对母亲感情发展变化的几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启发法

  先让学生感受盲人生活的艰难,然后开启学生思维。

  2、讨论法

  让学生讨论感人的情节,为什么受感动。

  【教具准备】

  磁带一盘或光碟一张,播放《母亲》、《懂你》

  【教学过程】

  一、小体验导入:

  1、全体学生闭眼30秒,体会盲人的漆黑世界,并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让一位学生闭眼摸索上讲台,擦掉黑板上老师随意写下的几个字:“错误”、“伤害”、“谬论”,看他艰难的表现。,体会盲人生活的艰难。

  老师总结:这几个体验只是短短的几秒或几分钟,但大家已经可以想象地出一辈子生活在漆黑世界里的盲人的艰难、痛苦。今天就让我们读一篇文章《小巷深处》,走进一位伟大母亲的内心世界。

  二、读课文,

  要求:1、速度快。

  2、找出文章中感人的情节

  三、复述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分析课文

  (一)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

  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卖冰棍为生,收留我这个弃婴;用所有积蓄搬家,让我有个住处;含辛茹苦缝被子;给我买新衣服;做好吃的.;供养我上学;送营养品、生活费。

  (二)“我’对母亲感情的变化可分为那几个阶段?在课文中找出表现变化的句子。

  可分为四个阶段:

  (1)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自豪;

  (2)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这个家;

  (3)淡忘了家,淡忘了母亲的招呼声;

  (4)悔悟,为自己的错误做法而流泪。

  (三)分角色朗读“我”临行前与母亲的对话,细细品味字里行间复杂的感情。

  (四)描写母亲的方法有哪些?在课文中找出来,并分析描写的作用。

  五、讨论,反思

  1、文章中哪些情节感人,原因是什么?

  2、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体会到父爱或母爱?有,请举出实例。

  六、写作:

  写一篇短文,一个片段也可,关于亲情方面的,表现亲人对自己的真挚感情。

  例如:买书,买衣服,接送上学、放学,过生日等等。

  七、课外延伸:

  搜集关于亲情的诗歌或文章,阅读之后,上课互相交流感受和体会。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

  (1)体会瞎眼养母和养女之间深深的母子之情。

  (2)学习文章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瞎眼养母和养女之间深深的母子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1.初步感知

  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提炼课文所体现的情感。

  2.分析、讨论标题——《小巷深处》的作用。

  问题:能不能把标题《小巷深处》的“深”字去掉,改为《小巷处》?

  讨论、明确:“深”指小巷的长,幽深。与“小”字配合,突出了“我们”住的偏僻,“我们”家的贫穷。

  追问

  ①深”字有幽深的意思,突出了我家的偏僻和贫穷,在情感上有什么作用呢?

  讨论、明确:“深”突出了“我们”住的地方很偏僻,“我们”家很贫穷。可是养母却收留了我,可见养母对我情深。

  ②:哪些地方体现了养母对我情深呢?在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③:养女对养母的一片深情又是什么态度呢?有什么变化吗?文中找找,抓住关键词句或自己概括回答。

  归纳小结:养女对瞎眼养母的情感深不深?现在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小巷深处”中的“深”的含义有哪些?

  讨论、明确:"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深”是幽深的意思,与“小”字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我们”住的偏僻,“我们”家的贫穷。

  更突显出瞎眼养母和养女之间的深厚感情,她们的这种深厚的感情超越了物质,超越了血缘关系,是难能可贵的。

  3.学习文章借助具体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

  问题(1):第27段中“路”“小巷”“竹棒”“人影”顺序能不能调换,有什么规律?真的看到了这些吗?为什么要重复“长长”?

  讨论、明确:不能调换。范围由大到小最后聚焦到母亲身上,这些都是“我”和母亲一同生活时熟悉的事物,能够引发人的联想、勾起人的想象,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 借助这些“物”形象具体地抒发了“我”对养母的思念和自己的`悔悟。这里是“我”想象的情景,表现“我”对母亲的这种感情是翻越千山万水,没有空间的阻隔的。“长长的”重复,是强调了我对养母的情感的深沉。

  追问:想象三年来“我”不与瞎眼的养母见面,母亲对“我”思念的情景。使用原来的句式。路,小巷,竹棒,人影应该是什么顺序?改后读一读。

  问题(2):课文还有哪些段落是把抽象的情感通过记忆中典型的“物”,具体形象地来抒发的?读一读体会这种感情。

  4.作业:

  以下句式,任选一条,写一段通过具体的“物”来抒情的文字,

  ⑴我开始淡忘了……那……甚至淡忘了……

  ⑵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还记得……还记得……还有,还有……那……那……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母爱,赞美母爱,感受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她,什么也看不见,夏卖冰棒,冬洗棉被,住着小木棚。在一个清秋的早上,她收养了一个,一个月大的,却被遗弃的婴儿。从此她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后来呢,后来的.一切,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小巷深处》,走进这个真实的故事、

  二.我读课文

  1、自助餐式的学习菜单

  吟一吟:如果你爱好吟诗,可吟诵与本文内容相关的诗歌。

  问一问:如果你热衷探究,可向老师同学质疑,在合作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析一析:如果你长于思考,请你研读分析,谈谈独具慧心的理解。

  读一读:如果你喜欢朗读,可深情朗读语段,让情感飞舞。

  2、穿插主问题,文章叙述了一份怎样的母爱和恩情?

  预设的小问题:

  1、文中的“我”是个坏女孩吗?

  2、假如文中的“我”是我们的同学,你想怎样帮助她们?

  小结:母亲收养“我”,为“我”忙,为“我”累,还用爱包容无知的“我”。整篇文章都是叙述母亲那份深沉的母爱和恩情,以及女儿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3、由文及我寻人启事(妈妈)

  掩卷深思,对于这样一份深沉的母爱,这样一种无与伦比的恩情,我们该怎样回报呢?来看看这两个实例。

  三.拓展延伸

  1.报答母亲,田世光捐肾

  2.乞丐生日宴请百余邻居感恩居民数十年照顾

  四、练习

  1.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2、《名校课堂》P18第1——8题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的第六课,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抒发了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文章富有感染力,很适合初中生学习。它的语言浅显明了,但情感内涵丰富,可以通过此文教育学生尊敬和爱戴自己的母亲。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加深儿女对母亲的理解;

  2、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刚离家到学校念书不久,普遍都有思乡、思家、思亲情结。特别是思念自己的母亲。但是他们又搞不懂自己离不开母亲的真正原因。这正是学生的天真幼稚之处,也是为人处世肤浅的一面。他们的真情需要熏陶、需要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在他们幼稚的心里种下“孝”的种子。

  三、设计理念:

  体现语文人文性,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创设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水平和审美情趣,使他们敢于说话,敢于质疑,这就是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实际,体会母女之间那种真挚的情感,并认识母亲对子女成长所做出的无私奉献。

  2、知识目标: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懂得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欣赏歌曲《妈妈的吻》。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歌曲的动人旋律及感人的歌词,同时谈一谈自己的内心感受。

  反馈:这个环节学生普遍比较能投入,能够为歌曲优美的旋律所吸引,有些同学甚至产生共鸣,流下了眼泪,特别是女同学。另外同学们在谈自己感受时均认为这首歌很有吸引力,很令人感动,而且容易引起自己对往事的回忆。我想借助一些优美的暗示来上语文课效果的是很好的,同时学生的心底是纯真无邪的。

  2、学生分组讨论,畅谈感受。

  A、母亲对自己影响最深刻的一件事:

  反馈:有的同学谈自己生病时母亲连夜或冒雨送他(她)到医院的故事;有的同学则谈了母亲在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巨大帮助;有的同学甚至提到母亲如何对自己进行呕心沥血的教育,如何为了儿女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总之有回答问题的同学在谈话过程中无不流露出感激和自豪之情。认为自己应该在长大后孝敬和报答自己的母亲。

  反思:学生各式各样的回答,虽然让人应接不暇,但我内心里还是感到欣慰。因为通过他们的回答和谈话,我感受到“人之初,性本善”的含义所在。我想我面前坐着的是一群本性善良、质朴的孩子,如果教师能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教育,我们使学生“学会做人”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B、自己日常生活中曾经做过的对不住母亲的事:

  反馈:一开始学生都不太敢说出自己做错的事,后来在我的带动下(先让他们听我的经历——这也体现师生平等、互动的原则)同学们慢慢踊跃起来了,纷纷打开自己的心扉,把压在自己心中的不快都说了出来。比如有个同学说自己曾经在背后骂过母亲,并取笑她,后来发现自己错了又没胆量向母亲承认错误;还有个同学说自己假装生病,来骗取母亲的同情……

  反思:虽然同学们的话让我感到惊讶,但我同时却也看到了他们诚实、善良的一面和可塑性。作为教师,我想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让他们知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

  (二)、学生阅读课文《小巷深处》,并且分组探究:

  1、课文中的“小莉”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母亲的?(主要通过哪些描写)

  2、应如何评价她的这种行为?

  反馈: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们的讨论相对活跃,但是回答的答案比较统一。一般是:喜欢→反感→讨厌→感动。学生能够较全面地去发现问题。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们则由讨论转化为争论,主要形成两种观点:

  1、对“小莉”的行为应持批评态度,因为她忘恩负义,没有尽到做女儿的责任,对不起自己的养母;

  2、认为“小莉”的做法值得同情,可以理解。因为她是一个被捡来的孩子,有自卑的一面。同时她还是一个孩子,是老师、家长没有教育好她。而且她知错能改的做法也是值得表扬的。

  反思:暂且不管谁对谁错,就这一环节同学们的表现来说,已经达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另外,我们也发现了学生自身拥有的人文性。这便是语文教学最需要,也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我想如果能以此为基点,紧紧结合课改新理念,我们的语文教育一定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给学生多一些思考、说话的空间和时间,多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探究,这应该成为语文老师的一种习惯。

  (三)、布置作业:

  1、调查自己母亲的生日并准备祝贺方式(写一写自己的设想);

  2、完成课后练习。

  五、课后反思:

  这一节课在接触语文的人文性后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正确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一失足成千古恨”,孩子是纯真、幼稚的,他们的心地不坏,并充满好奇,只要老师耐心地教育,他们是会明白事理的。我想这一节课最大的成功是我进一步了解了学生,同时也让他们明白了“孝”字的含义。当然,在这一节课中我也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比如:留给学生说话的时间还是不够;课堂形式也较单一,没有让学生更彻底地表现自己能力;同时对个别学生的引导还是不够,以致他们孤芳自赏、顾影自怜,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用形象作为情感的依托,对形象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的散文常用的写法。

   2.学习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文章的写法。

   3.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①从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②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二)难点

   掌握文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达到用真情实感去感动读者的目的。

  三、课型:教读课

  四、教学方法:讨论的形式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解题。

   2.提出讨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3.朗读全文。

  二、教学程序:

  (一)导语:

   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我们自从降临到这大千世界,就感受到母爱。但是对一个瞎养母收养被人遗弃的女婴,并为她倾注了所有的一切的感知就很少了。今天我们来学习表现这方面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小巷深处》(板书)

   (二)导读

   1.题解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抒写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依托。

   2.生字正音

   炫 著 黝 荤 揶揄

  xuàn zhuó yǒu hūn yé yú

  哽 孽 颊 蹒跚

  gěng niè jiá pán shān

  憧憬 瘪

  chōng jǐng biě

   3.学生朗读全文

   提示:①注意把握文中“我”的感情变化。

   ②画出文中刻画养母外貌、神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4.概述课文内容

   请1—2位同学发言

   提示:全文以“我”的感情变化发展为主线,从“我”对生活的满足,为母亲而骄傲,写到“我”长大后对贫穷的家产生厌恶进而离开家,最后以“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结束。

   5.提出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①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母亲早已察觉“我”的感情变化为什么采用间接描写方法

   ②“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③这篇散文的主线是什么

  ④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6.布置作业:

  ①回家后细读课文。

  ②思考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1.归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

  2.由于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引导学生从本文主旨中去拓展、升华,并展开讨论。

  二、教学程序:

  (一)导读

  1.让两位同学把刻画母亲外貌、神情的句子读出来,体味其中的思想感情。

  A.“毒辣的阳光……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P38)

  B.“在风中,她无助……又光又亮的竹棒。”(P42)

  C.“在风中,她的脸……又仿佛在等候。”(P43)

  总结:以上三处是对母亲外貌、神情刻画的句子,它表现了母亲为了养育“我”终年劳动、饱尝日晒的艰辛,写出“我”同家隔绝后,母亲既痛苦又坚强的心情与神态,同时,也抒发出了“我”被母爱打动,有深深的自责的`思想感情。

  2.讨论归纳上节课的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讨论

  提示:①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P40)②“终于,她点点头,顺手取过那根不知啥时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间接描写表现了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更有利于表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第二个问题讨论

  提示:第一问:满足——厌恶——淡忘——悔悟。

  第二问:“我”的虚荣。

  第三个问题讨论

  提示:“我”的感情变化是此文的主线。

  第四个问题讨论

  提示:小巷是母女俩家的所在,竹棒是母亲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二者都是寄托情感的形象。对它们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

  3.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去拓展、升华并讨论。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自古就有一句朴实的话:“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是教我们要去爱自己的母亲。 问题:同学们能从“爱自己的母亲”这一基点,去怎样拓展、升华这种感情(请同学发言)

  提示:从文中所表现出的母女之间的真爱这一点拓展开,可联想到:每一个人的爱都应该是博大的、无私的。应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才是爱的较高层次。祖国被比成是我们的母亲,那我们更应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去爱自己的祖国,这是最高层次的爱。

  4.用歌声结束课文:

  ①请同学们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②请同学们唱《爱的奉献》。

  ③请同学们唱《我爱你——中国》。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7

  一、教育目标

  ㈠知识储备点

  1、了解本文人物的思想变化过程,加深对中心的理解。

  ㈡能力培养点

  1、掌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全文的写法。

  ㈢情感体验点

  1、从课文到生活,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母亲的伟大而无私,加深对亲情的理解。

  2、通过对本文的以及亲人在日常生活琐事对自己的关切、引导学生应怎样对待自己的亲人,培养学生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①从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②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1课时

  ㈠本课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本文人物的思想变化过程,加深对中心的理解。

  2、从课文到生活,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母亲的伟大而无私,加深对亲情的理解。

  ㈡教学流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的是一首关于母爱的歌――《母亲》。在唐诗中也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吗?(全班背诵《游子吟》)

  几年前,香港曾举行过一次"我最喜爱的一首唐诗"的评选活动,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荣登榜首。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如此钟爱这首诗呢?那是因为这首诗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而这种爱心又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自从我们出生以来,就被爱包围着,享受着父母理所当然的关爱,可是,在林莉的《小巷深处》中有这样一位同龄人,她有着与我们不一样的生活经历。

  出示课件情景一、情景二

  情景一的“我”的身世讲解设计:十几年前的一天,我来到了这个陌生的世界,狠心的父母将我遗弃于山坡顶上,我只能用哭声向迎接我的这个世界控诉:我的家在哪里,我的父母在哪里,我的路在哪里……

  情景二的讲解设计:这是一只救命的手,这是一位瞎眼姨娘的手,就是这只手,托起了一个弃婴即将坠落的天空,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课件中止,讲解: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这是一位不是生母却胜似生母的母亲,下面让我们走进文中去认识这位母亲。

  2、合作探究

  ⑴整体感知

  上课前我已经布置大家带着课后练习去预习课文,现在谁来说说,这是一个故事。

  ⑵双边互动

  互动1

  1、瞎眼的母亲收养了我,并用她全部的身心爱着我,同学们,让我们用充满“爱”的眼睛去文中寻找母亲“爱”我的事例,你能找出几个例子呢?

  (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述说自己的理解,教师指导。)

  明确:

  ①为了“我”,她拿出所有的积蓄换住处。

  ②在“我”被捡回后,她抱着“我”处处炫耀:“我丫头多可爱呀,多漂亮,肉滚滚的,嫩生生的。”

  ③因别人说“我”不漂亮,母亲待在那人家,足足骂了半天。

  ④母亲为了“我”,改变了以往泼辣的性格。

  ⑤为了维持这个贫困的家,母亲在阳光最毒的地方卖冰棒,到了冬天缝棉被租棉被。

  ⑥把“我”调教得像个千金小姐――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只知道读一些母亲不懂的书。

  ⑦母亲为“我”读书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骄傲,小学二年级那会儿,“我”的一篇作文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母亲竟高兴地落了泪,并珍藏着,逢人便拿出来看。

  ⑧“我”在即将上县城一中时,母亲走向厨房,为“我”做好吃的,说食堂少油。

  ⑨她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为了照顾“我”的“面子”,每次都默默地让别人进学校,自己孤零零地回家。

  2、在这些例子中,哪些让你最感动,请找出相关的语段,试着有感情的朗读。

  小结:文中这位母亲的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我们为莉能有这样一位母亲而感到高兴。

  互动2

  1、文中的母亲对“我”的爱始终如一,那么,“我”对母亲的感情呢,是否发生过变化?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找出答案。

  明确:“我”对母亲的感情产生的过变化。开始时,“我”很满足于自己那由肮脏的板壁、熏黑的炭炉、简单的饭菜构成的生活,“我”总是自豪地倚在极为疼爱“我”的母亲身边,总是极自由地吃那令小朋友眼馋的永远吃不完的冰棒;接着,“我开始沉默,开始回避所有的同学,甚至开始厌恶我的家,我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也不再从母亲卖冰棍的那条路经过”。

  提示:为什么会出现在这样的变化,从课文哪个文段可以得知,请找出来读一读。

  接下来,“我”的感情变化是:“我”淡忘了家,淡忘了母亲殷殷的招呼声,与家完全隔绝了,到最后,老婆婆的一番话深深地教育了“我”,打动了“我”,“我”被母爱震撼了,“我”悔悟,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

  提示: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当中,谁能用课文中的词语简洁的概括一下我的这一变化。

  2、幼年纯真的.“我”对生活满足,为母亲而骄傲。长大以后因为虚荣心作崇和无知的缘故,开始厌恶自己贫困的家,淡忘了母亲,乃至与家完全隔绝。老婆婆的一番话深深教育了“我”,打却了“我”,最后,我悔悟了,重新回到了母亲的身边。下面,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三段,一同感受这一刻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互动3

  同学们刚才的朗读都很不错,现在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像她一样吗?你会怎样对待这位母亲呢?

  互动4

  母亲这种伟大的母爱,感动着我们,也感动了“我”。最后,让我们大家都为之欣喜的是:“我”终于回到了母亲的身边。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过这感人的一幕。

  展示课件情景三、情景四。

  情景三:十几年前,当“我”孤零零地在山坡上哭泣的时候,当众人漠然地围着我的时候,是英姨收养了我,给了“我”家,给了“我”温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小时候的“我”,以母亲为骄傲,以贫困却幸福的生活而自豪,可长大的“我”,却因为所谓的无知和虚荣开始厌恶贫困的家、厌恶贫困的母亲,甚至不让母亲到“我”读书的学校,这对母爱是多大的伤害。三年了,整整三年了,母亲克服了多大的困难经“我”送伙食费和营养品。天啊,“我”做了什么,“我”怎会在母亲的心坎上刻上一道又一道伤痕,让母爱承受一次又一次的伤痛。母亲,对不起,您的女儿回来了,您那用心哺育大的女儿,您那全部身心爱着的女儿,她来了。

  情景四:母女相会,音乐起。

  互动5

  (接情景四讲解)多么伟大的母亲,多么感人的一幕。同学们,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天下的母爱都是崇高的,在生活当中,是否也有让你忽略了的母爱呢?此时此刻,你想对你那同样崇高的母亲说点什么呢?请你用一句祝福的话表达你对母亲的感情。

  提示:让我们全体起立,向母爱致敬,一起大声地说:“妈妈,我爱您”。

  互动6

  播放《懂你》MTV,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母爱。

  3、链接生活

  学了本文,我们都深受感动,让我们学会珍惜身边的爱,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爱是博大的、无私的。祖国被比成是我们的母亲,那我们更应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去爱自己的祖国,这,是最高层次的爱。

  老师有个提议:请你为你的父母做一件具体的事,来感谢他们对你这么多年来无微不至的爱。然后把这件事的全过程,包括父母的反应、体会记在周记上。

  ㈢板书设计

  6、小巷深处

  “我”:满足、自豪沉默、厌恶淡忘隔绝悔悟

  (母爱始终相随)

  第2课时

  ㈠本课目标

  1、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2、掌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㈡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

  请一个学生复述课文的内容。

  2、合作探究

  互动1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互动2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写作指导。

  3、课堂练笔:我的_____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8

  一、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文章,抒写了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艺术上,手法细腻,从细处入手,小中见大,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或动作等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性格,采取侧面的,暗示的写法,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盲母亲的形象,抒写了母女之间的感情变化,有力地表现了"爱"的主题。教学本课,应把“情”字作为重点,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表现了什么情、是怎样表现的。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体验,陶冶自己的情操,培育爱心。教法上以朗读感悟、启发点拨、合作探究为主。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以人物情感的变化发展为结构的文章写法。

  2、学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和外貌来描写人物和情感的方法。

  3、通过朗读感悟母爱,讴歌亲情,感受人性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学会做人。

  三、教学步骤

  (一)导语

  1、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我们自从降临到这大千世界,就感受到母爱。但是对一个瞎养母收养被人遗弃的女婴,并为她倾注了所有的一切的感知就很少了。今天我们来学习表现这方面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小巷深处》

  2、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抒写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依托,同时与文章结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意蕴丰富。

  3、引导学生搜集吟诵母爱的诗文,导入课文。交流写母爱的警句歌词和诗文等。名言如:“儿行千里母担忧”(谚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唐·孟郊)“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谚语)“长江能容百代客,寸草难报三春晖”(对联)“难偿世上儿女债,可怜天下父母心”(谚语)“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4、让学生从谈自己的母亲开始导入,唤起学生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二)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了解故事情节和内容)

  一个双目失明的妇女用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这个弃婴,并含辛茹苦地养大了“我”,而“我”却对贫困的家庭产生了厌恶,躲避母亲,最后“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回到母亲身边。

  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我”对家、对母亲的感情变化为主线。“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自豪;

  (2)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自己的家,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

  (3)淡忘家,与家完全隔绝;

  (4)悔悟,为自己的无知、虚荣流泪。

  “我”的情感线索:满足——自豪——沉默——厌恶——悔悟

  变化的原因:幼年纯真、长大后虚荣、老婆婆的话教育了“我”。

  3、跳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说说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然后根据自己的体会,说说母亲是个怎么样的人呢?用“母亲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的句式说一句话。

  依课文顺序:

  a、英姨收养了我。

  b、为我安家。

  c、抱着我处处炫耀。

  d、为我和别人吵架。

  e、为我改变了泼辣的性格。

  f、为了我辛苦地卖冰棍,缝棉被。

  g、把我调养得像千金小姐。

  h、为我的一点成绩而骄傲。

  i、为我做好吃的,说食堂少油。

  j、每月为我送生活费,自己却孤零零地回家。母亲的形象:高尚无私、坚韧执着、沉默奉献。

  母亲是一个双目失明、地位卑微、吃苦耐劳、坚强执著、高尚无私、默默奉献的人。

  本文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琐事,这些琐细的事都表现了深沉无私的母爱。

  4、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外貌、神态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的收获和发现。(要点提示:描写母亲外貌的语句较多,学生能找出几例就行,这里仅提供两例。例1:"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执著地守候在一个大大的冰棍箱旁,毒辣的阳光把母亲原已黝黑的皮肤晒得黑里透红,日复一日,竟成古铜似的颜色;因盲眼而被忽略了的手,总是留着黑而长的指甲;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这段外貌描写写了"我"对母亲辛勤劳作,无私付出的敬佩和贽颂。例2:"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飙扬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羔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这段外貌、神态描写,抒发了"我。被母亲无私伟大的爱深深感动之情,也流露出了"我"对于自己无知、爱虚荣的深深自责)

  外貌

  例1:“夏天,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这段外貌描写突出母亲的`辛劳、苍老,写出了“我”对母亲无私的付出的敬佩和赞颂。

  例2:“在风中,她无助地……又光又亮的竹棒。”这段外貌、神态描写,抒发了“我”被母亲无私伟大的爱深深感动之情,也流露出“我”对于自己无知、爱慕虚荣的深深自责。

  神态:“她依旧满面春风”巧妙地掩饰因“我”不回家而引起的内心深深的失落与痛苦。

  小中见大:利用具体的生活琐事表现人物。“小事不小”,体会本文通过写生活的小事来抓住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细腻的情感变化。1。让两位同学把刻画母亲外貌、神情的句子读出来,体味其中的思想感情。

  A、“毒辣的阳光……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P38)

  B、“在风中,她无助……又光又亮的竹棒。”(P42)

  C、“在风中,她的脸……又仿佛在等候。”(P43)

  总结:以上三处是对母亲外貌、神情刻画的句子,它表现了母亲为了养育“我”终年劳动、饱尝日晒的艰辛,写出“我”同家隔绝后,母亲既痛苦又坚强的心情与神态,同时,也抒发出了“我”被母爱打动,有深深的自责的思想感情。[问题三]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外貌、神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刚才,同学们都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描写母亲的句子,现在就让我们以同样的心情,走进母亲的心灵世界,解读母亲的心声。

  5、讨论“我”是个坏女孩吗?(学生各抒己见)“我”对家对母亲的感情前后是怎样变化的?在文中画出并讨论。①为生活满足,为母亲自豪;②家的清贫,母亲的卑微使“我”沉默,回避同学,厌恶自己的家;③离开家,淡忘了家,淡忘了母亲;④为自己的虚荣和无知悔恨、流泪。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或事例,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我”的形象:为爱所动、悔悟改过、懂得爱心。

  (三)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动或者不理解的句子或事例,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同学们,在母亲为我无私付出和我情感发生变化的过程中,肯定会发生许多让你感动的事来,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自己对课文的感受。

  (四)细读课文——找出令自己感动的描写母亲的句子,朗读出来,并说明感动的理由。

  1、句子:

  a、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塑……辨不出色彩来。

  b、有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

  c、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又光又亮的竹棒。

  d、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又仿佛在等候。 ……

  理由:a、我对母亲辛勤劳作,无私付出的敬佩和赞颂。

  b、母亲内心的痛苦与寂寞。

  c、母亲心中深深的期盼;我被无私、伟大的母爱所感动的自责。

  d、母亲终年劳动,饱尝日晒的艰辛;母亲痛苦又坚强的心情、神态。 ……

  精处品读课文,找出文中让你感动的细节来,说说你的感受,并试着仿写或找出与之类似的文章和描写。学生自由发言,要求结合自身经历,说出自己的感受。

  2、朗诵指导:文章是人写的,是作者感情流动的烙印。读时,激昂处就要还他激昂,委婉处就要还他委婉。如"'坐在太阳最毒的地方守着卖,是绝对不错的。'那一刻,我才知道,这比别人多赚的每一分钱都凝聚着母亲加倍的血汗啊!""最毒的地方"、"每一分钱"逻辑重音以轻显重朗读。"守着"以重显重来读。……

  集体朗读最让人感动的第25、——28段。

  4、配乐真情朗读,揭示主题。母亲为我付出那么多,而我又如何的冷落母亲,怎能不叫我为自己的无知和虚荣而忏悔。所以,我才会悔恨交加而流泪,飞奔回我那卑微、孤独而又伟大慈祥的母亲怀抱。请同学们一起来把课文的最后五个自然段有感情的朗读一遍,好吗?

  ①配角色朗读:女生读第25段,老师读第26段,男生读第27段,指名朗读第28段的开头:“妈妈”,后面女生接着读,第29段第一句男女生二重读,最后全班齐读。

  ②配上《烛光里的妈妈》的弦律朗读。

  ③朗读完后,随放课前播放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后半部分(即高潮部分,让学生在动情的歌声中情绪激动不已,达到高潮)。朗读最后三段,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

  提示:蕴含了母亲对“我”深切的爱,憧憬女儿早日成才,等候与女儿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时深切地表现了“我”被养母的爱所感动,为自己的无知而悔恨之情。

  ④音乐快结尾时,教师揭示主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小巷深处》一课,讲述了两个人之间发生的故事——一个盲母,一个养女,他们用自己纯朴的感情给我们精彩而凄美的演绎了一段刻骨铭心的亲情故事,同学们,回首我们与父母相夕相伴的日子,想想我们的明天,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的母亲呢?我想送你们一句话:亲情珍贵,珍爱亲情(板书)。

  在上述过程中可以相机播放(或表演)歌曲如:《妈妈的吻》《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懂你》等,以引发情感,调正教学节奏,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三、问题探究

  1、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理解是什么原因使“我”疏远母亲,淡忘破旧的家?

  (提示: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我”疏远母亲,淡忘破旧的家的原因主要是虚荣心作祟。)

  2、“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我看到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枝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这段文字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提示:这段文字主要采用外貌描写的方法,为我们展现一个为了养女而含辛茹苦地操劳大半生的母亲的形象。)

  3、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小巷深处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长长的竹棒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形象。对这些形象的描写,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写出了母女情深。)小巷是母女俩家的所在,竹棒是母亲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二者都是寄托情感的形象。对它们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

  4、假如你和文中的女孩有相类的贫寒的家庭背景,你会怎样对待你的母亲?“我”是个坏女孩吗?

  (提示:俗语:儿不嫌母丑。也许你不愿在别人面前提起;也许你会带着母亲逛大街;也许……)

  1、小秤砣,压千斤:要重视细节描写的作用和效果。比如写人物的动作、外貌,写竹棒等细节。

  2、环境描写:对秋天,石板,小巷和竹棒的多次描写有什么作用?

  形象含义丰富。

  ①“母亲”的形象:母亲那黝黑的脸、粗糙的手、黯淡的眼睛和挺拔的身形,充满憧憬的神态,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形象,这一形象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②“小巷”的形象:深深的小巷,青石板铺成的路面、小巷深处既是母女俩家的所在,也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亦是作者感情的依托。

  ③“竹棒”的形象:文中的竹棒反映了母亲和“我”感情变化的过程,那“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让读者掩卷深思。

  四、延伸拓展

  1、必做:为父母做一件具体的事,来感谢他们这些年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比如为父母做一顿饭,为家里做一次清洁,为父母捶捶背、洗一次脚等),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2、分层练习(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在下面三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1)写出歌颂母爱的诗句、著名的故事(写出名字即可);

  (2)写出自己与母亲相处的感人细节;

  (3)为自己的母亲画一张简笔画,并作简要介绍。

  3、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以情感的变化结构文章,选取生活琐事、细节描写来表现情感。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9

  一、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

  二、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道德、情感、价值观:让文中最精华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母爱、赞美母爱。

  1、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事情是重点,激发学生理解爱、感悟爱是难点,这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2、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块层层推进,以“这是一个故事”、“养母是一个 的人”、“妙在 ,写(用)得好,它表现了(它写出了或它说明了、它点出了) ”贯穿其间,以学生谈感受母爱、理解母爱和根据对“爱”的理解,说一句很美的话的形式,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升华作品的美点精粹。由浅入深,逐块推进,让学生自由说、主动说、积极讨论,相互质疑,理清作品内容,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受母爱,学会做人。

  3、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紧扣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让文学作品的韵味,情感价值充盈课堂。

  4、用孟郊的《游子吟》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导入,用感动人心的MTV《懂你》创设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共鸣,真正感悟、理解伟大的母爱。

  5、 安排 2 课时

  课前2分钟播放MTV《懂你》,创设氛围,触发学生爱的情感。

  导 入:

  同学们,在唐诗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吗?(全班背诵《游子吟》)

  几年前,香港曾举行过一次“我最喜爱的一首唐诗”的评选活动,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荣登榜首。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如此钟爱这首诗呢?(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这首诗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而这种爱心又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谁,都会潸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林莉的《小巷深处》,来聆听一段感人的有关母爱的故事。

  第一个教学板块:理解课文

  1、学生各自圈读字词,借助工具书查阅字词。

  2、教师点出需要认读、积累的字词。按句式说话:这是一个 故事。

  瘦瘪 炫耀 执著 揶揄 落寞 哽咽 蹒跚 憧憬

  3、快速默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了解词语的语境义。

  4、进行写法指导,阅读散文第一步是用“概括”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了解,选择角度用“这是一个 故事”这个句式说话,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学生说出的内容可能有:这是一个爱的故事。一个养母收养弃婴的故事。一个小巷深处的故事。一个弃婴长大后厌贫离开养母最后悔悟的故事,等。

  同桌相互讨论,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

  5、快速默读课文,找出养母为“我”做了哪些事?

  (学生回答)

  6、分角色朗读:“那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星期……又仿佛在等候”,请同学们用“养母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说一句话。(教师示范,学生发言)

  7、同桌相互讨论,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理解是什么原因使“我”疏远母亲,淡忘破旧的家?

  8、质疑: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作点拨)。

  小结:

  文章用朴素无华的语言,通过生活琐事表现养母对“我”的爱,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母亲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市场与无私。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养母的感情变化了,最后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这平实的叙事中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

  第二教学板块:品味课文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或事例,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自己先小声地各自说,然后发言)

  2、教师:预习的时候要求同学们“从任何一个角度说说对课文的理解”,这句话应该这样说:“妙在 ,写(用)得好,它表现了(它写出了、它说明了、它点出了) ”

  3、教师示范:妙在“在风中,她的脸是那样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的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的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妙在描写了母亲的外貌,既写出母亲的痛苦,又写出母亲的坚强。

  (学生们按句式发言)

  4、教师指出最重要的是:

  ①妙在用生活琐事,表现了一个母亲伟大而无私的情怀。

  ②妙在用小巷深处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长长的竹棒为情感依托,写出了母女情深。

  ③妙在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的含辛茹苦,母亲的宽容,母亲的坚强。

  ④妙在用含蓄的写法,写出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表达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小结:

  通过理解课文、品味课文,我们感受到小巷深处那深深的母爱,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一定对作品有了更深的感受。

  第三个教学板块:感悟课文

  1、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春雨一样滋润着我们,学习了这篇感人的散文,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前后桌讨论交流,而后上台发言)(老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2、播放MTV《懂你》,创设氛围。(学生边欣赏,边跟着唱)

  3、“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母爱事那样的无私与圣洁,母爱也是永恒的话题,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母爱”的理解,以“母爱”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教师示范:母爱是灯,照亮前行的路。

  学生说话,教师整理。

  4、比较阅读:《又见秋风起》(参阅《教师用书》P55)

  5、小结:

  同学们,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最崇高、最美好的。母爱像阳光一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你细心感受,你不难发现你生活在母爱之中,请珍惜这份浓浓的亲情吧!

  6、布置作业:

  ①把文中四个字的词和你认为最感人的句子,摘抄在“读书文摘卡”上。

  ②课后练习(三)

  板书设计:

  小 巷 深 处

  林莉

  养母:

  收养 弃婴 改变性格

  含辛茹苦 为我骄傲

  每月送钱 忍受孤独

  “我”:满足——疏远——淡忘——悔悟 虚荣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初步掌握如何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

  从鉴赏课文中,体验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通过写生活中的小事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特点,并指导学生写作。

  教法选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预习引导:熟读课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母爱的深沉与无私,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质疑课文,培养学生发现温暖问题的能力。

  3、鉴赏课文,了解课文的亮点,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亲情。

  2、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大屏幕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听录音,在预习熟读的基楚上进一步感知课文。

  2、学生自主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

  3、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写了母亲的哪些事件?表现了她的什么感情?哪里让你感动?(在书中圈点勾画,旁批注记,写下自己的鉴赏、评价、感受之类的文

  字,在阅读中还有哪些疑难问题也要计下来。)

  4、学生自主发表对课文的'理解和发现的意见,教师只作适当引导。

  5、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讨论下边问题(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书记员将问题、结果规范地记录下来,教师适时参与各组讨论):

  ①课文中的哪些具体描述表现了盲母对养女的爱?其中哪一处最让你感动?说说理由。

  ②作者描写母亲主要云用了哪些方法?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体味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③你觉得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谈谈你个人看法和态度。

  ④“我”对母亲的思想感情经历过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6、学生发表见解,评议先进小组。

  7、教师归纳总结,提高学生云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质疑

  1、质疑阅读课文时没有解决的问题:如:①她对母亲厌恶的原因是什么?②母亲有一段好长好长的沉默,当时母亲的感情是怎样的?③十三段中的“我”为何用双引号?等。

  2、质疑教师引导的问题:①文中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②母亲虽然看不见,但她的心却是非常细腻的,课文9─13段通过哪些细节写出了母亲的内心痛苦?她是怎样对待“我”的感情变化的?

  四、鉴赏课文,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选一名学生当主持,以记者采访形式对同学进行采访:你对文中的某些段落是怎样理解的?有什么感受?

  3、分组读课文,合作赏析某些文段或句子。(喜欢相同文段的同学可以聚在一起,共同朗读,交流对文段的理解和感受。)

  4、教师指导赏析课文。

  问:课文写母亲最感人的情节在哪里?文中哪几个段落最让人感动?

  反复朗读这些段落,体会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深厚感情。

  五、简结转新。

  1、同学们说出生活中一个表现母爱的生活小情节,并对妈妈说几句话,来表达你对她的感情。

  2、播放歌曲,同学们朗读“我们共同的心声”。

  六、拓展阅读。

  课外查找歌颂亲情的故事,再次体会亲情的伟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知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探究能力。

  2、写作训练,培羊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教学过程:

  一、积累知识

  1、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抄到笔记本上,并把它们读一读。

  2、交流:课文中或生活中哪些人物的言行值得你学习,说出理由。

  二、学生讨论并小结本文的写作特色,教再作点拨。

  1、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来刻画人物。

  2、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三、仿写:

  你的母亲(或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把她(他)的外貌描写出来。

  2、仿照课文5─8自然段的写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写出你的母亲(或父亲)关心你的几件小事。

  3、展示、评议、交流仿写成果。

  四、创作练习

  写一篇作文,试通过记一两件事把你熟悉的一个人写出来,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1、审题、构思。

  2、列结构提纲。

  3、小组交流评议结构提纲。

  4、在班上交流写作思路。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按结构提纲完成作业。

  附板书:

  小巷深处

  林莉

  母亲┈ “我”

  理解

  ↓ ↓

  收养、抚育→满足、自豪

  平静面对、默默承受←沉默、厌恶

  ↓ ↓

  无私、深沉的爱→悔悟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1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条理。

  2、了解本文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学习按照情感发展变化来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

  3、认识“小事不小”,体会本文通过写生活的小事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特点,并指导学生的日常写作。

  4、学习运用环境烘托来表现人物的方法。理解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体会师生之间纯洁美好的感情;懂得如何处理个人、家庭、国家的关系,服从大局,勇于献身。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我们自从降临到这大千世界,就感受到母爱。但是对一个瞎养母收养被人遗弃的女婴,并为她倾注了所有的一切的感知就很少了。今天我们来学习表现这方面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小巷深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题目解说: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抒写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依托、精神的家园。以“小巷深处”为题富于形象感,比较含蓄。

  2、作者:林莉,1972年生,湖北嘉鱼人。她出生不久便被抛弃,被一盲女收养,生活十分窘迫。后来考上了县中学,不久开始了文学创作。《小巷深处》便是她的代表作。

  3、学习生字:

  打旋(xuán)瘦瘪(biě)反驳(bó)黝黑(yǒu)荤菜(hūn)诸如(zhū)难堪(k.......ān)

  揶揄(yéyú)倚靠(yǐ)造孽(niè)哽咽(gěngyè)蹒跚(pánshān)憧憬(cōngj..........2、文章用朴素无华的语言,通过生活琐事表现养母对“我”的爱,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母亲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市场与无私。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养母的感情变化了,最后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这平实的叙事中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

  二、整体感知

  1、这篇抒情散文有几个人物?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一个双目失明的妇女用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这个弃婴,并含辛茹苦地养大了“我”,而“我”却对贫困的家庭产生了厌恶,躲避母亲,最后“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回到母亲身边。

  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明确:“我”对家、对母亲的感情变化为主线。

  三、默读课文,分析母亲形象:

  1、养母双目失明,为了收养“我”,她做了哪些事情?

  明确:(1)、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2)、拿出所有积蓄换住所。(3)、改变了以往的泼辣性格。(4)、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5)、母亲对我疼爱有加,关怀备至,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6)、为我读书取得的一点成绩而骄傲。(7)、当我为家的贫困,母亲的卑微而沉默,厌恶家,想离开时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得很平静。(8)、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营养品和生活费,可是为了照顾我的情绪,她让别人代送,自己孤零零的回家。

  2、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母亲早已察觉“我”的感情变化?为什么采用间接描写的方法?

  明确:(1)、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2)、“终于,她点点头,顺手取过那根不知啥时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

  间接描写表现了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更有利于表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3、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外貌、神态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明确:(1)、“夏天,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这段外貌描写突出母亲的辛劳、苍老,写出了“我”对母亲无私的付出的敬佩和赞颂。

  (2)、“在风中,她无助地……又光又亮的竹棒。”这段外貌、神态描写,抒发了“我”被母亲无私伟大的爱深深感动之情,也流露出“我”对于自己无知、爱慕虚荣的深深自责。

  神态:“她依旧满面春风”巧妙地掩饰因“我”不回家而引起的内心深深的失落与痛苦。

  (3)、“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这句话深情地描写了母亲的外貌,写出“我”同家隔绝后,母亲既痛苦又坚强的心情与神态,母亲憧憬女儿早日成才,等候与女儿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时,也抒发了“我”被母爱打动,深深自责的思想感情。

  4、文中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位母亲?

  明确:能干、吃苦耐劳、坚强执著、高尚无私、默默奉献。

  四、分析文中“我”这一形象

  1、“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明确:(1)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自豪;

  (2)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自己的家,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

  (3)淡忘家,与家完全隔绝;

  (4)悔悟,为自己的无知、虚荣流泪。

  变化的原因:幼年纯真、长大后虚荣、老婆婆的话教育了“我”。

  2、“我”的形象:为爱感动,悔悟改过,懂得爱心。

  3、文章中哪些细节提示“我”对盲母亲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我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细节1:于是英姨麻利的收了小摊,颇有节奏地用竹棒扣击着石板铺成的路面来到我身边……细节2:我居然也能顺顺利利地长大,顺顺利利地代替了母亲常用的那根光润的棒。细节3: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细节4: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1)、幼年纯真的.我阅历浅,对生活感到满足,为母亲而骄傲。(2)、我长大后因虚荣心和有了比较思维的缘故,认为母亲社会地位低下,开始厌恶自己贫困的家,淡忘了母亲,与家隔绝。(3)、青年时阅历渐丰,思想逐步成熟,对母亲的理解深入而全面,老婆婆的一番话深深打动了我,教育了我,让我悔悟。

  五、教师小结:

  这篇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不但从肖像、语言、动作方面对母亲进行了正面描写。而且通过室友和老婆婆对母亲进行侧面刻画,尤其是三次肖像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抒发情感上起到很大作用,值得玩味。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作者写母亲这一形像侧重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写“我”这一形像则侧重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文章写母亲对“我”的爱,却是在抒写“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过程中逐步展开的。全文以“我”的感情发展变化为主线,从“我”对生活的满足,“我”对母亲的骄傲,到“我”长大后对贫穷之家产生厌恶进而离开家,最后以“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结尾,以感情构筑文章框架,文中许多细小的生活场景和事件同“我”感情的脉络连结起来,巧妙地融为一体,使文章感情真挚,极富感染力。

  二、朗读最后三段,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

  明确:1、对母亲三年来付出的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压力及内心痛苦深深理解。2、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而深深懊悔。3、对母亲的伟大坚强、忍辱负重而感到敬佩。4、母亲对“我”的悔悟感到欣慰。5、“我”在心灵深处对母亲还是感激和爱戴的。

  三、品味语言:

  1、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早落得黄叶随风飘零,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我”的不幸。

  2、有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除了我,谁也不可能看出她心中深深的落寞。——这句话表现出母亲怎样的内心活动?

  明确:母亲“依旧满面春风”与“心中深深的落寞”形成强烈的对照,形象地说明了母亲在人前“以我为骄傲”,巧妙掩饰因“我”不回家而引起的内心的失落。从而表现出母爱的伟大无私。

  3、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动作描写。母亲以她特有的敏感,感觉到了“我”对她的冷漠和对家的厌恶,内心有着巨大的痛苦。

  4、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回来”一词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里的“回来”语带双关,一方面指自己走近母亲,更是指精神的回归、爱的回归。女儿终于理解了母亲。

  四、合作探究:

  1、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小巷是母女俩家的所在,竹棒是母亲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二者都是寄托情感的形象。对它们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

  2、本文以“小巷深处”为题,还不如改为“我的养母”,这样会使中心人物更突出,你认为怎样?

  明确:不能改。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寄托,同时与文章结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意蕴丰富。

  五、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1、谈谈本文选取的事例有何特点?明确: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达情感。

  2、本文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明确:刻画人物,抓住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以及内心描写

  3、本文怎样体现母爱的?

  明确:本文中的小巷深处是母女俩的家,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寄托。

  六、教师小结:

  自古就有一句朴实的话:“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是教我们要去爱自己的母亲。问题:同学们能从“爱自己的母亲”这一基点,去怎样拓展、升华这种感情?

  明确:从文中所表现出的母女之间的真爱这一点拓展开,可联想到:每一个人的爱都应该是博大的、无私的。应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才是爱的较高层次。祖国被比成是我们的母亲,那我们更应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去爱自己的祖国,这是最高层次的爱。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八、板书设计:

  6、小巷深处

  母亲表现:收养弃婴、积蓄买房、改变性格、辛勤劳作、调养娇

  女、鼓励读书、以女为荣、体谅女儿。

  “我”的反应:满足、自豪——厌恶、回避——老婆婆一番话——受教育、悔悟。

  ————伟大母爱、深沉无私。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07-02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01-14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3篇08-09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9篇01-14

《小巷深处》教材设计07-03

《小巷深处》教学素材06-24

《小巷深处》教学实录参考06-27

小巷深处作文11-26

《小巷深处》的课堂教学实录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