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时间:2024-01-24 07:25:22 文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体味文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1

  【课程标准】

  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

  ①文化的概念

  2、理解: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后天养成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感知、分析文化现象,发现文化的内涵的过程,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表现形式,培养学生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文化的内涵、文化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的正确态度,树立重视文化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什么是文化?

  原因:这是学习《文化生活》模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方法:①从社会生活现象切入。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中与“文化”有关的现象;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③教师归纳、点拔。

  【教学方法】

  演绎与归纳相结合;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学法指导】

  研究性学习;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学期,我们要学习政治课里面的第三个模块,那就是《文化生活》。可能有一些同学又在暗想了,又是一个沉闷的学期!但是,如果我们谈谈“快乐女生”,说说nba。那可能就会很有趣。其实,我们一直都在享受着文化,追求着快乐。

  除了刚才所提到的“快乐女生”和nba,你在日常生活中还参与过哪些文化活动呢?

  (鼓励学生列举例子)

  1、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繁华的社会,用我们雪亮的眼睛来窥视着种种文化现象。在我们的'校园中,将要进行什么样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举例,归纳)

  我们现在的文化生活很丰富,那么生活在几百或者几千年前那些前辈们,你们猜猜看,他们有文化生活吗?大概是怎样的呢?(设置悬念,学生探究)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让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生,谈谈海南或全国各地不同的文化习俗)

  我们聊了“文化”这么久,究竟什么是文化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是我们本课要重点探讨的理论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一个热身。(出示判断题:哪些属于文化现象?略)

  2、文化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得出结论)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它是指一种“观念的科学”。

  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那么我们反来过想一下,除了我们人类,别的物种朋友具有这些活动吗?牛弹琴?鸡跳舞?疯狂的石头?(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并且,是要经过人类的艰苦实践,在是社会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那能不能这么说,文化是人与生俱来就有的?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有“文化”?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3)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4)文化现象实际上是精神现象。

  就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来说,它是我们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通过受教育,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教育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现象实际上是精神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选作《周易》的文段)

  点拔:这里的文化有“教化”的意思。

  (引导学生看教材中的两个“镜头”,分析:谁更有文化?)

  点拔:小学生让座,体现出了一种教养;男青年在公共汽车内抽烟,缺乏公共礼仪、教养。

  既然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也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那么文化一定有它独特的魅力和力量。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文化的力量。

  3、文化的力量。

  每当大家在看电视或者参与其他文娱活动的时候,也许家长在旁边唠叨:“看电视可以当饭吃啊?”其实他们说得没错。我们想想,看电视可以抵御饥饿吗?上网可以抵御寒冷吗?很明显不能。但是,我们每每看到一段感人的节目,阅读到一段奋进的文字,都会泪流满面或者血液澎湃?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思考,归纳)

  (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

  (结合课本的探究活动)

  从探究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共产党宣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积极的。但是我们也会经常看到,一些文化导致了严重的社会悲剧。比如受封建思想观念影响较大的地区和个人,如重男轻女,出现不少的社会悲剧。

  (引导学生思考,归纳)

  (2)文化具有不同的形式。从地域看,有中外文化;从时间看,有古今文化;从性质看;有先进与落后文化。

  (3)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的文化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同一文化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影响。

  非常好,我们已经很轻松地把今天的内容学习完毕。下面大家一起回顾一下,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小结)

  【板书设计】

  一、体味文化

  1、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2、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3)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4)文化现象实际上是精神现象

  3、文化的力量

  (1)文化是一直精神力量

  (2)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3)文化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教学反馈与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1.有人说,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  )

  a.否认了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b.否认了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

  c.否认了文化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d.否认了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我国的象形文字告诉我们(  )

  a.文化是自然产生的

  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d.文化就是语言、文字

  3.古希腊哲学家说“人是驯化或开明的动物”,“人是政治生物”,“人是最能够获得最丰富多彩技艺的动物”;后来有人说“人是文化的动物”,“人就是动物加文化”;再后来又有人提出“人不是附加在动物基础上,人一开始就是从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并且是完整的”,“人就是人,不是动物”,“人的本质是文化”。上述材料说明(  )

  a.文化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

  b.文化和人没有本质的区别

  c.先有文化,后有人的产生

  d.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4.如果把刚刚出生的中国婴儿托付给一个美国白人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英语并习惯于用刀叉吃饭。如果把刚刚出生的白人婴儿托付给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抚养,那么他一定是说汉语并习惯于用筷子吃饭。这说明(  )

  a.文化不是遗传的,而是人类在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

  b.人的文化素养的形成完全取决于他所生活的家庭

  c.文化没有国界和地域之分

  d.文化是人与生俱来的

  (二)简答题

  5.如何理解文化内涵?

  (答案略)

  【教后反思】

  (略)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2

  [课堂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识记文化的含义、文化的特征以及文化的形式。

  2 理解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二、能力目标

  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味文化力量,感悟不同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不同作用,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

  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教学难点]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教学过程]

  1.文科学习的基本要求

  (1)上课听的同时必须要参与活动,文科的学习在理解,只有参与才能体会,特别是文化生活的学习,尤其如此。我期末在评价各位的成绩时会加入课堂参与分(10分)。 1

  (2)多积累一些社会关注与我们生活相联系的新闻,特别是对所有公民都有启发意义或是教育意义的现象,请准备一本本子记录,并留有适当的空间作分析记录,要求一个星期记录2个事例。

  (3)知识的记忆是基本条件。政治课的学习必须注意平时加强对课本知识的记忆,这是学习和运用的基础。

  (4)练习是必须的,基本要求是同步完成《学习与评价》,并自己准备一本同步的框题练习册,保证足够的练习量。

  2.《文化生活》教材的体系结构

  《文化生活》的教材分为四个单元:“文化与生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分别对应了课程标准的四个主题,按照“是什么:文化的概念”、“为什么:文化的发展”、“怎么看:民族精神”、“怎么办:文化建设”的逻辑顺序来展开。四个单元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构成了《文化生活》教材的有机整体。

  一、情境导入

  学生活动:视频播放“福娃”动画片。你知道“福娃”的设计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特色?

  鱼(贝贝)、熊猫(晶晶)、奥运圣火(欢欢)、藏羚羊(迎迎)、京燕(妮妮)以拟人化的形象出现,被昵称为“五福娃”。五个“福娃”中,头顶波涛文样的鱼娃“贝贝”是繁荣与收获的象征,“因为水在中国传统中象征着积聚”,传递的祝福是盛世繁荣;熊猫“晶晶”来自广袤的森林,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火娃“欢欢”象征着奥林匹克圣火,洋溢着北京2008对世界的热情;藏羚羊“迎迎”是中国青藏高原特有的保护动物,它身手敏捷,表现了奥运的运动特质和体育的灵动;燕子“妮妮”代表燕京以及大陆海洋和天空的统一体,把欢聚盛会的喜悦带给人们。它们以“北京欢迎您”的谐音命名,将北京的祝福带给世界。

  中国文化里有五行之说,又有很多用“五”象征的吉祥意义,“福娃”的原型和头饰蕴含着其与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的联系,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

  五环是奥运会的象征,“五福娃”的色彩与奥林匹克五环一一对应,在全世界也具有极强的可视性和亲和力,充分体现了奥运文化。

  “五福娃”的设计以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福文化作为整组吉祥物的阐释背景、以可爱的儿童作为标准化造型的基型、以外来的奥运圣火作为吉祥物的“老大”、以五个形象组合成一组吉祥物,这都体现出高贵典雅的'东方文化与活力四射的现代奥运的完美融合。

  其设计既体现了奥运文化的精神,又凝聚了中华文化的风格。

  过渡:从奥运吉祥物“福娃”设计所体现的文化理念,可以看出,“文化”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非常亲近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内涵。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本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钱钟书)

  二、正文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学生活动:结合“福娃”的分析和教材P4的图片,你还能给大家列举一些你所知道的文化形式(现象)吗?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举例:“超女”、“莱卡好男儿”、话剧、舞台剧、杂技、舞蹈、曲艺、音乐、社会主义荣辱观、宗教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仰韶文化”、“玛雅文化”

  学生活动:判断“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不对,艺术只是文化的一种形式) 3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学生活动:请列举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文化现象与大家分享。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A.从社会的角度,有了人类社会就有文化的存在

  举例:如原始社会的“浙江河姆渡文化”、封建社会的“祭祀文化”、资本主义的“竞争文化”、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文化”

  B.从个人的角度,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有文化的存在

  举例:出生前的生育文化(中国的多子多孙到优生优育,西方的人本和生命尊重,不许堕胎)、出生时的文化现象(中国的“三朝、满月、百露、抓周”、西方的洗礼等宗教特色)、成长中的文化(中国是严教、呵护,西方的自由成长)、婚姻的文化、死亡的文化等等。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举例:从一个人的生活中也能看出,早晨在家有小区文化、路上有公交文化、上学有校园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逛街有商业文化、回家有社区文化、晚上偷偷地来个网络文化。

  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学生活动:参照P6的内容,选择你熟悉的区域谈谈它们留给你的文化记忆。

  举例:城市的市井文化、农村的乡土文化、山村的村野文化

  学生活动:不同的自然环境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环境,你能举例吗?

  举例:江南的婉约、山东的豪爽、四川的热辣;川剧的变脸让人感到神奇莫测;东北二人转,唱出东北人的淳朴豪爽;骑马、摔跤等则体现蒙古人豪迈奔放的性格;等等。

  (二)文化是什么

  4

  学生活动:前面我们了解了很多的文化现象,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那就是到底什么是文化呢?请阅读P1/6—7,了解什么是文化,它有哪些特点?

  1.文化的概念

  ──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概念解析:

  (1)动态理解: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如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举例:行为艺术它没有具体的静态产品,动态的行为过程就是文化、艺术表演、精神创作等。

  (2)静态理解:文化是人类具体的精神产品。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2.文化的理解

  (1)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这就是说,文化与人类社会与生俱来。当人类从第一次使用兽皮遮体、保存火种烘烤食物那一刻起,不仅诞生了文化,也从此离不开文化了。

  (2)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有文化。也就是说,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

  举例:知识-文化-素养-魅力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体味文化于心作文800字07-04

《文化创新》教学设计07-02

古代文化教学设计07-28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2-12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12-14

《莲文化的魅力》教学设计08-04

莲文化的魅力教学设计12-16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06-10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