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读后感

时间:2024-01-25 09:16:08 教师 我要投稿

我的老师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老师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的老师读后感

我的老师读后感1

  我今天认真地阅读了《老师,您好!》一文后,被书中优美的语言所感染,印象也很深。

  “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那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苦”。我对这句感悟很深。老师在我们身上花用了许多的心血,他们精心备课,认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我们纠正我的行为习惯,我们祖国正走向繁荣强大。都是因为老师不辞劳苦地为祖国培养栋梁。老师就像春蚕一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用真理把人才塑造,让春晖在心灵闪耀”。教师就像春晖和朝霞,而我就像大地上的一棵小草,春晖洒向我,朝霞染红了我,让我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每当鲜花在幸福的开放,我就情不自禁的衷心祝愿:老师您好!”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来临了,我想对我心中伟大的老师说:“老师,您辛苦了!”

  老师,您的品德树立了我。您的博学传授了我,您的语言感染了我。这一生我不会忘记您——老师。

  前几天,我读了这篇文章被作者深深感动了。我读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看到了和蔼可亲的蔡老师用歌唱的音调教同学们读诗,看到了当我读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走出去,同时还在嘀咕我要找蔡老师”时,我的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蔡老师你好伟大!你用的是什么方法能让同学们如此喜欢你?她从不打骂同学,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一位同学用石板相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教鞭为什么会“轻轻’’地敲在石板上?

  为什么她也笑了?因为她爱同学们啊!只有真正爱同学们的老师才会笑。在假日里,她把同学们带到她的朋友家里,她还让同学们观察蜜蜂,只有像同学们的朋友才会把她的学生带到她的朋友家里。读了“我的.老师”,我知道了作者对蔡老师的迷恋,蔡老师在同学们的心中是个完美的形象。

  今天我读了老师你好这篇课文,感到老师很伟大,老师象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但我们面临重重困难时,老师给了我们勇气,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培养出一朵朵花儿,老师是船夫,她把我们送到知识的彼岸,老师像人梯,她弯着身子,让学生向上爬去成为能人,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在我学习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金老师,她上课言语温和又雅度,抑扬顿挫,当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皱着眉头的时候,她就用生动的故事,深入浅出地让我们听懂,让我们细细的咀嚼,理解,我太尊敬这位老师了。让我亲切地向这位老师问声好,让我向您鞠躬吧。

  学了《老师,您好》这一课,我有很多感触。

  这篇课文通过记叙老师崇高的事业,老师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学习,老师让我们随意踩踏他那痩弱的肩膀,去让我们迎接那金灿灿的奖杯。

  老师像那甘甜的露水轻轻洒向我们这些茁壮的新苗,老师像温暖的太阳照耀着我们这些可爱的向日葵。啊!老师,你为我们架起金桥,又为我们铺设大道,您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啊!如果没有您,全世界的人们就会没有知识的。如果我是诗人,我会写一首诗来赞美老师;如果我是一名歌唱家,我会用一首歌来歌颂老师;如果我是一位舞蹈演员,我会献一段舞蹈给老师。

  每当看到您劳累的身影,我心中就涌起感情的波涛:老师,您好!每当看到您认真的批改作业,我就情不自禁地衷心祝愿:老师,您好!我还有很多话要对您说,虽然话语短少,但也表达我心意。

篇文章——《老师,您好!》。

  在这篇诗歌中写了老师潜心研究教材,精心备写教案,细心批改作业,如同春蚕一样,为学生编织理想的丝线,把一个个幼稚的孩童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代新人,老师的盈盈笑语如同甘露一样滋润着茁壮的新苗,使一代代学生提高了思想觉悟,丰富了文化知识,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从这篇诗歌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老师的伟大和无私,同时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我的母亲很了不起。我的妈妈为了我成长,操碎了心。妈妈付出的爱是我用语言无法表达的。因为在她那个年代的童年,就没有得到过母亲的关怀,一生下来,她的妈妈也就是我外婆忙顾干工分,把我的妈妈整天关在家里,经常是邻居老爷爷和老奶奶照顾。如今的她非常疼爱我,不想让我也像她那么可怜。妈妈是那么坚强,她既要做好她的工作,还要关心我的学习,更要关心我的健康。

  不知为什么,我生下来身上就长了许多疮,尤其是小腿上长了好几个大泡。妈妈带了我去了好几家医院都没有治好,后来听说离家几十里的一家医院可以治好。妈妈不顾夏天的炎热带上我去了,可是花了几百块钱还是没有效果。直至前年的暑假里,在报纸上看到南京市的一家专治皮肤病的医院。来到了这家医院,经过医生的诊断,不是什么大事是过敏,尽量少养猫狗,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消失了。妈妈回来有事做了,整天为我打扫,为我涂药,一天到晚忙个不停,现在果然好了。

  “世个只有妈妈好”,愿我们天下所有的儿女都能关心我们的妈妈:“春蚕到死丝芳尽”,愿我们天下所有的学生都尊敬我们的老师。

我的老师读后感2

  在空余的时间里,爱读书的我从同学手里借来一本书,名叫《老师您好 我的好老师》。

  许多人可能对“老师”这个职业并不了解,但是,有几个人重新定义了这个职业的意义。

  在这本书里,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两个故事:《地震中的英雄老师》和《最后一课》。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什邡市龙居中心小学在地图中查看英语教师向倩老师正带学生们朗读课文。突然,教室开始剧烈摇晃。很明显,这是地震。向倩老师招呼学生们逃生,自己奋不顾身地扑向角落里的三个学生.在教学楼倒塌的那一刻,向倩老师讲孩子们紧紧搂在怀里......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两个孩子还活着,而"雄鹰"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名男子时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这句歌词。地震中,张米亚老师的妻子和他们不满3岁的儿子也被垮塌的房屋深埋......

  四川省什邡市红白镇小学老师袁文婷,为抢救学生,身体被生生砸成两截,脸部血肉模糊。当她被人们从废墟里扒出来时,双手仍紧紧拥着两个孩子...... 而她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26岁 ——《地震中的英雄老师》

  地震无情,人间有爱,“老师”这个词诠释在他们身上。

  2004年国庆长假后的第一堂电路分析课,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晏才宏口气平静地向学生们宣布—他得了肺癌晚期。这个惊人的消息让原本活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沉寂。

  下课铃响了,可晏才宏老师像没听见似的,继续讲课。57岁的'晏才宏老师恨不得将他的所有知识全部告诉他的学生。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当她不得不放下粉笔时,他的眼底闪过一丝无奈和忧伤。

  然而,一周后,晏老师又出现在讲台上。他说:“新老师还没到位,我这次来主要是为了把第一章讲完,以便新老师日后衔接。”那一课,许多学生是含着泪听完的。在晏老师讲课的时候,教室里鸦雀无声。

  临下课时,晏老师向同学们至上最高的歉意,同学们则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住院以后,晏老师想得最多的依然是他的学生。学生们经常来看他,而晏老师就给前来看望的学生当场讲题。他体内的癌细胞扩散,颅内大面积积水,说话时已经出现困难时,他对妻子说:“帮我到学校定一间大点儿的教室,把学生叫来。你带上一杯水,我说不出话的时候给我喝一口,我要再讲一课。”然而,这个心愿至死都未能实现。

  2005年3月12日,晏老师带着对学生的歉意,去世了。

  晏老师去世后,他的学生在网上发表了千余篇悼念他的文章,赞扬了晏老师的教学方式和他的品质。不少学生还称他为“我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晏老师去世后,多位老

  师坦承:“我教书比晏老师还差得很远。”——《最后一课》

  面对病魔,执着于教书,只为学生,“老师”这个词诠释在他的身上。

  老师,您像一根蜡烛,照耀了我们未来的路;老师,您像一位勤劳的园丁,浇灌着祖国的花朵,浇灌着祖国的栋梁;老师,您像一位白翼天使,呵护着我们这些幼小的心灵。

  老师像勤劳的蜜蜂,永无止境地酿着甜蜜的蜂蜜;老师像坚固的人梯,用肩膀为我们支起一片蓝天;老师像璀璨的灯塔,为我们指引人生的方向,不让我们偏离正轨;老师像坚稳的石头,充当我们的垫脚石,让我们登上人生的高塔; 老师像威风凛凛的雄鹰,保护我们不会夭折,为祖国的未来打下根基。

  当你考上大学的时候,你是否还想起给老师看看你的录取通知书?当你到达人生的巅峰时,你是否还想起老师曾给你的启迪?当你也成了老师的时候,你是否想起老师当年的辛苦就为了你能觉悟?

  “春蚕死到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托考古学家的福对我们这样说。你瞧,古代诗人都这么称赞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想我不说你也知道。

  趁着你的小学生的时代,快对你尊重的老师说一声谢谢吧。不要最后让你后悔想到哭!

  “老师”这个神圣的职业:老师教育我们,培养我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岁月和青春年华;“老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在灾难来临时,老师们用他们的沉着,冷静,机智,甚至是鲜血和生命,维护师尊,铸就师魂,为不少孩子赢得了生存的希望和机会,奏响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生命颂歌!老师谢谢您!

我的老师读后感3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认为趁着有时间要多看些书,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在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逐渐对教育书刊有所涉猎,其中我最喜欢《小学数学教师》。

  一本书刊或杂志能够成为读者的朋友,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在我的心目中,《小学数学教师》就是我的挚友。我和它的相识其实很平淡无奇,当我还是学生时,为了走好以后事业的第一步,常常要做些准备,其中有一项就是到校图书室借阅书刊,摘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而这些,我都通过《小学数学教师》获得了,因此我一次次走近它。

  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小学数学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如今,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小学数学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 据了解,《小学数学教师》滋润了无数数学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许多多的青年数学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她的风格十分朴素平实。务实、朴实、平实是其魅力的源泉。朴素、精致、人文是其独具的特点。她的教学点评中肯,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数学教改的冲锋号。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小学数学教师》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因此,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数学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数学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小学数学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意外收获,在这人生的黄金时间,我想我会一如继往地多读好书,在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同时我想《小学数学教师》也一定将与我携手同行,共同成长,共创未来 !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认为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书,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在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逐渐对教育书刊有所涉猎,其中我最喜欢《小学数学教师》。

  一本书刊或杂志能够成为读者的朋友,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在我的心目中,《小学数学教师》就是我的挚友。我和它的相识其实很平淡无奇,当我还是学生时,为了走好以后事业的第一步,常常要做些准备,其中有一项就是到校图书室借阅书刊,摘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而这些,我都通过《小学数学教师》获得了,因此我一次次走近它。

  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小学数学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如今,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小学数学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

  据了解,《小学数学教师》滋润了无数数学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许多多的青年数学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她的风格十分朴素平实。务实、朴实、平实是其魅力的源泉。朴素、精致、人文是其独具的特点。她的教学点评中肯,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数学教改的冲锋号。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小学数学教师》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因此,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数学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数学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小学数学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意外收获,在这人生的黄金时间,我想我会一如继往地多读好书,在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同时我想《小学数学教师》也一定将与我携手同行,共同成长,共创未来 !

我的老师读后感4

  读完钱教授的讲演录,我心中感慨万千。

  一、努力圆梦。

  奋斗几十年,为圆一个梦。钱教授说他自己在60年代有过一个梦:从贵州回南师附中当老师。然因家庭出身不好没有资格,不要说调回南京没有可能,就是在贵州中专学校做班主任都不能实现,于是他南师附中教师终没有当成。时光过去40多年,钱教授终于在退休之后,回南师附中当了一个多月的教师。钱教授说,他为圆这个梦,奋斗了几十年。

  一个人不懈努力几十年,为的就是圆心中的一个梦,这样的奋斗人生,多么令人感动啊。

  我们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心中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梦,但我们有几个人能为之努力奋斗坚持不懈几十年呢?我们从站上讲台那一刻起,不是都有过做一名好教师的梦么?但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不是偶尔也有过懈怠,有过懒散么?为育桃李满天,为教学子成才,为圆我们个人心中好教师的梦,我们只能孜孜不倦的工作,十年一日的努力。

  二、真诚沟通。

  钱教授说,在他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将学生内心深处的善良、智慧等等这些最美好的人性因子激发出来,加以培育和升华,以此来压抑人的内在的恶因子。那么怎样做到扬善弃恶呢?那就是真诚沟通。

  有一次钱教授收到四川的一封来信。那名教师表达的是对北大的一种向往,钱教授很热情的寄了一本自己编的北大的书给他。于是他又给钱教授写信,说:“我想在你的面前不需要伪装什么,今天在我收到你寄来的书时我哭了。原来幸福时也可以流泪,而且这种感觉很美,很美。没有想到你竟然也记得我们,因为我们之间近似于陌生人。……”钱教授立刻给他回了一封信:“你的来信让我感动,字里行间充满了爱,不只是你我之间,我们应该用这样的爱对待周围所有的人。这里有一种心灵的沟通。我们这个社会太需要这样的沟通了。”

  我们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是不是都能蹲下身子看学生呢?都能心平气和的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呢?其实多数时候,我们是以长者身份居高临下的,不说盛气凌人,和风细雨的毕竟还是少数啊。

  三、倾听心声。

  钱教授说,教师有的时候只是需要简简单单地扮演一个倾听者的角色。但是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因为它需要一颗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爱心。

  一名学生用书信向钱教授诉说自己在学校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想自杀,钱教授看到这个孩子的爱美之心,想到她积极的一面,于是给她写信,安慰她,鼓励她,给她讲道理。后来这个学生和钱教授的书信往来越发频繁了。

  女孩当然没有自杀,但钱教授开始思考了,孩子为什么要跟自己说这么多的知心话呢?那是缺少有人倾听的缘故啊。

  我们教师有多少能做到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呢?有时烦了,有时厌了,有时倦了,有时淡了。孩子们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是不是有点罗嗦?甚而至于有时候还觉得是“聒噪”。听孩子把事情讲完,把心里话说出来,既是尊重学生,也是我们老师一颗理解学生爱心的反映啊。

  四、教学相长。

  钱教授说,他有一种理念,就是教学的本质是一种自我发现。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发现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发现自我的过程。这是双向激发的生命运动:学生内心深处最美好的东西被教师激发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己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也同时激发出来,这样教与学双方都达到了一种真实的精神的提升。

  钱教授谈到他到附中上课,尽管他对鲁迅作品已经非常熟悉,但备课时,都要重新看,因为他心里存有中学生这样的对象,重读的时候,对作品就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解读。这种解读实际上有对象存在的.潜在因素的影响。另外在和学生交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都会引发钱教授对这些问题的新的思考。这是一个双向的运动。

  这其实就是一种教学相长啊。但我们有时候却是“今天的你我,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备课笔记一抄几年,教材有变化了,才更新一部分教学内容,“相长”从何谈起呢?有时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不根据学情,不选择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偶尔也做做表面文章,“穿新鞋走旧路”,那种师生内心深处美好的东西怎么会被激发出来呢?

  五、黎明感觉。

  钱教授说,他每教一届学生,甚至每上一堂课,都是一个新的开始,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他自己非常珍惜这样的新鲜感,他称之为“黎明感觉”。他也知道这很不容易,因为任何一件工作,包括教师的工作在内,一旦成为职业,就会产生职业性的倦怠感,就有可能变成“机器”,变成“油子”,所谓“教书匠”就是这样的“教书机器”、“老师油子”。钱教授热爱教师工作,却恐惧于成为这样的“教书匠”,因为这涉及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一个人的生命存在形态,存在方式。

  我理解钱教授为这样的生命存在状态、存在方式,是热情奔放、激情四射的一种美好状态和方式,而不是倦怠的、麻木的、淡漠的状态和方式。

  没有了新鲜感的课堂是枯燥的,没有了热情的课堂是平淡的,没有了激情的课堂是乏味的。我们教师只有让每一堂课都拥有“黎明感觉”,课堂才有可能出新、出彩。

  要拥有“黎明感觉”,教师就要在“黑暗”中探索,要感觉到面前的未知,要设想自己在课堂上将要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这样才会让每一堂课都拥有新鲜感。

  钱教授在《我的教师梦》这一本教育讲演录中说,他会常常想起曹禺剧本里的一句话:“想想你忍不住要哭,想想你忍不住又要笑啊”,这就是生活,教师的生活。是啊,当我们教师在退休之后回忆教育教学生涯时,能想到它忍不住要哭,想到它忍不住要笑,是一种多么心酸而又幸福的感觉啊!

我的老师读后感5

  《我的教师梦》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xx年8月出版的北大退休教授钱理群的一本教育讲演录。读完钱教授的讲演录,我心中感慨万千。书中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他对教育的热爱与期盼。为中小学教师演讲时,他是教育界的老前辈,向晚辈传述自己在教育之路上的耕耘与收获;为大学生演讲时,他是同学们的良师益友,帮助新一代的年轻人指出正确的人生道路;与中小学生在一起时,他又是一位慈祥的爷爷,充满爱心地期盼着孩子们健康茁壮地成长。他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智慧的教育者,用他的梦想点燃每一个人的希望。我体会最深的有以下三方面:

  1、要学会倾听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他们有时需要一个倾诉的对象,需要吐出心中的不快。钱老在书中描述了他曾经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孩子,其中一个女生给他写信说:“我在学校里遇见了不公平的待遇。我的学习非常好,但是我的老师因为我没有关系,没把我分到重点班,我受不了了,我想自杀。”当钱老看到最后这几句话时,简直吓坏了,他想,这孩子真要自杀该怎么办?但是仔细一看,这封信是用了很美丽的信笺写的,这孩子如此的爱美,大概还不会自杀。于是赶紧给她回信,安慰她,鼓励她,给她讲道理。以后这孩子几乎每星期都给他写一封信,倾诉她内心的一切……就这样一颗破碎的心慢慢地走向了健康向上的道路。

  由此可见,倾听孩子的心声是多么重要。但是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因为它需要一颗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爱心。我们教师中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坚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呢?有时烦了、有时厌了、有时倦了、有时淡了。而耐心倾听孩子们把事情讲完,把心里话说出来,才是既尊重学生、又是我们老师理解学生、关爱学生的真正反映啊。套用钱老的话,倾听绝不亚于我们的精心备课,只要思想问题解决了,很多事情就好办了。说到底,“学会倾听”是一种美德,是对学生的一种“绝对尊重”。因为倾听,让学生有了信任感和安全感甚至是归属感;因为倾听,也让教师所特有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

  2、要教学相长。

  钱教授说,他有一种理念,就是教学的本质是一种自我发现。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发现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发现自我的过程。这是双向激发的生命运动:学生内心深处最美好的东西被教师激发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己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也同时激发出来,这样教与学双方都达到了一种真实的精神的提升。

  钱教授谈到他到附中上课,尽管他对鲁迅作品已经非常熟悉,但备课时,都要重新看,因为他心里存有中学生这样的对象,重读的时候,对作品就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解读。这种解读实际上有对象存在的潜在因素的影响。另外在和学生交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都会引发钱教授对这些问题的新的思考。这是一个双向的运动。

  这其实就是一种教学相长啊。但我们有时候却是“今天的你我,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备课笔记一抄几年,教材有变化了,才更新一部分教学内容,“相长”从何谈起呢?有时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不根据学情,不选择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偶尔也做做表面文章,“穿新鞋走旧路”,那种师生内心深处美好的东西怎么会被激发出来呢?

  3、要真诚沟通。

  钱教授说,在他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将学生内心深处的善良、智慧等等这些最美好的人性因子激发出来,加以培育和升华,以此来压抑人的内在的恶因子。那么怎样做到扬善弃恶呢?那就是真诚沟通。

  有一次钱教授收到四川的一封来信。那名教师表达的是对北大的一种向往,钱教授很热情的寄了一本自己编的北大的书给他。于是他又给钱教授写信,说:“我想在你的面前不需要伪装什么,今天在我收到你寄来的书时我哭了。原来幸福时也可以流泪,而且这种感觉很美,很美。没有想到你竟然也记得我们,因为我们之间近似于陌生人。……”钱教授立刻给他回了一封信:“你的来信让我感动,字里行间充满了爱,不只是你我之间,我们应该用这样的爱对待周围所有的人。这里有一种心灵的沟通。我们这个社会太需要这样的沟通了。”

  我们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是不是都能蹲下身子看学生呢?都能心平气和的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呢?其实多数时候,我们是以长者身份居高临下的,不说盛气凌人,和风细雨的毕竟还是少数啊。

  钱老用他一生的思考和实践让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类无疑是有力量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的,人是可以使自己生活得有诗意而又神圣的”。

我的老师读后感6

  继续把读这本书中的点滴感想记录在此。现在正在读另外两本书,感想也很多,而这本书也快忘光了,所以就不再做太多的引申,只把当时记录的要点整理在下面。

  书中某一段提到了碎片化教学。想到英语教学现在真的很碎片,尤其是话题为中心后,语言体系越来越不完整了。既然英语教学的碎片化已成定局,教师一定要挤出时间来,对学生的知识网络做集中的系统化的总结。

  书中提到了教育的许多新变化,想到了教师身上的压力。教育在变,学生在变,教师就要变。不改变不适应,不适应就淘汰啊。

  书中提到了现在的孩子都是数字原住民。即现在的孩子生下来就处在数字化时代,他们对于数字技术天生的适应。这是坏事,也是好事。但如何把这些优势发挥出来呢?我观察不多,思考尚浅。指示感觉到他们玩游戏很溜,手机玩得很活,关注点很宽泛。如何发挥他们原住民的优势,我还不清楚。

  现在的孩子手机,电脑玩得很溜,聊天也很快捷。是不是说孩子们的文本交流能力很强呢。但孩子们现在的口头交流能力如何呢?面对面交流如何?情感表达又如何?示弱还是强?没有数据,不敢断言,给我的感觉似乎要弱一些。比如看见一个亲戚孩子手机聊天打字如飞,但是和我唠嗑确实问一句答一句,纯粹地单项交流,显得很木讷,我也很尴尬。只不过这是不是所有孩子的共性,还不清楚。

  书中有关于“时间截面的成绩”一个说法,很有嚼头。确实某次考试成绩真的.就是学生成长的一个截面。如果想要真的了解一个学生,还真得要历史地看待这个人。比如原先如何,现在如何,将来会如何。这样也许才会真正地了解一个人。

  书中提到了一个蓬莱小镇。蓬莱小镇的意思就是教师把学生的课堂、教室或者学校设计成一个微型的模拟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原先的学校变成一个欢乐的小镇。学生都完全的变成小镇上的居民,他们所花的钱也都是小镇上的模拟货币。在这个小镇上,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体验成长。这个想法看起来挺美,好像是一个乌托邦,但是真正能实现吗?它的作用又是什么?如果你想让学生更好的感知社会,那么现在的社会难道不足以供学生们去感知吗?学校所创造的蓬莱小镇,它和现实中的社会是一样的吗?有了蓬莱小镇的经历,学生就能真的能适应鱼目混杂的大社会吗。?

  书中提到:上海格致初级中学的课程超市,还是很有意思的。关于课程,我做了一些思考,也学习了一些东西,我感到一个学校想要发展,真的需要在特征这方面做出一些创新。格致中学的课程超市其实就是设置多种多样的课程,然后让学生去做一些选择,这个选择是自由的,与学生实际情况的相符合的,所以也应该是学生所喜欢的。但是课程的编译,或者课程的创造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一个学校确实能有足够的人才吗?那么即便是有了创造这个课程的人才,那么也要有执行这个课程的行动者。设计很好,行动者想法好,但是学校物质和精神条件是否具备呢?我们又如何在我们学校开设这些课程呢?这个思考也是很复杂的。

  读书的过程中,忽然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如何解决学生的自卑问题?在我的两个班当中,我感到,学生因为自卑,而不去学习,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的孩子,应该也在十人以上吧。这些孩子当你让他去督促他们时,他会说我学不会,我学不好,我听不懂。虽然他们并不产生太大的干扰,不影响教师的教学节奏,但是课堂没有他们的参与,他们从课堂中得不到任何的教育,这对他们来讲也是极不公平的。如何去鼓动他们,我在课堂教学中也做了很多尝试,比如优点发现,进步鼓励,加细讲解,降低层次的讲解。但,他们本身,就总是觉得,学习非常的难,难于上青天,根本就不想去行动。我的这些努力,只能算是一种失败,虽然我和他们能够做到了仁义至进,他们也知道老师的苦心,可是就是不采取任何行动。这个问题让我困惑了很久,以后的教育中采用什么的办法呢?或者怎么通过家长,通过其他的势力关系来一起帮助他,现在没有任何思路。

  看到了书中说到了平板,联想到几天前,朋友圈中所传播的,说是国家正实行一种策略,要停止手机走进课堂。政策出台的理由:保护学生的视力。但是这种挺好的技术,仅仅因为近视的问题就被排除在课堂之外,感觉这是一个极大的课题。还有什么解决办法?难道让我放弃科技先进的科技技术,不去应用,再走回到几千年前的老路子么?即便那样,我们的孩子视力好了,可是学习效率却很低呀。要是政策出错了还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比如,我又能使用这种手段,我又能够保护你的眼睛,值得思考。

  在汗蒸房汗蒸的时候偶尔看见墙上两句话,觉得写得很好,于是记下来,这两句话是,静者心多妙,飘然思不群想来,说话者,希望,人沉静下来,因为只有沉静的内心,才会灵光乍现,才会有创造性的想法生成然而现实生活中,我的学生当中却有很多夸夸其谈者。这些孩子,只要有机会,只要有时间就要说,仔细分析他所说的话,无非是东家长西家短,根本没有深入,只是一种,语言垃圾,甚至是语言感染,对其他人的帮助,没有什么,也许只是一种娱乐,说白了,就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无端浪费。但这些孩子却很难制止,往往说了一次,还是不行,甚至惹得老师都骂他。正像有位哲人说:教一个孩子学会说话,仅仅需要一两年,但是教会一个人闭嘴,却可能需要一生。想来这句话,就是在告诉你,要学会沉默,要学会闭。嘴闭上你的嘴巴,你的思想快车才会发动,关上这个车门,车速才会提高,否则每天总是吞吐着这些语言垃圾,你永远不会真正的想出一些高妙的起来。

我的老师读后感7

  拿到《我是这样做教师的》这本书,淡绿色的封面洋溢着清新的气息,上面的一行小字“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我只想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有价值的普通人,一个称职的教师,一个最幸福的教师。”朴实的语言,表达着魏书生先生对教育的热爱,对教师职业的诠释。读完整本书,深深敬佩先生乐观、进取的精神,安静、平和的心态,独特、独到的教育观念与方法。于是,感慨着自己这两年走过的支教乡村之路。

  一、坚守成长——内心的自觉

  初到乡村,我深切地感受到乡村教师的“挫败感”:留守儿童是那么多,家庭教育是那么缺乏,隔代教育是那么常见。我不懂那里的方言,我和孩子的爷爷奶奶们无法沟通。我也常听到身边的老教师在说“老师再怎么努力也不行,学生就这样的基础。”“我以前也是这样教的啊,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教了。”在这样的氛围里,我也难以邀约他人一起探讨交流教育和教学的话题。

  于是,我常想,我在乡下的日子会不会颓废,会不会沉沦?容不得我“乱想”,容不得我“偷懒”,学校让我承担一节“省名校名师”的展示课,我的导师推荐我参加镇江市省第二批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培育站主持人委以我班长重任!所有人的关心、扶植,让我知道,不让现实中的困境改变自己,就要不忘自己身为教师的本质,不忘自己身处乡村而面临的童心,不忘自己来时的路,不忘自己要成为自己!所以,身为教师,无论身处何方,无论面对着怎样的环境,知不足而前行,“必须以他自己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

  二、追求卓越——成长的自觉

  抱怨环境不如改变自己。凡事先从自身找原因,反求诸己,总是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总会打开一扇意想不到的窗口。——摘自魏书生《我是这样做教师的》

  在乡村的两年,在培育站的一年,在“师生共读——农村儿童整本书阅读课程设计”的主题下,我以学生的心态先后阅读了多本书籍,聆听了多位特级教师和专家的相关讲座。

  绕梁三日之音,总让我的耳边回响着两个词:儿童、阅读。成尚荣先生说:“儿童研究是教师的第一专业。”朱永新则说“阅读,让孩子成为天使。”以儿童和阅读的视角来看,之前我的小语阅读教学局限于教语文课文,一篇课文还唯恐教得不完整,将星星点点的语文知识碎碎念,多而杂,一地鸡毛,碎片满地;而以往的课外阅读,也只是东一榔头西一棒的随性而为:老师布置,师生两处放任自流,最多写写读后感,出份阅读小报。

  如今,在与一群人共读共学的时光中,我对儿童,对阅读,有了全新的认知和体悟,明确了整本书阅读的体系与规范,苏醒了开展儿童整本书阅读的自觉,也悟懂了个人专业发展的语言所在:以整本书阅读为基点,融合丰富的语文资源,建立起个人的`语文课程实践路径,承载着对儿童的研究,改变孩子,也改变自己。

  所以,在自己班级开展了一系列整本书阅读活动,在读书中,在活动中,“总是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总会打开一扇意想不到的窗口。”我发现,教师专业的卓越,在于自己始终把成长作为一种永照内心的自觉,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在于坚持以学生的自我发现和建构作为课堂的教学理念,不囿于“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观景之境,更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执着追求,登高望远,瞰察教育教学的理念与归途,明确目标与方向,让自己永在教育教学路途之上。心中有儿童,手中有书本,阅读有方法,无论他是不是乡村儿童,一样有收获,一样能精彩,一样可以改变现状。

  阅读整本书,让学生成长,也让自己成长。师生共读,让师生之间的沟通有了桥梁,交流有了更加优雅的方式。

  “抱怨环境不如改变自己。”我想,先生说的就是这个理。

  三、传递成长—专业的自觉

  变换角度思考问题,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拥有一份宽容、豁达的生活态度,不斤斤计较,从自己的小世界中跳出来,人生变得开阔,也便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摘自魏书生《我是这样做教师的》

  农村孩子的学习基础自然是个问题。第一次期中考试就与平行班相差6分之多,41位同学,不及格的有11人,其中还有两位同学是个位数。个别辅导的时间只能安排在中午,因为放学他们都是坐校车准时离校。第二年,我担任六年级语文教学,同样41位同学,同样考试个位数的有两位以上,从未有过的压力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改变角色进入学生心中。尽管每天作业本收不齐,交上来的作业改着改不下去,但是,不去计较他们今天的作业完成了多少,不去纠结他们作业的质量如何,我做的最多的就是表扬——表扬作业中字写得最好的,PPT展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表扬作文写得最棒的,读给大家听,大家来评价;表扬作业一题不少的,表扬坚持写日记的。如此,“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拥有一份宽容、豁达的生活态度,不斤斤计较,从自己的小世界中跳出来,人生变得开阔”。

  乡村的资源,相对于城市资源有优有劣,乡村的儿童,对于城区的儿童,他们,依然是有无限可能的儿童,依然是有着童年梦幻的儿童,依然是有着享受优质教育权利的儿童!作为乡村教师,带不了孩子们去博物馆、图书馆,但可畅游在农田阡陌,菜畦池塘;看不了文物标本,但可听取蛙声一片,蝶舞菜花。

  在魏书生先生的《我是这样做教师的》一书中,我感受到:一个人,一部教育史;一个人,一本活的教育学。身为教师,无论在哪里,都需要不断自我成长,不断传递成长。我觉得这大概就是先生所说的“有价值的普通人,一个称职的教师,一个最幸福的教师。”

我的老师读后感8

  “我现在退休了,回顾自己一生的教师生涯,真是想想要哭,很多次让你要哭,想想又要笑,很多事让你笑,这就是生活的真实,教师生活的真实。”钱老师在《我的教师梦》中如是描述老师的生活。作为入职不足两载的年轻教师,甫一读到钱老这句话,不免感慨万千。像是潮水扑面而来,一下子便被击中。一日读完,三日咀嚼,越想便越是有味,如获至宝,写下这篇文字,抒发浅见。《我的教师梦》是钱理群老师巡回五地,连续15次演讲的教育演讲稿合集。“梦想”正是钱理群老师教育演讲的中心词。而大谈梦想的背后所隐含的是对于年青一代生命的关注,对民族未来的观照。因此,这既是一本以教育专家的眼光和学养来谈教育的书,同时,这也是一个从教四十余年的老教师生命体验中的教育,这是一个人文学者眼里的教育。于是,也就有了钱理群老师的两个教育关键词:“生命”与“立人”。这本书的着眼点始终是处于身体发育和精神发育不同阶段的生命个体,所遭遇的具有不同特点的教育问题。而对农村教育和打工子弟教育的关注,则贯注着教育“平等”与“权利”意识。入职以来,我一直想成为一个好的老师,而好的老师应该是怎样的标准呢,而这本书钱老以自身的教育生命现身说法,深入浅出地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诠释,以下,笔者将从自身出发,从三个方面阐释自身的.感悟。好的老师当是对教育充满新鲜感的,要将教育内化到自己的生命深处。教师的生涯,可能要教许多届学生,每一届学生,每一个新的生命个体,每一堂课,实则都是一个新的挑战,每一个挑战都会带来新鲜感。永葆新鲜也许极不容易,任何一项工作,倘一成为职业,便容易倦怠,可能变成“机器”或“老油子”。如何保持教育的新鲜感,且看先生自己是如何回答的:“你面对的永远是天真的赤子,是最活跃的生命,是渴求知识的年轻人,你从这些赤子身上不断汲取精神养料,汲取生命的元气,你就永远年轻。钱先生说“教学的本质是一种自我发现”,教学过程是学生发现自我的过程,也是教师发现自我的过程,是双向激发的生命运动。教育不仅是面向学生群体,也是面向自身的,是双向的交流、互动。诚如钱先生所言,教学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教师永葆赤子之心,怀着理想主义与济世之怀,教师梦便可像阳光一样照进现实。

  好的老师当是有着独立思想和人格的老师。本书中所有对教育本质的解释,都离不开一个词——“独立”,即有着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笔者认为好老师就是在自己拥有独立的思想丰富的内心的同时去带领学生穿越迷雾走向独立,让学生成为拥有独立思想的一个发展“健全”的人。而这需要教育者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不屑的努力,教师需要时间去培养自己思想独立,再到学生,从学生开始接受教育几岁到大学毕业走出社会的二十好几岁。这是一个漫长的且无法马上立竿见影的一个过程,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还会遇到来自应试教育、家长、学生的障碍。应试教育容不下所谓的真正的对人的教育,家长和学生也不得不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选择更多功利性的教育。并不乐观的大背景下,更加需要有着理想主义情怀和独立思想人格的教师,钱老便是这样的好老师,笔者也愿成为这样的好老师,虽然道路很艰难,但我相信,真正的教师,会勇敢面对这些“有哭有笑的缠绕的生活”。读后感好的老师当是甘于寂寞,能够沉潜下来的“学者”。此处“学者”,自然不是学养如何深厚的专业人才,而是能沉下心认真教学,认真读书,认真研究教育工作,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的教师。一个教师具备高超的教育教学技巧非一日之功,一些优秀教师教育教学技巧的提高,正读后感是由于持之以恒的积累、学习、研究、创造的结果,如我们语文学科,优秀的语文教师把握课堂总是那么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管学生出现什么突发事件,他们都能巧妙引导,让课堂因生成焕发精彩,这就是平时几十年如一日地利用空闲时间读书,写教学总结的结果。一个教师只有具备雄厚的知识诸备,方能在教学上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在课堂上运筹帷幄、潇洒自如,而知识储备的最佳途径,在钱老看来便是“沉潜十年”。何为沉潜,他说:“‘沉’就是沉静下来,‘潜’就是潜入进去,潜到最深处,潜入生命的最深处,历史的最深处,学术的最深处。

  要深潜,而且要十年,就是说要从长远的发展着眼,打好做人的根基和学术的根基,不要被一时一地的东西诱惑。不能‘三分钟热度’,要知难而进,要坚持到底,要有一种韧性精神。”虽然这个社会是浮躁的,像笔者一样的年轻教师,生活的重压和现实的诱惑,两者都在拉扯着我的梦想与耐心,但我也愿意沉潜十年,毕竟,我还有像钱老一样的教育梦,毕竟,这世界上每个人都要有点追求。最后,不妨回归到本书的母题,先生书名为《我的教师梦》,可先生的教师梦中,还隐含着一个教育梦。先生实际上在理念之中给年轻人构建了一个美好的城邦,这是一个虚幻的境界,却同时也展示了一种美好生活的可能。他的梦不是当下就能达到的,但却可以通过不断追寻而逐渐靠近。他的梦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梦,希望有一天在这块色彩缤纷活力四射的理想校园中,有循循善诱充满爱心的教师,也有丰实而生活的教育资源,还有善良民众和淳朴的社会风气;这里的学生充满生命的活力,这里的教师都可以获得个人精神价值的提升。这个梦依靠谁来完成,未来的教育依靠谁,想来我们年轻的老师,每一位都责无旁贷。先生的教师梦是为中国的学生而做的,而学生的梦需要每一位教师去建筑。我愿沉潜十年,努力半生,以个人微薄之力,为建成“教师梦”的广厦添砖加瓦!

我的老师读后感9

  读这本书,最先读的文章,就是钱梦龙老师为本书写的序,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在钱梦龙老师的文字中,隐隐看到一位机敏与奋进的教坛新秀一步步的走向语文名师。在这条路上,除了天生的文字敏感,我更看到了锲而不舍的勤奋与刻苦。接着拜读的就是肖培东老师的后记《浅浅深深,语文是你》。在肖老师的深情文字中,触摸到了母亲、父亲和老师,在他娓娓动听的文字中,我更感受到一颗语文老师的敏感与勤奋。

  然后开始细细品读这16个课例,但是因为这些课例中的的一些文章不是苏教版中的文章,自己并未上过课,所以感触不是特别深。但是《孔乙己》与《一双手》这两堂课,我是现场聆听了肖培东老师的演绎的,所以再看课例,感受格外真切。听了这两堂课,又看了这16个课例,在看到黄厚江老师对《一双手》点评的时候说到“一节课是一条流动的小溪”,我脑海中突然冒出了这样几个字“流水不腐”。

  是呀,也许因为肖培东老师天生对文字的敏感,使得他的课有个特色“读”,“读”貌似真的很浅,只是读出来,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都会要求学生上课声情并茂地朗读。我们甚至有板有眼地要求学生:一读字音二读节奏三读情感,在我们“预谋”好的课堂节奏中,在我们有条不紊的进程中,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学生对文字的情感把握,好像只能靠学生的意会了,我们实在无法言传,于是,文字敏感度高的学生,貌似意会了我们要传达的感受,于是声情并茂的演绎了我们的期待,而有一部分学生,好像只能在群体的朗读中感受到似是而非。在肖培东老师的《孔乙己》一课中,“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借此细细推敲酒客们的对话;“哦”字被师生反复来朗读,甚至一个“!”也被反复来揣摩。在标点符号的揣摩中,师生共同朗读让课堂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肖老师说他是在浅浅的教语文,但是语文本身不是就应该关注文字本身么?那么,我们语文老师是不是都可以按照肖培东老师这个方式来教语文通过朗读来触摸文字,把握情感,分析主题呢?其实,好像也是可以做到。我们可以抛弃一板一眼的读书节奏,开始来关注文字,但是为什么在我的课堂上呈现的是支离破碎的一个一个环节,却缺少了肖培东老师这样让人舒服的行云流水的一堂课。在这条小溪中,自然而然的就推进到了下一个环节,毫无做作之嫌。这当然源于名师灵动的语言,源于他们深厚的积累,更源于时时刻刻对课堂的研究。我们在本书中看到肖老师讲《孔乙己》,更有幸聆听了徐杰老师肖培东老师同课异构《孔乙己》。应该说,肖老师公开讲《孔乙己》不是一次两次了,应该手到擒来。可是,在与徐杰老师同课异构时,肖老师却从另外一个角度——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讲这一堂课。不知道是不是名师,所以特别有底气呢?还是肖老师更愿意自我突破呢?

  今年我教到第二轮,所有的课文我都是第二次教。关于朗读,没有特别的研究,只是按部就班的进行。现在上课的时候,我有的时候会翻阅以前的教案,忙的时候会直接照搬。上完课,暗自心生不满。在课堂中,总有一种生涩的凝滞感。于是,看到行云流水的课堂,顿生艳羡。所以我想光上课,没有提升,可能上100遍也还是老样子。可能这也就是邓虹老师说的,自己也应该同课异构吧。停滞在一个地方,永远不会前进。像溪水一样,也许前进缓慢,也许前进困难,但是只要肯努力,就能前进吧。时刻在备课的肖老师,永远是我的榜样。只有流动的水,才能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否则就是死水一潭。

  肖培东老师上课,谈吐精妙,可谓字字珠玑。作为一名愚钝的语文人,对于肖老师,我估计只有敬仰的份,此生也没办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人和人对文字的敏感度还是有差距的`。但是,对语文的勤奋与执着,好像不应该有差距吧。在钱梦龙老师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那个围着格子围巾,颇有五四风范勇敢前行的肖老师,在几年的时间中一步步成长。诚然,可能肖老师天赋异禀,但是如果没有他踏踏实实一步一步的脚印,恐怕早已迷失在众说纷纭的理论中去了吧。

  在肖老师的博客中,我们看到他的儿子六六的文字,一板一眼,有规有矩。在肖老师的文字中,我们感受到一种柔软与温暖。母亲的柔和,父爱的深厚,老师的殷切,都流动在肖老师的笔端,他的文字灵动而温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能教学生写作文,自己笔端也能流淌出美好与善良,多么和谐的一幅场景,读后感《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言传不如身教!肖老师用自己的文字彰显了一位语文老师的功力,也默默展现了内心的那一份情怀。作为一名语文人,站在台上高谈阔论,恐怕不及一篇下水文来的更为实在吧。虽然,功力尚浅,但是更需要努力。还好,我醒悟的不太晚。

  读一本书,读名师,更好像在读自己。

我的老师读后感10

  暑假期间拜读了叶圣陶老先生的《如果我当教师》一书,对叶老先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叶老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众所周知,他的《古代英雄的石像》曾被收录在中学语文教材当中。而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我们却知之甚少。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回首历史,叶老躬身从事文化教育工作70余载,深思慎取,博采众长,总结、提炼和积淀出丰厚珍贵的教育思想。这本书通过七个专辑分别阐述了叶老的“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的教育本质观;“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的素质教育观;“教育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哲学观;“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的学生主体观;“德育总跟智育、体育结合在一起”的全面发展观;“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是“应付生活的工具”的语文教育观;”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的师表风范观。这些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仍有着指导意义。通过本书的阅读,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使我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新的、深层次的认识。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培养健全的公民

  叶老认为“教育”一词,有一句话概括就是“养成好习惯”。怎样才算养成好习惯了呢?他认为能使才性发展的是好习惯,能把事情做得妥善的是好习惯,能使公众得到福利的是好习惯。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在做人做事上获得积极的、有益的经验,并用以指导他的生活。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益的健全的公民。叶老还认为这种教育不是靠教师的指令来实现的。他认为要想使学生养成好习惯必须从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上养成学生的好习惯,而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中必然要有老师的示范作用在里面的。老师要做到凡是希望学生去实践的,老师一定要实践,凡是劝戒学生不要做的,老师自己一定不做。我们常要求学生不要随地吐痰为,要保持卫生。老师就首先要保持卫生整洁。作为班主任,早晨到校看到学生在自习,可班级地面有不整洁的地方,不是先来训斥学生为什么不做好值日,而是亲自拿拖布把地拖好,这样值日生下次就一定会把地面拖干净了再自习;看到走廊地面有纸团,我会俯身去把他捡起来,这样学生看到了也会去这样做了,而且会注意下次不再乱扔纸团了。这些虽然看似生活中的小事,但教育无小事,生活无小事,将来学生走在大街上就不会乱扔垃圾,公共场所就不会随地吐痰了。所以作为教师,我必以身作则,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为社会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公民。

  二、善于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叶老认为: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所谓的这个“不需要教”就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我们习惯于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让你学的你必须会,我教给你的知识你必须要背的滚瓜烂熟。实则我们都陷入了把“学习”当做“记诵”的误区。在叶老的指点下我才真正意识到学习决非记诵这么简单的事,记诵只不过是个开端,要把记诵的东西融在生活中,使它成为精神上的血肉,从而用以指导生活,这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我们都被中考和高考的紧箍咒束缚着,只注重学生成绩的好坏,而忽视了学习的实际功效及学习的目的所在,不免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观能动性才是我们做教师的尤其应该重视的'。我们不能总是把学生抓在自己手中不放,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动脑,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把握好。学生自己能想得通的,说得清的,就不必教了。而当学生想不通,说不清的时候,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时老师再加以指点,学生就会像久旱逢甘霖的庄稼一样蓬勃生长。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知变、求变、善变的创新精神。

  三、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书中把受教育者比作种子,确是很贴切的,种子要发芽必需要有适宜的土壤、水分、光照、温度等等,所以要想使学生能茁壮成长,我们必需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充足的养份。但这还不足够。种子发芽后,还要给他除草、除虫,使他们健康的成长,而不至于长歪了,这样最终他们才能成为颗粒饱满的有用之才。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单纯的把学生看作是只用来装东西的“空瓶子”而是具有生命活力的生活体。在教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需求,要给受教育者提供陶冶品德、启迪智慧、锻炼能力的种种条件,让他们能动地利用这些条件,在德智体各方面逐步发展成长,成为合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

  四、教师要以身作则,作为人师表的典范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各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并不是简单的事,而应该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所以教师要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不让学生做的,自己一定不做;不让学生说的,自己一定不说。教师要以身作则就必须要不断修养自己的学问,修养自己的品性,才能成为为人师表的典范,才能不断地培养出更多的有健全人格的人。

  借用书中的一句话“知识学问无止境,品德修养无止境。”作为一名教师要“为人师表”就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师。

我的老师读后感11

  有一种阅读叫含英咀华,有一种爱叫厚德载物,有一种教育叫坚持就会创造奇迹。

  ——题记

  叶圣陶先生的《如果我当教师》就是一本需要一读再读,反复推敲与琢磨的书。在晋庄中心校的推荐下,这本书我已经读了两遍了,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感受;每一次读,都有不一样的思考。

  《如果我当老师》中的文章朴质无华,却道出了为人师的真谛。编者的意思是“重新”发现叶圣陶,而我读起来,感觉是重温了一下现在提倡的教育理念。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是我们在平时读到的教育论著中,有很多引用叶老的话语的;二来也说明叶老作为一名教育家,他的思想是超前的,与现在课程改革提倡的很多教育理念是“不谋而合”的。这本书从“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的”教育本质观;“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的素质教育观;“教育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哲学观;“德育总跟智育体育结合在一起”的全面发展观等七个专题阐述了教育对学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为一位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教育。虽时隔数十载,这些教育思想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工作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大家拜读。现将本书中的一些精彩内容和自己的思考感悟与大家分享交流: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叶老认为“教育”一词,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养成好习惯”。而本书开篇的两个专题分别是“学校教育应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和“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两点看似是独立的,但实则是相通的,因为良好的习惯能够使人一辈子受用。在书里,叶老先生主要强调了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他在书中提到:“无论怎样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两回,而不能终身以之,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只有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经常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花了很多的时间,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结果还是没有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答案就在这里,就是没有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当做常态工作来抓,没有做到持之以恒。叶圣陶先生说从小学开始抓学生的习惯养成,一直抓到中学,历时十年。因为学生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长期行动。用十年的漫长付出,才有可能等到花开。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要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要一个一个地提醒、引导,抓反复,抓落实,持之以恒,直到抓出实效为止。就学习而言,首先应该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目前中小学生的书写水平普遍较低,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让教师们头痛不已。因此,学生入学后要养成的第一个好习惯就是将字写得规范工整,整洁漂亮。只有扎实走好了这关键的第一步,其他学习习惯的培养才有意义,如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主动预习的'习惯、等等。其他方面比如劳动、卫生,节约、团结合作等等也是如此。叶圣陶先生说“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其中蕴含的道理,不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吗?这些,才是受教育者一生受用的东西!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做人,才是合格的公民。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勤于笔耕的教育家,叶圣陶一直在思考,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在这漫长而艰辛的育才过程中,少不得对学生们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芸芸学子们的思想品德课该怎么上?叶圣陶真诚希望这堂“大课”,不仅学校要上,而且也要“搬进”家庭、“搬进”社会,各方各面通力协作,才能“水到渠成”。叶先生创造性地衍生了思想品德课的内涵与外延,认为,课内所有的知识课和技术课,课外的种种校内校外活动,实际上都有培养好思想、好品德的作用。只要老师教得好,引导得好,学生学得好,活动开展得好,就不必另加什么“思想品德的尾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其思品、其德操,就会受到濡染,在这种春风化雨般的精神润泽下,他们的思想境界就会不断得到提升,品德修养也会不断得以增强。这样的思想品德课,让学生们既可感可知,又入脑入心,又有几人能拒绝呢?

  今后,我也必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放在工作的首位!利用一切教育时机,注重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文明习惯的养成。希望我们的学生在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对生活的追求。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是同读一本书,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这是我的感悟,也是我满满的收获。很幸运地与《如果我当教师》这一书再次相遇,犹如在茫茫书海中,看见了一盏温暖的航标灯,照亮我前方漫漫修行路。

我的老师读后感12

  因缘际会,得到了一本叫做《我的老师》的书。这本书的封面很有意思,泛黄的相框一般,署着《老照片》编辑部的名。里面收录了梅兰芳等几十位各行各业大儒笔下各自的老师们。都是这些名人名士,从回忆的角度,用细腻的笔触,将他们与老师们的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在游走于这些或有趣或感动的故事中的同时,我的记忆闸门也被打开,我也有几位难忘的老师介绍给您。

  同看一本书的老师。19xx年,我上小学3年级,那时候小学在村子的东北角,大多数的老师都是民办教师,由于当时工资低,多数老师们上学前放学后都要到坡里干一阵子活的,所以脸大都黑黝黝的。其中有一位最年轻的,大约是刚刚毕业不久的缘故,面皮最白净的老师,姓纪,很受学生欢迎。当时他在我们班包班。语文、数学、自然、音乐、美术等科目都由他一人来上。我小时候聪明伶俐,除了不喜欢写作业,成绩还是可圈可点。拖我那高中毕业当大队文书父亲的福,家里有不少闲书。于是,一天早上,刚刚小学三年级的我,偷偷摸摸把一本砖头厚的《敌人》藏进了书包,顺到了课桌洞里。(由于年代久远,大约是这么个名字,实在想不起书的内容,当时年幼,也不记得作者是谁,网上搜索,一无所获。)全班24个人坐在一间空荡荡的大教室里,我不知哪里来的自信,竟然认为只要我动作隐蔽,老师就不会发现正在看课外书的我。老师在课堂上没收了我的`书,我忐忑不安。一来怕被老师惩罚,因为我毕竟是违反了课堂纪律;二来怕被老爹骂,因为我弄丢了他的书。老师罚我写作业,痛苦;父亲跟我瞪一下眼,我就吓得哆嗦,更是痛苦。我在两种痛苦中辗转几天后,老师竟然把书还给了我。问我:“这书你能看懂吗?”“不太懂”,我望着纪老师红红的眼回答。后来想想,纪老师应该是熬夜看书了。砖头厚的书,几天就看完了,估计纪老师还想跟我探讨一下书的内容,不过对于一个年仅9岁的三年级孩子来说,应该探讨不出什么结果来,故放弃了。“以后上课不准看,带回家去。”我点头如捣蒜。万岁!老师没生气,老师没罚作业,书也回来了,太棒了,老爹的眼神也不用承受了,简直完美!从那以后,听老师话,除了上课不看,下课的时候,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所有的时间,我都交给了书。阅读,促进了我语文成绩一路直升,居高不下,以至于在以后的求学路上,即便是其他科目成绩稳步下滑的时候,语文成绩仍然在班内傲视群雄。感谢纪老师当年的不罚之恩。很遗憾,这位老师后来就辞职回家做起了倒卖蔬菜的买卖,依托着咱们的菜篮子,没几年就翻盖了新房,买了小车大车,不知还记得我这个上课看闲书的学生吗?

  最酷的老师。我是85后,“酷”这个词儿,在20xx年那会儿刚从韩国翻译过来,一时风靡校园。当时的我上高二,我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姓李。他是一位40岁左右的男老师。由于发际线太靠后,所以有着大大的、光亮的额头,其余部位的头发又不听话,生生长成了“爱因斯坦”。瞧,我这位老师的外表和“酷”这个字,八杆子沾不到一边。但是,我老师的脸上从来都没有过任何表情!真的,相信我,你并没有看错,生气时,没有表情;高兴时,没有表情!我之所以会写他,是因为我让他在同学们面前终于笑了一次,至今印象深刻。前文也说到,我语文成绩特别好,也算是各位语文老师们的得意门生了,所以老师对我颇有一些爱惜之心。课堂上学《茶馆》一课,课前有大约10行左右的主题思想。李老师就让我们背诵。其实我读两三遍就背下来了,所以在老师检查了几位比较好的同学尚未背过时,我就用眼神热切地示意老师我可以背。终于,老师把我喊起来了。我非常流利地把长长的一段话慢慢吐出,在最关键的——“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一句翻了车,背诵成了“一个小茶馆就是一个大社会”。当时的教室里,正弥漫着怕被抽到的紧张气息,我这关键的一句错字,令紧成一根弦的同学们捧腹大笑,李老师也一下“破功”,哼哧一声笑了出来。同学们更是大喊:“看!老师笑了,老师竟然会笑”!整个教室一片欢乐。至今想来,仍十分有趣。

  最令我出糗的老师。这位老师的模样可真是深深地刻在我脑海里,一辈子不会忘记。这位男老师姓王,矮矮的个子,在我高三时教我英语。英语,可谓是我学生生涯的噩梦。语法一窍不通,单词又背不过,若“英语不及格,说明我爱国”这一歪理能成立的话,我可是爱惨了咱们祖国妈妈。临近高考,每天都做大量的卷子,我的英语分数惨不忍睹。那节课堂上,王老师在黑板上抄写了一篇短文,让同学们改错。他边抄,同学们边笑。因为里面的语法错误数不胜数。刚开始我没有意识到什么,同学们笑我也笑,笑着笑着,看着文章眼熟。哦,原来是我的作文。我被叫了起来。临近高考的大姑娘了,脸皮很薄了。却不得不在老师的恨铁不成钢的数落中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抽噎着,用完了周围小伙伴的所有卫生纸,就差放声哭出来。从此更是对英语深恶痛绝。英语也对我毫不手软,连续两年研究生考试都是英语分数受限。我与英语的战争,以我举白旗结束。于是我奋发图强,考上了语文老师,这辈子,都会为汉语的学习而努力奋斗。至于英语,惟愿今生今世再也不打交道。

  时光匆匆过,转眼数十年。我成为一名老师,也有6年多的时间了。奈何因为总任教低年级的缘故,我的第一届学生刚刚升入7年级。学生时代总是最有趣,最想去回忆的时代,老师更是伴随着一级一级学生们,送走一批,又迎来一批,在学生们的大脑里刻画上一些知识,留下一些回忆。

  想念我的老师们。

我的老师读后感13

  说到阅读改变了什么?当刘老师给我这个主题让我准备的时候,我就开始思考,阅读到底改变了什么呢,很惭愧,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我的阅读量逐渐的下降。忽然间一想,似乎除了写论文必须要看书之外,我好像很久都没有认认真真地读过一本书了。但是仔细去想,阅读还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下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个人的一些切身感受。

  首先,阅读改变了我的人生方向

  我不敢说,阅读真的改变了我的命运,但是阅读确实改变了我的人生方向。在这里,我要先穿插一些题外话,我想我能够喜欢阅读,能够静下心来品读一些我喜欢的书,与我这二十多年的学习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父母从小就教育我,读书是我唯一的出路,所以,我不顾一切拼命地学习,终于一路走了出来。在上学的过程中,在老师的影响下,我爱上了读书,也正是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想如果我没有从小学念书到初中,再到高中,到大学,到读研,我现在应该和大部分的小学同学一样,在村里找个人相个亲,然后结婚、生孩子,平日里除了带孩子就是和一群小媳妇们一起在棋牌室搓着麻将,绝对不会拿着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认认真真地品读,更不会对老舍的《二马》有半点兴趣,甚至谁问我钱钟书的《围城》写的是什么我想都不会知道。在上初中的时候,村里的同学开始陆陆续续地退学,步入到打工的行列中去,街坊邻居也会劝母亲,一个女孩子让她读那么多书干吗呢,早晚是要嫁出去的。但是母亲并没有受这些闲言碎语的影响,依然决然地支持我上学,我才有机会去了解到更多的好书,才会对更多的文学作家感兴趣,才能够废寝忘食地去读一本喜爱的书。也正因为如此,我想说是阅读改变了我人生的方向。

  其次,阅读改变了我的生活

  阅读改变了我的生活,在这里我主要想说,阅读是我生活的调味品,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回想以往的生活,初中,高中也有读书,但大部分是为中考高考做准备。读书是为了摘抄优美词句,以至于高中毕业摘抄本就积累了十多本,渐渐的读书便成了一种习惯,当学习学累的时候,捧一本《读者》、《青年文摘》看上一两页,就觉得很满足。因此,中学的时候,阅读不仅提高了我写作的水平,同时也给枯燥的学习增添了不少乐趣。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开阔了我的视野,改变了我看问题的态度,让我更下定决心,要更加努力地完善自己。

  上大学时读的书最多,也最喜欢读书。这得益于我的几位老师,教现代文学三十年,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的老师都非常有魅力,他们在课堂上的讲解让我陶醉,让我课下迫不及待、想尽一切办法去借到书看,尤其是大一一年,看文学作品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当老师讲到老舍的时候,图书馆里有关老舍的文学作品就会被抢完,无奈,我们只能跑到工学院找同学去借书。看老舍的《二马》,跟着作者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他的其它作品如《小坡的生日》、《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赵子曰》、《老张的哲学》等,都有认真地看,他的作品恨不得全看完。当然看的书远不止这些,还有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以及《灭亡》、《寒夜》、《死去的太阳》等,余华的《兄弟》《活着》以及西方文学作品《简爱》《红与黑》《傲慢与偏见》、《飘》等。跟着作者一起悲欢,沉浸在书的海洋里,享受着这份独有的`快乐。读书让我生活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更加的充实、有意义。

  阅读,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阅读开阔了我的视野、开阔了我的心胸、同时,也提高了个人的文学素养。来到广州读研究生以来,我的生活一直是忙碌的,忙碌的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追求些什么,忙碌的很容易狂躁,忙碌的让我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但是只要拿起一本书,认真的去看,心就会慢慢静下来,那种心灵的宁静是上网,扣手机所不曾得到过的。

  最后,我要说的是阅读改变着我的工作

  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我发现,现在的语文老师得是一本活的百科全书。翻看现在的小学课本,很多老师应该也有深切的体会,如果不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很多东西很难讲清楚讲明白,课堂也很难生动有趣。阅读其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无形中提高了每一位喜爱读书的人的知识素养。就好像我们讲到第三单元有关大自然的启示,如果没有平时的阅读,我不知道原来越野车是人们从袋鼠身上获得启发而发明的,坦克是是人们从贝壳坚硬的外壳上获得启发而发明的。更不清楚到底哪些动物认识路,哪些动物不认识路。然而这些知识是孩子们学习时所遇到的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平时阅读的积淀,我想我也不可能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很生动有趣地给孩子们讲清楚。上次叶校提到在思品课上给孩子们讲丝绸之路,我是由衷的敬佩,如果没有平时的阅读,我想很难讲的生动有趣。在教学的实践中,我深刻的意识到阅读带给我的帮助,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想把课堂变的更加生动、活泼,让学生们感兴趣,这就需要我们广博的阅读。在阅读中装满自己的一桶水,才能在教学的时候给孩子们满满的一碗水。

  阅读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改变着我们的心胸、视野、素养,改变着我们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让我们一起来阅读,用阅读来点亮心灵吧。

我的老师读后感14

  读完钱理群教授的《我的教师梦》后,心中充满了感动,感动于他的教师梦,感动于他的屡战屡挫,屡挫屡战,感动于他对打工子女的那份真诚,更感动于他在教育失真的状态下,大胆喊出的教育理想。现将自己一些浅薄的认识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知识与文化的传承

  书中说道:“应试”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目的和内容,……一切不能为应试服务的教育根本无立足之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传授的知识多而交流的文化少,以至于少数民族的大学生们说学民族语言没用,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他们需要的不是民族语言的传承,而是如何熟练地掌握汉语和外语的问题。钱教授说这是认识的错位。是啊现实中又有多少这种认识的错位呢?人们都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可现在这种非物质文化有多少在失传,我们国家现在正在花大力气挽救这些文化,可为了应试,为了就业,我们的大学生却不愿去学本民族的文化了,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前不久,看到过一篇关于知识和文化的文章,文中说,知识并不等于文化,文化是一种民族的传承。文中列举了一件事例,在某中学放学后,一日本外教感慨地对中国的同事就:“在这个时候,我总是感到孤独。”同事问:“为什么?”“因为这么多的学生,放学走时没在与我说再见的,他们有的.唱歌,有的聊天,还的的谈恋爱,只有一个学生用英语和我说拜拜,还是马来西亚的留学生。”中国教师解释说:“一直都这样的,因为孩子们太累了。”日本外教说:“不对,在日本与老师道别时必须鞠45度的躬才行,否则就视为没文化,要是连续三次不与老师道别是要记大过的。在日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礼仪文化,也就是孔子,孟子里讲的礼仪之道,这是一种文化,知识并不等于文化。”那位中国的教师听了,颇多感慨,我看完文章也是感慨万千。想想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是否将我们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也传承下去了呢?我们是不是也淹没在了应试教育的洪流中了呢?

  二、现实与梦想的纠缠

  书中说道: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具有乌托邦性的;学校,也包括大学,本应该成为年轻人的梦乡。可这个梦乡现在却成了很多孩子的恶梦。

  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一切都为了应试,为了就业,人生的四个季节颠倒了,少年该狂的时候却老成了,老年人反而是狂起来没完了。书中说过,中小学教育的最大任务,就是创造一切条件,使孩子们能够尽享“成长之美”,可在应试的教育下,孩子们失去了好奇、探索的权利,离开了思维的发源地----大自然,失去了童年的欢乐。在大学里,知识更是当作了商品来买卖,到处是急功近利的行为。

  现实是如此不堪,但我们的教育是指导社会的,而非追逐社会的,我们做老师的还得保有自己的教育梦想,为孩子们打开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为他们创造一个“精神的家园”。薛瑞萍老师为了自己的梦想放弃了各种评优,被人称作“薛弃权”;陈琴老师为了自己的梦想拒绝上“公开课”,忍受十几年不评职称的不公平待遇。这些名师为了自己的教育梦想,为了心中的那份信念,更为了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他们默默地奉献着,背后的辛酸和艰难是我们无法想像的。在现实与梦想的纠缠中,我们该何去何从,值得深思啊!

  三、文理融通

  钱教授说,知识面的拓宽,同进意味着人的视野、胸襟、精神世界的扩大,就可以民现各类知识。他还说老师要成为一名杂家。关于这一点我深有同感,作为老师,尤其是小学老师,孩子们对你的敬仰之情可以说是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你适当地展露一点你所教学科以外的知识,他们就会惊叹不已,对你的崇拜又加深了一步。

  我现在是一名语文老师,但我曾经教过数学,所以有时候数学老师一忙,就和我说:“让学生做张试卷,做完后你给他们讲讲就行啊。”,我说:“你不怕我讲错了。”数学老师部是对我笑笑说:“你还能讲错了?”所以我教语文后也经常给学生们讲数学,刚开始学生们确实是怀有怀疑的情绪,可等我讲完了,他们用崇拜的眼神看我,那感觉到真好。

  教《品德与社会》课时,迫使我一次又一次的充电,因为这门课真的是包罗万象,有疾病知识,有京剧知识,有地理历史知识,有民族风情等等。刚开始,我让学生们自己搜集资料,结果效果并不好,学生们只是为搜资料而搜,搜来后根本不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资料搜了很多,知识学得很少。于是我就开始了自我充电的过程,我将每堂课的知识尽量内化、吃透,这样学生在说自己搜集的资料时,我加以引导、点拨,学生们也就很容易记住知识点了。

  这样的杂家老师也会让学生对各方面知识感兴趣。那时我班的学生们有的开始和我讨论中国历史,有拿中国交通地图和我讨论交通线路的,还有的从上初中的姐姐哥哥那里借来生物课本和我讨论草履虫的。看来一个杂家的老师,会让学生们也变得丰富起来。

  这本书中不仅有教师梦,还有做人的道理,做事的原则,有对现实的抨击,也有对理想的追求,它犹如春风化雨植入我的心田。

我的老师读后感15

  读了莫言的《我的老师》,直白平淡的言语却深刻地勾勒出作者小时候的那几位老师的形象。几位老师中,令作者印象深刻的一位是丁老师,因为她为作者奠定了坚实的语文基础;还有一位王老师却是令他终身难忘的——即使这位老师只教过他们半个学期的体育。为什么?因为这位王老师触碰到了作者孩童时代的心灵。“王老师通过一件小事发现了我内心深处的良善,并且在学校的会议上会我说话。这件事,我什么时候想起来都感动不已。”从这句朴实的话中,我能感受作者深深地感激。是啊!当周围的人都选择将作者归类为坏学生时,这位王老师却能通过一件小事情发现不一样的作者,发现他心里的爱。我相信,也许正是由于这一份相信才激发出了作者更多的爱和向上的力量。

  其实,当我读着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想起了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姓周,一位女老师。时光流逝,尽管我再没见过她,但是她美丽的脸庞和温暖的笑容总会经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当我因为“胆小”而被第一位班主任老师剥夺上课喊起立的资格时,我心里变得更加自卑;而周老师能发现这个“秘密”,并且给予了我鼓舞和机会,让我觉得眼前的难题其实真的不值得一提。我的心中充满了力量和爱,一种被相信的爱,一种被鼓舞了的爱,是一种充满感激的爱,而现在,我希望自己能有一双闪亮的眼睛,善于发现;更希望自己能够将这种爱传递下去……

  现在我有一个学生,我会亲切地叫他果子。记得刚开学的时候,面对他,我真的可以说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我伸出5根手指头问他:“这是几呀?”于是果子同学首先会停一会儿,慢慢的伸出右手,有慢慢地用拖着长调数着:“1~ 2~ 3……”那是我就纳闷了:难道这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吗?当你再问:“3加1等于几啊?”又慢慢地伸出三根手指如前面所说的那样先来数一遍,再多加一根,最后得出结论是4。这个孩子的反应以及接受能力都较别的孩子差一些。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可能过于急躁了,给他讲题目的时候,一碰到“鸡同鸭讲”的时候,声音可能不自觉就上扬,严肃起来。自然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站在我的面前,可是他的思维可能还停留在我“凶”的那一刻,甚至大脑已经停止了运作吧……后来,他的妈妈跟我说了一段话,真的让我感慨万千。她说,果果说唐老师看我哭了,还抱了我,用纸给我擦了眼泪……当时真的觉得非常惭愧,我突然发现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如此地单纯,老师给予他们的一点点的温暖都能给他留下深刻地印象。我反思了自己,我觉得自己应该用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们。如今果果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他紧紧地跟随着大家的脚步,上课能够正确回答问题,而且声音较为洪亮;在上阳光体育的时候,我看着他如飞出了笼子的小鸟一般的欢快,我的心中涌出的是甜甜的、幸福的滋味。不只是对他一个人,看着所有的孩子们都在逐渐地成长着,我真高兴,这就是初为人师的幸福了吧~

  陶行知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也有很多人这样说过: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现在,我也踏上了三尺讲台。我希望能够能够成为一名充满爱的老师,不仅仅能够传授给孩子们丰富的知识,还能够关爱孩子们,走进孩子的心灵。在寻找爱的旅途中,尽管会十分辛苦,我仍希望每天会因对新东西去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进而,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更多的热情。

  不可否认,尽管工作才4个月,但是我的感受却是十分挺深刻的。每当孩子们用明亮的目光注视着我,和我打招呼的时候,我会感觉孩子们就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可是在课堂上当个别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马虎的时候,我的心中总会冒起一股“无名火”。好几次,在上课的时候,我都忍不住发了脾气。事后,我不由得会自我调侃,这也是“爱的教育”的外延,不是吗?虽说,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是爱,但是老师的“批评”也是一种关爱!这是一种狡辩吗?!呵呵!其实,我知道这样并不能让孩子们服气,只能暂时地屈服于我的“淫威”之下。所以,我在课余的时间经常阅读相关的教育书籍,希望寻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前不久,我看了《爱的教育》一书中,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当安利柯的老师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女儿;我爱你们,请你们也喜欢我!你们之中,我一个都不愿责罚,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让我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安利柯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于他,而这位老师的坦诚深深地打动了我!他让我意识到,老师或家长用平等的目光看待孩子是多么重要!

  古人云:“欲取之,必先予之。”想得到孩子的爱,让孩子们听我们的话,信任我们,就必须从首先让孩子们感到自己是被爱着的,被关注着的。我相信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善待孩子的“错误”,重视孩子的每一个“进步”!

  教育需要爱,我希望自己能够用爱浇灌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快乐成长,并且将这种爱传递下去!

【我的老师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的老师读后感06-20

《我的老师》读后感04-30

《老师您好,我的好老师》读后感06-25

我的老师,我的朋友06-21

《如果我当老师》读后感11-09

《我和我的老师》读后感04-09

我最好的老师读后感12-28

我最好的老师读后感07-03

《我最好的老师》读后感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