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

时间:2024-01-25 09:21:11 教师 我要投稿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1

  今年,我挑选了王晓春老师写的《做一个的》这本书,有空时翻了翻。新颖的前言阐述深深的吸引了我;同时书内的一个个案例以及王晓春老师的案例点评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平时,我也偶尔阅读过一些教学书籍,可从来没有如阅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样,给我深深的震憾。那里面许多精彩语句深深吸引我,许多的教学案例自己就亲身经历过,从中能看见自己的影子。读后,我觉得自己完全不够一个聪明的教师,于是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历程。

  首先我摘录几句本书中的部分精彩语句与大家共享:

  1、教育科学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的科学,是研究如何交流的科学。

  2、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千万不要迷信“管”字,迷信管理的人,永远不会懂得什么是教育。

  3、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他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他自己确实有所。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在读书后,我常常思索,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经常感到事情很多,感觉都那么累了,可效果却一般。我反思了一下我的工作:为什么我感觉那么累,效果却一般呢?是学校的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我的工作方法有问题?看了王晓春老师写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后,我发现我应该改变一下我的思维方式了。书中呼吁我们,要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教育者。

  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非常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教师太重要了。所以看了这本书我也思考了,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提炼出了属于自己的教学观:

  一是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

  我们天天念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常常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从制度上在各方面对学生进行管理,可总不能如愿(举例:我班中的一些调皮生就是这样,在我面前表现还是不错的,可一离开我的视线,就不自觉了,这可能就是我平时太严所造成的吧)。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更多地去做一名的教育者,还是做一名严厉的管理者呢?

  二是做一个聪明的“严师”,理智地施展“师爱”。

  看了这本书后,当我碰到违纪学生时,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处理。在平时,学生犯了一些错误,我一定会把他们课后留下来一顿。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一种思维误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自己要变得“聪明些”,于是我采取让学生做好事来弥补,使他们在做好事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受到教育。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2

  今年,我校兴起了一股读书热,我挑选了王晓春老师写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有空时翻了翻。不仅,新颖的前言阐述深深的吸引了我;同时书内的一个个案例以及王晓春老师的案例点评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平时,我也偶尔阅读过一些教学书籍,可从来没有如阅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样,给我深深的震憾。那里面许多精彩语句深深吸引我,许多的教学案例自己就亲身经历过,从中能看见自己的影子。读后,我觉得自己完全不够一个聪明的教师,于是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历程。

  第一,我摘录几句本书中的部分精彩语句与大家共享:

  教育科学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的科学,是研究师生如何交流的.科学。

  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千万不要迷信“管”字,迷信管理的人,永远不会懂得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他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他自己确实有所成长。

  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3

  第一段:引言。

  作为一名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是我们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阅读作为一个获取新知识,提高自我修养的重要方式,对于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在过去的时光中,我不断坚持阅读,积极参与教育类图书的学习,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现在,我将分享我的读书心得体会,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第二段: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读书不仅是为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是为了获得新的教育技巧和教学方法。通过阅读,我了解到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理论,以及实际教学中的有效实践。这些知识帮助我更好地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并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此外,通过阅读,我还学会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这些都对我的教学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三段:读书对自我修养的影响。

  除了教学技巧,阅读还对我的自我修养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阅读,我不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拓展了自己的文化视野,提高了自己的人文素养。同时,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的作品,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水平。阅读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让我对教育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

  第四段:阅读的困难和应对策略。

  尽管阅读对于教师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但阅读也面临着一些困难。首先,教师的工作繁忙,时间有限,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来阅读。其次,教育类书籍通常相对较为枯燥和深入,需要较高的专业背景才能理解。针对这些困难,我采取了一些应对策略。首先,我明确了自己的阅读目标,并合理安排阅读时间,保证每天至少阅读半小时。其次,我选择针对性强且易懂的教育类书籍,并阅读一些教育期刊和杂志,及时了解教育界的最新动态。最后,我加入了教育读书俱乐部,与其他教师一起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第五段:结语。

  通过阅读,我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也提升了自己的教育素养和修养。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使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力量。因此,我鼓励每一位教师都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将其作为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阅读,我们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敏感性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体验。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4

  常言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勤父母,笨儿女;懒父母,巧儿女。”从这些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只有自己多动手、多做才会变得更加聪明能干。在阅读《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时,被其中一篇文章“做个‘懒’一点儿的老师”勾起了一些想法,记得曾经一位很有经验的同事也说过类似的话,而且还分享过她的成功收获,当时被她的这种“懒一点”的方法触动过。

  的确,作为成人的我们不应当以自己的智慧代替儿童的智慧,试想我们不也曾经是在自己成长的实践锻炼中才获得现有的智慧和经验。面对现在家长们急于什么都事先替孩子想好、帮孩子做好这样的现象,我们的孩子不会越来越退化才怪呢!看着家长们的包办代替,听着“现在的孩子能力越来越差了”的言语,真是觉得大人们自相矛盾啊!有些是非标准可以直接传导,可有些经验是不可以走捷径的,必须要孩子们自己亲自体验、锻炼。所以我们大人应当更多的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活动,不要做儿童的仆人,替他们盥洗、穿衣、喂饭。想想动物园喂养的狮子老虎为什么到不了野外生存,就是被照顾的太多,丧失了自己生存的本领。孩子也是一样的,虽然我们大人做这些事非常容易,可是剥夺孩子获得应有本领的机会那也是错误的。在孩子的成长、学习中,作为大人的`我们也要学会放下自己的“聪明能干”,适当的“懒”一点儿,这也是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智慧哦!

  所以,我们尤其要学会耐心等待,不要急于干涉。对于进步慢的孩子更要有无止尽的耐心,对他的成功要表示热情和欢迎。当发现孩子的动作缓慢时,成人如果不是去帮助他实现他最重要的心理需要,而是代替孩子所要完成的一切活动,这样就将成为儿童主动发展的最强大障碍。

  试着“懒”一点儿,放手让孩子去做,真的会有很多惊喜发生。我们班有一些孩子在许多方面就是特别依赖老师和阿姨,有的孩子吃饭吃的特别慢,最后老师和阿姨等不及,只好喂他们吃;有的孩子不会穿脱衣服,每次都等着阿姨帮忙。而往往这些时候都是老师和阿姨缺少耐心等待,看到孩子不会,就很快给予干涉帮助孩子,殊不知这样做反而剥夺了孩子自主尝试独立的机会,久而久之,让这些动作慢的和能力弱的孩子更加养成了依赖他人帮助的习惯,延误了他们走向独立的脚步。记得有一次,在儿童工作室出来时,大部分孩子纷纷自己穿上了鞋子,跟着老师排好了队,而有几个平时都由阿姨帮忙穿鞋的孩子,一屁股坐在垫子上,脚一伸就在那里等阿姨的帮助。我见此状,立刻制止了阿姨对她们的帮助,请她在旁边观察这几个不愿自己动手的孩子,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把鞋子穿上。起初几个孩子都不知所措,但在无奈之下,他们只好自己穿,虽然用了不少时间,也使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最后他们还是自己穿上了,当他们穿好跟上来排队时,脸上如释重负,伴随着他们的是成功的喜悦。从这件事上也更让我体会到“放手让孩子去做”与“耐心等待”的意义。

  给幼儿创造探索与动手体验的机会,幼儿获得的知识与经验才是自己的,是永久的,幼儿才能从其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才有可能在学习中得到提高。让我们都试着做一个聪明的“懒”老师,那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变的更加聪明能干!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5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读到这,我想到了班里的董振洛同学。上课时,他总爱把手伸进抽屉里做小动作。刚开始时,我看到时轻轻地叫一下他的名字后,他就坐端正了。过了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几天下来,总不见起色。我想,是不是我方法上出了问题。后来,我说:“这几天我发现董振洛同学比以前上课用心听讲了,作业也做得很棒了。希望他做个永远的乖孩子。”听了我的表扬,要做到不容易。“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读到这,我想到了班里的董振洛同学。上课时,他总爱把手伸进抽屉里做小动作。刚开始时,我看到时轻轻地叫一下他的名字后,他就坐端正了。过了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几天下来,总不见起色。我想,是不是我方法上出了问题。后来,我说:“这几天我发现董振洛同学比以前上课用心听讲了,作业也做得很棒了。希望他做个永远的乖孩子。”听了我的表扬,他很端正地坐好。几天下来,尽管有时还要做一下小动作,但比以前少多了。在以后的.几次默写中,空格也少了很多。是啊,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书中有这样一篇案例:集体批评——对任何事情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一个叫平的同学因为老和同学处理不好关系,被老师“请”上讲台接受同学们的集体谈话,最后同学们原谅了他,事态也就平息了。在我们身边,也会有这样调动集体舆论批评、教育问题学生的情况。我们有时会指着一个孩子对全班学生说:“以后我们都不要理他!”但是我们的教师显然对事情的原因不感兴趣,教师不想走进孩子的心,老师只想管住他。于是调动集体舆论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再这样做,我们不理你了!”问题学生迫于集体舆论的压力,暂且“改邪归正”,一旦离开集体他又会露出他的“真面目”,这就是所谓的“两面派现象”,学校、家庭判若两人。

  王晓春老师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他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我想到了自己,有时好同学犯了错误,不是让他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以后该怎么做,而只是告诉他:“你是个乖孩子,以后不要这样,老师就依然喜欢你。”这种缺乏帮助的爱不是真正的爱!

  老师们,让我们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管理者!最后,我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6

  当我手捧《做一个聪明的教师》阅读的时候,我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亲切”;当我在每次合上这本书反思我一年工作的时候,就会有当头一棒的感觉;当我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如同在黑暗中行驶的小舟朝着那点点光芒的方向前进……

  如果将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教育理论联系我们的实际工作,教学中往往将简单浅显的问题变得复杂,往往将现成的问题肢解细化,细嚼慢咽的灌输给学生,往往有“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渠沟”的感慨,让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有点儿不知所措。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像我这样的新教师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

  王晓春老师认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不外乎两个方面:客观世界的研究(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对象的认识等)和主观世界的研究(教师的自我认识)。”我们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很薄弱,而第二个方面尤其薄弱。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很少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结果就是严重缺乏自知之明,不是盲目自信,就是盲目自卑。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是个思考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要经常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要善于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认识自己比了解学生更重要。

  在初登讲台的一年里,很多老教师就会发现我老是和学生较劲,他们就会开玩笑的说我,像孩子一样老是和学生吵,说以后心态变了,连吵的劲都没有了。当时听到这些话,我会觉得和学生吵也是需要激情的,我甚至还洋洋自得的认为,我的激情要一直保持下去。就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这样的激情是不是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呢?难道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靠着这样的激情和学生较劲,就能完全解决吗?

  直到,我看了这本书,我开始反思我这一年的幼稚行为,我发现我的思维方式是单一的、主观的,甚至是狭隘的。总是以我的要求为准,学生做不到,我就在那干着急,结果是学生觉得我莫名其妙,我自己气的跳脚,旁观的人无奈的摇头。那么改变我的思维方式究竟有多难呢?

  其实,只要我将“你怎么可以这样?”“你为什么不按我的要求做?”这样的话省去,换一种逻辑,换一种语气,事情处理的结果完全不一样。比如,以前在教学结束的时候,学生乱七八糟的就出机房了,有的椅子就这样散落在各个角落,装鞋套的袋子也满天飞,学生在机房里就把鞋套脱掉了,还有追逐打闹的,那个场面简直可以用混乱来形容。以前我总是在那大叫大喊的,收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学生根本不听我的,我的威信自然也降低了很多。

  这学期开始,我要求学生听到我说“准备下课”的时候,就把椅子和书归位,在身边寻找垃圾抓在手里准备带出机房,然后那一小组表现好,就哪一小组先出门,在走廊上脱鞋套。这样一来,混乱的场面没有了,我也用不着在那拼命的指挥了。要求也深入学生心中,长此以往,我相信会成为一种习惯的。

  “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学会反思和改变自己,向做一个智慧的教师这个方向而努力。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7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有空时翻了翻。不仅,新颖的前言阐述深深的吸引了我;同时书内的一个个案例以及王晓春老师的案例点评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平时,我也偶尔阅读过一些教学书籍,可从来没有如阅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样,给我深深的震憾。那里面许多精彩语句深深吸引我,许多的教学案例自己就亲身经历过,从中能看见自己的影子。

  与大家共享:我摘录几句本书中的'部分精彩语句

  1、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2、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3、该当医生的时候,你别当警察;该当警察的时候,你别当医生。

  4、不要以为专家说的都是对的,要相信自

  5、只要下课铃一响,时间就不是我的了。我要占人家的时间,只好和人家商量。

  6、这不是什么“爱”,这是起码的尊重,这是教师的法制观念问题。我不能借口“我是为你们好”来侵犯学生的休息权。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8

  我常常做着一个这样的梦,梦见自己穿着五彩斑斓的裙子,带着一群蝴蝶在铺满绿色的草地上奔跑,在蓝天下自甶的飞翔,在花朵间釆露,追逐嬉戏,我想:世间的每一个生命都有一个梦,哪怕是那只折断翅膀的“蝴蝶。”

  这个班我是从二年级接起的,进入4年级时,我遇到了一件棘手事情,彭思雨常常不做作业,组长收她的本子,她要么说放在家里,要么生病了,要么丟在乡下奶奶家,要么就是磨磨蹭蹭地在书包里找,打开本子,作业往往是大片空白,很少做过一次完整的作业,上课还老是发呆,节奏明显比别人慢八拍,那动作完全像个老太太,甚至有时上课,我还要单独地对她说:“彭思雨做笔记,彭思雨拿笔出来写练习”。 头疼……为这事,我找她谈过心,做过家访,她会变成这样完全是由于有一段时间,母亲和父亲吵架,之后长时间的失踪,她呆呆的想着妈妈,现在妈妈己经回来了,她这个毛病己经形成了,抓一阵好一阵,无灵丹妙药,让她罚做,或者严厉批评,都不行。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思维比较活跃,对生活还是比较热爱,她喜欢中午的时候,偷偷的趴在草地上抓蚱蜢,把它们装进一个玻璃瓶,进行喂养。喜欢全身心的投入音乐中,面对着音乐的节奏,脸上充满了自信与快乐。还喜欢给芭比娃娃穿衣服,做新发型。可我是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却一心想把她的这个拖拉的习惯,给改好,让她写好作业回到正常的学习状态。开始我是批评再批评,恨不得立马让她改好。威逼利诱,她仍然无动于衷,上课越发没劲;带子拉得越紧,它就越容易断裂。不行,我得换方法。我想:假如一个人什么都不允许她做,假如她的一点爱好都没有,那这个人就活得不精彩;如果不允许她做那些事,只要她完成我的作业,那我是多么的残忍和自私;如果我对她放弃,那我良心上会有种种不安。我一定要让她和其他孩子一样,赶上这个班,不放弃,不抛弃这只折断翅膀的“蝴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一本书《做一个聪明的老师》中“进门槛效应” 给了我莫大的启示,“进门槛效应” 指的是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小小要求,为了避免与别人不协调,或给他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就会接受更大的要求,看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还得慢慢来,这回死马当作活马医,也要试试了,因此我釆取几步策略:

  第一阶段,我只要她交本子,不把所有的练习册发一本“吃” 一本就行,做错,留有空白都不计较,当我宣布这一特殊政策时,下面炸开了锅,他的组长如释重负,因为我们的作业五天一评比,小组合作制,每次产生两个优秀小组和两个最差的`小组,优秀小组可以免去一部分作业,最差小组却是要罚做多一两道题,中间小组不奖也不罚,这样不做的人直接扣一个优,这样她还是无所谓的态度,一听到这样的好事,她们组也暗暗高兴,她显得轻松自如,因为要求不高,彭思雨总是按时交本子,一周后我当众表扬了她“这些天,你按时交了作业本,一天不缺,应该表扬!你虽然有时留了空白,但毎次都按时交了本子,看来她是一个很守信用的女孩子,”我对同学说:“彭思雨应不应该表扬啊?”“应该” 大家异囗同声的说,我带头鼓起掌来,这样以来,彭思雨低下头笑得有点腼腆了。

  第二阶段,我趁热打铁,对她的要求提高了,不但每次要交本子,而且还不允许留有空白,错了不计较,我问她能不能做到,她自信地说“能!”这期间每当她做到了,我就向她点点头,拍拍她的肩,让她去草地上抓蚱蜢,有时和她讨论那只蚱蜢,最漂亮,它们最爱吃什么东西,哪些歌我喜欢听,哪些歌她会唱。芭比娃娃穿哪套衣服最漂亮。在夕会课上,我有意识的打开酷狗音乐,播放一些励志歌曲,让孩子跟着唱“不要认为自已没有用,不要老是坐在那边看天空,如果你自已都不愿意动,还有谁可以帮助你成功,不要让自卑左右你向前冲,每个人的贡献都不同,也许你就是最好的那种。”这些励志歌曲确实能够鼓舞人进步。这放学后的20分钟,也是我们结束一天学习中最快乐的地方,是我们一天中最舒坦的时光。二周后,彭思雨不但能按时交本子,而且没有留空白,我在班上将她作为典型狠狠的表扬了一番。这次,她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大家都为她高兴,她也很激动,课堂上也不再呆呆的了。

  第三阶段我不仅要她交作业本,还要不留空白,做对的题要不断提高,当我提出这样的要求时,她说:“好,老师我会有进步的!”这一过程大约经过了一个月左右,她总在进步,这期间我多次表扬她,二个月后,她的作业态度明显转变,作业质量也有提高,特殊政策也慢慢取消了,她已经不需要这个了,我们都为她高兴,彭思雨更是开心。

  从彭思雨的进步中,我明白了要转变学生的不良习惯,要对症下药,不要使用暴力手段,使学生屈服,要开启孩子心灵的枷锁,做老师要做到学生的心里,让他们喜欢你,当然你也要喜欢他们,“两情相悦”才是最佳境界,一个班只要管好几个有问题的典型,那么这个班也会进入好的状态,每一个孩子都不应该抛弃,不应该放弃,哪怕她就是那只折断翅膀的“蝴蝶。一定要带着他和大家一同奔跑一同飞翔,要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先从容易的学起,逐渐达成自己想要的目标,要尊重生命,善待每个生命。为人师者有三种:在知识传授时,一种老师就是把简单的东西讲得很复杂,这是满腹经纶,一种老师就是照着实际讲,既不简单,也不复杂。这叫平实,另外一类老师把深的东西讲得很浅显,这就叫做深入浅出,这是一种智慧型的老师,这一类智慧型的老师是我最向住的,”欲速则不达“ 做老师最要明白这一点,育人就像种花种草得慢慢来,急不得。老师必须要有耐心,要有方法,有意的设计一些有梯度的内容。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提高,不要动不动就进行惩罚,动不动就打骂,那样治表不治里,不要轻易就言放弃,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进步的。即使是块顽石,总有一天也会被捂热。这便是我做老师最大的快乐,和”蝴蝶“一起奔跑,奔向那片的绿草地,飞向自由的蓝天,寻找一个属于我们的梦,每一精灵都会有一个梦。那梦是快乐的,幸福的。我向往着,努力向前,再向前。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9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我想每个人都想做这样的一位老师,但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并不容易。在暑假中我看一本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我的感触颇深。

  这本书中没有高深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教学事例的剖析,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切入,向我们阐述着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如何来看待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师思考和叙述问题的时候,只喜欢朝一个方向走……""多数老师很不习惯在矛盾中思考,很不习惯在事物的.互相联系中思考,很不习惯刨根问底的思考,很不习惯在思考中反驳自己。""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很少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结果就是严重缺乏自知之明,不是盲目自信,就是盲目自卑。"诸如此类的话语在书中多处可见。

  看着书中的一个个案例总觉得自己曾经也有这样的经历,但是自己的处理方式有时候几乎也是没有科学研究,缺乏人文关怀。对于那些喜欢惹事的孩子,我会缺乏耐心,有时候根本就不愿意听他们多解释就把他们"制裁"了,真的像是"教书的警察".看了这些案例分析后,我觉得我们作为老师在接手一个班后要尽快了解每个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首先自己要心平气和,了解清楚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在没有结果前不乱下定论,有的孩子的行为是需要时间来改正的,在处理班级问题时需要多一份理智。

  看了这本书后,当我在碰到违纪学生,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处理。有一次,孩子们营养餐加餐的时候,正好老师开会,但每次吃喝的时候,时刻提醒孩子,吃完的面包包装袋和喝完的奶盒,放到垃圾桶里或纸箱里,当我开过会来教室的时候,发现教室满地是面包包装袋。随时火冒三丈,大声训斥:"过来,看看你们在干什么,教室里到处乱扔垃圾!"要在平时,我一定会把他们课后留下来批评一顿。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一种思维误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自己要变得"聪明些",于是要他们每人去捡三十片垃圾为清洁的班级出点力。后来只要遇到犯事的学生,我就采取这样的方法。班级自然清洁多了,效果也不错。

  李镇西老师说过:"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多意味深长的描述啊!的确是,《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让我知道如何更好的面对问题,那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遇到问题,必须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选择适当的时机,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虽然我不能说自己在这方面表现很出色,但起码我也在不断的努力,因为我明白聪明的教师是特别受学生欢迎的。

  教育是一种行动的艺术,而不是靠嘴巴吃饭的职业,我们要做一个智慧型的、研究型的教师,要不断地读书学习,要时常重新认识自己,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10

  这本书买来已有一学期之久,奈何事物杂多,始终不曾翻阅。近期,才着手翻阅,不能说对我有很深的受益,却也让我思考良多。

  王晓春老师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退休老师,致力于研究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等。在这本书当中,王晓春老师主要针对教师在处理学生一些事情的时候常有的思维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与思考,他从思维方式角度切入,通过一系列案例讨论问题,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学会“认识自我”。王晓春老师说: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不外乎客观世界研究和主观世界研究两方面,客观世界包括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对象的认识等。主观世界的研究则主要是教师的认识自我。他提出教师对于主观世界的研究尤其薄弱。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很少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这一点,作为一线教师,我不能否认,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让每一位教师深思的话题。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这90个鲜活的来源于一线教师的案例。这些案例生动形象,反映了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所面对的各类学生、各色问题,有小学生的案例,也有中学生的案例,各位教师的见解也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爱的教育、批评教育、启发教育等等。而王晓春老师就针对这些案例从思维的角度做了深刻的讲解,有些也让我受益。他提出了一系列思维问题,比如整体思维、简化思维、固化思维、叙事思维、非逻辑思维等等,让一线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更有目标与方向了。

  这本书我翻阅的很快,但快并不代表我没有学习到东西。一定程度上,这本书的确教会了我如何应对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读罢此书,或许在某些问题上,你会更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避免一些不必要麻烦的产生。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11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读后真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这本书从教师的思维方式入手,通过90个案例讨论教师思维方式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帮助教师“认识自我”。这本书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那里面许多发人深省的语句深深吸引着我,从许多的教学案例中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如一缕春风让教师们呼吸到春的气息,如丝丝细雨滋润着教师的心田,给迷茫中前行的我们指明了方向。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

  书中有这样一篇案例:集体批评——对任何事情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一个叫平的同学因为老和同学处理不好关系,被老师“请”上讲台接受同学们的集体谈话,最后同学们原谅了他,事态也就平息了。在我们身边,也会有这样调动集体舆论批评、教育问题学生的情况。我们有时会指着一个孩子对全班学生说:“以后我们都不要理他!”但是我们的教师显然对事情的原因不感兴趣,教师不想走进孩子的心,老师只想管住他。于是调动集体舆论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再这样做,我们不理你了!”问题学生迫于集体舆论的'压力,暂且“改邪归正”,一旦离开集体他又会露出他的“真面目”,这就是所谓的“两面派现象”,学校、家庭判若两人。王老师说: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掩盖问题的教育。所以我主张,对任何事情,都采取分析的态度。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千万不要浮在“管理”的表层,不要只抓现行问题。教育必需深入孩子的灵魂。

  “教育科学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的科学,是研究师生如何交流的科学。”、“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但是,我们要知道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学生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学生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必须深入孩子的灵魂。

  最后,我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12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常常感到事情很多,感觉都那么累了,可效果却一般。反思我的工作:为什么我感觉那么累,效果却一般呢?是学校的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我的工作方法有问题?看了王晓春老师写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后,我发现我应该改变一下我的思维方式了。各位老师们,让我们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教育者吧!

  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教师太重要了。所以看了这本书我也思考了,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提炼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教学观:

  一、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学生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学生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必须深入孩子的灵魂。我们天天念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常常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从制度上在各方面对学生进行管理,可总不能如愿(举例:我班中的一些调皮生就是这样,在我面前表现还是不错的,可一离开我的视线,就不自觉了,这可能就是我平时太严所造成的吧)。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更多地去做一名温情的教育者,还是做一名严厉的管理者呢?

  二、做一个聪明的“严师”,理智地施展“师爱”。

  看了这本书后,当我碰到违纪学生时,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处理。在平时,学生犯了一些错误,我一定会把他们课后留下来批评一顿。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一种思维误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自己要变得“聪明些”,于是我采取让学生做好事来弥补,使他们在做好事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受到教育。后来只要遇到犯事的学生,我就采取这样的方法,效果要好一些。

  王晓春老师也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他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王老师指出,现在教育界流行的做法高唱廉价的“爱的颂歌”,现实中也的确有老师只求“爱岗敬业”,而在实践中大碰钉子。我们不能要求师爱完成本不属于它的任务,就好像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光用爱心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样。所以说,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

  三、安全与德育,孰轻孰重。

  书中,王老师在分析管理与教育的关系时谈到了安全问题。他说,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时下,安全问题似乎成了一所学校的核心问题,大部分学校一些做法:在校园内不准丝毫地跑跳打闹,不准投掷轻物,有时也会对部分学生狠狠的训斥一番,说不定还会移交给班主任处理,可是孩子活泼爱玩的天性却被压抑了。怎样把握这个度呢?安全问题也成了捆绑学校德育活动开展、削弱德育教育职能、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德育工作的开展依赖于各种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德育的核心与载体。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总结我现在的教学观。“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13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使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老师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旧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书中的一个个案例总是让我在感同身受的同时也解开我不少的困惑,而王老师的点评也总会在不经意间敲开我的心门,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正常问题。读了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得体会到:学生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求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能够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就像王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举一个例子,学生在课堂上看课外书,一般老师会怎么处理呢?我想一般老师都会直接没收(包括我),甚至在课堂上狠狠批评一番,以起到敲山震虎的效果。当然,王老师也认为学生课堂上看课外书的行为务必制止,但是不能太过强硬,而是至少要进行三次提醒之后,再把书收来放讲台,下课马上还学生,其名曰“以人为本”。我们都知道,课堂上看课外书是不允许的,老师也有义务教育孩子知道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可是由于选择的方法有时趋于极端,所起到的效果很可能是恰恰相反!应该说老师的做法往往都是为学生考虑的,只是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工作得不细致,想得不周全。鼓励和批评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带着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在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

  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14

  为了提高各位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形成书香一片的校园环境,学校搞了这次读书活动,我读了三本书,一本是《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一本是《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两本都是王晓春老师写的,还有一本是《教师怎样设计一堂好课》,这本我还没读完。《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写的特别好,我读的也比较细,读完之后我真的觉得豁然开朗,原来改变了思维方式,学会了教育方法,你就会变得聪明,老师也就做得轻松了。

  王晓春老师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的教师,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等。著作有《今天怎样做教师》、《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家庭教育难题会诊》等等10余部,并应邀为学校、家长、作报告百余场。

  王晓春老师真的是很有教育智慧,他在《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中,谈到了很多我们现阶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观点独到,很有现实指导意义。他说,教师要变得聪明,主要要转变思维方式,不要“迷信。”我根据他的论述,作了如下规纳:

  一、不要迷信管理,不要迷信“师严”

  王老师说“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为了帮助他学会自已管住自己。”那这里就涉及问题生的问题,昨天孙建清老师也讲到这个问题,王老师说我们怎样正确看待问题生的问题,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还是“火大无湿柴”?我觉得说得特别形象,这就让我们想到问题生和班风之间的问题,问题生和班风之间是互相影响的,这谁都知道,其实问题生基本班班有,对于我们班主任来说,就更关疼,那如何管住这些问题生呢?虽然我上班时间不长,但我的感受是,大浪淘沙,这个走了,那个又来了,总有那调皮捣蛋的',所以我们不能迷信管住,甚至认为管不住就是我们工作能力的问题,那王老师就说了,“对于整个班级而言,老师眼睛不要只盯着差生,先稳住大部分学生,大局不乱,再慢慢做差生的工作,也是先拣容易的做,不要首先强攻最难的学生,他们中的有些人,要真正成人,非要将来到社会上去碰钉子不可。”你看说的多好,你要明白了这个,你是不是就觉得轻松了,就不至于在于问题生的你来我往中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甚至气坏了身体。

  二、 不要迷信“师爱”,要适当妥协

  王老师说“大批的家长,教师甚至校长,他们的思维方式是针锋相对地和学生较劲、进攻到底,一带妥协的。这种办法只能用来对付胆小的孩子,年龄小的孩子,万一孩子横竖不吃、你就会看到家长和教师完全变了一副面孔,成了迁就主义者和逃跑主义者。他们会对孩子做很多无原则让步,处处哄着孩子,就差跪在地上哀求孩子改正错误了,所以我们必须学会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学生,这是教师专业技术的基本功。那么,如何掌握分寸呢?

  1、 心中一定要牢记:现在照顾,是为了以后不照顾,照顾是暂时的。

  2、照顾要逐渐减少。要求降下来之后,要逐渐提高,教师不要等学生“得寸进尺”,你就先要“得寸进寸”。

  3、 向学生本人和全班同学说清楚,这是让步,不是常规,是临时措施,不是特权。还有,每个同学遇到特殊情况,都有权要求照顾,大家平等。

  4、 被照顾者犯了错误,也必须进行惩罚,可以先少罚几次,罚轻一点,但是不可不罚,而且要通知本人,不是以后永远这样照顾,请你珍惜机会。

  5、 对于优秀的学生,要偶尔艺术地冷落他们,事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他们抵抗挫折的能力。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15

  阅读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感受很深,收获颇多,特别是作为一个班主任,启发特多,在如何育人、管理学生方面,王老师见解深刻,操作性强,给我们提供了一方良药。其中有一篇文章《习惯与成功》中谈到了习惯的重要性,王老师说,在我们的教育视野里,往往离不开“习惯”与“成功”这两个字眼,而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更离不开对“习惯”的培养和“成功”的塑造。我想到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根在论说人生时也指出:“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有力。”世界级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成功的人似乎永远在成功,而失败的人似乎永远也在失败。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位社会心理学家就此分析说:“没有别的,习惯两个字在起作用。一个人习惯于每天晨跑,他就会几十年如一日地跑;一个人习惯于懒惰,他就会无事可做地四处瞎溜达;一个人习惯于勤奋,他就会像日本的阿信一样克服一切困难,从而所向披靡。成功也是一样。”

  成功是一种习惯。对于一个成功者来说,也就是培养了一种成功的习惯。即使做小事也要争第一,做最好,不断进取,不断地奋斗,这样才能不断地赢得进步。譬如说第一个起床、第一个吃完饭、第一个到学校、第一个到公司,学习成绩第一、工作业绩第一……时时刻刻做第一,求最好。久而久之无疑就养成了不断激励自己的习惯,这也就是给自己一个成功的'习惯。小目标实现,大目标也就成功了

  所以,好的习惯很多很多,都会使你的人生受益无穷。

  我是一名班主任,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习惯方面承担着更大的责任,通过细致的工作,使学生养成好习惯,是应尽的义务。

  这个学期,根据王老师的理念,结合实际,我们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培养良好的习惯:

  ㈠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是三个习惯:

  1、养成上课跟着老师思路的习惯,观察量表:在班级日记中记录:今天发言积极者名单;上课思维活跃名单。这样做主要是起到导向作用。每日记录,对发言积极者表扬。

  2、字要写端正、清楚。怎么养成呢?

  ①在课堂作业中字迹不清楚的,当面指出并改正;

  ②自修课学生在做作业时老师经常口头提醒,反复提醒,集体提醒,个别提醒;

  ③字迹清楚有进步的学生及时表扬他们。

  3、每周一、三、五晚自修前半小时的英语朗读,二、四做数学,数学时间不限定,这个习惯从高一开始,要坚持到高三,直至由大家民主决定要不要坚持。

  ㈡生活习惯的养成,更有许多习惯可培养了。

  比如吃的方面,坚决反对他们吃方便面或周六不吃饭,我会到教室查看。比如坐的姿势,有的翘着二朗腿,有的歪着头,要反复提醒,经常提醒放下二郎腿。再比如翻课桌的声音,拖凳子的声音,也要提醒声音尽量要轻。㈢关于卫生习惯:每个人学会管住自己周围20cm左右的包干区、值周班干部眼操的时候检查,要求每人配一个塑料袋挂在桌边,以便放纸屑。不过,有时候我也在教室捡垃圾,在走廊捡垃圾的,告诉学生这是应该做到的,是一种好习惯。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相关文章: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12-09

读《做一个聪明教师》有感09-17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3篇09-18

读《做一个聪明的老师》有感范文06-24

教师读书心得做一个聪明的教师03-18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书心得03-14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书笔记12-10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书感悟范文06-23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