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德育教育案例分析

时间:2024-01-30 09:19:37 科普知识 我要投稿

(优)学生德育教育案例分析

学生德育教育案例分析1

  成功学家安东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激之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只有让学生对社会对环境及周围的人心存感激,他才能幸福愉快,才能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得到更多的帮助,从而走出大写的人生之路。

(优)学生德育教育案例分析

  一、问题行为表现:

  博文同学个性鲜明,从接班的第一天我就注意到了她。她的举止行为与众不同,与同学的关系也不是很融洽,经常发生矛盾,解决问题常常是使用武力。上课经常搞小动作,坐姿永远是懒洋洋地摊在座位上,影响老师讲课。而且在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时,也常表现出一幅满不在乎的样子。对她的种种表现,我曾给予严厉的批评,但效果不是很好。

  记得一次上课正上到激情澎湃处,咦,那边有人趴在桌上!定睛一看,原来就是她,我顿时火冒三丈我昨天刚刚跟她交流过,本想她在表现上会有一个哪怕是短暂的改变,而现在,她竟睡意朦胧!我努力压抑自己的怒火,冷静下来,放下音调,缓和语气,尽可能平等地用心灵去对话。可她竟然仍是吊儿郎当地站在那里,靠着桌子一言不发。回到办公桌前,我默默地坐在那里,内心却如翻江倒海。

  还有一次,她因为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与同学发生了冲突,吵起架来,当问起她吵架的原因时,竟然强词夺理。我气愤地问:“能解决问题吗?”她竟然理所当然地说:“当然。这样同学才会怕我,才不敢招惹我。”

  二、行为原因剖析:

  通过对博文的观察我也发现她的个性偏激,自制能力差,做事缺乏耐心使得她执拗、任性、自大,这些心理障碍直接损害了她本应和谐的人际关系,损伤了她与同学间的友谊,使得她在班集体中渐渐失去了朋友。

  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我也发现他的家庭环境很好,父母对他管教很严,但是只重视对他的成绩的管理约束,其他方面尤其是物质上比较放任。父亲经常出差在外,他经常与母亲独自在家,母亲对于孩子过于溺爱造成了他过于乖张的性格。他在母亲的百般呵护,悉心照料下,无忧无虑的成长。他接受了太多的爱,渐渐的,连他自己也把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他习惯了索取,即使父母亲再苦再累也必须满足他自己的要求,而他却从不懂得去为父母亲做些什么,分担些什么,稍有些不如意,便大发脾气,缺乏感恩之心。渐渐地就造成了他唯我独尊,恃宠而骄的性格。

  博文虽然知识积累已经有一定程度,但是感恩意识淡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弱化,他对父母要求多,替父母分忧少;对老师挑剔多,尊重理解少;关心同学少,对自己考虑多这就折射出他本身最需要的内容就是感恩教育。作为班主任,我会努力把“感恩教育”作为教育他的切入点,对他实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让他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人的开始,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在该生心目中生根、开花、结果。并以此增强他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努力提升他的思想道德素质。当然博文并不是一个特例,他代表着现代孩子们的共性,新时代的孩子们多是缺少感恩的心的。

  三、辅导策略:

  (一)、积极开展宣传动员,营造班级感恩浓烈氛围,让学生感受爱

  首先,为使感恩教育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组织全体学生学习有关公民道德的相关材料,充分认识培养学生自身感恩意识的重要意义。再结合实际,制订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目标,落实任务。

  其次,为营造浓烈的教育氛围,通过板报、宣传栏等,用活泼的版面、立意鲜明的内容,刊出本班、身边的、社会上的有关“感恩”的个案,使学生亲眼目睹“感恩”的形象,体会感恩并不遥远,就在身边。向学生积极宣传感恩活动的意义,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教学生唱《感恩的心》、《烛光里的妈妈》、《五星红旗》等感恩歌曲,让学生浸润在浓浓的爱的氛围中。还可以引用一些尊敬父母的名人、伟人(如岳飞、朱德等)给学生做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再次,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国历史上流传着许的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也都是感恩文化的体现。可以通过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经典,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且教育学生从爱父母做起,学会做人。还可以向学生推荐关于感恩教育的好书,如《英雄女孩》、《冠军妈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故事》等等。读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写关于感恩的读后感。

  相信在这样充满感恩的浓烈氛围中,一定会让博文感受到爱,也会让更多的同学感受到爱。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体验爱

  要让丰富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必须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体验中萌发真情。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引导、深化和推进感恩教育。营造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充分接受感恩意识的熏陶,逐步培养和形成感恩思维和习惯。

  对于博文让他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从计划到策划到执行,在不断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体验到爱。

  三、促进家校互动,引导自觉行为,让学生回报爱

  感恩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注重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并促进三者之间的有效整合。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举办家长学校等活动形式,让家长理解当前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引导家长密切配合学校开展此项活动,努力形成齐抓共育的良好局面。

  在活动中,引导家长注意做好“感恩”的榜样,让孩子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不再一味过度呵护自己的孩子,超越爱的边界,剥夺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表达感恩的机会。同时,要求家长善于将感恩教育与教师节、重阳节、劳动节、国庆节、春节等节庆活动结合起来。如:在教师节到来之际,提醒孩子给老师送一张自制的小贺卡,说声:“老师辛苦了!”;在重阳节来临时,让孩子为爷爷奶奶送上一份小礼物等,将感恩教育于细微之处。相信在于家长的不断配合之下,肯定能让博文具有一颗感恩之心,越来越懂得爱,能够回报他人爱。

学生德育教育案例分析2

  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今天,如何实行有效的小学生德育教育方法,怎样形成良好学生思想教育素养,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小学生的任课老师面前的一个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这一代人,社会安定,家庭生活条件也较为优越,独生子女或老来子也较多,溺爱的主旋律熏陶了一大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贵族。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爱或是母爱的缺乏,更或是父母双方的极不负责,对孩子不管不顾,孩子对生活迷茫,“破罐子破摔”,引发出更多的心理问题。从教育现状来看,我们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智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一:鼓励,让他瞬间改变

  在我带的学生里面,有一名叫张嘉政的孩子。第一次去他们班,班主任告诉我,我们班有好几个不听话的,上课时候如果你是在管不了,你就告诉我,我来管。上课之初,张嘉政确实很调皮,各种洋相不断,但是在我转脸板书的时候,听他说,嘘,你们别说话了!这是我马上给了他一个大大的鼓励,告诉全班同学,张嘉政真的好棒啊!他很自豪的跟身边的同学笑了一下。在课下的时间,我去认真了解了张嘉政的各种情况,发现他的问题很多,因为从小调皮捣蛋,老师对他不重视,同学也会笑话他。在家里,家长也是放纵,任由他发展。二:教诲,使他用心去感受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我也认为只要孩子智力正常,没有都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都的老师。为了去除张嘉政的,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她闲谈。

  在一个课间,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先是夸了他课上的表现,再和他谈了一些之前调皮的行为。他跟我说,美术老师,我会好好表现的!我告诉他,表现好不能只嘴上说说,更重要的的行动,老师相信你!

  于是,在第二天我上课的时候,他先找到了我,给我一张保证书。我那时候就告诉他,写的很好,希望你能把自己写的保证真的.做到,这节课如果表现好的话,老师有奖励给你哟。整节课中,张嘉政是全班表现最棒的,我会不经意的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半节课以后,班上有些说话的声音,只有他还是那么端正的坐着,我就把准备好的小红花奖励给他,还告诉全班同学要像他学习谁表现好老师还有小红花。渐渐的,张嘉政在其他课上,表现的也越来越好了。三:共同进步

  通过师生,家长和孩子自己的共同努力,张嘉政就成了全班最听话的学生,我讲课时候他做的最端正,提问时候他最积极,也许是想表现更好一些,也许想我更关注他一些,也许想得更多的小红花......不管怎么样,我知道,这个小男孩,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他有很强的自尊心,他的捣乱也许也只是为了让老师更关注他......我们用爱心,用善意来对待他不是更好吗?他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的!四:总结

  巴特尔指出:“爱和信任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教师载有爱和信任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象……”

  作为教师,面对后进生,怎样把学生们带好呢?是批评不离口,压服学生,还是坚持表扬,以情和爱唤醒他们,促其转变呢?实践证明,后者是行之有效的。

  要想使教师工作获得成效,对孩子们的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会与学生达到感情相通,心理相容,形成友好、愉快、轻松、和谐的人际心理气氛,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班主任工作。

  “爱”是促进后进生转化的法宝。教师对学生,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他们温暖和耐心的疏导,以诚相待,并且付出心灵的关爱,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教育。尤其是促进后进生转化,爱更是“灵丹妙药”

  小学生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这对她们是荣誉的享受,更能增强她们的勇气和力量。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素质不同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勤学守纪、有的厌学做坏事,作为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对于“问题学生”要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发以情,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

【学生德育教育案例分析】相关文章:

学生德育教育案例分析12-02

学生德育教育案例分析通用11-26

德育教育案例12-27

特殊学生的案例分析08-03

班级德育教育案例03-25

厌学学生案例分析12-31

小学教师德育教育案例分析及反思范文06-23

中学德育教育案例通用11-26

学生工作案例分析范文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