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上册教案

时间:2024-02-02 12:03:40 历史 我要投稿

初一历史上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一历史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一历史上册教案

初一历史上册教案1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情况。

  2、 能力目标: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发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秦朝的覆亡,课文完全紧扣此问题展开。

  秦末农民战争是本课的重点,教材首先从导致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谈起,繁重的徭役、兵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法导致民怨载道。其次,介绍了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杀秦军,占县城,建政权,天下应,说明秦朝统治已失去了民心,秦朝是人心所向。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朝的统治,是我国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后,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下,秦朝二世而亡。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是本课难点。同样是刘邦、项羽,他们在秦朝灭亡前的活动属于农民战争的范畴,而秦亡后的活动就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对此问题会有一些疑惑,从战争的目的,刘邦、项羽身份的变化等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

  时间 重大事件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秦朝建立

  公元前209年 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 秦朝灭亡

  公元前206年 楚汉战争开始

  公元前202年 楚汉战争结束,汉朝建立

  学法指导

  1、阅读课本插图和史料,学会从图片和史料中感知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

  2、农民战争是第一次学习的课题,要在学习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或意义)和三步曲(原因、经过、结果),训练系统、有序地掌握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其次,要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从特点、历史作用、英雄人物的功绩等几个方面入手,掌握历史表象下的深层次内容。

  3、分析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应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入手,进行较全面的分析。

  4、要比较刘邦、项羽在秦亡前后所领导的战争的目的,从而认识楚汉战争与此前进行的农民战争的`本质区别,初步懂得判断战争性质的方法。

  正确认识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九百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去戍守边境,在前往渔阳戍边业的途中,遇到大雨而误期,导致起义战争爆发。但这只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从当时社会现状来看,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秦的暴政既指秦始皇在位期间的残酷统治,也包括秦二世时的黑暗统治,这种暴政的主要表现是:

  (1)秦始皇广建宫殿陵墓;

  (2)繁重的赋税、徭役(农民要将收获的2/3上交国家)和兵役;

  (3)严酷的刑法(“族诛”和“连坐”);

  (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黑暗。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的途中,遇雨误期是偶然的,这只是战争爆发的表面因素,即使没有陈胜、吴广在渔阳遇雨误期,秦末农民战争也会爆发,只是时间迟早问题。所以,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1、秦朝的暴政对社会造成的最根本的影响是( )

  A.阶级矛盾尖锐  B.政局动荡不安

  C.人民生活痛苦  D.生产力严重破坏

  2、秦朝的严刑酷法有( )

  ①人祭②人殉③炮烙④族诛③连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3、秦末农民战争中,对-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城濮之战  D.马陵之战

  4、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是( )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楚汉之争  D.城濮之战

  5、秦朝灭亡的时间是( )

  A.公元前209年  B.公元前207年

  C.公元前206年  D.公元前202年

  二、材料分析题

  6、秦始皇时,有900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边境。他们走到蕲县时,遇上大雨,道路被冲毁,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都要处死。他们中的两个小队长,杀死了两个押送军官,领导大家举行起义。

  阅读材料回答:

  ①此事发生在哪一年?具体地点在哪里?

  ②这次起义中提出了什么口号?

  ③两位小队长是谁?这一事件标志着什么?

  三、问答题

  7、秦末农民战争什么时候爆发?领导人物是谁?有何影响?

初一历史上册教案2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地位

  本课的主题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汉朝又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重要发展时期,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所以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以及对外的交往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本课内容

  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进行管辖,这个过程可事先通过学生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通过学习,了解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同时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以及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意识;关于丝绸之路,要掌握丝绸之路的形成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班超出使西域作为自学的知识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第一个重点是张骞通西域。张骞通西域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它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在整个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交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

  (二)本课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历史理论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难点是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六、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联系法。导入新课教学时对旧知识的回顾;对于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涉及到匈奴的势力控制范围。用此法联系前课,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2。跨学科综合法。对于西域的地理概念的掌握,需要用到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

  3。归纳法。对于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可让学生看书归纳。

  4。讲解法。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地位等需用此法。同时我把本节课设计成多媒体教学形式。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时间(课时)打破地域界限去认识教材中的事物,达成知识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目标。

  (二)学法

  有目的有主次的快速阅读能力——训练“会读” 这节课知识容量大。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细读,掌握全部教材内容是不可能的,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启发学生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例如张骞出使西域,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例如班超经营西域,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例如丝绸之路的路线,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例如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教学程序设计

  1。张骞出使西域,此目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课前的预习已基本可以解决。所以出使过程简化,但在简化的过程要让学生自学能力的到锻炼,能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所以课前安排了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课堂中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关于张骞的故事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情况)。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和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上。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学习讨论,使学生从张骞的身上受到思想的启迪,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关于西域都护设置,这是一个很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点,让学生从历史上明确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维护祖国领土主权问题上,要有较深刻和正确的认识,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上的教育。

  2。对于丝绸之路的处理,它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以也花较多时间来探讨。丝绸之路的路线,通过多媒体图示讲解,让学生能有更具体的空间概念,加深印象。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这节课的难点。我的做法是三个步骤:先具体讲解再用典型例子说明,最后进行归纳(多媒体文字展示),使理论知识得到简化。

  3。班超经营西域这部分内容是小字知识,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按照这节课的安排将它归为学生自学内容。

初一历史上册教案3

  【自主回顾】

  (一)、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三)、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立与民族交融;

  教师出示图片,边看边讲,以及让学生回答这是哪一时期,有哪些文化。

  【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中国早在古代,就有世界上最新进的技术,而且至今保持在领先地位?

  2、我国医术高明的医生,常被人说是:“神医扁鹊,起死回生。”后人为什么这样崇拜?

  3、从节气的`产生,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判断?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了解各种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对今后的历史朝代产生了哪些影响。有什么意义?

  【巩固练习】

  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目前,在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

  A.北京人B.蓝田人C.元谋人D.山顶洞人

  2.最早种植水稻的人是( )

  A.北京人B.半坡原始居民C.山顶洞人D.河姆渡原始居民

  3.在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 )的部落联盟首领

  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珠江流域D.淮河流域

  4.公元前21世纪比公元前16世纪( )

  A.晚500年B.早5000年C.早500年D.晚5000年

  5.把商朝的都城迁到殷的是( )

  A.文王B.伊尹C.盘庚D.纣

  6、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在( )

  A.公元前230年B.公元前221年C.公元前207年D.公元221年

  7.史书记载的“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发生在( )

  A.商朝B.西周C.春秋战国D.夏朝

  8.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

  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C.可烧炭火的青铜器D.三星堆青铜立人象

  9.要研究商王的活动,最有说服力的文字资料的(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甲骨文D.铭文

  10.我国古代闻名于世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处于战国时期的( )

  A.齐国B.楚国C.赵国D.秦国

  1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里指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B.楚汉战争C.长平之战D.秦完成统一

  【布置作业】

  列一份历史朝代表,及每个朝代帝王的作为。

  第四单元测试

  测试目的:对第四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整理提高和查漏补缺,以便下一阶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和教学。

  测试难度:较大

初一历史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重点和难点]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

  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学法]

  引导学生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三国建立的基本情况

  二、导入新课:

  回顾上课的内容,想一想:三国鼎立局面能否长久?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三、讲授新课:

  1、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既然三国不能长久,那是怎样结束的?(学生读书思考并回答)

  说一说,西晋是如何建立的?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长吗?

  想一想: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王朝?(学生讨论,引出少数民族内迁)

  分析:民族内迁的意义。(课外延伸)

  2:淝水之战

  用成语故事草木皆兵引出淝水之战。

  学生读书回答: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各自拥有的兵力、最后的结果

  如何?战后南北双方状况如何?引出东晋、南朝的建立。

  动脑筋: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3、江南地区的开发

  根据你的所见所闻,你认为中国今天的南方和北方哪个地区经济更发达?

  南方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比北方发达呢?看一下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出示材料(材料一:见课本提示框。材料二,见课本P129。)

  动脑筋:《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引出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地理条件、政治条件)和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四、全课小结:指导动手学生整理本课的历史线索。

  五、作业设置:想一想,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

  六、活动与探究: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的哪几次战争相似?这些战争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为什么?

  附:板书设计

  一、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建康

  二、从420年到589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历总称南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

  A:北方人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

  B:南北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许多良田

初一历史上册教案5

  一、教材分析

  1.《观察植物细胞》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2.教材这步分内容写得比较清楚,但有一个明显错误。书第43页有一个手拿滴管滴碘液的图,图中所示的使用滴管的方法明显不规范。

  3.初一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比较多。如: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观察草履虫、观察叶片的结构、观察人血涂片。可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将这些实验统一安排。如:有时可将观察人血涂片合并到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这个实验中。

  二、学情分析

  1.很多学生使用显微镜还不够熟练。

  2.初一学生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非常强烈。

  3.初一的学生第一次制作玻片标本,一上来就完全让学生自己做,有一定的困难。初中生模仿能力较强。

  4.初一学生自制力差,容易违反纪律,尤其是实验课。

  三、教学策略

  1.针对很多学生使用显微镜还不够熟练的情况,注意告诉学生一些使用显微镜的技巧和方法。如:调焦找物像的技巧。

  2.针对初一学生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非常强烈的情况,可拓展观察其它植物细胞的内容。可让学生准备一些自己想观察的植物细胞材料。教师事先对学生准备的实验材料要有所了解。这样,一方面便于课上辅导。另一方面,能及时发现学生准备的实验材料中的问题。如有的实验材料不透明,有的具有腐蚀性。教师也要给学生演示一下如何制作和观察其它植物细胞临时装片。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西红柿、青萝卜、黄瓜的实验效果不错。

  3.针对初一的学生第一次制作玻片标本,模仿能力较强的情况,可采取教师先演示,学生然后再做的方法。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基础性,更要先给学生演示一下。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教师要注意多辅导。有时当面辅导学生一分钟,比教师在讲台上讲十分钟还管用。从这个角度上讲,课下辅导学生有时教学效果会更好。

  4.针对初一学生自制力差,容易违反纪律的情况,在课前要做好充分地准备。自己要知道学生一旦自己做上实验,很有可能有意无意地说话声音会很大。实验过程中,老师有什么话想跟全班同学说,有时都挺困难。即使反复跟学生讲道理,也不见得管用。若遇到这种情况,自己要注意不要生气着急,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也不能想:现在很多的学生欺软怕硬,就得来厉害的';若用爱心,学生可能会认为你软弱可欺。其实,这种情况并不说明爱心不管用,而是说明自己的爱心不够纯。此时,要注意反思自己.自己应该清楚,事实上,自己所付出的辛苦(如查阅资料备好课、费心费力管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怕乱课后会遭到学校领导的批评,怕丢面子,往大了说,怕转岗,怕下岗。并不是象经常对学生说的那样“管你们是为了你们好,与老师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自己的教育并不是完全出于爱心,而是搀杂了不少私心。由于这些私心的存在,减弱了自己言语的力量。所以,尽管教育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的言语本身没有错,有的话甚至还非常有道理,但还是不能说服学生;尽管教育学生很辛苦,但还是不能感化学生。这也许才是导致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爱心越纯,说出话的力量才会越大。同样一句“别说话了”出口后,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有时,自己有意无意地还将爱当作了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为人处事的做人原则。自己要明白,从某种程度上讲,也许爱心就是善心。在任何情况下,都应用爱心。从根本上讲,这是人生观决定的。即使对方恩将仇报,也应用爱心。自己不能为了工作而工作。应该通过工作中的矛盾(如乱课),发现自己的缺点、不足和错误,使自己的私心越来越少,越来越完善。当自己越来越充满爱心的时候,工作会干得越来越好。

  四、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五、教学重点、难点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六、教学方法实验法、演示法

  七、材料用具生物显微装置、显微镜、挂图等。

  八、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自己演示所要用的植物细胞材料。

  2.学生准备一些自己想观察的植物细胞材料。

  九、教学过程

  (一)导言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1.在复习旧课时注意向学生讲这么两个问题:

  ① 有的学生光对得不好,不知道光圈到底应亮到什么程度。自己要借助墙壁、开着的灯管这一类东西来形容,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

  ②有的学生总找不着物像。要告诉学生物镜距载物台1厘米左右的时候,镜头的高度就差不多了。这时,很可能在视野中看到杂质。看到杂质后,就先不要升镜头了,应移动玻片标本找到物像。如果物镜模糊,稍稍动动粗准焦螺旋,将物像调清楚就可以了。

  2.在引入新课时,要简明扼要地说明使用光学学显微镜时,被观察的物体必须透光以及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二)进行新课

  1.制作和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先给学生演示一下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做。在演示的过程中,顺便讲一下正确使用滴管的方法。在给学生演示这个实验时,还要注意告诉学生一个染色技巧。这个技巧不仅在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管用,对于下一个实验(制作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同样有用。这个技巧就是将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然后将装片倾斜,把吸水纸放在装片较低的一端,将碘酒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过来。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要注意多辅导。

  2.制作和观察其它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在这一步,教师要举一两例给学生演示一下如何制作其它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并用生物显微演示装置让学生观察一下教师制作的其它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有必要的话,还可让学生通过生物显微演示装置观察一下现成的其它植物细胞的永久装片。然后让学生自己制作和观察其它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如果需要的话,可给学生准备一些现成的其它植物细胞的永久装片来观察。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在这一步,教师更要注意多辅导。

  在做的过程中,可提醒学生没必要观察一张新装片就降1次镜头,升一次镜头。一般情况下,直接换上新玻片标本即可。如果物镜模糊,稍稍动动粗准叫螺旋,将物像调清楚就可以了。

  3.绘制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结构简图

  要求学生绘制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结构简图。因为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结构典型,而且容易观察,容易绘制。如果将这一步放在第二课时,要注意在第二课时实验桌仍要摆放洋葱。

  十、备注

  法无定法。自己要注意根据当时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实验方式不一定是全探究,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可采用验证或半探究。

初一历史上册教案6

  第三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

  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

  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学习与探究:

  P17了解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五、课堂作业:

  学习辅导该节作业

初一历史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巨鹿之战。秦朝的灭亡。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取学生表演《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方法,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去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起到艺术熏陶的教育效果。

  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历史成语典故、历史故事,发挥学生潜能,体验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胜败原因的探究,从而形成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的深刻理解。

  教学重点:

  秦未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教学难点:

  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教学准备:

  1、查找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等相关资料,精心排练,以便在课堂上交流。

  2、组织学生编写《陈胜、吴广起义》剧本、服装的设计和准备、道具的制作等,并指导排练。

  3、制作CAI课件,含影片《秦始皇》片断以及知识网络和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认为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代代相继,传之万世。然而,秦始皇死后三年,秦朝就灭亡了。声名显赫的秦朝为什么如此短命?它是怎样被推翻的呢?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模块一

  秦的暴政:

  1、播放影片《秦始皇》中建阿房宫、修骊山陵墓、筑长城有关片断。

  2、组织学生思考,在影片中秦朝修建了哪些重大工程?奴役了多少人修建这些工程?(学生回答)

  3、学生计算每年服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再想想除去老幼和妇女,壮年男子在家耕田的还剩多少?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学生得出“徭役繁重”这一暴政表现)

  播放影片,增强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动手动脑计算,积极参与探究,认识到徭役的繁重。

  赋税沉重:

  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民的生活过得怎样?

  设计意图:

  组织学生想象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出赋税沉重,人民生活窘困,体验到生活的艰辛,从而增恨秦始皇。

  (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暴政表现)

  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民的生活过得怎样?

  (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暴政表现)

  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民的.生活过得怎样?

  (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暴政表现)

  模块二

  陈胜吴广起义:

  1、投影《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2、提问:同学们刚才表演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的发生?发生在哪一年?谁发动的?地点在哪里?起义的口号是什么?建立了什么政权?有什么历史意义?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陈胜、吴广起义历史意义中的“革命首创精神”体现在哪里?

  ①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②建立了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政权;

  ③第一次提出了斗争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这次起义的影响下,第一次推翻了残暴的统治。

  模块三

  楚汉之争:

  1、楚汉之争为何刘邦能取胜?

  2、简述项羽失败经过。

  教学小结:

  1、学生闭目三分钟,回顾本节课教学内容,再利用多媒体逐项展示教学要点,共同复述小结本节课重点内容。

  2、播放VCD唱片《霸王别姬》。

  设计意图:

  通过闭目回顾,放电影式再现本课知识,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逐项显示教学要点,突出“秦”亡“汉”立,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教学反思:

  1、讨论陈胜吴广在去渔阳的途中,如果不下大雨,不会误期,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2、搜集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的有关材料,为下节活动课对秦始皇的评价做准备。

  3、加强活动与探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

  课堂小结: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长城,开发南疆,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他和秦二世的暴政终结了秦朝江山永固的梦想。秦二世时期,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回望历史的天空,远去的是鼓角铮鸣,暗淡的是刀光剑影。万丈尘沙的残壁,已在烽火燃尽的地方消失。兴亡与成败,都将随着历史的云烟散去。然而,陈胜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象惊雷般在人们的心中响了两千年。陈胜、吴广“身为百姓,心系国家”的精神也将永世流传!

初一历史上册教案8

  一、预习导学

  1、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局面是。

  二、学习目标:

  1、记住西汉建立及汉初面临的问题。

  2、掌握汉高祖刘邦的修养生息政策

  3、掌握“文景之治”的内容。

  三、重难点:

  重点:“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难点:刘邦和项羽的角色变化。

  四、精讲释疑:

  (一)西汉的建立: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史称,刘邦就是汉高祖。

  (二)休养生息政策

  1、背景:(1)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土地荒芜。

  (2)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的政策。

  2、内容:(1)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脾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

  (2)采取轻摇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摇役及兵役。

  (3)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

  3、作用: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三)“文景之治”

  1、原因: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摇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他们还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2、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史称“ ”。

  五、引导点拨

  1、汉初采取什么措施改变荒凉萧条的景象,后来出现什么的结果?

  2、汉初的统治政策和秦朝的统治政策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统治分别造成什么样的结局?

  六、反馈矫正。

初一历史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内容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主,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促进,通过师生共研,生生合作,由浅入深达到教学所预期的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

  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阅读讲解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又了人类,才有人类的历史。那么人类又是怎样产生的?古今中外都有很多的传说,请看大屏幕,这是两个比较熟悉的传说。(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亚当、夏娃”图片)

  师:哪位同学为大家讲一讲这两个传说

  生:略

  师:这些传说都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由来的困惑。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那么人类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呢?

  (多媒体展示“类人猿”图片)

  生齐答:类人猿

  师:类人猿是一种近似于人的古猿,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居民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板书)

  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多媒体展示“人类遗址分布图”)

  师问:1、在我国境内有哪些主要的远古人类遗址?

  2、其中已知最早的是哪一人类遗址?

  生:元谋人

  (板书)一、元谋人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从这里你能获取关于元谋人的哪些信息?

  生:

  (多媒体展示)

  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好。我们是从书本上获取的关于元谋人的信息,而科学家们是通过什么渠道来获取的这些信息呢?

  生: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例如: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多媒体展示)

  师:远古人类在缓慢的发展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来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再来看看我国比较进化的另一个远古人类──北京人。

  (板书)二、北京人

  (多媒体播放北京人遗址发现的纪录片)

  师:看过片子,哪位同学结合教材讲述一下北京人遗址是怎样被发现的?

  生:略

  师: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与多地方发现了远古人类遗址,其中以北京人遗址最为著名。1987年,它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接着,我们就来一同了解一下北京人。

  生:

  (多媒体展示)

  师:北京人的模样和我们又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做个小游戏。

  小游戏:照镜子

  拿出你们手中的镜子,看看镜子中你的头像与北

  京人头部复原像有什么不同?

  生:

  师: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了解了北京人的模样,接着我们来一同走进他们的生活。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多媒体展示)

  师:从上面引言中我们能够知道北京人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

  生:恶劣

  (多媒体播放反映北京人生活状况的`动画片)

  生:工具:石块、木棒

  住:山洞、群居

  食物:猎取、采集 (多媒体展示)

  火的使用:天然火

  (多媒体播放北京人用火的动画片)

  师问: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生:大自然雷电生火;森林草木自燃生火;露天煤的自燃起火;偶然摩擦生火。

  师:同学们都动脑筋了,回答得非常好。那么接着我们想一想,如果你是北京人,你的一天该如何渡过?同学们以四人为一组,完成下面的活动。

  浮想联翩:

  请你根据自己的想象,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绘画、编故事、演短剧等形式不限)

  (多媒体展示)

  生:组一:学生展示简笔画

  组二:小品:女人在树上采集果实,一部分男人在河边捕鱼,另一部分则追赶野兽。采集渔猎完毕后,回到山洞平分食物。

  组三:讲故事

  师:同学们的表演非常精彩,老师很佩服你们丰富的想象力。北京人为了生存,不断地同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劳动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如果类人猿不需要劳动就能获得食物,人类就不会出现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域,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类,他们是山顶洞人

  (板书)三、山顶洞人

  (多媒体展示)

  师:虽然山顶洞人同北京人生活在同一地域,但经过漫长的进化,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呢?

  生:体质进步: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 ,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生活图片)

  师:无论是元谋人、北京人还是山顶洞人,它们的生活中都离不开劳动。正像恩格斯说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下面我们就来感受劳动的快乐。

  巩固升华:

  动动手: 每组选一名同学到前面来钉纽扣,在规定的时间内速度最慢的同学要在你所代表的组内另选一名同学,和你分别谈谈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受或收获。

  生:谈感受,略。

初一历史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方法]

  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

  二、导入新课

  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三、探讨新课: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

  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1、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2、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3、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_;

  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和感慨?

  四、学习小节

  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五、活动与探究

  阅读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写一份微型历史专题报告。

  附: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

  2、统一北方;

  3、融合的概况

  (二)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

  2、迁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

  2、主要措施;

  3、历史作用

  (四)北朝的形成

初一历史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知道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了解西欧庄园的管理情况、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西欧庄园里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以及庄园的管理,分析西欧庄园的特点;通过小组讨论,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接受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欧庄园的特点

  教学难点: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断)

  在领主自营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他驾着一队耕牛稳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齐的田垄、田沟。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气爽,但阿布拉黑头脑中经常出现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会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

  阿布拉黑脑海里也会浮现修道院长和其手下僧侣的形象,他们穿戴着干净的衬衣、衬裤、兜帽、长袜、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侣每年都领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却没有衣服可换,依旧穿着污迹斑斑的长上衣和绑腿,甚至它们破旧不堪。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西欧庄园》,走近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展示:《庄园图解示意图》

  2.教师讲述:“典型的庄园”包括着一个农村和周围的田地。但是普通的庄园,并不如此整齐。较大的庄园往往包括着几个农村,小的庄园有的只占着一个农村的一部分。庄园的土地是封建领主所有,而直接生产者的农民通过各种地和形态,从封建领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权利,进行个体生产。

  3.学生自主学习: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人?在庄园里土地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4.材料展示:

  材料一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

  材料二从日出劳动到日落,劳动的报酬十分微薄。他的家一般是简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篱笆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从上面下来的雨和雪使泥地变得又湿又冷。农民在一只箱子里塞进些稻草当他的床铺。他的伙食粗糙而单调——不是黑面包就是褐色的面包。如果收成不好就挨饿。饿死的事情决不是没有听说过。他当然是文盲,而且是迷信和恐惧的牺牲品,也时常受到邪恶的领主管家的欺骗。他还要交很多的租税并服役,可以说,他是一个被蔑视、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可怜虫。

  5.问题思考:材料二中农奴的生活说明了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欧庄园的性质。

  提示: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自由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6.材料展示:庄园里的佃户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几天为庄园主干活,庄园主直接控制的农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为庄园主干活。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7.问题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领主与佃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提示: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目标导学二:庄园法庭

  1.材料展示:

  材料一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

  材料二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被罚款;某人不按规定的价格卖酒,也要被罚款。

  2.教师提问:

  (1)材料反映了西欧庄园具有什么权?

  提示:司法权。

  (2)根据两则材料分析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是什么。

  提示:罚金。

  (3)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行为会受到法庭的制裁?

  提示: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到庄园以外磨面粉、侵犯全体村民权益的行为等。

  (4)西欧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习惯法或村法。

  (5)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欧庄园法庭有什么作用?

  提示: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三、课堂总结

  正因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奇特的政治现象和自给自足的庄园奇景,构成了中世纪西欧文明的独特性。但历史辩证法总是彰显着永恒的道理,当一种新制度建立的时候,却孕育了否定这个制度本身的新元素。

  板书设计

  1.兴起的时间、发展

  2.性质: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

  3.居民:佃户(自由农民和农奴)

  4.领主与佃户的关系: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

  5.庄园法庭:特点与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西欧城市复兴的时间、区域,城市争取斗争的常用方式;了解市民阶级的形成过程;了解大学的兴起、大学自治及其开设的主要课程等

  过程与方法:在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的层层分析中,学习掌握从图片与史料中汲取有效历史信息;树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思想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世纪市民追求人生自由、争取城市自治的勇气,感悟“走出中世纪”来自于“人”本身的推动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教学难点:西欧城市的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多数人认为中世纪的西方文化相比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来说是一种倒退,中世纪意味着落后、腐朽、禁锢和迷信。实际上,历史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刚刚诞生的城市成为中世纪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么,为什么城市会在这一时期出现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材料展示:乔治出生于中世纪意大利乡村的一个农奴家庭,从小跟着邻居学了一手剪裁的好手艺。今年20岁的他打算与自己中意的姑娘安妮结婚,却遭到庄园主詹姆斯的反对,他再也忍受不了他父辈那样的悲惨生活,他想改变。

  2.教师提问:乔治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试着描述一下乔治父辈的悲惨生活。

  提示:封建庄园(乡村);关键词:缴纳租税、承担杂役、无人身自由、生活极端贫困。

  3.教师提问:请你给乔治出出主意,他可以怎么做呢?

  提示:逃往城市。

  4.教师过渡:“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一句谚语。这是怎么回事?城市难道有不受封建领主控制的特权吗?生活在城市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又是怎样工作的?

  5.教师提问:西欧城市复兴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其中兴起最早、发展最快的地区有意大利北部、法兰西南部和北海南部地区等。

  6.教师提问:这些新兴城市有什么特点?

  提示: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的地区。城市规模很小,人口较少。

  7.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1)城市居民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有哪些?

  (2)法兰西琅城市民起义是怎么回事?反映了什么?

  (3)城市取得自治的形式是什么?

  提示:(1)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2)反映了城市的兴起使封建经济开始解体。(3)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

  8.问题思考:在自由城市里,市民和领主之间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

  目标导学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1.教师提问:如果乔治成功逃往城市,他凭借一手剪裁的好手艺就能够在城市继续生活下去吗?

  提示:按照惯例,农奴在自治的城市里住满一年零一日,他就是自由民(市民)了。

  2.教师提问: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提示:①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自己和家属都参加劳动,靠出卖产品换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维持生活。家庭既是生产的作坊,也是店铺。②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

  3.教师提问:市民阶级中分化出了哪些人?从中逐渐产生了什么新的阶级?

  提示: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4.问题思考:这些城市的兴起有何意义?

  提示: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5.拓展延伸:乔治打算开一家裁缝店,你觉得初来乍到的他能立即开起来吗?

  提示:他不能随意开店,需要加入一个叫“行会”的组织。行会内部的首脑称“行头”,基本成员即作坊主称“行东”,行东以下为“帮工”和“学徒”。乔治需要从学徒做起,在学艺期间要向行东缴纳学费,并为其做家务劳动,期满后可升为帮工。帮工要在行东作坊里帮助工作数年,领取少量工资,经行会考核后才能独立开设作坊。

初一历史上册教案12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备课,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重点和难点]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学法]引导学生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一、提问上节内容:三国建立的基本情况

  二、导入新课:

  回顾上课的内容,想一想:三国鼎立局面能否长久?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三、讲授新课:

  1、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既然三国不能长久,那是怎样结束的?(学生读书思考并回答)

  说一说,西晋是如何建立的?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长吗?

  想一想: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王朝?(学生讨论,引出少数民族内迁)

  分析:民族内迁的意义。(课外延伸)

  2、淝水之战

  用成语故事草木皆兵引出淝水之战。

  学生读书回答: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各自拥有的兵力、最后的结果

  如何?战后南北双方状况如何?引出东晋、南朝的建立。

  动脑筋: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3、江南地区的开发

  根据你的所见所闻,你认为中国今天的南方和北方哪个地区经济更发达?

  南方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比北方发达呢?看一下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出示材料(材料一:见课本提示框。材料二,见课本P129。)

  动脑筋:《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引出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地理条件、政治条件)和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四、全课小结:

  指导动手学生整理本课的历史线索。

  五、作业设置:

  想一想,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

  六、活动与探究: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的哪几次战争相似?这些战争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为什么?

  附:板书设计

  一、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建康

  二、从420年到589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历总称南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

  A:北方人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

  B:南北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许多良田

初一历史上册教案13

  (学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史实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会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探究,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曹操、诸葛亮等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学习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难点)

  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

  (导学方法)

  ①情境法:创设历史情境,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②探究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问题。

  ③其他方法:指导法、讲解法、练习法等。

  (学习方式)

  学案导学 → 自研自探 → 合作探究 → 展示提升 → 质疑点拨 → 总结归纳

  (设疑预习) (静心独学) (交流互动) (板书、口述、或表演)(适当点拨) (知识梳理)

  (学法指导)

  本课知识点涉及较多,可以利用要点提炼法,将本课内容概括为: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来记忆。

  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 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⑤五个时间:200年、20xx年、220年、221年、222年。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创设情境,再现历史,激发兴趣)

  学案导学(我学习。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仿微软雅黑字部分是学生供学生使用的学案)

  要求: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本,完成以下探究活动,并把重点内容在课本上做好标记,独立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和你的同伴携手解决!

初一历史上册教案14

  知识目标

  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仔细观察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和“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及“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等图示,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通过对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特点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和学科交叉知识运用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

  教学方法及手段

  1.故事导入法。2.讨论法。3.联系讲述法。4.图表法。

  5.图片分析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总计用时4分钟):老师提供的一些重要词语,同学们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字词连在一起,讲个完整的`故事,当一回小作家。这些词语是:传说、神农氏、小鸟、谷籽、禾苗、木、石、耒耜 土地、食物食用。我将给同学2分钟准备时间。

  同学们大体意思回答为:传说中,神农氏看到小鸟把衔来的谷籽儿丢在地上,便长出了禾苗,于是就试着采来谷籽儿埋在土中,果然长出了谷苗。他十分欣喜,于是就用木、石、骨制成耒耜等农具,教人们翻松土地,采来穗大实多的谷籽儿埋入土中,待长成结穗后收割,供人食用。他还用同样的办法,种植其他作物。后来,神农氏播种五谷的办法,传遍各个部落,人们尊称他为神农氏。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赞扬,接着引出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第二课。

  板书: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本课第一部分:(总计用时大约15至20分钟)

  打开ppt老师:这节课中我们会学到代表长江流域原始生活的河姆渡遗址和代表黄河流

  域的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首先先学习河姆渡遗址的原始农耕。

  ppt) 同学答:水稻

  老师:是的没错,就是水稻。可是这水稻可非同一般啊!它们出土于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历史悠久啊!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说明了什么?其出土的数量之大,世界罕见,又说明了什么?

  同学答:说明他们已经学会种植水稻,而且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老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来大家重复一遍,说明了什么,

  板书:种植水稻(世界最早)

  老师:那么,水稻种植需要什么来灌溉呢?

  同学:水

  老师:是的,是水,那么他们的水从哪里来呢?

  同学疑问

  老师:老师告诉你们,他们用水井里的水进行灌溉,那时他们已经学会了打造水井 板书:挖掘水井,饮水方便

  老师:大家来看这张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两个字吗?这是一件耕地工具,它叫耒耜。大家看看它像不像我们现在用的“镐”,是的,这就相当于“镐”的雏形,它有横孔,柄部,刃部,竖恐。这个耒和耜呢是不同的,耒是手握的地方,耜是接触土地的地方他们就用这耒耜耕地。(用ppt)

  板书: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老师:解决了吃的喝的问题,那么他们住在哪里呢?下面我们来看ppt,这就是他们住的干栏式房子,大家看这房子长得和我们现在住的房子是不是不一样?大家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结构的房屋呢?(用ppt)

  同学:他们处于南方地区、气候潮湿炎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通风防潮。

  老师:正如这位同学所说当时南方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潮湿炎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通风防潮。而且这种房子上面住人,下面还可以养牲畜,是建筑学上一个重大成就。

  板书:建筑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

  老师:刚刚我们学到了河姆渡人吃大米喝井水,那他们就吃这些吗?咱们吃饭时还吃些菜肉配着饭吃。那么他们当然也会弄些好吃的,看,那时候他们已经学会了饲养猪,羊等家禽。看这些出土的陶猪陶羊,充分的的说明了他们的聪明才智,顽强的与自然作斗争,过着幸福的生活。

  板书:饲养家畜

  老师:接下来我们会欣赏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大家看,这陶器看起来真旧哦,色

  彩还挺单调,皮肤还挺粗糙。这是我们看来,但是那是七千年造出来的,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这简直是技术精湛啊!他们心灵手巧,看,这是他们制造的玉器和骨哨。他们已经学会开始打扮自己了。(用ppt)

  板书: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老师:动脑筋: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呢?(老师提示:看老师的板书,总结在一起大体上这题就回答出来了)

  同学们大体回答成: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子,会挖掘水井,过定居生活。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接下来给同学们3分钟时间,熟记黑板上的内容。做到当堂课,当堂清。然后老师问黑板上的内容,找同学们来回答。

  本课第二部分(总计用时15分钟) 老师: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们想象中的半坡人生活的图景用语言、动作展现出来。现在大家开始阅读书第八页至第九页,希望每一组都有精彩的表现。

  同学准备时间5分钟

  老师:现在请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风采。

  (半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学生A:我们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轻1000多岁。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过着比河姆渡人更进步的生活。就说我们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饭)以外,副食还有鱼,肉,白菜,芥菜等等。有这样的美味大餐,有谁不爱这个可爱的家园呢?(掌声)

  学生板书:食物种类丰富,鱼、肉、蔬菜

  学生B:我们普遍用磨光的石器,木制的耒耜开垦土地和收割庄稼,这种工具更加锋利,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板书: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学生C:我们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经过人工培植而变成粟。这是我们半坡人的重大发明。遗憾的是当时不可能申请专利。(掌声)

  学生板书:种植粟

  学生D:我们追求生活的美和艺术。(出示图片)请看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

  瓶,红色的底色上画着人或者各种动物的图案,色彩艳丽,被称做彩陶。

  板书:制造彩陶,刻画符号

  学生F:我们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里面生活,可热闹了。房子里还有许多小间,是家族成员的住处。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里面有灶坑,既可做饭又可取暖,冬暖夏凉。

  板书: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根据ppt展示,讲述分析同学们的扮演

  老师:对,如同学们所说,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看这是那时他们使用的石斧,石刀和木耜(用ppt)

  老师:看ppt这是半坡原始居民房屋复原图,想一想请根据地理知识,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结构的房屋?

  同学:他们地处黄河流域,那里比较干旱风大还冷

  老师:对,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又可以取暖。

  老师:看,半坡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鲜艳的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半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上所刻画的符号,有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的文字雏形。(用ppt)

  老师:半坡原始居民也学会饲养猪狗等动物,他们还会用骨制箭头、渔叉鱼钩打猎捕鱼,食物种类大大丰富了,他们还学会纺线织布制衣。大家看这是他们出土的纺轮骨针渔叉鱼钩(用ppt)

  老师:这就是在半坡遗址的许多窖穴、房屋和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粟粒,说

  明他们已经学会种植粟,而且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老师:下面分成小组形势,探讨一下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探讨2分钟

  学生:相似之处1、都开始了农业生产,并转向定居生活。2、都会依据不同的环境和需求搭建房屋。3、都会制造陶器。4、农耕外渔猎依然存在。不同之处:

  河姆渡居民地理位置:长江流域。房屋样式:干栏式房屋。农作物:水稻。生活:挖井 半坡居民地理位置:黄河流域。房屋样式:半地穴式房屋。农作物:粟。生活:普遍使用弓箭

  本课第三部分(总计用时10分钟)

  学生共同阅读大汶口原始居民 老师板书:大汶口原始居民 板书依次分别为: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

  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 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

  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老师:想一想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随葬品多少的现象出现?

  解析: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填写表格。(用时5分钟) [投影显示]

  (该表可在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引导的情况下填写)基本要求:

  巩固运用

  1.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答案:D

  2.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的决定因素是 A.建造房屋

  B.原始农业的出现 C.使用磨制石器 D.原始手工业出现

  解析:过定居生活的关键是要有固定的食物来源。以采集、狩猎为生,食物来源不固定,食物不充足,故必须经常迁徒。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因为开始了农耕生活,有了固定、充足的食物来源,因此,具备了过定居生活的关键因素。建造房屋是定居生活的产物,而不是前提。

  答案:B

【初一历史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04-26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上册03-15

初一上册历史课后练习06-27

初一上册历史随堂课后练习06-27

初一历史上册教学计划07-05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06-02

初一历史上册教学计划09-04

初一历史的教案15篇02-23

初一历史上册教学计划范文06-27

关于初一上册历史随堂课后练习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