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必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词。
2、领略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用注释等方式理解全词内容。
3、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诵全词。
难点
理解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联旧知新导新课
师:今天学的是词,以前大家接触到过哪些词?
师:今天要学习的是苏轼的《浣溪沙》,苏轼的轼常写常错,看老
师范写。齐读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作者怎样演绎那份美丽的哀愁。
二、提出朗读要求,初读全词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请同学们读读全词,做到字正腔圆。
生自读请个别生读纠错男女生读
师:同学们已经达到了第一个要求。老师还发现这首词有小注,从小注中我们知道了什么?自由读小注,来说一说。
师:大家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上阙和下阕有什么不一样?
师:好,你能用朗读表现不同的'内容吗?试一试,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
生自练生个读全班齐读
三、想象*,再现诗情画意
师:想要读到第二条要求,能把词读的抑扬顿挫了。还需要好好理解这首词,读读词的上阙,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
生自读,师:你看到了吗?听到了吗?好,那么请你把看到的听到的,简要地写下来吧。
师:如果同学们嗅一嗅,能闻到什么呢?
师:好啊,那就读一读把,多么美丽的景色啊。生个读。
四、拓展补充,深入诗人内心
师:当你们看到这样的景致时,你的心情是?
师:那苏轼呢?他看到这样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拓展,补充:“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后,生活孤单凄苦,没有亲友问候……
师:是的,你们觉得苏轼的心情如何?
苏轼有没有被这种美丽的哀愁淹没呢?读一读下阕,你读懂了吗?
师引读,与其不断的哀叹还不如——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师:也许有人会问苏轼,你都被贬了,还是安心休养吧,可是他仍旧坚定地说——
师:再坚定一点,有吗?
师:苏轼啊,你已经48岁,年近半百,国家的事情就让年轻人去操心吧。苏轼会微笑地说
师:苏轼可能会想到被奸臣所害,再一丝心灰意冷之后,但他还会坚定而感慨的说——
齐读: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你说这下阕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呢?
师:说的好,就是这用乐观的人生态度。
板书:乐观精神
师:像他这样有凌云壮志的诗人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诗句。
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李白——天才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五、课堂小结
词是那么美,你学到了什么?希望这种乐观豁达的态度伴我们一生。
板书
上阙写景心旷神怡
下阙抒情乐观豁达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能够熟读成诵。
3、借助注释能够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及体会词中所表达的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理解词句意思,从词中体会作者的面对困难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激趣导入
1、导入:古诗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只有跟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才能寻找到答案。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师:今天学习的是一首词,其实,我们之前也学过一些词,你还记得吗?(生说)
生:忆江南生:渔歌子
师:那么对于词,你了解多少呢?(生说)
师:大家知道的还不少,是的,词也是一种文学体裁。“浣溪沙”就是词牌,而“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就是这首词的词前小序,我们再看,“山下子规啼”就是这首词的上阕,也叫做上片,“谁道唱黄鸡”就是下阕,也叫做下片。
师:这些都叫——生:词牌名
3:课件出示:介绍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也叫“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二、出示学习要求,检查预习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勤诵读是一个鉴赏的好方法。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读)
2、师范读
3、试着读出节奏(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再齐读本首词,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上阙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生:上阙是写景。下阕是抒情的`。(板书)
师:好,你能用朗读表现不同的内容吗?(生自读、指名读。)
三、想象激情,再现诗情画意
师:自由读上阕,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对子交流)
生自读、指名说
引导:这景色美吗?那就让你的脚步再流连一点吧。生慢读
师:假如让你们闻,你会闻到什么呢?(生说
师:好啊,春天的味道都被你闻到了。还有吗?
师:好啊,多么美丽的景色啊。生再读
四、拓展补充,深入诗人内心
师:当你们看到这样的景致时,你的心情是?(生说)
师:那苏轼呢?他看到这样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课件呈现资料
课件补充:在北宋年间,有一位闻名的文坛巨匠,他的名字叫做苏轼,但是由于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政,被捕并且关了四个月,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后来苏轼出狱也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官,他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种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苦。心里承受打击,对于一位文坛领袖和政治人物来说,无疑是非常沉重的。这种状况下,生活孤单凄苦,没有亲友问候……
师:这种情况下,看到这样的景象会是怎样的心情?(生说)
师:是的,你能读出哀愁吗?(男女拼读)
师:苏轼有没有被这种美丽的哀愁淹没呢?读一读下阕,你读懂了吗?
生:苏轼珍惜时光,他说,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是的,珍惜光阴,你能说说珍惜时间的句子吗?(生说)
师:与其叹白发,唱黄鸡,还不如——
生:还不如看风景
师引读,“还不如——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他还不服老
师:是什么让他发出这样的感慨?
生:门前流水尚能西。
生:溪水西流
师:溪水都是自西向东流的。有诗为证:一江春水——生:向东流
师:这条溪是自东向西流的,是条逆流而上的小溪。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齐读下阕)
引读:也许有人会问苏轼,你都被贬了,还是安心休养吧,可是他仍旧坚定地说——
生朗读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苏轼啊,你已经48岁,年近半百,国家的事情就让年轻人去操心吧。苏轼会微笑地说:生三读: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苏轼可能会想到被奸臣所害,再有一丝心灰意冷之后,但他还会坚定而感慨的说:齐读: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能说说这下阕表达的是什么样的精神吗?(生说)
师:说的好,就是这用乐观的人生态度。
板书:乐观精神
师:像我们今天的词牌名其他词人也写过,比如:课件呈现: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生自由读
师:还有将近两个月,大家就要离开这个校园了,面对“离别”,你会留恋什么呢?(生说)
师:离别总是哀愁的,张老师,还是想让大家多一些乐观,时间过的总是很快,40分钟就这么过去了。下面就是展现自己的时候了。
师:试背诵
四、作业
板书设计
上阕———写景{兰芽短浸、松间沙路、潇潇暮雨、子规啼鸣}借景抒情
下阕————抒情:乐观的人生态度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学习《浣溪沙》。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古诗
二、学习《浣溪沙》
1、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
1.全班齐读《浣溪沙》。
2.《浣溪沙》上阂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明确: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3.下阔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师补充:
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4.《浣溪沙》中“门前流水尚能西”体现了苏轼什么样的写作风格?
中国的河流大多是西水东流,而苏轼所写的清泉寺的流水是现今的浠河,此河发源白莲河(解放前称“百里险”),在清泉寺的东面,自东向西流经清泉寺(今湖北浠水清泉镇境内)至兰溪入长江。这是地理环境的实写。其二是,过去人们写人生易老如东流之水。今观水能西流,那么人生不是可再少吗?这是作者即景所感而抒之。从这些可看出“东坡词,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湖北教院主编《唐诗宋词》学习材料)。不仅打破了词为“艳科”的民间遗风,也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5.苏轼的《浣溪沙》引经据典,反其意而用之,是怎么回事?
词中的“白发”、“黄鸡”语出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西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诗是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失,调子比较低沉。苏轼这里说不要徒自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里是引经据典,而又反其意而用之,不但没有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阕“萧萧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从而使词的主旨得到了升华。
6.小结
《浣溪沙》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年)被贬黄州期间所作。词的上阕写景,同时也烘托了自己被贬黄州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萧萧,子规哀鸣,均是实写。从苏轼一生坎坷经历来看,他是一位“奋厉有当世志”(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的人物。他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难道人生就不能再重来吗?于是下阕转入抒怀,集中表现了他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即景抒慨,感悟人生哲理。千百年来,这首词像他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一样,不知给了多少身受挫折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行的信心,就是在今天,读了也让人倍受鼓舞。
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词
五、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对对子
出:白对:黑出:来对:去出:美对:丑出:是对:非出:蓝天对:白云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
2、完成课后练习四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教学步骤:
一、导入,并展示“学习目标”(投影):
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教师范读全词: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4、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
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
四、整体感知全文: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投影):
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
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
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投影):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六、学生听曲赏画,评点词的'意境。
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也可用投影展示学生所写的画面。学生老师共同评点,最后点出这首词的意境是“清淡幽静”。
七、由画面意境引出词人心情:
1、教师提问:“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
学生讨论后答:“平静、宁静。”
2、教师紧跟着问:“苏轼面对挫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学生答:“旷达乐观。”
3、教师再设置疑点:“那么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了呢?”
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否定的答案。
教师补充:“事实上,苏轼在屡遭贬谪的晚年仍敢怒敢骂,可见他的坚毅执着。”
八、朗读下片,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畅谈对下片的理解或所首启发。
2、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九、全词小结:
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展示板书(投影):
情——宁静自适
景——清淡幽静情景理交融
理——旷达乐观
十、布置作业:
1、背默全词。
2、积累蕴含人生哲理的诗词句五条。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风格、作品及词人生平经历;学习词的基本知识;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2、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充分发挥想象在阅读诗词的作用;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3、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在感悟中多一份情感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学生准备,教师引导
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3、作品导读:《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写作者在乡间的所遇所感,上片写初夏的田园风光,下片写主人公的感受和行踪。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作品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二、学生吟诵,教师引导。
浣溪沙 ·苏东坡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三、学生体验,指导赏析
【赏析一】
本篇写的是作者“谢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现在,不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意识活动来体验一下这首词的构思过程。
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籁籁”之声传来耳际,并好象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些少三句,农村的季节特点,村中的劳动生活以及农村的贫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触并形象地折射出来。
下片写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看来,苏轼似乎并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农民的距离并不太远。读这样的词,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以嗅到当时农村生活的气息。这首词与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写作者路途中的片断感受,其重点并不在于要反映农村的贫困面貌。由于灾后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悦之情较前首也浓厚得多了。
这首词注重词句的锤炼而又不露痕迹。例如“簌簌”,有的评论家认为这两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装”,其实,作者的目的在于强调“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响,并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写下落的形态。正因这两字放在“句首”,才说明作者是从“簌簌”声中得知枣花落在身上的。此外,“落”、“响”、“漫”、“敲”等字也均用得灵便而贴切。
【赏析二】
《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缲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浣溪沙》词中有“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赏析三】
此词为作者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作品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上片写景,也写人,并点出季节,生动地勾勒出初夏时节农村生活的画面:作者从枣树下走过,枣花簌簌地落了他一身,这时候,他耳边听到了村子里从南到北传来一片片缫丝车缫丝的声音,又看到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正叫卖黄瓜。作者抓住富有季节性特征的一些事物,有声有色地渲染出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
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
接下来一句写作者骄阳下口干舌燥的感受。结尾一句,写作者以谦和的态度向村野百姓求茶,一则显示出词人热爱乡村、平易朴实的情怀,二则暗示了乡间民风的淳厚。
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四、学生品味,指导改写
1、我独自漫步在枣花铺满了乡间的道路,一阵清风徐来,吹起地上的花瓣,也吹落满树的枣花,枣花扑簌簌地落在我的衣服和头巾上,我听到了轻微的落花声。整个村庄飘散着甜腻的气息,农民的脸上洋溢着微笑。我陶醉了!不知走了多少路,觉得自己真的喝醉了,有些昏昏欲睡的感觉,加上太阳照耀在我的身上,火辣辣的,现在的我,只希望有碗水喝解解渴。我进入了一个山村,我在满村“吱吱扭扭”的抽丝缫车声响中,我听见有人吆喝卖黄瓜的声音。我来到一户农家前,试着敲门去讨碗水。在敲门时,我隐约看见,远处飘逸的柳树下,正有一位身着粗布麻衣的农民在卖黄瓜。
2、长途跋涉,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衣服上感到什么落在身上,仔细一瞧原来是一朵朵枣花落在了衣巾上,好似为这一件衣服增加艳丽的色彩。在这村庄的路上走啊,听,两旁的屋子中传来了“沙沙”的缫车缫丝声音。不,不仅是两旁,沿着路上一直走过,到处响遍了缫车的响声。看,远方的那一棵古老的柳树,真想去感受一下历史的苍桑。咦,这儿已经有一个人了,那装在篮子里清爽的黄瓜正打算卖给路人,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刚刚喝完了好多酒,感到晕晕乎乎的,两个眼皮上下吸引,真想闭上眼睛大睡一觉。我抬头望着高高的太阳,似乎奇怪地变成了好多太阳,一起将我喝水的欲望又上升一级。噢,天哪,我竟然离村庄越来越远,干渴的嘴巴到那里去寻找水。瞧,小路的两边,有好多百姓们在弯着腰辛勤劳作。汗水像下雨一样不停往下流,而脸上露出的是喜雨的微笑。看那有一户人家。该吃饭了,可烟囱里并没有溢出饭菜的香味,莫非都下地干活了么?我真是太渴了,去看看有没有人在家。我走了过去,轻轻地敲响了门……
3、你看,枣花仿佛迫不及待的簌簌落下,像花瓣似的,不一会,衣巾上沾满了枣花,美极了。村南村北,想起了什么声音。如此悦耳动听,哦!原来是缫车飞快的转动的声音,飞快转动的缫车如一个失了控的转盘。
我走在路上,那一片片绿意在大地上覆盖着,像一件华丽的翠衣,一派凉意。农民在田地中来回穿梭,只见一顶顶斗笠在穿梭。 一棵古老的柳树下,一位农民穿着粗布衣,正卖着一条条黄瓜,那黄瓜一排排整整齐齐,个个肥身材,黄瓜上还顶着一个下黄帽呢!人们围着那颗古老的柳树挑着入口爽脆的黄瓜,不一会置剩下半筐了。我不禁高兴的喝几口酒,酒后,双眼开始打起架来,路还有那么长,现在只想好好的睡上一觉。太阳像个大火球挂在空中,喝完酒后,觉的嘴渴得裂了条缝似的,难受极了。不意间,想喝口茶。前面有一间农舍,我犹豫地走到农舍前。正直丰收年,人们都到乡间劳作去了,这家可否有人呢?我太渴了,于是,我决定试着敲敲门,但愿里面有人在。
4、徐州的大路上,匆匆行走着一位身着便装的官员,他就是苏轼。刚到这里作知州不久,这里就发生了春旱,他十分着急,多方祈祷后终于下了雨,现在他就城东谢神去!他正赶路时,突然听到了簌簌的声音,原来是枣花轻柔地落在他的衣服和头巾上。这说明春旱终于解除了呢,今年枣子一定丰收。苏轼一笑,不禁放慢了脚步,放松了心境,这才听到耳畔传来“吱吱呀呀”的缫丝车声,他侧耳倾听,却又无法分辨声音的来处,因为在这个繁忙的收蚕季节里,缫丝声已在村南村北此起彼伏响成一片了。继续赶路吧,看见一位披着粗麻衣服的农民坐在古老柳树的荫下,面前摆着一堆黄瓜。此时行人并不多,卖主也并没有大声叫卖,只是斜依着柳树小憩。大概是中午喝了点小酒,苏轼不由感到了阵阵困意袭来。天气炽热,二十里的路程显得是那样漫长,无法午睡也罢了,偏偏日头正晒,他渐渐越来越感干渴难耐,此时他的需求变得迫切起来:一杯清茶,哪怕一碗井水也好!既醒酒,又解渴,还能提神解乏。那就向附近的人家讨口茶来喝吧。可是郊外的人家稀少,走了好一会才遇到一山间的农家院落。于是他抱着希望上前敲门,心情却忐忑不安:正值农忙时节,不知主人是否在家呢?终于,有老妪来应门了,他用谦和的语气请求。接过百姓双手捧上的一碗清凉的井水,这位太守一饮而尽,困倦、渴望顷刻间变成了喜悦与满足,使他精神一振。接着,这个热爱百姓、为民谢雨的知州又重振精神上路了。
五、学生总结,教师归纳。
让学生学习阅读与欣赏词的基本方法,了解吟诵、理解、品味、联想、反思是欣赏词的基本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