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狐假虎威》的评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评课稿是必不可少的,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那么你有了解过评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狐假虎威》的评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狐假虎威》的评课稿范文1
12月12日是我们语文组听评课活动的第11次听课活动。我们小组的11位老师认真聆听了仇立运老师执教的二年级语文《狐假虎威》一课。这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在新教材里它是以童话故事的体裁出现的。故事讲的是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说明了实际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狸那样,借助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他们自己根本就没有什么本事。也启发我们看问题要看实质,不能被表面现象蒙住了自己的视线。全文语言生动有趣,非常适合阅读和表演,仇老师在课堂上就恰恰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进入到文本中。这节课亮点很多,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是激趣导课。
仇老师采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首先出示谜语“尖嘴尖耳尖下巴,细腿细脚细小腰,生性狡猾多猜疑,尾后拖着一丛毛。”学生很快猜出谜底是“狐狸”。仇老师又出示“狐狸”的卡通图片。接着出示第二则谜语“身穿花皮袄,山上到处跑。人称百兽王,凶猛脾气暴。”学生又很快猜出了“老虎”这一谜底。再出示“老虎”的卡通图片。这样图文并茂,自然而然地导出课题,真是激趣高效。
其次是模拟情境。
课堂上,仇老师用有趣的动作解释关键词,直观易懂,妙趣横生。如:“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老虎是“跟着”在后,仇老师就和学生一前一后做动作,演示“狐假虎威”的寓意。还有后来的仇老师变身“半信半疑”的“老虎”,跟在“神气活现、摇头摆尾”的“小狐狸”身后“东张西望”,来参与孩子们的表演。这样既帮助孩子们理解了课文,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真是事半功倍。
最后是动画回顾。
在讲课完成后,仇老师播放了《狐假虎威》动画片来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个动画与课文的配音,恰到好处。对学生加深理解成语的寓意,以及这堂课的收尾都是完美的总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仇老师的这堂课虽然容量较大,但是学生们学得轻松、有趣,听课的老师也是课已终,意未尽。非常值得我学习欣赏。
《狐假虎威》的评课稿范文2
今天,马老师执教《狐假虎威》,学习词串、图文互读、朗读对话、理解寓意,四个板块活动,结构清晰,张弛有度,听来清爽!
有一个细节,或许不为人注意。在朗读词串“窜过、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之后,马老师问:“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一个学生弱弱地说:“这是一只聪明的狐狸。”马老师用“这是一只狡猾的狐狸”一带而过。课至尾声,教完“狐假虎威“的意思之后,马老师又问学生:“这样的人(狐狸)你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喜欢!”有7个孩子说出各自的理由:欺骗别人;说谎话;骗人;不诚实;很坏的;捉弄别人;骗子。
从结果来看,孩子们对狐狸“骗人”这一狡猾的伎俩形成了共识,对狐假虎威的寓意也基本理解。但留下的思考是:狐狸可不可以是聪明的?就文本叙述的故事情节来看,狐狸假借老天爷的命令蒙住要吃掉它的老虎,也是一种“狐假虎威”,为的是救自己的命,不可谓不聪明;狐狸为了印证自己的话,让老虎确信无疑,从而放了自己,又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地地道道的“狐假虎威”,为的还是救自己的命,说它聪明,未尝不可。以此看来,狐狸为虎口逃生而两次“狐假虎威”,可以看成是聪明之举;然在百兽看来,狐狸的聪明是用来吓唬它们的,是不道德的,自然是狡猾之举,可恶之人!说到底,狐狸借老虎威风的行为,如果利己不损人(不惊吓百兽),则是聪明之举;如若利己而损人(惊吓百兽),甚至以损人达到利己的目的,则是不道德的恶行,应该受到谴责和鞭挞。同一个“借别人威风”的行为,利己不损人,是“善”的;损人利己,则是“恶”的。聪明与狡猾,全然在于是否合乎道德律令。那个孩子弱弱的声音,是看到了前者,意味着“急中生智”;而“狐假虎威”约定俗成的寓意取其后者,意味着“仗势欺人”。
我们对事情的判断常常采取对立思维: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看似立场鲜明,实则简单化了。因为大千世界的很多事情,往往不是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论。更为复杂的是,对中有错,错中有对。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是愚蠢的,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也是不聪明的。教会学生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则可使学生越学越聪明。文本中的狐狸一出场,还未有任何恶行,便定性为“狡猾”,源于我们对狐狸的常识和成见,戴着这样的成见去阅读故事,自然只能读出一个结果。而抛开这个成见,或许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学便可以引向深入,教会学生辩证地、实事求是地思考事件。中国的传统文本中,成语故事也好,寓言故事也罢,总是板着一张教训人的脸,让读者与文本中的角色一样的羞耻。这样的羞耻文学、道德说教,如同斧凿锤打,让人不知不觉中陷入一元定论的陷阱中,丧失独立思考的勇气和能力。
正因如此,我们更应珍视孩子那些微弱的声音,从中发现弥足珍贵的思考萌芽,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头脑去独立思考,教会孩子辩证地思考问题。如此,阅读教学才能让孩子站立起来阅读!狐狸可以是聪明的吗?或许这样的问题探讨,有些超出了二年级孩子的生活阅历,有生拉硬扯、揠苗助长之嫌。但要记住的是:教学是让孩子学会思考,而不是学会相信!
浅陋之见,失误之处,敬请大家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