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电影《志愿军》
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后感电影《志愿军》,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昨天带孩子们看了新上线的《志愿军》。虽然网上对这部电影的风评一般,但是只要有时间,主旋律电影一定会带孩子们看,这是孩子们成长的好机会,可以打开他们思想的格局,熏陶他们的爱国情怀。
影片开始用一定的篇幅描述了中国出战前的权衡斟酌,这是我个人比较欣赏的点,武器专家的出现,为战与不战的论证增添了严谨性,也铺垫了当时出战是一个多么悲壮又豪迈的决定。没有胜算,但是要打。“他们今天轰炸东北,那明天呢?明天会不会轰炸到北京来?”“我知道这场战争要付出代价,但是我们不付,谁付?留给我们的儿子付?留给孙子付吗?”
看到部队过鸭绿江大桥的时候,不禁悲从中来,那都是老百姓的儿子、兄弟、父亲,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迎接他们的是比以往更为残酷的战争,英雄今夜出国门,是否还有归国日?
至于战争本身的描写,我觉得纯粹就是渲染激烈宏大的场面,当然也表现了志愿军的智慧、英勇和坚强不屈的斗志。但是,我还是觉得他没有呈现朝鲜战争真实的情况。松骨峰战役是志愿军的一个连阻击美军的几个师,也就是一百多个人阻击几万人。我不是军迷,但是我认为应该不是影片中描述的打法,影片所描述的那种宏大场面,在我看来是败笔。
观影结束后,李先生和儿子约好了一起读《谁是最可爱的人》,甚好。
还和大家分享一件事,看电影的时候,我的左手边坐着两个初中生,全程在以比较呱噪的音量在聊天。“哟,还狠有几个明星啊。”“高启强,我只想看高启强,怎么还不出来?”“那个毛主席是还有点像。”“陈飞宇,就是导演的儿子啦。”……而他们其中一个孩子的妈妈坐在前排,时不时的回头提醒他们说:“你们认真看啊,看了还要回去写观后感的。”
我开始听到俩孩子呱噪,觉得有些讨厌,几次都想制止他们,还是忍住了。听到他们家长多次提醒要写观后感之后,不禁同情起两个孩子来,这种作业式的看电影,还有什么看电影的乐趣呢?难怪他们的注意力不在影片里。
我曾经辅导过一个手机上瘾的孩子,问他有什么其他爱好时,他说原本喜欢看书,我问为什么是“原本”喜欢看?他说:“我每次看书,妈妈就要我写读后感,后来我就不看书了。”
我不明白父母们为什么要孩子写读后感,观后感,让孩子轻松的看个书,看个电影,然后和孩子一起聊聊感受不好吗?非得写个什么感,把孩子的兴趣都整没了,把阅读和观影的乐趣也整没了,把引导孩子的机会也整没了。如果说写读后感观后感是一项作业,那也是老师的事,家长做好家长的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