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后感

时间:2024-02-18 09:47:4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大学》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读后感

  跟着老师的布置,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将儒家这本著作《大学》完成了读、背、思、写。这是我初次接触《大学》,虽是不求甚解,囫囵吞枣般的阅读,读完一遍以后却有着感动。可能有人觉得奇怪,《大学》讲的并不是声情并茂的煽情故事,为何会感动呢?此时的感动不只源于文中所讲,还源于着书者及注疏者。总结一下,让我感动的有三点。

  首先,我读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一直对宋朝的学者无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总觉得他是个迂腐古板,呆滞严厉的学者,毫无灵气可言,看过这篇集注之后才发现人家并非徒有虚名。他的注疏严谨而详尽,对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来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学者的一个典型代表,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学者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

  他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地学习钻研孔圣之道,几乎是带了一种虔诚的。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严肃和认真,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它纯粹源于治学者本身。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也许在今天有的学者身上很难再发现——他们中有很多的人在聚光灯下像明星一样地炫耀学问。

  其次,《大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人道德修养到治国理想,这是古代读书人终其一生追求的梦想和最高的道德标准。例如:“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样的。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甚至是几近苛刻的要求。“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执着追求,令人肃然起敬。只是令我大为感动的第二个地方。

  在当今这个标榜个性的时代,人们我行我素,崇尚“个性”在张扬其魅力,甚至“丧文化“颇受追捧,为不少不思进取者提供了放任的自己的理由。也许古人对于完美的极致追求并不会实现,实际上实现的人确实很少,但是他们这种对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敬,敬重。

  再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这句话中,我看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有所作为,换句话说,就是用行动去改变现实,将目标一步步分解细化,从而逐步实现。与此同时,在实现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渐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人认真而严肃地经营人生,严格要求自己修身养性。相比之下,我们现代人面对问题要消极得多,颓废与无奈也多得多。许多时候,我们也给自己梳理光辉高远的理想,然而却仅仅是止于口头,懒于行动。只是说说而已,真到要为理想吃苦的时候却畏畏缩缩,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们自己,真是汗颜。

  《大学》被誉为东方人之圣经,中国人言行的标杆,儒家思想的代表,民族文化的根基。或许我并没有真正地读懂这本著作,但这不妨碍的喜欢它极其缜密的逻辑和倡导的道德标准。如果,我们能明白“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家贪戾,一国作乱……”,便知《大学》讲得就是诚意正心,修身而推己及人。那么,那些高深的理论和我们并不遥远。

  此文,字字珠玑,包蕴万千,读来令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