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读后感

时间:2024-02-18 09:51:0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第七天》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七天》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七天》读后感

  我看余华的《第七天》,于是也在这青天白日亲眼目睹了魂灵。

  “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天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所谓的安息之地,究竟是火葬场排号烧成的一捧灰,还是艰苦身后的死无葬身之地?

  书的封面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我看到许多人猝不及防地死掉,然后带着不知疲倦的灵魂寻找各自的安息与永生。

  人们离奇又必然地走向死亡,作者的哀伤像雪花一样透明而又冰凉,像水滴滴入水中泛起的涟漪。“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现实社会的丑恶被无限放大,以人们的相继死亡,魂灵的无声述说被无情披露,但最终也在生与死的渐行渐远中逐渐消逝。

  人世间的苦难还在继续,而死后的魂灵终将安息。是否最终这死无葬身之地也成为了人们最向往的归宿?死亡被重新定义,不知这人世间的荒诞是否能激起人们的零星怜悯。

  杨飞的魂灵在生与死的边境线上游荡,于是我也同他一起走了一遭,和他一起在飞扬的雪花中坐下,和他在无声的回忆中倒退行走,听到李月珍如水滴落的说话声。最终在生的边界目送他渐行渐远。

  正如书中所说,死者最终会离人世越来越远,连同在人世的记忆。

  一种远胜于模糊记忆的强大力量逐渐在生死间筑起了一层无形的隔膜。于是也隔绝了人世间的恩怨情仇,于是在安息之地的人们构建起了全新的社会关系,一种相恤相怜的家人关系。当人的生命凋零得只剩骨骼时,或许也有这样永恒的社会关系留存于世。当人世间的伤害与污浊随皮肤一块块凋落殆尽时,一种全新的生命形态开始在亡者世界出现,而这却是在生者世界永远不可能实现的。

  我想透过作者的笔力探视亡者的魂灵,当人世间的记忆开始远去,最终遗留下的是否只是雪花飘落般的宁静?于是无数片雪花无声飘落,透过生与死的隔膜无声注视着这荒诞的人间。

  杨飞在远去,所有的一切都在我的脑海中远去,我也在过去的回忆中逆行,却如杨飞一样被阻隔在外,行走在静止里,于是也在想象的椅子里坐下。或许生与死从未有过分界,过去的记忆逐渐从我们的生命中剥离,于是有一半的我们正在死去,另一半的我们正走向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