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心灵捕手》有感

时间:2024-02-19 10:59:4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观看《心灵捕手》有感通用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看《心灵捕手》有感通用,欢迎阅读与收藏。

观看《心灵捕手》有感通用1

  网易教育的篇文章《为啥美国学生数学很差做出的东西却很牛》里推荐了部电影《心灵捕手》,影片讲述了个名叫威尔(WillHunting)的麻省理工学院的清洁工的故事。威尔在数学方面有着过人天赋,却是个叛逆的问题少年,在教授蓝勃、心理学家桑恩和朋友查克的帮助下,威尔最终把心灵打开,消除了人际隔阂,并找回了自我和爱情。影片于1997年12月2日首映。

  您也许不会像我样,在影片结束的时候被泪水朦胧了双眼,看着尾声里威尔驾车远去,天空逐渐辽阔,那情景让人心慰又心酸。"去他们的,好吗?"心理学家桑恩不在乎使用这样粗鲁的语言,我也借用下。去他们的,为什么我百度到的影片简介,硬是要把这个电影叫什么励志电影呢?威尔,个自甘堕落的天才,蒙老天眷顾,终得圆满。如果他像偷腥样对数学的热爱也叫励志的话,那我作为个中学老师,岂不要每天被我的'学生感动得塌糊涂。

  我不是蓝勃、不是桑恩,我充其量是朋友查克,除了不忍心看到威尔二十年后泯然众人,对自己身边的威尔毫无助益。如果可能的话,他们会成为哲学家、社会活动家、运动健将、超级程序猿、书法家、教授等等,我很想把他们个个描述出来,但我没有能力,他们像偷腥样热爱的领域对我来说是如此的高深和陌生,看到他们的才华,我除了激动,更多的是不安,因为这个社会没有准备接纳他们。

  方面,我们满怀对天才的渴望,企图把每位普通的学生按天才的模子来打造,另方面我们又缺乏睿智的眼光,身边真正的天才被弃如敝履。我曾经寄希望于自主招生,但是自从2003年开始推行自主招生,到现在都没有突破5%的限额,这5%绝对与中国的威尔无缘。方面,经过十二年应试教育摧残,英才损耗过半,另方面,每年高考之后,还要因为估分不准、志愿失误而让大部分学子学非所愿——暴殄天物啊!

  我们可曾因为天才而不是因为所谓的优生而兴奋、激动,优生可见、天才难识。因此,电影《心灵捕手》对我们的意义更在于,启发我们要建立个让"心灵捕手"有用武之地的机制。如果要说励志,那么励的也不是个人成才之志,而是激励我们要有变革相应体制的紧迫感,让人人感觉"天生我材必有用",而不是徒生"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格降人才"的感慨。

观看《心灵捕手》有感通用2

  昨天看完心灵捕手,我就有很多感触,今天思考了一天,我又核实了一些细节,我就说说感想。我思考后最直接的感受其实电影里面的每个人都是戴着不同面具的威尔。每个人的心里面都会有不一样的禁区。威尔和肖恩的关系就不用说了,他们的咨询也不用说了,也是这个剧里面的主要矛盾。我想说说其他人,MIT的数学教授及其助理,审判威尔的法官,前两个为威尔做咨询的失败咨询师,威尔的小伙伴,威尔的女朋友。

  先说MIT的教授和他的助理吧(我没注意是什么身份,猜测是助理,就是那个和数学教授不离开的人),教授心里有没有像威尔一样的一个禁区呢?我觉得有。如果没有,怎么会用自己得的普利策奖去和肖恩比较,去体现他的优越感呢?在他心里有没有一个自卑的种子么?在他心里有没有对自己朋友的愧疚么?我记得有说肖恩妻子去世的时候,数学教授在巴黎开会没去,这会不会也是数学教授不愿意去面对的事情呢?其实我觉得这部电影明线是威尔和肖恩的咨询,而MIT的教授和肖恩也有一层很暗很暗的咨询关系,教授和肖恩争吵的时候,感觉类似于心理咨询的面质的过程。因为威尔这个导火索,数学教授也不得不去面对肖恩,不得不面对自己心中的那个禁区,那份愧疚,那份自卑。教授总是自己强调肖恩不去同学聚会,可是不能忽略的一点是,肖恩不去,他也没有在那件事之后再去找肖恩。至于教授的助理,我觉得演的也很好,当威尔和教授在一起解题的时候,有一个特写,助理看他们两个的眼神,会不会有一丝嫉妒,而为什么会嫉妒,很可能助理自己的心中也会有一个禁区,可能也藏着一份自卑。

  威尔打人的时候,审判威尔的那个法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我也不知道因为什么,可能会让我想起父母审判我吧。在法官的心中会不会也有一个禁区,不然为什么认为威尔那么不可饶恕,感觉那么愤愤不平,非要他蹲监狱?是不是他的'童年也遭受过坏孩子欺负,或者自己很珍惜的东西被偷过,当然了,这就是我的猜测,好像电影里面没有描述。

  下面说前两个咨询师吧,首相这两个咨询师的特点都是特别有名的咨询师。其实开始我并没有太在意,第一个咨询师被气走了之后说我要去上电视,他不值得救呢?我觉得可能是一种逃避,很可能他心里面也有一个不愿意让人知道的禁区。为什么同性恋这个话题会让他一下子暴怒?威尔读过很多书,我觉得有可能是威尔也看出来他的弱点,一个连咨询师自己都不想去面对的问题。至于第二个催眠的咨询师,为什么威尔说出来的场景是跳舞,然而威尔醒来之后咨询师也暴怒而走。其实我刚开始想的是,这两个咨询师离开只是因为害怕自己治不好而丢面子,可是仔细一想并不是很符合逻辑,他们能成为那么有名的咨询师,就没有遇到过比威尔更难治的患者么?我在想可能因为威尔恰恰找到了咨询师自己心里的禁区,去猛猛的锤击他们的禁区,才会让他们暴怒逃避的。(个人看法)

  再说说威尔的女朋友,她为什么会喜欢威尔,可能就是因为威尔能不费多大力气就能搞定她们很难才学到的知识。或许他女朋友的禁区是他的爸爸过世,我记得她有说过自己的爸爸在她13岁去世并把遗产交给她。我觉得很可能她爸爸在她小的时候在她心里也是像威尔一样天才的存在。然而在威尔的身上,她又会想起自己的爸爸,就好像是她爸爸的翻版,才会那么希望威尔陪着她,也是缺少亲情,才会那么想见威尔口中那12个哥哥。

  我觉得在这部电影里面我最佩服的是威尔的兄弟们,仅次于肖恩和女朋友。他们也有自己的禁区,他们希望有自己特殊的才能,他们希望能脱离那样搬砖的生活。我佩服他们因为我觉得他们比那些咨询师,比那些法官和教授更勇敢的去面对自己心里的那些禁区,敢于把自己的禁区暴露给自己的兄弟,然而这些是那些西装革履,穿着华丽的人所无法比较的。

  说这么多,我就是想说其实绝大多数人心里面都会有那么一个不愿意暴露给别人的禁区。一旦涉及到那些禁区的时候,他们也会逃避,和威尔不同的是,他们只是冠冕堂皇的逃避,而威尔就是简单粗暴的暴力。虽然形式不一样,但是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如果说威尔的禁区的门是一个黑色的大铁门,其他人的心门可能是装饰的各种各样的,涂了好几层漆的一扇门。他们只是没有用暴力的手段,然而却有着自己的表达方式。

  我在揣测电影的作者真实的目的再告诉我们什么。就我看法,肖恩,威尔的女朋友,威尔的兄弟们都是最后能让威尔走出心中禁区的一个原因。而这些人的共同点就是最后都走出了在他们自己心中的那个禁区,才最后帮助威尔走出威尔的禁区。数学教授最后也走出了自己心中的那个禁区。我觉得可能作者要传达的一个信息是要帮助别人走出他的禁区,就要自己先勇敢的面对自己心中的禁区,那些不愿意自己去想的东西。肖恩走出自己心中的禁区也用了很长时间,数学教授也是一样的,威尔也是一样的,可能我觉得作者想告诉我们,这种成长是需要时间的,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不是说一句改变,说一句接受就能改变,接受的,而是需要周围更多的阳光———别人的理解,爱和关怀。昨天听二级的课,我觉得这可能就是心理咨询师要求写个人成长报告的意义吧。

  多说一句教育吧,纯粹个人看法。我觉得这一点很可能应用到教育上。每个孩子的心中也会有这么一个禁区。如果家长真的想解放孩子,可能最先做的是要先解放自己,让自己放下。就好像我这次申请博士的时候,我爸总是和我说不要放不下结果,无论结果是不是成功都要接受。可是我能看得出来,真正放不下和接受不了的是他自己而不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