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听声》改写
元丰三年三月七日,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年。这一天,苏轼和朋友到黄州附近的沙湖去买田。正值初春,林间新芽始生,嫩叶茂然,一寸寸斜光耀眼,如剑般透向地面,苏轼一行人悠然漫步于其中,衣袖时不时被风拂起,呈飘飘然之姿。不觉间,眼前的金光以肉眼可及之势褪去,好像即将迎来一场洪涛巨浪将它们吞没似的。随而,耳边呲啦的调子席卷而来,狂风乍起,众人的行程变得有些艰难。
眼见那滂沱大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逼近,苏轼一行人却早早卸了雨具,现已无任何防备。其余人的脸上皆现惊恐之色,唯苏轼淡然前行:“无妨!此雨乃阵雨,稍许即退,余且前行,此不足为阻也!”说话间,风愈烈,穿打树林间,带来风雨之声。苏轼虽衣已湿漉,却仍有吟诗长啸之心。
只见其踏着草鞋,拄着竹杖,依旧缓步徐行,一步,一步,踏入水泥混淆的路中,踩出清悦的声响。其神情多无畏而悠哉,仿若与雨为多载故友,执手相谈,其超然之姿,胜于骑马坐车。
余人只得随行,所现之态却与轼相背,更有甚者斗胆提议:“子瞻,不若他日再行,今先寻所避雨何如?此雨甚盛也,如圣言威矣,不可不惧哉!”
苏轼并未为之所动,仍不曾有归返之意,复前行,若无物哉。轼平生所经烟雨无数,如此清冷之境正合其心意,任凭其烟雨迷蒙,与之同行,今已淡然。而此身淋之雨,既不抨于心,又不胜暗中长矛,何惧其损益,又何恐其阻道哉?
人生要经历那么多风雨坎坷,既然躲不过,那就一直这样潇洒地往前走吧!风雨再大,也总会有雨过天晴的时刻。山风吹在身上,带着几分寒意,确实让人感觉有些冷,但山头那缕斜射过来的阳光让苏轼的心里平添了几分温暖。回头望去,来时淋雨的地方,一片萧条,归去时又一片平静,也没有什么风雨,也更无晴日。
人生世间几十载,总会遇到许多磨难,就如烈日和风雨。但这样的磨难终究都会过去,只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也能享受雨中漫步的畅快,享受艳阳普照的安稳,烟雨无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