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数学招教考试《分式的意义》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招教考试《分式的意义》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分式的意义”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中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十五章的第一节内容,是中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式的概念与整式是紧密相联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同时也是对前面知识的进一步运用和巩固。学生掌握了分式的意义后,为进一步学习分式、函数、方程等知识作好铺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2.学情分析
该阶段学生基础不是很扎实,学习能力不够高。通过对分数的意义的学习,学生可能会用分数的定义去理解分式。但是在分式中,它的分母不是具体的数,而是含有字母的整式。为了让学生能切实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作了适当的延伸拓展和变式处理。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分式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有理式是不是分式;掌握“如果分式的分母的值为零,则分式没有意义”;“如果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时,分式的值为零”,会推断分式的分母中所含字母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初步掌握整式和分式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分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分式的意义:分式与除法的关系;
(2)难点:掌握“如果分式的分母的值为零,则分式没有意义”;“如果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时,分式的值为零”。
二、教学方法与学法
本节课教师将以引路的形式,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带着学生去发现和探究新知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分析、归纳、概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认识,让学生地掌握分式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对学习数学充满信心。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分下面这样几个环节
1.设问激疑,以旧探新,类比联想,形成概念
教师先问学生两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分数。
思考:请各位同学将下列各题用一个恰当的分数来表示:
1.一段绳子长3米,把它平均分成4份,则每份长是多少?
2.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80千米,一辆汽车行驶7小时,从甲地到达乙地,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的速度是多少?
然后教师再请学生看以下两个问题。
思考:1.一段绳子长3米,把它平均分成份,则每份长是多少?
2.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80千米,一辆汽车行驶x小时,从甲地到乙地,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的速度是多少?
教师顺水推舟,再给出以下分式,让学生讨论,这时当x取什么值时,分式有意义?
讲到这里,教师又乘胜追击,问学生:
例4:那么以上各分式,当x取什么值时,分式无意义?
那么我们说只要分母为零时,这个分式就无意义。请学生给出每一题的正确结论。
3.变式训练,讨论辨析,揭示内涵,深化概念
在掌握了如何求当未知数取什么值时,分式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以后,教师将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对学生来讲思维又将象每个跳动的音符一样活跃起来了。
教师问学生:
例5:同样的,以上各分式,当x取什么值时,分式的值为零?
由于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在本质方面还是肤浅的,很多学生只会考虑满足分子为零即可,所以教师给学生几分钟的讨论时间,这时就有考虑问题较周到的学生通过(3)(4)两个题发现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找出了症结。这样教师就能及时得对症下药,指出“分式的值为零必须在分式有意义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分式的值为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分子的值为零;(2)同时分母的值不等于零。
4.反思小结,自主评价,培养能力,激励奋进
一节课已进入尾声,教师指导学生反思:我们是如何得到分式概念的?分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有联系?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进一步揭示了分式意义的本质?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你的收获有哪些?
教师整理学生的发言,归纳小结:
(1)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2)分式的概念:两个整式A,B相除时,可以表示为 的形式,如果分母B中含有字母,那么叫做分式。
(3)要分式有意义,也只要使分母不为零
(4)当分母为零时,分式就无意义
(5)分式的值为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分子的值为零;(2)同时分母的值不等于零。
(6)π是圆周率,它代表的是一个常数。
(7)在开放题中,强调根据整式、分式的定义进行编制。
5. 分层作业
(1)练习册15.1
(2)x取何值时,分式 的值为负数?
四、评价分析
1.学生在学习新的数学概念时,新的信息对学生来讲基本上是陌生的,零碎的和彼此孤立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发现、创造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就是在于引导学生探索获得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因此,利用旧知探索新知,逐步深入,引发学生思维冲突,将学生带入发现概念的最近发展区。
2.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误认为由旧知识获得新知识后,对新知识的理解就已经到位了,这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探求新旧知识间的深层联系和实质区别,去揭示这种内在的或隐藏的联系与区别,纠正其对概念的表面性和片面性的理解,在头脑中获得新的痕迹。
3.小结部分通过师生共同反思,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旧知识建立逻辑性的稳固联系,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同时,体现在学习策略的选择、实施、调整等方面,从整体上也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通过反思,不仅可以梳理在学习过程中对概念的理解程度,还可以评价自己在认知加工过程中所闪烁出的思维火花,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