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师成长力》有感

时间:2024-02-20 12:20:30 教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阅读《教师成长力》有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阅读《教师成长力》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阅读《教师成长力》有感

  近期,《教师成长力》共读的内容里有,“兴趣在知识本身不在知识之外”这个观点激起我关注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一件事感兴趣了,就会积极主动投入,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都不是问题,不会有懒惰懈怠的情绪,而且,还会把这种积极高涨的愉悦迁移到其他方面。可见,兴趣的培养多么重要。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也用过很多赏识的办法,如语言表扬、手势动作、表情、物质等形式。你是否发现,随着年龄段的增长,这些鼓励方式的效果呈递减趋势,越来越不好使不管用,随之产生了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状态。新教育认为,脱离情境地赏识,往往流于肤浅,坚决反对赏识的简化,坚决杜绝视赏识孩子为一种策略,一种手段,甚至是一种等待收回投资的交易。

  最初,我认为多数教师的赏识疲于单调或敷衍,不能有效刺激孩子或引起关注。直到与“兴趣在知本身不在知识之外”观点的“遭遇”后,似乎才有了一些新的理解。苏霍姆林斯基:“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表面现象属于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更多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信息。孩子们总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会视疲劳,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甚至冷淡漠视,长期以往会失去对世间的敏感性,就会失去探索的兴趣。

  真正称为“知识”那是人类发现的最有魅力、最伟大事物,它揭示了世间万物的现象与事实的运行规律,各种事实之间的联系与内部逻辑。知识本身就有着强大的魅力。获取知识需要经历感性到理性,再回到事实本身的过程,而且要在生活实践中显示出来时,才能被他们的心灵所感悟。

  最近,我的小女儿(4岁),上了一节网课——物品分类(单一角度的分类),根据给出来的物品,按颜色、形状、大小拾捡到指定箱子里。课中多次“你真棒”的鼓励性语音重复着,孩子兴致勃勃,饶有兴趣。15分钟课后,孩子很乖若有所思,好像还沉浸在课程中。一个多小时后,发现孩子把沙发垫整理在一起,自己的各种鞋,几种皮球,几辆玩具小车,几辆自驾小车,几个布娃娃,几种玩具吊饰,几种凳子,分别整理到一个个角落,忙的不意乐乎!孩子,你在干吗?她快乐的爽亮回答:我在分类。学习了思维课二等分,随时都在主动运用,吃水果、饹饼等单个物体,也有多个物体二等分,而是会经常提醒我们要“分成一样的两部分”。有一次吃饭,孩子对着一碗熟腾腾的八宝粥忙问我,“爸爸,这个二等分”,疏于家里人多,“先吃饭,吃完爸爸给你教”,孩子乖乖的吃起饭来,很遗憾,孩子再没有主动提起这个问题。

  相信孩子敏锐的眼光、独特的理解。成为一个发现者并愿意展现出来是人的本性,知识本身就是兴趣的源泉,而且是深入的内在的理性的长期的,会深深地刻在孩子的大脑里,成为孩子学习的好方法、动力源。

  所以,为了学生的持续发展,深层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每科教师要积极主动用学科的知识去吸引学生,努力扩大学科知识背景,不断提高学科的优势,提升学科的价值,从而提升你的价值。

  最后,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共勉:“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冰山一角,沧海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