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看《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说心里话,对于心理学的书籍,我是排斥的,总觉得理论、道理一套套,既枯燥无味又晦涩难懂。本以为这本书很难懂,没想到那些心理学规律、效应法则被刘儒德教授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演绎得让人阅读起来通俗易懂。抱着这样的心态阅读刘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没想到却被“圈粉”。读完之后,我时不时在课堂上运用书中的各种效应“露一手”,发现总会收获意外的惊喜。
书中筛选了64条心理规律和效应,每篇正文前都有一个经典的实验、故事或问题情境,使那些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很易让人理解,那些原本觉得很玄的心理学知识,很容易地和自己的工作对号入座。读了这本书我发现,平时的很多事原来都有相应的心理效应的存在,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生活方面有很好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书中讲到的“马太效应”,即定势心理,这是我们常有的心理。如一个学生特别调皮,经常调皮捣蛋,在我们的心中就会给他定位为差生。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会带上有色眼镜。其实即便是再调皮的孩子他也一样有上进心,也会期待得到肯定,作为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否定,这对孩子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从“马太效应”看,我们最重要的及时善于挖掘孩子们的亮点,克服定势心理,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帮助孩子激发潜能,努力提高自己。
小泽是个让人头疼的孩子,几乎每天都有同学来跟我告状。前段时间小泽甚至拿砖头砸伤了其他班同学的头,对方报了警。可是警察、老师、家长的教育对他来说都无所谓。
这天,又有人来告状。我把小泽叫进我办公室,简单询问了事情的经过,无非又是同学不小心碰到了他,他觉得自己吃亏了,便动手打了人。
这次我想到《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中提到的“马太效应”,便没有像往常那样急于否定他,而是转变了思路,笑着看着他说“小泽,你愿意帮老师一个忙吗?”他开心地点点头。“我们办公室的老师今天早上都比较忙,没来得及拖地,你能帮我们把办公室的地拖一下吗?”热心的小泽爽快地答应了。
他取来拖把认真地拖着地,这时碰巧办公室的老师们都下课回来,看到“努力工作”的小泽,纷纷称赞,小泽呢,却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等他拖完地,我又跟他商量:“最近老师有点忙,你愿意每节课下课来我办公室给我帮忙吗?”他点点头。
上课铃响了,我带着小泽走进教室并隆重介绍:“从今天起,老师聘请小泽为我的‘小助手’,孩子们听了之后都在下面小声嘀咕。
从那天起,每节课下课小泽都会主动来我办公室报到。扫地、拖地、倒垃圾、帮老师们送东西、取东西、叫学生……勤快的小泽得到了办公室老师的一致好评。
每节课间穿梭于办公室和各班教室的小泽因为没时间和同学打闹,也就没有人再跟我告状了。
观察了一段时间后,我在班会课上总结了小泽的表现,同学们对小泽的转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由自主地为他的转变而鼓掌。
就这样,那个爱惹事的小泽成功蜕变成了勤快的小助手。
作为教师,大家都会碰到所谓的“问题学生”,有学习好而行为偏差的,有学习行为都不好的。如何教育好这些特殊学生,是我们教师最耗神、最棘手的问题,也是广大教师最需要得到指导的问题,而《教育这种的心理效应》这本书就这些问题提出许多真知灼见。
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一位朋友,对我们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娓娓道来,层层剖析,不仅浅显易出地为我们讲解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而且有针对性地指导如何运用心理学来处理教育中的问题,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