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每次读及教育书籍,我总是带有很多的期待。期待个人教育机智的提升、期待寻找师生“友好共处”的万能法则、期待在解决“学生问题”上寻求到有效的办法。读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我才发现,或许我急“功”近“利”了些。教育二字,“育”字当头,以教为本。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肖川教授用十年的时间撰写的一本书。书中收录的60多篇文章,触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意蕴、教育的目标、教育与社会、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和成长等等。肖老师在书中提出了好老师的“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读完这本书,我问了自己两个问题。一是“教育是什么”,二是“我能为教育做些什么”。针对第一个问题,正如书中所说“把所学的东西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可见,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很多教育都在教师的日常行为中无形教给学生,在无形中形成的有价值意义的一项活动,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做到每日自省,审视个人在日常教学中的行为举止是否得当,身教往往重于言传我们无法决定孩子终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我们可以影响他们目睹到什么样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形成关于人的美、关于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中的高尚和神圣的东西的观念,我们要使这些观念成为有血有肉的东西——高尚的道德行为的生动的实例来充实它。”
如今的教育让人心生恐慌:一方面高举着素质教育的旗帜,但另一方面应试教育却一年比一年变本加厉。在考试制度的重大压力下,大家看重的除了分数还是分数,于是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累,家长陪得累。学生没有快乐,教师也没有从寓教中获取幸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科书上的知识学生学得再好,他们也只能用于一时。学生真正需要的是通过学习正确的、符合她们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方式,才能够做到有效学习。我们的职责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为他们的终身负责。所以,“我能为教育做些什么”也就是“我能教给学生什么”。教是一种方式,而要教的内容却是值得深思的。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趋向于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因此,作为教师,需要在常规课堂中、师生交流中给孩子充分的话语权,让学生敢于发言,敢于想象,敢于行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在我看来,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我们要注重教育知识,更要注意教育的本质,不可忽视学生作为孩子的天性。任何教育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做到一切从孩子出发,一切为了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会说出“你怎么现在还不知道好好学习”、“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可是我们有没有试着想一想他们又怎么会突然一下就懂事了呢。成长不是在讲道理和惩罚中实现的,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遇到困难并且克服困难中偶然有一天所发现的。作为教师,首先就要有耐心、有爱心、能坚持、善思考,我相信,没有人永远是一块石头,而且,石头也是能唱歌的。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还需要做到不埋怨、不抛弃。什么是教育?在我看来,教育就是耐心加智慧。
过多的重视“教”,往往会让我们陷入“我们是老师,我们说什么都是对的”的一种泥潭。我们不妨假想一下,如果我们在教的过程中,融合“育”,可能会有不一样的一种体验。教师的职业自豪感来自于“教书育人”,“教”的是书,“育”的是人,所以对于教师而言,要扎实自己的教书本领,也要学会驾驭自己的“育人”的引导能力。所以,我们不妨尝试着来一次“育”的情感交流。人格尊严是平等的,被尊重是每个人内心的需要,学生也不例外,它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驱力。参照我个人的教学经历,我发现,当一个学生在被老师认同,被真诚夸奖后,往往会表现的更加优异,作为教师,也要善于并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会欣赏学生,让学生也体验自己被欣赏、被夸奖的快乐,以便于更加积极主动的去投入学习、快乐学习。
掩卷深思,内心动然。身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全身心地去爱学生,更要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以“教”为载体,以“育”为根基。一步一步向前走,总有一天会触摸到理想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