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时间:2024-02-20 17:32:28 交通/运输/物流/仓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1

  21世纪的我国物流教育将会与经济实践一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能力的多方面要求,过去仅注重知识传播的那种教学思想将转变为知识与能力相结合、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新教学思想,将来的物流教育应侧重于对学生包括自学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社会适应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物流管理内涵及学科属性

  1. 物流管理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时间的及时性、路径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研究的目的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组织方法,减少物流的成本,提高商品流通的效率和效益,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物流的全过程。

  2. 物流学科属性

  物流学研究的对象是经济活动中“物”的流动规律,现代物流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形成的应用型新兴学科,是一门汇集了经济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多门学科精华的交叉学科。是在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识别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支持下,研究物质实体流动的理论、规律和方法。其内容从物流理论到应用,从物流技术到管理方法。因此物流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

  二、现代物流教育的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

  1. 物流管理教学内容的国际化

  在世界经济市场化、市场一体化、竞争国际化的背景下,物流的国际化,高级化的发展趋势已成为现实,这也正是在知识经济影响下物流业发展所呈现出的必然趋势,因此,我国物流业的国际化进程也将大大加快。未来的物流业竞争是全球一体化竞争,物流市场也必然是全球连成一体。中国的物流业要想在全球竞争中有一席之地,不仅要面对大量进入中国的外国物流企业,而且还必须走出去,与国外的物流企业竞争,这种国际化的趋势要求未来我国物流教育必须注重国际化的内容。

  2. 物流管理教学内容的综合化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上,各类高等学校不仅要强调多元化,还要突出特色,必须在“宽口径、厚基础”上下功夫,培养基础知识扎实、适应面宽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因此,课程体系也将向综合化发展,整个课程体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避免相互割裂或重复讲授,课程内容将依据不同的培养要求而设置。在这种情况下,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体系必然趋向综合,教学内容整体性也必然得到加强。

  3. 物流管理教学内容的实用化

  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实用技能。传统的物流管理教育在只注重传授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显得较为薄弱。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与实践脱节的矛盾,未来的物流教育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增加实践课,在实际操作中去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也就是说,加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必须要加强实验基地和实验室建设,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4. 物流管理教学内容数量化

  在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中,定性分折的内容占主导地位,而定量分析较少。而在现代物流管理实践中,特别是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使物流活动同数量化分析方法结合得十分紧密,物流业务管理和综合评价都离不开数量分析。因此,未来的物流教育要强化定量分析,加强学生数理知识,尤其是系统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我国物流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物流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物流专业人才的教育、物流研究都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所以这就造成了目前中国的物流人才培养与中国物流的发展速度极不相称,物流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强,层次偏低。受过系统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技术人才更是少之又少,物流人才总量与需求量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2. 尚未形成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目前国内的物流教育现状是,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但是由于刚起步不久,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无法满足物流市场的大量需求,另外由于各高校培养方案各异,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与传统“母专业”的依托关系,尚未形成满足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体系。

  3. 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在物流专业的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特别是在实验教学方面力度不够大,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这就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型的物流人才。特别是在我国参加新经济的竞争中,迫切需要新兴的物流人才,因此传统的物流课堂教学模式亟需改进。

  四、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 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即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快、开拓能力强、具备多种素质特征的要求。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共性,更要突出个性,具有较强的知识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当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作为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主线。

  2. 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培养具有完美世界观和高尚道德情操、广博知识和熟练技能、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强健体魄的高素质人才。在这个大目标下,我们确立了一般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立足宽口径、厚基础,强调学科交叉,体现三个特色:一是重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二是突出定量分析方法、特别是现代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三是强调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努力培养适应未来、适应国际化人才竞争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3. 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具体地说,为满足上述目标的物流管理人才应当具备以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知识结构:系统的物流管理理论基础和全面的专业知识;广博的人文基础知识;较强的现代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知识。

  能力结构:语言文字能力――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下,母语和外国语的语言、文字是重要的交流工具,对物流管理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系统分析能力――强调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力、特别是重视调查分析能力和数量分析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强调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专业软件和网络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国际化能力――全球市场一体化、物流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已成为现实,这也正是在知识经济影响下物流业发展所呈现出的必然趋势,这种国际化的趋势要求未来我国物流教育必须注重国际化的内容。

  4. 人才培养方式

  通过“通识课公共平台+学科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及设计”学科知识体系模块的课程设置,实施宽口径培养。本着因材施教、体现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思想,不断完善学分制,同时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拓宽专业面,突出能力,注重创新,使之成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五、结语

  普通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主要力量。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注重在单一学科领域中培养人才,使人才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适应性较差。为了克服这一弊端,各高校对此进行了不断的研究与探讨,针对教学型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应用型特色,在学生的知识构建上应把握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教学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一种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同时也为终身教育做准备、打基础。因此,在学生的知识构建上宜宽不宜窄,不能把专业看得太重。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2

  职业教育逐渐摆脱了学科体系的制约,回归其职业教育的本质。职业教育在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因此,如何将职业教育和企业的用人需求联系起来就成为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物流管理职业技能大赛可以承担这样一个连通的作用:一方面,大赛项目设计都来源于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体现了对岗位工作技能的要求;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将项目上的内容融入其中,并贯穿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从而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职业教育逐渐走出了传统高等教育的学科教育体系,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规划是要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并提出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来提高教学质量。职业技能大赛,既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手段,又是加强校企合作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

  1 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和人才培养方案结合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体现,包括专业、课程建设,实训条件和实训内容的建设和制定,教师团队的结构和建设以及课程日常的教学工作等内容,而这些内容都是可以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来实现的,可见职业技能大赛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得职业技能大赛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结合成为必要。

  1.1 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与技能大赛相结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技能大赛的项目设定是在充分调查市场的基础上,将当前先进的物流硬件设备与运输、仓储和配送等前沿理论进行深度融合。大赛项目的设置,一方面,可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也与职业技能标准相契合。这样,通过对大赛项目的理解和实施,可以更好地对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标准进行准确定位,同时可以针对市场的实际需求调整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实训项目,从而达到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的。

  1.2 将物流职业技能大赛与教师团队建设相结合,强化人才培养方案

  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参与主体是学生,但是真正的实力较量是教师团队的较量,因此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是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多年来各高职院校一直重视“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措施来实现。一是“传帮带”制度,对于新进教师安排有经验的老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指导;二是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锻炼,参与企业的运营的相关过程,提升实际工作的能力;三是引进行业或企业的人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大赛和实验实训。通过教师团队的建设,使得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更有保障,从而达到强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效果。

  2 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作用

  2.1 以赛促学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是高考中分数比较低的`一部分学生,这部分学生的特点是不爱传统的学习,但是动手和实践能力比较强。如果还是采用学科教育体系,无疑就将这部分学生的缺点放大了。而通过技能竞赛,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改进了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信心,并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成就感使得学生信心逐步提高,因此,技能竞赛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2 以赛促教

  将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按照科目分类之后融入课程标准中,“课赛相融”需要对原有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打破以理论课和课堂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突出技能教学和岗位实践。将每一门专业课都体现出技能大赛的相关能力要求,同时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加竞赛项目的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将大赛由传统的少数师生参与转变为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普及化转变。

  2.3 以物流职业技能大赛为切入点,优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而职业技能大赛是践行这个模式的重要平台,对于专业改革、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内容选取、教学实施、考核评价、实训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融入大赛元素。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强化职业技能大赛方向与技能培养。有针对性地将赛事项目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同时充分借鉴大赛组织、大赛评价、过程控制等形式,完善课程实训项目的建设,充分实现“课证岗对接、学训赛相通”。

  3 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影响下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在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上提出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理念,为了充分实现这一理念,就应当着力构建基于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物流职业技能教学大赛体系,而这个体系的关键就在于三个主体的建设,即教师、学生和企业。

  3.1 教师团队的构建

  “双师型”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对于教师的新型要求,由于之前我国单一的高等教育体系,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师只具备单一的知识技能,这和职业教育的本质相差甚远。近年来,高职院校开始注重“双师”素质的教师团队建设,通过培训、企业实践锻炼等途径来完成。而物流职业技能大赛恰恰是“双师”能力展现的主要平台,也是检验教师是否具备“双师”素质的试金石。

  3.2 强化学生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发挥“双证联动,半工半读”的作用

  物流技能大赛的重要特点是不仅要比赛参赛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要考理论知识,以行业从业者的标准和要求,从“知”和“会”两个方面进行考核和比赛。因此在进行学科教育的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需要拿出一半左右的课时,用于学生的实践训练。

  3.3 引企入校,将企业需求与教学体系构建深度融合

  物流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环境建设和企业的生产运作实际是相吻合的,同时结合院校实训基地的条件而构建的,这样使得竞赛环境既能满足生产型需求,又能满足教学型需求。学校在构建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时候,密切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和职业技能大赛需要来编制实训方案。在新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引企入校”,将企业所需的设备和学生实训所需的设备相结合,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职业技能大赛训练基地。

  “职业性”是高职院校物流职业技能大赛不同于本科学科竞赛封闭式模式的典型特征,这也就决定了如果技能大赛仅仅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来参与,就违背了“职业性”的特征。因此,物流职业技能大赛需要行业、企业和学校、学生等多方参与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物流技能大赛必须借助企业的资源条件,将实训的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融合才能发挥其作用。

  4 结 论

  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将物流前沿理论和生产实践进行融合,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平台。同时可以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师团队建设相结合,对人才培养方案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职业院校师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广泛参与技能大赛,从而实现促进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三赢”局面。